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15:47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幸福感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摘要:根据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学生的人格特征、自尊、归因倾向、自我价值感等主观因素和学生的社会关系、经济状况及生活事件等客观因素;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几点对策。
当前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十分新鲜的课题。但是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并没有达到需要的层次和水平。目前的研究和成果多是从心理学学科的角度界定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利用心理技术手段测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很少涉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本文旨在借助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已有的成果,来探讨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培养手段,寻求培养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措施,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幸福观,并通过提高主观幸福感来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进而成为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主观幸福感概述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关于SWB的结构,一般认为主要有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目前,有一种新的观点,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合并成一个维度—情感平衡度,指与消极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积极情感体验。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主观性: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2)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既包括认知评价也包括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3)相对稳定性:尽管人的心境会受新事件的影响,但瞬间快乐的心境不一定能够导致长期的幸福感。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并不随时间的流失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从长期看,主观幸福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
二、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现有研究表明,整体上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在情感体验中,大学生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但是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这部分人的比例在10%左右。
(一)主观因素
1.人格。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时间是相当稳定的,它与稳定的人格特质高度相关。人格的五因素,即:开放性、公正性、宜人性、神经质性和外倾性,它们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不同。在吴利国和闫荣双的研究中,神经质和外倾分别与主观幸福感有较高的正相关,而其他三因素不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因此,近年来各国许多理论和实验工作都集中于研究主观幸福感与神经质和外倾之间的相关关系。国内有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外倾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
2.自尊。Diener(1984)的研究认为,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在众多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最佳指标之一。随着大学生对自我的关注加强,自尊就成为影响其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自尊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预测作用较强,高自尊的个体对自我持肯定的正向评价,普遍认为自己比较出色,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缺点,对自我较为满意,自我接纳与和谐程度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因此幸福感体验较高。低自尊的个体则与之相反。张雯、郑日昌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显著相关(r=0.37)。但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不具普遍性,在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社会文化中,高自尊感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幸福感。
3.归因倾向。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它可以分为控制源和稳定性两个维度。个体行为的原因有两类,一是外因,如环境、任务难易等;二是内因,如能力、动机等。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模式。内控者倾向于把行为后果看作是由行为本身决定的,而外控者则认为是由行为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张雯、郑日昌研究表明,大学生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其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影响,且归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又有一定的作用范围。内控者、介于两者之间者幸福感指数均较高,且无显著差异;外控者幸福感较低,与内控者、介于两者之间者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4.自我价值感。个体的价值取向(内部取向或外部取向)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Kennon.M.Sheldon等的研究表明,对于成人来说,内部价值(如自我成长、自我目标实现、自我接受等)比外部价值(如健康、财富、地位、形象等)更有可能使人体验到主观幸福感。在严标宾、郑雪和邱林等人的研究中表明,对于大学生来说,内部价值(自我目标的实现、学习能力、道德水平等)表现为自我目标的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和道德水平的提高等,它们都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
(二)客观因素
1.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Triandis认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必须时刻保持和他人的协调(如服从他人的需要和期望),这有利于使他们体验到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也就是说,对个体而言,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由严标宾、郑雪和邱林等人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室友关系)确实是其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与家庭、恋爱和室友的相关关系极为显著。
2.经济状况。对于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论。有研究认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另外的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多数大学生并未有经济收入,他们的经济状况只表明父母的经济能力。严标宾等的研究发现,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平均或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3.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Heady&Wearing的研究表明,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大学生虽然已步入成年初期,但生理成熟并不意味着心理成熟、社会性的成熟。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引起主观幸福感的变化。严标宾等研究认为,各种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都没有对大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对于幸福感更多的是采取“未来取向”而不是“过去取向”的乐观态度。
三、主观幸福感的培养
从个体自身和外部环境条件考虑,可从内外两个方面来提高主观幸福感。首先,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由于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存在高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提高自尊和改善自我评价的方式来提高主观幸福感。因为归因方式、自我价值感和消极的自我暗示会影响自尊的高低,所以要培养高自尊感就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1)由消极的归因方式转变为积极的归因方式,所谓积极的归因方式是指将行为的成功归为内部可控因素,例如努力程度。而将行为的失败归为外部不可控的因素,例如,运气,任务难度等。(2)提高自我价值感,具体的做法是给自己设定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取得成功的目标,通过完成这些目标来培养自己的自我价值感,从而乐纳自己,正确的评价自己。(3)纠正消极自我暗示的思维模式,部分个体之所以存在消极的自我暗示,其原因是片面的夸大了外部条件的困难性,同时贬低了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理性的分析外部因素的限制因素和内部可利用的资源来克服消极自我暗示的影响。
