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兰亭集序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7 15:16:46

序论:在您撰写兰亭集序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兰亭集序教案

第1篇

2、解题,介绍作者:

(1)《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这里用以记事。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4、提问、讨论: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体现“序”的特点的内容。

5、[点拨]: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第2篇

1.放声诵读课文,复习、落实、积累文中常见实词“次、期、喻、修”等意义和用法;教师引领,拓展文言实词“修”,提升学生的文言实词积累、迁移能力。

2.复习汇总“以、因、为、之”的意义和用法。拓展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通过练习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3.复习文本中词类活用现象,引领学生总结词类活用辨析方法;拓展课外语段,检验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教师引导。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要想事情改变,首先改变自己,只有自己改变,才能改变世界。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困难!希望大家能够带着“战胜自己”的信念努力前行!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兰亭集序》。

过渡语:课本文言文复习的目的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要重视文言文知识的复习。

一、重点实词检查,解释划线字词

1.茂林修竹。

2.修禊事也。

3.列坐其次。

4.是日也,天朗气清。

5.悟言一室之内。

二、知识迁移拓展之实词积累

课内积累:

修――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课外拓展:

1.乃重修岳阳楼。,

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3.不修边幅,修身养性,明修栈道,偃武修文。

小结:

实词积累要注意:①课本知识积累。②通过成语积累实词词义。③通过做题积累提升实词积累和迁移能力。

三、知识迁移拓展之虚词积累

学法:对于文言虚词积累应善于归纳汇总,联系以往所学所遇语句,准确判别,形成虚词知识体系。

旧知回眸:解释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其无礼于晋。

2.以次进。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4.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5.夫晋,何厌之有?

回归课本:

重温经典文本,查找使用“以、所以、因、为、之”的句子,辨析其用法。

1.引以为流觞曲水。

2.亦足以畅叙幽情。

3.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4.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5.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重点积累:之。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仰观宇宙之大。

2.足以极视听之娱。

3.夫人之相与。

4.不知老之将至。

5.及其所之既倦。

补充:

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2.夫晋,何厌之有?

课外拓展:活学活用。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

过渡语:复习文言文,除了掌握实词,积累虚词,还要学会判断词义。现在复习词类活用,共同探讨判断词义的技巧与方法。

四、知识迁移拓展之词类活用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旧知回眸:

1.朝济而夕设版焉。

2.范增说目项王。

小结:结构判断法和语法判断法,是在文言文阅读中很实用的方法,既有助于落实词义,又能帮助理解文意。

小试身手: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至孝:极为孝顺。

B.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祷请:向神灵祈求。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五、知识迁移拓展之强化训练

魏文侯期猎

第3篇

下面我就以李清照词两首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例来谈一谈我的这种感触。

新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选了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与《声声慢》。按照常规,这两首词是分开来讲的,我参考了几个教案,也是分开来讲的。但是通过分析后我发现,这两篇课文表达的情感都是一个“愁”字,为什么不可以以“愁”为线索将这两首词串起来一块儿讲呢?

在确定了这样的思路之后,我首先介绍了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并强调了她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特色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前期词在内容上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风格清丽明快;后期词表现爱国精神,抒发伤时怀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风格凄凉低沉。然后在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练习之后,请两位学生激情朗诵,这样就营造了浓浓的抒情气氛。接着,我按照以“愁”为线索将两首词串起来的思路来讲这两首词的内容和特色。

我先讲两首词的意境:《醉花阴》离别相思之苦清新寂静愁;《声声慢》国破家亡夫死之痛凄惨悲凉。

《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宦游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季节正值重阳,气候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冷气袭人!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携酒去东篱观赏,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再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在词的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最后,又从时间和天气上来写:白日漫长,她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总体上来说,这两首词都写“愁”。《醉花阴》写与丈夫短暂离别的相思之苦。这种愁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声声慢》写国破家亡夫死之痛。这种愁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家国之愁。在意境方面,《醉花阴》中呈现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声声慢》营造的是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这样,我抓住这两首词都写“愁”的特色,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处理,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内容集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教《兰亭集序》时,我一直苦苦思索:这篇文章比较枯燥,怎样导入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然我灵光一闪,以故事导入:很久很久以前,公元353年,永和九年,王羲之等41人在阴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在兰亭集会,他们在水边洗濯嬉戏,祈福消灾,饮酒赋诗。他们作的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其作序,即《兰亭集序》。以这样的形式来交作背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篇文章要求全文背诵。为了帮助学生背诵,我在讲课过程中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因为理清了思路,才能轻松背诵。

