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机电系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15:17:18

序论:在您撰写机电系统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机电系统论文

第1篇

作者:陆召振 周树艳 陆伟宏 王宁 单位: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

共轨系统通常正常工作电压选择28~30V,即需要满足Ur≧30V。2)最小击穿电压UbUb分为5%和10%两种。对于5%的Ub来说,Ur=0.85Ub;对于10%的Ub来说,Ur=0.81Ub。当电压高于此值后,TVS发生雪崩击穿,此后,TVS两端电压将一直保持在钳位电压Uc。3)最大钳位电压Uc当TVS管承受瞬态高能量冲击击穿后,管子中流过大电流,峰值为IP,端电压由Ur值上升到Uc值就不再上升了,从而实现了保护作用。Uc与Ub之比称为钳位因子,一般在1.2~1.4之间,计算多代入为1.3。其他诸如反向漏电流、结电容等参数也需要考虑电路静态电流以及信号频响等因素进行择优选择。最大允许瞬时功率Pp根据车用电源系统电路抗干扰标准要求须至少大于6000W。防反接保护电路设计防反接保护使用一个普通二极管就可以实现,或者采用其他MOS管防反接电路。普通二极管防反接保护电路优点是电路简单,器件少,但由于受二极管额定功耗的限制,这种防反接不能承受长时间的反接故障。图3为防反接保护二极管在电路中的设计位置,二极管选择时考虑ECU的整体功耗,选择正向导通电流大于正常工作最大电流,同时防反接保护二极管尽量选择低压降快恢复二极管,反向耐压满足电路要求。过电流保护电路ECU电源电路在过载或者负载短路等故障发生时,需要在外部线束中或电源处理电路回路中设计过流保护电路,否则电路将损毁不能正常工作。通常在开关电源设计中采用自恢复熔断丝串联在回路中,或设计电路采样闭环控制电路等。

从以上自恢复熔断丝的原理可以看出,当电路发生过流时,可能存在大量热量的产生,由于ECU通常安装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热量无法快速消散,因此可能会对ECU其他电路的工作产生影响,再加上自恢复熔断丝存在不好安装及精度不高的问题,因此ECU过流保护电路通常不选用这种方案。图4为一种闭环电流采样控制保护电路,T1用来检测负载电流IL,采样电阻R1产生成比例的电压。电流过载发生时,电容C1充电电压会增加到稳压二极管Z1的导通电压,此时三极管Q1导通,集电极输出信号关闭后续电路的控制级,从而切断电源电路的工作。类似过流保护电路设计时,需要注意变压器的设计选型,由于车用ECU对成本的要求越来越高,此电路设计成本较高,且占用ECU体积大,目前在ECU上采用较少。综上,我们似乎没有非常完美的过流保护电路方案,幸运的是目前世界上一些著名半导体公司都提供带有过流自动保护的电路控制芯片。比如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的汽车DC/DC控制芯片,德国英飞凌公司的汽车级LDO电源处理芯片,这些芯片都能提供过流自动保护功能。因此在ECU电源电路设计时,尽量选用类似集成芯片作为电路核心元件,这些芯片通常都经过汽车等级的测试,可以放心采用。共模抑制电路设计ECU电源系统电路通常采用共模扼流圈设计共模抑制电路。共模扼流圈,也叫共模电感(Com-monmodeChoke),是在一个闭合磁环上对称绕制方向相反、匝数相同的线圈。

在电源电路设计时,采用共模扼流圈能够有效地消除共模干扰,提高ECU电磁兼容性能。目前一些著名的无源器件生产厂家均提供ECU专用的电源系统电路共模扼流圈,比如TDK公司的ACM-V系列主要用于ECU电源线设计,TDK公司提供的这种共模扼流圈通过专用磁芯设计而成的方形闭磁路磁芯,在保持原有特性的同时实现了小型化,便于安装。同时具有高阻抗特性,可发挥优异的共模噪声抑制效果,最大电流可高达8A。滤波电路设计共轨系统ECU电源电路的输入是从汽车蓄电池直接引入的。由于汽车上所有电子设备都共用这一个电源,其他电子设备的干扰可能通过电源耦合到ECU。另外,车用蓄电池的电源高频干扰、汽车电机的启动停止以及负载的突然变化均会将干扰带入ECU。在设计电源处理电路时必须设计滤波电路来滤除这些干扰。通常采用∏形滤波电路设计串联在电源处理回路中,主要对差模干扰起到抑制作用,图6为基本的∏形滤波电路。在实际的∏形滤波电路设计时,需要根据ECU实际使用需求进行电感L及电容C1和C2的参数选择,电容C3根据负载功率的大小调整容值及耐压参数。电源系统设计方案总结共轨系统ECU电源系统电路设计时需要综合以上的各种保护电路的设计,同时选择合适的DC/DC控制芯片。控制芯片的PWM调制频率设置需要综合考虑电源处理的效率和EMC性能。常用的ECU电源系统电路设计方案如图7所示。ECU通过点火钥匙开关处理电路,将汽车蓄电池电源输入,然后通过各种保护电路将稳定的电压输入DC/DC处理电路,最后通过汽车专用低压降线性稳压电源(LDO)处理成多路电源分别给ECU各电路模块供电。

