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学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2-09-18 09:15:51

序论:在您撰写数学科研工作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学科研工作计划

第1篇

本学期小学数学学科研训工作要根据进修学校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进修学校整体的工作部署,强化"专家型、学习型、服务型"的教育服务意识;以全市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认真履行教研员"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指导和服务力度。为我市小学数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为基层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聚焦有效教学,关注常态课堂,不断提升学科教学质量;通过集智备课加强教师间学习交流,通过小数博客加强教师间网络研修,通过菜单教研加强教师间合作研讨;教研员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和专业素养,多形式培养学科骨干教师。

三、具体工作

2、开展"菜单式"教研,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本学期将继续扎实开展"菜单式"教研活动,把高效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全市小学分为东、南、西、北、中六片,分年级全员参与。形式为菜单式教研活动,三月份筹备、调研、下单,采取集中调研,分片筹划,每片选出2名做课教师。四、五月份分片按单开展"菜单式"教研活动(每片一天,具体安排届时通知),内容为观摩、研讨、答疑,教研员针对菜单主题进行评课和专题讲座。通过此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提高教材的研读能力,从精彩的典型案例分析反思教学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3、做好优秀课评选工作。坚持评选程序科学,过程安排周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把评优活动与新课标贯彻落实相结合,与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与教师培训相结合,注重在活动中发现新典型,提高评优效益。通过本次活动深入分析教师的教学现状和小数课堂教学存在问题,认真总结为小学数学教学奠定扎实有效的基础。

4、通过参与基层校晒课活动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教研员要加强晒课指导,现场研究指导,确保小学数学学科晒课质量。通过本次活动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以追求区域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验的有效提升。

5、加强薄弱校、偏远校、村小学和教学点的业务指导。开展学科教研员与农村教师点对点的服务。对薄弱的学校开展结帮扶对子、上示范课、做专题讲座、同课异构等活动。

6、充分利用小学数学工作室博客,加强网络交流的实效性。一是教研员要常态化网上学习、浏览博客,积极推荐优秀的网络资源并上传至博客,二是及时上传基层教师的优秀案例、评课体会、读书反思、问题研讨意见,做到积极跟贴,切实发挥博客的共享功能,三是以校为单位组织数学教师先看小学数学工作室中的视频课然后评课并在博客内讨论,提高教师讲课听课评课能力。

7、开展集智备课活动,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小学数学一年级和六年级的教学设计征集,及时形成案例文本材料上传小学数学工作室博客,与广大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充分发挥教研员引领指导作用和骨干教师辐射示范作用。

8、通过树典型校加快骨干教师培养,本学期发挥典型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主要采取观摩教学、经验交流、信息反馈、展示成果等,促进骨干教师的成长。对典型校骨干教师适时加压,向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激励这些教师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9、研究教学评价,用心编写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10、协助师训、学校、教育局完成有关工作。

附:各月份工作要点

3月份

1、政治业务学习

2、"菜单式"教研活动的筹备、调研、下单

3、组织学科网络教研(博客)

4、参与基层校集智备课。

4月份

1、"菜单式"教研活动

2、关注薄弱学校,组织学科送教下乡活动。

3、参与基层校集智备课。

5月份

1、"菜单式"教研活动。

2、课堂教学典型校调研。

3、朝阳市优秀课评选

6月份

1、骨干教师培养组织学科网络教研(博客)

2、关注薄弱学校,组织学科送教下乡活动。

3、出期末测试题。

7月份

1、整理上交各种业务材料。

2、政治业务学习

第2篇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学法指导为突破,追求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研,努力提高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水平,巩固并提升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在全省的地位,初步形成具有苏州区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风气,不断扩大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工作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工作思路

1.坚持“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全省高中教学“减负”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愈加明显。

一方面,要争取、保证语文教学应有、足够的课时(如文科班课时);另一方面,要在既有课时基础上做文章,有效、优效、高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再一个方面,也要研究课堂45分钟如何向课外延伸。

在教师层面,要引导研究不同类别的课堂教学,如周一语文课如何对学生双休自学进行检测,高三课如何把新授课与复习课区别开来,作文课如何把作前指导、当堂作文、作后讲评、学生修改、二次讲评等贯穿起来,试卷讲评课如何体现知识梳理、错题整理,名著导读课如何体现讲练结合。