第一段的思路:作者依次记叙了集会的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缘由(修禊事也)、与会的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周围的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人物的活动(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二段的思路:先描写了天气情况(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然后写了作者的活动和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第三段的思路:先感慨人生的短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然后写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再写不同的人生却有相同的感受(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最后写作者的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第四段的思路:先写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与古人的感受如此相同(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再写后来明白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最后写录诗集、写序的原因(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第4篇

关键词:语文审美教育 形式美 形象美 情感美 哲思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①

语文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即通过语文审美教育培养个体对于语言的形式美、语言性文艺作品的艺术美、语言交际中的社会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树立个体崇高的审美理想、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不仅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而且有逐渐被弱化的趋势。高中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很多时候对语文科投入的精力是很少的,也无暇去发现和感受语文的美。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对学生加强审美教育,应当从美学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观察语文中的“美”,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欣赏。

一、让学生学会欣赏形式美

我们所说的形式美指文章结构上的美,包括语言、段落、节奏、韵律等。以语言美为例,散文经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语言是越品越有味道。

(一)叠词美

叠词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等等,比比皆是,独具匠心。

(二)动词美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挨着……”好一个“挨”字,不仅使荷叶人格化,而且活脱脱地画出了一群穿着短裙的少女形象。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点活了月光,又托出了一个在月光照耀下的水气朦胧的境界。

(三)修辞美

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句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纤尘不染的美质。通感的运用更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是黑白相间的画,作者把它移植到了听觉上,好像听小提琴名曲一样,这样就把月光令人恬适而惬意的感觉写出来了,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深遂美感。

每篇好文章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所采用的结构往往是它自身所能采用结构中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一种。巧妙结构的选择会更能彰显作品的美。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行首错落写法,契合了全诗的轻盈、舒缓的节奏,从而具备了结构美和节奏美。

二、让学生学会欣赏形象美

形象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没有鲜明、具体的形象,就不会有发自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更不会产生激动人心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形象来实施美育。高中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胜枚举。比如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选了三篇古代人物传记,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感受人物形象之美,学习他们身上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胸怀广阔、才干卓绝,廉颇心地正直坦荡、勇于改错;《苏武传》中苏武忠君爱国、坚忍不拔;《张衡传》中张衡不慕名利、潜心科研。这几个人物形象都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善加利用引导,定能收到意想不到之效果。

还有教材必修一中勤劳善良的保姆大堰河,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刘和珍,敢于忏悔、“解剖自己”的巴金,幽默睿智、博闻强记的梁任公,可以说每个人物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感悟的地方,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引导学生领会这些人物的伟大人格魅力,自然能对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三、让学生学会欣赏情感美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

比如苏轼的《赤壁赋》,学习时就可抓住文中景物描写以及“苏子”与“客”的感情变化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苏子与客人泛舟夜游赤壁,尽情领略秋江夜色之美,赏心悦目,乐在其中。“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客人吹箫伴奏,声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客人触景伤怀,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人生感慨,苏子也被客人的情绪感染而满面愁绪。最后,苏子以“水”和“月”作比喻,从“变”和“不变”的角度阐明了“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道理。这是一种多么阔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使得苏轼在被贬黄州的这段时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赤壁怀古》、《定风波》。

学习苏轼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其曲折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临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临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四、让学生学会欣赏哲思美

高中教材中有许多充满哲思的精品佳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意韵、探求文章哲理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虽然兰亭盛会早已成为陈迹,但《兰亭集序》中,作者表达的生命的欢愉,寄情山水的超然,乐极生悲对生死问题的浩叹,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令人感动。生死和人生价值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兰亭集序》因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和哲学意味而使其后的人得到不同的启示。

再如庄子的《逍遥游》,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简单说来,以道为体,任物自然,就是逍遥游了。这种游,是无穷的,没有局限,无需凭依,是彻底的自由。 对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而言,无形关系网的束缚总是存在的。庄子告诉我们,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一般,做到佛家所说的“去我执”,就可以解脱了。庄子的哲学理念即使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巨大的积极影响及启发作用。

