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16:53
序论:在您撰写新闻部工作经验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作为各个新闻媒体常规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就性报道在每年的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随着受众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媒体市场化程度的发展,成就性纪念报道却越来越难做,社会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一些精心策划的报道也很难产生预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如何改进创新,提高传播效果成为新闻界的当务之急。
提升报道理念的新闻性
建设成就的量变过程和纪念报道的史料内容使该类报道较难产生新鲜感,加上日常已做充分报道,更容易让受众有似曾相识之感,造成报道的弱时效性。另外,成就性纪念报道往往是宣传任务、规定动作,难免存在说教化和表面化问题,特别是一些主题先行、贴标签式的报道,根本就不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阅听这样的新闻作品难
免让受众有“应景”之感。
今年年初,一些媒体陆续开始了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主题的报道,依据报道内容和报道模式,目前主要存在三类问题:第一类是对改革开放进程的梳理或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回顾,尽管采用了对亲历者、见证者专访的方式,有的报道也注意利用新闻由头,但仍感觉像是回忆录。第二类内容倒是丰富,也融入了新近发生的事实,但报道格局像是三段论,开头是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中间是工作总结式的现状介绍;最后是对未来的展望,看着又像是城市发展规划。第三类是一些行业和专业媒体立足自身特色,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可惜很多看起来也像各个行业的经验总结或业绩汇报,缺少新闻要素是这三类问题的共同点。从受众的心理来分析,受众收受新闻不是看先进事迹、典型经验,更不是工作总结,而是期望在及时实现信息需求满足感的同时,进一步取得现实的有用性。导致成就性纪念报道被受众冷落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报道本身违背了最基本的新闻定义和新闻规律,把新闻报道做成工作经验的总结、建设成就的展示,缺乏与新事物、新变动、新现象的联系,内容既不新鲜也无新意,削弱了新闻传播的主功能,因此,在报道理念上回归“新闻性”是做好成就性纪念报道的首要前提。
加强表现手法的贴近性
据2006年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的《从受众需求角度看新时期正面报道》的调查报告,受众希望媒体多报道社会成就和突破给老百姓带来的实际好处。这说明,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凝聚力、发挥引领作用,就必须同实际生活的热点相结合,考虑老百姓的兴奋点,寻找建设成就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关联点,拉近重大社会事件和普通群众之间的距离。
在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时,新华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做了一期《从公厕革命到城市文明》的选题,在利用轰动一时的独家报道《访厕所》的基础上,注重在报道的贴近性上做文章,用前些年和现如今的对比手法,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入手,反映出生活的沧桑巨变。这种报道宏观着眼微观落笔,在历史大跨度中寻找新闻亮点,从百姓身边的事或百姓能感知的事入手,大中见小,使报道更具亲和力,更易于受众接受。成就性纪念报道的客体往往涉及国家经济建设、行业领域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等宏观领域,操作上容易面面俱到、宏大叙事。媒体不能让老百姓感觉所报道的成就对于国家和某一地区很重要,但却与自己关系不大而失去兴趣。因为具体、贴近的事物总比抽象、遥远的事物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产生兴趣,产生真情实感。所以,在内容上贴近受众的实际生活,尊重受众的思维方式和阅听习惯,不要让人觉得报道脱离实际,与自己的利益毫无关联而影响报道的感染力。
注重内容整合的故事性
纵跨若干年的成就性纪念报道往往离不开数字、概念和理论,有时理论多于新闻、议论多于事实、抽象多于具体。从现代新闻理念来看,充满个性化的故事、充满人文精神的报道,远比枯燥乏味、缺乏情节细节的经验介绍,更易于打动和感染受众。因此,要努力在操作层面上做到既有用又好看,让受众在收受新闻信息时能够保持阅读。
10年前,地域性较强的羊城晚报为了报道改革开放20年的建设成就,充分利用当年的报道资料,以及地方新闻的接近性因素,策划了《“001工程”回忆录》,报道对象是改革大潮中出现在广东的“第一”。在第一组报道中,向读者介绍了第一代的个体户、摩托车手、股民和出租汽车司机,并配发了他们的照片。这些报道既讲述他们当年如何成为“第一”的故事,又报道他们今天的情况和想法,读来生动有趣,引人思考。依据对已有新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该报在今年4月又推出了《改革开放30年:我的故事》系列报道,选取了在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商业领域的诸多先行者,以第三人称讲述这些人是如何艰难创业,如何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每篇报道由几个生动的小故事构成,娓娓道来,绘声绘色,可读性强且发人深省。这样的报道内容显然能够发挥媒体的独家优势,因此也就有了个性和特色。然而要做到把故事讲的精彩绝非易事,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在非事件性素材中找到事件性素材,善于讲述带有新闻性的“故事”。不仅形式上要好听好看,还要有深度和锐度,能够给受众以启迪。
服务生产经营:由信息平台向经验平台转变
