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4:19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信息中心工作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缩写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本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怎么写》由小编为您整理,仅供参考!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要求
以《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情分析
由于我校是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听课,课后就没有练习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生疏。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上网聊天。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2.准备采取的相关措施
(1)强调基础知识,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
(2)注重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课堂中注重讲练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4)以实例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处理信息能力为主线,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所以,在讲课过程中,除了部分理论在教室上课外,其余的时间到机房进行实际操作,同时还可以利用上课时用大屏幕播放最新的高科技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培养他们学习高科技信息的兴趣。
(5)加强学生上机纪律管理,完善机房管理条例,约束学生不良行为,严肃处理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组织优势生辅导后进生上机实践操作,实现分层管理,分层教学。
(6)灵活运用教材。就信息技术来看,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是没有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学生在认知和学习水平上的差异的,有些内容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切合实际的,不能完全把照教材中的内容搬到课堂上来讲,因此在教学时在内容上要有所删减。
三、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基础(粤教版)》教材突破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学科体系,以“认知。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来构建教材的体系,以“信息技术与处理”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内容分散到各章节中,与具体内容的学习紧密结合。每节都落实了新课改的一些精神,具体包含以下这些环节:任务、观摩、实践、交流、探究、评价、练习等,为方便学生学习,正文旁边设置了一些提示、建议,另外还有一些旁注,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工作计划高一学年度系统学习了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和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掌握程度较好。本学期主要做好复习工作,迎接12月份的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工作。
教学目标:
1、本学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完成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工作,帮助学生巩固以前学习的内容,为201x年12月的学业水平测试准备。
2、继续保持实验优势,为课改实验积累经验,为今后的信息技术课开展做好准备。
重点工作
1、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训练
2、信息技术特长生培养
教学策略
1、突出上机操作,精讲多练;
2、把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与课改实验结合起来;
3、充分灌输21世纪学习的核心理念:合作与交流,不但要给学生进行大量的信息输入,还让他们把加工好信息以各种形式输出过来;
4、作业布置适量,难易适中,有针对性,及时反馈,做好总结。
5、在上学期基础上,将继续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技术技能训练、规划设计能力培养、技术思想文化理解等方面重点实施,整体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课堂学习效率。
7、在课堂上要注意培养特长学生,鼓励参加各类信息技术竞赛,通过课外培训等方式吸收特长学生参与活动。
8、精选历年考试内容,做成网页,让学生利用网络学习。
教学安排
1、继续实行间周分组上机、上课的模式;
2、探索小组网上合作学习的新模式;
3、坚持考勤,做好学习情况、作业情况的记录。
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安排-----备注
1-----文本信息加工与表达模块复习(Word专题复习一)
1课时-----2-----文本信息加工与表达模块复习(Word专题复)
1课时-----2-----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模块复习(Excel专题复习一)