其次,从社会因素,尤其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学校来看,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善:(1)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生活辅导,通过心理认知水平和情感控制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定恰当的期望值,从而把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与个体实际结合起来。(2)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尽可能多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拓视野,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求职、社会交往、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创设大学生生活的良好情境,环境育人,从而为其对生活的主观认识达到一个希望的水平。(3)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发挥班集体的积极的社会支持作用。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增加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对于大学生来讲,班集体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社会群体,对内向性格的学生引导其进行主动的人际交往,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其融入集体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幸福体验,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不仅仅会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可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总之,作为大学生,虽然心智和生理已经成熟,但是由于大学生还处在学习阶段,社会经历还很浅薄,人际交往还很简单,因此关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注意培养其良好的主观幸福感是很有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的良差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工作表现和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1.段建华.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
关键词: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横断面调查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指个体根据自身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人们评价自己整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主观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失构成。当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从研究对象的取样来看,以往研究对师范院校大学生虽然有所涉及[2],但对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而地方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在学习资源、家庭经济基础、就业机会等方面均处于劣势,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非常值得关注。从使用的研究工具来看,以往多使用Combell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缺乏本土化信息,很难令人信服。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编的信效度较高的主观幸福感问卷对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展开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向陕西省三所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发放问卷721份,有效回收问卷675份。其中,男368份,女生307份;文科生295份,理科生380份;大一学生146份,大二学生188份,大三学生195份,大四学生126份。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进行调查。本研究首先从三个小问题入手进行访谈(你幸福吗?什么是幸福?影响幸福的因素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参考Dinner(1984)、苗元江[3]等人的幸福感问卷,将幸福感分为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包含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环境满意度、爱情满意度、自我满意度、学习满意度、经济满意度七个因子)三个维度展开分析。量表的试测信度为0.73,本研究的信度为0.728。使用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结果
2.1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特点
表1显示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平均得分都明显高于理论中值3,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消极情感的平均得分明显接近理论中值3,处于中等水平;幸福感指数平均得分为3.9467,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表1 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基本分描述(N=675)
2.2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检验
2.2.1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专业差异
表2显示女生的幸福感指数、消极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均高于男生,而积极情感体验低于男生,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与国内李儒林等[4]的研究相一致,但与王淑艳[5]、郑雪等[6]的研究不一致。文科生的幸福感指数、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低于理科生,而消极情感体验高于理科生,同样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与国内学者王淑艳的研究相一致。
表2 主观幸福感的性别、专业差异
注:■P
2.2.2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
表3显示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积极情感体验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三年级最高,以后略有下降,但不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而消极情感体验是二年级最高,生活满意度方面二年级最低,同样不存在年级差异。这与国内何瑛[7]、田澜等的研究正好相反。
3.讨论
Helson认为幸福感与人们对生活事件的应对与适应有关 [8]。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良性和恶性事件,使其不总是狂喜也不总是绝望,情绪系统对新事件反应的强烈程度随时间推移降低。本研究验证了以往研究中多数个体体验到的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结论[9],并在取样上作了补充。地方师范院校的地理位置、学校知名度、学习环境及就业概率虽然让学生不很满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考上地方师范院校逐渐接受与适应,他们的幸福感指数、积极情感体验与一般大学生并无太大差异,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表3 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
注:■P
本研究的重要发现在于师范生的幸福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三年级最高。根据Wilson1967论文中提出的期望值理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主要威胁,期望值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差异与SWB相关[10]。高期望值与个人实际差距过大会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期望值过低则会使人厌烦。地方师范院校属于二类本科院校,许多学生在大一刚进校时对其并不看好,期望值较低,相应的幸福感、积极情感体验都最低。但进校后学校的师资力量、校园环境、学习氛围等逐步改变了他们的观点,缩小了期望值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差距,所以随年级的升高,幸福感随之增强。到了大四,学生对就业单位的理想期望与实际就业状况之间的过大差距使得学生的幸福感和积极情感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本研究还发现,相对其他参数,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对自我、学习和经济状况更不满意。李焰等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11]。主观幸福感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会导致抑郁、沮丧,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而会自我和谐的人主观幸福感较高[12]。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我发展合理定位,有效帮助他们提升幸福感,就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4.结论
4.1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SWB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4.2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SWB不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其中女生高于男生,理科生高于文科生。
4.3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SWB不存在年级差异,但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三年级最高。
参考文献:
[1]Diener.E.Subjective Well-Being [J]. Psychology Bulletin, 1984, 95(3):542-575.
