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4:31
序论:在您撰写公差测量课程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高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涉及机械产品的设计、加工、制造、装配及维修等领域,其技术性、实用性强,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由于课程的基本概念、名词术语、原则规定多,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感到枯燥、乏味、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兴趣点,突出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合理规划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开发学生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改革做了相关研究与探索。
一、改革课堂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求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结果不仅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还只能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或是说只是有表面认识。理论知识的讲授占用了大部分的课时,学生几乎不了解实际应用。因此,遵循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讲《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的基本理论部分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适当缩减课堂理论讲授时间,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时间。
例如,用典型实例如减速器、活塞连杆组等载体进行课程引入,将轴、箱体、轴承等零件直接摆在学生面前,通过感官的直接认识使学生理解零件的配合必须满足一些要求。从零件维护、更换引出互换性的概念,提出几何量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从而介绍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等概念。《尺寸的公差与配合》、《形状位置公差与检测》、《表面粗糙度概念及检测》重点介绍几何量精度的基本术语及意义,尺寸公差标准及标注,常用表格的使用,形位公差的标注。这部分内容的授课,主要是以讲练结合为主,锻炼学生的查表、计算、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测量基础》、《极限量规》的内容综合成《测量技术基础》。重点介绍量具、量仪、极限量规的选择与使用、测量方法及测量误差等概念。主要培养学生挑选、使用量具、正确读数等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课程有完整的领悟。
二、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说,学生做,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也没有保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需要把每一个知识点系统地讲解完,而是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主探讨,从而总结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学到相应的知识,又能调动兴趣点,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这个过程很重要,体现了他们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公差与配合的相关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自我总结的教学方法。例如,基本术语与定义不应是让学生枯燥地“背概念”,应通过教师启发引导,由学生自己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这样学生学起来不会有太大压力,通过练习题反复熟练,概念自然烂熟于心了。再例如,在教学生总结公差带图画法的时候,要着重强调“0”这个数字,因为以往学生在画图时很容易丢,课本上公差带图画法的第一步是画零线,而教师总结时第一步为“零”“线”,经老师讲解学生一定会注意到这二者的区别,从而印象深刻地画“0”。当然学生在课堂上做练习进行巩固,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现今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大多已经减少了“黑板&粉笔”的使用量,将枯燥的概念、理论、公式变为灵活可动的flash、视频,将密密麻麻的板书变为清晰的课件,时动时静、丰富多彩,从平面到立体,学生感兴趣,知识变得更容易接受。
三、改革授课方式
公差方面的知识均与实际加工、测量相联系,在实验室教师可以边教边演示,学生可以边学边测量,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实验时进行分组,每组有减速箱一台,游标卡尺、螺旋千分尺、内径百分表等仪器,教师运用课件生动讲解,学生现学现用,及时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意义。从实物到图纸,再从图纸到实物,反复进行增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灵活运用公差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钳工、车、铣加工等一些实训课程也会同步进行。学生到车间进行加工实训教学,也需要看图纸、加工、检测。通过实际检测并对照图纸上的要求,学生对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公差知识有了很深认识,并能灵活运用测量仪器。这种融合于实践的教学过程,虽然是在课堂授课之外,但是效果显著。
四、改革考核方式
为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改革考核方式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的是过程考核。为强调这一特点,特将考核分为四部分:
1.平时表现:上课时的表现、作业、实验完成情况,团队协作等。
2.操作考核:设定难度的高低及不同层次要求的完成内容,将零件公差的确定、测量作为考核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得出测量结果,并确定主要零件的配合与公差,以测量结果与操作过程作为评价标准。
3.最终考核:结合图纸,学生能正确测量并合理标注在图纸上即为合格。如圆柱齿轮公差的考核是通过装配齿轮箱,要求学生按照图纸上的设计要求合理选择齿轮公差,并检测齿轮的各项误差,判断是否合格。
4.理论考试: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通过课程改革,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实现了课堂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庆隆.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改革初探.
[2]李磊.《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3):3-4.