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是企业报的重要职责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海洋石油报》准确把握报纸定位,精心组织新闻报道,努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在周三刊扩版后,报纸转变新闻报道理念,在传播生产经营信息的同时,加大经验总结类新闻的报道力度,由信息平台向经验平台转变,以更加有效地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企业报在企业发展中承担着“内聚精神,外树形象”的职责。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是企业报的首要任务,打造信息平台是企业报服务生产经营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报需要注重生产经营动态信息的传播,及时报道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的动态信息,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增进各业务板块的相互了解,促进各专业的相互协调。但是,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企业报仅仅传播生产经营动态信息是远远不够的。企业报不仅需要加强动态信息的传播,而且需要促进管理经验的总结和交流,为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搭建经验交流平台,在促进生产经营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在周三刊扩版后,《中国海洋石油报》开始从信息平台向经验平台转变,在传播动态信息的同时,逐步加大经验总结性新闻的报道力度。在日常报道中,报纸注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提升权威性和思想性,增强实用性和必读性。
第一,持续加大对经验新闻的报道力度。周三刊扩版扩大了报纸的新闻容量,在确保动态新闻数量增加的同时,也为经验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尤其是报纸科技版、管理版等版面,集中对各单位、各部门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动了经验平台的打造。科技版围绕老油田挖潜、深水技术创新、低渗油气藏开发、科研班组管理等主题,有力地促进了各单位科技创新经验和科研管理经验的交流。
第二,持续加大研究类新闻的报道力度。为了让报纸传播的经验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报纸在扩版后加大了研究类新闻的报道力度,有意识地展示不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报纸在围绕老油田稳产、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安全生产等主题组织报道时,针对基层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设置了一些话题,组织研究和探讨。通过不同的经验甚至相反的观点在版面上的碰撞和交锋,深化了对重点工作的认识,更好地总结了工作经验,报纸经验平台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
第三,持续加大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力度。以打造经验平台为指导思想,报纸在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没有满足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的简单传播,而是集中精力对“为什么”、 “怎么样”等新闻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度挖掘。在写作过程中,记者运用对比、综合等多种手法,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和经验进行深入剖析。譬如,对渤海老油田挖潜这项重点工作,报纸没有仅仅简单地报道实施措施、增加产量和新增可采储量等信息,而是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从观念转变、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多个方面探究这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写出了一批有价值的报道,为其他油田的工作提供了借鉴。
服务形象建设:由宣传窗口向新闻窗口转变
企业报是企业内部交流的平台,也是企业与外部交流的窗口,在企业形象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海洋石油报》作为社会公众了解中国海油的重要窗口,为中国海油的企业形象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周三刊扩版后,报纸开始由宣传窗口向新闻窗口转变,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形象建设。
加强形象建设,企业需要向社会公众讲清楚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讲清楚企业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讲清楚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愿景。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报的窗口作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有些企业报将宣传说教作为加强企业形象建设的主要方法,采用灌输的方式对上述内容进行传播。这样的方式方法往往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会引起受众的逆反情绪,对企业形象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企业报服务企业形象建设,需要尽可能地改变说教和灌输为主的宣传方式,采用以客观新闻报道为主的方式,通过精心打造新闻窗口使社会公众更好地认识企业、理解企业,进而接受企业。
在周三刊扩版后,《中国海洋石油报》努力从宣传窗口向新闻窗口转变,通过提供更优质的新闻报道,促进企业形象建设。报纸坚持用更多、更好的新闻报道讲好中国海油的故事,讲透中国海油的战略,讲清中国海油的贡献。
