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评副高教育教学经验范文

时间:2023-03-06 16:05:00

序论:在您撰写评副高教育教学经验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评副高教育教学经验

第1篇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laborator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requirements of aided teaching platform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teacher's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management, and designed the function of auxiliary teaching platform on the basis of these. Finally, it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of auxiliary teaching platform in practice.

关键词: 计算机;实验室;辅助教学平台

Key words: computer;laboratory;auxiliary teaching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207-02

0 引言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各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探索高素质经管类人才的培养模式,而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高素质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随着高校建设与改革的步伐,对各类实验室的管理不断规范,但各高校在实验室信息化研究的方向各不相同,如实验室档案管理、设备管理、制度管理等。国内外有许多成形的辅助教学平台,并且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如Blackborad和WebCT等。而经管类实验室主要有计算机及网络,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与改革,建立实验室的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实验室的开放,更好地利用实验室环境为教学活动、培养新型经管类人才、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是高校经管类实验室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研究高校经管类计算机实验室的特点,并对经管类计算机实验室辅助教学平台进行分析与设计,研究利用辅助教学平台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以此来提高新型经管类人才的培养质量。

1 高校经管类实验室的特点

1.1 计算机是主要设备 对于经管类实验室一般由计算机、桌椅、网络(服务器、交换机及网线)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计算机,学生利用计算机及其中安装的相应的学习软件来完成学习任务和实验项目。

1.2 网络环境是基础 经管类实验室许多项目都需要在网络环境下来完成学习和实验,需要与相应的远程服务器相连接,接收实时数据,如模拟证券投资、模拟股票行情、模拟外汇交易等。不同的实验室有不同的架构,基本都是服务器作为服务器,客户端计算机通过服务器与网络连接。需要保证交换机与网络的连接。

1.3 还原卡是保障 由于学生的不当操作或网络病毒的原因,使计算机中病毒,使计算机性能变慢或无法使用。目前,对于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主要是使用还原卡来保证计算机的安全。

2 辅助教学平台的研究

经管类实验室的辅助教学平台是校园网环境下的管理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及学习的平台。在经过充分的调研及各类需求分析基础之上,自主研究和设计适合自身的特点的辅助教学平台,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2.1 需求分析

2.1.1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辅助教学平台的根本,最终目的是辅助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学习是多方面的,如股票、期货、外汇、会计模拟实训、市场营销模拟实训、仿真模拟、信息检索、撰写实验报告等各方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利用辅助教学平台来完成实验课程的预习与自学,以及实验室的开放情况等。

2.1.2 教师教学需求分析 在计算机实验室主要是进行实验教学环节,而实验教学是培养经管类人才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实验教学中,主体是教师,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与互动较为密切的环节,利用计算机实验室来完成各实验教学环节,包括学习资源的管理、学生的实验报告的上传与下载、实验报告的批阅与反馈。由于学生数量较大,实验报告的批改量相当大,费时费力,还不能及时批改完毕,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实验结果。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比较单一,而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1.3 实验室管理需求分析 实验室管理是多方面的,包括实验室的各类设备的保养与维护及实验室环境等,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辅助管理相对较弱,实验教师预订实验授课时间,在学生如何了解实验室对外开放时间,实验室开放时对学生的监管等问题都是需要辅助教学平台来完成的工作。在多年的日常工作中,实验教师在安排实验授课时,首先要与学生沟通,找到学生及教师共同无课时间,然后与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预订,这时,经常会出现实验授课冲突的现象,只能进行人工协调来完成预订实验授课时间。实验室开放时间每学期都不固定,学生不能及时掌握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实验室在开放过程中,虽然有视频监控来管理实验室,但不能对其具体的操作进行管理,如何来监管学生的操作是实验室管理的基本需求。

2.2 辅助教学平台设计 传统的C/S结构的管理模式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因此辅助教学平台采用B/S结构来完成,采用J2EE相关的技术来完成平台的设计,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校园内进行访问。教师及学生可以在辅助教学平台上互相交流,辅助教学平台不仅是一个网站,它更是一个以网站为基础,集教师、课程、学生和相关管理人员于一体的综合网络教学平台,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方便相关管理人员管理的平台。因此,综合现有的各类辅助教学平台和经管类计算机实验室的特点,研究符合经管类特点的计算机实验室辅助教学平台,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辅助教学平台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模块,第一个模块是教师与学生在平台进行教学、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第二个模块是相关管理人员的后台对各类信息的管理维护。辅助教学平台的整体功能图如图1所示。

3 辅助教学平台的实践

根据经管类的特点分析和设计的计算机实验室辅助教学平台,自主研发的辅助教学平台不仅解决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而且能够及时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相比,辅助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①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改变,不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的“表演”,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的开放式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②教学环境的改变,不只是学生在课堂或实验的简单环境的学习,而是课堂、实验、教师、学生、辅助教学平台五位一体的教学环境。③教学方法的改变,辅助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了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替代了原有的黑板教学,黑板+PPT的简单的教学模式,改变为电子讲义,师生交流互动。

4 结论

经过以上研究和实践,经管类计算机实验室辅助教学平台不仅是对传统的教学的补充,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外购和自主研发辅助教学平台各有利弊。通过辅助教学平台为经管类学生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对培养新型经管类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静.试论加强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6).