关键词:公差原则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教学探索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为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必修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主要介绍机械设计中的精度设计问题,直接影响机械产品的质量与成本【1】。“公差原则”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体系几何公差一章中十分重要且难度较大的一部分内容,而且在实际设计、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以在保证机械零件精度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但此部分内容学生普遍反映较难理解又容易混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而,如何在课堂上为学生讲好“公差原则”这一部分内容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探索与实践。在多年的实践与教学中,笔者逐渐摸索了该部分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现谈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1.熟记术语定义,注重概念理解
要掌握好公差原则,必须正确理解及熟记公差原则所涉及的术语定义。此部分的术语及定义比较多,比如:作用尺寸(体外作用尺寸和体内作用尺寸)、最大(小)实体状态、最大(小)实体尺寸、最大(小)实体实效状态、最大(小)实体实效尺寸等,加之概念比较抽象,所以要坚决杜绝学生死记硬背定义,强调学生要注重概念的理解。在此提出三点注意事项:(1)对体外作用尺寸和体内作用尺寸的理解;很多学生对孔的体内、体外搞不清楚,必须告知学生不管是轴还是孔,体内是指的实体部分。(2)最大实体尺寸和最小实体尺寸;可以让学生用一种简单的方式理解,即:所用材料最多时的尺寸为最大实体尺寸,反之为最小实体尺寸。(3)最大实体实效尺寸是指当被测要素处于最大实体尺寸和形位误差达到最大值时的体外作用尺寸【2】。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后,教师可先以轴为例进行归纳总结:轴的最大实体尺寸=最大极限尺寸;轴的最大实体实效尺寸=最大极限尺寸+形位公差(要结合相应图例)。然后让学生自行总结轴的最小实体尺寸、最小实体实效尺寸及孔相应的最大(小)实体尺寸和最大(小)实体实效尺寸,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概念,还锻炼了独立思考及自学的能力,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2.理解公差原则,学会绘图分析
公差原则分为独立原则和相关要求,相关要求主要分为包容要求、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及可逆要求【2】。在此以独立原则、包容要求和最大实体要求为例进行介绍。图A截取了讲授独立原则应用被测要素时的图片,图B截取了讲授包容要求应用被测要素时的图片,图C截取了讲授最大实体要求应用被测要素时的图片。此部分内容教师需要先介绍相关公差原则的定义,然后结合相应图例给学生介绍,并采用列表的方式(见表一)简单总结。具体结合图例的分析过程笔者在此不做具体的描述,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习惯及学生的学习水平自行把握。
3.点明原则重点,善用对比总结
教师在此部分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点明重点及相应的核心内容,比如在讲述最大实体要求时一定要注意:(1)形位公差框格的公差值是当轴或者孔处于最大实体状态下给出的,当轴或者孔由最大实体状态往最小实体状态偏离时,相应中心要素的形位公差值会增大,当轴或者孔处于最小实体状态时,形位公差值取得最大值,该最大值等于原给定公差值加上尺寸公差。(2)注意相应公差原则需满足的条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字表述的基础上,会用数学公式进行表达。此外要结合公差原则的应用,善用对比总结,让学生对公差原则的各项要求有个对比,便于更好的理解,讲授时可以给学生列出“表二”的空表格,先由学生自行完成表格的填写,然后由教师总结。
总之,对“公差原则”实施以上教学方法后,学生反映比较积极,比较容易理清思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其它章节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同时对其它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飞,徐学林.“公差原则与公差要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0):65-66.