在设计电源系统处理电路时,不仅应考虑基本电压处理电路的精度和效率,还应设计不同的保护电路,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干扰和故障情况。保护电路的设计需要考虑整个电源系统电路的工作原理,合理的布局保护电路在整个电源系统电路中的位置;各种保护电路的器件选择则需要综合电路原理、成本、安装及厂家品牌等诸多因素进行合理选择。除了本文提到的几种保护电路设计外,或许还有其他应对整车复杂故障情况的电路选择,这就需要在ECU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进行不断的积累和研究。

第2篇

目前,对于我国的矿井提升机电气控制系统来说,大部分采用的仍然是属于继电器-接触器式的电气控制系统,在得到多年的应用之后,已经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控制特点,但是在实际的矿井生产工作过程中,这种原始的电气控制系统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也渐渐的显现出来。比如系统容易发生故障、提升机电气控制系统在矿井生产工作中的稳定性不够,容易受到外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且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提升机电气控制系统在完成开、停机、加减速等各程序的时候所需的操作比较繁杂,对矿井的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安全隐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PLC技术也应运而生,其为继电逻辑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效结合的新技术,能够经由数字化输入输出形式对机械和生产等进行监控,因此在工业中得到普遍的应用。从总的来说,PLC技术的特点主要包括了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应用方便、编程简单等,并且还拥有自我诊断和监控的功能,因此非常适合对矿井提升机电气控制系统进行改造。

2矿井提升机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

从总的来说,矿井提升机按照电流的驱动可以分为交流驱动和直流驱动两种类型,而按照操作模式电气控制系统又分为自动和手动两种类型。具体来说,矿井提升机电气控制系统主要是有自动化、装卸载、传动控制和系统网络化四个模块组成。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了软件单元、PLC冗余控制系统、全自动化调节单元等;装卸载系统是应用PLC将监控站和装卸载站进行提升,使设备充分的实现自动化和网络化;传动控制系统主要是经由微处理器对故障进行诊断、报警和显现;系统网络化是借用windows系统对提升机电气控制系统的工作情况和数据等进行系统式的实时网络监控。

3应用PLC对矿井提升机电气控制系统的改造

3.1增加了可供选择的电气控制系统工作模式在对矿井提升机电气控制系统进行改造之后,可系统增加了可供选择性的工作模式,主要包括了手动式、半自动式和全自动式三种工作模式,而在这当中,提矿步骤又经过细分之后在以上三种工作模式中又增加了故障开车式的第四种工作模式。由于改造后的系统增加了可供选择式的工作模式,因此可以让操作人员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自由切换,显得更加的方便和灵活。

3.2增加了对电气控制系统的系统保护采用PLC对矿井提升机电气控制系统改造时,在提升机原有的控制系统的保护功能基础之上,还增加了一系列的对系统保护的环节,主要包括了PLC的输出继电器联锁、减速过速、定点过速、调绳联锁等。应用PLC安全回路能够使系统冗余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当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应用PLC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应急式的低速工作,与此同时监控系统还能够根据运行情况对设备的参数以及工作情况等进行记忆和显示,并且在停电的时候还能够对提升机进行二级制动式的保护。

3.3增加了电气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应用PLC对矿井提升机电气控制系统改造之后,增加了矿井提升机电气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将原有的动力制动柜改换为低频全数字式的制动电源柜,在具有多重保护的作用之下,也降低了设备维修的数量。与此同时,由于更换的电源柜是属于低频制动式,因此也使得设备所受到的冲击得到大大的降低,从而让提升机在工作的时候得到更加的稳定,再加上PLC能够按照事先设定好的参数在提升机的工作过程中能够进行自动控制,一直到工作完成,并且提升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速度也体现出了较高的精度数。

3.4使电气控制系统设备的更具可靠性电气控制系统设备在应用PLC进行改造之后,将矿井提升机原有的具备繁杂操作的高压接触器更换为真空高压接触器,能够对转子回路电阻实现无触点式的控制,从而使电气控制系统设备更具可靠性,并且使系统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得到有效的降低。

3.5使电气控制系统设备的更具安全性当电气控制系统得到改造之后,将原来的系统结构改为具有网络化控制性的结构,因此能够使原先需要的大量继电器、磁放大器、接触器和其他构件得到减少,大大的简化了设备之间所需的连接线。由于改造后的结构是在原来系统的功能保护前提下增加了更多的保护程序,从而使设备发生故障的次数得到大大的降低,增加了对电气控制系统的系统保护,使系统更具安全性。