[2]田澜,王鑫生等.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6):523-525.
[3]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南京师范大学,2003-7-2,博士论文[D].
[4]李儒林,张进辅,梁新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理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83-785.
[5]王淑燕.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研究,吉林大学,2005-3,硕士论文.
[6]郑雪,王玲.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105-107.
[7]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73-76.
[8]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 心理学动态,1996(1):46-51 .
[9]陈莉娜.大学生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4):222-224.
[10]Wanner Wilson,W.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J].in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67,Vol. 67.
[11]李焰,赵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168-174.
关键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追踪研究;人格;婚姻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7-0104-02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界定及其特点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那时候,人们将幸福等同于享乐主义快乐。那到底究竟什么是幸福?总而言之,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不同的人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会有多种多样的主观理解。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积极体验的核心,同时也是对其生活的最高目标。
二、青少年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现状
(一)文献检索情况
笔者根据研究的需要,以“主观幸福感”、“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追踪研究”为关键词,开展了相关领域的文献搜集和资料整理工作。文献整理后笔者发现,现有的研究多数是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分析以及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这些研究成果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此,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亦进行了搜集与整理。截至2013年1月,笔者搜集相关专著10余本;在期刊网上,以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维普科技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为搜索范围,搜索近十年的相关文章,下载了相关硕博论文32篇,期刊论文87篇;外文文献25篇;搜集并保留相关网站3个。总体来说,与本研究主题紧密相关的研究资料尚不多,但这些略显零乱的研究成果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和具有启发性的思考。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大概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些年来,心理学领域的各个专家、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青少年这个群体的主观幸福吸引了很多心理学家以及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已经被大范围研究与讨论,但对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发展轨迹缺少一定的调查。本文旨在通过多个时段的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此得出相对应的数据和结果,并对这多个时间段的主观幸福感的差异进行因素分析和结果讨论。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对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横向研究,这些研究对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此,笔者对近十年的文献、期刊以及硕博论文进行了整理。因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群体划分。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郑宏志与陈功香在《314名城市老年居民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中指出,性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并不显著,有婚姻作为支撑对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效应。对于有配偶的老年人,其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无配偶的老年人。与此同时,社会支持也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主观支持还是客观支持,懂得利用社会支持的群体会有更为积极的感受。而赵立军、刘旭华在《贵阳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研究》中表示: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
著名心理学家、专家、学者对青年主观幸福感这个群体产生极大关注。笔者从这里选取其中典型的文章作为参考。邢占军在《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中指出:幸福是现实生活中的主观反映。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而且是一种比较切实的、比较稳定的感受。严标宾、郑雪等人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指出:社会关系包括家庭、朋友、恋爱和室友关系对幸福感有显著关系。其结果发现:内部价值中自我实现和学习能力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比外部价值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会更为显著。而生活事件无论是好的生活事件还是坏的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均不显著。
关于儿童群体的研究,也有部分文献。《离异家庭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作者齐琳将离异家庭和完整家庭子女主观幸福感做了比较,得出:离异家庭的儿童,其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明显低于完整家庭的儿童。独生子女的积极情绪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喻永婷与张丽芳各自对《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不同的阐述:性别、年级以及留守类型上都不同影响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以上是各个专家学者从各个群体来研究主观幸福感。学者们大体上分析了影响老人、青少年、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用相关分析的方法解释了影响主观幸福感因素的显著关系。对本论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分析。从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来看: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众多。从早些年来分析:杨海荣,石国兴等人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探讨了初中生的自尊,事件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一文作者通过大量研究,大量数据表明:一般而言,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越高,就会体验更多的幸福。故学校和老师可以适当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张雯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中提到自尊、社会支持与归因等因素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著名学者郑雪、王玲等人也曾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中明确提出:女性的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男性。至于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并不十分一致。而近些年来,严标宾等人在《青少年网络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表示:网络行为对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差异显著。而社会支持、人格等中介作用对于主观幸福感影响更为复杂。目前,严标宾、郑雪等人逐渐加深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范围的研究。他们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中,首次将主观幸福影响因素纳入文化范围。他们对48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均处于较为令人满意的水平。他们一直认为大学生可能是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一代。再者,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周边人际交往也更为和谐。
