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5 16:41:48
序论:在您撰写音标学习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作者:罗汉平 林少彬 陈钦明
【摘要】 目的 研究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间收治的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120例的临床特点,并与同期中青年病例90例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为十二指肠溃疡36例,胃溃疡32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4例,复合溃疡12例,肿瘤14例,其他10例,2例未行胃镜检查自动出院,未能明确诊断。老年组复合溃疡、胃溃疡、肿瘤高于非老年组(P
【关键词】 老年人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age,UGH)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和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1],是消化内科的急症。由于老年患者特有的身体特点,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预后与青年患者有所不同。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老年患者经胃镜确诊者12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老年组120例患者,男76例,女44例,年龄60~81岁,平均72.6岁。非老年组90例患者,男56例,女34例,年龄22~57岁,平均42.7岁。所有患者根据呕血、便血的临床表现,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全部病例均经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诊断确诊,全部符合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并排除下消化道出血。
1.2研究方法 比较老年人组与非老年组消化道出血原因。
1.3统计方法 SPSS软件11.0。
1.4治疗 本组主要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患者入院后均绝对卧床休息,通过补充血容量、输全血或红细胞悬液,静脉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对于出血量大者可以使用垂体后叶素收缩内脏血管,降低门脉及侧支循环压力,如果有禁忌证可选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如醋酸奥曲肽注射液(善宁)等。同时对合并慢性疾病者给予相应治疗。经内科治疗48h后无效而且出血加重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2 结果
见下表
注:*为P
本组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为十二指肠溃疡36例,胃溃疡32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4例,复合溃疡12例。肿瘤14例,其他10例,2例未行胃镜检查,自动出院,未能明确诊断。老年组复合溃疡、胃溃疡、肿瘤高于非老年组(P
3 讨论
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仍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特别是胃溃疡多见,十二指肠溃疡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而中青年组十二指肠溃疡明显多于胃溃疡,与文献报道一致[2]。老年人胃溃疡增多的原因可能与老年人胃黏膜呈退行性变,血供不足致营养不良,分泌功能低下,使胃黏膜上皮细胞修复功能受损,胃黏膜屏障功能减退;胃黏膜的营养因子如胃泌素、表皮生长因子等的减少, 胃腔内H+浓度明显增高会使其反弥散增多,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致其防御能力减退有关[3,4]。同时,老年人动脉硬化等引起胃黏膜血流量减少,影响黏膜的再生修复亦是其原因之一。老年人常因其他疾病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对胃黏膜有明显损害,非甾体类药物致胃肠出血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 抑制环氧化酶-1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②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使血小板聚集减少,诱发出血;③ 异常增多的白三烯及氧自由基对黏膜有毒性作用;④削弱胃黏膜屏障,影响上皮细胞的修复功能;所以老年人尤其是有胃肠疾病者应慎用非甾体类药物,必要时可同时服用抑酸类药或胃黏膜保护剂进行预防,警惕出血情况的出现。
急诊胃镜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意义重大,不但可确定有无活动性出血,还可对选择处理方法有指导意义[5]。急性胃黏膜病变诊断在急诊胃镜检查前非常困难,因病变浅,能在短时间内愈合,应用常规胃镜检查难以发现这种病变,急诊胃镜开展使急性胃黏膜病变诊断率显著提高。此外,急诊胃镜检查对选择处理上有指导意义,当发现出血病灶为癌肿引起者,需转外科治疗,但对急性胃黏膜病变多数用内科治疗,可镜下止血,如喷洒止血药物凝血酶等,常能很快控制出血。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特别是合并有其他疾病或由其他原发病所致者,故治疗上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在病因诊断及治疗的同时,应紧急处理上消化道出血。内科治疗主要是补充血容量,控制出血和再出血,及时输血输液,以维持有效血液循环量。凡受体阻滞剂甲氰咪呱和立止血对老年上消化道出血可作为首选药物,胃镜下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灌洗后局部喷洒凝血酶疗效肯定,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 考 文 献
[1]郑芝田.胃肠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1-307.
[2]黎忠信,钟华志.1869例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8(1):19.
[3]叶任高,陆再英,谢毅等.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0.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老年人;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age,UGH)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和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1],是消化内科的急症。由于老年患者特有的身体特点,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预后与青年患者有所不同。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老年患者经胃镜确诊者6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60~81岁,平均72.6岁。60例患者根据呕血、便血的临床表现,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全部病例均经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诊断确诊,全部符合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并排除下消化道出血。
1.2 临床症状入院时有呕血、黑粪和(或)便血,大便潜血阳性,排除来自口、鼻、咽部及呼吸道出血,其中黑便34例,呕血8例,黑便+呕血13例,便血7例。估计出血量1000 m12例, 4例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22例在24 h内就诊,其余多在3 d内就诊。
1.3 治疗方法本组主要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患者入院后均绝对卧床休息,通过补充血容量、输全血或红细胞悬液,静脉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对于出血量大者可以使用垂体后叶素收缩内脏血管,降低门脉及侧支循环压力,如果有禁忌证可选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如醋酸身曲肽注射液(善宁)等。同时对合并慢性疾病者给予相应治疗。经内科治疗48 h后无效而且出血加重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2 结果
本组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为十二指肠溃疡18例,胃溃疡16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7例,复合溃疡6例。肿瘤7例,其他5例,1例未行胃镜检查,自动出院,未能明确诊断。老年组复合溃疡、胃溃疡、肿瘤高于非老年组(P
3 讨论
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仍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特别是胃溃疡多见,十二指肠溃疡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而中青年组十二指肠溃疡明显多于胃溃疡,与文献报道一致[2]。老年人胃溃疡增多的原因可能与老年人胃黏膜呈退行性变,血供不足致营养不良,分泌功能低下,使胃黏膜上皮细胞修复功能受损,胃黏膜屏障功能减退;胃黏膜的营养因子如胃泌素、表皮生长因子等的减少, 胃腔内H+浓度明显增高会使其反弥散增多,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致其防御能力减退有关[3,4]。同时,老年人动脉硬化等引起胃黏膜血流量减少,影响黏膜的再生修复亦是其原因之一。老年人常因其他疾病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对胃黏膜有明显损害,非甾体类药物致胃肠出血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 抑制环氧化酶-1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②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使血小板聚集减少,诱发出血;③ 异常增多的白三烯及氧自由基对黏膜有毒性作用;④削弱胃黏膜屏障,影响上皮细胞的修复功能;所以老年人尤其是有胃肠疾病者应慎用非甾体类药物,必要时可同时服用抑酸类药或胃黏膜保护剂以进行预防,警惕出血情况的出现。
急诊胃镜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意义重大,不但可确定有无活动性出血,还可对选择处理方法有指导意义[5]。急性胃黏膜病变诊断在急诊胃镜检查前非常困难,因病变浅,能在短时间内愈合,应用常规胃镜检查难以发现这种病变,急诊胃镜开展使急性胃黏膜病变诊断率显著提高。此外,急诊胃镜检查对选择处理上有指导意义,当发现出血病灶为癌肿引起者,需转外科治疗,但对急性胃黏膜病变多数用内科治疗,可镜下止血,如喷洒止血药物凝血酶等,常能很快控制出血。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特别是合并有其他疾病或由其他原发病所致者,故治疗上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在病因诊断及治疗的同时,应紧急处理上消化道出血。内科治疗主要是补充血容量,控制出血和再出血,及时输血输液,以维持有效血液循环量。凡受体阻滞剂甲氰咪呱和立止血对老年上消化道出血可作为首选药物,胃镜下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灌洗后局部喷洒凝血酶疗效肯定,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郑芝田.胃肠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1-307.