4总结

第3篇

【关键词】继电保护现状发展

1继电保护发展现状

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继电保护技术得天独厚,在40余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

建国后,我国继电保护学科、继电保护设计、继电器制造工业和继电保护技术队伍从无到有,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先进国家半个世纪走过的道路。5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地吸收、消化、掌握了国外先进的继电保护设备性能和运行技术[1],建成了一支具有深厚继电保护理论造诣和丰富运行经验的继电保护技术队伍,对全国继电保护技术队伍的建立和成长起了指导作用。阿城继电器厂引进消化了当时国外先进的继电器制造技术,建立了我国自己的继电器制造业。因而在60年代中我国已建成了继电保护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和教学的完整体系。这是机电式继电保护繁荣的时代,为我国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50年代末,晶体管继电保护已在开始研究。60年代中到80年代中是晶体管继电保护蓬勃发展和广泛采用的时代。其中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究的500kV晶体管方向高频保护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晶体管高频闭锁距离保护,运行于葛洲坝500kV线路上[2],结束了500kV线路保护完全依靠从国外进口的时代。

在此期间,从70年代中,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集成电路保护已开始研究。到80年代末集成电路保护已形成完整系列,逐渐取代晶体管保护。到90年代初集成电路保护的研制、生产、应用仍处于主导地位,这是集成电路保护时代。在这方面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集成电路工频变化量方向高频保护起了重要作用[3],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的集成电路相电压补偿式方向高频保护也在多条220kV和500kV线路上运行。

我国从70年代末即已开始了计算机继电保护的研究[4],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着先导的作用。华中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华北电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都相继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的微机保护装置。1984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首先通过鉴定,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5],揭开了我国继电保护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为微机保护的推广开辟了道路。在主设备保护方面,东南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保护和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也相继于1989、1994年通过鉴定,投入运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装置也于1991年通过鉴定。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的微机相电压补偿式方向高频保护,西安交通大学与许昌继电器厂合作研制的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频保护也相继于1993、1996年通过鉴定。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机型的微机线路和主设备保护各具特色,为电力系统提供了一批新一代性能优良、功能齐全、工作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在微机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可以说从90年代开始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已进入了微机保护的时代。

2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

继电保护技术未来趋势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

2.1计算机化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微机保护硬件也在不断发展。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硬件已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从8位单CPU结构的微机保护问世,不到5年时间就发展到多CPU结构,后又发展到总线不出模块的大模块结构,性能大大提高,得到了广泛应用。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微机保护也是从8位CPU,发展到以工控机核心部分为基础的32位微机保护。

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一开始就研制了16位CPU为基础的微机线路保护,已得到大面积推广,目前也在研究32位保护硬件系统。东南大学研制的微机主设备保护的硬件也经过了多次改进和提高。天津大学一开始即研制以16位多CPU为基础的微机线路保护,1988年即开始研究以32位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基础的保护、控制、测量一体化微机装置,目前已与珠海晋电自动化设备公司合作研制成一种功能齐全的32位大模块,一个模块就是一个小型计算机。采用32位微机芯片并非只着眼于精度,因为精度受A/D转换器分辨率的限制,超过16位时在转换速度和成本方面都是难以接受的;更重要的是32位微机芯片具有很高的集成度,很高的工作频率和计算速度,很大的寻址空间,丰富的指令系统和较多的输入输出口。CPU的寄存器、数据总线、地址总线都是32位的,具有存储器管理功能、存储器保护功能和任务转换功能,并将高速缓存(Cache)和浮点数部件都集成在CPU内。

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能力,与其它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联网以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高级语言编程等。这就要求微机保护装置具有相当于一台PC机的功能。在计算机保护发展初期,曾设想过用一台小型计算机作成继电保护装置。由于当时小型机体积大、成本高、可靠性差,这个设想是不现实的。现在,同微机保护装置大小相似的工控机的功能、速度、存储容量大大超过了当年的小型机,因此,用成套工控机作成继电保护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将是微机保护的发展方向之一。天津大学已研制成用同微机保护装置结构完全相同的一种工控机加以改造作成的继电保护装置。这种装置的优点有:(1)具有486PC机的全部功能,能满足对当前和未来微机保护的各种功能要求。(2)尺寸和结构与目前的微机保护装置相似,工艺精良、防震、防过热、防电磁干扰能力强,可运行于非常恶劣的工作环境,成本可接受。(3)采用STD总线或PC总线,硬件模块化,对于不同的保护可任意选用不同模块,配置灵活、容易扩展。

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计算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对如何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如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尚须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2.2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和数据通信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使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它深刻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也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到目前为止,除了差动保护和纵联保护外,所有继电保护装置都只能反应保护安装处的电气量。继电保护的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缩小事故影响范围。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数据通信手段。国外早已提出过系统保护的概念,这在当时主要指安全自动装置。因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这是首要任务),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的运行和故障信息的数据,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显然,实现这种系统保护的基本条件是将全系统各主要设备的保护装置用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亦即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这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完全可能的。

