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5:22
序论:在您撰写自我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网络自身的特点对自我教育的影响网络世界是一个无中心的资源的共享体,因其虚拟性、隐蔽性、快捷性、多元化、开放性、满足自我需求等特点,使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下降。网络的虚拟性使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受到的约束较少,容易使人放纵自己。网络的隐蔽性使人与人的的交流缺乏现实社会的人际、法律、道德、舆论的约束,日常生活中人性中假、恶、丑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释放渲泄。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使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向大学生渗透西方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企图动摇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动摇大学生对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二)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及政府监管不到位对自我教育影响我国的网络立法虽然实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不能满足网络法制的要求。我国的网络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网络空间的法律监督不到位,对网络违法行为的处罚缺乏可操作性,网络行业的自律机制还未形成。网络监管还存在技术漏洞。如对手机网络用户的监管就难以到位,存在监管盲区。网络道德需要自律,也需要法律的约束。在法律的强制力面前,行为才能更加规范,遵守网络道德更加能够体现其价值。
(三)大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影响自我教育一方面由于网络能够极大的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爱不释手,受网络的影响很大。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还不成熟,自制能力不强,并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是非观。面对网上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各种不同文化的碰撞,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容易受到误导并误入歧途。
二、大学生网络德育中自我教育的途径
在网络德育中自我教育要始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教育内容上要本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科技价值观教育。
(一)营造自我教育的外部环境首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应该直接或间接的长期提醒大学生科学的运用网络,有节制的使用网络,加强网络的自我约束能力。其次,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对网络运行过程的管理,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对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思想、文化见解和对热度事件讨论专职管理者积极引导和回应,这样对大学生来说是思想的培育和再造过程,从而达到了“远程”教育的目的,保证网络的有序运行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后,国家和社会应积极完善网络立法,使网络不道德的行为得到应用的惩治,对大学生科学利用网络起到预防和警示作用,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为净化网络德育中的自我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大学生传统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但是它的作用随着主体意识和独立行为能力的增强反而呈弱化趋势,特别是网络社会更倡导个性自由的独立发展,与传统道德相比,网络社会要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精神上、高层次上的自我约束,才能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因此要使每个人都能由他律转变为自律需要结合传统道德教育,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修养来塑造。自我教育方法最主要的就是传统道德教育中“慎独”方法,“慎独”体现了道德主体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实践的重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精神,对德育工作倡导的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感人,注重生活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等方面具有有益的启示。
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把学生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或是犯了错需要纠正的人,这样的教育把学生看作是处于被动消极的被管理者的地位。教师应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在我的班级管理中对魏书生的班级管理理论进行了一些实践。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我在班级工作中还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把他们看作是平等的人而不是被管理者。让他们逐步的学习自盛自律。
一、从认识起步,在讨论中学习自省
坚持从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起步,重视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注意抓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凡事不抓则已,一抓必抓到底。这充分显示了魏书生的育人的科学性和做事的坚持精神。
低年级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不深,其道德认识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心理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我采取了讨论的方式。在对一个议题或一个事件的讨论过程当中教师帮助学生自省自悟,认识自我。如: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些孩子在家中受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无限关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真可谓是“小公主”,“小皇帝”了。对此,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动手学习:钉钉纽扣,包包书皮,学习扫地、擦桌子。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还同时受到了教育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在此基础之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劳动中你都有哪些体会?学生的讨论得很自由,很投入,很热烈,很真挚。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很自然地提高了思想认识,愿意将此落实到行动当中。一段时间之后的家访中我了解到,我班学生在家基本上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的事情,力所能及的也能帮着做”,可见那次的讨论教育效果应该说是令人满意的。