从以上几个早期研究的时段来看,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甚多,而且交叉作用显著,研究范围从横向和纵向都有一定借鉴意义。
第三,在测量工具和研究方法上来看,测量工具愈来愈精准,角度和信度都得到了一定加强。邢占军在《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中提到主观幸福可以进行主观测量和客观测量。生活质量上的主观测量研究最早是由Neugarten等人于20世纪60年表的“生活满意感量表(LSI)”,接着,Cantril编制了“自我标定量表”(SAS),这种量表主要是根据自己对自己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等级评价。70年代Derogatis编订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一些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的衡量主要取决于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所占优势。对幸福感的研究呈现多种多样的方法。尹海兰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中列举了多种方法。如自陈量表法。这种方法主要由被试根据自身切实情况来进行测量。几个常用的主观幸福感测量量表:(1)人脸量表。这是一种非言语性的主观幸福量表。被试须从几幅人脸中选择自己认为最为幸福的表情。(2)情感平衡量表。用以测查群体的心里满意程度。主要用以描述过去几周的幸福感测量。(3)Campell幸福感指数量表。这个量表分为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
(三)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左右,目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熟,深度更广,范围更大,结果也较为精确。Naser&Akram在《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erences》中分析了幸福感与个性模型HEXACO的关系。本文主要针对HEXACO与以往五个因素的区别。对于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的研究,国外学者也有一定研究,其中Eleanor与Matthias等人利用BBC-SWB来测量主观幸福感。这种量表采用分制来测量主观幸福感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如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依据及身心健康两者之间的关系。国外学者有关于研究富裕国家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这种主观幸福感主要依据主观和客观领域之间的差异如婚姻、健康、行为、住房和环境。研究表明:主观幸福和客观幸福存在某种相关,主观幸福感与婚姻、住房和周围环境存在很大相关。
从以上国外研究可以看出,研究主观幸福感分类较细,研究范围较广,研究结果较为深入。对本论文的撰写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及未来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展望
从以上国内外的研究分析来看,现有的研究无论是在因素间的相关分析还是各个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面,无论是群体的比较还是各个特殊领域的人群,如今都已研究得相对全面。然而,问题的出现也在所难免,心理学中的幸福感重点关注的是个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但如果没有任何客观标准可以检验,仅靠主观的判断也许会导致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得出相反结论。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学校改革主要关注的是学业结果,关注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易忽视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培养青少年积极乐观的心态,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目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虽已起步,但有关提高青少年幸福感的发展轨迹研究尚没有完全展开。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幸福感,这方面的研究无疑会对青少年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青少年幸福感研究领域亟待展开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郑雪,严标宾,邱林.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心理学,2001(4):33.
[3]刘永恒,高占海.不同来源、性别、专业的地方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6(1):29-30.
关键词: 地方院校 大学生 自我效能感 主观幸福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念[1]。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一种主观的体验[4]。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后来一些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在班杜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般自我效能感[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有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及情境条件。个体在以往经历中总是挑战成功,带来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个体看到或者想象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获得成功时,提高其自我效能判断,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相似的行为操作。言语劝说用以说服人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确立行动的目标,做以前不曾做过的事情,言语劝说效果依赖于劝说的声望、地位、专长及劝说内容的可信性。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焦虑水平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烦恼、疲劳则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个体焦虑的情境条件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水平和强度。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或面临新环境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能在较广泛的情境中对个体行为进行预测[4]。
主观幸福感包括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两个方面。认知成分是指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估,即生活满意感,包括整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感,如工作、婚姻、健康等领域。情感成分则是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可能是积极的或消极的,积极的情感会增强幸福感,消极的情感则会降低幸福感。其中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大学生活往往是主观幸福感较强的时期,要珍惜这段时间,为以后的主观幸福感打下牢固基础。
我国对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才刚刚开始,发展的时间短,目前看在各方面不够成熟。一方面,对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研究的本土化不够丰富和发展,研究方法和测查工具较少。现在能搜集的文献仅有千篇。研究刚开始主要是引用和效仿国外的优秀观点和量表进行介绍,并对我国特定人群进行测查,得出结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一些学者开始逐步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实际,进行有关符合我国国情的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力图实现跨文化研究。另一方面,国内对有关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虽然早已开始,但是已有研究的取样大多来自于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大学生,而且研究结果亦不尽相同,而三四城市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很少。这可能是由于三四线城市经济不够发达,文化不够繁荣,以及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复杂性、理论工具手段的缺陷决定的。现实社会人们对幸福感越来越重视,从自我效能感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主观幸福感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研究很少关注地方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一方面地方院校不同于重点院校,它所处城市不够繁华,环境清净、淳朴,在地方院校这种独特的环境下,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缺乏实证研究。另一方面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见识和视野与重点院校大学生相比也有差距。地方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考察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对把握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和实际情况,现有的研究未把地方院校大学生涵盖进去,因此,我们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并对其现状进行原因探索和分析,研究目的如下:考察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比较差异性,进一步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考察地方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学科上的特点;考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及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通过分析影响因素,对改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且对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提出合理化建议。
