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2 19:49:12
序论:在您撰写语言学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语言中各个要素之间都有连带关系,孤立的东西毫无意义。我们不能相信词典,词典其实是为日常交际服务的,词典中的义项都是在日常语言系统中已经固定下来的概念,从我们二三岁时所掌握的语言情况看,我们的语言能力表现得最明显的是区分能力,后来词典里写下的一个个概念在儿童大脑里不过是一个个相互区分的空位。那么如何解释“表达”?我们常说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工具,即思想产生在前,语言表达在后,并且除语言之外思想还有别的表达工具。然而如前所述,思想(观念)不可能预先在那里,是语言划开混沌,所以并没有一个预先要表达的东西。我们可以再试想,如果思想预先在那里的话,语言就不会变了,但语言却千变万化。表达不过是重复表达,即用日常语言系统的现成观念表达类似的观念,因此海德格尔会说“常人”从未说过一句真正的话,因为常人说的都是套话、重复的话。真正的语言是崭新的区分所带来的崭新的思想的呈现,这个呈现正是语言与思想共现。语言的意义是由价值所决定的,价值是最确切的特征,价值是系统中的区分带来的,某个语言要素的价值即它不是别的东西。意义依存于价值,没有价值,意义是不可能存在的。语言的本来状态就是系统中的区分,但在言语活动中,社会与交际使这些区分相对稳固,指称物逐渐占领了每个区分的格,形成日常语言。索绪尔从人们对语言的幻觉中恢复了语言的本来面貌,但他同时肯定这个幻觉的合理性,他的致命处在于用“社会”偷换“系统”,从而达到对日常语言系统的认可,并不再往前推进去理解文学语言对于语言的意义。
索绪尔为了避免人们忽视那个不出现的所指,或错误地把能指当作符号整体,而用专门的术语对它们进行区分,即符号、能指和所指,能指与所指并无先后,而像一张纸的两面,符号是可怕之物,可怕在它们的结合之神秘。我们无法探寻能指和所指是如何发生联系的,这种联系似乎只在人类世界里产生,并且无法知道是何时产生的,这一种“无中生有”是先天的符号能力,分享着神之创造力。索绪尔把在能指和所指层面上的区分叫做“差别”,它们把浑然之物区分开,把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区分称作“对立”,由此产生“概念”,这一不同区分之重大意义,学界仍认识不足。区分不是命名,命名是孤立的、有内容的,而区分只是形式,没有实质。能指与所指的结合没有理据,是任意的,这或许是索绪尔的“可怕”意思之一。文学语言秉承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断裂状态,意指活动远比日常语言活跃,将每个现有的语言单位都推入二次符号化过程之中。文学语言更接近于语言的本质,有两人的思想可提供支持,一是海德格尔,二是德里达,后者反对“语音中心主义”的武器,与其说是文字,不如说就是文学语言。
二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也离不开关系这个基础。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认为语言中各要素的关系和差别都在两个跟心理活动类似的范围中展开。这是一种有机关系,简单而又无法穷尽,与生命的特征相似,它们是联想关系和句段关系。联想关系有两个特征:一是通过某种共同点,人在记忆中把那些语言单位联合起来;二是心理联想还能抓住它们联系在一起的某种关系,这一关系取决于特定场合或语境,其实它提示的是一个相对封闭而确定的系统范围,那么有多少种关系,就有多少种联想系列。但是,联想关系永远不在场,只是潜在的记忆系列(记忆系列只是潜在的,是因为不同的言语者就有不同的记忆条件,不同时空中的同一言语者,记忆系列也不全相同)。线性表达是语言的命定特征,出现在线性位置上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句段关系,具有连续的顺序和一定的单位数目(而联想关系相反,没有确定顺序和一定的单位数目),然而各个要素都只是从联想关系中选择出来的,或者说语言表达就是联想关系向句段关系的投射。
联想到的东西形成了一个有区分关系的聚合,每个人头脑中都有独特的区分系统,对于一个诗人而言,看到一个杯子,他也许会想到父辈贫苦的生活,想到一段旧情,想到圣杯……这与大众所用的日常语言区分系统是不同的,在诗人那里,他的区分系统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么诗人如何让人知道自己心内隐藏的聚合系统(聚合才是系统,在术语上,“联想关系”“句段关系”后分别为“聚合关系”“组合关系”所替代,)呢?这就要通过组合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使人理解,比如“杯子”、“苦难”、“父亲”……的聚合系统,这些语言单位的单纯罗列也是一种句段表现,但一般不能使人理解,句段关系来自于民族语言的共同规则,否则他人是无法理解的。组合的可能性很多,组合的可伸缩性也很大。例如:天空、大衣、耗子、肺病,如果这是一个可能的聚合系统,彼此之间的关系、差别与对立,就必须靠组合来呈现了,由于聚合系统的独特,组合的句段关系即使为说该语言的人所熟习,在语义上也依然会觉得不寻常。严格地说,句段关系有两种,一种是索绪尔及以后的结构主义者所描述的形式关系,一种是语义语法中的义素搭配规则。在日常语言中,不仅是组合中的形式关系是确定的,并且语义搭配规则也是确定的;在文学语言中,组合的形式关系或者与日常语言完全一样,或者有一定程度的扭曲,而语义搭配上对日常语言的偏离是普遍特征,原因正是出于诗人、作家的联想关系或聚合系统之独特。诗人在玩味内心聚合系统的时候也在不断变换句段关系的表达,以形成组合对聚合最大程度的涵盖。