第一,着力做好公司业绩新闻报道。业绩新闻报道是企业形象建设报道的主体。报纸周三刊扩版后,时效性进一步加强,对公司业绩的报道更加及时。报纸通过业绩新闻报道,对中国海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进行了深入解读。报纸加强油气生产方面的相关报道,讲清了中国海油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发挥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对“海洋石油981”开钻、荔湾3-1中心平台安装等重大事件的报道,讲清了中国海油在推进自主创新、维护国家权益方面发挥的排头兵作用;加强公益慈善工作的报道,讲清了中国海油积极履行三大责任、促进社会发展的示范者作用。这些业绩新闻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海油的价值和贡献,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中国海油的战略和前景,很好地塑造了公司形象。
第二,着力增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通常而言,新闻报道越客观,其说服力和影响力也就越强。在报道公司业绩、阐释公司的价值和贡献时,报纸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用科学说话,增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有力地促进了公司形象建设。
第三,着力推动企业理念的具象化。为增强形象建设报道的效果,报纸在讲好海油故事上下了很大工夫,用典型人物故事和鲜活事例使海油精神变得更加可触可感,使公司形象变得更加鲜明和具体。周三刊扩版后,报纸在四版开辟“海油人”专版,为人物报道提供了更大的版面空间,更多的体现海油精神的生动故事、更多的一线员工的先进事迹等通过报纸走向受众。这些见人见事见精神的故事,变大道理说教为小故事感染,让人读后眼睛一亮、鼻子一酸、心头一热,使得以“爱岗敬业、求实创新”为内涵的海油精神更加清晰可见,企业的良好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
服务舆论引导:由记录中心向话语中心转变
在当今全媒体时代,社会公众的认知与国企的认知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国企经常身陷各种舆论的围追堵截之中。在加强舆论引导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企业报的重要职责之一。周三刊扩版后,《中国海洋石油报》不断优化新闻话语组织方式,加快由记录中心向话语中心转变,以更好地适应企业舆论引导工作的需要。
近年来,国企的舆论引导工作时常处于被动之中。讲成绩,不敢理直气壮。对一些重大事件和敏感问题,往往有理说不出,有话说不透。面对一些负面新闻炒作,也不能做到有理有据地回应。针对这种情况,企业报需要借助外部专家、学者、公众等第三方的力量,更多地传递第三方的声音,加强舆论引导。但在报道和传播外部观点的同时,企业报还需要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尤其是在信息传播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当前,企业报需要不断优化新闻话语组织方式,向话语中心转变。通过话语功能的加强,企业报要讲清楚国企为了谁、国企做了什么、国企怎样发展等等,引导社会公众加强对国企的认识和理解;要以更加开放的话语体系,及时增信释疑,为企业发展凝聚更大的力量;要通过针对热点话题的理性发言,对一些负面新闻炒作进行有理、有力、有节的回应。
周三刊扩版以来,《中国海洋石油报》持续从记录中心向话语中心转变。报纸坚持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及时回应公众的疑问,主动引导公众调整关注焦点,积极增进社会共识,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舆论引导工作。
第一,通过多种途径表达自身观点。在舆论引导过程中,遇见问题绕着走,或者简单地用情绪对抗情绪,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加强舆论引导,企业报需要提供更多的理性判断,以削弱或制止情绪的无序宣泄。周三刊扩版后,报纸通过专题报道、时事短评等多种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做出有理有据的回应,以引导社会公众进行理性判断。
第二,通过多种方法加强主流话语建设。周三刊扩版后,报纸在“每周一评”栏目的基础上,增加了专家访谈报道。这些访谈报道大多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展开,通过采访第三方专家,对一些敏感和重要问题进行理性阐释。同时,各版的评论栏目也围绕与中国海油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加强舆论引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 后期编辑 技巧 应用实践
电视新闻是以电视屏幕为基本载体,向社会大众传播新闻信息的传媒手段。电视新闻包括摄像、采访、拍摄以及后期编辑几个部分,在后期编辑处理完成之后将内容呈现给人们。电视新闻后期编辑工作对电视新闻质量影响意义深远,完成电视新闻后期编辑工作需要掌握丰富的后期编辑技巧。
(一)电视新闻后期编辑内容。电视新闻后期编辑是指新闻拍摄之后,应用各种图像技术、声学技术和文字处理技术对新闻信息的重新加工处理,从而弥补新闻信息直接表达上的不足。良好的电视新闻后期编辑能够向人们更清楚、更准确的传达出电视新闻的内容,充分显示出电视新闻的价值。
(二)电视新闻后期制作要求。第一,电视新闻内容的真实。新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真实,为此,电视新闻后期制作需要保持原有新闻内容的真实,不能为了提升电视新闻的热度应用技术篡改新闻内容。第二,电视新闻后期编辑人员要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素养。电视新闻后期编辑人员要具有一定的文字编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捕捉信息的能力。
(一)后期编辑模糊处理。在电视新闻编辑后期处理的时候需要对新闻采取模糊处理的方式,应用新闻模糊处理方式、技巧处理新闻。模糊处理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紧急新闻的处理。对于突发面临的紧急新闻,不能对其盲目确定,需要应用模糊处理方法提升新闻本身的时效性。第二,涉及法律、道德新闻 模糊处理。电视新闻处理中需要遵循社会道德,对于违法的信息,比如人的姓名、肖像、住址等隐私信息需要进行模糊处理。第三,为了防止稿件内容泄漏采取的模糊处理。对于涉及到军事信息、国家政治要点的新闻信息需要进行模糊处理。第四,涉及当事人图像的新闻要进行模糊处理。
(二)电视新闻DV编辑技巧。伴随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DV技术也成为电视新闻后期编辑人员常应用的采编技术。受电视新闻突发性的特点,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规定对于通过DV拍摄新闻予以适当奖励的规定。新闻采编人员通过应用DV拍摄别样的画面,之后经过后期加工制作形成别具一格的播报。这种新成为一种新型新闻资源,进一步拓展了新闻工作人员对新闻信息的获取方式和获取范围。