1课时-----3-----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模块复习(Excel专题复)
1课时-----3-----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模块复习(Excel专题复习三)
1课时-----4-----网页制作模块复习一
1课时-----4-----网页制作模块复
1课时-----5-----HTML、javascript、CSS样式表等代码设置
1课时-----6-----国庆假期-----
1课时-----7-----网页代码、IIS、IP设置测试
1课时-----7-----网页代码、IIS、IP设置测试二
1课时-----8-----必修理论梳理
1课时-----8-----必修理论梳理二
1课时-----9-----选修理论梳理-
1课时-----9-----模拟练习一、讲评
1课时-----10-----模拟练、讲评
1课时-----10-----模拟练习三、讲评
1课时-----11-----模拟练习四、讲评
1课时-----11-----模拟练习五、讲评
1课时-----12-----模拟练习六、讲评
1课时-----12-----模拟练习七、讲评
1课时-----13-----模拟练习八、讲评
1课时-----13-----模拟练习九、讲评
1课时-----14-----模拟练习十、讲评
1课时-----14-----模拟练习十一、讲评
1课时-----15-----模拟练习十二、讲评
1课时-----15-----重点题型、易错题型评析;各班级针对性补差
1课时-----16-----各班级针对性补差练习
1课时-----16-----理论巩固
1课时-----17-----学生学业水平测试
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有的放矢,特制定如下计划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出现了另外一种网络,那就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和通信结合的产物。现在,它已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生产、流通、教育、科研、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因特网的普及和持续发展使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如虎添翼。因特网已成为一个连接世界各地亿万人的通信系统。而宽带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网络计算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必将使计算机网络真正无处不在。
一、学生情况分析
现在学生家庭中拥有电脑的数量较多,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也比较多,而且,电脑学习不需要太多的精力和时间,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计算机是比较特殊的学科,操作性较强,大部分学生对此相当感兴趣,学习较积极,比较热情,讨论和学习的气氛比较不错。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局限于游戏娱乐和上网聊天方面,缺乏全面性。对教材要的一系列操作知识不感兴趣,只对娱乐功能感兴趣。
二、指导思想:
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为依据进行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不能和其它课程一样上课,而应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为重点,把计算机作为本门课的工具,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来处理日问题,可让结合其它学科来学习,并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加深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信息素养。在此基础上,完成上级和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
三、教材分析:
由于上学期已经学完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本学期主要任务是学习完选修课程(网络技术应用),并在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好成绩。高中信息技术必修部分的内容主要由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网络是如何工作的、新建主题网站、动态网页制作这五部分组成,其中每一部分都有学生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而建立主题网站和动态网页制作是难点,在考试中也是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花大时间,大精力来学习和练习。对于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只需要做几个专题练习就可以了。根据各班情况,适当给学生分类讲解一些难点。
三、教学措施:
1、让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采取知识题目化,任务驱动的方式,把各知识点以练习题的方式体现出来,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2、并在学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点关注后进生。
4、加强学生上机纪律管理,完善机房管理条例,约束学生不良行为,严肃处理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组织优势生辅导后进生上机实践操作,实现分层管理、分层教学。
四、时间安排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即每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故在保全基本模块的情况下,适当引导拓展模块,做如下安排