所以读文学语言不能只读字面的,要从字面中读出其他尽可能多的意味,如果只读字面的意义就等于没读。读出了可能性意义那是读者的本领,作者有没有能力写诗做文,跟读者无关。但这里有个概率问题,对于一个语言作品而言,1000个人中只有1个人将它读成诗,那它不一定是诗,如果再多一些人也读成诗,那就一定是诗,读不懂的人很可能是文学素质问题。作者无意,读者有意,读出诗来;作者没有能力写成诗的,读者也能读出非诗,恰恰说明读者是诗人,作者不一定是,作者不能想着凭运气蒙出一个伟大的作品来。作者写出诗来,而读者读不出(根据前面的概率),这是读者没有读文学语言的能力。
三俄国形式主义者的文学语言观是对立于日常语言的,我们为了强调对待语言的非工具态度而沿用其术语,而实际上如前所述,文学语言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语言属性,它与语言本性是一致的,反而是日常语言,语言的本性被遮蔽在实用的重复中,但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在本质上并不对立,更不存在哪些语言单位实体属于文学语言。将“陌生化”作为区别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标志,显然有误,它虽然揭示了文学语言的部分特征,充其量是从读者角度所看到的一种语言风格上的效果,但多数情况下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在能指层面并无二致,这又怎么解释呢?我们须回到语言本身去谈论,看看语言本身给文学提供了怎样的空间。
为什么说文学语言更接近语言的本性?因为它更显着地呈现了语言生命的本来状态———区分和可能性,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却将可能性变成了一种———惯用的那种,日常语言的意义空间是扁的,总是迅速穿过能指到达所指,理论上说所指并不能到达,但日常语言的所指停留在实用的层面就够了;日常用语中少有前因后果,基本上都是脱口而出,而文学中语言都是有“安排”的,必须把包含该要素的空间都展现出来,于是诗歌中的“杯子”不是日常语言中的“杯子”,而是另有所指,甚至是多重所指,保存了饱满的可能性。文学中的语言空间有两种,一种是由于特意的安排所呈现出的要素之间关系的空间,一种是单一要素的多义可能性所呈现的意义空间。文学语言中使用“陌生化”技巧的好处,就在于它至少可以打破日常语言的扁平性,形成一个形式与意义上的双重语言空间,即在形式上与日常语言拉开距离,在意义上又产生变化的可能性。
从聚合系统的空间到组合的线性之间是有张力的,那么什么样的张力是合适的呢?这就需要调,就像调校琴弦一样,要调到合适的张力,过小、过大音准都不对,理论上说调试也是无止境的。在语言上尤其如此,因为日常语言也在无限变动之中,文学活动相对于常规的语言活动而呈现张力,就只能是动态的。但对这张力空间的呈现有一定的方法与规律,这个就叫做空间语法。如何运用空间语法,使语言保持其诗歌的本性,才是文学语言最值得玩味的地方。
关键词:语境;语境观;非语言;分类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84-03
语境既是人们使用言语的环境,同时也是“言语活动所创造的能够引发语言滋生复议的“语义场”。由于语境的构成因素极其复杂,而研究者的视角又各不相同,语言学界对语境的分类很不统一。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境分类的不统一,体现了人们语境观的差异。纵观语境演变的历史,不同的语境观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语境分类的看法。
一、国外语言学家对语境分类的研究
国外语言学家对语境的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马里诺夫斯基的分类
西方语言学界认为,语境的概念最早始于波兰籍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他在给奥格登和理查兹所著的《意义的意义》所写补录中率先提出了情景语境这一概念。后来他对语境的概念行了补充,增加了文化语境。以语词的上下文和句子的上下文为研究对象,他认为上下文对语词意义具有确认作用,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用我们现在的语境观来看,马氏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都属于非语言境的范畴。但马氏的语境观具有语义学的意义,从而使语境成为语义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弗斯的分类
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是由“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建立起来的。他继承和发展了马氏的观点。1950年,弗斯在他写的《社会中的个性和语言》中,对语境做了详细的阐述。弗斯把语境加以引申,他认为语境既有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又有由情景因素构成的“情景的上下文”。他的语境观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每个音位在音位环境中与前后音位的关系;
2.词素之间的关系;
3.句子之间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4.句群之间的关系;
5.句子与情景语境之间的关系。
“语境对弗斯来说是一个技术概念,是他在分析话语的语义和话语各层次的结构成分的意义时,所要参照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范畴。”因此,弗斯语境观的着眼点不在于对语境进行分类,没有把语言活动中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加以等级划分,而是着眼于语言在特定的言语情景中所具有的现实性的具体的语言意义。可见,弗斯的语境也是一种语义学意义的语境,这是他和马氏的共同之处;不同的是,他在语境分类中引人了非语言的语境因素。
