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2 12:03:36
序论:在您撰写嘻哈文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哈西德主义;犹太教;犹太人;托拉
哈西德运动诗犹太教正统派内部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宗教运动。自18世纪产生以来,伴随着犹太民族多舛的历史命运而颠簸发展,为动荡时期的犹太人提供了精神的滋养和生活的庇护。运动所衍生的哈西德主义,主张降低托拉学习的地位,以歌曲、舞蹈及发人深省的故事等形式表达信仰,在信教方式、教义理解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都颠覆了正统的犹太教。笔者试从哈西德主义的教义及理论入手,分析其宗教学理论及文化内涵。
一、以情感代替繁复的宗教理义
哈西德主义强调祈祷者发自内心的虔诚和真诚是信仰的基础,认为心灵上信赖上帝的人远比满腹经纶的圣哲更能接近上帝。上帝是哈西德主义的核心概念,对上帝的爱是哈西德主义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对上帝的理解上,哈西德主义者强调上帝的内在性和超验性,宣称:上帝无所不在,弥漫于所有的存在物和物质之中,所有的生灵和物质都分享神的获刑。在全能的上帝和人类之间,没有屏障,也不存在隔阂。神的世界与人的世界处于不断的交流状态之中。(1)哈西德运动将重点从思维转移到心灵,提倡通过精神和心灵的愉悦来信仰上帝。他们将理智让位于情感,信仰的主要因素从通过托拉学习转为依附上帝(devekut)。
同时,哈西德运动更关注现实世界,它将高高在上的上帝带回人间,为处在忧郁痛苦之中的犹太人提供心灵安慰。在哈西德运动中,一切行为都被精神化,通过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想着上帝,那么他的举动就会因此而变得神圣,这就是“通过世俗活动信仰上帝”的哈西德原则。(2)这一理论的现实性使简单化,为普通犹太民众提供了一条除托拉学习之外的靠近上帝的途径。从此,宗教学习不再是托拉学者和神秘主义者的专利,哈西德运动将宗教体验从精英分子扩展到每一个虔诚的犹太人。
二、坚持上帝的存在性和超验性
传统犹太教认为上帝在创造结束之后便离开了人的世俗世界,人只有通过不断祈祷和忏悔才能得到上帝的原谅,上帝才会重新降临尘世,完成对犹太人的拯救。而哈西德主义所宣传的上帝的内在性,不但拉近了上帝和人的距离,增进了人对上帝的亲近感,还改变传统上对善、恶、美、丑等观念的理解,它颠覆了传统上善与恶、美与丑的二元对立关系。在哈西德主义者看来,由于“神围绕一切事物且弥漫于一起事之中”,(3)无论善恶美丑,即使一个人在有罪时,神性也才其中。也就是说,一个事物无论善恶,都分享有一种神性的目的和力量。因此,二者并不构成相互对立或排斥的关系。哈西德主义者认为,任何一种罪恶都或多或少藏有一种善的成分在其中。即使是一名罪人,亦可在其悔罪的可能性中发现神性的光辉。这种弃恶从善的希望本身就是积极的肯定因素。恶并不是存在的一个绝对或自在的状态,它仅仅是通往善的一个较低等级而已。
三、注重多样的祈祷方式
哈西德主义者认为动情的祈祷是通往上帝的路径,神性之火藉此散落人间。祈祷表现为双向的过程:它既可以净化和提升灵魂,又能给尘世带来上帝的福音。信徒只有通过这样的祈祷,才能与上帝融为一体,并在上帝的爱中感受到自身的完满。因此,祈祷必须是一种深沉的、内在的、入迷的个人情感表达。在哈西德主义者看来,即使礼拜者本人并不理解祈祷文的含义,但只要这种祈祷是执着的、热烈的并发自灵魂深处的,它都可以达到与神沟通的目的。因而有人将哈西德运动看作是“从民众那里获得力量从而引起素朴的宗教激情的爆发。”(4)
由于哈西德主义强调祈祷者心灵的真诚,所以祈祷不须拘泥于形式,祈祷者可以以歌、舞、叫、跳等多种展示来表达自己信仰和祈祷时具有的真是感受,通过某种自然的方式将情感加以表露。也正由于强调情感的自发性和直接性,祈祷就更无须受到时间的限定,祈祷者可以耐心地等待真正适宜的情绪体验的来临。由于摒弃了宗教活动中的一些清规戒律,信徒可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宗教活动中来,由此增加信徒的参与热情,也使得哈西德运动很快吸引了众多信徒参与其中。同时,信仰本身在消除抽象玄奥、繁文缛节,代之以简单明快直接的方式之后,更容易为未受过系统宗教教育的普通民众所接受。因此,哈西德运动对于克服犹太民众在大动荡以来所形成的信仰上的失落感,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有着重大价值和意义。
四、特殊组织结构:圣徒的媒介作用
在传统的拉比犹太教中,拉比是主要的神职人员,他们是《塔木德》学者和犹太律法的解释者。然而,17世纪中叶以来,东欧犹太教中的拉比制度走向没落,拉比的宗教权威日益丧失,无法满足犹太人的精神以及世俗事务的需求。而在哈西德主义中,圣徒成为上帝和人之间的媒介,他既非上帝的化身,也不是救世主,他是能够与上帝达到最高层次交流的恶人,通常具有了神性。他既可以在较高的精神层面与上帝直接对话,也可以降临凡世成为人间事务的指引。对于哈西德信徒而言,圣徒通常有三重角色:宇宙救赎者、信徒灵魂的救赎者、使信徒免受邪恶侵害的保护者。(5)
在哈西德主义中,一个核心的宗教理念就是圣徒从他与上帝交流层面上“下临”来拯救罪恶者沉沦的灵魂。这样一来,圣徒的灵魂与其追随者的灵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圣徒必须与其追随者建立起这种联系,以便他下一次接近上帝之时来提升和拯救信徒的灵魂。这样,圣徒就成为人与神之间进行交往的媒介。一般而言,圣徒不但在精神层面对信徒加以关照,而且在日常生活领域,由于圣徒本身具有神性,也使他成为信徒依赖的对象。信徒通常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苦难求助于圣徒。因此,在哈西德运动的发展中,许多圣徒以此树立起权威,赢得大批信徒。