但是通过DV拍摄的新闻在新闻画面、新闻编辑文字等方面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一些应用DV拍摄新闻的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新闻拍摄、采编知识,也没有经过专门的拍摄训练。为此,需要DV新闻拍摄人员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知识技能。
(三)舆论新闻后期编辑技巧。电视新闻的舆论性处理,需要相关人员遵循一定行业原则,尊重新闻真实性、及时性,根据法律规定科学处理舆论新闻。尊重新闻事实是指新闻后期编辑工作要实事求是;服务监督是指对政府部门新闻进行披露的时候要学会应用舆论压力促进政府部门内部改革。
新闻的后期编辑不仅需要了解编排原理,而且还需要了解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艺术文化知识。新闻后期编辑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第一,从是否吸引人上判断新闻的重点。第二,要认识到放到头条进行播报的新闻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新闻。第三,要经常更换新闻编排的方法,给观众带来别样化的视觉享受。
(一)加强对新闻内容提要和回报的合理安排。电视新闻内容要采用精确化的语言进行高度概括,突出新闻的重点内容,为电视新闻后期收视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中要做好提要工作。提要的编写要反映社会发展的热点以及党的思想、方针、政策等,尽可能的多涉及更多的内容信息。回报是对之前播报新闻的简单重复。回报能够补偿中途没有看到新闻观众对信息的总体把握。
(二)加强对头条新闻的谨慎选择。电视新闻是按照一定顺序播出的,因而头条新闻往往具有先声夺人的特点,是一则新闻能否吸引人的关键。为此,新闻的后期编辑需要慎重选择头条新闻内容。头条新闻的选择考察新闻编辑者的思维能力和工作经验,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经验总结。
(三)应用“峰谷编排法”优化组合新闻信息。传统新闻编排方式是“倒金字塔”,即在对多种新闻信息分析对比之后选择最为重要的新闻信息排在最重要的新闻版面上。在新闻媒体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这种排版方式社会适应性不高,为此,新闻后期编辑排版需要采用一种新的方式――“峰谷编排法”。
峰谷编排法是将电视新闻比作是高低起伏的山峦、山谷,依据峰谷穿插交替的方式进行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新闻节目的播出要从高峰新闻内容开始,最早向人们展现最具价值的新闻内容,从而更好的吸引观众坚持看完新闻。这就要求新闻内容的安排要有规律的起伏,可以借鉴国外新闻分段播出法,将长新闻分成几个等级进行播出,每一个部分中都有不同的重点内容,从而在新闻的全过程播出中足够吸引观众。
(四)在恰当的时机应用配乐。画面和解说词是新闻播出的重要叙事符号,也是新闻的主心骨。音乐能够丰富画面和解说词的内容,为画面和解说词增添光彩。比如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在出现人员死伤画面的时候,大多会在播报的时候配上哀鸣的音乐,从而更好的引起人们内心悲痛共鸣,加强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后期编辑能够帮助新闻获得更多的市场,提升新闻的质量。为此,需要新闻工作者不断努力,学习更多的新闻后期编辑技巧,提高个人职业素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完成好每一次的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提升电视新闻的总体发展层次。
参考文献:
一个组织里的知识,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可以是组织的,也可以是个人的;可以是内部的,也可以是相关联的外部的。其中,显性知识是以文字、符号、图形、音频、视频等物理方式承载和表达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那些存在于人的大脑中、难以表达与沟通的知识。1995年,Nonaka等从知识转化角度揭示组织学习的过程,提出SECI,即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合并和内在化,以螺旋形状表达了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之间的互动。在这个模型中,内在知识可以被提取为外在知识,外在知识可以重新吸收为隐性知识。对新闻媒体而言,从内部看,其显性知识包括:报道规范、报道方案、新闻媒资、节目串联单等;隐性知识包括报道经验、专业技能、线索渠道及人脉等。从外部看,其显性知识包括:各类资讯、他媒体报道、公共数据库等;隐性知识包括:智库信息、行业情报、受众调研信息等。新闻媒体所包含的知识非常丰富、复杂,利用好这些知识,对于提升新闻报道品质,是非常关键的。
二、新闻媒体知识管理现状
目前,国外媒体的知识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关键技能的沉淀、分享上,如BBC、美联社、路透社等各大媒体都有编辑手册;BBC有一个知识门户——网络新闻学院,分享新闻核心技能及最佳实践、提供关于安全方面、专业领域、法律和种族问题、报道风格指南等方面的指导。而纵观国内新闻媒体情况,目前来看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缺乏高层支持和制度保障
我国新闻媒体的管理者,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新闻节目的采编播上,工作的着眼点往往在那些直接能显现于屏幕效果的措施,而几乎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研究如何管理员工大脑里的知识、帮助员工共享和创新知识。另一个方面,新闻被认为是“正在发生的历史”,一旦播完,即成为历史,每一天的工作都求新、求变,过去已形成的知识,很容易被认为过时而没价值。因此,新闻媒体的高层往往不重视知识管理,所以很少投入较多人力物力推动知识管理制度建设,包括确立企业的知识资产、制定员工激励机制,重视并鼓励员工积极共享和学习知识等。
(二)缺乏文化支持
在新闻媒体的传统行为定势中,采编人员的价值往往体现在拥有别人没有的知识、资源上,这种文化现象成为媒体知识共享的障碍。所以,新闻媒体经常出现某报道领域的首席记者跳槽后,他所拥有的报道经验、人脉资源等都将被带走的情况,新闻媒体不得不重新培养新人,造成巨大浪费。知识管理首先需要帮助员工破除传统独占观念,加强协作和学习,在组织里倡导分享的文化。
(三)缺少技术支撑