(三)韩礼德的分类
继马氏和弗斯之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立者韩礼德在1964年提出了“语域”这个概念,他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把语域分为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和话语的风格三个方面。话语的范围指的是正在发生的事,即言语活动所牵涉的范围,包括政治、科技、日常生活等。话语的方式指言语活动的媒介,包括口头方式、书面方式和口头、书面相交叉的方式等。话语的风格包括交际者地位、身份和相互关系。这三方面综合起来同样属于非语言语境的范畴。
(四)海姆斯的分类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创造了“交际能力”这一社会语言学中至关重要的概念。1968年他在《语言与社会背景相互作用的例子》一书中把语境分为八个组成部分,如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和意图、音调、交际工具、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等。按照海姆斯的观点,乔姆斯基所谓的语言能力应该称之为语法能力。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的目的是企图构建一种新的理论,把语言结构、语言运用和社会生活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认为交际能力体现在言语行为的各个方面,说话人能针对言语交际的具体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变体,能运用语言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手段,懂得使用语言的社会环境是掌握语言的重要标志。
(五)温德勒的分类
温德勒1967年从分析语法的角度,他将自然语言的语境划分为四个类型:
1.活动语境(Activity);
2.完结语境(accomplishment);
3.达成语境(achievement);
4.状态语境(state)。
(六)莱昂斯的分类
莱昂斯认为除了交际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具备共同的知识外,语境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划分,即构成语境的六个方面的知识。
1.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自己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
2.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3.每个参与者必须能分辨语言活动情景的正式空间;
4.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话语适合语言活动的话题,亦即话题对选定方言(在多语社团中)选定语言的重要性;
5.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对于这一交际的情景来说,什么事合适的交际媒介;
6.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话语适合情景所归属语域。
但是,莱昂斯着重从语用角度来划分,所以只考虑到“知识”一方面,对语境的分类不全面。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学者主要侧重于客观语境因素的分析,大多以一种静止的观点来看待语境。
(七)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分类
1986年斯波伯和威尔逊合作提出了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类交际和话语理解的关联理论。他们认为,传统语境观的不足在于它不能客观地反映语言使用时交际双方的心理状态,交际中的语境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结构体,语境是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事实或假设,其中包括从外部世界中可感知的信息、从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中可提取的信息,所有这些信息和假设构成话语理解潜在的认知环境。在具体的交际中,交际双方能够选择适当的假设来构建特定的认知环境。当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中显现出相同的事实或假设时,便产生认知环境的重叠,重叠的部分便构成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
关联理论从认知科学的角度,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语境,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地解释了意义的推导以及人类语言交际行为的心理过程。
(八)维索尔伦的分类
