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15:22
序论:在您撰写溶解度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溶解度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3)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溶解度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溶解度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溶解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因或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例如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难溶解于水等等。食盐、油脂的这种性质,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都可以用溶解性这个概念来概括。然而溶解度则不同,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差别。因此,溶解度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种规定后形成的概念。
关于气体溶解度的教学建议
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有三点应向学生做常识性介绍:
(1)定基地描述物质溶解性时,不论气体还是固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规定的条件和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固体溶解度用质量(克)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00克;气体溶解度则是用体积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个体积(一般以升为单位)能溶解若干体积气体,而其它条件如达到饱和、一定温度等都是一样的。
(2)所以规定不同标准,是因为气体的体积容易测量、而质量不易称量,因此就用体积来表示。
(3)由于气体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很大,所以规定其溶解度时,对于压强作出规定—101千帕。这一点可以用打开汽水瓶盖后,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形成的泡沫为例来加以说明。
气体溶解度在实际测定时比较复杂,非标准状况下的数据,还应该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值。初中学生很难掌握,因此对这部分内容不必过多要求,只要知道如何表示,就可以了。
关于溶解度的教学建议
1.对学生来说,物质在水中溶解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但是对学生而言,溶解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对表征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的规定不像质量分数那样容易理解,因此溶解度观念的建立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可以从质量分数的概念出发去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对于溶解度概念的表述应加以适当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
2.要注意实验在学生形成概念时的重要作用。本节安排了若干实验,可以有教师边讲边演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做。
3.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合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本节在教学的编排上特意设置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要精心组织好相关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生的设计、论证,应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予以实施。
对具体活动的建议如下:
[实验4-9]:(1)取过量硝酸钾和一定量的水,制成饱和溶液。然后按下面两种思路进行操作,第一,设法将饱和溶液除去,测定剩下的未溶固体;第二,设法将固体除去,在将饱和溶液蒸干。至于如何除去饱和溶液、如何除去未溶固体,则完全由学生取设计。建议先发散,再归纳、再评价、再实施。(2)本实验关键问题在于温度的控制,教师应根据溶解度曲线设定要求学生测定的温度。为了获得较稳定的温度值,建议用水浴的方法,水浴中的水量可适当大一些。
根据相关数据用描点法画出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这是另一种学生活动方式。数据点在图中后所连成的曲线可能不够平滑,教师应讲明可能的原因,并说明处理方法。
关于溶解度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溶解度的计算,教材只列举了三种类型。若没溶解度为R,饱和溶液为A,溶剂量为B,溶质量为C(均以克为单位),三种类型是:
(1)已知B、C求R
(2)已知R、A求B或C
(3)已知R、C求B
这几种类型的计算都统一于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有以下关系式:
或
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三种类型例题的分析,归纳出上述关系式,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的规范性,也可以按下列格式要求,例如课本中例2:
解:设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里含氯化铵的质量为x。
温度饱和溶液=溶质+溶剂
20℃137.2克37.2克100克
1000克x
需水的质量为:1000克-271克=729克
答: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271克,水729克。
教学设计方案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
[板书]第三节溶解度
[思考]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说明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些条件对气体的溶解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一、溶解度
[讲解]溶解性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怎样才能比较精确地表示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呢?
[板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布置思考题]理解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时食盐溶解度是36g”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2.溶解度曲线
[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板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展示教学挂图]
[布置学生讨论]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师生共同归纳]
1.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2.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利用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
[板书]气体的溶解度: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展示表格]
气体
氧气
氯气
二氧化硫
氯化氢
氨气
溶解度
1:0.03
1:2
1:40
1:500
1:700
[板书]二、混合物的分离
[布置讨论题]把食盐和硝酸钾放入水中,他们会逐渐溶解形成溶液。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他们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学生分组实验]
[板书]1.蒸发食盐水:
(在蒸发皿中注入少量饱和食盐水加热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有晶体析出。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该物质的溶解度岁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可以得到该物质的晶体。)
教学设计方案2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板书: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
①定温②100克溶剂③饱和状态实质:溶解溶质质量。
2、难溶微溶可溶易溶
0.01110S(20℃)
3、固体溶解度曲线。
二、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A、易溶B、难溶C、微溶D、可溶
4、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A、易溶B、微溶C、可溶D、易溶
三、复习小结
师:如何认识溶解度?怎样由溶解度判断溶解性大小?
