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5:16
序论:在您撰写教师一职称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摘要:学者们用“成熟度”来衡量一个人的生命发展状况的标准,同样用职业成熟度来作为教师职业发展情况的标准。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其实质就是促进教师职业成熟的过程,提出了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标准,进而指出如何促进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措施。
一、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意义
成熟是个体生命发展的质量标准。成熟者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精神力量,与环境建立和谐关系的人。成熟是一个过程,一个阶段。任何一种成熟,都孕育着一种新的起步。成熟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人自强不息的过程。
教师的职业成熟度是指教师在职业认识、情感和个性品质等方面所达到的对教师工作的适应程度。教师的职业成熟过程是从进入教师职业准备时开始的,以后不断发展完善,教师职业成熟度越高,其教育工作质量也就越高。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其实质就是促进教师职业成熟过程。
二、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标准
教师职业成熟度的衡量标准的总的原则是既考虑到作为成熟者的普遍特征,又考虑到职业特点。由于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的不同,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也不同。因此,衡量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标准也有较大差异。下面就共性的东西讨论一下。
1.职业理想与责任感。成人的成长与发展,主要在职业实践中进行的。那么对于他所从事工作的态度即职业理想与责任感,就成为衡量其职业成熟度的首要标准。由于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伟大,教师必须具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教师才能把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倾注于培养人的目标上,这就是成熟度高的表现。
2.职业能力。教师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工作,这就要求除了具有一般能力外,还要具有一种综合的特殊能力。主要表现为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信息组织与转换能力,信息传递能力,管理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这些职业能力的提高是教师职业成熟度的表现。
3.成就感。教师的成就感是指工作所追求的结果获得成功并带给他本人需要满足时的内心感受。任何人都有成就需要,而且成就需要有高低之分。职业成熟度高的教师,不断提高职业修养,树立积极的长远目标,当这些目标通过努力实现后,他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因此,成熟度高的人,往往成就感也高。
4.独立性与自主性。独立性与自主性不仅标志一个人已经挣脱了对他人的依赖,走上了通过自强不息的奋斗,实现人生目标的道路,而且是成熟的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成熟的教师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自主精神,能够独立地和主动地开展多项复杂工作,能够变通地处理事情。
5.意志力。人生际遇坎坷、遭逢风浪,是常有的事。一个成熟的教师,不仅在顺境时,对生活充满热情,而且在逆境时,对人生也不丧失希望。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的。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周期长,见效慢,影响因素复杂,而这些也是对教师意志力的考验。克服困难越多越大,意志就越坚强,表明其成熟度越高。
6.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人最基本的成熟标准。适应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教师职业虽然相对稳定,但教育内部的变化还是很多的。教师的适应能力,首先表现为遇到困难与挫折的耐受力及对其的调节力。其次表现为正视现实的不可改变性和自己本身不可改变的弱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重新获得对生活、工作及未来的控制。因此,成熟的教师应该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
7.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系统。成熟的教师应该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自我发展系统。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及自我调控。清晰准确认识自我是成熟的第一步,也是个体顺利发展的基础。成熟的教师对工作和生活的自我具有反思能力,同时具有接受自我的能力以及具有运筹、调控自我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思想发展的动力系统。如果说认识自我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的话,那么发展自我则是人类本能的需求。教师的自我发展系统既能体现职业特色,又能表现个人才能、智慧的发挥。成熟的教师有一种不断进取、接受挑战的精神,不断寻找机遇,寻求“高峰体验”,善于寻求催化自我成功的刺激物,善于变化行为方式,使工作和生活丰富多彩。
三、教师职业成熟度的促进
1.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教师职业成熟度是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形成和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积极性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动力状态。它表现为内部心理活动(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和个性的)和外部活动(行动的)的发生及其努力程度。积极性具有主动性、自觉性、目的性及能动性。积极性不会自动产生,它要有内部需要、外部诱因以及由需要转化行动的动机。所谓“激励”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发挥人的内在潜力,使人们工作行为向着所期望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激励教师积极性途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三类,一是借助目标的吸引去激发工作动机,如目标激励法;二是靠奖励的吸引与惩罚的压力去激发工作动机,如强化激励法;三是通过改变主体态度来激发工作动机,比如感情激励法与参与激励法。
2.教师职业培训。从某个角度说,社会的人的成熟过程,实际上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教师的社会化主要在学校中实现,教师的成熟度也在学校情境中体现。因此,教师的职业培训就会成为促进教师职业成熟的一种方法。虽然许多教师在进入职业之前曾受到专业训练,但是工作以后,特别工作多年以后,进行职业培训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教师职业培训可以丰富或更新专业知识。其次,可以利用培训时间,反思自己工作历程,提高对职业工作的认识,这也间接为教师成熟提供一个时机。总之,人生就是无止境地完善学习的过程。教师职业培训的形式是多方面的。例如,职前培养,在职业培训(分为脱产进修和在职学习)、自学及学校有计划地对个体教师的帮助。