知识管理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需要有专门的,或者嵌入业务流程协同运行的知识管理系统平台。例如,文件管理系统、搜索引擎、情报系统、专家系统、知识库等技术工具,而目前新闻媒体的技术,主要服务于新闻采编播的制播系统和各渠道发稿系统,在知识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撑基本是空白。
三、新闻媒体知识管理策略
新闻媒体要做好知识管理,需要系统构建知识管理体系:包括战略系统、运行系统、支撑系统。其中,战略系统包括明确新闻媒体知识资产概念、创建鼓励知识分享与创新的文化氛围、指定媒体高管及专门部门负责知识管理;运行系统包括描绘媒体知识地图、明确知识库建设机制、建立知识应用机制;支撑系统包括软件支持、硬件支持。具体而言:
(一)明确知识资产概念、营造分享文化
做好知识管理,领导重视是首要前提,需要把新闻媒体的知识视为一种资产来管理,并在媒体里营造一种知识是有价值、受尊重的、分享行为被鼓励、被倡导的文化,并对重要知识分享给予奖励。新闻媒体最重要的资产就是新闻媒资,现在将新闻媒资运行得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是英国独立电视台ITV的媒体资源库,该媒资库面向全球提供新闻资源。例如,2009年世博会时,上海文广集团、央视制作的许多有关世博会的纪录片、专题片,所用到的有关世博会历史的资料画面,是从该ITV媒资库中以昂贵的价格购买的。另一个例子是专业财经媒体——财新,通过充分挖掘知识资产,将财经报道专业领域的知识进行沉淀,形成系列课程,由财新总编辑、资深编辑、记者授课,面向内部员工培训,同时面向其他媒体开设收费课程,产生商业利润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媒体品牌。其课程内容包括:新闻价值判断、新闻编辑中的选择与把关、公共政策报道、法治调查报道、产经和公司新闻案例、资本市场报道、调查报道、专栏策划与财经评论、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等。
(二)指定高管及专门部门负责知识管理
鉴于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必须有媒体高层领导亲自抓,同时,必须有专门部门、专人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例如,麦肯锡这样的知识密集型公司,一般都设立了知识管理总监;一些广告设计公司如合众传播,也有知识管理中心,有专员负责维护设计资料图库、案例图、日志库等,供公司内不同岗位的人员使用。同样,新闻媒体要进行知识管理,也应该有专门分管的高层领导以及负责落实具体工作的专员。
(三)创建新闻媒体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用于描绘知识分布状况,是反映一个组织内外部知识资源状况的导航图,它能告诉人们到哪里去找需要的知识,并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人们找到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新闻媒体在描绘其知识地图的过程,实际是梳理其有哪些知识、以什么形式存在、在哪儿、谁知道、如何获取、如何应用的过程。
(四)明确知识库建设机制
明确了知识资产后,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建设知识库,不断进行知识积累、分享、转化、更新,保持知识库中知识资产的实用价值。其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知识库建设的一个关键内容。例如,新闻媒体对长期形成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节目采访拍摄及制作技巧等进行梳理总结、沉淀,形成工作手册,供员工日常工作及新入职编辑记者学习参考。对于一些像出镜报道、灾难报道、危机环境报道等特殊任务,或首席记者等关键岗位,则可以通过梳理其技能要求,工作技巧,形成资格认证依据,并将其策划文案、工作经验、工作记录和关系资源都予以整理、保留,实现人走技能不走。常用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包括:案例分析、资深编辑记者讲故事、各种急难险重报道后的经验总结,以及头脑风暴等。另外,设立知识中间人也是知识库建设的一个可以尝试的分包方法,指定媒体内的某些人负责某一特别领域的知识维护与资源分享。有些媒体设立了研发团队、创新中心,专门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一流媒体的最新创新经验,并形成调研报告供全员参考,就是一种知识中介。当然,知识中介也可以是个人、某工作领域的首席、带头人。例如,首席摄影师、首席特效师、首席化妆师、资深内训师、案例库维护负责人、调研员等,除了本职工作外,将整理分享本领域最新知识作为常态工作。建设知识库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知识的清理及结构化。例如,媒体都有媒资库,但是如果不能做好强大的索引系统,不能按照主题分门别类予以梳理,形成专题资料,抑或不能根据最新报道需求提供针对性检索,恐怕其作为知识资产的价值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新闻媒体非常有必要设立各分类报道媒资库,如时政报道资料库、体育报道资料库、科学家资料库等,另外,整理出案例库、佳片库、通过与技术公司或数据库公司合作,建立新闻选题库,并联通专业信息数据库、知识门户等,也非常有价值。
(五)建立知识应用机制
知识管理最终目标是知识应用,实现知识与岗位、人员、工作任务的匹配。也就是,每个岗位、报道任务需要什么知识、如何获得这些知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越明确、越具体越好。对于新闻媒体而言,梳理出每个岗位的胜任力技能要素以及相对应的分类知识库、知识地图,是绩效管理的基本前提。例如,策划人员知识库、财经记者知识库、后期编辑知识库等。这些分类知识是各岗位学习、培训、日常工作参考的依据,方便编辑记者随时从知识库中查询调用。此外,知识的价值依赖于知识库内容的更新程度、针对性。因此,知识中介以及知识管理专员的作用十分关键,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很强的责任心,不断积累、整理、更新知识库中的内容。同时,新闻媒体对于各岗位查询调用知识库内容的频率,以及在工作中的实际使用效果,也应该有量化评价、及时反馈。例如,新闻媒体对于佳片库、案例库中被查询、调用最多的节目或案例的提供者(知识中介、知识管理专员),应该有一定鼓励措施。
(六)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 免陪患 护理病房 风险管理
