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3-07 15:16:56

序论:在您撰写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第1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主办单位:云南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云南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半年刊

出版地址:云南省昆明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3-8787

国内刊号:53-1149/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2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主办单位: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云南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云南省昆明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3-8787

国内刊号:53-1149/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3篇

武义县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育目标及教学组织

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自由发展创造了空间李娅莉

福建省台江第六中心小学是怎样开展科技活动的

研究性学习的五种模式初探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王少华

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7个基本规律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浅析李克源

让小学生习作心有所感、情有所动王静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模式张武升

作文教学三步曲曹留仙

立体教学法王增昌,孙春成

一年级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彭文冲

小学开设英语课问答李建平

心理辅导的常用技巧

一节英语研究课的分析和体会孙隽蕾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目标教学中的运用杨琼英

创新的概念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动因王建萍

浅析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教育石忠萍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构想董祯祥

"夸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桃联梅

由『作文太难改引发的思考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刘琳

自然课堂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袁萍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计算概念郑琼会

体现素质教育落实教学目标邵莉莉

为边疆民族教育作出贡献的勐腊县勐仑镇中心小学勐腊县勐仑镇中心小学

新世纪课程改革的目标

为边疆民族教育做出贡献的勐腊县勐仑镇中心小学

云南省研究性学习培训班在昆举行文萍

梯读法刘美春

新编小学自然教材简介陈玉翠

用新《大纲》指导课堂教学陶德明

赢得创新机会获取实践能力--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随笔李岚

来到农家当会计李艳芳

应为考试正名

收集塑料包装袋黄永兴

跆拳道朱明,谷晓华

外星人朱永江,谷晓华

数学乐园何奕锦

简面图形剪拼戚焕英

公开课应重实效

火柴游戏活动戚雁芬

尝试教学的基本程序邱学华

一笔画陶伟彬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李凤华

北京市朝阳区推出小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王钰德,庞孝瑾HtTp://

彩球问题周根莲

春天的畅想李鹃

相遇问题刘梅,王琨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李惠萍

论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段勇

引导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磁铁的性质》一课教法的启示朱加富

体育课中的审美教育曹丽芳

课堂教学中的『四个解放罗新琳

走向新世纪的关上第一小学陈晓红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李燕

如何让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涂顺琴

浅谈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化教学尹娟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指导方法李颖玲

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朱秀琼

如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何加荣

语文教学不一样的看点杨耀兰

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范读质量张照萍,何友华

语文教学中板书的设计和运用苏佳琴

《不轻言放弃》教学设计刘波

"合理安排时间"教学设计施利红

"统计"教学设计杨斯美

黑龙江省中小学2010年普及毛笔字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戈淑云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陆章甫

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几个误区杨凤仙

浅谈小学教师『情商的重要性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邓石莲

以"情"朗读创造"情感课堂"陈早

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普保翠,赖凤全

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四个立足"付春芬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五个环节"鲍秀红

如何抓好数学课堂中的『问题三部曲李梅

数学教学中如何激趣提效何丽翚

不应放任网络语言出现在孩子的作业中

科学课教学生活化的思考张继平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艺术冯树云

第4篇

教育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王卫红

园本教研兴园之路徐红

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毕茸先

幼儿综合能力培养初探罗慧

浅谈幼儿园创新教育的开展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尹莉雯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杨晓芹

浅议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任会玲

浅谈对幼儿挫折意识的培养柴迎春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途径初探段朴芝

浅谈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郝宏玲

如何构建有效的师幼互动李佳艳

论环境的开发与利用刘晓娟

幼儿识字教学初探王秀华

怎样使幼儿对识字活动感兴趣周琳

浅谈幼儿舞蹈教学的开展刘锐

浅谈幼儿主题绘画教学陈怡

如何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拜如丽

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周泽敏

幼儿生活自理意识培养初探王英

对双语教育的反思与建议周艳芬

英语教育与生活融合的实践与探索杨桂青

如何开展音乐欣赏活动杨薇

让孩子体验音乐的快乐朱力君,唐美琼

刍议幼儿音乐教学的游戏化张光琼

浅谈小班幼儿的节奏教学杨涛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冯育娜

浅谈对幼儿绘画作品的欣赏邵迎春

对名画欣赏教学的几点感悟金艳

浅谈幼儿园室内体育活动的开展王泽香

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习共同体王蕾,向建荣

科研兴园促幼教发展潘秀芬

浅谈幼儿园"以人为本"的管理牛灿红

浅谈幼儿园的多元文化教育徐秋霞

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发展舒艳

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初探高娜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李小梦