维索尔伦于1987年提出语言“顺应”理论,从语言交际的角度来探讨语境的动态生成。他把语境划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包括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三方面的内容;语言语境则指交际者对所使用语言的掌握程度、交际过程中由语言形式所提供的新旧信息以及信息传递的媒介。维氏认为,语境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产生和建构于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说话人的语言选择要顺应不同的交际语境,而语境也会顺应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他的这一观点与斯波伯和威尔逊的认知语境观极为相似。
认知语境是语境同语用主体交叉而形成的一种更值得注意的语境。它开拓了语境研究的思路,为人们全面认识语境的构成机制,对语境进行科学分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九)Saeed的分类
Saeed1997年在《L Semantics》中把语境看成事语言、情景和参与者三因素的结合,将语境分为三个方面:
1.从物理语境中可以估计到的;
2.从已经说的话中可以找到的;
3.从背景或共享中可以找到的。
他的第2点相当于语言语境,而第1点和第3点则相当于非语言语境(包括情景因素、背景常识、社会文化知识等)。
(十)奥尔伍德、安德森、达尔的分类
奥尔伍德、安德森、达尔在其合著的《语言学中的逻辑》一书中研究逻辑学的角度,把语境分成以下两类:
1.内涵语境,或称为晦暗的语境;
2.外延语境,或称为显透的语境。
虽然,不同流派语言学家的语境观存在着差异,但不难发现,人们对语境的认识正是随着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而一步步向前推进的。一是对语境外延认识的不断扩大。由语言本身扩大到交际的情景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心理因素,乃至百科知识,几乎无所不包。二是对语境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入。从语言内部结构的分析到语言与社会关系的分析,从客观事物的静态分析到交际主体的动态分析,从语音学、语义学、功能语法学、社会语言学到认知语言学人们对语境的性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更科学的理解。
二、国内语言学家对语境分类的研究
我国的语言研究没有较早地提出语境这一概念,但涉及这一领域的认识在传统文学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如唐代孔颖达的《正义》和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就已经从字、句甚至章、篇的相互作用来说明上下文对话语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有重要意义,这对今天的语篇分析至关重要。我国现代语言学界20世纪30年代始对语境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陈望道的分类
陈望道先生1932年在《修辞学发凡》中将语境的复杂情况归为两类:
1.语言文字因素,指语言文字的习惯和上下文。
2.情境因素,指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语言交际学的发展,很多学者发展了陈望道先生的观点,提出了新的见解。
(二)张志公的分类
张志公先生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1982年版)里提出了如下观点:
1.广义语境,是指写说时情境和背景等方面的因素。广义语境又可以根据其构成因素分为现实语境、现代社会语境和个人语境。
2.狭义语境,指写说的前言后语或上下文。
(三)王均裕的分类
王均裕在《略论语境的特征》一文中从把语境分为语言因素语境和非语言因素语境;又从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个方面又对语境做了详细的分类:
1.语言因素语境分为:前言后语语境(上下文)、语体语境和社会特殊习惯用语语境。
2.非语言因素语境又可以从交际双方境况、社会文化环境和时空环境来分类。
可见,王均裕的这种分法,着重强调言语交际因素对于认识语境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似乎这样的分类意义不大。
(四)常敬宇的分类
常敬宇在《语境与语义》[5]中把语境分为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两种:其中语言的语境又细分为语言环境,即上下文,和副语言环境(包括无声的交际双方的眼神、表情和服饰色彩和有声的如声调、语调、语气和停顿);非语言的语境又因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和语体风格环境的差异的有所不同。
常先生把副语言环境也包括在内,其实,副语言环境虽然和达意传情有关,但只是表达的辅助手段和方式,不应归入语境之中。他把语体风格环境划分到了非语言因素语境一类,我们认为应归入语言因素语境一类比较合理。
(五)王建平的分类
王建平在其《语境的定义及其分类》一文中按语境本身是否表现为言辞,把语境分为言辞语境与言外语境。
1.言辞外语境可以按照主客观因素划分为主观语境因素和客观语境因素;
2.言辞语境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可以分为篇章语境、段落语境、句子语境和词组语境。
(六)何兆熊的分类
何兆熊在《语用意义和语境》一文中读语境分类的着眼点侧重于使用语言的知识,把语境分为两类:
1.语言的知识:包括所使用的语言的知识和对语言的上下文的了解。
2.语言外的知识:包括情景知识和背景知识。
何兆熊的分类也都是依据语言的因素和非语言的因素来划分的,所不同的是,何兆熊仅依据语言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因素――知识来划分,是在莱昂斯的基础上对语境分类的扩展。