第一课时讲解学好信息技术的方法、本学期课程计划
第二课时了解计算机网络
第三课时了解校园网
第四课时网络中的数据通信
第五课时局域网的构建
第六课时通过校园网访问因特网
第七课时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
第八课时网上交流及讨论
第九课时因特网的应用领域
第十课时了解网站的基本结构
第十一课时静态网页与动态网页
第十二课时创建新的网站
第十三课时制作动态网页
第十四课时动态HTML效果的运用
第十五课时网站的
第十六课时复习
1、9月7日召开全市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研会。总结上学期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主要工作,布置下学期工作计划。
2、组织我市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召开关于“使用新教材”研讨会议,广泛征集同步练习题。
3、探讨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评价制度,完善评价体系。
5、做好典型的培训工作,在我市高中学段分抓好2-3所信息化实验学校,评出4—5名课程改革的先进个人。
6、组织好我市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分区联赛复赛工作,推动信息技术学科的普及和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
7、组织高中教师参加辽宁省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
8、及时对丹东教育信息网的相应栏目进行更新,开辟出高中信息技术教研的新天地。二、培训工作
关键词: 高铁工务作业;信息化系统;数字铁路
1 简介
近年来,高速铁路在我国迅速发展,里程数稳居世界第一。为了保障高铁的正常运行,各铁路局下属的工务部门必须每天对高铁线路进行检查和维护,这是一项长期的、定期的并具有一定重复性的劳动。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大潮,国内外铁路部门都加大了对铁路管理信息化的投入。然而,当前国内的大部分信息化系统只能覆盖到车间一级,下面工区的人员在实际上线作业过程中,还是依靠传统的纸质表格和摄像手电记录数据和保障安全,不能纳入到数字化铁路的整体中来。
“基于移动终端的高速铁路工务上线作业安全管理系统”是针对高铁工务上线作业全过程而设计开发的一套安全管理系统。包括了实时位置管理、作业流程管理、远程门禁控制、通道门导航、信息反馈等五大主要功能。
实时位置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者对作业人员和车辆的掌控力――通过给作业人员和车辆配备装载了GPS定位系统的移动终端,管理者不仅能够实时的查看作业人员和车辆当前的地理位置,还能获取当天的作业进度信息。
本系统结合高铁工务上线作业的流程,实现了全流程电子化、无纸化的作业流程管理,能够通过系统下达和制定作业计划,在作业过程中填写作业信息并实时地上传到服务器,以及随时查看完成的作业计划。其中,重点突出了对人员、工(机)具等可能存在安全风险的对象的监管,将人员点名、工(机)具查漏功能融入了作业流程管理中。
针对进出通道门这一高铁上线作业的重要安全环节,本系统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做出了改进,代替了原来的钥匙开门。硬件方面,将普通门锁替换为电控锁,并采用太阳能供电系统,实现了偏远地区门禁的自动控制;另外,加装的监控摄像头提供了额外的安全保障。软件方面,结合移动终端的NFC呙韫δ埽实现了门禁状态监测、远程呼叫/开启通道门、视频实时监控和回放的功能。
针对高铁通道门位置相对偏远、施工便道经常变动的实际情况,本系统设计了一套专门的导航系统,在常规的路网导航功能之外,增加了司机自己采集的施工便道路径,这样就能够灵活应对施工便道经常变动的情况。
在高铁上线作业过程中,如遇到需要记录的问题,本系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反馈通道,作业人员可以通过文字、语音、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将问题记录并反馈到服务器中,以便管理者进行查看。
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本系统将移动终端直接部署到高铁工务上线作业的负责人和车辆上,将工务作业的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基础的环节通过无线网络联系起来,为将来融合进整个“数字铁路”打下良好基础。
2 作业人员和车辆的实时位置管理
本系统采用了铁路专题电子地图制作技术,为用户提供包含铁路设施信息的大比例尺电子地图。作业人员的手持移动终端和汽车上的车载移动终端都装有GPS定位模块,能够获取人员和车辆的实时位置信息,然后系统通过无线网络将该信息实时发送到服务器上,再通过地图显示技术,将人员、车辆的实时位置标注在网页端和管理者移动端的地图上,这样管理人员就能随时掌握人员和车辆的动向以及当前状态,确保人员作业和行车安全,如图1所示。
另外,系统会定时记录人员和车辆的位置信息,这样通过系统网页端,管理人员还能查看特定人员和车辆的当前轨迹和历史轨迹,让其对作业过程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如图2所示,是通过网页端查询的作业车辆陕西省大荔县行进的历史轨迹。
3 到达高铁通道门的路径导航
高速铁路的应急通道门大都处在较为偏远的地区,作业人员需要乘车前往。为了方便不熟悉道路的司机到达通道门,本系统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中加入了通道门导航功能。常见的导航设备或应用(如导航仪、百度地图等)更加偏重于城市地区,在城市中的导航精度高,但由于高铁通道门地处偏远,普通导航地图的分辨率不够,则其能够精确导航到的终点离目的地通道门还有很远的距离,不能满足司机的需要。
本系统从两方面解决导航精度不够的问题。提供分辨率更高的导航地图。本系统从1:2000、1:500的航拍图中提取路网信息,并制作了铁路的专题电子地图。另外,距离高铁通道门几百米甚至超过一千米范围内的道路通常为乡间土路和施工便道,这种道路不在路网中,却经常由于下雨或人为因素被堵住或改道,是出工时司机最头疼的问题。因此,本系统研发了一套自主路径采集系统,用来解决这一问题。