掌握幼儿特性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周琳

浅谈搞好幼儿德育教育的方法赵红云

浅析教师在生成活动中的作用马仕仙

试论怎样把握幼儿在自然科学活动中的情绪态度江岚

小班班级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杨燕

浅谈家庭教育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李双瑞

沟通从心开始汤立仙

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许庆

对幼儿舞蹈教学的一点认识袁小砚

浅谈"让幼儿喜欢说"的方法和途径张娟

幼儿英语教学初探张雯

浅谈幼儿美术教学李惠英

幼儿语言教学新探王海一

刍议生活化的幼儿园英语教育蒋咏萍

浅谈幼儿园的英语教学马锐

试论音乐教育与幼儿全面发展万明

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王美芝

在常识教学中发展幼儿的智力陈淑兰

珠心算趣味教学尝试李媚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陈晓春HtTp://

浅谈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鲁瑞萍

如何在幼儿英语教育中运用体态语言陈荣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幼儿英语教育的实践杨婕

怎样挖掘幼儿的音乐潜能闵彩霞

浅谈幼儿绘画教学的策略李彦霖

浅谈绘画活动中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张俊

如何科学开展幼儿汉字教育马春花

浅谈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的关系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王海燕

对"混龄表演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探索缪愫

浅谈混龄游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姜晓华

利用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发展许先梅

数字多媒体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运用初探胡睿

浅谈幼儿韵语识字教学实施的五环节刘如玉

民族语言对幼儿普通话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周燕

浅谈少数民族幼儿的教育张会英

浅谈幼儿的品德教育彭玉鑫

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的尝试晏海燕

浅谈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沈娟

浅谈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王晓梅

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李艳梅,曾雪梅

浅谈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魏蓉

创设良好工作氛围让教师享受职业快乐罗宏波

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探索卢燕秋

创设与幼儿互动的环境初探阮艳燕

图谱在幼儿园唱歌教学中的应用实验研究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王任萍

家园互动的有效途径施文晶

促进家园的合作张亚琳

发挥家庭及社区资源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袁波

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杨玉花

利用本地资源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王凤

园本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实施宋欣媛,罗丽梅

开发园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李红玫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营造良好人际氛围罗宏波

第5篇

教材现状和问题

我上大学时,“编译原理”课程用的是由陈火旺、钱家骅、孙永强三位老师合写的“编译原理”一书,这本书可称之为编译原理教材的经典。该书系统地介绍了编译基本理论和方法,内容充实,覆盖面广。既注重了最经典、最广泛的基本编译技术,又力求反映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最重要的新成果。至今,该书仍是我进行教育和科研的主要参考书之一。我记得当时上课的王家启老师(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给当学生的我们出了一个上机题目:输入一个正规式,输出该正规式对应的确定有限自动机,当然该题是书中习题之一。在解题过程中,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是否可以用LR分析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正是由于这个20年前的想法,加上自己不断的努力,在对编译理论理解和实践不断加深的同时,于2001年提出了一个新的自动构造词法分析器的方法,于《计算机工程》杂志2001年第7期。

