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3:11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意识到,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条必由之路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生态环境教育,以可持续发展观来武装未来国民的头脑。
可是,在当今教育中,随着社会和科学分科的越来越细,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也越来越多,学校再增设一门生态环境教育课程,这样将无限分割学生的时间和失去学习的整体性,加重学生的负担,与国家减负的政策背道而驰。因此,必须寻找与生态环境教育的融洽点,形成一种学科互利的生态关系。
《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美术教育要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我们曾详细分析过现在使用的广东版、湖南版和岭南版美术教材,我们发现,教材中有很多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
美术教育与生态环境教育可以组成学科互利的新的教学模式,即美术生态式教育模式。小学美术生态式教育的关键,是活用美术教材,开发生态环境教育资源,以达到美术教育与生态环境教育相融合,形成一种学科互利的生态式教育。
小学美术课程校本化:就是学校依据本校以及师生的实际需求,采用对现行美术教材进行选择、改编、补充、拓展等方式,将教材进行重新整合的研究活动。使小学美术课程更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美术素养得到更大的发展;更符合教师的教学风格与特色,教学能力与水平得到更一步的提升;更符合学校的独有的美术氛围与特点,形成本校独特的美术教学特色。最终目的是人本与校本的有机融合、和谐发展。
学生的美术教科书是由美术教育专家精心编写而成的,但是由于编写出来的美术教材受地区环境时代人员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客观现状要求我们要认真分析美术教材,对教材的编辑思路、教材的深广度、学科知识的网络结构以及学科知识的呈现形式进行分析和推敲,我们使用的美术教材,在编排体系上,有多条横向隐线,贯穿于前一课与后一课之间;也有多条纵向隐线,贯穿于上一册与下一册之间。
它们相互关联,血肉相依,如果独立地教学每一课,那是忽视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养成和提升效果要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我们把课程有机整合,把美术课程的类别进行重组,并按着内容(绘画、工艺、欣赏等)的特点划分时间表,使重新编排的教材、规划的章节整体脉络清晰,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发展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动手能力的增强,使学习的效果得到深化和优化。
将现行美术课程校本化,不仅把零散的点的学习串连了起来,而且将串连的线编织成了一张网,更利于学生进行块状的、系统的学习,这是看得见的好处。经过长期实践,我们以课程标准的导向为航线,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找到了整合后的课程特点:课程的时代性,课程的生活性,课程的趣味性,课程的独特性。
当然,不管选择何种资源作为美术课的内容,都要注重资源本身的趣味性。只有说选择的题材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被其接受,令其感兴趣。这样内容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本次美术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突破点在于:“第一,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学习;第二,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第三,指定导向性内容标准,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从以上所述中,我们发现美术课程标准制定的是导向性的内容标准,给学生的美术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我们所使用的美术教材每册都留有20%左右的空间,为不同地域的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当地的美术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留出一定的空间,同时也为广大美术教师能把自己对美术教材的认识和自己的经验投入教学工作留出用武之地。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除了灵活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外,还积极开发新的校本课程。具体分析了我校特色和师生特质等情况,我们一是整合现有美术课程,二是建设开发新的校本课程,目前对“版画、手工、陶艺”三个内容重点进行了探索研究,尤其突出陶艺教学内容,现已开发了陶艺校本教材,形成陶艺教学特色。
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而,我们研究的重点阵地在课堂上,但是我们还为学有余力、在美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组建了“版画社团”、“手工社团”、“陶艺社团”、“儿童画社团”等课外社团,每周固定时间辅导学生进行各种美术创作活动,更大地拓展了校本化课程的实效性,增加了课程实施的宽泛度。
关键词:课程标准 教学需要 学习动机
课程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有指向性、协调性和绩效性,它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当人的需要具有确实的目标并呈现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目标期望时,需要便转变成动机推动人积极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积极性结构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方面。美术课国家课程标准,基于这几个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一、对新课标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理论分析
1.学生需要的满足与调节。需要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需而又欠缺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倾向,它产生于人在生活中受到的各种刺激,通常以愿望、意图、理想等心理状态反映出来。它是人的积极性的动力源泉。一切经济活动、人类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是人的需要,人的积极性最终来自人的需要。培养人重要的是培养人的需要,所以重视并解决学生的需要问题,是美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1)课程标准提出了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这些标准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2)课程标准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课程标准没有为所有学生制定一个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而是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2.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动机是直接推动并维持人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需要可转化为动机,但需具备需要目标诱因的出现、引发行动的足够强烈的刺激、提高意识和态度的调节等条件。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①直接性学习动机的激励。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多样、活泼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多样化、丰富化,从而产生新颖感、增强趣味感。 ②“精神报酬”激励。课程标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结果中能够表达自己的观念、情感、思想,给学生以精神回报,激励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③目标直接激因的激励。