根据实际出工需求,本系统将导航目的地固定为各个通道门,最终显示的导航路径由两部分构成――路网路径和采集路径,如图3所示:
其中,灰色线为路网路径,通过Supermap提供的路径规划模块,能够算出从工区或其它地方到距离目的地通道门最近的路网上的点之间的路径。而黑色的采集路径是由系统的路径采集功能生成的路径。用户使用时可以先根据语音提示到达离通道门最近的路网点,然后依据显示的自采路径到达通道门。
导航系统会根据用户当前所处的位置,智能地显示出路网路径和采集路径。基于移动终端的自主路径采集功能是本项目的创新点之一,它能够灵活地适应通道门附近小路经常性的变动,让用户可以自己添加和更新采集路径。其流程分为两步:第一步,用户需要通过移动终端采集路径点。第二步,用户需要根据采集到的路径点,通过网页端绘制出完整的路径线。
4 高铁工务上线作业流程管理
为了保障高铁线路的正常稳定运行,高铁工务段各工区需要每天对其管辖的区段进行巡查维护。其中,要为每天的任务制定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进行作业,最终将作业结果填入日写实表中提交存档。为了实现该过程的系统化管理,管理系统应该覆盖从日计划制定,到日写实查看之间的全过程,不仅能够控制工务上线作业按照流程分阶段地进行,还能够保障作业安全。通过调研得知,可以将一天的作业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班前准备阶段、上道阶段、作业阶段、下道阶段、作业完成阶段。每天执行作业任务前,作业人员可以通过系统PC终端创建当天的日计划表并输入相关信息,如图4所示,该日计划会通过系统发送到作业人员的手持移动终端上,并指导作业人员按照计划分阶段完成当天的任务。
5 高铁门禁的远程控制
高铁门禁安全系统将普通的门禁设备与远程控制、地图直观显示相结合,实时监控高铁安全通道的状态、人员进出情况,实现了高铁安全通道的实时监控、有效管理。本系统加强了对作业人员上线作业的监控管理,防止出现违规上线施工的情况,同时避免因钥匙丢失造成更大的安全隐患。
6 实时信息反馈系统
为了应对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本系统提供了灵活的信息反馈系统,如图5所示。作业人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实进行拍照、摄像、录音和输入文字,并实时地将得到的图片、视频、语音和文字上传到服务器中保存下来。管理者能够通过网页端查看保存的反馈信息,并且能在电子地图上看到反馈发生的位置。
7 结束语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消防信息化;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TU998.1
1 高校消防工作的现状特点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和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并造成国家财产损失和学生人中伤亡,其结果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其社会和政治影响将十分巨大而恶劣。首先消防安全工作要足够重视。消防安全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消防工作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其次是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到位。高校要层层鉴定责任书,内容要根据具体部门的具体情况有所区别,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身上。在消防安全检查上,不能做表面文章,要切实把消防工作落到实处。高校师生众多,人员密集,消防宣传教育应是重中之重。高校在消防宣传教育方面次数要增多,内容要丰富,效果才能理想。只有不断增强师生们的防火意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才能避免危险的发生,而不致于当危险发生时只知道打119。
2 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及消防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在现代信息社会,我们处处都离不开网络。计算机网络具有节省经费、资源共享、可扩充性等特点。而消防信息化正是通过计算机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呼叫求助等现代化科技手段的综合利用,并运用网络作为其载体,进行消防信息的采集、分析、优化处理以及数据的及时存储,从而实现消防工作硬件基础设施和消防信息资源得到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共享。而消防信处化的安全保障体系则是实现部门间消防信息共享、遇到情况快速反应和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消防信息化的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高校消防部分在日常工作中的自动化水平,并能能够使以往的工作强度大大减弱,并且把消防救援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高度。实现了快速发现火情,及时进行处理,把损失降到最低点。消防信息化实现了消防工作的透明化,使消防工作做到有数据可参考、有记录可警示、有方法可运用。
3 消防信息化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安全保障系统首先应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在此基础上保证应用系统和业务的保密性、完整性和高度的可用性,为将来的扩展应用提供空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1)确保网络运行环境的安全、持续运行和可靠,并能够防止来自外部各种不利因素的恶意攻击和内部因素的蓄意破坏;(2)提供网络运行容错、容灾的风险保障;(3)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尽量为网络应用提供方便,实行消防信息网内统一的身份认证和基于工作角色的访问控制;(4)保障信息的完整性、机密性和信息访问的不可否认性;(5)建立完备而严格的消防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