[2]盛苏英,堵俊,吴晓.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2).

[3]张永宾,谭旭红,肖昆.基于WEB教师教学工作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1).

第2篇

关键词:吴文化;化学研究;预处理;物质的检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1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04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吴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吴文化蕴含的丰富的地理、人文、科技等文化资源都是非常难得的教育资源。吴文化本身源于吴地人民的智慧与传承,为他们所熟知,并且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吴文化地区的教育教学倡导将吴文化内容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地域文化资源对于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是能够充分激起学生的认知共鸣的。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苏州的不断推进,吴文化资源不断的被用来开发成校本课程,或是作为新授课知识点引入的素材,而鲜少真正将这些资源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让吴文化真正走入课堂。科技文化资源尤其如此。

以吴文化资源中丰富的化学资源为例,像吴地的冶金工艺、御窑金砖的烧制工艺发展、苏州丝绸的制作工艺等,都蕴含丰富的化学教学资源。教师们往往只是在讲到金属冶炼的时候,会顺便讲一下苏州历史上有名的干将莫邪剑,在讲到硅酸盐材料时会提到苏州非常著名的御窑金砖,或在讲到蛋白质的鉴别时会说起苏州的丝绸,这样的点到即止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不能让吴文化中的化学资源真正融入到地方课堂教学中。

或许会有人提出质疑,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如果将吴文化资源过多融入,势必会冲淡教学主题,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甚至将一堂教学课变为了校本课。其实,要将吴文化资源真正融入到课堂中,让课堂教学目标在吴文化情境下圆满完成,既不冲淡主题,又能让当地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吴文化情境,是可以做到的。这要求教师在对教学构思和设计时把握几点:一是对课堂教学目标和吴文化相关资源契合点的深入揣摩、二是对学生主体所掌握知识的很好把握、三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巧妙设计。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将吴文化中的碧螺春茶文化与高三化学“物质的检验”这一复习知识点巧妙融合,设计了一堂高三复习课——《茶文化与化学》。力求在课堂教学中能将吴文化与高三复习课相融合,打造一堂高效、系统而生动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地方文化教学发展理念的课。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构思与特色来进行阐述。

二、教学设计前的思考

“物质的检验”是在进行化学研究时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而化学研究最终会落实到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上,这也正是目前高考命题的热点,即:考查学生在实验室流程、工业流程情境中对物质(定性、定量)研究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一知识点与生产生活实际关联起来呢?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思考了以下几点:

1. 要将知识点与生活生产实际关联起来,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以点概面,由具体到概括的讲解该知识点涉及的一类题的解决方法。

2.如何能将吴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到教学中去,在不冲淡教学主题的前提下,既能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能让学生领略吴文化的科技之美,让枯燥的高三复习课成为一种文化享受。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思和特点

鉴于上述两点考虑,我选择了吴文化中的“碧螺春茶文化”作为教学资源来设计这堂复习课。整个课堂教学力求突出四个优点:真、全、辨、新。

1. 课堂教学过程依托于茶文化呈现真实的情境

整节课在茶文化这一真实的情境下展开。由苏州碧螺春茶文化的简单概述开始,点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碧螺春茶文化的化学奥秘。从化学角度来研究茶文化,就是要对茶叶成分进行研究,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茶叶成分与养生保健的关系。整节课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对物质成分研究的过程包括预处理和物质成分检验两大步。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在讲解预处理这个概念时,我并没有以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告知学生什么是预处理,以及怎样预处理,而是围绕茶文化情境,由泡茶工艺来引出。