[2] 黎忠信,钟华志.1869例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8(1):19.
[3] 叶任高,陆再英,谢毅,等.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0.
【关键词】新课标;对策;学习方法
新课改后初、高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层次不同。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初中化W作为学生的启蒙学科,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生产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而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趋向系统化、理论化,要求学生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一、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
初中化学较好的高一学生也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初中化学考90多分,为什么高中化学学习越来越吃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化学概念模糊和未建立微粒观
概念教学是很多老师都会采用的教学方式,但是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都不会理解化学的概念。例如化学计量是很多同学在学习高一化学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特别很多学生对“物质的量”理解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把单位mol和物质的量混淆,不能理解“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的概念,把其处理为“一堆”,而是认为是“一个一个”。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重要的概念,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作用。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计算这部分,很多同学在初中化学中未形成“微粒观”,不知道物质微观下还有哪些粒子,不能准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的实质,以至于在后面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出现很大的问题。
2.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差
高一化学经常会有大量综合性的理解性的考题,不再是初中化学那种更多只要记住就会的题。例如有些的图示计算题、实验综合题中实验流程图的考查等,就需要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审题能力,还需要综合分析能力、快速发现题眼的能力。而初中化学更侧重于知识的识记,对解题能力要求不高。由此可见,进入高一化学学习的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解题能力。
二、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的成因
通过分析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究其原因很多。比如有的是初中化学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难度不大,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学习,掌握不牢。对于一些经过系统有步骤方法的学习的学生对化学学习还是不适应。其主要原因如下:
1.学生的基础知识欠缺
初中化学课程主要安排在初三一学年,加上中考,学业紧张,所以很多老师更多的是针对考点进行讲解练习,以至于很多学生初三化学没有入门,更多的是记忆。特别是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更多的是微观上研究物质,这对于初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仅仅是宏观上,不能很好的从微观上进行理解性的掌握。
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
高一新生的化学知识零散,没有系统,表面化,不知道“为什么”,也缺乏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应具有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这就要求了学生要有课前预习,课后总结归纳知识点和规律的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化学学习的进度安排不合理
初高中教师因为教学内容的难易和课时安排等各方面的问题,在化学教学上还是存在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又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课时少,内容多,所以教学进度快。这样很大一部分学生前面知识都没有弄清楚,再学习新内容,很容易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改善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的策略
高一化学的学习对于以后化学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而且高一学生化学的低效的问题应该结合其综合特征进行处理。其策略如下:
1.提高教师个人专业素养
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大多数学校的教师,彼此对对方教学要求了解甚少,造成初、高中教师各自为政,互不交流的尴尬局面。使得教师在教材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方面先天缺失。这就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对初中教材进行学习,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上能够有利于衔接。这样在后面的教学中可以促使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建立相关化学概念。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增强学生解自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小结巩固的习惯,能够将零碎的、知识量多的知识进行总结。学生认为化学难学的原因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受初中化学学习方法的影响,还是以记背为主,很少去分析思考知识的实质。很多学生还未形成微粒观,不能去理解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实质。所以教师可以将微粒观设计在教学中,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加深对微粒观的理解。化学的实验是许多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些化学史,激励学生去探索化学的魅力。
四、结语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将初中知识更好地过渡到高中知识中,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地提高学习水平,并为今后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中学生化学反应三重表征的困难
1不能从微观水平上理解化学反应
相关文献综述表明,很多研究者对学生是否在分子水平上理解了化学反应进行了探查。研究发现,学生即使能正确配平化学方程式,也不能在微观上理解化学反应,这可能与用数学化的方式配平化学方程式有很大关系。国外对这个问题的探查多是结合画微粒图和访谈等方法进行的。例如,盖贝尔(Gabel等设计了14个题目来考查大学生对事物微观本质的理解情况。题目用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圆圈来描述分子、原子,要求学生在物质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后再画一幅新的图画。分析结果令人吃惊:第一,有50%的学生忽视了微粒守恒和微粒的排列次序;第二,尽管学过化学的学生比没学过化学的学生回答得要好,但这种差别并不显著。这表明,尽管化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涉及物质的微观本质,但通过微观本质的学习并没有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化学。另外,学生的回答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有:(1当液体变成气体时,原子被画大,而不是原子间的距离变大;(2用线条表示液体的水平面,而不是用顶层的微粒来暗示表面;(3气体分子排列有序;(4在分子分解之后,仍用完整的单位来描述微粒,而不是用更小的原子等单元表示。这表明,尽管化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涉及物质的微观本质,但通过微观本质的学习学生并没有较好地理解化学。再如,亚洛克Yarroch要求成绩中等以上的高二学生配平给出的化学方程式,并根据方程式画出微观图像,以探查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结果显示,60%的学生能够配平化学方程式却不能解释方程式的意义。这说明学生没有从微观水平上理解化学反应。