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作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品味作品的哲思,也是促使他们学会观察生活,善于深入思考的有效途径之一。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 生活中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把这种美传递给别人。这一点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是非常必要而且义不容辞的。高中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热情洋溢的抒彩和名家作品集中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美。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让学生多多发现语文中的美,让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方式方法

高中语文大致可以分为“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两个部分,而其中古典文学的具体表现即是对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不仅是我国文学灿烂历史的沉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还是现代文学的一个根基。从文言文中了解文学的初始形态,也从文言文中掌握国语发展的新生方向。可见文言文的学习是语文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核心环节。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现状

文言文,是深具古典美的一种文学艺术,具有行字简约而含义无穷,寥寥数笔却语法精妙的特点。这既是文言文在文学上独领的美的体现,也是高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大的迷惑点。“太隐逸而难以知其真意”这是文言文学习者普遍的学习感受。这也就导致了如今文言文学习的两大现状:第一,受教者用功努力,依然难解文言文的真意。第二,教育者板书一大堆,学生依然稀里糊涂。

二、文言文学习有效性攻略

(一)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以兴趣带学习

我们教育者在准备教案的时候常常考虑的问题就是这样讲课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常常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塑造学习原动力”这样烂透心头的话,这样的话虽然陈旧,然而却是实实在在的教育真理。因为兴趣,一直都是学习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1.让学生品味文言文中独特的美感,以“美”示人

例如,我们在讲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苏轼先生的《赤壁赋》时,我们可以在提及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句法结构时多多谈论文章内容描写的美丽场景,文中皓月当空,水阔心平,更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精妙乐声在耳畔回响。再者可以在课间中配上相同意境的乐曲。

2.开设文言文相关的小比赛,增添教学活力

许多人谈及文言文,似乎总是会想到“老古董”,“严肃庄重”,“沉闷无趣”这些词汇,事实上这是对文言文的一种错误解读,教育者需切记不要受这种错误思维的影响而将文言文的教学方式变得刻板严峻。

比如,我们在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这一《战国策》名篇时,我们可以在班级中举行一场小小的文言文话剧表演。由同学们分别来扮演荆轲,秦王,太子丹,秦武阳,樊於期,高渐离等重要角色。将文言故事以同学们感兴趣的故事表演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重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们深刻的理解力《荆轲刺秦王》的文章内容。

(二)转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教学方式,以方式改变效果

1.情景模式教学

人的发展来源于对外部事物的不断感知,因此的坏境是重要的影响成分。就像是家庭教育好的孩子表现得恭敬有礼,而没受教育或是受到偏激教育的孩子傲慢自私,一定的文化坏境会对人产生重要的感染性影响。同样,在我们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情景环境适宜的课堂总是比毫无情景可言的课堂学习氛围更好,学习兴致更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文言文的讲解中一定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情景模式,让学生们在无形之中就进入一种学习的状态。

比如,我们在讲解第三单元王羲之先生的《兰亭集序》时,我们就可以先对文章写作的背景,当时社会所普遍存在的文人风雅之事为同学们进行一个介绍,让同学们在进行课文学习之前融入《兰亭集序》的氛围之中。

2.诵读式教学

事实上,诵读式教学在幼儿园小学等初级教育阶段是使用度最高的,在小学班级里我们时常可以听到老师说:“来,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将这篇课文读一遍”。或许这样的方法让部分高中教师觉得难脱幼稚,因此对采用这种方法产生一种抵抗情绪。而事实上诵读式教育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我们在讲解韩愈先生的《师说》这篇课文时,由于这是说理型的文章,不具备故事情节,有些学生可能就会开始脱离学习去讲小话,做小动作等等。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组织全班对《师说》中的重点段落进行全班诵读。这样既在顷刻之间集中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将学生迅速拉回了课堂,又使得学生们在诵读中对文章内容有了更好的了解。可谓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三、总结

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既有难度又有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者“传道者”的角色,对高中学生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作为高中语文科目的教学老师,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发展。文言文教学要始终以受教育者,即学生为主,在符合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认知规律的情况下不断调整自己所采取的教学方案。切实做到教学方法对教学实际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要】 抓住特色 认真分析 教活课文 活学活用