二、在互相监督、帮助中自律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一种情况: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半天,学生一转身却忘了,一眨眼的功夫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学生主观上要这样做,这只是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共性心理特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做事缺乏恒心,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然而教师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时时提醒,事事处理。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一些好的方法与措施。在班级中我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确定了我班“班法”每个同学都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对于“班法”人人必须遵守。并且在学生中开展了“今天我当班”“红领巾监督岗”等活动,活动中让学生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并定期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活动,同学之间互相指出优点、缺点,并逐步改正,将“行为规范”化为自觉的行动。
三、在激励中不断进步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打开的书,仅仅看封面是不够的……要真正认识每个学生,就要打开这本书,从第一页开始看下去,一直仔细地看到最后一页。如果书中有错字或错的标点符号,你要帮助他修改过来;如果书中有精彩的段落,你应该为他高兴并喝彩;如果书中出现的是断层,需要你替他补充,你要和他一起创造新的内容”承认每个学生都是闪光的金子,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激励学生发扬优点、长处,克服缺点、不足。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抓住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激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他感受到:老师眼中是有我的,我是被关注的。我在日常的教育活动别注意观察,及时的表彰学生的优点、长处,哪怕学生只取得一点点的成绩与进步,我也不放过。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我总是用“放大镜”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作为教育的突破口。对于孩子们来说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恬静的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就可以照亮他的心灵。作为老师不要吝惜一句鼓励的话,把它送给每一个孩子吧。
四、家校结合强化自我教育
就这一点而言,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应试教育一味的重视智育而忽略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发展。在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由于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被分裂开来,很容易发生片面重视智育而忽略学生自我教育的情况,大部分时候学生自我教育只在学习与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顺带的完成。这样一来就导致具体的自我教育活动无法顺利的开展。久而久之,势必会导致学生道德修养滑坡,信念萎缩,人文精神失落,不仅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自我教育也难以正常进行;(2)传统应试教育教学方式单一,扼制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通过大量的实践结果表明,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是很难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他们就是单纯为了考试而学习,其他的很难引起他们的重视。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水平的措施
2.1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水平
通常而言,大学生(通常是在19-23岁之间)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但还不是特别的成熟。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来精心指导学生们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走在正确的方向,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2.2创新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前面已经讲过,如今的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自我教育最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依然沿袭传统宣讲的模式单向灌输给学生,这样一来很容易导致学生自我教育过程阶段目标的缺乏,以至高要求、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无法找到基础性的支持点,就好像空中楼阁,看得见却摸不着,很难达成。鉴于此,高职院校在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大胆创新,教学的内容要从过去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要将教育的方式从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模式。
2.3创设适宜的校园文化环境
自我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势必会处于一定的环境当中。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可以将其当成是自我教育主体系统与环境不断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而校园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阵地,理应想方设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这也是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2.4创建学生自我教育的运行机制
开展学生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责所在,是学生成长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端正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自我教育的认识,并且从内心深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健全和完善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自我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这同样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总结语
1993年,我校提出了“自觉班”的概念,当时只是对在常规管理方面表现好的,尤其是纪律好的班级给予表扬。
1996年2月以后,我们通过“制定标准、宣传动员、鼓励申报、组织争创、督查评定、推广经验”六个具体步骤,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争创自觉班”活动,后又对学生提出“争做自觉生”的要求。