在教研组备课组层面,要引导重视三个层面的课堂教学,即常态课(随堂课、推门课),研究课(专题复习研究、一课三教等),展示课(名特教师、学科带头人展示)。

2.抓住“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阅读,一条主线是作文。两条腿走路,要走得均衡,缺一不可。

关于阅读教学。三个反对:反对“泛语文”,反对“伪讨论”,反对“去文体”。

三个主张:主张课前预习,主张课堂点拨,主张文本细读。三个提倡:提倡读写结合,提倡课外延展,提倡专题学习。

关于作文教学。抓住“对不对”和“好不好”开展训练,前者是审题,后者是立意、结构、内容、语言、文体等,循序渐进地解决“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有什么”“写什么亮什么”这三个问题。要重视作文批改和讲评方式的变革。基本分拿不到,一律重写。

3.加强“三项研究”

即研究学生,研究高考,研究教法和学法。

研究学生。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状态远大于方法,方法远大于苦干;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看有无存在漏洞,需要不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全;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看是否方法到位,事半功倍。在不同层次(指学习基础)的学校和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分层教学,甚至是个别教学。

研究高考。要研究高考命题,《语文考试大纲》,《语文考试说明》,江苏、全国、上海、福建等地高考语文试卷,特别注意2011年大小阅读命题变化;要研究高考阅卷,如文言文翻译给分模式变化;作文阅卷五类卷变为六类卷,记叙类文章再次得到强调。

研究教法和学法。特别是高三复习课,如何激趣导入,如何讲述考点,如何分析例题,如何教授解题方法,如何做好当堂练习,如何当堂讲评总结,如何布置课外作业,一定要成竹在胸。

4.落实“四大机制”

(1)区域联动机制。以学科研究中心(设在苏州市第十中学)为基地,在全市范围内抽调骨干教师,分别组成2010届高一高二高三语文学科中心组,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资料汇编等活动。在此基础上,举办全市高中各个年段的教学研讨活动。全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及重点学校高三备课组长外出学习并落实学习报告制度。对张家港和昆山两市进行教研考察,总结经验。市直属、高新区、工业园区、相城区高三教学研究共同体继续活动,高三原则上每月安排一次,高一高二原则上每学期安排两次活动。

(2)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等阵地,实现高中教学尤其是高三教学资源的共享。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以上传课例和课件为主;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高一高二群群号51770895,高三群群号69136369)共享空间以上传专题复习资料为主。此外,继续编印《苏州市普通高中作文指导材料》《苏州市高中语文悦读》等。

(3)过程管理机制。强调高中三年是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强调高三一轮、二轮复习是一个过程,避免复习无计划,见资料就用、逢题目就做、复习课就练、练过只讲答案的低效做法。

(4)信息反馈机制。做好数据汇总服务,帮助学校具体分析,落实到人,落实到学科专项;做好高考最新信息搜集和应对的服务。

三、本学期几项具体工作

1.暑期学生自学能力竞赛。9月13日-14日,高二高三,市区集中在苏大附中、苏州外国语学校。

2.高三备课组长会议(高三复习研讨会)。wWw.gWyoO

3.高一语文教学研讨会。

第3篇

我市小学数学研训工作,要坚持在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指导下,认真学习和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及我市 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要深入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继续推进并深化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为我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主要工作

(一)建立校本研训机制,理论积淀,厚实底蕴。

1.各校要建立校本研训机制,加强、健全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制度,加强理论学习的指导,认真组织好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教育理念支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本学期要继续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同时建议各校可继续组织教师学习《小学数学创新性备课》(《人民教育》编辑部编)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各校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形式,如“集体备课、沙龙研讨、专家讲座、校内骨干教师的讲学、教师撰写教育教学博客、浏览教学网站、撰写论文、教学反思”等,真正用于督促和反馈教师学习的效果,使教师个体化的学习经验确实成为进行课改实践的理论基础。我们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师在理论指引下去关注和研究课堂中学生的发展、课堂中教学的生成、教学中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等问题,这是当前小学数学应该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

2.各校要认真组织学科教研组回顾第一轮课改实验的实施情况,集思广益,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反思存在的问题。依托理论学习,首先从理念层面进一步更新认识。可以根据面上的问题,充分考虑教师们的需求,整体规划学期理论学习活动,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与系统性。

3.在学习理论、总结经验基础上,组织教师进一步开展教改实践,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本学期将组织市“小数会” 年论文评优活动,主题为“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含“小学数学练习活动设计的探究与实践”)(截稿时间10月10日)。