加强老年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急需通过深化医疗改革,完善法治管理,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医疗护理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医疗护理环境和氛围。我院从1997年7月成立全日制免陪患疗区,满足了社会各界的需要。10年间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理》的实施,法制的日渐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的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能更好的提高服务质量,规避护理风险,总结如下。
免陪患护理病房不安全因素
规章制度不完善:工作制度不够完善、具体、细化,或者制度落实不到位,有时造成责任不明确,或工作有纰漏;新制定的工作制度落实不到位。
家属或患者因素:家属对患者的客观情况了解不详细,或故意隐瞒病情;患者语言交流障碍,某些事情表述不清。
护理人员因素:护士工作经历少,法律意识淡薄;多数为独生子女,服务意识差;部分工作人员思想存在偏见,认为为病人做生活护理低人一等;工作经验少,有些病情观察不到位。与家属沟通能力差;部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病人照顾不周到。
护理技能因素:技术水平低,处理病情变化能力差;违反护理操作规程;临床经验不足或相互配合不协调直接或间接危害病人的健康甚至生命;护理记录欠缺,缺乏客观、准确、及时、连续性,记录中夹杂着主观想像;对患者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又未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及时;未执行告知义务。
老年病人自身因素:疾病和衰老同时存在,患有多种疾病,症状不典型,并发症较多;家属对预后估计不足;病人性格发生改变表现急躁、焦虑、易怒,不配合护理及治疗。
环境及设施因素:由于非治疗科室,得不到医院某些部门重视,环境不能及时改善,设备陈旧。造成家属及患者的不满。
其他因素:物价调整,病人消费高,院外养老行业竞争激烈,家属及患者对饮食住宿条件不满意。
风险管理对策
加强护理评估: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评估的过程贯穿于住院的始终,包括病情评估、压疮评估、坠床评估、经济状况评估、排泄评估、健康教育评估、心理社会状况评估、护理查体评估等等,并将评估结果记录于护理记录单,相关结果告知家属。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落实力度。随着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规章制度不但要不断完善,还要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这是关键所在。病房成立十余年来我们不断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工作内容,如日间工作流程、夜间工作流程、护士工作奖惩细则、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质量控制小组工作职责等等,并在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加大监督力度。
增强法制观念,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经常组织全体护士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如《医疗事故处理条理》、《护士管理条例》等,并以新闻媒体中报道的有关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本院或他院发生的医疗问题教育大家,警钟长鸣。
转变服务观念,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适应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教育大家转变服务观念,摆正护患关系、摆正心态,自觉维护病人的权益。
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安全讨论,对科室不安全因素进行充分预见,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在安全讨论记录中详细记载存在问题、采取措施,及效果评价;对病情发生变化的患者除做好临床护理外还要将病人的预后向家属交代,尤其对可能发生死亡的病人,使家属对病人的最差预后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
加强岗位培训,增强护士的应急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由于病区没有家属参与护理活动,因此要求护士要有更强的应急能力,灵活处理各类突发的应急事件,满足病人安全、治疗、护理等各方面的需要,如:加强护士的操作技能培训增强抢救病人能力,加强理论知识培训增强护士的观察病情、处理问题能力,加强礼仪交际培训,增强护士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能力。
积极协调医院各科室的关系,改善疗区的设施、环境。养老托老机构的发展是老龄社会的发展趋势,老年护理病房的发展离不开医院各科室的支持帮助,因此积极的与相关科室联系,让大家了解病房、支持病房,更好地建设病房。
效 果
规避了护理工作中的风险,保证了护理质量,提高了病房在患者及家属中的威信,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病房成立10余年来护理工作在摸索中开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以上各项措施的采取,无1例事故、差错发生,无1例上访,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有效的管理方式,为社会各界养老机构取得了宝贵的经验。10年间先后有30余家医院和托老所来我院参观学习,宝贵的管理经验使他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取得了满意的成果。
为医院其他科室的护理管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由于本病房的工作性质不同于其他疗区,基础护理工作做得细致周到,整体护理工作实际到位,为其他科室作出了榜样,在医院统一安排下全院各科室护士长轮流到护理病房培训,学习工作经验。
提高了全体护士的风险意识。通过以上措施,使全体护理人员增强了法制意识,充分认识到了安全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工作自觉、主动、积极、严守规章制度已成为科室的风气。
参考文献
1 徐永能.老年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现代护理,2007,3(16):158-159.