随着活动的深入,我们的认识逐步在深化。我们认为,优秀班集体有各种各样的模式,“自觉班”是樱花园中学创造的、以“突出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倡导学生自觉”为特色的一种优秀班集体模式。鉴于学生自觉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于是我们又策划了“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这一活动。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是“创建自觉班”活动的深入与发展,也可以说是通过“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找到了一个促进学生成长,促使学生自觉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途径。
一、“第一期工程”(寒假期间的活动)
(一)活动的过程
1.策划与发动
首先,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有理论依据的。其理论依据是关于人的主体性及全面发展的理论;素质教育与主体教育理论;此外,还有教育界对青少年年龄特征、生理心理特点在理论上的共识。
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教育自己。
在活动目标上,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在活动步骤上,我们确定了学生自我设计、学生自觉实施、班级总结验收、全校评优展示交流这样四个步骤。
对于活动我们把握住两点:一是教师、家长只起指导和帮助作用,突出学生的自我教育;二是不搞“一刀切”,培养学生的个性。
我们先后召开了班主任会、家长会、全校学生大会,层层进行了动员。为了广泛争取社会支持,寒假前,我校还与各有关居(家)委会取得了联系。
2.设计与践行
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怎样开展?我们认为,让学生自己设计是最能体现学生需要,最符合学生愿望,最能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最能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在学生自我设计前,我们给予了必要的指导,指出:“只要是有利于同学们自我教育的活动,都可以开展。比如,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自学习惯,可以进行家务或公益劳动,可以为环保做贡献,可以旅游、参观,也可以开展文体、科技、阅读、书法、摄影等各种活动。”
我们对“自我践行”这一步骤的提法是“自觉实施”。此活动是在寒假期间开展,不是在学校的直接监控下进行的,活动能否真正落实?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如下几个督促与检查的方式:
一是要求学生写“寒假日记”,真实记录“自我教育工程”实施情况;二是要求学生开学时以多种形式上交总结或成果汇报材料,如活动照片、实物等;三是印发了学生开展活动的家长评价表,由家长填写,开学时收回;四是印发了居(家)委会对学生开展活动情况的鉴定表,由居(家)委会填写并盖章,开学时收回。
3.总结与提高
为了巩固活动成果,开学之后各班进行了总结验收,召开了主题班会,全校评出“优质工程”93个。以这些“优质工程”为主要素材,学校用10块大展板,举办了“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汇报展”,组织全校学生及其家长参观,达到了提高认识的目的,并以此作为“第二期工程”的动员。
(二)活动的效果
1.反映在参加活动人数及活动内容上
这次活动共吸引了534名学生参加,约占全校人数的82%。收到记载“工程实施”情况的日记、学生总结、家长反馈评价表、居(家)委会鉴定表等各500多份,照片676张,还有小制作等不少实物。
据统计,参加人数所占比例较高的活动依次为:家务劳动(92.1%),文体活动(85.6%),阅读(70.4%),环保活动(41.8%)。此外,像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和科技活动也能有一些同学自动参加,其人数比例分别为28.5%、22.1%和13.9%。
2.反映在对活动的认识与感受上
学生们通过这项活动受到了较深刻的教育。我们对参加活动的534人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实施自我教育工程中,你所做的一切”,为了“好玩”的只有9人,占1.68%;为了“完成任务”的有70人,占13.11%;而为了“接受锻炼,提高自我”的有455人,占85.21%。
学生们在日记、总结和问卷调查中写下了大量的感受。
初二(4)班刘洋说:“寒假里的每一天我都安排得很充实,很有意义。”初二(3)班骆晨琛说:“这个活动培养了我们的自理能力,我觉得我们都长大了。像这样的活动,学校应多组织一些。”初二(5)班李雅在帮助居委会出板报、清理环境后说:“在以上活动中,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懂得了不少道理,渐渐明白了美好的空间要自己去创造,以及为人民服务最光荣的道理。”初二(1)班董璐说:“活动后才明白能够自理、自立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而体谅父母、主动做家务又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初一(3)班高扬说:“路上,我看见有一个人把喝完的可乐瓶子随手扔在干净的马路上,正落在我的脚边。在以前我早把这个瓶子当球踢了,现在我把它捡起扔进了垃圾箱。”初二(4)班于弘说:“对下岗职工的采访使我认识到,学习的黄金时代是多么宝贵呀!”初二(2)班吴海楠不仅采访下岗职工而且劝她们:“出去走走,一定有合适的工作在等着您!”
3.反映在学生的变化上
通过活动,学生在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举一例:在参加家务劳动方面,能够“经常或天天做到”的人数比例,由参加活动前的24%上升到65%;不肯做家务的人数比例,由参加活动前的近9%下降到约2%。
4.活动在教师、家长中及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首先是学校的不少干部和教师没想到学生们能在没有老师直接组织的情况下,将活动开展得这样好。老师们深切地感到要转变教育观念。
其次是家长反响强烈,纷纷表示:“活动很有意义,也很必要。我们做家长的欢迎这样的活动。”“希望学校将此项活动坚持开展下去,办出自己的特色。”家长们的评价是:“活动大大提高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了爱劳动、尚勤俭的好习惯”,“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使之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孩子“很好地了解了社会,培养了自觉性”,“开阔了眼界”等等。
第三是社会的反响强烈。各居(家)委会纷纷表扬我校学生参加“爱心小组”,帮居委会出板报、搞卫生,慰问军烈属,助残,清理白色垃圾,宣传禁放鞭炮等举动,充分肯定和支持我校这一活动。
二、第二期工程(第二学期的活动)概况
第二期工程是以上学期学生在校生活和国庆组字训练为主要内容来开展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多,进步大。
在学习方面变“老师让我学”为“我自己要学”。上学期学校组织了一次自我教育工程中的学习交流会,学生们的发言充分反映了学习动力来自学生自身。
在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习惯方面,学生们大多数根据自己的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设计”,自觉“施工”,提高自我。例如一个学生说:“在以前,我可是个骂人‘高手’,也下过决心要改正,但总是半途而废。学校开展‘自我教育工程’活动,让我改掉了自身的毛病。”再如,有一个学生爱随手乱扔东西,通过参加这项活动,不再随地扔废弃物,而且要求自己每天从地上捡拾两个废弃物扔进垃圾箱。
在体育锻炼方面,学生们也增强了自觉性。如初二(1)班刘思雨说:“我现在完全可以不用人督促就去跑步了。我的一双穿坏的球鞋足以说明。”某个学生是个小胖子,“自我教育工程”使他每天自觉跑2000米,做20个俯卧撑。他说:“我现在做这些运动时不喘了,还能再加上一点别的运动。”
在国庆组字训练中,由于有了“自我教育工程”为基础,同学们的自觉性很强,有的带伤坚持练,有的发烧坚持练,也有的把绿豆汤让给别人喝……
总之,第二期“学生自我教育工程”依然反映出显著的德育实效。
三、对“学生自我教育模式与机制”的探索
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工程”,引发了我们对学生自我教育模式与机制的探索。根据“学生自我教育工程”第一期、第二期的经验,我们形成了以下的初步构想。
(一)对“学生自我教育模式”的构想