3.通过目标管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标对人的行为的重要作用包括启动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聚合作用等。 (1)“造型・表现”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2)“设计・应用”既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3)“欣赏・评述”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4)“综合・探索”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4.形成学生良好态度促进积极性的调动。态度是指个体对一定的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1)课程标准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2)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并在内容标准中渗透美术的社会功能,即审美教育、陶冶情操、认识社会和自我、交流、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智能、开发潜能、提高物质产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含量等功能,使学生潜移默化,明白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转变过去对美术课程的偏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3)评价标准体系对态度的形成。在美术学习评价方式中,要求评价有目的性,注重全面性、全程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对学生的成功体验、积极参与、自我反思、素养提高、个性发展、态度进步、合作精神等作完善、肯定的评价,形成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二、我在现有美术教材中对新课标理论的探索运用
美术课堂设计成“东芝美术乐园”,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本课内容,使学生人人参与、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1.在教学环境的设计上,安排学生在美术教室内按小组团坐(组长为代表前坐,中心为活动区),营造一种平等融洽、轻松愉快的气氛,满足学生的需要,力求让学生在活动的乐趣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2.在活动过程的安排上,我设计为五个环节,并且都用形象生动的词语概述,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因素上入手,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综上所述,美术新课程标准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促进了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八)。
一、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原动力,是推动学生走向成功的最有利的武器。只有当小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相一致的时候,才会让其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去学习、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当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被有效地激发出来之后,在长时间的应用和实践中,学生就会将这种兴趣转化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能够发自内心地去接受和探索美术知识。为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小学生单纯、自然的人格本性,设计和实施更加新颖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对美术充满热情和渴望。
在实施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抛弃传统的教学形式,不能再让学生只是简单地按照教师的模板来画画,讲究干净、整洁就能够达到教学目的。而是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主观意愿来绘制图画。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真实感受,才能够流露出学生真挚的情感和态度。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小学生的智慧就存在于他的指尖上。”只要学生积极地动手去绘制,即使最终的作品不成比例、颜色搭配不协调,但只要是学生自己主观的意愿,是学生萌发的童心,教师都要及时地予以肯定和奖励。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够在美术课堂中寻找到自己的美术天赋和特长,才会亲身体验到一种创作的幸福感和成功感,这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例如,在学习《千变万化的帽子》这节课时,我在讲述帽子的来源和制作过程之后,并没有马上让学生动手去制作帽子,而是要学生运用自己手中的笔和纸绘制出自己心目中喜爱的帽子,并且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这时,我发现学生在我布置完作业之后并没有立刻投入到绘画之中,而是坐在座位上深思熟虑了很久之后,才开工画了起来。当我走到学生中间去观察他们绘制的进度和内容时惊呆了,学生画的帽子并不完全是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那样,这其中掺杂了很多个人的想象因素。刚开始我自己还有一些生气,但这正表明学生真正地投入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来,真正发挥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于是我便给予学生了相应的肯定和鼓励。从这以后,我发现学生更加喜爱上美术课了,而且每次都表现得特别积极。我认为这是我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由发挥起到的良好作用,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教师作为一名指导者应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之后,师生之间要公平民主地进行情感交流和相处。用融洽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发展,增强学生学好美术知识的自信心。为此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利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渴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并且满足学生需要。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能够积极投身于活动的全过程中,促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大胆想象,充分展示自己,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和观念都表达出来,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学习美术课程《文房四宝和毛笔执笔》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参观各种各样的笔、墨、纸、砚,接着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充分了解我国的“文房四宝”,并在课堂中让学生讨论,在表达自己观念和想法的同时也去理解和欣赏他人的想法。最后我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作,发挥自己想象能力和绘画能力。