(七)王德春和刘焕辉的分类
王德春和刘焕辉把语境分为两类:
王德春认为,语境可根据主客观因素的差异进行分类:主观因素包括身份、职业、思想和修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和对象。刘焕辉把语境分为语言和非语言语境。其中,语言因素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语句内在语境,这里主要是语义、语法、语音语境;其二是语句上下文语境,也可以从语音、语义和语法的层面来划分。
(八)王建华的分类
王建华在《关于语境的构成和分类》一文中根据周遍性、层次性和简明性原则,将语境分成三大类型:言内语境、言伴语境和言外语境,各自内部又可按一定的层次细分为若干类:
立足于语境同语言的关系,他把语境分为“言内语境”“言伴语境”和“言外语境”三种。其中,言内语境又分为“句际语境”和“语篇语境”两种;言伴语境又分为“现场语境”和“伴随语境”两种;言外语境又分为“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背景语境”两种。
(九)刘澍心的分类
刘澍心在《语境观的差异对语境分类的影响》一文中将语境进行了如下分类:
刘先生以“语境产生于言语行为的过程”为理论依据,将语境分成“可能语境”和“现实语境”,表明了语境依赖于言语行为的本质属性。其次,他又将现实语境分为“起始语境”和“交际语境”,突出了语境动态生成的特点。
与以往语境分类不同的是,刘澍心的分类框架,更加强调语境的动态生成性。
(十)王希杰的分类
关于语境的分类,10年前他在《修辞学通论》中的《语言环境的分类》中说:现在,从交际活动的四个世界理论出发,可以区分四个语境:语言语境、物理语境、文化语境、心理语境 。10年后,王希杰在其《语境的再分类》一文中把语境分成四类:
1.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
2.动态语境和静态语境
3.共时语境和历时语境
4.显性语境和潜性语境
(十一)曹京渊的分类
曹京渊在其《言语交际中的语境研究》一书中把语境分成四类:
1.语言语境
2.情景语境
3.文化语境
4.认知语境
国内外研究语境的学者对语境进行过很多的分类,但都莫衷一是,究其原因是因为学者们发现,大到社会、时代、文化、心理,小到具体的情景、话语形式和内容,语境的构成因素相当庞杂。从理论上讲,与言语行为交际相关一切社会现象都有可能成为语境因素,而成为语境分类的对象。
参考文献:
[l]李思民.语境的理论阐释[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科学版),2002,(4).
[2]仇鑫奕.语境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J].汉语学习,2001,(5).
[3]J.Lyons.Semantics.Vol.2,.P.574,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4]王均裕.略论语境的特征[J].四川四番大学学报,1993,(3).
[5-7]西稹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250、62、298.
[8]王德春.修辞学探索[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64.
[9]刘焕辉.言语交际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46.
[10]王建华.关于语境的构成与分类[J].语言文字应用,2002,(3).
[11]刘澍心.语境观的差异对语境分类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2]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317.
弄清学外语的目的
这听起来好像没什么,但如果没有好的理由,你就非常可能在这场长跑中掉队。为了炫技而想要学法语,这可不是什么好理由;而想学会法语去了解法国人,这就另当别论了。
找到你的小伙伴
马修有好几种外语都是和他双胞胎兄弟迈克尔一起学的(他们8岁就学了希腊语)!我为什么要强调这对超级学霸兄弟,因为总觉得是他们之间的良性竞争关系,对学习特别有帮助。
游戏学习
用各种方式学外语本身是个非常有创意的事,这对学霸兄弟学外语时会用它来写歌和录歌。想个适合你自己的有趣的方式:和朋友一起做个广播剧、画连环画、写诗歌,或者和任何一个你能沟通的人聊天!你要是觉得找不到适合你的,那也许你没有按第4条做。
潜心修行
“从下决心学的那一刻,我就开始用全身心吸收。所以我一开始学习语言,就会一整天都使用它,比如写邮件、自言自语、听音乐等,把自己完全丢进那个语言文化环绕起来的环境里。这个非常重要的。”“我总是感觉,脑海里的思考都要转变成这种语言文化。”
学百遍不如用一遍
建议你一开始就把交流放进目标,这样就不会陷在教科书里了。“学语言的目标是为了使用它,最好是创造性地把它融进日常生活中。可以是写歌词、挖掘和人说话的渴望。你甚至不必一定去国外,比如学希腊语就只要找到当地的希腊餐馆,用希腊语点单。”
像小孩一样去学
快速学习语言的诀窍,是要有小孩一样的态度:即时、无知、爱玩、犯错。没有研究能证明学习能力和年纪的直接关系,但小孩子愿意犯错,成年人却包袱太重,怕犯错怕笑话!当你要学好一门语言,就要承认和接受自己如孩子般无知,这是获得成长和自由关键点。
离开你的舒适区
经过上一步,意味着你做好心理准备面对很可能的尴尬:和陌生人聊天、问路、点菜、开始讲笑话。突破越多你的舒适区就越大,在各种情境里就更加应对自如:
“一开始你会遇到一些难题:可能是发音,可能是语法,或是你还没学到的表达方式,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感觉。所有人说自己的母语都会有语感,能不能把外语学成母语,关键就看有没有这个语感了!