可以看出,学生不能像化学家那样进行微观表征,对学生而言,微观表征复杂而抽象,这可以从学生对原子结构、化学反应、溶液等特定内容存有_定的相异构想中窥见_二。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文献中关于化学相异构想的研究可谓数不胜数,其中相当部分的内容就集中在微观表征上,这就反映出学生在微观表征方面的困难。对于化学反应,学生也存在这样的困难。
(二不理解化学方程式的符号含义
化学方程式既可以表征宏观水平的物质变化,也可以表征微观水平上的粒子行为,符号表征指向的这种模糊性提供了_种思维转换的流动性,即借助于符号表征,思维可以很方便地在宏观表征和微观表征间转换,这为交流和传播解释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符号表征在任何时刻都具有特定的含义,这在专家看来是非常明确的,但对于学生而言,怡怡是符号表征指向的模糊性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担,学生必须能利用上下文和背景知识来明确符号表征的指向。
化学方程式隐含着丰富的信息,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也包含着多重含义:明确化学式和各个数字及箭头的含义、理解化学反应过程中键的断裂和形成、考察化学变化的定量关系等。研究发现,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存在困难。如,桑格MJ.Sanger)让学生根据微粒图书写化学方程式,他发现44%的学生对下标和系数的理解有不同程度的混淆,有的学生将C3书写成3C,学生只知道下标表示某分子中的原子个数,却不知道下标可以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比例;约翰斯顿Johnstone等人研究发现,离子方程式中没有参与反应的离子、氧化数和离子电荷给学生造成了最大的障碍;巴克(Bark〗探查德国学生对镁条燃烧的理解,他对八、九、十年级的272名学生进行了测验,结果显示,30%的学生能正确写出反应方程式,并能正确进行微观表征,70%的学生只能记住方程式而不能正确理解其微观含义,巴克由此得出结论,单纯使用化学符号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
三难以在不同表征水平间进行转换
化学概念在本质上是多重表征的,成功的化学学习应该建构三重表征的整体模型,在三重表征之间实现思维的自由转换。现已公认化学教学经常包含宏观表征和微观表征间的转换,用微观表征解释可观察的宏观现象,然而对学生而言,这种不同表征间的转换是困难的,这不仅因为微观世界的抽象本质,还因为对学生来说转换本身可能就是挑战。教师与学生在知识和经验背景方面存在鸿沟,教师已经能很流畅、很容易地实现不同表征间的思维转换,而学生对物质不是很熟悉,当这种转换发生时,学生可能会经历激烈的认知冲突才能实现。作为宏观水平和微观水平中介的符号水平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复杂性,而且由于它指向的模糊性,增加了初学者在宏观表征和微观表征间讨论的困惑。
已有大量研究发现,很多学生能正确回答谈话性的测试题目,然而进一步测试表明,他们不是真的理解了概念,很多学生能够解决计算问题,而不能解决概念性问题。例如,研究发现,学生成功配平化学方程式并不能保证他们能用图表的形式准确表征相应的化学反应。[8]我们对这一发现的解释是,能够配平化学方程式是符号水平的理解,然而画微粒图的能力是微观水平的理解,学生在联系两种表征水平方面存在困难,难以实现不同表征水平间的思维转换,因此不能成功地解决问题。再如,对于化学平衡,即使是高等化学专业的学生也存在三重表征转换的困难。研究发现,食盐溶于水,达到平衡状态即饱和时,很多学生会认为反应结束了,即将“平衡”等同于“结束”。这说明学生对平衡的动态性缺乏理解,无法建立宏观表征与微观表征的联系。还有很多学生认为,当溶液达到平衡时,化学方程式左边的物质数目就等于右边的物质数目,换句话说,学生经常将化学反应中的理解为“等于”,即如果达到化学平衡就意味着反应物浓度等于生成物浓度。这种相异构想可能缘于等号的应用,也说明学生没有将符号表征和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建立起联系。
专家可以在三重表征之间随意转换,而且可能是自发进行的,而学生的三重表征转换就困难得多。尽管如此,由于三重表征提供了科学概念不同水平上的信息,对概念理解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应努力建构起三重表征的内在联系,增进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二、中学生化学反应三重表征困难产生的原因
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三重表征困难的一个原因是,学生的思维受到他们已有的宏观经验的强烈影响,从而无法理解微观表征,如,_滴水里含有大量的水分子,这些分子竟然在不断运动着,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接受;第二个原因是,他们有限的概念性知识和贫乏的空间想象能力,导致学生经常不能将_种表征转化为另_种表征。
本文主要讨论化学反应三重表征困难产生的外部因素,这是因为外部因素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可行性设计,对教学实践更有启发意义。
1微观世界的抽象性
微观表征关注的世界是一个不可视的世界,只能通过想象来触及。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限,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对微观粒子的表征就很困难,很容易将宏观性质直接迁移过去,如,认为微观粒子有颜色、是连续的、有生命、不同状态下质量不同大小可变等。由于缺乏宏观经验的支持,学生的微观表征就显得异常困难。尽管存在各种模型和动画模拟等可视化教学的帮助,但大量研究显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还是存有大量的相异构想,过去二十年间化学教育文献的研究热点就是对学生相异构想的探查,其中相当部分的内容集中在微观表征上,由此可见,学生微观表征的困难程度。
现代化学的重要特征之_,就是将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模型作为解释理论的基础,这些粒子带有科学猜想的性质。对学生来说,粒子这个词有_定的误导性,学生可能把糖和盐的细粒当作教师提到的粒子,而不是相当小空间水平内的假定粒子。这些微观水平上的粒子是分子、原子和电子等等,这些粒子存在空间如此之小以致量子效应(对可以直接观察的粒子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变得非常显著,这些“量子物质”拥有属性的方式和我们熟悉的宏观粒子拥有属性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它是解释化学的微粒模型的一个有力证据。量子物质不是坚硬的难以穿透的有锋利边缘的实体,而是带有量子规则模型化了的属性的很多模糊区域。对化学反应宏观表征的解释都是借助于这些微观粒子的行为来解释的,在科学上,微粒模型具有真实的和重大的解释价值。
众所周知,这种微观表征模型的使用对许多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他们不能完全理解量子物质显著不同于熟悉的宏观粒子属性,学生通常采用一种虚假的解释,这可能与中学生理解科学模型和科学本质的水平有限有关系,即使是大学生也可能没有形成有效思考微观世界所需的心智模型?。
(二教材编制的局限性
教材的编制和内容呈现具有1定的局限性,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化学反应三重表征的建构。
首先,教材对有些知识的论述不是很明确,如,对原子的论述就是典型的例子。没有人能说明原子是什么或者原子像什么,虽然通过原子级显微镜我们看到了金色的原子1个挨着_个一但是原子级显微镜的输出结果是它自己的模型应用的结果。很多教科书回避了原子是或像什么这个尴尬问题,只给出了关于原子性质的论述,那么,学生很容易认同教材中画出的原子图像就是原子本来的样子。对化学反应过程的描述也存在类似的局限性。
其次,文本、图表或图形的使用存在问题。如,教材中有的图是这样画的:在一烧杯水中仅画了几个液态水分子,这会使得学生认为_烧杯水中只含有那么多个水分子,而这种理解在学生看来是很自然的,因为他们看到的就是这样,和宏观经验是吻合的。在印刷的纸张上不能描绘一烧杯水中大量的水分子,这是文本编制与生俱来的问题。如果文本不对此作出说明或解释,那么,学生就很容易产生相异构想。
再次,教材内容不能很好地体现微粒的立体性和化学反应的动态性。化学微粒是立体的,化学反应是动态的,但是落实到教材文本中,只能以二维的和静态的方式呈现,这是教材文本印刷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三化学符号的复杂性
符号表征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初学者对其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对于化学反应更是如此。我们通常用化学方程式来表征_个化学反应,这个方程式里内含着大量的信息,包括_些抽象的概念,如元素、化合价、电负性、化学反应、能量等,还包括_些普适性的书写规则,如分子式的书写规则、方程式的配平规则、离子式的书写规则等。化学符号本身就是人为表征的,因此,对学生而言,它更像是_些无意义的音节,要熟记这些复杂的符号系统,的确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化学符号表征的还是-些学生本身就觉得学习困难的知识。