这样就能够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和氛围中去互相学习,并从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要利用小学美术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的一大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美术课堂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作为一种独特的课程,美术可以用其独特的线条和精美的画面来表达生活的魅力,并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陶冶学生的心灵,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美术作品中的艺术语言和因素,使学生通过这些内容和形式产生对自然和艺术的整体感知。在美术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中,在欣赏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优美景观之后能够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丰厚的传统文化,并深入了解浓郁的民族风情,开阔视野,感悟生活的魅力所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农村学校;美术;新课程标准;观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G633.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100-01
农村美术教学到目前为止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达不到美术基础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城市相比,部分农村的美术教学较为落后,包括基础教学设施不完备、教学手段落后、美术教师的水平稍差等等。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本文将根据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的新课程标准,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一、加大农村基础美术教学的资金投入
和城市初中学校的美术教学情况相比,部分农村学校美术教学设施明显不足。此外,从教师的数量上看,农村和城市也存在明显的差距。所以,为了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加大美术教育资金方面的投入,既包括物品设施的置备,也包括美术教学人才的引进。学校所在地政府也应该重视初中美术基础教育,充分考查当地农村初中学校的基础美术教学情况及教学设施情况,并且进行有针对性的资金补贴,帮助有困难的学校购置教学用品及引进教学人才。需要注意的是,在人才引进方面要严格把关,注重教师素质,引进美术专业能力和教学责任心较强的人才。在教学用品的购置方面,应该根据学校不同年级的需求,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购置足够的画笔、画纸及颜料等。
二、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观念,重视农村初中美术教育
教师与学生对待美术教育的观念,是影响学生美术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和学生比较重视文化课的教育,对美术等兴趣教育处于忽视的状态。这样的想法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相背离,不利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因此,转变教师的观念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真正地重视美术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更好地实施农村初中学校的美术教育,学校可以建立美术教学小组,并设立组长负责总体引导美术教育工作,对美术教师进行考核,帮助美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提升教学能力。学生作为美术教育的主体,其对美术的学习观念直接影响美术教育的教学效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基础美术教育,美术教师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对美术提高兴趣,转变学生对待美术的学习态度。例如,可以在班级之间举办美术绘画比赛,对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表彰和奖励,将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为学生树立榜样。这样一来,便可以在学校中形成重视美术教育的氛围,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定会提高,从而达到提升美术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改变教学方法,有效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美术课堂与传统的文化课堂有所不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美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首先,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策略。幽默的语言,亲切的笑容以及平等的师生关系,都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要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路人,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提出不同的问题,这也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共同参与课堂上的创造性活动。师生间良好的交往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师生间相互交往与沟通其实就是美术知识学习的过程,师生间通过沟通交流双方的观念,彼此捕捉对方的想法,实现共同进步。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感受,进行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即使非常积极地对待学习,但是效果仍不是特别理想。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也要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不至于丧失信心,要鼓励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再次,要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加强美术课堂教育的反思。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要尊重学生对知识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用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寻求答案,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引导和肯定。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进行合理的评价。此外,教师还应该定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成果进行评价,找出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四、结束语
总之,改进农村初中学校的美术教学,是为农村学生提供综合发展的平台,让农村学生不会因为教学设施和教学理念的落后而失去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只有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才能在当今社会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因此,改进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十分必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罗才泉.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美术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05).