4 消防信息化在网络安全上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4.1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在一个网络环境里,利用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即逻辑安全和物理安全。逻辑安全包括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物理安全指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免于破坏、丢失等。
4.2 网络系统的脆弱性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操作系统的安全脆弱性,操作系统不安全,是计算机不安全的根本原因。(2)网络系统的安全脆弱性体现在网络安全的脆弱性;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故障;软件自身的“软肋”;软件的信息漏洞。(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脆弱性主要体现在网络上的大量信息存储在各种各样的数据库中,而这些数据库系统的安全问题却很少有人考虑到。(4)防火墙的局限性。(5)其他方面的原因,如环境和灾害的影响,计算机领域中任何重大的技术进步都对安全性构成新的威胁等。
4.3 入侵消防通信网络的表现形式
由于消防工作的社会性水平大大提高,通过网络为社会各界提供全方位的消防信息的方面也更多,如网上受理各类消防业务,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增强师生们对消防工作的满意度;有关消防工作的法律法规、消防知识的宣传等;在利用网络提高工作效率和简化日常工作流程的同时,也面临许多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内部资料被窃取;(2)利用系统漏洞入侵,浏览、拷贝甚至删除重要文件;(3)Web服务被非法利用;
4.4 消防信息化在网络安全方面采取的对策
4.4.1 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
就现阶段高校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程度来看,网络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数据库服务、局域网服务、Web服务上。应当避免消防信息网络与Internet直接连接,而是配置一台性能稳定的服务器,整个高校的消防信息网通过这个服务器上网,上网终端在Internet上是没有真实IP的,能够避免常规的攻击。
防火墙是一种将内部网和公众访问网(如Internet)分开的方法,好比内网与外网之间的“门户”,它实际上是一种隔离技术。防火墙是在两个网络通讯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尺度,它能允许你“同意”的人和数据进入你的网络,同时将你“不同意”的人和数据拒之门外,最大限度地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来访问你的网络。
加密就是对信息重新编码,使信息的内容更加隐蔽,消防信息经过加密处理后,其安全性和保密性则更有保障。安装杀毒软件的作用是杀毒和防止病毒入侵。软件要定期进行升级,因为病毒在不断更新中,杀毒软件也要随之更新,才能更有效地防毒、杀毒。
4.4.2 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
良好的安全管理制度是确保网络安全的关键。首先是制定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在消防信息化工作中,必须加强网络安全的管理工作,只有不断简化管理环节、强化管理基础、优化管理过程、细化管理流程,才能达到信息化目,完善网络安全建设。如制定消防工作人员日常行为准则、加强工作人员的资格审查;避免工作人员单独完成作业,将具体操作与网络设计分离等。只有把消防信息化的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才能使安全防范真正落到实处。
5 结论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高校消防信息化方面是一个全新的尝试,运用网络技术把原本分散的日常管理工作综合在一起,将分散在各处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使高校消防部门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并用不断重视消防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状况,采取先进可靠、切实可行的信息网络系统安全防护的技术与管理手段,提高管理和使用人员的素质,才能增强系统抵抗各类人为和非人为的因素影响等安全问题,全面提升消防信息网络系统的运行性能,确保计算机网络在高校消防信息化工作中的顺利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员工,为他们的工作学习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追踪技术;高血压患者;价值分析;左心房容积
[中图分类号] R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b)-0125-02
Left atrial volume tracking technology value analysis in the evaluation of left atrial function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U Zhenqing