此外,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处于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面临求学、就业、人际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以他们为对象进行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研究这对于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显示,他们的心理紧张程度很高,而且由于每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不同,其心理困扰程度存在差异,这一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证研究,在对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其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分析,为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我们研究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最终是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过低及负性情感方面的问题会导致一系列负性后果。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幸福感水平值得有关部门进行思考,以培养大学生快乐幸福的心态,提高其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令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吴洁,徐美丹,林淑玲,张兴纳.广州大学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8):955-958.
[2]付晶.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及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25-45.
关键词:高职 德育 幸福感教育
著名的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说过:“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仅仅在于培养能够最有效地来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得到幸福,提高其幸福的体验。而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是国家建设的新生中坚力量,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推动者,是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者和载体。他们能否在德育教育中感受到幸福,成为幸福之人,对大学德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必须注重幸福感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内在联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1]
一、高职德育工作与幸福感教育的内在联系
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总称,它包括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教育。幸福感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自我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态)的主观心理体验,是由动机、目标、认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大学生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对生活、生命、人身价值的体验与感悟。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价值、目标和道德对幸福感的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德育与幸福感教育有着内在联系。[2]
1. 德育的心理基础是幸福感教育。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依托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实现。正确的幸福感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影响其道德品质发展的心理因素。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幸福感教育,能使学生在接受德育的同时感受到幸福与愉悦,更投入德育过程中。
2. 德育的动力来源于幸福感教育。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更重视教育的系统化、理论化,而忽略了学生对幸福感的追求。德育的内容经常显得空洞,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的形式往往是严肃的,缺少欢乐和轻松的氛围,学生被动地接受德育,缺乏了受教育的动力。因而,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幸福感教育成为德育的重要动力。[3]
二、高职学生幸福感现状的调查结果
关于大学生幸福感现状的调查材料较多,本课题组就杭州市范围内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展开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选择了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内几所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收回380份有效问卷。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有180人,占47.4%,女生200人, 占52.6%;一年级有160人,占42.1%,大二119人,占31.3%,大三101人,占26.6%。调查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幸福感缺失的现象。具体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大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对幸福的理解
当问到“承担以下哪些社会责任时你会感到幸福?”的问题时,大学生们认为“帮助他人”和“为集体获得荣誉”这两项最能感到幸福,其余是“完成工作任务”、“参加公益活动”。[4]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当问到“在现实生活中, 在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觉如何?”的问题时,在“学习满意度”、“友谊满意度”、 “爱情满意度”、“家庭满意度”等方面选择很满意、 满意、 一般的百分比加总占75%以上。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对生活感到比较幸福的。
3.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状况
当问到“你的生活是否幸福?”的问题时,大学生中觉得自己非常幸福、比较幸福和一般幸福的分别占13.16%、41.73%、34.96%,加总为90.99%,说明大多数的幸福感较强。但是,大学生中觉得自己生活不幸福、非常不幸福的分别占8.65%、0.376%。加总为9.01%, 这说明也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幸福、不满足。[5]
三、德育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路径与方法
1.德育内容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是提升幸福感的必经之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幸福感主要源于在生活中的情感体会。因此,德育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师课堂上的教授,更要贴近学生生活,走入学生生活。如在学生社区设立德育工作站,开展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在教育活动以外的生活区域进行幸福感培养。
2.德育途径多元化
德育多元化对于幸福感教育有显著的帮助。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级、性别、专业、生源等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幸福感。因此,各高校必须深入学生开展幸福感调查。在统一施教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如大一学生表现为友好关系低,因此在一年级学生中要通过志愿活动等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大二学生表现为学习压力大,因此在二年级学生中要通过心理健康活动等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大三学生表现为社会压力大,因此要将企业文化渗入到德育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6]