[2]杨思杰.新时期美术教育教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5(04).
“老师,没想到数学这么美!”这是在教学《有趣的图形》一单元时,当孩子们看着自己用彩色的画笔在组合的图形上涂出五颜六色的色彩。用自己手中普普通通的平面图形组合成一副副美妙的图案时,情不自禁喊出的一句话。多么有创造性的一句话啊!
应当承认,学习数学特别是传统的数学课堂可以说是“枯燥”、“乏味”,而且是一项艰辛的劳动,但如果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窥视到数学美,运算中体验到数学的艺术力,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就能使孩子们将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学习的动机,学习也更有兴趣。使孩子们的数学活动犹如在自由王国里漫游,使他们不仅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艰辛,也能体会到其中优美的神韵所在。从而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灵气”,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通过创设美妙的情景来体验数学美。
刚刚从幼儿园跨进小学校门的一年级的小朋友还沉浸在儿童乐园的滑梯上,沉浸在美的童话世界中。对于学习小学数学,他们感觉有些新鲜,有些好奇。什么是数学学习?――严肃的课堂,严厉的老师,枯燥的数学作业吗?可是,当他们拿到数学新书时,他们“爱不释手”。美丽的图案,五颜六色的画面,可爱的卡通人物正向他招手呢!“机灵狗”成了他们学习的好伙伴;可爱的“淘气”和“笑笑”提出很多稀奇古怪的数学问题;“智慧老爷爷“告诉了他们很多智慧的小知识。长着长鼻子的大象正和长脖子的长颈鹿比高矮。大笨熊和小猴子比轻重,小熊还和小白兔比跳绳呢,小白兔跳了23下,熊只跳了2下,可真笨……小朋友一下就乐了,我们的新书真有趣,就像童话一样。书中所选取的都是一些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作为认识背景,有意识地把现实问题数学化、生活化。这时,平时严厉的老师放下了师道尊严,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可爱的“卡通使者”,带着孩子们,乘着想像的翅膀,遨游在数学乐园中,去解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常想出一个个吸引学生的新花招。
如:在教学《小明的一天》,认识钟表一课时,我设计了听音乐,跳钟表操,学生听着音乐和老师一起舞动着手臂,师生的情感真正的融为了一体。让他们更没想到的是数学课上还可以跳舞,让学生在蹦蹦跳跳中通过肢体语言感受到时针、分针位置关系的知识构建,在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情景中,自然的把学生引入到钟表的世界。
在教《认识图形》中,我把学生喜欢的玩具小猴子带进了课堂,把老师的语言换成小猴子的语言,使学生感觉十分的亲切有趣。小猴子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礼物选择儿童熟悉的积木(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学生玩着积木,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并且感受到原来数学课可以这么好玩,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枯燥的图形认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玩积木、摸积木的面上不知不觉的感知了“面在体上”,沟通了体与面之间的联系,化解了面在体上的难点,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氛围中大胆交流,自主探索,使整个课堂生动、活泼、有趣。
二、在猜想中体验数学美。
猜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牛顿曾说过:“没有大
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新课程中安排了很多猜想,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在计算教学《猜数游戏》――“10以内的加法”中,运用了猜数游戏,“我出1”,”我出5”;“我出3”,“我出7”;“我出4”,“我出……”一个猜数的游戏活动,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师生对练,同桌对练。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积累,发展他们的数感。数字大小关系的《小小养殖场》一课中,安排了一个猜年龄的思维活动。“笑笑的爸爸今年37岁,淘气爸爸的年龄和她爸爸的差不多,可能为几岁?{56 39 24 35}。”“老师今年26岁,哥哥跟我差不多,我哥哥可能是几岁?(2528 37)”。在认识“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一课后,学生在黑板上写一个数(86)让我猜?“我说33”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到“多得多”,“我说69”生说:“多一些”……学生在和老师活动中获取了数学知识。在这猜的过程中,小朋友不仅增强了数感,而且培养了利用生活经验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美。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游戏。如何运用游戏的方法促进他
们的学习,让他们在游戏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对提高他们得学习动机和效果是有益得。课程标准别提出了情感于态度的反展目标。如,在教学《左右》时,组织学生利用身体上的左、右器官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学生边做边开心的笑着。还有,师说“摸摸你的左耳,”学生做相反的动作,摸自己的右耳。即认识了左右,又训练了学生的判断能力与反应能力,学生边做边开心的笑着。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游戏过程中体验到左、右的含义与相对性。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生爱学、乐学。使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气氛,提高了学习效果。
在《认识物体》时,我设计了“摸一摸,说一说”的游戏。把操作活动和表达结合起来,让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给名称再去摸出相应的物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通过这种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数学的计算教学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这是我们以前传统数学教学上的缺陷造成的。在上《跳绳》一课――10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的跳绳比赛的游戏活动,由跳绳比赛得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的兴趣与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的意识。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会数学的信心。