五、结论
哈西德运动作为犹太教历史上引人注目的宗教运动,直至今天成为现代社会中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过去的向往和对正在消失的宗教文化的希望。有人认为他是正在解体中的犹太教和犹太传统价值理念的最后堡垒,有人说它阻碍了犹太人的进步和社会发展。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物质生活丰富带来精神生活的迷惘和空缺,人们开始怀念宗教的魅力,渴望从中找到精神寄托,这是哈西德运动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因。虽然哈西德运动仍存在着很多为现代人所诟病的落后习俗,但其强大的生命力能使它不断调整来适应现代社会,成为犹太文化中长存的精神财富。
参考书目:
[1]G.G.索伦著,涂笑非译,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白玉广,犹太哈西德运动历史初探[J],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4期。
[3]罗伯特・M・塞尔茨著,赵立行、冯玮译,犹太的思想[M],三联书店,1995,第117页。
[4]大卫・鲁达夫斯基著,傅有德等译,近现代犹太宗教运动:解放与调整的历史[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5]徐新,犹太文化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199页。
注释:
(1)G.G.索伦著,涂笑非译:《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5页。
(2)G.G.索伦著,涂笑非译:《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9页。
(3)罗伯特・M`・塞尔茨著,赵立行、冯玮译:《犹太的思想》,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17页。
论文关键词:哈萨克族 传统养老文化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新疆
论文摘要:在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养老文化特别是哈萨克族养老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哈萨克族人长期以来形成了敬老爱老、社区互助、邻里帮助、家族保障、牲畜保障和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养老文化。但是这种传统养老文化对于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构建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积极引导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构建符合新疆区情的现代养老文化是我们当前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由习俗、传统、道德、信仰、仪式、礼节、礼貌、惯例、制度、理想与价值观相关联而构成的网络。在这样一个概念中理解养老文化主要是指家庭或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物质赡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养老资源方面的思想观念、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和制度规范。其中民族养老文化是指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礼节、惯例、价值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针对养老问题的基本的看法、道德规范等文化积淀。笔者认为,所谓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是指哈萨克族人长期受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熏陶而产生并代代相传的关于养老观念、养老思想、养老理想、养老习惯和养老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和总称。
哈萨克族文化得以吸收各种古老文化的精华,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形成以家庭养老、家族互助、邻里帮助为主,社区互助为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特殊的养老文化。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三个方面。从内涵上看,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既有养老方面的认识,又有关于老年人的伦理思想、价值观、养老传统和养老习俗,主要包括关于家庭、经济和宗教方面的理念。其养老体系主要包括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自我养老等三个方面。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具有民族性、继承性、多样性、连续性、独立性及融通性等特点。其中,以孝顺父母和敬老爱老为基础的孝文化是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的核心和支柱。如果说西方国家的社会化养老是一种制度安排,那么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可以说是哈萨克族人的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则。家庭养老、家族保障和社区互助是这种传统养老文化的必然选择,家庭和谐和代际传递是这种养老文化的直接体现。