在当今信息化、媒体化时代,企业信息被广泛传播,被媒体时刻关注。而企业要让公众了解、认知,也离不开信息、离不开媒体支持。与信息和媒体打交道的新闻发言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有资料表明,在美国,稍有规模的企业都会设立专职的新闻发言人,在新闻会、客户见面会、广告商见面会等各种公关场合,大都能听到新闻发言人的声音。近几年,中国企业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带动下迅速起步,企业新闻发言人的身影开始活跃在企业公关、社会传播的大舞台上。
新闻发言人的一言一行经常成为报纸的头条,但他们也时常会卷入舆论的漩涡,遭来广泛的质疑。他们有时消防救火,有时却火上浇油。职业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然而他们有时却容易犯一些低级错误。这是中国医药企业新闻发言人培训不足的结果。
职业新闻发言人,培养刻不容缓
相对于政府而言,企业更需要自己的发言人,特别是医药这个“高危”行业对新闻发言人的需求更迫切!对处于潜在危机中的企业,尤其是危机频发的医药企业,一着不慎、处理不当就是满盘皆输。
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曾说,“在中国做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特别不容易”。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刚刚起步,对大多数新闻发言人而言,新闻工作还是一个新领域。新闻发言人队伍的非职业化和非专业化的问题非常严重。新闻发言人在中国是重要的稀缺资源。
在国外,大中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都普遍设立新闻发言人,甚至10人以上的中小公司都配备兼职新闻发言人。由此可见,新闻发言人高于危机公关应对层面,走向专业化是今后一大趋势。而中国的医药企业,不能因为没有出现危机就不加以重视,有时预防危机更重要。医药行业不同于其它行业,处在危机随时可能爆发的境地。医药行业在发展的同时还要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应对各种危机。这就需要专门的人才,因此培养医药行业的新闻发言人势在必行!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受到传统宣传机制和思维的束缚,习惯于“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2010年微博兴起后,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发言人,传统的宣传机制和思维方式被彻底颠覆,郭美美和红十字会的危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此,企业必须按照新兴媒体的传播规律,改变思维,改善方法。新闻发言人要成为“专业的传播者和沟通者”,而不再是宣传时代的“喉舌”。
中国医药企业,新闻发言人不可或缺
新闻发言人应该全面了解所在企业的信息,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媒体工作经验和传播技能。美国等西方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发言人基本上都是从媒体记者或编辑中招聘。这一点在当前我国的体制下难以做到,因此才有了新闻发言人的培训,他们接受训练的重点在于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把握和传播技能的训练,在发言时才能做到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段段揣摩,临危不乱,随机应变。新闻发言人,绝对不是一个动动口就可以的职业。
新闻发言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的身后应该有一个强大的工作团队为他提供支持。这样才能把新闻会做得尽善尽美。
危机是现实的,风险是未来的,而零风险则是不存在的。康泰克PPA事件、巨能钙双氧水事件、霸王洗发水事件、云南白药配方泄密事件、尼美舒利事件……这一系列的医药行业的危机事件都在警示着我们,面对危机应及早防范、预警,并通过优秀的新闻发言人,正确引导舆论,转危为机。
桑迪首席咨询官张继明先生,经过对医药保健品行业多年的研究和实战经验总结道:“对于医药行业来说,事实上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不仅能帮助企业很好地解决危机公关,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还能时时做好预警,广交新闻界朋友,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加入“黄埔军校”,搭建黄金人脉
关键词 广播电台;播音;主持风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016-02
一般说来,主持人风格指的是主持人在进行节目主持中形成的富有独特特色的形式和个人特征。而播音对于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来说,其播音风格主要说的是播音员在广播节目制作和创作过程中所彰显的一定的艺术张力以及个人特点。对于电台的主持人来说,其播音风格的转变是主持人由青涩向成熟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主持人不断更新自我和超于自我的一个历程。全国有不计其数的播音员,而真正具备了自我主持风格的确寥寥无几,对于广播电台主持人来说,要想形成自己的主持风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现今互联网技术和环境竞争日趋激励的背景之下,除了要有好的节目形式、好的编播人员,更需要有优秀的广播节目主持人,这样广播才能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生存的机会,而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怎样形成,怎样能够抓住听众的新,这是竞争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1 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主持人除了要拥有雄厚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文化底蕴。