四、在想象中体验数学美。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专业技能;文化味
课程改革以来,小学美术教学以其独有的特点,不断发挥其以美育人的作用。在许多专家和教师的实践指导下,小学美术教学从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随着课改的逐渐推进,随着广大教师的大胆思考与实践,我们也逐渐发现了小学美术课堂的一些问题,甚至出现了一些比较极端的有着愈演愈烈之势的观念和做法。比如,小学美术教学必须展示教师高超的专业技能,小学美术教学一定要进行文化渗透,过多使用媒体设备或根本不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等。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只有进行冷静的思考,才能发现小学美术教学的问题,探寻小学美术教学的本真和本质,从而形成真正有利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必须展示教师高超的专业技能吗
在当下许多小学美术公开课或观摩课中,我们经常见到在写生教学中,教师对着画板,“认真投入”地对静物进行细致的写生,在标志设计中,教师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深度的设计理念和作
品,在欣赏教学中,教师从文化价值、历史背景、人物风格特点等多方面全方位地介绍作品。于是乎,我们为教师高超的技艺和学识而赞叹,并且开始呼吁:小学美术教师就要有高超的美术专业技能知识。紧接着,就出现了教师课前把要板书的字写得五彩缤纷,把要板画的范图画得无比精美,把要设计制作的作品做得令人艳羡,因为这些都能体现出教师的美术专业技能。课堂上教师就把这些提前准备的“作品”展示出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俨然变成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展示课。我们还发现,在一些国家、省、市级的小学美术教师教学技能基本功比赛中,专业技能比赛的分值至少占到七成。这说明一种导向: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必须高,其他的基本功素养都是次要的。
我们不禁要思考:教师高超的专业技能知识决定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专业知识水平、课堂组织能力、研究把握教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研究学生水平、板书板画水平等都能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仅仅依靠高超的专业技能,而其他教学能力素养水平一般甚至较差,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不好。我们在实践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个教师的专业技能很出色,可是对教材把握不准确,对学生特点理解不深入,板书板画效果不好,或者口语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等,这些往往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起着决定性影响。
有专家指出“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明显关
系。教师的教学水平才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高,缺乏有利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缺少对学生特点的观察和把握,缺乏对教材的理解和研究,缺少活泼生动、和谐有效的师生沟通和课堂氛围营造,是无法让学生有较好的学习效果的,甚至会出现更差的效果。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更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具备美术教学的基本功和素养。专业技能只是美术教师素养的一部分,不能作为衡量美术教师的能力水平的唯一标准,而除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素养更能体现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小学美术教学不同于大学院校里的美术专业学习,如果把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小学美术教师的标准,未免有失
偏颇。
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浓浓的文化味吗
在最近许多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每一节课都要介绍一些名家名作、民间美术、各种文化遗产或其他学科文化等,似乎不扯点相关的文化,这节课就不是美术课了。为什么小学美术教师会有这种观点?原因在于没有准确理解最新的课程标准和简单的模仿抄袭。很长一段时间,旧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的性质,即“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过分渲染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性质,过分强调美术与文化生活的联系和作用,于是,得出结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必须有文化渗透。过分强调美术的人文性,就会弱化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的本质。于是,2011版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对美术课程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义。我们不难发现,美术课程的定义中去掉了人文性,取而代之的是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这是对美术课程本质的认识。美术通过视觉形象来传达人的思想、情感、态度和审美追求,我们更应该强调视觉性而不是人文性。人文性不是美术课程所独有的,并不是根本本质,唯独视觉性是无法取代的,是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视觉性是美术的本质;实践性也可以理解为表现性,是艺术的本质;人文性是社会科学的本质;而愉悦性才是少年儿童与艺术亲密接触所必须追求的。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是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不同的课程内容,其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包含较多的文化内涵,有的则要突出趣味和创新。不管什么美术课,都不应该把人文性作为主要的内容来讲授。比如,《窗外的景色》一课,不用详细介绍窗户的历史风格和地域文化区别,只要简单介绍不同风格造型的窗户特点即可;《我也是艺术大师》一课,不用过多介绍画家的生平风格特点,只要引导学生发现画家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就行了;《古朴精美的华表》一课,不用深入介绍华表的发展历史和作用以及所代表的意义,因为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华表各组成部分所隐含的含义,只需让学生明白华表是一种精神信仰和追求的体现,能代表人们许多美好的追求即可,