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溶解度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3)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溶解度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溶解度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溶解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因或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例如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难溶解于水等等。食盐、油脂的这种性质,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都可以用溶解性这个概念来概括。然而溶解度则不同,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差别。因此,溶解度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种规定后形成的概念。
关于气体溶解度的教学建议
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有三点应向学生做常识性介绍:
(1)定基地描述物质溶解性时,不论气体还是固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规定的条件和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固体溶解度用质量(克)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00克;气体溶解度则是用体积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个体积(一般以升为单位)能溶解若干体积气体,而其它条件如达到饱和、一定温度等都是一样的。
(2)所以规定不同标准,是因为气体的体积容易测量、而质量不易称量,因此就用体积来表示。
(3)由于气体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很大,所以规定其溶解度时,对于压强作出规定—101千帕。这一点可以用打开汽水瓶盖后,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形成的泡沫为例来加以说明。
气体溶解度在实际测定时比较复杂,非标准状况下的数据,还应该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值。初中学生很难掌握,因此对这部分内容不必过多要求,只要知道如何表示,就可以了。
关于溶解度的教学建议
1.对学生来说,物质在水中溶解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但是对学生而言,溶解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对表征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的规定不像质量分数那样容易理解,因此溶解度观念的建立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可以从质量分数的概念出发去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对于溶解度概念的表述应加以适当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
2.要注意实验在学生形成概念时的重要作用。本节安排了若干实验,可以有教师边讲边演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做。
3.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合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本节在教学的编排上特意设置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要精心组织好相关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生的设计、论证,应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予以实施。
对具体活动的建议如下:
[实验4-9]:(1)取过量硝酸钾和一定量的水,制成饱和溶液。然后按下面两种思路进行操作,第一,设法将饱和溶液除去,测定剩下的未溶固体;第二,设法将固体除去,在将饱和溶液蒸干。至于如何除去饱和溶液、如何除去未溶固体,则完全由学生取设计。建议先发散,再归纳、再评价、再实施。(2)本实验关键问题在于温度的控制,教师应根据溶解度曲线设定要求学生测定的温度。为了获得较稳定的温度值,建议用水浴的方法,水浴中的水量可适当大一些。
根据相关数据用描点法画出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这是另一种学生活动方式。数据点在图中后所连成的曲线可能不够平滑,教师应讲明可能的原因,并说明处理方法。
关于溶解度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溶解度的计算,教材只列举了三种类型。若没溶解度为R,饱和溶液为A,溶剂量为B,溶质量为C(均以克为单位),三种类型是:
(1)已知B、C求R
(2)已知R、A求B或C
(3)已知R、C求B
这几种类型的计算都统一于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有以下关系式:
或
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三种类型例题的分析,归纳出上述关系式,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的规范性,也可以按下列格式要求,例如课本中例2:
解:设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里含氯化铵的质量为x。
温度饱和溶液=溶质+溶剂
20℃137.2克37.2克100克
1000克x
需水的质量为:1000克-271克=729克
答: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271克,水729克。
教学设计方案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
[板书]第三节溶解度
[思考]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说明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些条件对气体的溶解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一、溶解度
[讲解]溶解性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怎样才能比较精确地表示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呢?
[板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布置思考题]理解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时食盐溶解度是36g”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2.溶解度曲线
[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板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展示教学挂图]
[布置学生讨论]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师生共同归纳]
1.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2.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利用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
[板书]气体的溶解度: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展示表格]
气体
氧气
氯气
二氧化硫
氯化氢
氨气
溶解度
1:0.03
1:2
1:40
1:500
1:700
[板书]二、混合物的分离
[布置讨论题]把食盐和硝酸钾放入水中,他们会逐渐溶解形成溶液。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他们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学生分组实验]
[板书]1.蒸发食盐水:
(在蒸发皿中注入少量饱和食盐水加热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有晶体析出。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该物质的溶解度岁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可以得到该物质的晶体。)
教学设计方案2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板书: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
①定温②100克溶剂③饱和状态实质:溶解溶质质量。
2、难溶微溶可溶易溶
0.01110S(20℃)
3、固体溶解度曲线。
二、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A、易溶B、难溶C、微溶D、可溶
4、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A、易溶B、微溶C、可溶D、易溶
三、复习小结
师:如何认识溶解度?怎样由溶解度判断溶解性大小?