我们认为,自我教育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如中国传统的“自省”,以及通常人们进行的“自学”,都可认为是自我教育的不同模式。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创造的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1.有组织有指导。2.学生自觉参与,自主活动。3.个体与群体相结合。4.采用“工程建设”这样一种比喻的提法,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5.采用“活动”的方式,不仅使学生乐于参加,而且具有实践性强的显著特点。
(二)对“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运作机制的构想
我们认为,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运作机制。我们所探求的“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运作机制,是“集体、个人协调动作,家庭、社会配合支持”。具体地说,就是由学校策划、动员,学生自我规划、设计,班级组织交流并进行指导,学生自觉“施工”,同学互助、协作,学生对“工程”自检,学校或班级进行“验收”这七个环节构成机制的主体,并辅之以“学校与家长、居(家)委会沟通,争取配合支持”。这样一个运作机制的特点是:
(1)既保证有组织有指导,又保证学生个人自主性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校居于教育的主导地位,同时广泛争取了家庭、社会的配合支持,形成了三结合教育网络。
恰当的教育模式和较为完善的运作机制体现了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同时也是使我校“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
四、对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德育的中心问题是使德育具有实效性。当前,德育工作“投入”与“产出”不平衡,实效不佳的原因是由于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社会与学生思想实际。也就是说,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环境,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较为成功的德育活动,从这一活动的成功中我们得到如下一些启示:
(一)必须使德育活动符合学生的需要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让学生自我规划设计,他们有的考察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交通堵塞等;有的采访下岗职工、重点校同学;有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如摄影、弹钢琴、学电脑、栽培植物;有的弥补自己的不足,如学做饭菜、清扫、洗涮……总之都是学生做自己想做、爱做的事,贴近学生实际需要,所以他们感觉收获很大。
(二)必须在德育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育强调遗传、教育与环境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忽视学生成长的内在因素,即自我教育的作用。教育应是主体参与的活动,没有学生主体从实质上而不只是从形式上的参与,是不会发生作用的。
我校“学生自我教育工程”的整个活动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家庭和社会只是支持者、配合者,而学生在规划设计、实施、总结中都是活动的主体,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受到的教育要比别人加给他们的教育深刻得多。
1、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的意义
从学校教育制度、教学组成、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语文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基础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进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我教育,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对自身不良行为和思想进行约束,自觉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进而完善自我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可以促进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思想进行约束和规范,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显示出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所有自我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
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向学生传授语文学习的技能,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学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学生的能力。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行为和思想进行约束和控制。中学是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将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所以语文教学在中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让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行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结合自我教育理论机制,造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的启发,让学生完成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
(1)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其教学中固定的教学要素,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作者在某种情感下创作的,在语文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也有一定的情感表现,在社会、世界这个大环境中人是不可能没有情感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也需要情感,需要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的表现,在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学生在语文阅读中领悟,是对名言名句的喜爱,然后积极主动的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接受语文思想的感染,进而实现自我教育。
(2)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的实现表现的各种意识,例如比较意识、思维意识等等。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进行思考,清楚的认识自己品质,进而在语文教学中,对自己的行为、思想等进行约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教育。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产生的各种意识,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表现,先有自我教育的意识,然后产生自我教育行为,最后获得自我教育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表现在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3)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表达是教师向学生传达教学知识,学生进行知识的获取和输出,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表达,其实是他们思想和精神上的活动。从学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想,从学生的思想表达中,可以看出这是自我教育实现中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将自己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实现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的价值。