3.加强教学、科研活动。教学与科研活动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一条主要途径。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能帮助教师掌握所教学科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总结和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同时经常搞科研活动,可以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形成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局面。所以,学校领导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
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一般方法有教材教法研究,举办教育教学专题讲座,总结交流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改革实验,科研调查与实验,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学术交流等。
4.完善教师职业的管理措施。教师的职业成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措施,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职业成熟度。
一般的管理措施:1.制定恰当的成熟度标准。这些标准要体现教师个别差异、注重教师连续性与发展性,同时提高教师角色意识。2.完善教师的考核制度。如要树立正确的考核指导思想,要有可行的考核标准,对教师考核要经常化、制度化,要有系统的考核、评估资料等。3.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制定一套循序渐进的继续教育的计划,组建相应的机构,对教师提供系统的终身教育。
项目教学法已经成为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中的必要方法,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能力培养起着积极作用。
1.1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
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在这里,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1.2项目教学法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项目教学法对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它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高职学生毕业时须能够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必备的基本技能,能够起草和签订国际贸易合同,熟练掌握和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具备运用国际贸易法律处理国际贸易纠纷的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方向具体地表现为以应用为目的,以提升贸易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重技能操作,重实践教学。
2.1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更易掌握国际贸易流程。
项目教学法强调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一过程;强调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练习、归纳和发现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学习的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可以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中从感性认识入手,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问题,达成对本门课程的理性认识。使得学生对国际实务更易掌握、接受。
2.2项目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兴趣。
项目教学的出发点就是激发学生兴趣。在解决贸易实务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并且能够主动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手脑并用。
2.3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课中获得自信心。
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设计最终会落实到项目结果上,并且老师会对不同的结果给出不同成绩的打分。这不仅可以激励学生,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可度,这一点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3项目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
3.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设计的原则。
(1)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选取要合理、典型。也就是教师在设计项目时,要特别注意项目的合理性,避免设计一些脱离实际的项目,要利用那些发生在实际业务中的真实、经典的案例,加以选择和编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于课堂教学,设计出学生可以参与的项目。让学生扮演项目进行中的角色,能够积极参与项目过程。
(2)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即项目的设计必须突出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可以参考恰当、典型的案例。同时,设计项目在参考案例时还应从授课对象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出发,对于过于简单的案例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对于冗长、复杂的案例可根据项目设计要求适当的精简、缩写后予以采用。
(3)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评析要恰当、实用,要做到总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教师的点评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学生在项目完成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点评中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设计,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点评中得到提高。