为了使符号表征有意义,教师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让学生熟知符号的含义,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从一开始就注重从三重表征的角度建构符号表征的意义。符号表征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非常有利的交流工具,_旦建构起正确的符号表征,就会便利我们快速地、有效地交流,并有助于我们在三重表征间的思维转换。
因此,在教授符号表征的时候,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1和专家相比,学生的符号表征能力不如专家有效;(2使用符号表征的方式可能增加感知的复杂性和任务认知需求的复杂性;(3考虑化学符号指向对象是否是模糊的,如果真是这样,要明确符号在任1点元素、物质、分子、原子等上的含义,注意方程式中符号使用的贯性。
四化学三重表征教学的困难性
化学教育的一个难题是,宏观表征模型本质上是连续性的,而微观表征模型本质上是分离的,如,气体的流动宏观来看是连续的,而从微观本质上看气体分子的行为是分离的。建立宏观表征和微观表征的联系需要理解微观世界的粒子是极小的。对于“粒子”微粒”这样的主题词,学生早就接触过,因此,学生会借助已有的理解解释微观世界中的粒子行为。教师如果不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借助于宏观表征和微观表征的联系进行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惑。
如,对于化学反应的判断标准是有新物质的产生,对于什么是新物质是从微观水平上进行判断的,是我们应用了微观模型的结果。而从可观测的宏观表征上来看,新物质就是明显不同于原来的物质,对于学生来讲,冰融化为水也是_种新物质,尽管在化学上它们具有相同的结构,但宏观来看,物理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就像1些化学反应产生的新物质那样引人注目。很多化学方程式对于学生判断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是有帮助的,因为它们可以揭示物质的微观粒子的行为,但文献显示,也有很多化学方程式对于学生的判断帮助不大。如,对于碳酸钙加热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而言,很多学生不认为这是1个化学反应,因为碳酸钙没有和任何物质反应。另外,一些学生将加热看作是1种物质,认为碳酸钙和热发生了反应。这可能是曰常生活中“反应”的意思对理解化学术语的不利影响。
有研究者总结了化学教学导致三重表征的困难表现为三方面:(1化学教学中教师简单强调符号表征和问题解决而不重视宏观现象和微观表征的联系;(2化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很好地结合宏观、微观和符号表征,使学生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分散零乱,不能系统全面地对化学知识进行理解;(3片面、机械地强调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表征,而不能够将其与学生的曰常生活联系在_起,学生无法达到深刻的理解。
五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数学化
对于中学阶段化学反应的学习而言,熟练配平化学方程式是学生要达到的一个重要学习目标。为了实现这_目标,教育工作者研究了很多方法帮助学生熟练配平方程式,其中很多方法就是借助于数学或计算机程序。如,布拉克利Blakley证明了几乎每-个化学方程式都能用线性代数的Fotoan程序配平。尽管用数学的方法能正确地配平化学方程式,但正如科尔布Kib所说,反应物和产物在化学上真的是不同的物质,化学方程式不像一个数学表达式,因此,它们不能在数学的感觉上等同起来,忽略数学上和化学方程式之间的细微差别增加了概念性错误的可能性。?已有研究表明,学生即使正确地配平了化学方程式,他们也不一定理解已配平的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用数学方式配平化学方程式导致了学生对化学反应本质的忽略,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很多相异构想的产生。出于对这种状况的反思,很多研究者认为,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让学生学会用化学的方式正确配平化学方程式。目前,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探查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其相关教学建议上。
国内有关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教学研究主要是总结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方法,或针对某类特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进行具体研究,[14]目前,我国化学教学中仍然随处可见各种各样配平的口诀。可以说,我国在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上,许多教师并不以理解化学反应为基础,而是以数学的方式配平,训练学生配平技巧的成分很大。如此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可能会用数学化的方法配平化学方程式,但不理解化学方程式所代表的含义,从而出现对化学方程式本质的理解困难。
【关键词】 高血压 趋化因子 单核细胞 基因表达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EH是一种与遗传、环境、代谢极为相关的复杂疾病[1~3],当EH与其他相关危险因素并存时,单纯的血压控制只能使不到60%的患者获益,而危险因素的干预才能获得更大的益处。因此,积极探讨EH的发病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更有效的控制EH,减轻其危害已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共识。有学者研究发现,炎症可能在EH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2007年2月~12月实验检测EH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蛋白水平及单个核细胞MCP1 mRNA的表达,探讨外周血MCP1的变化与EH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
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5]制定的标准,选取心血管科住院和门诊新诊断或未经正规降压治疗的EH患者62例,同时选取血压正常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血栓出血性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感染、严重肝肾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排除近期有手术或外伤史等影响MCP1的因素。
1.2 方法
1.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人淋巴细胞分离液(上海捷瑞),Trizol试剂(美国Invitrogen),焦炭酸二乙酯(瑞兴),逆转录试剂盒(Promega),PCR试剂盒(Promega),100 bp DNA Ladder Marker、D2000 DNA Marker(天根生化),人MCP1 ELISA 试剂盒(美国R&D公司);ULT13863三洋-80 ℃低温冰箱(日本),5745台式冷冻离心机(德国),Eppendorff centrifuge 5810R 高速离心机,Amersham核酸蛋白分析仪,PCR仪(PE geneAmp PCR System 2400)(Perkin Elmer),DNA成像分析仪(Gel Doc EQ,BioRad),酶标仪(ELx800,BioTek公司)。MCP1引物设计由上海生工合成,上游引物5' AGGAAGATCTCAGTGCAGAGG 3',下游引物5' – AGTCTTCGGAGTTTGGGTTTG 3';βaction:上游引物5'AGCGAGCATCCCCCAAAGTT 3',下游引物5'GGGCACGAAGGCTCATCATT 3'。
1.2.2 标本采集 受检者空腹12 h,于次日清晨6∶00~7∶00采集肘正中静脉血8 ml,其中4 ml置普通生化管中,室温静置2 h,自然凝固后予离心10 min,1 000 r/min收集上清液置于-80℃冰箱保存待测;另4 ml置于EDTA抗凝试管中摇匀后即刻置40 ℃冰箱冷存,于6 h内提取RNA用。
1.2.3 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测定 用保存待测的血清,依照MCP1 ELISA试剂盒说明书的步骤操作。用酶标仪检测450 nm波长下各孔吸光度,根据吸光度值计算标本中MCP1的浓度。
1.2.4 人血单个核细胞中RNA提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淋巴细胞分离液提取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后,按照说明书的步骤提取总RNA;按逆转录试剂盒说明书步骤合成cDNA,并用PCR技术扩增目的片段,PCR产物用1.5% 琼脂糖凝胶跑电泳,溴乙锭显色。测定各条带灰度值,以βactin为内参,用MCP1与βactin的灰度比值定量MCP1。
1.2.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极显著。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EH组及对照组的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外周血白细胞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表1 EH组及对照组的基本资料注:TC示总胆固醇,TG示甘油三酯,FBG示空腹血糖,LDL示低密度脂蛋白,HDL示高密度脂蛋白,WBC示白细胞。