对于一般的非系统保护,实现保护装置的计算机联网也有很大的好处。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得到的系统故障信息愈多,则对故障性质、故障位置的判断和故障距离的检测愈准确。对自适应保护原理的研究已经过很长的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真正实现保护对系统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的自适应,必须获得更多的系统运行和故障信息,只有实现保护的计算机网络化,才能做到这一点。

对于某些保护装置实现计算机联网,也能提高保护的可靠性。天津大学1993年针对未来三峡水电站500kV超高压多回路母线提出了一种分布式母线保护的原理[6],初步研制成功了这种装置。其原理是将传统的集中式母线保护分散成若干个(与被保护母线的回路数相同)母线保护单元,分散装设在各回路保护屏上,各保护单元用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每个保护单元只输入本回路的电流量,将其转换成数字量后,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给其它所有回路的保护单元,各保护单元根据本回路的电流量和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得的其它所有回路的电流量,进行母线差动保护的计算,如果计算结果证明是母线内部故障则只跳开本回路断路器,将故障的母线隔离。在母线区外故障时,各保护单元都计算为外部故障均不动作。这种用计算机网络实现的分布式母线保护原理,比传统的集中式母线保护原理有较高的可靠性。因为如果一个保护单元受到干扰或计算错误而误动时,只能错误地跳开本回路,不会造成使母线整个被切除的恶性事故,这对于象三峡电站具有超高压母线的系统枢纽非常重要。

由上述可知,微机保护装置网络化可大大提高保护性能和可靠性,这是微机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2.3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也可将它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因此,每个微机保护装置不但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而且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亦即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目前,为了测量、保护和控制的需要,室外变电站的所有设备,如变压器、线路等的二次电压、电流都必须用控制电缆引到主控室。所敷设的大量控制电缆不但要大量投资,而且使二次回路非常复杂。但是如果将上述的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的计算机装置,就地安装在室外变电站的被保护设备旁,将被保护设备的电压、电流量在此装置内转换成数字量后,通过计算机网络送到主控室,则可免除大量的控制电缆。如果用光纤作为网络的传输介质,还可免除电磁干扰。现在光电流互感器(OTA)和光电压互感器(OTV)已在研究试验阶段,将来必然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应用。在采用OTA和OTV的情况下,保护装置应放在距OTA和OTV最近的地方,亦即应放在被保护设备附近。OTA和OTV的光信号输入到此一体化装置中并转换成电信号后,一方面用作保护的计算判断;另一方面作为测量量,通过网络送到主控室。从主控室通过网络可将对被保护设备的操作控制命令送到此一体化装置,由此一体化装置执行断路器的操作。1992年天津大学提出了保护、控制、测量、通信一体化问题,并研制了以TMS320C25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基础的一个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装置。

2.4智能化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电力系统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在继电保护领域应用的研究也已开始[7]。神经网络是一种非线性映射的方法,很多难以列出方程式或难以求解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应用神经网络方法则可迎刃而解。例如在输电线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情况下发生经过渡电阻的短路就是一非线性问题,距离保护很难正确作出故障位置的判别,从而造成误动或拒动;如果用神经网络方法,经过大量故障样本的训练,只要样本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则在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别。其它如遗传算法、进化规划等也都有其独特的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将这些人工智能方法适当结合可使求解速度更快。天津大学从1996年起进行神经网络式继电保护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8]。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必会得到应用,以解决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3结束语

建国以来,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经历了4个时代。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进步,继电保护技术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国内外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趋势为:计算机化,网络化,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和人工智能化,这对继电保护工作者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也开辟了活动的广阔天地。

作者单位:天津市电力学会(天津300072)

参考文献

1王梅义.高压电网继电保护运行技术.北京:电力工业出版社,1981

2HeJiali,ZhangYuanhui,YangNianci.NewTypePowerLineCarrierRelayingSystemwithDirectionalComparisonforEHVTransmissionLines.IEEETransactionsPAS-103,1984(2)

3沈国荣.工频变化量方向继电器原理的研究.电力系统自动化,1983(1)

4葛耀中.数字计算机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继电器,1978(3)

5杨奇逊.微型机继电保护基础.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6HeJiali,Luoshanshan,WangGang,etal.ImplementationofaDigitalDistributedBusProtection.IEEETransactionsonPowerDelivery,1997,12(4)