点评的过程既是总结以前学过的知识,提出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来讲,项目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处理相关业务问题的能力、技能和技巧,从而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在具体运用上,学生在对项目完成的结果进行评析的时候,一方面要对学生的成绩予以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过程;另一方面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予以纠正,让学生明确怎么做才能避免所犯的错误,起到总结经验教训的目的。
3.2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具体设计。
以国际贸易实务中贸易结算方式的教学为例,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一项货物的跨国买卖,让学生扮演买方、卖方的不同角色。此时,可给出学生几种贸易结算方式的选择,如汇付、信用证、托收等方式,将学生分组,每组可选择一种或几种结算方式,完成各种结算方式的业务流程,完成相应单据的制作,并解决贸易中的问题,如信用证的改证、信用证与合同不相符等。最后,老师对各组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可将成绩量化,评价每种结算方式的风险和成本,总结经验教训,给出最佳答案。最后引入激励机制,给胜出者(小组)予以分数上的奖励,激发其积极性;对成绩稍低者(小组)可再下一次的项目完成后刷新这次成绩,以增强其自主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
[2]孙瑞华,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探索[J].石油教育,2001(2)。
本文关键词: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项目教学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 悉尼协议; 成果导向; 学风建设; 建筑类专业; 非正式课程;
目前, 我国已加入《华盛顿协议》, 本科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日益完善。高职层面的工程教育规模较大, 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还没有加入针对“工程技术专家”认证的《悉尼协议》。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一带一路”等产业发展战略的提出, 需要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的国际流动能力。《悉尼协议》是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国际互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高职院校参与此项认证已成为必然趋势。成果导向教育是《悉尼协议》认证的关键核心理念, 它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同时研究发现, 目前困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学风, 而高职院校的学风问题必须从理念与制度上着手解决。所以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健全学风建设制度, 构建新的学风建设模式极具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的学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风是学生“知、情、意、行”等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 是一种学习的习惯与状态。优良的学风有助于教育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动机,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 学风建设工作是学校的基本任务。随着“中国制造2025”口号的提出, 高职院校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及人民的重视, 培养出高水平的高职人才成为复兴我国制造业的重中之重, 而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是决定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从整体上看, 我国高职院校的学风情况并不理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源基础较差
在高校扩招及部分院校实施单独招生之后, 高职院校的整体生源层次不高, 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自我控制能力方面。学习能力差会使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 面对较难课程 (如高数、英语、力学等) 时学生望而却步;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让部分学生把不认真学习当成很平常、没什么大不了且一向如此的事情;而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 则让某些学生过分沉溺于网络游戏、影视小说及恋爱中不能自拔, 这些问题都在无形中破坏了学风。
1.2 学风建设制度尚不完善
由于高职学生自律性不强, 仅靠学校及教师的感召与学生的自觉, 难以达到优良学风的建设效果。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教育理念和学风建设的整体思路、模式、途径和措施等, 必须依靠相关学风制度来约束。只有通过制度建设, 才能更好地解决学风建设问题, 让学生明白高职院校并不是随便就能达到学业目标的, 可以“宽进”, 但必须“严出”。
1.3 学生缺乏专业及职业的自信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对学习缺乏自信, 由此而产生自暴自弃心理, 使学生畏惧甚至是厌烦学习。与本科院校相比, 专业水平及未来的职业发展也让高职学生缺乏足够的信心。高职学生没有意识到自身职业的重要性及发展潜力, 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迷茫等情绪。
2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对于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意义
成果导向教育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简称OBE, 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1], 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正努力申请通过国际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体系之一的《悉尼协议》认证, 采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职院校学风建设, 具有现实意义。
经调研发现, 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业水平上差异较大, 其中学业优异的学生多出自校级、二级分院班级内的学生干部;而在普通学生中普通存在“混证”, 学业出彩渴望不足的现象。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调让每个学生都成功出彩, 扩大成功机会, 激起学生成功渴望。成果导向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强调能力本位, 紧紧围绕学生能力的提升设定教学目标与过程,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能力提升的喜悦, 都享有学业出彩的机会。学风建设主要体现在学校宏观学习风气的提升上面, 通过以成果导向理念进行的学风建设, 有利于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习风气, 让学风建设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通过能力的逐步提升, 可树立起学生的专业自信及职业自信。另外, 成果导向注重评价机制的建立, 其特有的多元化评价机制有助于对学风建设制度层面的补充与完善。