关键词 中职;机械类专业;公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091-03
公差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首选必修课,其重要性却常常被忽视,内容多课时少,科任难教,学生也难学。如果公差学不好,会影响后阶段的许多课程的学习,甚至直接影响学生的加工技能。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优化简化公差教学谈几点意见。
1 学前动员,学生有认识、有兴趣、有信心
首先,让学生认识本课程的性质,并了解本课程的内容 公差是机械冷加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后续的专业理论课和实操课的学习服务,是冷加工技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让学生明白这种性质,这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笔者所在学校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第一次课,笔者一般选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第三版)的绪论,由互换性引出误差、公差、测量,这四个概念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为实现互换性以公差控制误差,需要靠测量来实现。互换性是指制成的同一规格的一批零部件,不需作任何挑选、调整或辅助加工,就能进行装配,并能满足机械产品的使用性能要求的一种特性;机械制造的各个环节包括设计、加工、装配、使用和维修,都离不开互换性。
然而零件机加工必然存在误差,有尺寸误差、形状误差、位置误差、表面微观形状误差。为了实现互换性,零件的各种误差必须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这就有了公差: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公差控制误差,靠测量来实现,因此对零件的测量是保证互换性生产的一个重要手段。
画出一阶梯轴的零件图(图2),以此为例,使学生认识四种误差。然后根据图2提问学生:轴φ30为φ30f6(),孔φ30为φ30H7(),如果根据此图样进行加工,直径尺寸误差必须控制在什么范围内?轴线形状和位置有什么要求?学生已经过钳工乃至普车实习,已有简单零件加工的经验,可对误差控制还一知半解。教师可简单地讲解一下,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本书主要内容:四种公差和测量。这样一来,学生对本课程的性质与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知道零件加工需先会读图,加工完毕需采用各种计量器具检测各种误差,而这些都离不开本课程的学习。
其次,学生初步认识本课程的目标,重在识图能力、检测能力的培养
1)与机械制图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首先是零件图的识读。学生学了一学期的机械制图,已初步了解读图步骤:首先概括了解,再分析视图、想象形状,再分析尺寸,最后了解技术要求。技术要求包括表面结构要求、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热处理等内容,本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各种公差要求的识读能力:会识读尺寸公差、公差带代号,并能查出上下偏差,计算出上、下极限尺寸(最大、最小极限尺寸)以检测实际尺寸;形位公差14个项目,认识项目符号,了解公差带。然后是装配图的识读,一张完整的装配图包括一组视图和必要的尺寸(包括配合尺寸)。经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根据配合尺寸能够判断配合制度和配合性质。配合制度包括基孔制、基轴制、混合制,根据基准孔H或基准轴h来判断很容易。配合性质包括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度配合,需要学生用点心。
2)加工检测能力的培养。会使用基本的计量器具来检测误差。游标卡尺、千分尺、塞规和环规(或卡规)检测尺寸误差,百分表、千分表检测平面度、圆度、圆柱度、跳动公差的误差。
2 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主动学习,同时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测量项目实现公差控制误差,提高学生的识图和测量能力
引导学生应用各种学习方法,沟通新旧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1)对比联系区分法。公差中有很多术语,字面相近,但定义不同,学生若死记硬背易混肴,但若采用对比联系区分法来学就容易掌握,而且能沟通新旧知识。如尺寸有基本尺寸(公称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先对比定义,基本尺寸是通过它运用偏差求出极限尺寸的尺寸,实际尺寸是测量获得的尺寸,极限尺寸是允许尺寸的两个极端,还可进一步找联系:最大极限尺寸=基本尺寸+上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基本尺寸+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实际尺寸≤最大极限尺寸,等等。
2)概括总结法。公差中的形位公差种类多,学生学习过程中易顾此失彼,但只要学会并应用概括总结法,形位公差这一大块就比较容易。概括可以是种类内概括,如位置公差中的定向公差:平行度除了线对线任意方向平行度公差带为圆柱面内区域外,其他都是两平行平面间区域,这两平行平面间距为t且与基准平行;垂直度(倾斜度)则除了线对面任意方向垂直度(倾斜度)公差带是圆柱面内区域外,其他都是两平行平面间,这两平行平面间距为t且与基准垂直(或成某一角度)。这样一概括,15种定向公差就易学了。也可以就某一特征进行概括,如公差带为圆柱面内区域的有:形状公差中任意方向直线度;位置公差中有任意方向线对线平行度公差,任意方向线对面垂直度/倾斜度,任意方向的位置度公差,轴线的同轴度公差,等等。通过概括总结法,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门课的各个知识点。
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适时适量实施项目式教学,以测量项目,锻炼培养学生的公差识读与误差检测能力 本校现在选用的教材,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编写,每个项目是一种测量器具的使用或者用一种测量器具测量某种形位误差,其中穿插各种公差基本知识,有些穿插的知识与项目本身关联性不强,有待完善。笔者设计一种带孔阶梯轴(图2),可对φ30的孔与轴提出各种公差要求,学生学完尺寸公差后,学习用游标卡尺、千分尺、内径表、塞规(卡规)进行测量,挑出各种公差要求的合格品,登记存放。学完配合后,再以这些孔与轴,形成3种不同性质的配合。学各种形位公差,如直线度、圆度、圆柱度、垂直度、同轴度、跳动公差等,都可以对此零件提出相应公差要求,进行测量练习。期末考核,学生自己加工一个这样的零件,并测量各种误差,判断零件的合格性,加工出来的零件可以留给下一级的学生测量使用。这样,公差直接与生产相联系,学生动手多,有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知识。
3 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用好模型、电化手段辅助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素质差,本课程内容多课时却少,本着够用、适用的原则,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比如公差带,尺寸公差、极限配合、形位公差都涉及公差带,对这些内容学生、教师都头疼。尺寸公差,假设加工轴与孔类零件,即使使用最老的车床,只要根据图纸标注的尺寸公差查表,查出上下偏差,确定切削参数,加工完后检验是否合格即可。配合,工人装配机器时装配轴与孔类零件,应该知道是间隙配合、过渡配合还是过盈配合,过盈配合要应用热胀冷缩或者外力,学生没必要知道为什么,只要记得基本偏差系列图中各公差带位置,孔公差带在上孔大是间隙配合,反之则是过盈配合。形位公差的公差带更加多,直线度3种,平行度、垂直度各5种,让学生一一明晰这些公差带费时费力,作用也不大。可以前面几种详细点,学生明白形位公差的公差带是用来限制点、线、面实际形状或实际位置变动的区域,因此,公差带形状与被测要素有关联,大概知道公差带形状就行;重点还是让学生学会测量各种误差,特别是百分表/千分表,形状误差、定向误差、对称度误差、跳动误差等都可用百分表/千分表来进行测量。