第4篇

1.1结合绿色能源

电力系统深受能源危机困扰,虽已开始研制新能源结构,但应用效果一直不好,新能源很难与传统电力装置、设备形成默契配合。由于电力技术的决策能力、更新速度很强、很快,所以要想将风能、太阳能、水能等绿色能源引入电力系统,依靠电力技术是最为可靠、有效的方式。首先,根据电力技术测量、转换、控制、管理能源的能力,改变电力系统原有能源输出格局,尽可能切断新能源输出装置与系统中其他运行设备的牵绊和影响,仅以能源输出为价值标准,设计、添置绿色能源装置,以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其次,强化变流调速技术、集优生产技术、能源转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地位,定期、定时核算绿色能源输出、不可再生能源输出过程中的“能量效益”,并对系统、装置、技术进行定向修改;最后,拓展电力技术的应用范围,围绕计算机技术,监控绿色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运行情况,以“消耗”“、效益”为两大基本点,总结分析不符合电力技术应用安全的相关问题,并及时改正。

1.2实现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是电气工程、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带动高效生产的有效手段,为此,电力技术可以联合网络技术、自动化处理技术、智能监测等技术,共同推进多门技术的融合发展,进而促进电力系统的正向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投入使用之前,应接受多次测量和考察,因为要避免生产风险、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必须经过电力技术来处理相关系统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将系统运行状态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然而,机电一体化对电力系统运行功能的要求和服务设定复杂,仅靠电力技术很难支撑起整个系统的运行重任,所以,一般情况下,电力系统会选择“区域一体化”的生产、改造方式,选择风险小、收益高、符合电力技术应用条件的系统模块,帮助小范围系统实现“自动”,并计算应用效果,确定技术无误且高效之后,再扩大一体化改造范围。由此可见,电力技术虽然是电力系统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手段,但其应用效果依然具有不可控特质,在应用时应格外注意、小心。

1.3引入智能技术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已经成为电子终端控制的主要装置设备,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应用地位非常高,因此,电力行业也应适当引入智能技术,并创设以智能控制系统为核心管理中枢的技术集团,以便于工作人员正确、有效、科学的管控电力系统。经过智能技术修饰,电力系统在故障排除、判断、处置方面的优势能力更强了,并基本实现了“自动化”。以往,一个小故障便会导致整个电力系统陷入瘫痪,现如今,运行故障会翻译成“特殊数据”,经智能处理器处理,被挖掘、传送,传达给管理人员,主动上报“故障”。这种高效的生产、管理方式,不仅节省了故障清查、判断的时间,还为电力系统提供了坚固的安全保障。从应用效果上看,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从发展空间上看,其应用环境却日常复杂,所以,需要广大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谨慎考虑、认真探究,以福利避害为原则,引入智能技术。

2电力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展望

目前,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能源生产责任越来越重,为迎合不断提高的生产要求、服务要求,电力系统仍需不断革新、创造,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能价值、生产价值。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根据自己对电力系统运行、发展的困难与问题了解,从内、外两方面探究电力技术的发展方向。接下来几年,电力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地位会不降反升,因为随着工业规模化生产系统的落成,系统生产形式、能力、效率的准确性要求很越来越高,所以,电力系统只有依靠电子技术方能将能源生产、输出、管理限制在可控、可管的范围内。一方面,应扩大电力技术的包容性,将其与现代高科技技术再融合,研发技术的新功能、新工艺,为电力系统运行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省察电力技术自身存在的安全风险、耗能等管理不当问题,并设置研究专题,开展专项调查,以纠正、改善电力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效果不利的地方。通过内、外两方面发展手段,电力技术的发展道路会更加明朗,其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3结论

第5篇

电子技术之所以在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主要是因为其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其存在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控化。该性能主要是针对自关断器件来讲的,传统的电器件是半自动控制的,这种电子器件的换相电路非常复杂,而通过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自关断器件的电路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全自动控制操作。第二,集成化。这种集成化主要是将全部的全控型电子器件用很多的单元电子器件连接在一起,放在一个基片上,与以前的电子器件分立方式相比,节约了很多的时间;再次,高频化。这个优势主要是因为电子技术实现了集成化,这就大大提高了电子器件的工作速度;最后,高效率化。这个优势主要体现在电子器件和变换技术上,这是因为电子器件在运行时,通过电子技术能够降低导通压降,从而就减少了导通消耗;电子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电子器件开关上升与下降的速度,这样又减少了开关的消耗;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子器件的运行状态更加平稳,这样又提高了运行的效率;软开关技术在变换器中的广泛应用,对提高强电系统的运行效率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电子技术在强电系统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应用的意义。第一,电子技术在强电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有效的提高了电力能源的应用效率。先进的电子技术可以提高强电系统运行的安全与稳定,并且实现了对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就降低了电力企业的投入成本,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伴随着高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产业的研发与应用,越来越多的产业需要在投入使用前进行全面的电子技术处理与加工工作,并以此保障互联网网络下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与稳定。