仔细听
人在学会画画之前,一定先学会观察:“要相信你有能力掌握所有发音方式,不过没有习惯而已。举个例子,没有R的大舌头音,我学西班牙语时就遇到perro或reunión这种需要卷舌才能发出的单词,我找到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不停地听别人说。先听,然后想象这个音是用口腔的哪个部位发的,再模仿。”要是身边是否有老外供你观察,看电影和电视剧也是不错的选择。
摘要:由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影响了20世纪以后几乎所有的语言学流派和语言学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索绪尔对法国的语言学及语言学家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其对法国著名语言学家梅耶和马丁内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前者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后者则是功能语法学派之父,在法国甚至世界语言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结构主义 索绪尔 法国 梅耶 马丁内
结构主义语言学是语言学史上的一次大革命,它是由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 de Saussure)开创的一门新兴学科。而索绪尔本人则被描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和“使语言学科走向现代的大师”,他还被认为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最伟大的思想家和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理论被称为语言学的“第一次革命”,他的学说奠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的各个语言学派,被英国学者罗宾斯(R. H. Robins)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索绪尔最杰出的贡献就是他的普通语言学理论,他空前深入的探讨了语言的特征并规定了语言学的任务,做出了有历史意义的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区分和“联想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区分,并最先提出了符号学方法事关语言研究。
索绪尔实际对现代语言学产生了两个巨大的影响。首先,他为现代语言学指明了总的方向,明确了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研究对象,规定了语言学的任务,即把语言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索绪尔才成为现代语言学之父。自他以后的各个语言学流派均受到他的深刻影响,没有任何一派不是从索绪尔的学说中汲取营养的。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派、系统功能语法以及转换生成语法,无不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次,他所做出的几个主要切分和定义的具体概念,虽然这些概念不是索绪尔第一次提出,但他的重大贡献在于推动和发展了这些概念,对它们做出了明确的定义。现代语言学中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对这些准确概念及其真正内涵与本质进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索绪尔推动语言学进入了一个标志性的新时期,20世纪的所有语言学都是索绪尔语言学。
索绪尔对整个语言学界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两位著名的法国语言学家:梅耶(A. Meillet)和马丁内(A. Martinet)。
梅耶(A. Meillet 1866-1936)是一名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他作为索绪尔的得意门生,1886年开始选听当时在巴黎高等研究学院任教的索绪尔的语言学教程,师从索绪尔学习历史比较语言学。23岁时,索绪尔因病不能到巴黎高级研究学院执教时,曾受命代替索绪尔讲课。梅耶的研究范围极广。他编出了斯拉夫语和亚美尼亚语教材;对伊朗语研究很有成绩;论述希腊语史和拉丁语史的著作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在20世纪上半叶的法国语言学界,梅耶享有崇高的地位。梅耶也被认为是“法兰西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兰西学派的特点是承认语言是社会现象,但也用“心理”去理解语言,而且在实际研究中以语言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把社会心理的要素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原则相结合。
梅耶虽然是索绪尔的得意门生,但其实他的理论与索绪尔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的唯一任务是描写语言,梅耶则认为,语言学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哪个语言结构与哪个社会结构相对应,在他看来,社会变化是人们研究语言变化是唯一能够求助的可变因素。同时,梅耶虽与索绪尔使用一些相同的术语,但其意义目的却大相径庭,比如,索绪尔的学说中,“系统”一词解释了语言的功能,而根据梅耶的观点,则解释了语言的历史进程。梅耶承认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要找出制约语言发展的“基本法则”,这种法则应该是适应于任何时期任何语种的。他还认为语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语义两个范畴。决定语音变化的是生理解剖方面的因素,语义变化则取决于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因为语言是突出的社会现象。同时,正如语言对于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等起着很大的作用,社会结构也反过来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不同发展。因此,梅耶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实际上可以归结为语言发展变化的类型学。
梅耶在当时的法国语言学界占统治地位长达四十年之久,他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法国语言学家。邦威尼斯特(E. Benveniste)和科恩(M. Cohen)都是他的学生,甚至连马丁内都曾是他的得意门生。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的威望,或多或少的都遏制了外国语言学理论在法国的发展和影响。
自索绪尔之后,结构主义语言学主要分为三大派系: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派。它们分别继承了索绪尔普通语言学中关于音位学、语符学和语义学的主要观点。这三大语言学的派系都对后世的语言学和语言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布拉格学派一度成为影响语言学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源头,更是被语言学界公认为是继索绪尔以后最具影响力的学派。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D. Bolinger)写道:“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像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布拉格学派曾影响到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