Medicine Department, the Occupational Disease Prevention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 Shaoguan 51202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tracking the technical evaluation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left atrial function of left atrial volume. Methods Doppler ultrasound frequency of 1-5 MHz, toleed patient left lateral position, electrocardiogram, recorded resting heart rate, the patient was set to the test group. Result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 found that left atrial volume tracking technology changes had major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evaluation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left atrial function. Conclusion Left atrial volume tracking technology as a new evaluation of left atrial function by automatically tracking the trajectory of the left atrial wall intima real-time left atrial volume curve, fas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left atrial function changes. The application of left atrial volume tracking technology to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different thickness of the left ventricular wall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左心房功能和结构改变会影响心脏整体稳定。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功能发生改变时,会导致心房颤动、心衰以及脑卒中发生率增加。左心房容积追踪技术(LA tracking)可以通过自动追踪左心房壁内膜运动轨迹获得实时左心房容积曲线,可以快捷、全面地评价左心房功能改变[1-2]。在临床上,左心房容积追踪技术用于弄清高血压患者疾病发展过程中,左心房左心室功能间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并对患者预后影响。现对左心房容积追踪技术临床应用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8年9月~2011年9月共收治124名高血压患者,其中,男75例,女49例,患者年龄35~78岁,平均64.5岁;患者均确诊为高血压,全部患者均是窦性心律,没有影响心脏结构的疾病。将患者分为4类,Ⅰ组左心室结构正常,患者24例,Ⅱ组左心室向心性重构,患者36例,Ⅲ组左心室向心性肥厚,患者40例,Ⅳ组左心室离心性肥厚患者24例。选择体检健康者90名作为对照组,男61名,女29名,年龄32~76岁,平均58.9岁。
1.2 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频率为1~5 MHz,嘱患者左侧卧位,测心电图,记录静息心率,患者设为试验组。左心房容积追踪技术用于在舒张末期描述左心室内膜运动情况,可自动追踪,从而获得实时左心室容积曲线。并且记录下左房最大容积(LAVmax),收缩前容积(LAVp),最小容积(LAVmin),左房被动排空量(LAVpass)、主动排空量(LAVact)以及总排空量(LAVtotal)等参数。
2 结果
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对比发现,Ⅰ~Ⅳ组左房容积逐渐增大,且多数高于对照组;Ⅰ~Ⅳ组左房排空率(LAVtotal/LAVmax)逐渐减小,且均小于对照组,说明心功能下降。见表1。
表1 两组左房容积参数对比(mL)
注: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数据均取平均值
【摘要】 目的 通过“5.12”大地震救治,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动机制的组织保障,组建专业救援队伍,平时储备急救物资,培养忧患意识,加强急救培训,保证应急工作有序有效进行。方法 通过对本院“5.12”大地震伤员统计,分析伤员分区救治流程和救治方法。结果 震后2天伤员最多,占68.80%,伤后12小时以后才得到救治伤员最多,占47.64。结论 早期多部门联动专业救治是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关键词】 地震;医疗救援;汶川
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the rescue of earthquake on May 12,it’s suggested that a specialized rescue team should be established with multidepartment coordination guided by the government,as well as first aid materials be reserved during normal time and emergency training be ensured.Methods The rescue process and treatment measures of the wounded during the earthquake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number of the wounded was the most 2 days after the earthquake(68.80%),most of whom received treatment 12 hours after injury(47.64%).Conclusion Early specialized rescue coordinated by multidepartment is the key to the medical rescue.