对于播音主持人来说,首先做到的是吐字归音清晰,普通话水平较高,否则就不能在第一时间让听众获取节目中的各种有效信息。电台播映主持人在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之间一定要剧本强大的基本功底,在节目录制过程中一定不要出现专业方面的差错。每一期节目都要保证完美无缺,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修养。除此之外,播音主持人还应该拥有全面的文化修养,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作为电台播音员和主持人不应该停留在稿件播报的浅层次上,还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库,因对节目进行过程中出现和各种突况。一个具有丰富实战经验和雄厚质量良的主持人通过自己主持能够表单出对是事件和问题的独到坚决,能够引起听众的收听兴趣,这个过程是形成资金特有主持风格的关键。
2 在语言锻炼中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
良好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是一个优秀的广播电台主持人所必备的能力。很多听众在选广播收听时,一条判断的标准就是该主持人的表达能力和普通话的应用能力是否存在问题。在以声音为传播媒介的广播中,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显得十分重要。不同的播音主持人的播音风格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主持过程中,如何能够让听众接受主持人,作者认为应该从主持人的自身语言表达方面出发,因此,在培养锻炼自己的主持风格之前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常见的几种具有特色的语言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幽默感,对于主持人来说,主持过程具有较强的幽默感,能够在听众的脑子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很快使听众接受主持人的主持方式。其次,活泼型,语言和人的性格是一样的,如果主持期间语言活泼大方,会给广播前的听众带来一种明确的新鲜感和喜悦感,例如在播音过程中,言语俏皮能够给听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再次,恬静型,这种类型的主持人适合主持那种文学气质比较强的节目,其话语间能够流露出一种温和、恬静的舒适感受,能够给人一种方松的感觉,能够彻底的释放全身心的压力和不悦;最后,尖锐性,该种主持人话语间十分的犀利,言辞激烈,适合那种评论性较高的新闻类节目,这种类型的主持人通常能够应用尖锐犀利的词语击中事件的要害,言语间带着一种讥讽的意味。对于主持人的风格要与自身主持的节目成正比,只有根据节目的需要合理的制定自身的语言特色才能收到良好的收听效果。
3 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升华自己
对于广播节目主持人来说,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修养在高,再扎实,如果不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同样也是无效的。对于自身播音主持风格的培养,就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提升自己,同时,也不能固化自己,不要沉沦在同一个节目形式上,要不断尝试新的主持风格和主持方式,不断发展自己潜力和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促进自身专业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最终形成自身特有的主持风格。此外,在广播节目的制作和节目的录制过程中还应该不断的将自己的经验和工作中的教训进行彻底的总结,在经验总结中不断对自己的主持方式进行思考,把自己的主持风格与自己的实际特点进行有效的整合,在提升自身潜质的同时,给自我的主持风格进行合理的定位。
4 重视模仿的价值
对于广播电台播音主持人来说,在形成自己特有的主持风格之前,除了要不断的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文化修养之外,还应该对模仿的重视,对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来说,进入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模仿其他主持人的主持方式。对于模仿来说,没有任何的职业限制和领域限制,在任何的职业中都广泛的存在。当然模仿不是为了把被人身上全部的东西都附加到自我,适合这个人的主持方式的东西不见得的就适合你自己,因此在模仿过程中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充分的吸取,然后进行自从重构和创造,将其变成自我特点的风格。因此,在工作中,模仿一定要有多针对和计划,不能为了模仿而模仿,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进行考虑,只有充分的认识自我,才能在模仿中提升自己的实际,并讲学习到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上。
5 结论
对于广播电台播音主持人来说,要想形成自己特有的主持风格,就必须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而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除了要拥有雄厚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用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只有自己的综合实力都得到提高的同时,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主持风格。
参考文献
[1]董晓燕.试论广播电台播音主持风格的培养[J].新闻传播,2011,6(4):111.
[2]孙燕妮.在受众意识的影响下新闻节目主持风格的演变[J].新闻知识,2011,13(3):473.
[3]于洪燕.浅析播音主持人的直播技巧[J].新闻传播,2010,1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