3.德育团队规模化
德育团队的规模化是德育工作顺利展开的有力保障。高职德育实施“立德树人”的模式,就需要高职院校具有规模化的育人团队。团队中要有具备专业素养的专职德育人才、具备心理健康知识的心理辅导人员、具备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专职辅导员,更应有专业教师、学校管理者及后勤工作人员的加入。
参考文献:
[1] 唐洁、孟宪璋.大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4)
[2]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郭颖.创造幸福.德育创新的价值追求[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
[4] 冯光.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基础性教育[J].南京社
会科学.2008(1)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提升策略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间,大学生群体整体的幸福水平或幸福感如何,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也关系着教育的和谐发展。因此,研究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及提出相应有效措施可以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也可以丰富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经验。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心理学研究中,主观幸福感是指一种健康的、快乐的生存状态。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同diener(1984)提出的概念:所谓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
近年来,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其中,对于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日趋增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系统研究开始于diener,他于1995年编制了国际大学生调查量表,主要涉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个体的自尊、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价值取向、家庭经济收入等影响因素的关系,以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等。国外的研究为国内的研究提供了范式和研究工具。
国内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最初研究主要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进行描述性研究,随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程的深入和研究内容的拓展,开始了对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研究,但研究仅从单方面进行,如与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人格特征、自尊、家庭经济状况等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国内研究者把自己的研究视野拓展到国外,严标宾(2002)开始对各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以此来揭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文化方面的共同特点与差异。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对象
笔者在辽宁大学崇山校区和蒲河校区两个校区中,分层抽取了96名同学做为样本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进行的较顺利,样本结构较合理,真实可信度较高。其中:男性48人,女性48人;文科生47人,理科生49人;一年级23人,二年级24人,三年级25人,四年级24人;农村生源学生50人,城镇生源学生46人;贫困学生47人,非贫困学生49人;学生干部50人,普通学生46人。
(二) 研究方法
课题组在确定了研究样本之后,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分别对上述96名被试进行了访谈调查。平均每名被试访谈时间在1.5小时左右。调查采取了完全开放的问答形式,问题包括“你觉得现在幸福吗”,“你觉得幸福的标准是什么”,“你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活怎么样”,“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幸福”,“每个月应该花多少钱你最满意”等问题。在征得被试的同意后,访谈者做了记录,然后课题组成员汇总后进行了统计。结合前期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了以下基本结论。
(三) 结论
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发现,我校整体上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占到访谈人数的70%以上;在情感体验中,大学生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但是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这部分人的比例在 20%左右。与其他研究进行对比发现,这一情况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基本吻合。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大学生被试还是倾向于体验到幸福感。
分别来看:年级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的影响显著。在生活满意度上,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四年级,而二、三年级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幸福感程度最低的是四年级。这与以前部分学者的研究不太相符,我们的调查发现这可能与大四年级的就业相关,大四学生普遍面临着就业的压力。
在性别维度上,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是否存在稳定的性别比例,目前结论还很不一致,我们的调查结果也显示男女生差别不显著。
大学生被试在生活满意度、情感体验、总体幸福感三个方面中,城镇大学生都略高于农村大学生;非贫困学生明显高于贫困学生。其他研究者在这两方面的所得结论互不一致。另
外,对于收入问题,月支出在800元以上的学生感受幸福感的程度明显高于600元以下的学生,支出在600-800元之间,幸福感程度最高。消费支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可能是倒u曲线的关系,这是我们调查发现的一个问题,需要今后深入进行研究。
统计结果还显示,大学生恋爱问题是影响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女生比男生显著。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方面。
三、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著名的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要把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得到幸福,提高其幸福的体验。因此,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科学的幸福观教育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和目标的实现。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学生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该层次的主观幸福感就会提高,就会产生新的目标,进而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感体验。开展幸福观教育,首先是要认识到幸福观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其次,幸福观教育需拓展高校教师的新视野。再次,幸福观教育也赋予了高校德育新的内涵。
(二)培养良好人格特性完善自我人格
研究发现,幸福感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特征有关的变量,很多人格特质明显地与幸福感相关。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人格特点尚未定型,因此塑造自身的人格无疑是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为此,大学生特别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拥有积极的自我观念。能悦纳自己,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非总为他人喜爱,但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观念总是占优势。(2)能恰当地认同他人。能认可别人的存在和重要性,既能认同他人又不依赖或强求他人。(3)能面对和接受现实。即使现实不符合自己的希望和信念,也能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支持因素中,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或方法来缓解或解除这些问题,提升幸福感体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策略:主动与别人相处;保持一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谦虚待人;平等相待,真诚相处;善于理解别人,换位思考,宽容待人。