然后引领学生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华表”。还有《五味瓶》《黑与白》《感受声音》等各种造型表现领域和设计应用领域的课,更应该弱化人文性,突出强调愉悦性、视觉性和实践性。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美术课程的四种性质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过分地强调某一种性质,势必会弱化另外三种性质,这是不科学的。视觉性必须贯穿始终、人文性适当体现、实践性必不可少、愉悦性牢牢抓住,而且面对不同类型的美术课程内容,其比重还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是每一节课都一味地追求浓浓的文
化味。
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可以离开多媒体设备吗
当下,多媒体设备已经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教学之中,甚至已经成为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标。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能力也成为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多媒体设备进入学校的发展过程是:一开始时,令师生羡慕,因为太先进了;慢慢地,被老师广泛运用,因为太方便了;现在,开始出现了争论,因为太依赖了,于是,出现了回归“原始课堂”的呼声。过多依赖多媒体设备或排斥使用多媒体设备都是极端的错误观念。
多媒体设备作为一种工具进入学校,成为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它是科技发展的产物。而科学发展的最高追求,就是改变生活,利于生活。多媒体设备受教师欢迎,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有其必然性的。因为它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方便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观察、感知、理解、思索、想象等。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先进、更方便的多媒体设备,成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有了这么先进的工具,教师不去使用,而去追求“一根粉笔写人生”的原始教学状态,不正是一种排斥现代文明、阻碍文明发展的表现吗?究其原因仅仅在于,因为教师经常使用和借助于多媒体设备,会使教师的备课教学能力水平降低,形成一种依赖。我们不禁要联想,如果一个人会开车,而且经常开车,我们绝对不会怀疑这个人会失去行走的能力,可是为什么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设备,我们就要怀疑老师会失去备课和教学的能力呢?实践恰恰相反,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设备,必须经过认真的备课和思考制作,才能帮助其实施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教师备课的水平和能力。
现实中,我们确实也发现,有些老师没了多媒体设备就无法继续上课,或者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把本可以不用多媒体的内容依赖多媒体来呈现,使多媒体设备成为一种花花架子,也确实让许多听课者哭笑不得。这种现象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尤为明显。课文中明明就有的一句话,一定要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一道例题书上本来就有,非要搞到多媒体上等等。这是没有合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或者是教师没有认真备课,养成一种依赖多媒体的惰性导致的。当我们看清问题的根源之后,就不难发现,不是多媒体设备有问题,而是使用多媒体的人出现了问题。
美术是视觉艺术,是通过视觉形象来传递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的。试想在没有多媒体设备的年代,美术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全班五十几个人看着画范图的老师背影,不知道教师在画什么;睁大眼睛仔细欣赏教师带来的只有豆腐块大小的梵・高作品,怎么都看不见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制作一张小小的藏书票,任凭教师如何仔细示范刻版,学生都看不见,更听不懂;列举家乡的桥和塔,只能靠语言来描述它的样子,最终还是不知道它的模样。这样的美术课堂教学,难道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吗?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吗?在现实中,甚至出现了把学校即将淘汰的或者比较差的设备配备在美术教室中,导致学生看到的色彩,已经不是原来作品中色彩的样貌,有的色彩甚至是相反的。有的图像模糊不清,更别提有多少视觉冲击力。美术课堂教学最需要一流的多媒体设备。
排斥多媒体设备,倡导“原始课堂”,是违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的。美术课程有其特殊性,离不开视觉冲击。而过多依赖多媒体设备,把多媒体设备当作小学美术教学的万能工具,