2.2 MCP1水平及MCP1 mRNA表达
见表2。与对照组比较,EH组外周血MCP1蛋白水平及单个核细胞MCP1mRNA表达均显著增高(P<0.01)。表2 外周血MCP1水平及单个核细胞MCP1mRNA表达注:(1)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EH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传统观念认为,EH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血液流变学异常,表现为心搏出量和(或)外周阻力增加,治疗目标也仅限于用药物控制血压。随着对EH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在EH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血管炎症是一个主要的、共同的病理特征,提示EH与炎症关系密切[6]。
MCP1为碱性蛋白,属于趋化因子超家族,可由炎症介质刺激的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分泌。MCP1在体内及体外均有强大的诱导单核-巨噬细胞聚集、附壁、游走的功能,是炎症的始动因子及标志[7]。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升高,认为EH可能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8]。本研究显示,EH患者外周血MCP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提示MCP1可能参与了EH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积极探索控制炎症的方法可能是高血压乃至冠心病具有前景的治疗策略之一。
EH患者外周血MCP1升高的机制尚不十分明了,可能来源于与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上调表达MCP1 mRNA有关,但外周血MCP1蛋白的升高是否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CP1 mRNA表达上调有关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单纯EH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CP1 mRNA表达显著增高,提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MCP1 mRNA表达上调可能是导致EH患者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升高的一个因素,但是否与内皮细胞等其它因素有关,需进一步实验证实。由于MCP1蛋白可能进一步激活CCR2趋化因子受体,介导趋化活性,使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发生移行,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9],使其产生更多的炎症因子,加速血管重构,使血管壁顺应性下降,从而使血压升高。因此,针对炎症的治疗,或许对控制血压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Lillie EO,Daniel T,Connor O.Early phenotypic changes in hypertension: a Role for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d heredity[J].Hypertension,2006(3): 331 - 333.
[2]Bergvall N,Iliadou A,Jodansson S,et al.Genetic and shar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do not confou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irth weight and hypertension:a study among Swedish twins[J].Circulation, 2007(115):2931-2938.
[3]Schillaci,M. Pirro,G. Vaudo, M, et al.Metabolic Syndrome Is Associated With Aortic Stiffness in Untreated Essential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5(6): 1078 - 1082.
[4]Sesso H, Buring J, Rifai N, Blake G, et al.Creactive protein and the risk of developing hypertension[J]. JAMA, 2003(290):2945-2951.
[5]刘力生,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12.
[6]Li JJ, Fang CH, Hui RT.Is hypertension an inflammatory disease[J].Med Hypotheses, 2005(64):236-240.
[7]De Lemos JA,Morrow DA,Sabatine MS,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lasma levels of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and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J]. Circulation, 2003(107):690-695.
【摘要】 目的 对亚洲牛带绦虫成虫延伸因子-1(elongation factor 1, EF-1)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和免疫学初步研究。方法 将亚洲牛带绦虫成虫EF-1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中,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用异丙硫代-β-D半乳糖苷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鉴定,用镍离子金属螯合剂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进行免疫学分析。结果 PCR、双酶切及DNA测序结果均表明重组质粒pET-28a(+)-EF-1构建成功。重组蛋白可被感染了亚洲牛带绦虫患者血清和猪血清识别,表明其具有免疫反应性。结论 亚洲牛带绦虫成虫EF-1基因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获得具有免疫学活性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亚洲牛带绦虫;延伸因子-1;基因克隆;原核表达
ABSTRACT: Objective To clone and express the novel gene named elongation factor 1 (EF-1) of Taenia saginata asiatica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immunogenicity of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Methods By screening the full length cDNA plasmid library, the coding region of EF-1 was amplified with PCR, and cloned into the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ET-28a(+) and then expressed in E.coli BL21 with IPTG induction.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was detected by SDS-PAGE and purified by Ni-IDA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and its immunogenicity was analyzed by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PCR, double enzyme digestion and DNA sequencing confirmed that the recombinant expression plasmid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Western blot analysis of EF-1 recombinant protein testified that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could be recognized by immunizing the serum of swine and patient, therefore indicating its immunogenicity. Conclusion A novel gene coding EF-1 of Taenia saginata asiatica was cloned and expressed successfully. The purified protein of EF-1 will be of importa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gene.