由茶文化概述引入碧螺春独特的泡茶工艺,并在此设置了一个由教师展示的真实的泡茶环节,在展示过程中,突出泡茶的步骤,在泡茶赏茶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预处理的原理:泡茶的过程就是一个用水溶解茶叶中营养成分的过程,在化学工艺流程上叫“浸取”或“固液萃取”,就是利用溶剂分离固体混合物中的可溶组分和残渣的操作。用热水泡茶是为了把能溶于热水的有机成分提取出来,一杯茶可以多次冲泡,也是利用了少量多次萃取的操作。从泡茶品茶的整个过程看,上述步骤就如同一个化学工艺流程的预处理过程,为后续的饮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利用泡茶工艺展示,将“浸取”这个预处理操作很自然的阐明,并由点及面的将泡茶的过程衍伸到一类物质检验的化学工艺流程的预处理过程,为接下来讲解物质研究的一般方法打下了基础。整个过程真实自然,比起空洞的下定义的方式,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品茶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真切的感受茶香、茶色,简单了解了碧螺春茶作为绿茶的一道独特的炒制工艺——高温杀青的原理,即:防止茶多酚氧化。激发了学生对茶叶成分研究的兴趣。在理解预处理这一概念后,由茶香茶色这一真实情境,很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研究茶叶成分的课堂环节中。

2. 课堂教学内容围绕“物质的检验”这一知识点全面展开

(1)知识点阐述的系统全面化

在具体对茶叶成分检验前,先针对植物成分检验的一般流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讲解。

植物成分检验的流程包括预处理和成分检验两个步骤。

首先要针对植物中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不同的成分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对有机物成分要选择对应的溶剂(如有机溶剂、热水、冷水等)直接液浸处理。而对于无机成分的研究,则要先通过灼烧植物去除有机物成分的干扰,再采用液浸的方式来预处理。通过预处理,使所研究成分溶解在溶剂中,方便接下来的检验工作。

然后就是对成分的检验。成分的检验是通过化学实验来实现的,所以要遵循三个原则:简便、明显、干扰少。

通过以上的系统讲解,向学生全面展示了植物成分研究的一般方法,为接下来的课堂研究活动打下基础。

(2)物质检验对象和物质检验方法的全面化

在对茶叶成分进行检验这一课堂环节,有条理地设计了多组实验,包括:有机物质的检验和性质研究——茶多酚的检验、茶多酚的抗氧化性;无机物质的检验——茶叶中钙元素和铁元素的检验。既有有机物的检验又有无机物的检验。

在多组课堂实验中大多数都是定性试验,但也有如浓茶水pH值检测的定量试验。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传统实验方式但也用到了如电子pH计这样的新式实验用具。

可以说对于茶叶成分检验所设计的多组实验,真正做到了系统全面,充分考虑到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各种实验操作的目的。

3. 课堂教学重点概念利用辨析的方式使学生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

高三复习是一个健全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过程。所以在复习时,除了要紧紧围绕复习重点展开教学,还要不失时机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化学研究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次利用多个概念的辨析来呈现教学重难点知识,并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如在讲到茶水因富含茶多酚、鞣酸等物质而呈弱酸性时,将茶水的弱酸性和茶叶是碱性食品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掌握这两个看似矛盾但却统一的概念,拓宽学生知识面,深化记忆。

又如进行茶多酚的检验时,在了解茶多酚含有多个酚羟基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多个检验茶多酚的方法,像用三氯化铁溶液进行颜色反应、用浓溴水进行沉淀反应等,并通过具体实验,验证两种实验方式的优劣,培养学生由物质结构推断检验手段,由具体实验操作优劣比较得出最佳实验方案的化学研究思维,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如检验无机物和有机物预处理方式的辨析,使学生能系统地把握教学的重点。

4. 课堂教学设计契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稳中求新

可以说,整节课虽然是一堂高三复习课,但是由于和吴文化资源的相互融合,所以呈现出角度创新,意境清新的特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堂课理论讲述与实验研究相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碰撞,化学原理分析与碧螺春茶文化养生相交织,让学生在高效、生动的接收知识的同时又感受到了浓浓的吴文化魅力,这样的一堂课应该是契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

本节课利用茶文化为载体,通过例举茶叶中部分物质的检验来复习物质检验流程和具体操作,相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物质检验的方法可以在今后的相关流程题中灵活运用。

吴文化的发展一定离不开科学文化的支持和助推,一种文化要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才能感受到它的精髓所在,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想把吴文化真正融入进去,就要学会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它,让吴文化资源真正为我们所用,同时也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深层地了解吴文化,使这种文化更好 地造福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夏志芳. 地域文化·课程开发 [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2