在随后的“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本人也不断发现好书或书中写得比较好的段落。例如由高仲仪、蒋立源二位老师合写的《编译技术》一书。在该书中,通过一个“大象吃花生”的英文句子的语法分析,引入上下无关文法的基本概念和定义,这样的书写使人特别容易理解。又如由何炎祥老师主编的《编译原理》一书。在该书中有关LR分析法基本原理的描述写得相当好,他将活前缀在LR分析法中的作用写得清清楚楚。另外,尽管有些书不是介绍编译技术的,但是这些书对于“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也是相当有益。例如由蒋国南老师翻译的《PASCAL程序设计》一书,书中二个程序例给了我特别深刻的印象。一个是去除源程序注释的程序例,而另一个是使用自动机的程序例。在以往的《编译原理》教科书中,只介绍如何构造自动机,基本上不介绍使用自动机的控制程序。其结果是:学生只知道自动机的构造方法,但不知道自动机如何使用。同样,在以往的词法分析教学中,只注重扫描器(单词识别程序)的教学,手工构造有状态转换图,自动构造有DFA;而对于词法分析的输入和预处理,最多一笔带过。实际上,输入和预处理程序是编译程序和用户程序的接口。编译程序首先是从文件读入源程序,经预处理后,才由扫描器进行单词识别。适当加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编译程序前端的理解。

当然,由国内出版社出版的书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现在写书都要求有创新或标异。明明没有创新或标异,为了达到该指标,将一些与“编译原理”课程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写入书内,这些内容根本不会用于教学,比较典型的是“并行编译”这部分教材内容。个别作者将国外教材删去某些章节,加上习题和习题解答后,就作为一本教材交付某出版社出版。正因为本人曾买到过这种类型的书,从此改变了本人看到有关编译的书就买的习惯。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有关编译的书,基本上都以LEX和YACC系统作为“编译原理”课程实习手段。当然LEX和YACC系统有多种版本,可用于不同的操作系统。但LEX和YACC系统毕竟是外国人编制的,是否适合于国内教学仍是个问号。由于本人与他校教师基本无教学交流,也不清楚实际使用效果如何,有关编译的书大都由多人合写,写编译理论部分的作者和写实验部分的作者往往不是同一人。从书的整体来看,有明显的脱节现象。LEX系统实际是一个状态转换矩阵产生器,而YACC系统实际上是一个LALR(1)分析表产生器。我想,LEX和YACC系统并没有复杂到常人不可实现的程度,为什么作者本人不能动手编写一个类似系统用于学生实验。

当然也不是说国外教材什么都好,包括国外优秀教材在内,也有不足之处。举一个简单例子:计算机的内存越来越大,由于引入控件,用户程序越来越短,是否还有必要将“在词法分析预处理时,通常将输入缓冲区分成二个半区互补轮流工作”这一内容写入教材,我想至少要说明一下。

提高教师自身学术水平

“编译原理”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一头是程序设计语言,包括文件系统;而另一头是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包括计算机的系统结构。编译系统以形式语言和自动机为基础理论,构造算法复杂,系统十分庞大。所以,将“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离散数学”和“汇编语言”等课程作为“编译原理”课程的前驱课程已成为共识。作为一个“编译原理”课程授课教师,除“编译原理”课程本身外,还要全面掌握上述这些课程的知识。尤其是对于“程序设计语言”和“汇编语言”这两门课程,要有一定的教学经历,这样才能把握好“编译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了写书行列,著书立说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但是,如何写书,如何写好书,这是每个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是作为一本教材的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自己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中要花大功夫,要有自己的见解,要有自己的论文。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才能编写好教材。

以科研为基础

“编译原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尽管这门学科比较成熟,但仍然存在许多课题,有待我们去探索。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上面提及的LEX和YACC类似系统的实现。

本人先后实现了LL(1)分析表自动产生器、LR(0)分析表自动产生器和SLR(1)分析表自动产生器,相当于实现了YACC类似系统。由于有这样的编程经历,使得我在上语法分析课时,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作者曾试图实现LEX系统,但未获成功。正规式相当于算术表达式,作者从LR分析法的教学中得到启示,将LR分析法应用于词法分析器的自动构造,成功地实现了词法分析器的自动产生器,所生成的词法分析器是使用LR分析表来工作的。为了区别LEX系统,该系统简称为LR_LEX系统。

在此基础上,本人进一步实现了汇编程序自动产生器,于《计算机工程》杂志2005年第12期。

该二项新的编译技术和方法已写进《编译原理实用教程》一书,该书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重组教材内容