(二)重视教学常规管理,夯实课程实施基石

1.各校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减负”精神,坚持杜绝随意加快教学进度、拔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现象,积极为推进素质教育创设宽松的环境与条件;要组织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应确保基本学习要求的有效落实,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2.各校要进一步组织教师学习常州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常州市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常规)”以规范教师日常教学行为。同时可以组织教师讨论制定切合本校数学教学实际的常规,以让“常规”真正做到校本化。

3.抓常规,要以加强教研组建设为中心,要以“备课、上课”为重点,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让教师间同伴互助,充分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在贯彻落实“减负”精神要求下,加强对“常态课”的研究,追求质朴而真实的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开展好“课题+教研”的研讨形式,即教研活动要有主题,提倡教研与科研有机整合,做好专题研究。在施教过程中提倡教师从学生数学能力的养成考虑,组织积累性常规活动,如:每节课前五分钟,可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诸如“口算、对口诀”等专题训练,要求活动节奏恰当、点面结合灵活、活动方式有趣。进一步探索与完善确保常规落实,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效措施,继续加强课堂教学的日常调研工作。

(三)切实加强对课程改革实施过程的研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要提升每一位学生的数学素养,那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到“生活数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实践价值。当然,数学又不仅仅是“生活”,数学课必须具有浓厚的“数学味——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故,针对新课程改革,我们要做好如下工作:

1.积极开展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教学研究小组活动,进一步明确活动目标,改善活动方式,提高活动的水平。针对当前教师们普遍反映对现行“国标本苏教版”教材内容和体系不够熟悉的状况,建议各校在数学校本教研活动时,可以新教材为依托,深入地对教材进行钻研,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他们是如何看待数学教材内容的,哪些是难点,哪些表述不容易理解?要研究“针对具体情况,我们的教学策略是什么?”以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

2. 为更好地彰显我市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方向、凸显研究的重点,转变研训方式,同时也为一线教师提供研究与发展的平台。本学期对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部分内容将继续进行专题研究,特别是要对教材中“整数计算的教学”内容进行专题研讨工作,在总结计算教学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具体围绕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具体要求、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关于计算教学的编写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启示、当前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与改进建议、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及原因分析等问题展开。 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年 级 单元 具 体 内 容 页 码 连续

课时 研究

时间

二 9 《时、分、秒》》 P88-93 3 11月

三 7 《乘法》 P70-75 3 10月五 6 《解决问题的策略》 P63-67 3 9月

说明:另《数学探究 我快乐》中的六年级《近似值和估算》(P33-36)与四年级《有趣的数阵》(P51-54)的各1课时材料作为本学期特别的研究内容。 11月

对以上专题研究的内容,望其他校的教研组老师们也能积极主动地在本校开展相关的专题研究,并进行教学反思活动,以追求区域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验的有效提升。

3.继续维护和充实“金坛市小学数学交流中心”网站的正常运转,及时发现并整理教学一线教师的经验和做法,让资源进行共享。

(四)认真抓好课题研究,扎实推进教育科研,深化数学教育教学改革。

数学课堂是师生彰显生命活力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师生生命质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要做到这一点数学教育科研应是先导。首先,全体数学教师都应“聚焦课堂、研究教学”,努力实现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其次,教师要努力学习教学理论并力求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增强科研意识,不断加强教学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再次,各校数学教师要形成“教、学、研”的共同体,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积极营造具有浓浓教研文化的氛围,这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有力之举。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各校已备案或立项的各级各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要继续扎实抓好研究过程的落实,不搞课题研究的花架子,要走“研训一体化”之路,以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年课题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⑴在新的平台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⑵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⑶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及时有效地反馈,追求真实、有效的学习过程,以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2.由市研训中心小学数学组领衔研究的省教研第七批立项课题《小学数学练习活动设计的探究与实践研究》,本学期将从小学数学练习活动设计的目标、有效策略、材料的选择与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评价等方面继续进行深度研究。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子课题组长要继续从各自研究的重点进行开创性研究工作,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提高研究的实效性,要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多践行,深思考,要为推动我市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课题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在本学期组织人员继续编写《数学探究 我快乐》上册书稿,以拓宽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提高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3.各校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要积极开展“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研究”,特别是已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实验小学的学校要先行一步,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提高教师教学预设的水平和驾驭课堂生成的能力,探索实现师生主体性张扬的途径和实施策略,同时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及业务素质。2.在市“研训一体化”工作要求指导下,本学期小学数学学科将充分发挥兼职研训员在学科领域方面的引领作用,将组织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协进会”与“学科中心组”开展“同课异构”、“主题沙龙”、“读书沙龙”等小型研讨活动,注意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点带面,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与教学业务水平,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4篇