Key words:earthquake;medical rescue;Wenchuan
“5.12”汶川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损失最为惨重、涉及地域范围最广、救治难度最大的一次灾难,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医学救援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回顾分析这次灾难救援的整个过程,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去总结、分析,有许多问题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研究。本文通过“5.12”救援实践分析,旨在探索科学有效、规范有序的救援组织方法,探讨为今后和灾难救援提供参考依据的可能性。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12日~2008年5月30日,我院共收治1601例,占德阳地区地震伤员(55255例)的2.90%,占住院收治伤员(27800例)的5.76%。1601例伤员中,男性812例,占50.72%,女性789例,占49.28%;年龄2天~102岁,平均年龄41.23岁。受伤机制:房屋垮塌后砸伤为主,占95.07%,地震逃生时摔伤占3.87%,其它占1.06%。职业分布:农民607例(37.96%),居民592例(36.97%),学生206例(12.89%),工人89例(5.56%),儿童48例(2.96%),其它59例(3.66%)。地理分布:德阳市区106例,占6.62%;绵竹市1333例,占83.24%;什邡市116例,7.25%;其它地区46例,占2.89%。
2 救援方法
2.1 救治分区 5月13日起,将某医院门急诊片区划分为分类分检、检查登记、急救与手术、观察与住院4个区域。根据伤员流量对医务人员进行必要的配置。
2.2 救治流程 伤员一入院即对伤员进行在接诊区进行分类、分检,快速判定伤员的伤势状况及诊断,制定救治措施及优先处置顺序。根据伤员需救治的先后顺序,在伤员胸部或手臂贴上黑色、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颜色的5种伤员信息卡,分别代表死亡、危重、危急、一般、污染。分类分检完成后对伤员进行快速分流。
2.3 救治方法 按伤员受伤至入院的时间进行划分。(1)现场急救:伤后10分钟内进行的救治,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2)紧急救治:伤后3小时内进行的救治,除了使用救治五项技术外,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内脏脱出的包扎等方法;(3)早期救治:伤后6小时内进行的救治,如清创术、毁损肢体截肢术、气管切开、胸腔闭式引流、开胸开腹手术,抗休克及抗感染等措施等;(4)专科救治:伤后12小时内实施的救治措施,如确定截肢、血管修复、颅脑清创、胸腔及腹腔脏器修复手术,对挤压综合征伤员进行透析,全面抗休克和全身性抗感染,闭合性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等;(5)后期救治:伤后12小时以上的救治措施,包括现场救治、紧急救治、早期救治和专科救治的内容。
3 统计分析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多个率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地理和时间分布特征
1601例伤员中,伤员地理分布差异明显,绵竹市伤员最多,占83.24%,伤员明显多于其它地区(P<0.05)。震后2天收治伤员最多,共收治1101例,占收治总人数的68.80%。地震后前2天伤员收治量明显多于其它时间(P<0.05)。
2 救治内容
我院对伤员的救治涵盖了紧急救治、早期救治和专科救治的内容和任务。1420例伤员中,共完成对968例伤员进行了分类、分检和伤员信息的登记;院前进行过救治(包括现场救治)和其他医院住院后转入的伤员380例,占伤员总数的23.7%。直接由现场转入的伤员1193例,占74.51%。伤后12小时以上才得到救治的伤员最多,共763例(47.64%)。
3 预后
1601例伤员中,生存1553例,占收治伤员数的97%。死亡48例,占收治数的3%,其中入院就已死亡42例(死亡原因记录不详);院内死亡6例(严重颅脑伤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其中24小时以内经急救死亡4例,24~72小时经抢救死亡2例。5月15日后向成都、重庆及省外医疗单位转运伤员。
讨 论
1 建立联动机制,统一指挥协调
本组资料显示,“5.12”汶川地震灾难具有突发性、影响面广、救治难度大,伤员多集中在震后1~3天,分布于交通不便的乡镇,伤后得到紧急救治及早期救治的机会较少,多数在伤后12小时以上才得到治疗。在通讯、交通、医疗资源三要素均受到破坏的情况下,灾区医疗单位应急反应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医疗救援也在短暂的混乱中开始。如某医疗机构受损严重,已无力承受救治任务,医院广场及周边躺满了伤员,有的伤员遍身血迹,、哀求声不绝于耳,已近黄昏仅有1盏灯照明,一片昏暗,惊恐的人们不知所措。当时抢救药品、器械奇缺,尸体无人搬运,伤员无法转运,通讯中断,无法将情况上报及相互间联络,现场一片混乱。急需多部门联动,相互配合支持,此时救援已不单是医疗救援问题了,急需与消防、运输、电力、防疫等部门的协同配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笔者建议:(1)政府部门应有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在灾难发生后迅速建立救灾领导机构和医疗队,负责指挥和协调整个救灾工作,如参与救灾的各类人员的分配,对不同地区、建筑物抢救工作的安排,各类救灾物资的保证,灾区水、电、气的供应及通信联络的畅通,卫生救援工作所需条件的保障和落实,救灾区域卫生、安全的保障等,保证救灾工作能够协调高效进行[1]。(2)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同时指挥部靠近急救现场或委派联络员及时了解现场情况及需求,随时指挥调整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及物质供给保障,使各部门尤其医疗卫生与相关部门环环相扣,保证急救流程畅通,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而创造条件。(3)救援医疗队到达地震灾区后应根据灾区局势的演变和当地需求以最短时间、最大限度地为灾区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为原则,因地制宜,分组展开行动,为当地提供各种形式的医疗救援[2]。