第3篇

[关键词]独立医学院校;师资来源;教师;分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019-02

作为独立医学院校,教学是学院发展的灵魂。而教师作为教学环节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学院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将对学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师资队伍的构成呈“组合式”格局,即自有专任教师、校本部教师及外聘教师,且各占一定比例,三部分师资在学院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给教师管理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加之学院成立时间相对较短,管理经验不足,在这种新形势下探索独立医学院校教师队伍规范化分类管理,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教师管理体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独立医学院校师资来源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决定了其师资队伍构成的特殊性,即“组合式”师资格局。目前,学院师资主要来源于三部分:自有专任教师55人,校本部教师327人,外聘教师44人,三者比例为12.9:76.8:10.3。其中自有专任教师是学院根据工作需要全职聘任的专职教师队伍。自有专任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大多任职时间短,一般职称偏低,教学热情高但教学经验不足,受学院全面管理。校本部教师是母体学校的在岗教师,一般学历、职称较高,教学经验丰富,这部分教师在学院承担教学工作期间受校本部和独立学院的双重管理。外聘教师是学院面向社会聘任的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补充教师资源,外聘教师与学院管理关系相对简单,基本上是单纯的授课与付酬的关系。

因学院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在三种来源的教师配置与管理上存在一定的不足。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且根据师资来源不同呈现出差异化,严重制约了学院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独立医学院校不同来源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

独立医学院校师资队伍“组合式”的格局,决定了不同来源的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表现差异很大,也存在着不同类型的问题。

(一)自有专任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我院自有专任教师队伍组建时间较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1)人员编制不足。学院成立初期师资主要依赖母体院校师资力量,导致自有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人员配置及学科覆盖远远无法满足学院飞速发展的需要。(2)年龄结构比例不合理。自有专任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居多,中年骨干教师相对较少,资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更是寥寥无几,没有形成老、中、青比例合理的自有专任教师队伍结构。(3)学历、职称结构不高。自有专任教师多是新人职教师,他们的学历与职称结构偏低,其中本科学历的教师所占比重较大,助教及讲师等初中级职称教师人数居多,拥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人数仅为几个。(4)培训机会少,个人成长发展受限。因人员不足,自有专任教师一般都教学任务繁重,其参加学习培训的时间少,参与科研的机会及精力投入严重不足。

(二)校本部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校本部教师队伍作为学院教学的中坚力量,在学院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校本部教师同时在校本部、独立学院两边带课,教学任务繁重,加上路途远,在精力和体力上双倍付出,造成授课教师超负荷授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2)未能根据学生实际修改和调整授课方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基础与校本部学生存在差异,有些校本部教师在向独立学院的学生授课时,不注重因材施教,没有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适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以致学生理解困难,影响了教学效果。(3)不少新人职缺乏教学经验的校本部青年教师被派到学院从事教学尝试,独立学院学生成了他们的“试验田”,教学经验的不足对教学效果产生严重影响。

(三)外聘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外聘教师作为学院师资队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增强办学活力的重要方面。然而,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健全,造成外聘教师“管理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1)外聘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外聘教师来自外单位,教学经验丰富,但本职工作任务繁重,因此承担的教学任务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与临时性,外聘教师队伍呈现很大的流动性,教学效果也参差不齐。(2)外聘教师队伍临床经验丰富但教学经验欠缺。作为独立医学院校,我院外聘教师主要由一线医生组成,他们的临床工作经验和病例知识丰富,但因授课机会少,理论授课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将理论传授与临床经验相结合。(3)外聘教师队伍教学积极性不高,缺乏授课激情与主人翁精神。学院外聘教师中不乏资历高、临床经验丰富之人,但大部分外聘教师只停留在单纯完成临时教学任务,很难将自己融入学院的日常教学管理当中,主动参与教学管理与改革的意识不高,主人翁意识欠缺。

三、加强独立医学院校不同来源教师分类管理的对策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繁杂、艰巨的工作。应根据不同来源教师的差异表现,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充分调动各类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学院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以自有专任教师为基石,充分发挥自有教师队伍的骨干作用

自有专任教师作为学院教育教学发展的事业基石,其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优劣将直接关乎学院发展的未来。因此,学院应把自有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放到办学战略高度来进行合理规划,并常抓不懈。主要包括:(1)注重自有专任教师队伍的合理建设,吸收引进自有专任教师,完善教研室自有教师配置,构建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自有教师队伍。(2)注重自有专任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培养。为青年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之余积极参与学院的教改和调研活动,让他们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积累教学经验,并学以致用。(3)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充分调动自有教师积极性。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体制,客观公正的考评、晋升制度,提升自有教师待遇,为自有教师的个人发展创造宽松优越的环境,激励他们不断进取,逐步成为学院教育教学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以母体学校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校本部教师的带头作用