2电子技术在强电系统中的应用

研究电子技术作为信息时展下的一项新技术,是强电技术与弱电技术结合的重大突破,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第一,在发电系统中的应用。电子技术在发电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是对发电系统所使用到的机械设备的运行特性进行改善,从而调节发电系统中的功率。如果对大型发电机的静止励磁进行控制时,水力和风力发电机的变速恒频励磁,从而对风机水泵的变频进行调速,在结构较为简单的静止励磁中,使用了晶闸管整流提高了静止励磁的可靠性,且需要花费的资金成本较低,在电力系统中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在控制水力和风力发电机时,对转子中的励磁电流产生的频率进行调整,提高水力和风力发电的功率,可以有效地降低水力和风力的频差。电力系统中的风机水泵的耗能极大,占了整个系统中的65%,且工作效率极低,只需要在系统中安装变频调速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我国能够运用高压大容量的变频器的实力的系统不多,更何谈是能够精确的控制。第二,电子技术在输电环节的广泛应用。直流输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高压直流输电,其送电端的整流和受电端的逆变装置都是采用晶闸管变流装置,它从根本上解决了长距离、大容量输电系统无功损耗问题。直流输电技术不仅具备了稳定性强、控制性强、操作性强、灵活度高、电容量大等特点,并且在不同地质地貌下远程输电工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结语

第6篇

工程初期配置2台33MVA矿热炉,炉变一次电压33kV,全厂负荷总安装容量约75100kW,工作容量70300kW,计算有功功率61960kW,年耗电量约4.0×108kwh,计划配置两台2×50MW燃煤发电机组提供电能。

二、电厂电力孤网电力系统设计

2.1 矿热炉电力设计

镍铁冶炼厂对自备电厂的升压变压器没有特别要求。升压变压器的电压等级取决于项目所在地的电厂和冶炼厂的建厂条件和供电半径等因素,需在现场考察及进行相关设计工作后确定。就目前来说,与50MW的发电机组相适应的矿热电炉容量约36MVA,如果电厂与镍铁冶炼厂合建在统一厂区,由于供电半径较小,36MVA左右的矿热炉亦可由电厂10kV电压直配;但从发展情况考虑,为适应矿热电炉的大型化也可按升压到35kV电压等级。矿热电炉在非正常生产状态下对电网造成的冲击大致分为电极在炉内发生短路故障造成的电流突增和发生故障后保护装置动作跳闸甩负荷两种类型。通常在设计时采取恰当选择电炉变压器的阻抗来限制短路电流冲击的幅值,工程上一般要求将短路电流值限制在额定电流的3.5倍以下;而跳闸后的甩负荷冲击的幅值与电炉的运行功率有关,但超过发电机组在冲击发生前稳态发电功率10%是完全可能的。由于电炉在生产运行时出现故障的时间具有随机性,事先无法准确预测,故在自备电厂的设计中考虑应对该冲击的措施。

2.2 电气主接线

本工程建设2×200t/h燃煤锅炉和2×50MW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发电机孤网运行。 发电机出口电压为10.5kV,发电机设出口电压母线,高压厂用电电源由发电机出口电压母线引接,每台发电机配置一台60MVA35/10.5kV升压变压器将发电机发出的电能经升压后送至电厂35kV变电所。本工程为孤网运行,因此设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厂用起动及备用电源并设置高压起动/备用段,柴油发电机选用4台2000kW,出口电压11kV。

锅炉送、引风机、电动给水泵及循环水泵采用高压电机,工频运行。10.5kVI段高压厂用母线带1#发电机出线断路器柜、1#机组高压负荷、10.5kV高压厂用I段与10.5kV备用段联络柜、1#主变低压侧断路器柜。10.5kVII段厂用母线带2#发电机出线断路器柜、2#机组高压负荷、10.5kV厂用II段与10.5kV备用段联络柜、2#主变低压侧断路器柜,10.5kV厂用III段主要为电站公用系统供电母线。在高压厂用电源进线回路及10.5kV分段处加装串联电抗器。

2.3 厂用电系统

高压及低压厂用电源按机炉分为两个工作段、一个公用段及一个备用段,对应的机炉负荷接在对应的母线上:1#炉所用的送、引风机、1#、2#锅炉给水泵、1#循环水泵、1#厂用工作变压器等接在10.5kV厂用I段上;2#炉所用的高压送、引风机、3#锅炉给水泵、2#、3#循环水泵接线、2#厂用工作变压器接在10.5kV厂用II段上;公用负荷由公用变压器引接,电源引自10.5kV公用母线。

三、电厂电力孤网运行方案论证

3.1 正常运行时

正常生产时,两台机组同时运行,机组出力均为70%,可满足全厂100%用电负荷。当1台机组检修或甩负荷时,另外一台机组出力在100%,可满足全厂70%左右的用电负荷。正常运行时,机组负荷控制转变为频率控制,要求调速系统具有符合要求的静态特性、良好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特性,以保证在用户负荷变化的情况下自动保持电网频率的稳定。