2 增强大灾急救意识,平时储备急救物资
“5.12”汶川地震灾区多数医院人员、业务用房、医疗设备、器械受损严重,几乎处于瘫痪状况,无力承受伤员救治;外援医疗队员由于出发时间仓促,仅带有少量抢救药品及器械,或未来得及带急救物质;现场医疗物资极其缺乏,仅能作伤口包扎、加压止血、骨折临时固定、补充血容量,无法开展急救手术治疗,如血气胸、内脏出血、破裂、开放骨折治疗、伤口清创缝合等处理;有伤员从挖出后送到急救现场,因物资缺乏无法作进一步治疗,失去了治疗的黄金时间;有的车载急救设备氧气,但当在车上备用电力及氧源完后,当地停电、停气无法补充进一步使用;外援医疗队个人用品准备及备用饮用水及食物严重不足,而当地也无条件提供保障,饥饿劳累,寒风袭击,部分队员发生了晕倒,体能严重透支,影响工作效率。笔者建议:政府部门应增强大灾意识,医疗部门为应对灾害发生的突然性,必须建立救援药品和器材的战备库制度[3],加强卫生应急器材的储备,如手术车、手术器械、移动X线机监护仪、抢救药品等和消毒、防护物品及供电和个人防护及简单生活用品,随时处于应急状态,一旦发生隐性灾情随时输送应急物质。为了厉行节约,资源整合发挥最大作用,建议政府投资,委托当地有能力医院保管,平战结合,平时使用及时补充,使物质都在有效期内,避免浪费。
3 加强抢救人员培训,建立应急队伍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也适用于平时的医疗应急救援任务。多数地方医院平时对灾难的发生没有思想准备,忧患意识不够,没有针对灾难的组织训练,忙于和满足日常的医疗工作。短时间内大批量伤员的涌入,对一个从未进行过灾难救援训练的医院来讲同样是一场灾难,一旦灾难发生,具体职能部门的反应、组织、措施均可能跟不上,这无疑对医院的应急反应能力、医务人员的救治技术等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验。笔者认为这次救援在组织及个人急救素养等方面还有待提高,一些医生虽然本专业业务水平及学术水平很高,但习惯于医院模式,面对大灾场面如多个医疗队如何组织整合,伤员救治分类,伤员组织转运,现场急救技术等诸多问题显得束手无策,严重影响急救效果。因此,建立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急办不光是灾害来临仅通知医疗卫生队到现场而已,而要在平时组织医疗卫生单位应急培训,培养一批一专多能救治队伍,掌握急救技术,如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病人、心肺复苏,同时掌握脑外科、骨科、急诊科、麻醉科等专科技术,他们平时在单位工作,灾害发生后可随时出发到现场参与急救。并且应建立有应急预案,平时根据预案内容组织演练,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不断总结充实完善预案,这样在灾害面前才能冲得上,组织得当,从容不迫,紧张有序展开急救,使我们灾害应急救治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结语:“5.12”汶川地震医疗救援实践充分证明,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动机制是抗震救灾的组织保障;组建专业化救援队伍是救援的技术保障;平时急救物质储备是救援的物质保障;增强忧患意识、加强急救培训是救治有序、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正国.灾难和事故的创伤救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
一是召开了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工作开门纳谏座谈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工作者、小区物业人员等社会各界代表以及市级平台信息化建设承建单位XX公司、中国移动公司相关人员,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进行座谈交流。对代表吉福强提出的如何将人脸识别技术与“雪亮工程”相结合的问题,XX代表提出的如何利用视频监控解决校园及周边安全问题,我处进行了详细记录,会后及时向市局领导汇报,制定整改措施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
二是组织召开信息网络安全工作座谈会,邀请了市广电、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进行了座谈交流,就做好网络安全运维保障和隐患排查防范工作进行部署,各运营商会后通过开展信息网络安全大排查,有效提升了全网终端防护、风险识别、应急处置能力及公安敏感信息泄露、侵犯公民隐私行为的预防打击能力。
三是开展调研走访活动,科信处由处领导带队,班子成员分别到XX、XX、XX、XX、XX、XX等多地基层所队开展调研,倾听和收集基层民警和群众对公安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建议,针对基层民警和群众关心的视频监控支撑派出所工作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需求,我处积极与省厅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将视频监控权限最大限度的下发基层,让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派出所、街面警务站真正能够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发挥其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预防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处置突发事件等工作上的职能作用。
下一步,我处将持续开展好信息网络安全整改、智慧平安社区信息化建设、“雪亮工程”智能化建设应用等多项工作,以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