可能有些《编译原理》教材作者,他写书的目的并不是完全面向学生的,可能考虑把它作为这门学科的大全来编写。例如由美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Alfred V.Aho、Ravi Sethit和Jeffrey D.Ullman合著的《Compilers: Principle,Techniques,and Tools》一书,该书已由李建中和姜守旭老师翻译成中文,中文译名为《编译原理》。将这样的书作为教材,本人认为是不合适的,将它作为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那是最好不过了。

由于面向的学生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如何编写合适的“编译原理”课程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本人所处的教学环境。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通过“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编译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编译系统模型。不能由于作者个人因素或者知识难易程度来左右教材的书写。从国内出版的一部分《编译原理》课程教材和实际教学内容安排来看,本人认为存在如下问题:

(1)词法分析部分偏少;

(2)语法分析部分过多;

(3)语义分析部分过于简单;

(4)目标代码生成部分几乎是空白;

(5)讲授了一些不是很有必要讲授的内容(如DFA最小化、中间代码优化等)。

这是造成学生学习“编译原理”课程感到困惑的主要原因。难怪有些教师宁可使用老教材或者国外教材,而不愿使用新教材。

词法分析相当重要。正是从词法分析开始,将学生领进编译系统的大门。并且,作为编译系统的基础理论(自动机),也是在词法分析阶段讲授的。在授课中,应强调单词二元式的作用,单词种别用于语法分析,单词值用于语义分析。关于“DFA最小化”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本人认为应删除,教育重点应为:DFA的构造和使用。理由为:编译系统太复杂,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然后再解决吃得好问题。

语法分析部分的教材篇幅应大幅减少。算符优先分析法较简单,宜于手工构造,特别适合于算术表达式的语法分析,在有些程序设计语言书中,也能看到它的介绍。由于算符优先分析法适用范围较小,实用意义不大,在教材中完全可将其删除。关于LR分析法,本人认为只要介绍LR(0)和SLR(1)分析法即可。理由为:SLR(1)分析法很实用,分析表又易于构造,它可解决大部分语言的识别问题。编译系统中的事情太多,先解决主要矛盾。

语义分析部分应加强,这是学生理解整个编译系统的关键,尤其要着重介绍符号表和常数表在编译程序中的作用。有了护照,可以周游世界;有了符号表和常数表,可以在编译系统中畅行无阻,符号表和常数表就是编译系统的护照。在内存分配时,符号表是变量地址分配的依据。由于符号表的引入,使得代码生成和变量实际存放地址无关;甚至可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对变量地址进行动态分配。

在目标代码生成部分,可先假设一个汇编语言虚拟机模型,然后介绍从四元式到汇编语言的翻译。应强调的是:由于符号表和常数表的结构不同,导致变量和常数寻址方式的不同。从汇编语言到机器码的翻译, 可将其留作课程实习,详见下一节。

创建实验环境

向学生提供一个虚拟裸机,虚拟裸机是用高级语言来实现的,虚拟裸机只接受二进制形式的机器指令。提供虚拟裸机的好处在于:可将与编译无关的一些硬件特性屏蔽掉,可根据要求来改变虚拟硬件配置。

要求学生根据虚拟裸机的机器指令设计汇编语言,然后构造汇编程序。用户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由汇编程序将它翻译成机器指令程序,该机器指令程序可以在虚拟裸机上运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微型编译系统。这个微型编译系统包括了编译过程的四个主要阶段,它们是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目标代码生成。在汇编程序构造中,要求学生运用在“编译原理”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首先根据机器指令中所含的地址数量,将机器指令划分为0地址指令(RET)、A型1地址指令(READ)、B型1地址指令(CALL)和2地址(ADD)指令三大类。然后用上下文无关文法予以描述,并生成SLR(1)分析表。由于分析表的规模不大,可由学生手工构造。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向学生提供SLR(1)分析表产生器,用于验证分析表的正确性。根据机器指令的二进制位特征,设计和构造语义分析器。语义分析子程序主要是由二进制位运算构成。当然这个汇编程序是相当初步的,它不允许用户用符号名来表示变量地址或标号。

第6篇

化学新课程新教材教学研究与构建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教材设计的指导思想、模块式的课程结构和建构性的教材体例结构上,都力求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近几年来的新课程、新教材实验中,在没有模式范例的情况下,教师需要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不断深化对新课程的认识,不断反思教学实践,不断提高化学教学与构建水平。