3、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理论机制的实施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语文教学的改革,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理论机制,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理论机制实施的策略有:
(1)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较差,没有实现教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在教学中,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甚至在语文教学中,使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让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压力和负担。为此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性,自我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需要确定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主动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实践,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等进行指导,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帮助,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学习,留置一些时间,让学生资金安排自己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2)改变语文教学的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教,而轻视语文教学中的学,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需要将语文教学的方法改变。
(3)实行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评价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行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保证在语文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我国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在语文教学评价中,采用分数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这种语文教学评价方法,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无法将自我教育实施到语文教学中,为此需要将语文教学评价方法改变,采用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评价方法,公平、公正、客观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重视的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我教育理论的实施,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能力等进行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语文教学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占有重要的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因为教学传达知识和技能,还因为语文教学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和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实现的途径和载体,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质和文化知识,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保障。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理论,促进学生自我测试、自主学习,提升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自身发展,所有语文教学在学习教育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自我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的应用,是其发展的需求。
(一)教师认同的发展轨迹
教师认同的形成是教师自我意象实现的过程,记录着一个教师的成长历程。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它的形成是一个持续地对自身积累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进行分析、解释、实践和再解释的过程。教师认同形成过程中,教师会基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系统对外在的规范不断进行调整,逐渐树立自我意象,形成个人化的认同。同时,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对教师认同的形成也至关重要。在形成教师认同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主动参与社会交往和对话,广泛接触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地反思,对自己既有的认同进行检视,不断修正或重构自己的认同。具体来说,教师意象将会对教师教学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决定着其教学生涯能否成功。正面、积极的教师意象会指导教师采用积极的实践原则,而积极的实践原则能够修正运动规则,使教学更有趣。本次研究采用叙事研究方法,对一名具有10年教龄的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过程进行跟踪研究。案例:该教师本科毕业于当地一所师范院校,其在当年学校教师招考中成绩并不十分理想,在面试中险些被淘汰。通过对她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她自己很清楚当时在应聘考试中成绩不佳,也知道能找到这份工作来之不易。因此,在任教之初就已暗下决心要争一口气,不断提升自己,证明自己是一位称职的好教师。在这一教师意象暗示之下,她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不断学习,工作满两年后,被北京一所知名院校外国语学院录取,成为她所在中学第一位考上统招研究生的教师。三年后,她以优异成绩毕业返校任教。在重返教学岗位之后,该教师认真教学,积极尝试教学新理念、新方法。两年前,她开始尝试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任务型教学,经过精心设计教学,反复实践,不断反思,她所尝试的任务型教学方法基本实现了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初始目标,并围绕此项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在做好教学探究的同时,该教师平时注意关注英语教学科研发展动态,虚心向本校学术带头人请教如何做科研。在跟随项目负责人完成两项省教育厅项目后,她独立成功申请了教育厅英语教学改革青年项目,并已成功结题。该教师已成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并于2014年成功晋级为高级教师。从该案例中可以看出,该教师职业生涯的起步并不顺利,也许正是这种不顺利的起步,造就了她个人教师认同和个人信念的形成,帮助其树立了认同目标,即要向大家证明自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这种个人信念和意象决定着该教师今后的学习行为和教学实践。在该教师任教之初,学校对教师学历还没有硬性要求,当时很多同龄同期入校的教师也没有继续求学的愿望。该教师却已意识到提高自身学历和提高知识水平的重要性,于是积极接受了研究生教育。这样的学习行为既是主动学习的体验,又是一个教师积极意象的形成过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为该教师今后的教学提供了知识和信念的支持。回校任教后,该教师主动研究教学,努力做好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她通过录制课堂教学录像、录音、写教学日志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并采用修正实践原则不断推动教学的良性发展。这一过程中,其教师认同也在不断修正、形成和完善。