数控技术 岗位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 模块

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一、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数控编程与操作》是数控技术专业最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受到各院校的高度重视。

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我们提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车、数铣、加工中心、电火花机床的操作,掌握FANUC、SIMENS、HNC、GSK等4种系统的编程,使教学的目的性更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更强。课程设计的理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题组正是沿着这一思路着手进行课程的设计。紧紧围绕课程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突出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探索将课程内容项目化、模块化,将课堂教学现场化,强化职业技术能力,把工学结合的思想贯穿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

数控技术专业的《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实行“1+2”模式,即将课程设计为1个职业能力学习模块,再加上2个职业能力拓展模块。职业能力学习模块主要学习数控编程及操作的理论知识,2个职业能力拓展模块分别为数控机床操作实训和使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实习。前一个能力拓展模块侧重于装备各类数控系统各种机床的操作,后一个能力拓展模块侧重于各种复杂零件的数控加工。通过理论课与实践课并列进行的教学模式,使数控加工操作实践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融知识传授、职业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以实际典型零件加工过程为导向,现场教学、课堂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模式并举的教学方式。

1.对理论教学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提高素质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理论内容方面强调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课程内容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增加与现场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可根据专业发展方向的需要,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以保证课程内容始终与数控技术的发展水平、市场对人才能力要求相适应。

2.构建相对独立又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大针对理论内容的项目训练、强化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使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的比例达到11以上。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实验和实训教学环节,进行“真枪实弹”训练,把实习教学由单纯消耗转变为实习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做到生产和实习两不误。这种作法也为工厂节省了人力,降低了消耗,创造了效益,真正实现了实习教学和生产的有机结合。

3.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将职业技能鉴定融入常规的教学训练过程

将与课程相关的数控类职业技能鉴定工种融入平时的教学训练过程中,实现专业教学和职业鉴定的“直通车”。如数控铣工、数控车工的职业鉴定融入到课程教学和数控编程加工实习实训中,既节省专业的教学资源、降低学生的鉴定成本,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理论教学、项目实训教学到强化实训,要求做到“六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讲解与指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以达到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三、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1)构建了典型零件库和零件加工工艺性文件库,并通过网络让学生随时调用典型零件的加工程序,拓宽学生的编程思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一个网络平台,将课程的诸多信息放置在网上,便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四、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每一学习情境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每一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下面通过实例介绍学习情境教学设计过程。

实例:在数控车床上完成凹圆练习件的车削加工

1.工作任务描述设计

加工零件任务名称:凹圆件练习件的车削加工。

2.零件类型描述

该零件属于较简单的阶梯轴类零件,是使用数控车床加工的基本外轮廓形状。是数控车削加工中难度较低的基本零件之一。

3.学习情境教学(行动)过程总体设计

根据每一学习情境教学内容,来开发以行动过程为导向的学习情境学习过程,即下任务、定方案、誊卡片、加工、检测五个行动过程。

参考文献:

[1]陶维利.《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基于教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李永进.《数控机床与操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科技博览,2009,(34).

第5篇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 中药化学技术课程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药化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JY2010 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24-0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源自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其内涵为:在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基础上,以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合理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工学结合的职教特色。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化学技术》课程组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研究,并逐步深化和不断完善,建设成效显著,2012年被评为校级优质专业核心课程,2013年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中药化学技术》是研究中药中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并根据成分性质选择合适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的一门技术性课程,是中药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是培养制药企业或行业所需中药提取分离与检验专门人才的一个必备环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中药中香豆素、蒽醌、黄酮、挥发油、生物碱等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检验技能和知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以适应现代中药产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根据中药专业职业岗位从业人员所必需具备的综合能力要求,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理念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以认知规律为原则安排教学过程;以行动导向为模式组织教学实施。

行业企业专家与校内骨干教师组成的的《中药化学技术》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进行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对中药提取分离和质量检验岗位进行能力需求分析,围绕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校企共同开发设计课程,将原有按照学科体系划分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重构,转变为按照项目进行设计,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同时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药化学技术》课程,体现教学内容的技能性、技术性和系统性。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课程组通过校企合作,社会调研,岗位分析,围绕中药提取分离和质量检验岗位工作必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素养,兼顾执业药师和中药检验工、中药固体制剂工、中药液体制剂工等等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以制药企业中的真实的中药生产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将课程内容设置了3个模块(中药化学基本操作、中药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别、综合实训),设计了13个学习情境,分解为18个工作任务,见表1。将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到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由“知识型”向“任务型”的转换。学生在获得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表1 《中药化学技术》教学项目设置表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根据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