校本部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他们的加人为学院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要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1)严格教师筛选与聘任机制,按比例聘任校本部高资历、高职称教师,弥补专任教师职称低、教学经验不足的劣势。(2)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向校本部教师介绍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鼓励他们研究独立学院教学与校本部教学之间的差异,针对性地制定符合三本层次医学生的教学模式、授课内容及教学方法。(3)加强质量监控,完善教学督导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专家督导组,集体听课,学生评教等多种方式对校本部教师授课进行实时监控,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4)将课时津贴与教学质量挂钩,提高教学积极性。根据教学督导评价结果确定课时津贴的高低,避免“高职称高津贴上低质量课”的现象,从而增强校本部教师的责任心,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三)以外聘教师为补充,充分发挥外聘教师队伍的专业指导作用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卓越 师资队伍 途径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要建设卓越师资队伍,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一、实施领航工程,加强名师大师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教学名师评选及管理办法》,培养行业、省内及全国级名师和校级名师。制定《行业企业大师聘用管理办法》,依托住建部门、行业协会和一流企业,建成一支“教练型”“专家型”名师大师队伍。要做到每个重点专业群拥有3个以上名师大师工作室,其他专业群拥有2个以上名师大师工作室。选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到国内一流高校访学,到国内一流企业调研交流,了解先进、前沿技术发展与应用情况;支持名师工作室成员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主攻方向的关键技术,培养一大批校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乃至国家级教学名师。

二、实施先锋工程,加强专业(群)带头人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专业(群)带头人培养与管理办法》,科学制定专业(群)带头人选拔标准,优化专业(群)带头人选拔、培养、考核机制,培养一批教学能力优、实践能力强的教学专家和掌握前沿技术、技术服务能力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群)校企双带头人。发挥校企深度融合优势,企业专业技术骨干(或领军人物)兼任专业群企业带头人,重点建设专业群带头人和核心专业带头人均具备正高职称和双师素质,其他专业群和专业带头人均具备副高职称和双师素质。有重点、分专业选派专业(群)带头人参加研修访学、学术交流、出国(境)培训等,充分发挥专业(群)带头人在教育教学、技术研发、教研教改、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建立跨专业群、跨校际的师资共享机制,以专业(群)带头人为引领,推进教育教学、技术攻关和科技协同创新,带领团队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改革等方面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中研讨与合作攻坚。

三、实施砥柱工程,推进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骨干教师培养与管理办法》,科学制定骨干教师遴选标准,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到一流企业实践,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有计划地选送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进行学习交流或组织教师进行国际先进职教理念培训,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支持骨干教师提高学历学位、晋升职称职级,骨干教师中具有副高职称、双师素质的比例应超过50%。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落实教师轮训制度和实践制度,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90%。

四、实施引智工程,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聘任与考核管理办法》,明确兼职教师聘任条件、岗位职责、管理办法及评价机制。建立区域性专业兼职教师信息共享平台和校企专家互兼互聘制度,实现一流企业经营管理、技术人员与学校管理干部、骨干教师互兼互聘;成建制聘请一流企业及行业协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参与专业课教学,承担专业课授课比例超过50%。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的培训,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实施青木工程,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新教师三年三阶段(“入岗训练”“试岗锻炼”“胜岗历练”)培养计划,推进青年教师“三进三学”活动,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实行“青年教师校企双导师制”,由校内教学经验丰富、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和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能手共同进行“传帮带”,重点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每年组织青年教师开展“五个一”(即1次公开课、1份精品教案、1套优质课件、1套精品板书设计、1份教学分析)教学基本功竞赛,引导青年教师立足岗位成才。

六、实施铸魂工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第5篇

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的教师培养和支持体系

陕西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勇于创新、身心健康、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该校在2009年人事人才工作会议上出台了《陕西师范大学“三英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其中包含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与支持体系,分别为“聚英计划”、“撷英计划”、“育英计划”。其中“撷英计划”着眼于培养和支持100名左右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术带头人、青年学术骨干和教学名师开展原创性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使其早日成为教师队伍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育英计划”着眼于重点培养800名左右的教学科研骨干教师,进而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层次明晰的教师培养和支持体系为师资队伍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后期的落实工作做好了具体安排。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该校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茁壮成长。同时,该校积极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遴选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学术造诣高的老教师,作为新任教师的导师,帮助新任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切实加强对新任教师的培养。