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1.下表列出一些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画出这两种物质的曲线。
物质
0℃
20℃
40℃
60℃
80℃
100℃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钠
36
36
36
37
39
40
2.现有10g硝酸钾和2g食盐的混合物,如何将它们分离开?
实验内容
可行性论证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板书: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
①定温②100克溶剂③饱和状态实质:溶解溶质质量。
2、难溶微溶可溶易溶
0.01110S(20℃)
3、固体溶解度曲线。
二、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2、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克呢?
3、已知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1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A、易溶B、难溶C、微溶D、可溶
4、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A、易溶B、微溶C、可溶D、易溶
三、复习小结,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师:如何认识溶解度?怎样由溶解度判断溶解性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溶解度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3)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溶解度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溶解度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溶解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因或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例如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难溶解于水等等。食盐、油脂的这种性质,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都可以用溶解性这个概念来概括。然而溶解度则不同,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差别。因此,溶解度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种规定后形成的概念。
关于气体溶解度的教学建议
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有三点应向学生做常识性介绍:
(1)定基地描述物质溶解性时,不论气体还是固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规定的条件和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固体溶解度用质量(克)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00克;气体溶解度则是用体积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个体积(一般以升为单位)能溶解若干体积气体,而其它条件如达到饱和、一定温度等都是一样的。
(2)所以规定不同标准,是因为气体的体积容易测量、而质量不易称量,因此就用体积来表示。
(3)由于气体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很大,所以规定其溶解度时,对于压强作出规定—101千帕。这一点可以用打开汽水瓶盖后,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形成的泡沫为例来加以说明。
气体溶解度在实际测定时比较复杂,非标准状况下的数据,还应该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值。初中学生很难掌握,因此对这部分内容不必过多要求,只要知道如何表示,就可以了。
关于溶解度的教学建议
1.对学生来说,物质在水中溶解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但是对学生而言,溶解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对表征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的规定不像质量分数那样容易理解,因此溶解度观念的建立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可以从质量分数的概念出发去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对于溶解度概念的表述应加以适当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
2.要注意实验在学生形成概念时的重要作用。本节安排了若干实验,可以有教师边讲边演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做。
3.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合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本节在教学的编排上特意设置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要精心组织好相关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生的设计、论证,应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予以实施。
对具体活动的建议如下:
[实验4-9]:(1)取过量硝酸钾和一定量的水,制成饱和溶液。然后按下面两种思路进行操作,第一,设法将饱和溶液除去,测定剩下的未溶固体;第二,设法将固体除去,在将饱和溶液蒸干。至于如何除去饱和溶液、如何除去未溶固体,则完全由学生取设计。建议先发散,再归纳、再评价、再实施。(2)本实验关键问题在于温度的控制,教师应根据溶解度曲线设定要求学生测定的温度。为了获得较稳定的温度值,建议用水浴的方法,水浴中的水量可适当大一些。
根据相关数据用描点法画出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这是另一种学生活动方式。数据点在图中后所连成的曲线可能不够平滑,教师应讲明可能的原因,并说明处理方法。
关于溶解度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溶解度的计算,教材只列举了三种类型。若没溶解度为R,饱和溶液为A,溶剂量为B,溶质量为C(均以克为单位),三种类型是:
(1)已知B、C求R
(2)已知R、A求B或C
(3)已知R、C求B
这几种类型的计算都统一于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有以下关系式:
或
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三种类型例题的分析,归纳出上述关系式,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的规范性,也可以按下列格式要求,例如课本中例2:
解:设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里含氯化铵的质量为x。
温度饱和溶液=溶质+溶剂
20℃137.2克37.2克100克
1000克x
需水的质量为:1000克-271克=729克
答: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271克,水729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
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滴管、饱和硝酸钾和硝酸铵溶液(使用上一节课制得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硝酸钾和硝酸铵的饱和溶液。现在请大家考虑:如何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具体地说: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在一定条件下未溶解的硝酸钾和硝酸铵继续溶解?大家先进行讨论,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地参加学生间的议论]
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请你具体地说明操作步骤。
生甲:向硝酸钾和硝酸铵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再加入少量水,继续振荡试管,直到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为止。师:这个方法是否可行,我们可以试一试。除了增加溶剂之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生丙: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试一试。给试管里的饱和溶液加热,观察试管里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师:应该怎样操作?