教学模块一:设置了提取技术、浓缩技术、分离与鉴别技术3个学习情境,分解为7个工作任务,旨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中药化学基本技能,熟练进行煎煮、回流、连续回流、水蒸气蒸馏、超声等提取操作和萃取、结晶、沉淀等分离技术。教学模块二:依据化学成分类型不同,设置了8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各选取1味代表性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鉴别工艺设置工作任务;通过模块二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验技能,熟悉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与理化性质。教学模块三:为综合性实训,设有中药的质量检验和中药制剂的生产与检验2个学习情境,实训内容主要包括:中药材的鉴定、中药成分的提取分离、中药制剂半成品与成品的检验等;模块三既是系统的综合性实训,又是真岗实干,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深度对接与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教学模式

课程整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每个工作任务总体运用“六步教学法”进行组织教学,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案,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评估,选出最佳方案,再分组完成工作任务,最后进行师生点评总结。通过这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结语

课程组经过多年实践与创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了课程教学内容,基于行动导向改革了教学模式,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情境”化教学,教育教学改革效果明显,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随着制药企业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不断出现,课程组将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吸纳具体岗位操作中的经验和技巧,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课程的适用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双石,苑函,兰蓉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

第6篇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作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需要对课程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课堂效果,教学过程是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的整体综合体现,教学过程既要体现做事的方式方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1-2]。为了搞好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本文对《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进行教学过程设计,通过教学过程设计来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合乎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开发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的开发是以企业的理化检验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的,将理化检验的工作过程设计成企业岗位需要的工作任务,并以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确定开发的流程,具体为首先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进行调研,写出调研报告,分析企业理化检验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根据职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要求,分析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课程结构,优化出该课程的课程体系,从而分析出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出课程标准和实验实训指导书,然后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结构

在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上,根据国家和地方食品企业行业发展以及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食品理化检验的工作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根据“够用、必需”原则来选取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性、实践性的原则选取食品理化实训教学项目,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课程内容结构如表1:

表1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课程内容结构

三、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教学过程的设计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采用具体的工作任务来引领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按照食品理化检验工作岗位的流程进行设计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从工作岗位所需的工作任务来选择理化检验项目,检验项目选择完成后,学生根据检验项目查找资料进行方案设计,方案设计确定出来后,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反复讨论、修改,通过后才能实施,根据确定的方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实训的各项准备工作,然后开始进行实训操作,操作完成,对实训的结果进行分析,再广泛收集教师和学生们的意见,最后教师把问题反馈给学生,避免学生下次出现同类错误。《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见图1。

图1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7篇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精学实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99-02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注重理论教学及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课程教学和学生专业脱节,教学方法和高职学生特点脱节、这种教学模式十分不适合高职学生实际,学生学习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我校坚持“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的教学原则,深入研究高职教育规律,实施课程建设。我校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为中心,以“工作过程”和“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以电工电子实训室为教学实践基地,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即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任务的实施相辅相成。其实质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项目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同行的认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改革教学内容,实现“教精、够用、适用”

只有“教精”,才能“学实”,据高职学生实际,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把课程中适合高职学生的精华内容提炼出来,设置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将“精华的”,“够用、适用”的教学内容贯穿到各个学习情境中。将教学内容及职业技能训练融入到学生的工作任务完成中,教师进行必要的知识教授和技能训练,融“教学做”一体,学习情境按照简单到复杂,学生主体作用增强的顺序安排。将原有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内容按职业要求分解为4个工作任务,分别为电工仪表的使用、交直流电路的分析、典型电动机控制线路的组装与调试、:电子元器件的认识及应用。

任务1“电工仪表的使用”是以学生未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电工仪表的测量”为载体,进行学习情境设计(见图1)。由于在学生将来从事的数控机床行业中,经常要对机床电气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万用表的使用技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该学习情境的设计和教学,在利用万用表对交直流电路的测量和研究的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利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完成每项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了解直流电路的基本规律,包括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宁定理等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及交流电路的基本规律,在这种学习情境中,避免了繁琐的理论推导和习题,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对交直流电路的规律印象深刻,并锻炼了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如任务3“典型电动机控制线路的组装与调试”是基于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活动领域——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组装与调试而设计的,以“电动机控制线路”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从简单到复杂,摒弃了先介绍低压电器构造原理,控制原理图的分析,再做实验的传统教学步骤(见图2)。