同时,教师多应用模型、电化手段辅助教学,增加直观性,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如形状公差可采用各种透明的平面度、直线度等模型配合讲解,学生容易懂。不过这种教具易损坏,而且携带不便。教师要加强自身建设,教学中多运用多媒体CAI课件,其中采用三维动画展示各种形位公差又直观又方便又有动感。如给定一个方向的直线度,可让一条红线在透明的两个距离为公差值t的平面间区域内上下波动,而给定两个方向的直线度则可让一条红线在不同颜色的透明的距离分别为t1、t2的两对平行平面间区域上下、前后波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2
一、现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学科本位思想严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
当前中职学校教学中使用的《公差》教材内容理论性强,概念多,学生课程中实践机会少,与实际当中的联系不够。在教学当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再加上机械类课程本身的特点,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1.2 教材内容取舍不尽合理
教学中偏重对理论知识的宣讲和理论公式的推导、表格参数形成原理、计量器具的工作原理以及误差分析推导的原理等,而对于理论公式如何运用、公差表格查找原则及方法、各类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和如何处理测量数据等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对于先进的技术,如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精密测量技术、先进测量仪器等内容基本没有讲述,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此,用以培养关键能力为核心的项目教学法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二、确定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2.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机械产品设计中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精度设计的基本知识,如机械零件中各种要素的精度参数及相关的控制标准、有关术语与概念以及公差项目、有关国家标准、有关量具量仪的原理及尺寸链的基本知识等[2]。
2.2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四方面的能力:第一,读懂图纸上的技术要求的能力。第二,针对零件要求正确查用国家公差标准并进行正确标注的能力。第三,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对实际零件进行测量的能力。第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素质拓展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团队精神、竞争意识等素养。
三、根据课程总体培养目标确定项目教学法的项目方案
项目教学法是以培养关键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因此,根据课程总体培养目标,以能力目标的培养为主线,在培养能力目标的同时实现知识目标和素质拓展目标。具体制订如下的教学项目方案:
3.1 项目一:读零件图
结合机械类或近机械类具体专业的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零件图。通过本项目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对图纸上技术要求的阅读能力。本项目包括了很多知识目标,用到的就引入并加以介绍,比如讲到为什么要标注技术要求,引入互换性的概念与原理,提出几何量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从而介绍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等概念,让学生掌握图纸上各项技术标注的含义,能够读懂零件图。
3.2 项目二:典型零件测绘与技术要求标注
以专业典型零件为例,学生分组进行。在本项目中学生主要训练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让学生掌握常用和通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如千分尺、游标卡尺、百分表、量规、量块等,用它们来测量常用的零件。边检测,边调整,对量具的选用及组合、具体的测量方法作解释;然后学会用立式光学比较仪测量轴径的方法,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孔径的方法等。测绘完成后要求学生进行技术要求标注。本项目还包含了查表、主要零件的配合与公差的选择、标注等内容。这样既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课程能较有完整的理解。另外,本项目的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4]。
3.3 项目三:实际零件检测
本项目可以到实习车间检测具体的实际零件,也可通过购置工厂淘汰的专用量具和具体零件,让学生分析专用量具,了解其工作原理,并实际操作专用量具掌握其使用方法。比如锥度塞规着色检测内圆锥角、螺纹塞(环)规检测内外螺纹、三针测量螺纹的单一中径、花键塞(环)规检测内外花键以及一些检验量规等。本项目的训练中,对知识目标的实现,可以重点介绍量具、量仪的选择与使用、极限量规的选择与使用、介绍测量方法以及测量误差的分类等;对素质拓展目标的实现,主要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3.4 项目四:精密测量
本项目部分内容可以在实验实训室进行,其主要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测量仪器的最新发展状况。比如万能测长仪和表面粗糙度检查仪的使用;还可以通过参观大型企业的检测中心让学生了解先进设备,例如三坐标测量仪、气动量仪、单啮仪、齿轮检测中心等,课本上对这些设备只做简单的介绍,而且这些仪器价格很高在实验室很少配置;并且了解检测人员对精密测量仪器的操作规程,日常工作中对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对生产实际有初步的认识。
3.5 项目五:综合分析与比较测量
本项目是将同一零件,利用不同的加工方法、选择不同的基准、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对同一尺寸或公差项目进行检测,来比较测量结果。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不同的加工方法,对零件的公差值有不同的影响;选择不同的基准或基准不统一,对零件的公差值有不同的影响;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对同一尺寸或公差项目进行检测,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对于零件的公差要求或精度要求要合理,要结合具体的加工条件进行规定,不能盲目的提高或降低要求,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实例分析