在布拉格学派影响下的众多语言学家中,就有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布拉格学派的观点是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的结合,亦可称为结构-功能语言观。功能语言观把语言看作是完成语言社团赋予其基本职责的工具。其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而马丁内正是继承和发展了布拉格学派的这一观点。
马丁内(A. Martinet 1908-1999)1928年进人巴黎高等研究学院,先后接受梅耶和房德里耶斯(J. Vendryèse)的指导,攻读日耳曼语言学。早期受到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训练,给马丁内日后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1932年马丁内去丹麦, 在叶姆斯列夫指导下进修语符学,他并没有接受语符学的理论体系,但语符学所体现的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观点却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认为是功能语法学派之父,他继承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主义,认为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交际,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首要功能就是服务于人们思想的交流。他的著作有《语音演变的经济原则》、《普通语言学纲要》和《语言的功能观》等,其中最负盛名的是1960年出版的《普通语言学纲要》,这部著作共被翻译成17种语言。
马丁内首先确认语言的第一功能是保证人们的交流。基于这个原理,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各个成分、类别和结构在语言中的功能。这就要求在语言分析时剔除与交流这个目的无关紧要的要素,而抓住其相关性特征货区别性特征,即在交流时一种信息赖以传播的特征。为此,马丁内第一个提出“双重切分”的概念。第一次分解切分出最小的意义单位是符素,第二次分解切分出最小的区别单位是音素。另外,不同于索绪尔,马丁内注重“现实主义”,他规定语言研究的对象是言语活动,而不是索绪尔认为的语言。马丁内另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则是提出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其基本概念可以简述如下:“言语活动中存在着慈宁宫内部促使语言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归结为人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和人在生理上和精神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交际和表达的需要始终在发展变化,促使人们采用更多、更新、更复杂、更具有特定作用的语言单位,而人在更方面表现出来的惰性则要求在言语活动中尽可能见到好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省力已经熟悉的或比较习惯了的,或者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这两方面的因素相互冲突的结果,是语言处在经常发展的状态中,并且总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对的平衡和稳定。”马丁内从交际功能着眼,认为合理安排力量消耗的经济原则在语言这一功能结构的运转中是无处不在的。
结构主义语言学及索绪尔对法国语言学界的影响当然不止于此,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派也在法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得到新的发展,法国语言学家也为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不少方面的创新和贡献。法国语言学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世界语言学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刘瑞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2年11月.
[2]封宗信,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述,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4月.
[3]徐志明,欧美语言学简史,学林出版社,上海,2005年8月.
[4]郑立华,语言与交际——互动社会语言学导论,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3年8月.
[5]方德义,法国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概况,国外语言学,1986年第3期.
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讲演,赵元任当翻译。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学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人跑来和他攀老乡。
赵元任曾表演过口技“全国旅行”: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这趟“旅行”,他一口气说了近一个小时,“走”遍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便用当地方言土话,介绍名胜古迹和土货特产。
这位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的奇才,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研究者称,赵先生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因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一种外语的规律。
他还被称为罕见的通才、一个“文艺复兴式的智者”。作为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于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语言学是他着力最深的领域,然而他同时还兼授物理、逻辑等课程。
他雅好音乐,曾专攻和声学与作曲法,会摆弄多种乐器,毕生都与钢琴为伴。他一生创作过一百多首音乐作品,包括声乐和器乐。
赵元任曾编了一个极“好玩儿”的单音故事,以说明语音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故事名为《施氏食狮史》,通篇只有“shi”一个音,写出来,人人可看懂,但如果只用口说,那就任何人也听不懂了:“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20世纪20年代,赵元任为商务印书馆灌制留声片,以推广“国语”(即普通话)。有一则轶闻,难断真假,但颇可见赵氏当年的风光。赵元任夫妇到香港,上街购物时偏用国语。港人惯用英语和广东话,通晓国语的不多。他们碰上的一个店员,国语就很糟糕,无论赵元任怎么说他都弄不明白。赵无奈。谁知临出门,这位老兄却奉送他一句:“我建议先生买一套国语留声片听听,你的国语实在太差劲了。”
赵元任问:“那你说,谁的国语留声片最好?”