3.2 电厂启动

由于孤网运行,投运前由1#机组发电利用黑启动柴油发电机组,启动辅机后投入运行,对外供电。1#机组运行后带动全厂70%的负荷运转,并启动2#机组的辅机运行,进而启动2#机组发电,直至两台机组同时运行,满足按全厂100%的自供电率,逐步进行电厂和冶炼厂的生产,实现全厂电力负荷平衡。

3.3 发电机甩负荷或非计划跳机时

当机组发电机甩负荷或非计划跳机时,全厂用电出现短时供电不足,此时电厂供电量仅满足全厂约70%的负荷。为了不致将系统电压拉低,造成系统崩溃,应在中央配电站设置低周减载保护,根据工艺要求,对部分负荷进行切除,减少用电量,同时减产运行,保障安全生产。若工艺需要,部分负荷无法切除,同时又无法满足剩余发电机稳定运行,则根据需要在相应的系统侧设置柴油发电机组,以确保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3.4 当用电负荷出现较大波动时

当系统负荷瞬时出现大负荷停机时,电力网络电压上升。若全厂40%以上负荷停机,则直接解列一台发电机组,用剩下的另外一台机组带全厂负荷。

若全厂40%以内大负荷停机,则汽机保护装置瞬时动作,可维持系统频率在50±5Hz以内,系统仍满足稳定运行条件。

若全厂小负荷波动,则可通过DEH的精确调整,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若全厂40%以上大负荷启动,则需要经过调度提前进行通知,调整锅炉及汽机的运行参数。

四、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负荷等级供电系统供电压降接地

引言

磁悬浮制梁生产基地实际上是一个混凝土制品的生产基地。但是与其不同处是生产制造的每根轨道梁全长25M,重达180T,而且在每根梁上要精确安装上使列车前进的长定子线圈的组装件。所以同为混凝土制品厂,但生产工艺上有很大差别。加工制作轨道梁的主要生产工艺分:预应轨道制作生产中间装配出厂储放等。在整个制作流程中,轨道梁需在台座上保温养护,在恒温,恒湿的车间内装配加工。

作为向国际第一条用于商业运行的磁悬浮快速列车提供轨道梁的生产基地,其国际影响是很大的。而且磁浮交通的开通日期2003年1月已确定,根据倒计时,生产制作轨道梁的生产周期也相应确定。对于时间紧磁悬浮制梁生产基地实际上是一个混凝土制品的生产基地。但是与其不同处是生产制造的每根轨道梁全长25M,重达180T,而且在每根梁上要精确安装,制作技术含量极高的这样一个国际少有国内首创的磁悬浮制梁基地,要保证按时完成生产任务。除了工艺合理外,安全可靠的供电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其供电负荷等级我国规范上还未明确规定,需要设计者对其供电系统负荷等级有个合理准确的定位。

1.负荷等级的确定

制梁基地能否按时完成轨道梁制作,是与按时通车有着直接的关系。涉及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如果由于供电不可靠而造成180T梁报废,其时间及经济损失是非常之大的,因此对于制梁基地的生产用电负荷为一级。保证了其供电的可靠性。对于一级负荷的要求,供电规范上有明确要求。一级负荷应有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另一个电源应保证供电。

2.供电电源确定

工艺提供的设备总装机容量为13700KW,负荷分布在1.7公里厂区内。从技术角度及供电规划要求应选用35KV供电,考虑到基地使用年限不长,因为该变电所使用年限仅为制梁结束就完成历史使命。而且建一座35KV变电所的投资比较大。如何合理有效解决磁悬浮制梁生产基地电源是个重要问题。根据指挥部提供信息,磁浮交通的35KV牵引变电所已由供电局建成,考虑到目前由于磁浮交通还未建成变压器为空载运行,可以从该变电所配出10KV电源,供制梁基地使用。这样即节省投资又节省了建设35KV变电所的时间一举两得,经与供电局协商解决了供电电源的问题。

3.变电所位置的确定

工艺提供了整个基地工艺流程图,依据工艺设备的用电情况,集中设置10KW变电所显然不合理,造成了电源不能深入符合中心,影响供电质量,使得运行中损耗加大,根据工艺设备分布情况,将其分为四个供电区域(1)机加工灌浆车间(2)浇捣车间(3)提升泵房(4)生活区按用电情况由磁浮交通35KV变电所引出二路10KV电源每路10KV供电回路的负荷不超过6000KVA,满足了10KV供电规则。分别设置10KV变电所,将10KV变电所设置在负荷中心减小了供电半径提高了供电质量,保证了供电的可靠性