利用项目教学法来教会学生学会直线度误差的检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5.1 确定项目:利用框式水平仪测量车床导轨的直线度误差。
教学项目
学习任务
职业能力(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目标
课时分配
C6140车床导轨直线度
误差检测
框式水平仪的使用
1. 能熟练说出框式水平仪的结构、工作原理
2. 熟悉框式水平仪的使用和读数方法
6
直线度误差的测量
1.会根据水平仪的示值确定被测导轨面的测量点
2.会记录各测量点的读数值
3.会根据读数值画直线度误差折线图
8
直线度误差的判定
1. 会根据误差折线图判定直线度误差
2. 会分析测量误差原因
4
5.2分组测量: 学生在老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组织完成项目。
各小组独立完成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小组内部的能力和协作精神,项目完成过程中,可以促进小组之间人员的交流和知识的交流,能够很好的提升小组人员自主学习的能力。
5.3 项目总结:
项目完成后,各小组对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总结,查明误差出现的原因以及改进措施,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还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对项目的原理和步骤有个详细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层面。
五、考核方式
与项目化教学匹配,考核方式应具有较强导向作用,为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考核方式应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注重过程化,将考核分为四部分:出勤10%,课堂练习占20%,实训成绩占35%,期末考试采取开卷形式,成绩占35%。总之,作为学校教师,我们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只要不断进行项目化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就一定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1]。
六、总结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所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努力探索,用于实践,结合机械类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融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 这样机械课专业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才能教好、学好,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项目教学法改革的目的,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谭香玲,廖友军。 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项目化教学初试[J]。 科技资讯,2011,(34)。
[2]宋欣颖。 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0)。
[3]王治平。 《公差配合和技术测量》课程的项目化教学[J]。 机械职业教育,2010,(12)。
【关键词】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教学方法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术语及定义多,内容范围广,涉及面宽,应用性强,在机械类的各个专业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专业基础课中的重点课程。笔者结合技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多年的教学实践,从目前公差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经验与实际,提出了具体措施与建议。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包括“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两大部分。前者属标准化范畴,侧重理论应用;后者属计量学范畴,侧重实际操作。本课程就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我校机械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在机械制造及相关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工作,就业时应具备几何量公差与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确定生产图样上的技术要求以及产品常规检测的基本技能。《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目标应该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围绕职业需求,理论知识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操作,强调学生的实际读图能力、动手能力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为了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堂教学过多、过细,理论性过强,与实际运用联系不大,学生学过这些理论后,实际操作中仍感到手足无措,不适应技校教学。
(2)实践教学环节少,受教师操作技能和实验设备的影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难以提高。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单一,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学习困难,尤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达不到要求,这对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工程实践和技术测量工作没有起到很好地支撑作用,所以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二、公差与配合课程教学方法
1.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技校学生大多对学习机械课程兴趣不大,在《公差与配合》课程中,更是表现出缺失自主性的状态。教师要充分强调公差配合课程的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及说明机械课程的职业前景,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对实际工作中用不到的或较少用到的内容不讲或少讲,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以只讲结论,着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要重视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课堂上演示和练习查阅表格,学会零件各个公差值的查阅和标注;突出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基础理论和相关国家标准的使用等内容,并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做到有所侧重,例如在确定教学计划时,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删去一些和其他专业课程重复的内容,从而突出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国家标准的使用等主要内容,并按学校的现有条件安排一些实习项目,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3. 穿插实习,提高学生理解性认识能力