(二)教师认同理论的追溯
传统教师教育十分重视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灵活使用教学技术的能力,将教师教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师教育研究开始关注教师信念和教师认同等相关问题,强调教师个体主观能动性在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安排、教学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发挥,提出教师自身内在信念、自我意象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我国在教师认同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认为,教师认同是教师的自我概念或意象,这些自我概念或意象强烈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专业发展方式以及他们对于教育改革的态度。教师认同在支配教师教学行动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导正教师认同是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1]教师认同是教师自身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反思,不断问自己“我是谁”“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等问题。之后,教师会将自己置身于教学环境中,通过不断地与环境互动,逐步在内部生成对自己身为教师的信念和意象,并在该意象指引下,实现自我意象并体现自身价值。弗雷德(FredA.J.Kortha-gen)通过一个教师改变的“洋葱头”模型[1]描述了教师认同的各个环节。从这一模型可以看出,外界对人的影响或者人的改变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其中,可直接观察到的是环境和行为;其次是能力;接下来是信念、认同;最核心的层次是使命。在这个模型里,内层和外层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外层的环境和行为比较容易改变,而内层的改变则较为困难。但是根本性的教师改变则依赖于内层的信念、认同和使命层面的改变。
二、教师认同的策略构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英语课程力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应综合考虑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整体规划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努力适应英语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2]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营造运用英语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知、理解并运用英语语言,在学习中体验生活情景,在生活情景中锻炼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在《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被引入了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这一过程也是教师认同发生的过程,教师教学理念逐渐更新,积极的教师意象初步形成,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认同度和职业自豪感也不断增强。《英语课程标准》极大地推动了新一轮中学英语教改的发展,对中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需要在知识、能力和观念三个层面上实现自发和自觉的转变以满足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广大中学英语教师急需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结合中学英语教学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完成语言基础知识的输入过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另一方面,中学英语教师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提出的一些策略。
(一)为培植教师认同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
1.学校层面的支持作为教育管理部门的学校层面应认真思考英语教学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教师要以“师德为先,以教学为任、以科研为基础”,为未来教师发展提供指导方向和外部环境支持。首先,坚持“师德建设为先”。在引导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从内在层面肯定英语教师在学校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教师树立信心,并为其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导和环境支持。例如,在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加大对英语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而不是随着高考“指挥棒”的转向将英语课程和英语教师边缘化。其次,坚持“以教学为任,以科研为基础”。在科研和教师发展方面学校要为中学英语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教学管理部门和广大英语教师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学、重升学,轻科研、轻反思”的现象。“升学率”的高低已成为衡量教师业绩的主要标准之一。在这一思想驱动下,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而辛苦工作,却很少花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反思、撰写科研论文、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学校管理层面应为英语教师提供较为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和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才会逐渐树立积极的意象和信念,并将之转化为提升自我、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内在动力,主动积极地开展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最终推动教师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2.团队力量的支持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集体的协作和团队成员的共同贡献。一位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整个教学团队的支持,教师在团队中分工合作、互通有无,彼此间建立起了一种信任和相互依赖,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孤立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不仅耗时而且低效。因此,应倡导教师积极组建教学科研团队,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科研活动。当前,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与教材出版单位合作,通过课题研究、课堂教学观摩、教学论坛以及相关教学技能培训等手段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科研发展空间,拓宽了教学研究渠道,最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热情。同时,学校应提倡教师间开展教学交流,讲座已不再只是专家的特权,只要教师有想法、有愿望,就要为他们搭建教学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成为教学大讲坛的主讲者,他们也同时吸引着志同道合的教师走到一起形成课题组。课堂上除了师生的有效互动,还能看到课题组成员的认真观摩。课后师生共同观看课堂教学录像,以进行教学和学习反思,这为教学的良性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种积极的教学环境正在教师团队内部逐渐形成,这种积极的社会互动也在无形中不断导正着教师认同。