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若问我对语文教学的感受,用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形容极为恰当。我发现每篇课文都不是死的,不是干巴巴的;而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只要你认真思考,仔细分析,他们自己就会告诉你他们的特色是什么,应该怎样教活他们。

在此就以李清照词两首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例来谈一谈我的这种感触。

新人版必修4第二单元选了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与《声声慢》。按照常规,这两首词是分开来讲的,我参考了几个教案,也是分开来讲的。但是我通过分析后发现,这两篇课文表达的情感都是一个“愁”字,为什么不可以以“愁”为线索将这两首词串起来一块儿讲呢?

在确定了这样的思路之后,我首先介绍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并强调了她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特色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前期词在内容上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风格清丽明快;后期词表现爱国精神,抒发伤时怀旧和怀乡掉亡的情感,风格凄凉低沉。然后在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练习之后,请两位学生激情朗诵,这样就营造了浓浓的抒情气氛。接着,我按照以“愁”为线索将两首词串起来的思路来讲这两首词的内容和特色。

《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宦游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季节正值重阳,气候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冷气袭人!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携酒去东篱观赏,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第7篇

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文时,笔者在最后一课时设计了一个问题:导致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只是干巴巴地说是社会制度、封建礼教所致。继续启发他们: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假设焦仲卿和刘兰芝就生活在你身边,什么原因会导致他们的爱情悲剧?有学生说,是因为他们两家门不当,户不对,焦仲卿是朝廷里做官的人,而刘兰芝只是一般人家的女子,焦仲卿应该和“非富即贵”这样家庭的女子成婚。有学生说,是因为他们结婚好几年了,都没有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这让焦仲卿的母亲心里很不舒服,所以百般刁难刘兰芝,我们村子里就有这样的例子。

还有学生说,是因为他们二人都生长在单亲家庭里,性格上都有缺陷。焦仲卿家里只有母亲,没有父亲,所以母亲很强势,对儿子要求严格,久而久之,养成了焦仲卿懦弱、对母亲言听计从的性格;刘兰芝家里也只有母亲,母亲对女儿宠爱有加,从媒人提亲时,她母亲的话“老姥岂敢言”就可以想象,刘兰芝在娘家就养成了我行我素、倔强的性格,所以嫁到焦仲卿家后,让焦仲卿的母亲觉得她“行动自专由”,老人说话没有了权威,等等。

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在学生基本陈述完自己的观点以后,笔者趁热打铁,又提了一个问题让他们思考:你如何评价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殉情?有了刚才那个问题的铺垫,学生能很快地将这个问题融入生活去思考、回答。有学生说,他们这样太自私了,他们成全了他们的爱情,但让双方的老母亲承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悲伤,这让两位老人情何以堪!有学生说,他们这样太不负责任了,儿子为老人养老送终是天经地义的,焦仲卿作为家里的独子,他离开了人世,将来他的妹妹出嫁了,谁为他的母亲养老送终呢?有学生说,他们这样做太武断、太不成熟了,他们可以先离开家一段时间,等焦仲卿的母亲情绪缓和一点,他们再说服她同意让他们在一起,这样既可以争取自己的爱情,又让其他人不痛苦,何乐而不为呢?……在学生兴尽、满足的讨论中,下课铃声响了。

这两个案例启示笔者,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生活是冰山,语文教学仅是其中的一角,生活的内容与语文教学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边界线可以划分,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又把学习内容还原为生活内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断继承着人类文化的传统,填充着绵延的精髓。生活引领着语文,语文是生活的小元素,生活是语文的大舞台。

新课程以全方位的视点,倡导大语文观,走大语文路,为学生终生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精神底子”,奠定一种读书的境界,这境界就是语文知识从生活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王国维把读书分为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诗词的境界,是读书的境界,又是生活的境界。宋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感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精神的凝结;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长啸“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是一种天人合一的顿悟;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怅然“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是一种放眼宇宙,辨识有穷与无穷之间哲理的伟怀和气魄;苏轼在《赤壁赋》中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有限与无限之间彻悟了生命的本源。语文是生活精髓的提炼,生活是语文的反光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