“自然是赵元任的最好了。”
赵夫人指着先生笑曰:“他就是赵元任。”
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讲演,赵元任当翻译。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学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人跑来和他攀老乡。
赵元任曾表演过口技“全国旅行”: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这趟“旅行”,他一口气说了近一个小时,“走”遍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便用当地方言土话,介绍名胜古迹和土货特产。
这位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的奇才,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研究者称,赵先生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因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一种外语的规律。
他还被称为罕见的通才、一个“文艺复兴式的智者”。作为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于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语言学是他着力最深的领域,然而他同时还兼授物理、逻辑等课程。
他雅好音乐,曾专攻和声学与作曲法,会摆弄多种乐器,毕生都与钢琴为伴。他一生创作过一百多首音乐作品,包括声乐和器乐。
赵元任曾编了一个极“好玩儿”的单音故事,以说明语音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故事名为《施氏食狮史》,通篇只有“shi”一个音,写出来,人人可看懂,但如果只用口说,那就任何人也听不懂了:“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上世纪20年代,赵元任为商务印书馆灌制留声片,以推广“国语”(即普通话)。有一则轶闻,难断真假,但颇可见赵氏当年的风光。赵元任夫妇到香港,上街购物时偏用国语。港人惯用英语和广东话,通晓国语的不多。他们碰上的一个店员,国语就很糟糕,无论赵元任怎么说他都弄不明白。赵无奈。谁知临出门,这位老兄却奉送他一句:“我建议先生买一套国语留声片听听,你的国语实在太差劲了。”
赵元任问:“那你说,谁的国语留声片最好?”
“自然是赵元任的最好了。”
赵夫人指着先生笑曰:“他就是赵元任。”
《语法修辞讲话》发表60周年学术研讨会:
值此“纪念《语法修辞讲话》发表6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之际,谨在此致以最热烈的祝贺,祝贺研讨会隆重举行。
我是学着《讲话》成长的,1974年《语法修辞讲话》修订时我又受命参与了修订工作,理应出席这次研讨会;但研讨会举行之时我恰逢有外访任务,不能与会,敬请与会者谅解。而这对于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损失,失去了一个与大家交流、向大家学习的好机会。
吕先生和朱先生在初版《序》里边说:“这个讲话的性质比较倾向于‘匡谬正俗’。”后来许多学者评论此书时大多也强调这一点。不错,从《语法修辞讲话》当时编写的目的看,确实是为了“匡谬正俗”;从《语法修辞讲话》在当时的效应来看,确实起了“匡谬正俗”的作用;但是,《语法修辞讲话》的意义远非如此,它对汉语研究,特别是对汉语语法研究,有重要的启迪与指引意义。《语法修辞讲话》告诉我们――
第一,对于词语与句子,不能只从语法一个视角去思考,得考虑意义、考虑用法、考虑表达。《语法修辞讲话》在“匡谬正俗”时,就是从多视角考虑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最终取名为“语法修辞讲话”,而“修辞”就是讲意义、讲用法、讲表达的学问。这里需要注意吕先生、朱先生在《再版前言》中的一段话:“这本书的缺点有‘过’与‘不及’两方面。”关于“‘不及’又有两点:一,只讲用词和造句,篇章段落完全没有触及:二,只从消极方面讲,如何如何不好,没有从积极方面讲,如何如何才好”。这说明,到上个世纪70年代,吕先生和朱先生已进一步明确意识到,研究用词造句还得注意篇章。大家知道,上个世纪80年代起,南北几乎同时提出“三个平面”的思想,之后又逐步认识到“形式和意义得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得“结合思考句法语义问题”,甚至认为“语法研究说到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语义问题”,强调“研究语言要从形式、功能、认知等多视角、多层面、多方位思考”。应该说汉语学界的这些想法,并不只是受到国外当代语言学前沿理论观点影响所致,其中有《语法修辞讲话》的影响与作用。
第二,从事汉语本体研究的学者专家都应该关心、更应该积极投入汉语的应用研究。吕叔湘先生、熙先生都是学界公认的汉语本体研究的大家,但他们二位都一直积极投入汉语的应用研究。《语法修辞讲话》本身就是汉语应用研究的一大成果;之后,吕先生和朱先生发表、出版的论著当中,相当一部分是属于汉语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积极投入诸如辞书编纂、作文评讲、语法修辞、教材编写、对外汉语教学以及中文信息处理等汉语的应用研究。
今天我们纪念《讲话》发表60周年,除了学习《语法修辞讲话》的学术,更要学习《语法修辞讲话》作者吕先生、朱先生他们的学术道路、学术思想、学术精神、学术风范。
谨以此与大家共勉,并祝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