(二)触发教师对已有的认同进行深刻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一直以来教学反思都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经验、师生关系和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及时反思,以此来不断发现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教学中尝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于其职业的认同和教师角色的认同逐渐形成。当然,教师认同形成之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认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认同基于教师自主地反思自身,通过不断发展、不断反思、不断修正其信念,形成新的意象、态度和假设,发展出新的认同。教师认同是教师改变的基础,真正的教师改变通常伴随着教师认同的改变。教师教育的基本使命是推动教师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教学的优质化。很多教师能够主动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教师反思中常用的几种方法包括撰写教学日志、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建立教师档案袋等。通过采用上述三种方法,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地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教师”以及“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以发展出新的教师认同。
(三)教师要通过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实现教学认同
学生的自学行为发生于他们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只有学生自己才能回答他们在什么程度上懂得远程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发送方法、在什么程度上可以应对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在什么程度上保持激励水平以及在什么程度上他们可以完成自我期望的学习标准。因此,本研究借鉴《远程学习体验框架结构》中的元认知能力结构和主要学习行为的界定[23]。在此框架中,元认知能力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自我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水平、激励水平和自我评估值。被调查者在这些方面的表现被具体锁定在六大学习行为(阅读、理解、使用信息技术、寻求支持、应对教师反馈的缺乏和准备测试)中。对这些具体问题的研究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估来完成,包含着五度测评的闭合式问题被设计出来供学生做自我报告。整个问卷包含三大部分78个问题。第一部分的19个问题是关于学生身份、背景和学习状况的;第二部分57个问题是关于学习体验的;最后一个开放式问题是学生自己对于学习体验的随意描述。考虑到远程学习者在地理位置上的分散性,数据搜集通过在线答题的方式来完成。研究目的和情况概述通过邮件发送给英国5所大学的研究生远程教育项目,并由管理人员邀请在读学生自愿参与。最后两所大学的252名学生完成了在线问卷,通过对问卷完整性的筛选,最终产生了151份有效问卷。
二、数据分析
(一)元认知能力和良好学习体验的分析
1.关于远程学习的学生认知及其与良好的学习体验的相关性检验学生对于远程教育的特征和设计发送情况的认知度及相应的对学习行为的要求在六大学习行为中被逐一调查。认为自己清楚这些细节的学生数量在总样本中的比例如表1所示。相关性检验在此是用来了解学生对远程学习的认知度与良好的学习经历的关系。统计分析结果建议:在阅读过程中了解自己所需要的支持的学生更倾向于获得高分数(ρ=.226,p=.005),并且更难满足于自己所获得的知识(ρ=.-336,p=.000)。表述自己理解必须的学习内容的学生则更少感觉到孤独(ρ=-.248,p=.002)。对于学习支持具有认知度的学生对所获知识较难感到满意(ρ=-.262,p=.001),并较少有孤独感(ρ=-.346,p=.000),数据分析的结果具体见表2。本部分的发现和分析建议如下:学生对于教师反馈的缺乏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缺乏认知。学生对阅读任务、需要被理解的重点和可用支持的基本认知对于良好的学习体验具备显著的积极作用。2.学生困难经历及其与良好学习体验的相关性检验学生的能力水平在问卷中被设计为对困难的体验程度。表中数据显示大多数参与研究的学生在完成阅读内容(72.1%)和参与测试(54.9%)都是有难度的,详细数据见表3所示。从困难感知与良好学习体验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来看,学生所经历的学习中的困难与他们的平均成绩、对知识获得的满意度、学生努力程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但是,困难体验与孤独感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数据检验的结果显示:孤独感与理解学习内容时的困难程度成正向显著相关(ρ=.238,p=.003),与使用信息技术在0.005的水平上呈低度正相关(ρ=.233)(如表4所示)。本部分的研究发现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建议如下:完成阅读任务和参与测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在理解学习内容和使用信息技术时感觉困难的学生在远程在线教育中更容易感到孤独。3.学生激励水平及其与良好学习体验的相关性检验用来测试学生在每一个学习行为下的激励水平的条目和相关数据显示:大多数的学生报告自己在理解学习内容(72.9%)、寻求学习支持(69.3%)、使用信息技术(84.8%)和准备考试(78.8%)时是被充分激励的。只有少于一半的参与者在阅读(47.7%)和应对缺乏教师反馈的问题(47.6%)时是被充分激表4困难体验与整体学习表现的相关性(Spearman’srho)励着的,具体数据如表5所示。六大学习行为中的激励程度与学习有效性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为:①所有六个学习行为中的激励水平和考试成绩没有相关性。②学生对于所获知识的满意度与阅读过程中的激励水平呈显著负相关(ρ=-.359,p=.000);与理解学习内容时的激励水平呈中度显著负相关(ρ=-.326,p=.000);与准备测试时的激励水平呈显著负相关(ρ=-.296,p=.000);③学生的孤独感水平与阅读时的激励水平呈低度显著负相关(ρ=-.260,p=.001);与寻求支持时的激励水平呈显著负相关(ρ=-.231,p=.004);与缺乏教师反馈时学习的激励水平呈显著负相关(ρ=-.223,p=.006)。④学习中的干扰度与阅读时的激励水平呈显著负相关(ρ=-.286,p=.000)、与理解学习内容时的激励水平呈显著负相关(ρ=-.290,p=.000)。