在实训车间每个学生要根据零件图纸进行产品的检测,通过亲自动手掌握测量方法。这样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从观察到实践,获得的知识更加深刻。
4.布置作业,保证教学效果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的已完全消化,但也可能有一部分并没有完全消化,通过做作业,可以检查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做到心中有底,巩固教学成果。
三、总结
公差配合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应该加强课本知识与实际生产之间的联系,实行“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晓梅.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
关键词:形位公差教学方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基础学科,它与机械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是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极其重要的主干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它是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桥梁,是联接设计课和制造课的纽带!它使学生获得从事机械技术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公差和技术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与一定的实际工作技能,为专业服务,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它涉及几何量公差与测量技术两个范畴,它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主要特点是“4多1强”,即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符号多、实践性强,在课程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现象。
《形位公差》是《公差》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抽象难理解,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生产实践知识来开展教学,并且形位公差的选用与零件工作条件密切相关,而学生缺乏感性知识,这也是教学的薄弱环节。下面是本人在形位公差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以供同行切磋。
一、讲解专业术语时,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引发学生兴趣
在形位公差的“作用尺寸”的教学中,由于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可以先讲概念,再准备一段长度相同,直径相同的塑料材质的孔和轴,此孔和轴是间隙配合装配。先让同学测量出孔和轴的尺寸并写在黑板上,并提问学生是否满足轴比孔小就能间隙装配, 等学生理解并答“是”后, 然后再将轴弯曲。显然, 此时孔与轴的直径没有改变, 但轴再不能装到孔里了。由此, 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要将此弯曲轴装到孔里面有什么方法? 此问题一出,学生即刻讨论开了, 答案五花八门。最后由老师总结:轴形状不变,能与此轴装配的最小孔是多大? 让学生讨论后,再到黑板上画出能装配的理论孔,由此总结出何为作用尺寸。这样的开场白, 使学生从不知向知,向理解知识本质及作用迈进一步,引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使原来枯燥的内容变得精彩生动,学生易于理解接受。
讲解完专业术语和名词解释之后,课堂上抽出一些时间来让学生作配套习题册的相应内容,达到加深和巩固的目的。由于很多术语的定义环环相扣,前一个术语的定义是下一个术语的基本条件,只要有序进行,难题一定迎刃而解。
二、讲形位公差带时,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形位公差带又是形位公差教学的难点,抽象且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但只有能够描述出形位公差带,才能理解并体会到形位精度设计的内涵及检验的依据。
形位公差项目符号及特征直接反映在每一张零件图和装配图上,它已经将文字说明完全转化为图形标注说明,读图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这一章内容的掌握程度。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读图。以直线度公差为例,我先展示图纸,布置识读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接着,我讲解直线度基本概念,分三种情况,有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给定方向上的直线度、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每种都配以例图,再通过生动的FLASH动画描述出其公差带要求。注意,教师在语言组织上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想象能力,语言可以从通俗易懂过渡到规范专业。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直线度有几种公差带,并通过课堂练习图(给一个同样的轴,但有三种不同的直线度要求),来让学生来识图并回答问题,通过这样不断读图对所学知识巩固和强化。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较易理解。
三、讲公差原则时,用图形分析法、列表对比法相结合加以讲解,使学生容易接受
公差原则也是形位公差的教学重点的难点,给学生讲清公差原则就是为了处理形状公差与尺寸公差、位置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而确立的原则。公差原则有独立原则和相关要求,相关要求主要分为包容要求和最大实体要求。那么,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在学生掌握了重要的概念后,再给出公差原则的定义,在讲解定义时要求抓住长话中三个关键字:边界、偏离、补偿,其实相关原则就是一种补偿关系,当实际尺寸偏离了最大实体尺寸时,允许将偏离值1:1补偿给形位误差,但作用尺寸不能超过边界尺寸。
对独立原则、包容原则和最大实体原则分别举例图1分析:
图1
最后通过表格做对比总结,可以让学生上来填写表1相应内容以巩固知识。
表1
在分析过程中还可用动态公差图来帮助学生明白包容原则和最大实体原则实际是一种1:1的补偿关系。
讲包容原则时用生动的动画播放来帮助学生理解,非常形象直观。当实际尺寸做到最大实体尺寸时,零件身上不允许有一点的形状误差,这是因为它规定零件的边界尺寸为最大实体尺寸的原因,否则这个零件就是一个废品了。如图2所示
图2
通过以上的绘图与分析,及运用表格对比,各种公差原则的内容显得更有条理性,授课内容简洁凝炼、系统性好,使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所学知识。
四、讲形位公差检测时,让实践课与理论课结合。