KEY WORDS: Taenia saginata asiatica; elongation factor 1(EF-1); molecular cloning; prokaryotic expression
亚洲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 asiatica)是近30年来发现的一种成虫形态与牛带绦虫相似,而囊尾蚴却与猪囊尾蚴相似并以猪作为中间宿主的人体带绦虫。2006年我们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开展对亚洲牛带绦虫在分类地位、分子诊断和疫苗等方面的研究[1-4],为制定预防人体带绦虫病策略提供依据。本研究从亚洲牛带绦虫成虫cDNA质粒文库中筛选出一个延伸因子-1(elongation factor 1, EF-1)的同源基因,构建了pET-28a(+)-EF-1原核表达载体,并对其原核表达产物进行了初步的免疫学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血清来源
感染亚洲牛带绦虫猪血清由贵阳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提供,患者血清采自亚洲牛带绦虫流行区贵州省都匀市米秀乡,健康人血清由中山大学热带病重点实验室提供。
1.1.2 文库、质粒、菌株
虫体标本采自亚洲牛带绦虫流行区贵州省都匀市米秀乡,亚洲牛带绦虫成虫全长cDNA质粒文库的构建、EST测序及Unigene 分析与上海联合基因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原核表达质粒pET-28a(+)和大肠杆菌BL-21/DE3由中山医学院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保存。
1.1.3 主要试剂和工具酶
Ex Taq酶(含dNTP)、EcoRⅠ、XhoⅠ、T4 DNA连接酶及DNA标准(DL2000)均购自大连宝生物工程公司;异丙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购自美国Promega公司;Ni-IDA Agarose(cat No:69670)购自美国Novagen公司;蛋白分子量标准购自立陶宛MBI公司;DNA凝胶回收试剂盒、质粒纯化试剂盒购自北京赛百盛基因公司;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猪IgG二抗、DAB(3,3二氨基联苯胺)显色试剂盒均购自武汉博士德有限公司;PVDF膜购自Millipore公司;TMB显色试剂盒购自美国BD公司;SDS、丙烯酰胺、亚甲叉双丙烯酰胺、过硫酸胺、尿素等试剂均购自上海申友生物科技公司。
1.1.4 引物合成和DNA测序
基因扩增引物和重组质粒DNA测序由Invitrogen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
1.2 方法
1.2.1 EF-1基因的识别
将获得的亚洲牛带绦虫unigene进行Blastx分析,获得编码亚洲带绦虫成虫延伸因子-1基因文库质粒编号为T.a HC23-E9,GenBank登录号为EF420501的同源基因;并通过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蛋白分析专家系统(ExPASY, ca.expasy.org/)预测其理化特性。
1.2.2 EF-1基因的扩增 根据已获得的EF-1编码序列,利用DNAClub和PCRdesign设计引物。上游引物:CTAGAATTCATGGAGTGTGCGTTGAAGTTC,带EcoRⅠ酶切位点;下游引物:GGGCTCGAGTTACAATTTGTTGAAGGAAG,带XhoⅠ酶切位点。以亚洲牛带绦虫成虫cDNA文库中EF-1基因的克隆质粒为模板,94 ℃预变性5 min后,热循环参数为94 ℃ 1 min,57 ℃ 1 min,72 ℃ 1 min,共35个循环,最后72 ℃延伸10 min。PCR产物1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
1.2.3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EF-1]的构建及鉴定
将PCR产物和原核表达质粒pET-28a(+)经EcoRⅠ、XhoⅠ双酶切后回收,连接、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卡那霉素筛选阳性克隆。对阳性克隆提取质粒进行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
1.2.4 重组蛋白的表达
将确定能表达重组蛋白的单菌落接种于5 mL LB培养基中,过夜培养后1∶100转接到1 000 mL培养基中,培养至A600约为0.6时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1 mmol/L,28 ℃、250 r/min进行诱导。诱导4 h后离心收菌,用SDS-PAGE检测蛋白质的表达。
1.2.5 菌体的裂解、重组蛋白可溶性判断及待纯化融合蛋白上清的制备
取单菌落接种于1 000 mL含卡那霉素的LB培养基中,37 ℃震荡培养至A600为0.6时,加入IPTG使其终浓度为1 mmol/L,28 ℃震荡培养4 h,4 ℃离心(6 000 g×10 min),收集菌液,按文献[5]的方法,每克菌(湿重)加入3 mL裂解缓冲液,重悬细菌沉淀,裂解液冰上超声破碎(160 W,超声1 s,停2 s,超声5 min),4 ℃ 13 000r/min离心20 min,收集上清和沉淀,分别取上清10 μL加入4×SDS上样缓冲液和沉淀微量加1×SDS上样缓冲液,煮沸5-10 min后行150 g/L SDS-PAGE判断重组蛋白的可溶性。
1.2.6 尿素变性纯化重组蛋白
在得到的包涵体(超声后沉淀)中加入A液10 mL重悬,4 ℃ 12 000 r/min离心15 min,弃上清,重复2次,再用B液洗涤1次,4 ℃ 6 000 r/min离心15 min。将洗涤后的包涵体沉淀加入8 mol/L尿素(溶于基础液)18 mL放置1 h左右,沉淀完全溶解,溶液清亮透明。采用透析法,逐步降低尿素浓度(8-6-5-4-3-2-1 mol/L PBS溶液)。
1.2.7 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
将纯化的蛋白进行120 g/L SDS-PAGE电泳,使用电转移仪于100 V冰浴转印1.5 h,将蛋白转移至PVDF膜上,将含预染蛋白Marker条带剪下,PVDF膜转入感染亚洲牛带绦虫猪和患者血清中(1∶100稀释),室温孵育2 h,PBS洗涤3次,每次5 min。然后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猪和抗人IgG(1∶2 000稀释),室温孵育1 h,PBS洗涤3次,每次5 min,DAB显色至出现目的条带,超纯水终止反应[6]。
2 结 果
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该基因与细粒棘球绦虫EF-1基因(登录号为AAF641192.1)的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达87%,相似性达91%;全长988 bp,编码区67-868,编码269个氨基酸。理论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是28 067.8 u和4.88[7]。
2.2 原核重组质粒的鉴定
将重组质粒进行PCR和双酶切鉴定,产物进行1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在500-1 000 bp之间有一清晰的条带,与目的基因的大小基本相符,证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图1)。
2.3 蛋白表达纯化结果
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化到E.Coli BL-21/DE3中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如图2中第4、5泳道所示,大约在34 ku左右处出现表达条带,与目的蛋白分子量基本相符。通过破包涵体,将蛋白进行纯化,结果如图2中第6、7泳道所示,其位置与目的蛋白相符,证明目的蛋白纯化成功。
2.4 Western blotting鉴定
感染亚洲牛带绦虫的猪血清以及感染亚洲牛带绦虫的患者血清对纯化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均显示出清晰的条带(图3)。
3 讨论
研究表明,EF-1是一种在细胞内普遍存在且大量表达的多聚体核糖体蛋白质,在基因表达、翻译过程中起重要作用[8]。EF-1可能由α、β、γ、δ四个亚基组成,其中EF-1α属于G蛋白家族,它和氨酰tRNA、GTP一起组成复合体,通过正确地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和tRNA上的反密码子,负责转运氨酰tRNA 到80S核糖体,并具有低水平GTP酶的活性。EF-1β具有鸟苷酸交换活性,在EF-1α从核糖体离开并且构象由GDP形式变成GTP准备与新的AA-tRNA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EF-1β作为催化剂。EF-1γ常与EF-1β形成复合物,具有增加后者鸟苷酸交换的功能。至少在脊椎动物中,EF-1还有第四个亚基EF-1δ,尤其在其羧基端与EF-1β具有同源性,而在氨基端无同源性,表明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9-10]。我们从亚洲牛带绦虫cDNA文库中识别出了一个EF-1的全长编码基因,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细粒棘球绦虫的EF-1基因 (登录号为AAF64192.1)的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达87%,相似性达91%,推测其为亚洲牛带绦虫EF-1基因,并且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是一个全长cDNA序列。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该蛋白的理论分子质量为28 067.8 u,而质粒pET-28a(+)的载体标签序列的分子质量为6 ku,所以重组蛋白的分子质量大约应为34 ku。图2的4泳道显示的重组蛋白条带与预期的大小是一致的,并且条带很浓,但从该图的5泳道看出上清没有表达,说明该蛋白是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通过尿素变性纯化重组蛋白,得到了条带很浓的纯化蛋白(图2第7泳道)。本研究为包涵体蛋白的纯化积累了经验,同时还证实了重组蛋白在纯化后具有免疫反应性,获得了具有免疫活性的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以及在诊断尤其是疫苗研究方面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Fan PC, Lin CY, Chung WC. Experimental infection of philippine Taenia in domestic Animals [J]. In J Parasitol, 1992, 22(2):235-238.