4.供电系统

4.1机加工灌浆车间供电系统

机加灌浆车间是整个基地核心用电大户,采用的设备大多为高精度数控设备,环境要求恒温恒湿,所以对其供电负荷确定为一级,在车间旁设一座附设车间10KV变电所从磁浮交通引来两路10KV电源,作为高压进线并设高压配出柜向其它10KV站馈电,其高压系统为单母线分段,中间不设联络开关,每段母线分别带2台变压器1台2500KVA,一台2000KVA变压器。低压系统为单母分段中间设联络开关,正常时母联开关打开,变压器为分别运行,当一段母线失电,失电段上为非重要负荷由于失压而自动跳闸,母联开关自动合闸保证对重要负荷的供电连续性。这样的系统不论任何一台变压器或一条线路失电均能保证生产工艺流程中的设备用电,大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3浇捣车间、提升泵站、锅炉房供电系统

锅炉房是作为工艺过程中的热源,供电必须可靠,供电负荷等级为一级,选用两台箱式变,一台为1000KVA,另一台为1250KVA,高压进线柜是利用环网柜向浇捣车间供电同时向搅拌站提升泵房箱式变供电。高压开关采用负荷开关,变压器配出开关采用高压熔断器保护,低压配出开关均为大容量断路器,分别向各车间泵站作放射式供电。车间配电为单母线分段中间设联络开关,当任何一段母线失电,其中段不重要负荷均设失压脱扣,母联开关自动合闸,保证对重要负荷供电。

4.3.1系统图

4.3.2负荷统计

3#变电站1#变压器

序号

负荷名称

装机容量

需用系数

cosφ

Tgφ

有功

无功

视在

(KW)

(KX)

(KW)

(KVAR)

(KVA)

1

浇捣车间

1402.5

0.4

0.8

0.75

557

418

696

2

提升泵

175.3

0.8

0.8

0.75

140

105

175

3

锅炉房

40

0.8

0.8

0.75

32

24

40

4

机修车间

48

0.43

0.8

0.75

21

16

26

5

室外照明

175

0.78

0.8

0.75

136

102

170

小计

307

885

665

1107

补偿cosφ至

0.9以上

250

补偿后功率

885

415

978

选用1000KV变压器

3#变电站2#变压器

序号

负荷名称

装机容量

需用系数

cosφ

Tgφ

有功

无功

视在

(KW)

(KX)

(KW)

(KVAR)

(KVA)

1

浇捣车间

1402.5

0.4

0.8

0.75

557

418

696

2

备件连接体仓库

1280.8

0.3

0.8

0.75

375

281

469

3

锅炉房(备用)

40

0.8

0.8

0.75

32

24

40

4

提升泵(备用)

175.3

0.8

0.8

0.75

140

105

175

小计

2683.3

932

699

1165

补偿cosφ至

0.9以上

300

补偿后功率

932

399

1014

增加备用负荷后

2898.6

1104

828

1380

补偿cosφ至

0.9以上

300

补偿后功率

1104

528

1222

选用1250KV变压器

4.4生活区供电系统

生活区是个临时生活场所,包括职工食堂、职工宿舍,由于是临时设施所以选用了线路变压器组形式,变压器容量为一台315KVA低压侧有施工单位根据需要设置。

4.4.1系统图

5.结论

5.1供电质量

对于这样一个大型工厂,虽然将电源引入到各负荷中心,但是由于其每个车间面积之大,对于供电半径满足要求还是很难实现,所以应对车间内每个供电回路作压降校验,如浇捣车间全长424米,其行车行程也接近424米,对保证电压降,无法按常规方法去实现,按压降计算公式U%=1/10U2(R0+X0tanΦ)PL分析,要保证压降满足5%,应从R0、P、L参数着手改变,才能满足电压降要求,P为行车功率是无法改变,只有改变R0及L这两种参数,才能达到而满足压降要求,(1)R0是滑触线与接续导线的电阻,加大滑触线及接续导线的截面积可以减小电压降。(2)L为变压器二次侧至滑触线最远端的距离,缩短这段距离也能减少线路的电压损失,加大了接续电缆与滑触线截面积并将集电器安装在滑触线的1/4段及3/4段减小了供电距离,从而满足了压降要求,由于一段滑触线有二点供电必须保证每相为同相位电源而且从同一变压器引出。

5.2接地保护措施

本工程接地形式为TN-C-S系统,厂区接地采用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雷电感应接地、弱点设备接地等联合接地,其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每个车间均设总等电位接地极MEB。PEN线进入车间后与MEB连接作为重复接地之后,PE线与N线始终分开,车间内的所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及电缆桥架、金属管道、钢构架在就近与接地装置连接,对MCC电机控制中心的馈电回路上装设漏电保护,一旦出现接地故障,即可报警又可以跳闸,保证了用电的可靠,和人生安全。

磁浮交通已于2003年1月顺利通车了,磁浮交通制梁基地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由于在电气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其用电可靠性,使得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用电故障,保证了按时完成任务。设计选用的10KV箱式变也可以按当初设想的搬迁到另一个工地。作为我国第一个磁浮交通制梁基地的设计还有不少经验教训可以总结,相信今后一定会越建越好。

ElectricalSystemDesignforMagnetic-FloatingRailBeamFabricating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