在教学中,通过运用任务驱动法,学生可在完成每项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对电动机各种控制线路的组装与调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常用低压电器及电动机的构造与原理,了解继电接触控制的原理,掌握电动机典型控制线路的控制原理与组装、调试与故障检测的基本技能。

改革教学模式,实现“学实”

我们在教学中摒弃了以往先理论后实验验证的传统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一体,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法为主,以“引入—告知—任务提出—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归纳深化—创新”为教学基本模式,结合教学实际灵活掌握,学生完成任务时积极性高,完成任务后,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培养了基本职业技能,教学效率高,实现了“学实”。

如“电动机点动、连续控制线路的组装与调试”是工作任务3“典型电动机控制线路的组装与调试”中的典型学习情境,通过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对控制线路的组装与调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常用低压电器及电动机的构造与原理,掌握电动机典型控制线路的控制原理与组装、调试与故障检测的基本技能。课程设计如下:

(一)引入

通过回顾学习情境“电动机直接启动线路的组装”,提出直接启动电动机时,人与电动机的三相动力电路近距离接触具有危险性,一般的设备都是用按钮来启动电动机,进而引入学习情境“电动机点动和连续控制线路的组装和调试”。

(二)告知

通过工作任务单,明确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即了解交流接触器和按钮的构造、原理、图形及文字符号;掌握电动机点动和连续(自锁)控制的控制原理。会组装电动机点动和连续(自锁)控制线路,会进行线路故障的诊断与调试,从而使学生有目标地完成任务。

(三)任务提出,计划,实施

提出工作任务,即电动机点动、连续控制线路的组装与调试。先完成电动机的点动控制的组装,然后在点动控制线路的基础上进行连续控制线路的设计和组装,可以直接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计划,根据学生实际,也可以先进行点动线路的实物演示,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介绍点动线路的特点与应用,引出点动控制线路的工作任务。

接触器和按钮的研究 通过点动控制线路的演示,教师引出线路中有两个重要元件,即按钮和交流接触器,根据实物和学习资料,指导学生研究交流接触器和按钮的构造,原理及图形和文字符号,先由学生自主研究讨论,然后由学生介绍对元件的了解,最后由教师归纳深化。

组装点动控制线路,学生自主计划实施,教师指导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根据控制原理图简单介绍点动控制的原理,然后学生进行组装,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装电动机点动控制线路,并学会分析控制原理。请一组学生到演示台进行组装,组装完请学生讲解组装方法和控制原理,教师总结。

设计组装连续控制线路 提出机床在正常加工时,主轴需要长时间连续运转,所以点动控制不适用,进而引出“电机连续控制线路”的知识点。为培养学生初步设计线路能力和创新能力,请学生在点动控制的基础上对电路进行改装,实现连续控制,同时明确连续控制的控制要求,让学生讨论,探究,动手组装电路,教师启发指导,学生讨论,探究,教学做合一。任务完成后,请学生到前面介绍自己的设计线路,并对示教板的电路进行改装,并讲解。

归纳深化 教师归纳连续控制线路的设计思路及自锁控制原理,连续控制线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掌握知识目标。

(四)创新:典型故障分析与检修

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会组装电路,而且还要会对电路故障进行检修,要会根据故障现象和控制原理,进行故障分析,找出故障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检修。教师设置典型故障,根据故障现象分析判断故障产生原因并进行检修。学生观察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总结故障检测规律。

加强技能训练和考核,实现“能用,会用”

对课程在学生未来职业活动中的技能要求进行调研,根据专业需要,在教学中设置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如电工仪表的使用技能,控制线路的设计、组装与故障检测技能,电气识图技能等。在学习情境中制定技能目标,从而使学生能有目标的进行技能训练,每个工作任务完成后,学生技能水平都会得到提升,从而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提高了学习兴趣。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省了很多教学时间,可以进行逐一的技能训练和考核,从而使每个学生都真正掌握技能,得到学生的认可,特别是过去的“差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表现丝毫不差,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实现了“能用、会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路建彩,褚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

[2]宋春燕,罗小平.以培养职业行动能力为核心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8).

[3]朱亚兴.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