按照高职教育“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形位公差的检测因实践性操作性太强,在课堂上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应以具体工程零件为载体,教室与实训室合一,在公差实训室里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但是由于我校实习训设备和场地缺乏,所以我们安排了一次校外实践教学。重庆市永川区某机械厂是我校的实习基地,机加工能力较强,是国家一级计量单位。教师先给学生讲明实践的任务、目的,再到实习基地参观实践各种机械零件精度的检测过程,由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车间,并亲自看到在工厂中如何检测轴跳动、圆度、平面度、平行度等常见项目,甚至自己也可以动手操作一下,对测量仪器进行调试,检测,明白是什么仪器,用来检测何种误差,此误差对零件使用有什么影响等。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对理论课上所描述公差带的四要素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中的形象教学方法探讨[J],汤北就,科技信息,2008 年第22 期
关键词:实践动手能力;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专业
源于实际生产实践的总结与提炼,与实际生产息息相关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作为机械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成为机械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性基础知识和技能。由于该课程概念多、名词术语多、公式多,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好学,老师不好教”的现象。结合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与本学科特性,不难看出,提升“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效果需要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导向。
1.“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现状
结合当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该课程主要存在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实践技能物质条件受限和教学引导不足等的问题。而现有高职院校所采用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材在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上还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束缚,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不协调。实践能力条件方面,一是任课教师难以彻底脱离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引导和培养。二是受场地和实训设备等物质条件的限制,学生实践技能得不到充分锻炼和提高。
2.实践动手能力驱动下“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方法改进对策
(1)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过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针对当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及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引导的教学现状,任课教师需结合教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在课前做足功课,结合当前生产实际合理设置教学过程,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根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精选授课内容,适当缩减课堂理论教学的时间,增加技能学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当做到重点突出,利用多媒体、视频等教学手段讲解一些实际的例题,主要讲解思路和方法。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实训内容要紧跟本学科的发展方向,采用模块化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读图能力、测量技术实际操作能力、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提供多层次多方式的实践机会,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以致用永远是学科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根据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课程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式的实践机会。一方面,改善当前教学实践器材及其他硬件不足的现状,加大对该课程教学物质基础的投入力度,改良和引进教学设备,不断巩固和提高硬件水平。另一方面,积极促成校企合作,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定点实习基地,让学生分阶段进入企业参观,甚至是完成一部分实习,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任课教师应做到常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因此,任课教师应做到常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源于生产实践,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该学科的教学也应当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当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下企业、技术服务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这对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是一大促进。
总之,“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源于生产实际,提高其教学质量必然也得以实践动手能力为导向。任课教师应当及时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多实践多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坚持“实用、够用”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小燕.《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探讨[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03):82.
[2]文翠芳.浅谈中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方法[J].装备制造技术,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