二、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家庭养老
1.强调自力更生,以孝为核心。家庭养老目前是哈萨克族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也是传统的自然经济、封建伦理思想、宗教理念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家庭养老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文化模式。家庭养老的运行,主要靠的不是现实行为,而是源于文化的动力。哈萨克族特殊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思想和草原文化对家庭养老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首先,哈萨克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中,人烟稀少,交通很不方便,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原始游牧生活。由于生活相对原始、封闭,经济不发达,所以家庭成员之间,阿吾勒之间互补性和依赖性很强,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拾。其次,、哈萨克族人彼此相处很密切,同一阿吾勒、阿塔内的人经常在邻近的地方放牧,对方的脾气、好恶、生活状况,甚至其祖宗三代都了如指掌,虐待老人或对父母不孝者必然遭到周围人的谴责和唾骂。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认为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上下、尊卑的关系,子女有为父母养老送终的义务。哈萨克族人生活环境造就了哈萨克族人深沉、勤劳、坚韧、独立自主和自食其力的性格。哈萨克族老人一般健康长寿,自理能力很强,经常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不是干家务,就是照顾小孩或养育后代,满足自己继续付出情感和享受尊敬的需要。哈萨克族家庭非常尊敬老人,家中大事由老人当家做主,这种敬老、爱老的传统对子女的养老行为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2.“还子”防老。哈萨克族传统家庭是以父亲或丈夫为核心的封建家长制家庭。哈萨克族家庭一般规模较大,平均家庭人口为5. 94人,以两代人为核心的主干家庭居多。多子女的家庭,在儿子长大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家,另立门户(多在父母毡房旁边设一新毡房居住),父母身边通常要留下一个最年幼的儿子,作为养老送终的依靠。独生子一般不分家,尽赡养之职。哈萨克族传统家庭中普遍存在“还子”习俗。所谓“还子”是指每对新婚夫妇,要把婚后生的第一个孩子送给亲生父母。祖父母把孙儿当作自己亲生的最小儿女看待并加以宠爱。祖父母和孙儿之间的关系被看作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哈萨克族人的还子习俗增加了婴儿的存活率,减轻了年轻父母的生活负担,让孤独老人在孙辈的身上重温自己的童年梦,找到新的生活乐趣,驱散年老所带来的忧郁,真正享受天伦之乐;在抚育过程中,老人与孙辈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还子作为促进代际关系的重要纽带,为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提供了潜在的文化支持和社会基础。
3.知足意识强,老人养老需求不高,家庭养老成本低。在哈萨克族社会中自给自足的畜牧经济和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经商意识不强烈。自然灾害、战争比较频繁,物质资料不丰富,家庭经济收人微薄,养老能力十分有限,自足意识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不知足是人最大的耻辱,知足的人是人中豪杰,人只有学会知足,其品行才能完善,不懂得知足就是一切灾难的罪魁祸首。对现状不满,也被视为是一种贪婪的表现。哈萨克族人相信“荣华富贵和人生磨难”是命中注定的,不可改变,也不能怨声载道,只能容忍,满足现状。因此,哈萨克族牧民生活非常朴素,养老保障水平低,老人养老需求非常简单,只求吃饱吃好,心情舒畅,健康长寿,别无他求。
4.土地保障。草场和牲畜不仅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且是养老的可靠保障,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一般来说哈萨克族家庭都有植树造林和种草的传统。青草和树木不仅是一种防沙固沙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家庭经济和养老的基本收人来源,这为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支持。