加大投入,建设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

为了进一步推动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该校依托“国家985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整合相关资源,投入3000万元建成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并建成了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中心适应国际国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依据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遵循教师教育的规律,将硬件建设和资源建设相结合,将科学研究和教师实训相促进,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以系统开发和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教师教育、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教育为研究重点,以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和高水平成果的产出为目标,探索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有效机制和途径,试行了教师专业能力等级证书制度,为高素质教师能力实训提供了引领和示范。该中心建设了教师专业能力实训实验室25个,组建了由100余名专家组成的专、兼职实训团队,开发了教学设计案例库、典型教学案例库、创新教育案例库、板书测试系统、教学反思系统、心理测评系统、创造性人才选拔系统、网络互动平台等实训资源库和软件系统,探索了免费师范生职前培养、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培训、高校骨干教师及教学名师在职培养培训的实训模式。

以教学基本功大赛为抓手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精心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陕西师范大学依托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每年组织一次全校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大赛分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预赛由各学院组织实施,要求资深教授、专家点评和辅导,最终按照本学院青年教师总人数的10%推荐优秀者参加校级决赛。全校每年有500多名青年积极参加预赛活动,50名青年教师参加全校决赛。决赛分文科、理科、术科(主要指体育、音乐、美术、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等学科)三个小组,具体由教务处、校工会、人事处组织实施,学校纪委全程参与,确保了决赛公平、公正。决赛评审专家组由校内外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及有关教学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组成,现场对参赛选手的课堂教学和答辩情况进行评审和点评,最终综合评定参赛教师最终成绩。

二是做好教学基本功大赛的后期宣传工作。每年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结束后,学校组织专门的表彰大会,对获奖的青年教师进行大力宣传,以进一步带动全校更多的青年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重视本科教学的良好氛围;决赛获奖教师的教学视频上传学校主页,以便更多的教师观摩学习;制作“青年教师教学风采”展板在学校展出,对获奖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详细介绍,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楷模示范作用;同时在学校《教学研究》刊物上刊登获奖教师的教改论文,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分享他们的教学经验。

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激励教师投入本科教学。在每年的职称评审中,该校在高级职务指标紧张的情况下,对获得一、二等奖的青年教师,在拟晋升副高职称的评审中带帽下达指标。学校还在“本科教学工程”中设立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进一步丰富教学案例,录制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让青年教师观摩;同时,组织校内外国家级教学名师到校给青年教师作讲座等,形成重视本科教学、全方位关心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

拓展思路和渠道,加大教师国内外访学研修力度

一是落实“教师队伍学历提升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该校鼓励教师积极提升学历,大力支持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师从著名专家学者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快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经过切实的推动实施,学校具有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得到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也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是落实“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该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积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基金会等积极联系,为教师出国拓展渠道,增加教师出国研修的机会。学校人事处按照各类项目要求加大力度选拔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进修学习,为教师资助国内外旅费、生活费等相关费用,教师在出国研修期间工作量全部减免,同时享受与在校在职教职工相同的职称评定、住房、医疗等相关待遇,减轻教师的后顾之忧,支持教师追踪学科发展前沿,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是落实“骨干教师国内访学计划”,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该校按照“择优选派、学用一致、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通过个人申请、单位推荐、学校宏观调控的方式,依托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中心的“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等,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进修访学,跟踪学术前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多种途径为青年教师搭建发展平台

第6篇

关键词:教学团队;教学能力;教学水平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要建设教学团队,培养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教学团队就是指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一些技能互补而又相互协作、沟通的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途径,以系列课程和专业建设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而组成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目前,国际教育部、省教育厅以及各高等院校组织开展的教学团队建设,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里我将自己对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学校重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学校发展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学校要想长远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关键。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一)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和校内外培训。高校教师,尤其是医学院校教师,都不是师范专业出身的科班教师,在教育理论、教育技能、教学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知识缺乏的现象,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的培训工作,弥补这一缺陷。另外,高校还应该制订完善的培训制度,既要组织校内培训,有计划的安排本校优秀教师以及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经验的交流和知识的更新;还要鼓励教师参加校外培训,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保证教师及时汲取新知识和技能,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培训

科研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关键点,因此学校应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根据我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特点,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提高教师的科研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创造有利的科研环境,鼓励教师进行科研课题的组织和申报,尤其是针对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定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从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科研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能力,为教学团队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其中包括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等,优秀的教学团队不仅要做到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相对优化,还要做到长期性和稳定性,人员流动频繁不利于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根据我系教师团队特点,可发现以下问题:①教师年龄年轻化;②学历层次较低,研究生、博士生比例不足;③中高级职称教师较少;④人员流动性大。因此,我系在建设教学团队方面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①优化教学团队的年龄结构,一个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老中青三个年龄阶段的教师比例应该合理,这样有利于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②积极引进高学历(研究生以上学历)、高职称(副高级职称)的人才,从而提高团队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科研能力和水平、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等;③制定各种措施,尽可能的挽留人才,保证人员的稳定性,这样方能建立合理的教学团队,合理的团队是提高团队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基础。