[2]包怀恩. 我国亚洲牛带绦虫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J]. 热带医学杂志, 2002, 2(3):215-219.
[3]黄江,胡旭初,包怀恩,等. 亚洲带绦虫成虫全长cDNA质粒文库的构建及EST测序 [J].热带医学杂志, 2007, 7(2)116-118.
[4]黄江,胡旭初,包怀思,等. 亚洲带绦虫成虫钙调神经磷酸酶B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8, 3(1):56-59.
[5]萨姆布鲁克J,弗里奇EF,曼尼阿蒂斯T.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 [M]. 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822-849.
[6]Harlow E, Lane D. 抗体技术实验指南 [M]. 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161-170.
[7]庞建新,黄江,胡旭初,等. 亚洲带绦虫成虫延伸因子-1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J]. 热带医学杂志, 2007, 7(6):513-515.
[8]Andersen Gr, Nissen P, Nyborg J, et al. Elongation factors in protein biosynthesis [J]. Trends Bio Sci, 2003, 28:434-440.
关键词:感知力;成长;和谐
一、调查的缘起
由于当前应试教育仍占据各中学的主要空间,在升学压力的作用下,教师和学生处于很紧张的状态下,无法释怀,因此中学阶段出现抑郁、自杀等心理疾病,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当下,学校的引导、希望和学生的喜爱、需求之间形成了不小的差异、错位、误读。2007年笔者进行了大学校园音乐文化的调查研究,研究过程中发现,大学生音乐知识的缺失及音乐文化的偏颇及音乐注意力的淡漠和中学音乐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就中学而言,无论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的音乐知识教育或者是举办的各种面向学生的音乐活动都相对较少,学校的教师对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喜欢什么样的音乐也并不了解,教师和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更谈不上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趣味进行正确的引导了,二者之间出现了不小的“断层”。中学阶段音乐文化的断层已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人生经历中缺失,大部分大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关注点不够,因此,笔者非常想关注一下目前中学的校园音乐文化状况,并从音乐教育角度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目前关心中学校园音乐文化的并不多,本文全当抛砖引玉,于是就有了开始的调查。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为了反映出河北省中学校园音乐文化的现状,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石家庄市、衡水市、张家口市、保定市四市共12所中学1008名在校高中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008份,收回980份,问卷回收率达98%。调查范围与对象主要是河北省部分市区高中,其中石家庄市二所:二十四中、河北师大附中;衡水市五所:衡水市第六中学,衡水市第十三中学,衡水市桃城区彭杜乡中学,衡水市安平县第二中学,河北省阜城县第二中学;张家口市三所:蔚县职教中学、万全中学、张北一中;保定市两所:易县中学、博野中学。调查对象为高中生,年级不限,男女不限。就河北省而言,大部分地区处于不太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居多,本次调查从发达地区选择两所中学,其余都是较为贫困的市县中学,因此本调查较能反映出河北省整体中学校园音乐现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统计
本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主要针对中学校园音乐文化,从关于音乐、关于校园音乐、关于音乐课三方面进行自行命卷调查的,调查结果如下:
在调查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音乐时,21.3%的同学选择古典音乐,75.1%的同学选择流行音乐,12.6%的同学选择民族音乐。同样在平时听什么样的音乐方面,流行音乐占83.1%,不听音乐的同学占6.4%。在选择收听方式方面,专门到音乐厅的占不到1%,从没去过音乐厅的占93.5%。听音乐的途径靠网络下载占89.3%,买光碟占7.1%,5.3%的基本不听。在喜欢的歌星调查中,港台歌手占63.2%,网络歌星占32.3%,大陆歌星占6.8%。在音乐能否调整情绪方面,92%认为音乐能调整情绪,0.1%认为不能,0.6%认为没感觉。
关于校园音乐方面,有校园广播的占72.3%,没有校园广播的占20.7%。校园经常播放什么样的音乐方面,24.8%的学生认为流行歌曲,47.3%学生认为学校播放中学生歌曲。在有无校歌一栏调查中,5.2%的学生认为学校有校歌,64.9%同学认为该校没有校歌,30.1%的同学不知道有无校歌。关于学校铃声2.5%的同学认为该校铃声很好听,51.4%的同学认为铃声一般,43.1%的同学认为铃声很难听,很刺耳。
关于音乐课方面,87.1%的同学认为该校有音乐课,5.4%的学生认为没有音乐课。对音乐课的态度问题上,80.8%的同学喜欢上音乐课,4.1%的同学不喜欢上音乐课,17.2%的同学无所谓。在学习掌握音乐知识方面,15.5%的学生认为音乐知识来源于音乐课,46.3%同学认为音乐知识不是来源于音乐课,41.2%认为大部分来源于音乐课。在音乐技能掌握上,36.4%同学认识五线谱,51.9%的同学不认识,13.7%的同学知道一点。对于乐器学习和掌握方面,37.2%学过一种乐器,59.7%没学过,4.1%会多种乐器。
从以上调查数据(来源于本课题组的调查数据 )中可以看出,目前河北省中学整体校园音乐文化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在音乐审美方面,学生们对流行音乐的盲目追求,对网络音乐的夸大跟随,对民族音乐的缺失,对古典音乐的勉强认可,都证明了目前中学生没有形成基本的审美标准和判断能力,盲从和追星成为了他们的时尚;对音乐的漠然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冷漠,反映出中学生认知能力和评价能力的稚嫩,甚至很多同学不知道学校是否有广播和有无校歌。在校园活动的认可方面,一半左右的同学不太喜欢参加活动,也有部分同学无所谓,只有很少的同学希望并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对他们来说;对音乐课的态度及音乐的热爱,都远远低于正常水平,就连发达地区学生,专门到音乐厅听音乐会的寥寥无几,很多学生对音乐持无所谓态度,听什么无所谓,听谁的歌无所谓,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但是,调查也表明学生内心对音乐还是有追求的,大部分同学认为音乐能排解心理压力,并承认音乐的功能,但在现实中没有很好利用音乐这一功能而已。
(二)构建和谐中学校园音乐文化的理论依据
所谓“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氛围,是引导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①。校园音乐文化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认识,通过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熏陶和实践中感悟、体验、表达、认识和理解音乐,将校园音乐植根于校园文化背景中,把音乐教育深深扎根于多元文化土壤里,创设一个自主和谐的人文文化氛围,以释放人的价值。”②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良好的音乐文化,营造一个有浓郁而浪漫的音乐园文化氛围,对于提高学校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将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我国伟大的音乐教育家贺绿汀一直认为基础音乐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素质修养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应加强青少年的音乐基础教育。他指出,“中小学音乐教育又是关系到整个后代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③在人的诸多素质中,审美是全面发展的人所必备的素质,而实现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自从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更成为了各中学素质教育的有力依据。可以说,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成为了目前中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据调查显示,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的一生,精神大多平和,生活也相对较少波动,对待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这使他们的情感宣泄和情感归宿更具合理性,能成为社会中稳定的因素。尤其接受严肃音乐教育的人,稳定特质更为明显。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的精神和身体息息相关,人的身体影响精神,精神影响身体,身体的变化引起精神的变化,而精神的变化会引起身体的变化。精神与身体的和谐,就是人格的统一与和谐。这两个方面同等重要,互相依存。
四、构建河北省中学校园音乐文化的目标体系
(1)以基础音乐教育为切入点,适当增加流行音乐元素,提升中学生感知想象能力。