3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开展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成果导向教育范例的内涵在于期待所有学生成为真正且成功的学习者, 把培育优良学风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永恒主题, 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思想教育和正面引导为切入点, 以规范管理和严格控制为着力点, 从制度导向、行为约束、过程控制、效果评价等关键环节入手, 齐抓共管、标本兼治, 促进学生行为养成, 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3.1 健全学风建设规章制度
学院以“让学生爱上学习, 提升学生核心能力”为学风建设总体目标, 以学风建设为龙头, 以增强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育人意识为基础, 以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为核心, 以大学生涯设计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抓手, 以班级建设和公寓管理为重点,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着力构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由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业过程表现, 所以黑龙江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严格把控学生的课堂表现。为此特设立《黑龙江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课堂管理规定》, 对学生在上课时睡觉、玩手机、吃零食等各项违反课堂管理规定的行为给予相应处罚。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要求有详细的考评标准, 故制订《黑龙江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学业表现评定办法》, 评定学生总体学业表现, 并建立学业预警机制, 通过对学生考勤、成绩、学籍异动、纪律处分和毕业审核全程监控, 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竞赛获奖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进行量化计分, 全面评价学生的在校表现。评价结果将与学生评奖评优及推荐实习就业单位挂钩。通过学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让学习在学生的心中占领制高点。
3.2 构建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工作格局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即从教师“怎么教”变成了学生“怎么学”, 所以需要加大力度改变学生的“学法”。同时学院领导、任课教师及辅导员也需要改变传统工作思路, 加强责任意识, 在坚持以原有的学生“四率”管理为主要抓手的同时, 加强联合深入课堂、寝室开展学风检查的力度, 重点检查迟到、早退、晚归和旷课等情况。成立学风督导组, 分管学生工作、教学工作领导为学院学风建设第一责任人;辅导员为直接责任人, 负责学生日常学风建设, 保证学风建设责任落到实处。实训教学团队主抓学生技能大赛工作, 在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基础上, 优选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建立起“校、省、国”三级专业技能大赛筹备体系, 以此增加学生的专业竞争意识, 促使学生不断挖掘自身潜能, 同时了解行业前沿技术与工艺, 开拓职业视野。
4 取得的成效
通过以上学风建设措施, 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 学生上课的到课率、自习出勤率、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均有提高。主要表现在:1) 考试违纪率逐年下降。2015年学生考试违纪率低于0.05%, 违纪人数同比2013年减少50%。2) 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升。近两年学生专升本报名人数逐年增加, 专升本的升学率同比2015年增加26%;英语二级半、四级与计算机等级通过率同比2013年提高20.60%。3) 实行学业预警, 有效地降低了补考率和延修率。2015年同比2013年, 在校生预警比例减少1.80%, 毕业年级补考人数减少0.13%, 降级学生人数减少0.31%。4) 学生创意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优良的学风激发出了学生身上无穷的创造潜能, 并在各级大赛中大放异彩。如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李一鸣凭借智能家居项目获得全省首届“互联网+”创业大赛一等奖。同时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发起了一系列课外创意制作活动, 其中“变形金刚焊接机器人”等代表作品均在省级大赛中获一等奖。
5 结论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高职院校学风建设, 通过健全学风建设制度、构建学风建设格局、开展多元促风活动及实施专业非正式课程等措施, 开创了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新模式, 使学院学风建设初见成效, 各项考评指标稳步提高。“笃学、乐学”成为学生日常主要活动心理, 并通过新老生“传帮带”形成了学风的良性循环。学生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被有效激发, 创意作品层出不穷, 在各级大赛中屡创佳绩。
人称的非常规用法反映了使用者根据不同社交场合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接收者需要正确理解使用者传达的社交意图。学术论文中“是否选用人称代词能揭示出作者如何看待自己在某一研究中的作用及表明作者与读者、同行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解释该语言现象,选择“社交指示语”来统一称谓。
一、语料收集和分析结果
本文从语言学、数学和机械领域共30种期刊上选取180篇学术论文。汉语语料搜索“我”。英语语料搜索“I”,“me”,“my”,“mine”,“we”,“us”,“our”,“ours”。结果显示汉语语料中仅语言学论文有3处使用第一人称单数,英语三个学科均有使用。汉语语言学领域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达到77%,数学领域和机械领域依次靠后。英语论文检索结果表明三个领域对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基本持平。
二、第一人称社交指示
本节结合语料讨论第一人称社交指示用法。
(一)第一人称单数
汉语仅在语言学论文出现三处第一人称单数的使用,英语论文大量使用第一人称单数。
1.So far as Ican tell,neither way of thinking is uniquely targeted by a significant problem.