也是不可取的。小学美术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巧妙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设备,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徐霞.浅议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教学月刊:小学,2012(1-2).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美术课程属于小学阶段基础教育中的一个艺术课程,美术课程拥有极大的美育功能,它直接体现了一个学校美育教育的内容,在小学美术课堂教育过程中应该偏向于用美的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以及感受美的能力。作为一种造型以及视觉上的艺术,美术属于一种静态的再现艺术。儿童绘画属于人类成长阶段的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儿童纯真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是人类的潜意识的体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主要有绘画、手工、剪贴画、美术作品欣赏等内容。为了与小学阶段儿童的天性相适应,小学美术课堂应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让学生养成美术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指导小学生更好的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笔者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运用了一些教学手段,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开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创造和谐欢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这样更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创造和谐欢快的教学氛围要求美术教师必须要保持亲切自然的教学状态,同时要有一颗宽容真诚的心。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保持亲切的教学状态,那么学生就不会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教师用一颗真诚的心来教育学术,自然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构建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极大的提升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注重知识的导入技巧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善于使用知识导入的方法,那么将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新的内容和知识点时,教师必须要注重导入技巧的掌握,使用有趣的知识导入技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知识导入的方式是千变万化的,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让学生进行猜谜活动来导入新课内容;二是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或者欣赏一幅好的美术作品来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对美的向往,激发出学生的绘画欲望;三是设置一些悬念以“吊胃口”的方式来导入新课。
三、探索更多的教学手段
教师不能一味的使用某一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手段,而应该努力探索其他教学方式,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充实美术课堂。例如笔者在开展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使用多媒体设备来进行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实物模型或者音响设备,配合多媒体幻灯片等工具让美术的“美”生动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的具体形象,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的身上,还能够让学生拥有快乐的学习体验。
例如笔者在对水彩风景画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选择了使用多媒体设备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桂林山水优美景色的录像,让学生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让他们沉醉于其中,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水彩风景画绘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如果存在相对较难的知识点,笔者使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动画演示,这样能够让美术教学效率得到很好的提升。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开始就给美术欣赏材料给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应该鼓励学生去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欣赏作品。教师应该认识到,美术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式的,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互动的空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平等的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充满趣味的教学过程。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创设一些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提问或者回答问题来自主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人们的思维往往开始于疑问,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将问题代入课堂,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解决现存知识和问题之间的矛盾,让学生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出发点是为了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以帮助学生培养较强的创造力以及实践能力为教学重点,充分体现出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美术教育理念以及小学阶段的教育观念。作为美术教师,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重要指导,从整体上对美术课程以及教材进行规划,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够促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实现新课标所要求的目标,从而提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