一、整体把握模块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点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两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深入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整个化学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整体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化学1、化学2两个必修课程模块的设计具有基础性和整体性,通过两个模块的学习,使全体高中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习其它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在学习必修课的过程中,要为相应的选修模块预留接口,搭建平台,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生活性是化学教学的联系点

化学教学的生活性是学生学习兴趣甚至是学习动力的直接来源。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材中编入了大量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材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例如,在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可以联系大量自然变化、考古研究、建筑材料、热电能、科技发展等一系列生活、生产事例,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有效获取化学知识,并促进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情感和良好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又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三、实验探究性是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这些特点。如人教版化学1 中就编入了27个实验,7个“科学探究”和7个“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要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技能与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有效的课堂设计是化学教学的关键点

有效的课堂教学基于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必备的技术甚至是艺术。新课程教学要求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活动为基本点进行思考和设计的,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以达成三维目标。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内容: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意义,学生学习化学的情况,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教学中三维目标和知识框架的设定;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评价与教学反思。

在具体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把握好四个有效性,即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性,包括处理好选修与必修内容的关系;教学问题设定的有效性,包括把握重点、找准“着眼点”、明确目的、因材施教等;学生活动与探究的有效性,包括课堂教学氛围、环节设计、问题设计、交流与创新;例题和课堂练习选择的有效性。由于新课改下化学学科课时少,内容多,所以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化学教学的突破点

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实现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的学习方式,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过程体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化学1关于“铁的氢氧化物”的教学中,可将[实验3-9]改为分组实验,做Fe(OH)2的生成实验时,有的同学按照基本的操作规程进行:将NaOH溶液滴加在盛有FeSO4溶液的试管里。由于氧气氧化的作用,学生得到的是灰绿色沉淀,这与课本上所讲的Fe(OH)2是白色沉淀不同;有的同学使用了长滴管吸取NaOH溶液,并将长滴管伸入到FeSO4溶液中将NaOH溶液挤出,得到了白色沉淀,但很快又变成灰绿色沉淀。实验方法不同带来实验效果的不同,富有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学生积极的思考、合作交流,带来的思维与智慧的碰撞,思维方式、学习过程中闪光点的发现等。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把机会交给学生,使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带来了新颖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等,使学生有兴趣、积极主动地学,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实现了化学教学的突破。

六、生成性是化学教学的亮点

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新课程的亮点。新课程强调生成,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践创新和批判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勇于把课堂向无数不确定性开放,机智敏锐地把教学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纳入教学过程,使课堂生成性资源更好地为预设目标服务。

如在有关SO2的漂白性教学时,围绕“二氧化硫能使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这一现象的反应原理,会引发学生激烈的争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在起作用”;“二氧化硫溶于水形成亚硫酸,由于亚硫酸的酸性与氢氧化钠发生酸碱中和而褪色”。如何验证原理?验证过程中,操作方式,各种药品性质、浓度、现象的解释等都有可能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如能很好把握时机、整合预设与生成,都将会使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由此看来,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当是:精心、精细的预设――课堂教学情景下智慧的交融――新的课程资源的生成――预设与生成的巧妙整合――预设目标的达成与适度延伸。

七、问题设计是化学教学的兴奋点

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问题的设计必须把握以下策略:把握重点,找准“着眼点”;明确目的,有的放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新颖别致,循循善诱;重视差异,因材施教。

例如,在进行选修模块4中“原电池”一节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锌片与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进一步验证锌与稀硫酸反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的结论。然后,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同时插在稀硫酸中,发现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中展开问题讨论,定能收到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

八、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化学教学的发散点

化学世界实在是太丰富了,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如学校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媒体资源和学生资源等。

新教材是一种筛选了的课程资源,但教师仍应当进行再度开发。这需要教师认真专研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度开发与整合,依托教材而不唯教材。如,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的智慧利用,化学研究性课题中各种课程资源的利用等。