2.我个人认为,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文体学的发展,因为我们所谓的文体学……
使用I强调作者本人的贡献,也体现作者承担个人责任的意愿,尤其是作者认为自己的陈述可能存在不足。目前提倡用“主动的”第一人称来进行论文写作使表达更加清晰自然,而国内学者依然避免第一人称以保持客观和谦虚。
(二)第一人称复数指作者
学术论文中经常出现第一人称复数作单数的情况,使用“我们”来指代自己。
1.另外我们猜测项链图的嵌入分布为强单峰的,并且其单峰点的位置为其不可定向平均亏格的上取整或下取整……
2.We present the solution of crack problem by introduction of a set of potential functions.
这些论文均由单个作者撰写完成,该种编者“We”的用法体现作者的谦虚与礼貌。田海龙指出“我们”表示“自谦的人际功能在汉语文化中有着牢固的根基”。同时亦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造成了移情的语用效果。英汉论文中该用法均最普遍,但英语不同领域的论文使用次数基本持平,汉语论文语言学使用最多。这是因为国内理工科领域避免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
(三)第一人称复数包含读者
语料中也发现第一人称可以用来指称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1.由于R一p互T一Q,我们有……
2.Furthermore,we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creating such a multina-tional exposure database……
上边的例子都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创建了“共同处境”,将读者带入自己的思路,对学术语境下交际的成功产生积极作用。中英文论文作者对第一人称共称现象的使用差异不大。
(四)第一人称复数泛指
论文中也存在第一人称复数用来泛指的例子:
1.架构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反映我们的价值取向。
2.It is true that when we signal our inferences in discourse we do not have always the goal of presenting an argumentation to someone else.
上例所有的第一人称复数均可换成“people”,该用法让读者感到更加亲近。英汉论文中该用法均较少,英汉语言学领域的使用均多于其他两个领域,汉语另外两个领域未有该用法。这可能是三个领域研究内容所致,语言学领域须更多讨论泛指的话题。
(五)第一人称复数指读者
英汉论文中均发现了第一人称复数指代第二人称即读者的例子:
1.In the first case(8a),which is the most frequently found kind of enthymeme and—as we shall see—the most interesting as regards cultural variability…
2.我们知道,文学文体学主要系统研究文学语言和文学体裁。
(1)中意图是为了表达“你们将看到的”含义。(2)其本意是为了提醒读者作者很熟悉的理论,但作者避免使用产生距离感的第二人称,产生了拉拢读者的“移情”效果。该用法在英汉论文中使用频率均较少,汉语论文仅语言学领域出现,英语论文基本持平,体现英汉论文写作理念差异。
第一人称单数用法体现了作者负责的态度,在国外学术论文中逐渐提倡。第一人称复数四种用法避免了主观的单数“我”从而增加了论文的客观性与权威性,产生的移情效果让论文更具说服力。学术论文第一人称的灵活运用达到一些共同的社交功能,即论文的客观,谦虚和说服力。英汉论文对第一人称单数的使用差异巨大,汉语论文受东方文化影响几乎不存在该用法。
英汉论文三个领域在第一人称代词复数使用上差异较大。英语三个领域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基本相同,汉语论文中语言学领域使用最多,数学领域和机械领域次之,这是由于国内数学领域和机械领域坚持传统所致。英汉论文对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差异主要是由于文化因素和写作风格导致,不同的领域的研究内容并不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因。英汉论文在第一人称使用上的差异是不同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文化因素制约着英汉学术文本写作风格。
作者:陈瑞哲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摘?要:技工学校是技能人才的摇篮,与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在教育形式上更容易与民间手工技艺相结合,在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和文化传承上有其独特的使命。将民间手工技艺融入技工课堂,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增强了技工教育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地区开发新兴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 :技工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传统的文化形态在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手工技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活态性和传承性,面临着市场萎缩、传承人数锐减的艰难处境。与此同时,受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等因素影响,技工学校逐年萎缩,招生越来越难,入学门槛不断放低,培养质量愈显不足,办学特色难以凸显,就业选择单一化,就业稳定性较差,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和工作的热情。本文结合以上二者面临的困境和需求上的互惠关系,在如何发挥技工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进行探究。