5.祖先崇拜。由于哈萨克族是古代许多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所以部落意识与祖先崇拜等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祖先崇拜意识远远超出对创世主迎萨甘的崇拜。哈萨克族人认为牢记自己七代祖先的名字,是每个哈萨克人的历史责任,给子女传授前辈的系谱,是哈萨克族父母应尽的义务。景教特别是佛教对哈萨克族养老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信奉佛教时期古代哈萨克人有这样一个习俗:如果老人去世,那么他的儿子、女儿或兄弟就会做一个与他相似的偶像,加以崇拜。伊斯兰教在9世纪初开始传人新疆,16一17世纪成为哈萨克族官方信仰的宗教。此后,哈萨克族传统养老观念就具有了浓厚的伊斯兰色彩。哈萨克人一般对自己祖先的灵魂和墓地特别崇敬,普遍认为祖先会把生命的力量赐予自己的后代。有些地区的人们在天旱时或灾年时,到祖先坟地求雨,祈求神灵保佑。这种宗教理念有利于孝顺父母、关心老人、尊重老人等养老习惯的产生和发展。
(二)社会互助
1.强调团结,热情好客。哈萨克族人主要生活在天山北部草原,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因此,哈萨克人特别强调团结合作,认为团结是福,没有团结就不能生存。哈萨克族人作为热情好客的民族,把客人看成是真主的恩赐。哈萨克族民间有这样的话:“父母留下的财产一半是客人的”,“只要沿途有哈萨克,那怕你走一年的路,也用不着带一粒粮、一分钱,也不会挨饿”,“好客人来到,羊要下双羔”。哈萨克族人过去常常以登门客人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受人欢迎、爱戴的尺度。吝音或小气者是最为人们所鄙视的。
2.互助。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和谐,一贯以帮助别人、热爱公共事业、团结乡亲、遵行礼仪、不侵占他人财务、珍惜友情,不做乡里乡亲所厌恶的事等为每一个哈萨克族人应具备的美好品质。在草原上老人一旦遭受水灾、火灾、风灾、雪灾等自然灾害而生活困难时,部落的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尽力给以资助。如某出现拒绝资助的人,则会被全部落的人歧视或侮骂。如果老人欠了债务无力偿还,得了疾病无力医疗,全部落均会协助帮忙,有人出人,有物出物。互相帮助被哈萨克人看作是美德,如果谁拒绝帮助有困难的,那么他就失去了被别人帮助的权利,同时还会被同部落的人看作是破坏礼俗的人。哈萨克族人的互助思想还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伊斯兰教教义普遍认为孝顺父母是子女的天职、虐待父母罪孽深重,人与人之间不应互相仇视、互相伤害,而应当相互同情、相互怜悯、相亲相爱,帮助老人功德无量,人应多多行善,尊老爱幼的人是最高尚的人等等。伊斯兰教教义还规定天课是每个富人的义务,富有者必须把纯收人的一部分拿出来帮助那些老人和穷人。民间关于互助的思想代代相传,这种思想至今在民间影响颇深。哈萨克族人的这种互助思想不仅增强了本民族内部的亲和力,而且也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道义力量、生活照料及物质保障。
(三)精神保障
敬老是新疆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哈萨克族青少年从小就接受过尊老敬老教育。哈萨克族人认为不论你年纪多大,地位多高,如果你不尊重老人,便受到人们的谴责和唾弃而威信扫地。“不论在什么场所见到老人,都要边祝福边握手,吃饭、喝茶、开会、娱乐,都让老年人坐上席,请老年人先吃,然后其他人才能吃喝。进毡房门和行路,都必须请年长者先行。老年人骑马到别人家作客,年轻人必须出迎并扶老人下马,然后牵马、饮马、卸鞍、喂马,老人临行时必须把老人扶上马。晚辈不能当着自家老人的面抽烟,更不能喝酒。如果对老人不尊敬,则会受到人们耻笑和处罚。”对长辈的尊重还表现在:青年人不得直呼长者的名字,妇女不能从长辈面前走过,要从身后绕行;在过节的这一天,要把羊头奉献给老人。在宰杀羊只招待客人进餐时,主人将羊头献给客人。客人要用小刀割下一块面额肉捧献给在席的长者。哈萨克族传统伦理道德规定年轻人必须怜悯老人,对身体虚弱和年老多病的老人应严加关怀和帮助,裹读老人普遍认为是最不可饶恕的罪孽;无论老人有天大的罪过,都不能顶嘴,也不能还手,必须忍耐、礼让。这种尊老美德普遍存在,使老人心情舒畅、能够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
三、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对新疆农村养老保障的影响
(一)在新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坚持家庭养老模式的主导地位