(四)创设和谐社会实践环境,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大学生身在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少,应该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深入了解复杂多变的社会,认识百态人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面对挫折时,理性对待、积极应对,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幸福感体验。另外,针对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应尽早开办职业生涯辅导。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幸福感至关重要。首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爱好、能力等等方面;其次,要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自信,并端正心态;再次,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就业方面,了解社会所需、自己所想,进行恰当的择业;最后,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审时度势,坚定方向和目标,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和过渡。
(五)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班集体的支持作用
学校作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我们还应该发挥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过得充实、丰富、有意义,在健康、积极、优美的文化氛围中满足需求、增长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班集体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社会群体,也是他们在大学主要的去向,为他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强大帮助,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努力营造融洽的班集体氛围,充分发挥其支持作用,提高他们的幸福体验能力与水平,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合理组织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传授他们善与人处的交际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行为能力,学会和谐相处,从而健全和谐的人格系统,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同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在良好学习心理培养、职业生涯辅导等方面加强指导,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学习、生活,去获取成功,去证实自己、发展自己,从而树立自信心,增强
我效能感体验,进一步提高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ed diener,eunkook m.suh,richard e. lucas,heidi l. stnith.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acadesof progress,psychology bulletin.1999,125(2).
[2] 刘川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9.
[3] 郑雪.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4] 马崇升.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 丁园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 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
[7] 万延霞.培养学生的幸福感[j].临沂教育论坛,2007.
[8] 段建华.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
作者简介:
王延辉(1977—),男,辽宁朝阳人,辽宁大学哲管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归因
1相关概念的界定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这是Die ner(1984)提出来的概念,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成分。
Sarason等人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对想得到或可以得到的外界支持的感知。
归因是指根据行为和事件的结果通过感知、思维、推理等内部加工过程而确定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特点和归因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资料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整群抽取潍坊某高校221名学生,发放问卷221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905%。被试年龄范围18-23岁。
22研究方法
221总体幸福感量表
总体幸福感量表(Fazio,1977)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本次研究采用该量表的前18项对被试进行施测计算总分。
22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
采用肖水源编制量表,共10个条目,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本研究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其进行适当的修改。
223归因风格问卷
采用Lefcourt等人编制的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
2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形成问卷在班级进行集体匿名施测。施测前,由主试向各班学生被试宣读指导语,要求独立做答。将所有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结果
31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主观幸福感总分和社会支持得分及各因子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发现: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32归因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大学生在归因方式得分、学业成就方面、学业成就-背景、学业成就-运气、人际关系方面、人际关系-努力、人际关系-运气、人际关系-能力、学业成就-能力、外部归因以及内部归因得分上表现出相关。
33社会支持和归因风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本研究以总体幸福感量表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共解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方差的360%。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学业成就-能力归因,学业成就-努力归因这4个自变量均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见表
4讨论
大学生在事件进行正确归因时,可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而在对事件进行错误归因时可能降低其主观幸福感。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回归方程显示,主观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显著高于其他维度。大学生在学业成就方面归因于能力、努力在回归方程中均具有显著性,原因可能是大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他们的重要生活方面,对其影响较大。
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和归因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方差的360%,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重要预测作用,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5研究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以及归因和社会支持对其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但在研究方法上,方法单一造成研究深度的不够,今后要注重研究方法的质与量的结合,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Weiss R,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Rubin Z,edDoing unto othersEnglewood CIiffsNJ;Prentice Hall1974:17-26
[2]Sarason B R,Pierce G R,Shearin E N,Sarason I G,waltz J A,&PoppeL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working models of self othe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0:273―287
[3]Cullen F TSocial support as an organizing concept for criminology:Presidential address to the academy of criminal sciences[J]Justice Quarterly,19941l:527―559
[4]张学军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2
[5]许怀祥,李建伟,簿世杰,王飞艺术专业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
[6]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