九、教材的灵活使用体现教材的价值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材与旧教材有着很大的区别。旧教材是知识、技能的载体,知识体系较完整,是学生所学知识的较为完整的呈现。因此,旧教材是用来教知识的。新课程对学科的综合要求很高,但在综合过程中许多知识点在衔接上有疏漏;内容具有开放性强、系统性弱等特点。新教材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创设学习环境、形成知识、技能及价值观的载体,是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学中应当把它作为范例使用。这是新教材的价值所在。因此,教师要依照自己的专业理念、科学精神与智慧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以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体现新教材的价值。

十、独立思考和提高思考能力层次是化学教学的核心点

就学习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习化学重在理解,要弄懂原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虽然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核心点。人教版教材化学1 中设置了19处“思考与交流”,有9处“学与问”,所有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直接相关的,必须运用好。

十一、过程性是化学教学的着眼点

高中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过程性目标作为在新课堂教学中实现的三维目标中的两个目标。这就表明在化学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在化学活动中去“经历过程”,即强调体验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这就说明过程性是化学教学的着眼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教材(人教版)中的“实验”“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每一章后的“归纳与整理”等,都是学生过程性学习体验的好素材,要切实利用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刘仕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与探索[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10.

[3]龚雄飞.高中新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5.

第7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校本资源;教学研究

生物新课程进一步推广时应注意加强与生物新课程相关资源的建设,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进行新一轮生物新课程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开发研究,同时意识到需要教师的大量心血,它需要教师的大量积累,从生活中收集材料,从学生中收集材料,从各种报刊、杂志中收集材料,从电脑中收集材料。然后进行加工整理,制成与我们这样学校实际教学相适应的每一节课。

一、问题的提出

1.1生物新课程教材有许多优点,但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教师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相对落后,信息量不充分,学生体验不足,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1.2生物新课程教材的问题太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而偏离了农村;另外,有些例子又过于理想化。

1.3加强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根据学校的适应需要而出发的,是势在必行。

二、策略与实践

2.1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策略。

2.1.1准确理解生物新课程《标准》对模块式的课程和教材设置的要求: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组成。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2.1.2研究生物教科书内容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生物教科书:建议各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备课组要至少备齐5个版本的教材。对比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对知识内容的选择、编排和呈现方式等,加深理解高中生物新课标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并依据课标优化组合不同教材的课程资源。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中心组要组织专门的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并及时地将研究结果通过全市教研活动提供给各校参考。要摒弃过去那种“轻大纲,重教材”、“教学就等于教教材”的旧观念,树立“以课标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的新观念。

2.2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实践――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整合利用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

我们备课组通过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的整合利用尽可能地缩小《标准》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落差,促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稳步地开展。具体实践的理论指导及实际操作如下:

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包括校本教材探究实验的开展)在新课程教材的实际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要发挥不同学习方式的优势,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课型、学校条件、学生情况等对传统的和新型的学习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2.2.1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高中新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理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备课组成员在生物学科中尝试实施开展了新课程校本教材探究实验――体验制备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制作比赛并在校园进行展览,取得相当好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2.2.2把握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对实际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生成”实质上是“放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和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死气沉沉的,这样的“预设”不仅会严重束缚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能力,而且会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既要切实改变课堂教学中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僵化模式,又要对只求生成忽视预设的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成效与分析

3.1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3.1.1教育观念滞后的问题:由于传统的习惯势力,部分老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是把知识结构、难点和重点反复掂量,围绕它考虑教学过程如何展开,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的实现.只有对课程目标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才能使教学活动的组织符合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

3.1.2各校的课程资源问题:现在各学校教学硬件还不很足,不少教师过去是仅仅依据一本教科书、一册教参,就年复一年地教下去。现在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必须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有责任发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学校要有相应的投资和建设。各校应尽可能地完善图书资料、实验室及相应的器材,还有网络资源等,至少为各备课组配齐5套不同版本的教材。

3.2对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寻找有效的策略,扬长避短,尽量把该模块开设模式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一般地说,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应把把宣传和计划做在前,整体安排高中新课程两年教学;

(2)对《标准》和教科书的研究应比实施提早,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和寻找对策;

(3)在新课程教材的实施中适当结合老教材知识;

(4)适时的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想应的校本练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