从调查中得知,目前中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极为淡漠,每天生活在校园里却有30.1%的同学不知道学校有无校歌,也有不少同学不知道校园广播在播什么音乐。在音乐课的开设方面,17.2%的同学也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可以说音乐在某些学生眼里是可有可无,即使存在也听不见的状态。这令人悍然的“不知道”“不关心”是长期“应试教育”磨练结果还是同学已经没有了“审美需求”和“审美感受”?如果是前者还好,我们可以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努力进行改善,而如果是后者呢?当我们的学生已丧失了对“美的追求”,我们还能轻而易举的改变现状吗?著名的美国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认为“学习音乐不仅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④。在中学阶段,音乐课堂仍然是学生获得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最主要的方式和手段,因此,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及形式直接影响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和感知能力的提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但是在中学音乐课本上涉及流行音乐内容的很少,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的欣赏趣味被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所吸引,更重要的是学生欣赏的方向没有得到诱导和树立,尽管每个学生都在上课时接触了音乐课堂中的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但他们不认为自己体验到了欣赏的愉悦。相反,课外音乐欣赏的特点具有自发性、零散性和随意性,它没有外在的压力,没有约束,一切都是在自由的状态下作出的自发选择,因此 ,笔者建议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引入一些流行音乐元素作为教学内容,比如节奏型的培养方面,流行音乐具有极强的节奏感。提升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然后加入一些古典音乐及民族音乐,逐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假如我们仍在音乐课堂上缺乏对学生音乐欣赏审美趣味的引导及对鉴赏能力的培养和重视,那当然很难唤起学生高雅的音乐审美趣味了。《德国音乐教育概论》中提到:“德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的基本准则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从各种媒介挑选音乐的能力,以便音乐更好地融进个人的生活世界中……”⑤这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进行音乐教育时忽略的恰恰就是怎样培养学生学会一辈子与音乐打交道的本领,忽略了提高国民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以兴趣作为基点的原动力。普通中学生长时间没有真正接触音乐,了解音乐和感受音乐的机会,不但造成他们音乐知识的匮乏,最可怕的是生活中没有音乐意识和习惯,他们的感悟能力会逐渐下降,对音乐的敏感度降低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音乐体验,造成审美能力的降低。因此,中学音乐课堂要正确引导中学生欣赏流行音乐,加大力度宣传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高雅音乐,使中学生对音乐的选择更多元化。
(2)以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为关注点,体现人文关怀,释放人的价值。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也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窗口之一,应配合音乐课堂教学,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⑥。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校园广播以播送好人好事、重要通知、寻物启事等为主,偶尔播放音乐也是以流行音乐为主,并且没有什么章法而言,学生们并不能从光比重获得课堂以外的音乐知识及高品位的音乐作品。
在调查中我们也惊喜地发现,有些学校校园文化还是很丰富。比如笔者在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调查时发现,这所学校每天的上课铃声很悦耳,一些名曲都成为了上下课的铃声,比过去的单调的铃声更让学生感到舒心快乐。课间操音乐更是新奇,选用迈克杰克逊的《Smooth criminal》《Beat it》,这些作品很适合中学生的审美取向,同时也是流行乐坛的经典,因此更能让学生时时关注校园音乐,感觉在校园生活很温暖。
同时在学校组织音乐活动方面的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也有很多学生认为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很少。因为被调查对象都是高中生,在高考升学压力的重压下,很多同学似乎与各种学校活动的距离很远,在调查中发现,有些高中有音乐特长班的同学认为,学校应该多举行这样的活动,也表现出强烈的参加欲望,其他同学漠然的态度令人深思。德国教育家说过“真正的教育从不奢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思远虑的思想家”⑦,而应该使“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⑧因此,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从中学生全面发展谈起的。
(3)将成长作为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点,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4-18岁之间,“这段时期正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思维、意识快速发展阶段,也和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及个性品德形成的剧烈变动期,生理上成熟时他们产生陈人敢,在心理上他们也尽快希望进入成人世界,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渴望社会、老师、家长尊重他们和信任他们”⑨在调查中很多学生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因此在这一个心理较为敏感的阶段,如果不正确引导,很容易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如果学校的音乐文化氛围较浓,学生的身心都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放松,心灵得到安慰,从内心中可以产生坚强、博爱、豁达、乐观的信念。可以塑造中学生良好的个性和较为健全的人格。学生在校园中体验的是心灵的自由和解放,行为的安定有序。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不是控制和约束,而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并赋予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充满关心、尊重、友爱、和互助的环境,使学生能自由创造、自我超越、自尊、自强和自立,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获得德行的发展。
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的是安定有序、融洽协调,和谐的校园音乐文化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不是脱离学生生活的,而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重要育人功能。学校应充分开发利用校园文化的教育资源,提供和谐的立体的教育服务,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人生舞台,营造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挖掘学生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学教育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音乐文化氛围,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各个方面入手,将教学、活动和音乐文化的构建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释:
①马晓红.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之音乐教育,《职教与成教》
2006(12)P391页
②李占秀,王丽娜.构建大学校园音乐文化的原则和目标体
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9(1)P157页
③《贺绿汀.我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希望》[C].《贺绿汀音
乐论文选集》(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9: 196.
④沈建军.《音乐与科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年P74页
⑤谢嘉幸,杨燕宜,孙海.《德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
教育出版社,P38页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P 14页
⑦[德]亚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
1991年P3-4页
⑧同上P30页
⑨朱红芳.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J].《产业与
科技论坛》2009(4)P202
作者简介:
1.李占秀,硕士研究生,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
2.姚宏伟,河北师范大学学生处,副教授,研究方向 大学生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