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技工课堂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受地区经济形势影响,企业产品供大于求,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就业机会。人才输出的削弱必然导致技工学校师生教、学热情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形成输出人才无法满足用工需求的恶性循环。传统工匠型职业(工种)岗位吸引力不足、职业幸福度不高、社会认同较低的特点,已经成为技工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阻碍,为了缓解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不能只依靠政府扶持,而应适时更新就业理念,广泛拓展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技工课堂,是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发展的所需,以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做的是自给自足的事业,是“自我艺术家”,只有把这项技艺发展成产业,才能让更多的人共享、品味这些艺术,才能反哺艺人,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工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企联盟的优势,把民间绝技绝活引入课堂,再将技艺输送到企业为地方特色产业服务。对于未形成规模但又具有发展潜力的手工技艺,也可通过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技工课堂,是激发学习内动力,让学校教育充满活力的需要。当今社会很多人从事的职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工作的意义更多的是物质上的需要,理想的缺失带来更多求职的唯利性与学习的盲目性,导致学校教育缺少活力,难以维系创新的土壤和激情。民间绝技引进课堂,则为古板的学校教育带来新的生命力。将其引入课堂,既为工业化、机械化的技工课堂增添了丰富而欢乐的文化气息,也更突显了以兴趣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经过3~5年的熏陶与雕琢,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一门手艺、一份工作,而是传统技艺独特魅力带来的一种心灵的愉悦。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变“我应该”为“我需要”、“我喜欢”,理想的课堂,不应是装满知识,而是启迪智慧。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技工课堂,是实现技工教育促进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源。针对技工教育招生难、生源质量不高的现状,就必须紧密结合当前就业发展现状,不断增强技工教育的吸引力,拓宽就业选择,鼓励和指导学生发现、创造新的就业领域。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民间技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更容易凸显地方特色,在科技化、机械化占主导地位的就业领域里另辟蹊径。
二、如何发挥技工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作用
1.以人为本,师徒双向选择
与传统学校教育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文化的传承,更注重人的主观意愿,即传承是建立在师傅愿收徒、学生想拜师的基础上的。当前技工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够明确,部分学生是因为考不上高中,在家长要求下报考技工学校,对学技术没有兴趣,学习效果很难保证。如果学校面向社会广招学子进行民间传统技艺的教育,在接受一定时期的培养后,难免有学生丧失热情失去学习的动力,难以保证传承文化的品质。无约束、无原则的传承也会导致传统秘方的泄密、复制而失去这种文化原有的味道。因而学校开办民间技艺课程必须保证受教育者有足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经典技艺成果的宣传从而吸引受教育者,保证人才的纯度。
2.求真求实,科学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
(1)确定这种技艺是否适合学校教育。有些文化遗产可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助推教育和文化双赢,有些则注定成为被严格保护的“集体记忆”乃至“文化奢侈品”。珠算作为老祖宗传下来的一种技艺,曾经是很多国营商店会计和出纳员用来记账和算账的工具,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珠算最终变成一代人的一种文化记忆,将这种文化引入课堂,从实用性角度看,并无太大意义。而同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漆器、雕刻、风筝、烹饪技术领域的绝技绝活,除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具有实用性外,还可发展成地方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从内容和形式上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确定这种技艺是否与技工教育的培养目标相适应。技工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促进就业为最终目的,这就要求选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目要具有良好的文化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易于就业或创业,选取技艺操作性强、行业领域内确属绝技绝活的科目进行教学。技工学校最终要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应始终把技能培养放在首位,使文化为技能服务,技能为就业服务。
(3)积极开发本地资源,凸显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地域性特点,每一种手工技艺都是在一定的地域内产生的,与环境息息相关。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等都从各个方面决定了其特点和传承。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在各自的区域内已经发展成产业且具有一定规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技工学校可结合实际对现有的已成规模的或有发展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项目进行资源整合,让民间技艺为特色办学服务,文化传承与品牌建校双赢。
3.保“秘”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留原汁原味
传统手工技艺表面上传承的是秘方,实则传递的是文化。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进行技艺传承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文化的保护,不能因为提高技艺而失掉了文化。许多民间技艺、秘方秘诀传承至今,经过多次复制、简化,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形态。技工学校要创建平台使这些珍贵技艺得以传承,也要发挥对这些文化的保护作用,使这些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失掉最初的本味。