三、充分发挥教研室主任的作用

教研室主任是整个团队的核心人物、灵魂人物,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以及超强的业务能力。教学上要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成绩突出;思想上要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能结合专业办学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积极组织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因此,选择和培育优秀的团队带头人是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关键。

在我校教研室主任一般都是由资历较高、职称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人来担任的。以我系来说,教研室主任是副教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那么在组建教学团队时,就应该充分发挥教研室主任的作用,以教研室主任为核心建立教学团队,教研室其他成员要积极参加到团队中,并要拥护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作为教研室主任,切实发挥到领头羊的作用,带领本团队共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培养团队成员的团队精神

教学团队要想得到提高和发展,团队精神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在团队建设中顾全大局、淡薄名利、团结奋斗,并且要培养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和谐氛围,这样才能产生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团队强大的协同力,创造出更多的成果,实现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的实质性突破,进而提高教学团队的能力和水平。五、健全外部保障制度

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教学资源、资金、人力等配置对教学团队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有巨大影响,因此学校应该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包括物质支持和制度保障,让团队可以有更自由的发展空间,进而使团队得到提高。

五、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

高校的长远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是学校长远发展关键中的关键,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离不开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评价、激励机制有利于教学团队的建设。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督导听课、公开课、教案讲稿检查、说课、学生评教、同行互评的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来了解和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表彰在各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这样既能及时了解教学团队建设情况及团队能力和水平,也可以促进团队自觉进步。

激励机制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优秀团队要及时给予表扬,做出突出贡献的,还可以给以相应的物质奖励,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团队自我提升的有效措施。

总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学团队培养与建设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建设和管理好教学团队,充分提高教学团队的能力和水平,才是学校长远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岳慧君,高协平.教师教育教学发展视角下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

第7篇

关键词:医学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质量管理

近几年,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为了缓和对校本部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形成的压力,方便学生就近学习,学校在校外选定了培训学校或教学医院作为校外教学场地,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达标。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能否保证教学质量,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如何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促进成人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亟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一、成人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中的医学教育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广大基层医疗单位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基层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和总体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并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作为有责任感的成人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树立正确的质量效益观念,避免盲目追求培训数量,注重质量和效益相结合,培养出合格的基层医护人员。在探索有效提高教育质量管理问题上,很多学者将企业质量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观点引入到高等教育中来,并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以提高教育的质量。根据产品质量特点,成人教育的医学生作为一种比较特色的产品,是教育过程的结果,其产品质量就是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获得提高。那么这个有质量要求的产品的形成就有一系列质量控制关键点,这些关键“工序”就是成人招生、教学和考试过程的各个环节,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注重教育过程是关键。因此,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应树立“全面质量”的概念,以优质的教育、教学过程来保证“产品质量”。全面质量管理(TQM)其特点是“三全一多”,其精髓是PDCA循环。在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中,首先计划P(Plan)阶段包括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确定要因和制定计划四个步骤,督导团和质量管理组通过对各医院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各大医院对成人教育产品质量要求,从而确定质量政策、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等。二是执行D(Do)阶段,就是执行计划,要实施上一阶段所规定的内容,如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三是检查C(Check)阶段,就是检查效果,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看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四是处理A(Action)阶段,就是巩固措施和下一步的打算,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成绩,解决遗留问题。

二、成人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以湖南某大学的成人教育为例,首先进行现状调研,结合全面质量管理运行体系,找出影响成人医学教育质量滑坡的主要因素。

(一)生源质量相对下降

生源的质量相当于原材料,由于受普通高校扩招和国家政策因素等的影响,使医学专业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生源发生改变,主要是具有执业资格的基层医护人员或刚毕业的医护专业中专生或专科生,目前国家对成人招生录取率接近90%,生源质量相对下降。

(二)教学资源相对紧缺

校本部为了减轻教学资源的压力,将学生安排在校外教学点就读上课,有一部分教学点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尚未健全,是租用培训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和电脑机房,但是一些医学实验设备仪器严重缺乏,很多教学点的学生只能上一些简单的理论课程,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实验操作课程。

(三)师资水平有限

成人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投入精力有限,重视程度不高,为节约教学经费,部分教学点聘任经验尚浅、缺乏临床经验的年轻老师如助教或讲师承担教学;授课过程中,缺乏“自学为主、教学为辅”的引导性教学环节,教学模式仍是以“照本宣科的灌注式讲授”为主的教学。教学偏重理论,偏重学科知识完整性和系统性,轻实践,学生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考试前给学生划范围、勾重点,对考试作弊学生视而不见,考试后送人情分等从教不廉、以教谋私的现象常有发生。