⑤学生的付出程度与阅读时的激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ρ=.295,p=.000),与理解学习内容时的激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ρ=.246,p=.002),这部分的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本部分的发现和分析结果建议如下:多数学生需要提高阅读和应对缺乏教学反馈时的激励水平;求知欲强的学生更倾向于在阅读、理解和准备测试时具备高度激励水平;在阅读、寻求支持和自我学习中激励水平高的学生不容易感到孤独;阅读和理解时被高度激励的学生不容易扰;阅读和理解时激励水平高的学生学习更努力。4.学生自我表现评价及其与良好学习体验的相关性检验学生每个学习行为的效果通过学生对自己的自我评估来实现。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达到了期望的学习目标(“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比率和),表中最低的值是对于教学反馈的满意程度(43.7%),再一次体现了教师反馈问题在远程教育中的突出表现(如表7所示)。学生对六大学习行为中学习情况的自我测评在本研究中通过学习策略使用的有效程度来检验。对他们在每个学习行为中的表现与良好的学习体验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学生对于知识获得的满意度与阅读的完成情况呈显著负相关(ρ=-.286,p=.000),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呈显著负相关(ρ=-.213,p=.009),与对成绩的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ρ=-.316,p=.000)。具体细节如表8所示。本部分的发现和分析结果建议如下:缺乏教师反馈的问题在远程教育中普遍存在;完成预期阅读量、理解学习内容的学生更倾向于满意他们的学习成绩,但对知识的获得不满意。从表面上看,这似乎违背常理。但是,这可以解释为获得高分的学生具有更高的求知欲。
(二)学生个人特点对学习经历的影响
为了达到数据分析的根本目的,学生在自我认知、能力、激励水平和自我评估方面的值被合并在一起生成一个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测评总值。这个总值被用来进行进一步的个体差异分析。在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性别差异、是否承担家庭责任、母语差异和教育背景中的文化差异做分析时,T-test被用来执行检验。在这些变量中,只有激励水平总值和准备测试的能力在测试结果中产生有效值。1.是否承担家庭责任对激励水平和测试能力的影响表9中的结果显示,有家庭责任(M=22.43,n=72)和无家庭责任的学生(M=21.17,n=79)在接水平上有显著差异(p=.016<.05,n=151)。同时,有家庭责任的学生准备考试的能力(M=85.53,n=72)高于没有家庭责任的学生(M=83.21,n=79),数据可信度为(p=.038)。数据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数据分析的结果建议:在远程在线教育中学习的有家庭责任的学生比那些没有家庭责任的学生对于学习更有积极性、更具备准备参加测试的能力。2.是否以英语为第一语言在应对教学反馈缺乏时的能力差异第一语言对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影响也可以在T-test结果中看出来。数据分析的结果(见表10)显示,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生(M=11.68,n=110)和并不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生(M=12.68,n=41)在对待和教师反馈相关的问题时在能力上有显著差异(p=.004)。数据分析结果建议:不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生比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生更有能力应对远程学习中缺乏教学反馈的问题。3.在应对缺乏教师反馈的问题时学生的年龄差异ANOVA被用来进一步分析年龄阶段在元认知能力上的影响。结果显示,年龄段仅对学生在面对缺乏教师反馈时的学习能力上产生显著影响,显著性为p<.05。Posthoctests的值在这里用来解读这种差异。平均值差异(1.06)在第二年龄小组(M=11.49,n=75)和第三年龄小组(M=12.55,n=49)间的差异被显示在图1中。统计分析的结果建议:年龄在35-44的学生比25-34的学生在对待缺乏教师反馈的问题上更具备元认知能力。
三、基于研究发现的讨论和建议
(一)提高学生对远程教育特色和学习要求的认知度
本研究的发现显示了远程教育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学生对于教师反馈的缺乏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缺乏认知,完成阅读内容和准备测试时的难度等。从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提高学生对阅读任务、需要被理解的重点和可用支持的基本认知对于良好的学习体验的积极作用是显著的(较高的成绩水平和求知欲、较低的孤独感)。在实践中,每个远程教育的施教机构在课程的设置、发送和支持等具体操作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学生们需要了解这些特色并学会在新的环境中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施教机构首先需要提供相关知识让学生对远程教育的形式和过程有足够的认识。这可以帮助学生适时调整他们对于学习支持的期望值和对于学习的自我责任形成充分认识,从而避免负面情绪获得良好学习体验。
(二)在远程教育的课程中传授学习理论和教育
心理学知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显示,在理解学习内容和使用信息技术时有难度的学生在远程在线教育中更容易感到孤独;完成预期阅读量、理解学习内容的学生更倾向于对知识的获得不满意。这说明,帮助学生解决阅读困难、认知困难和技术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他们的孤独感和提高求知欲。与校园学习相比,远程教育中缺失了多种教学功能,许多课堂活动在远程学习中很难做到,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无法实现,从而降低了认知效果。正如心理学家所指出的,认知效果受到情感和人类大脑的两个部分的功能的影响[24]。因此,施教机构需要给学生提供有用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这些知识将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情绪影响有所认知。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策略的选择和应用能力。可以说,远程学习中需要做的不仅是自我学习,更是自我教学。不同的学习者具备不同的学习能力,对于“自学能力”和“自我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和他们对远程教育的认识有关,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对自己有更多了解。因此相关的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在远程学习中成为有用的知识。
(三)为远程学习者提供学习策略的知识
经历了语言困难和承担着家庭责任重担的学生所体现出的能力优势以及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年龄差异说明:学习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基于更多的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体验。也就是说,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提高依赖于经验的积累。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减少其不良的情绪体验,施教机构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已经获取的学习策略的应用知识。已有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自己所处的状况,通过使用策略来解决问题。但是,不断变化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习社区的差异等都会使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只有坚持不懈地对学生经历进行研究,从学生的真实体验中总结并发展学习策略的知识体系,才可以推动在线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并优化学习体验。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