生丙: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师:很好。下面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对两种饱和溶液中,一种加入少量的水,另一种进行加热。实验中,注意滴加液体和加热试管里的液体的操作方法。现在,先检查仪器、药品,然后开始实验。[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大约5min实验结束]
师:停止实验操作。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乙:向盛有硝酸铵饱和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剩余的固体又继续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丁:我们是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也可以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使用加热的方法,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戊: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应该说是“加热”还是“升高温度”?
生戊:是升高温度,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师:对。加热是操作方法,升高温度是加热的结果。升高温度才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给硝酸铵饱和溶液加热,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辛:和加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现象相同。说明升高温度也能使硝酸铵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好。大家的实验结论是一致的。实验说明,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可以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那么,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把加入到上面饱和溶液中的水分蒸发掉,或者使较高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降低到原来的温度,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己:又会变成饱和溶液。
师:这是结论。你根据什么现象得出这个结论?
生己:试管中又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师:对。也就是说,如果将不饱和溶液降温或减少溶剂,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可表示如下:[教师边讲边板书如下内容]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切的含义。
实验证明,各种固体物质,例如硝酸钾、硝酸铵、食盐等,在相同的条件(相同的温度,相同质量的溶剂)下,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各种固体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我们要用确切的数值来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必须规定哪些条件呢?
生甲:要指出是哪种溶剂,还要规定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温度下。
师: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丙:还必须使溶液达到饱和。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科学上就是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这样规定的:[教师边讲边板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种溶剂,通常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查阅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的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学生查阅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师:大家查一下,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是多少?
生[齐]:31.6。
师:用什么单位表示?
生[齐]:用“克”表示。
师: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
生甲:表示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师:他回答得是否准确?
生丙:应该说:在20℃时,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能溶解31.6g
师:正确。溶液的状态只能用“饱和”或“不饱和”来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质的“多少”来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下面,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教师用投影仪,映示写在胶片上的下列练习题]
(1)20℃时,10g食盐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g食盐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饱和溶液,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3)20℃时,20g某物质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g。
(4)20℃时,碳酸钙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时能溶解0.0013g。所以,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
[教师提问以上各题,学生都能指出1~3题中的错误。特别是第(3)题。学生认为,既然某物质全部溶解于100g水中,没有剩余的固体物质,溶液就不是饱和状态。所以,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不是20g]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课后,请大家完成作业之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2.溶解度的概念
3.根据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固体溶解度的变化情况
难点:运用溶解度解决日常现象
学情分析溶解度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意识。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课时安排2
教学手段
(专业教室)课本上的彩图、课外收集的资料
课后记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1.什么是溶液?
2.列举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回答复习巩固知识
导入【活动与探究】
最多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分组探究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总结规律,获得知识
一、饱和溶液
【讲解】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在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分组讨论,共同研究结合实验,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实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发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分组讨论,创设讨论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二、溶解度分小组讨论,交流对活动与探究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及分析归纳能力。
【讲解】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分组讨论,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溶解度的认识,树立学以至用的意识。
以“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为例,讲解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小组讨论,交流资料。引发学生对知识的亲近感,感知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溶解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意识。
深入研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学生动手练习让学生有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创设情境出示一瓶汽水,提出下列问题:
1.打开汽水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3.用什么方法可以确定汽水中溶解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
归纳总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让学生真正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课堂小结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固体的溶解度
3.气体的溶解度学生总结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活动与作业:1、课本41页5、6、7题
2.溶解度的概念
3.根据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固体溶解度的变化情况
难点:运用溶解度解决日常现象
学情分析溶解度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意识。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课时安排2
教学手段
(专业教室)课本上的彩图、课外收集的资料
课后记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1.什么是溶液?
2.列举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回答复习巩固知识
导入【活动与探究】
最多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分组探究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总结规律,获得知识
一、饱和溶液
【讲解】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在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分组讨论,共同研究结合实验,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实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发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分组讨论,创设讨论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二、溶解度分小组讨论,交流对活动与探究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及分析归纳能力。
【讲解】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分组讨论,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溶解度的认识,树立学以至用的意识。
以“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为例,讲解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小组讨论,交流资料。引发学生对知识的亲近感,感知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溶解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意识。
深入研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学生动手练习让学生有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创设情境出示一瓶汽水,提出下列问题:
1.打开汽水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3.用什么方法可以确定汽水中溶解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
归纳总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让学生真正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课堂小结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固体的溶解度
3.气体的溶解度学生总结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活动与作业:1、课本41页5、6、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