(四)教学过程管理不力

主办学校对教学点的管理不到位,教学点办学指导思想不够正确,办学以赢利为目的,组织教学过程“短斤少两”,例如学生学习的考核、学生休学、退学制度不完善,考勤制度虚设,有点教学点为了应付主办院校的检查,弄虚作假等等,有些教学点甚至许诺学生不要参加学习,只要参加考试就可以毕业等等众多的问题都急需查证与完善。

(五)医学成人教育质量管理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激励制度

没有构建医学校外教育质量管理考核体系,校外教育管理制度考核不严。没有建立适合校外医学教育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能较好地调动教学站点管理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某些教学站点基本上是应付校本部的检查进行一些教学考试活动,缺乏主动执行质量管理。而且,受成人面授教育集中性、短时间等因素影响,学校对学员的考核基本以考试分数为准,课程都及格就可以准予毕业,没有综合考核环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六)医学成人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规范

没有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学成人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尤其是医学成人教育过程控制节点质量指标没有得到量化,从而难以正确的执行成人教育过程质量控制。学生会要求任课教师采取针对性的辅导、复习,学校对老师的教学效果考核基本上缺失,教学质量测评考核、评价方面缺乏,学生毕业后基本没有任何追踪信息。

三、成人医学校外教学点质量管理具体实施方案

(一)强化质量意识

主管校长、专家督导、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学院系主管院长组成指挥决策队,形成院系教学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保障系统,由教务科、函授办、校外站点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质量管理组成管理团,是具体执行者。首先要在生源上进行“择优录取”。严格控制招生的数量,根据招生数量自主划线“择优录取”。函授办负责修改教学站点管理条例、教师工作条例、学生管理条例、学生守则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各级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行为准则和工作规范;教务科负责制定实施每个教学环节的规章制度,课堂教学、调(停)课、教学文档、实验室和各类实习实训、课程考核、评卷和试卷复查及试卷保存等方面建立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校外站点负责跟站点具体管理制度并上报函授办审阅。

(二)严查教学资源配置

因为近几年盲目的扩大招生规模,每年近万名的招生数量,确实给学校和合作学校教学资源带来很大的压力,学校在选择合作办学单位时,对教学资源缺乏的单位予以否决。对已经合作的单位进行了清理,不符合条件的单位进行解除合作关系。同时与学校的各实习教学医院加强沟通联系,帮助在校外的学生共享其教学资源。

(三)提高教学点师资队伍水平

严格审查聘任的教师资历,学校派遣的老师和教学站点聘请的授课老师都必须是副高级以上职称,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实践检验。

(四)加强质量管理执行力度

构建成人教育质量管理考核体系,加大教育质量管理考核力度,目标责任量化到人,加大量化管理考核力度。为了加强与校外医学教学点的信息沟通,我校不仅创建了继续教育学院教务管理系统,而且还建立了校外管理QQ群,工作中的问题也可以在线与校本部相关管理人员沟通,既提高工作效率,又节约管理成本。同时对校外站点的管理人员进行学籍管理计算机水平的针对性培训,管理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提升10%。建立适合成人教育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做到赏罚分明,提高函授站教学点办学管理的积极性,加强对教学质量的重视,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每年组织一次函授站教学点工作会议,各站点负责人汇报及互相探讨学习管理经验,做到互通有无。定期组织函授站教学点教学检查与评估活动,对管理到位社会评价好的站点进行评优评先,同时对管理松懈,质量、不达标的教学点提出整改,整改不通过,撤销合作办学的资格。

(五)加强教学环节的监控管理

教学过程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构建医学成人培养过程控制的质量评价体系,以过程质量确保最终结果质量,提高医学成人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因此,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检验,师德建设等各个环节设立质量考核点,教学的日常运行、教学效果以及毕业论文质量都做到量化评分,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面质量提高。安排校本部的领导及教师参加教学点的开学典礼及入学教育,根据教学点每学期开学上报的课表安排督导组进行听课,实行考教分离,学校派遣老师监考。

(六)建立信息反馈与评价系统

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学成人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提升医学成人教育目标管理水平。建立由管理人员、督导组、上课教师、班主任、学生组成信息收集系统,通过听课、座谈、问卷、网上评教等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收集收集教学过程和效果、管理方面的信息;由领导、督导组、管理人员组成的评价与反馈系统,根据反馈的信息及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和管理进行调节,已达到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同时对来自毕业生、用人单位、社会的信息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出建议,及时反馈,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房海.高校本科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2]陈亚丽,等.成人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