4.工学结合,民间工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与传统技工教学注重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理念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注重工艺,需要不断地积累更多的经验,因而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技工学校可以发挥校企联盟的优势,工学结合或以工代学,使学生更快更直接地掌握手工技艺技能,适应生产环境,为未来就业、创业铺平道路;使学生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独特魅力与劳动报酬带来的双重成就感与幸福感;一定程度上消化学艺过程中制作的成品、半成品,减少材料的浪费。
三、小结
[关键词]学生安全教育责任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各种新情况、新变化、新矛盾不断出现,影响小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如何做好小学生安全工作,抓好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保障小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摆在我们班主任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广和我国人口发展的规律,在校小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校园社会化现象日益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学生来校途中发生意外事故、宿舍内财物丢失、打架斗殴事件等时有发生。大量事实说明,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在其他节假日要遇到的问题。小学生在学校学文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解、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不仅可以做到在校期间自已不受伤害也不伤害他人,自己不违法违纪并能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而且还可以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提高小学生安全意识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他们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自身安全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在自身物品管理上,思想麻痹,物品随意乱放。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社会了解不够。小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指示其犯罪。还有的小学生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一些小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看到违法事件,没有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装作视而不见等。认识不到打架斗殴、盗窃等给自身、他人、家庭、学校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因此,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小学生安全的防范意识。
二、班主任在学生安全教育中承担的责任和管理方法
1.班主任安全管理责任
(1)安全教育责任。班主任除对班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基本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范、安全自护和安全自救知识。班主任不仅自己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如山、生命责任大如天的意识,还要努力使学生树立安全第一观念。
(2)安全告知责任。班主任的告知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把学校或班级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有关安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对学生告知。二是把校园及其周边的设施包括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告知学生。三是把学生的有关情况对家长告知。四是把发现的班级内部、校园内部及校园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安全事故向学校领导告知。班主任履行告知义务,可积极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安全告诫责任。班主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负有对学生告诫的责任。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等是班级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学生的危险行为或潜在的危险行为要及时地告诫、制止和纠正。
(4)安全防范责任。班主任要对班级活动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防范。如对流行病、传染病的防范,对班级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校园欺侮、包括隐性伤害在内的预防等。要防微杜渐,而不要亡羊补牢。
(5)安全救护责任。学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除要及时按制度规定上报,还要力所能及地进行自护自救,并采取得力措施防止事故的扩大。
2.安全教育的方法
(1)多讲
班主任要对学校制订的安全制度和安全措施,经常宣传,具体落实。在五一、十一、寒暑假时让学生签定公约。安全工作,要深入人心,落实到位。安全工作,要天天讲,处处讲,时时讲,人人讲,不厌其烦地讲,哪怕每次说的是现话,都要时时向学生敲警钟。因为学生易冲动,自制力差,可塑性大,所以班主任“千万不要忘记安全工作”。利用班会、晨会、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等方式,把安全风吹进学生心里。只有安全意识扎根于学生头脑之中,我们的安全工作才算做到家。
(2)多做
每周的班会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教育管理,有一定的指示精神和要求,作为班主任,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安全工作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和投机取巧,而应该脚踏实地、防患未然。教室内,书写安全标语,危险处设置警示牌,多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安全、法制知识,演唱安全歌等。班级开展争当“安全星”活动。利用各种活动,不同形式让安全意识“随风潜入心,润人细无声”。进行有关安全的主题班会。
(3)做细
安全工作,我们做得多,说得多,这还不够,必须细管理。班主任工作,其中安全工作的细致教育管理是最重要的一环。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责任重泰山。的确如此,事实上,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但千万不要忘了那少部分时间(即课余时间)。事实证明,我们很多的纠纷,安全事故,就是发生在这段时间内的。我们平时的工作就疏忽了这一点,认为学生该休息,我们也该休息,此时学生失控,最易出乱。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善于空档的管理,细致入微的管理。否则,必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隐患。
(4)多沟通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定位与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承载培养市场营销专业熟悉国际市场惯例和规则以及掌握外贸业务具体流程的专业能力的任务,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程。
二、学情分析
(一)基本学情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一般较为端正,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分析,这些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较弱,但内省智能较突出,能自律、按时完成任务。交流交往能力较强,擅长分组合作。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掌握了市场调查分析能力和经济学基础理论,具备商务英语基础,掌握计算机、互联网知识,能熟练使用PPT制作软件。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学习目的现实,希望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直接应用到工作中或取得较高的考核分数从而获得奖学金,理论学习兴趣不足,缺乏意志力、易出现学习障碍,学习方法单一,学习动力不足。
(三)学法指导
针对以上学情,采用任务驱动,开放、互动式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模拟真实外贸工作过程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均以积极评价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课程内容的选取
针对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和以上学情,将课程内容按真实外贸过程设计为五大任务14个子任务。其中,任务三合同签订和任务四合同履行为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任务设计
任务名称 分项任务
任务一 交易前准备 国际市场调研
寻找客户
资信调查
任务二 交易磋商 建立业务关系
出口报价核算
还价成交核算
任务三 合同签订 合同条款拟定
签订合同
任务四 合同履行 商检报关
制单结汇
落实货款
备货出运
任务五 业务善后 核销退税
索赔理赔
四、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
(一)教学方法设计总体思路
本课程按照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进行教学设计,选取教学模式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即把进出口业务流程设计为一个完整的项目,用五大任务驱动这个项目。这五大任务均是企业或职业活动典型工作任务,以外贸合同为主线,基于真实工作过程而设计。每个任务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组成,又分成进口和出口两个分支。
(二)教学模式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具体操作为,在学期初,将每个教学班划分为六个任务小组,分组时注意气质搭配、知识结构搭配和性别搭配,分小组完成各教学任务。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每个任务小组的成员相同,但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任务不同。在理论教学中,各任务小组按区域构建模拟贸易公司,组内确定公司内部职位。每个模拟贸易公司对应一个外贸区域,分别为:欧洲、亚洲、中东、美国、东盟和非洲。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分小组扮演船公司、进口商、出口商、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和以海关为代表的政府机构角色,完成外贸工作实训。理论、实践教学穿插、同步进行。
理论教学把课程内容分为进口、出口两大分支。实践教学则是按外贸流程实施,具体过程为:由进口商、出口商经过交易磋商环节签订外贸合同,在以海关为代表的政府机构、银行、船公司参与下共同完成合同的履行。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各任务所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各有不同。教学方法选择总的原则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表2所示。
表2 各任务主要教学方法
任务名称 教学方法
任务一 交易前准备 任务驱动法
启发式教学
任务二 交易磋商 角色扮演法
任务驱动法
任务三 合同签订 案例教学法
分组讨论法
任务四 合同履行 分组讨论法
启发式教学
任务五 业务善后 案例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
(四)教学评价
对于学习成果如何进行量化考评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课程旨在构建多元化、全方位、过程化课程考核体系。考试以行动过程为导向,重过程考核。为了更好地构建以上考核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考试改革的探索,方向如下:总评成绩=理论成绩(70%)+实践成绩(30%)。其中,理论成绩(70%)为末考笔试成绩,在理论成绩中,加大实操考核力度。实践成绩(30%)构成如图1所示。学生实践成绩中,每次任务由教师对于学生分组完成情况打分占40%,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情况打分占30%,学生各小组互相评价打分成绩占30%,每次任务三部分成绩相加为学生实践成绩。
图1 实践成绩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