首先,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是哈萨克族家庭养老文化的宗旨,敬老、侍老、助老、娱老是其精髓,是促进家庭幸福,代际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石。哈萨克族人代际关系相对融洽,家庭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家庭既是一个生产单位,又是一个保障主体,也是老年人的精神乐园。如今,北疆牧民总体收人比较低,个人养老能力较差,老人对家庭的依赖正在显著增加,哈萨克族老人在物质上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但精神需求甚高。在现实中,如果忽视精神赡养,只重物质供养,往往适得其反。哈萨克族牧区普遍存在的敬老爱老、祖先崇拜和还子传统为牧区的家庭养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家庭养老的精神养老职能是任何养老模式不能替代的。其次,北疆地区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国家养老方面财政投入不足,牧民参保能力有限,对于经济极不发达的北疆农村地区来说家庭养老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现实基础,有效减轻了政府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弥补了新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的缺陷,又为政府的养老行为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比较符合新疆的区情。
(二)坚持弘扬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取长补短
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影响着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把个人的养老、尊老行为上升到道德和宗教的层面,对个人养老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从而促进家庭幸福、代际和谐及家庭美德的建设。哈萨克族绿色文化、社会互助、氏族保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理念为社会化养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行善,邻里互助、天课等风俗习惯为社会化养老提供了潜在的资金支持、组织保障,有利于向土地换保障、牲畜换保障等现代养老模式的过渡。哈萨克族人自古以来产生的草场公有制和团结合作、互利、互助传统以及部落、氏族意识向以合作经济为载体的农村养老模式的过渡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哈萨克族居住比较分散,家庭养老意识很强,这种家庭养老文化的强化不利于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普及和发展。哈萨克族人的知足思想始终影响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心,最终会导致牧民收人的减少、家庭养老能力的弱化和牧民参保能力的下降。哈萨克族人因受封闭的游牧文化的影响,经常与世隔绝,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对社会养老保障认识不足,对于外来文化,新文化特别是现代养老文化产生一种由来已久的敌对心理,少数民族牧民普遍存在“四怕”思想,即怕政策变,怕不兑现,怕钱贬值,怕干部换,尤其害怕国家政策的大起大落,因而投保积极性不高。这种封闭保守思想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顺利普及。因认识方面的误区,部分牧民总是把农村养老保障与乱收费混为一谈,甚至有些年轻人认为父母参加农村养老保障是自己不孝顺和软弱无能的表现,感到屈辱,怕别人说闲话,从而反对父母参加养老保障。哈萨克族人的大家庭、大家族观念严重影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现代生育文化的普及,导致人口快速增长,牧民收入的急剧下降,牧民自保能力、投保能力的减弱和国家负担的加重,从而妨碍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模式的转变。
(三)保证社会主义先进养老文化在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促进传统养老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伴着全球金融快速前进,国外知名品牌以及国内新起企业的双压下,李宁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李宁企业,己经到了企业的爬坡期、缓慢期。李宁品牌现有的包装盒(图_5-6 >,比较的沉闷、呆滞没有任何创新力。李宁如果要走出国门必须加强其企业品牌包装形象的再设计。与耐克等国际的知名品牌匹敌的关键在于,李宁是否能建好强大的品牌策略优势,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对在地化包装设计的探索,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市场的需求redlw.com。
在设计实践过程中,选取中国本土品牌李宁鞋盒做了两款包装设计,设计一(如图_5-7、图_5-8、图_5-9 )是从创新观念的角度把李宁品牌包装进行“在地化”设计,在充分考虑市场细分人群特点的情况之下,设计一款针对美国市场推出的运动鞋包装设计。美国是体育强国,要想实现国际化走向高端市场,“李宁”需要打开美国市场,由于黑人在美国的购买力相对较低,“李宁”运动鞋将市场定位为美国黑人将会更有利,因此在包装设计上就应该更多的考虑黑人的美学接受习惯,美国四大流行元素为:嘻哈(RAP)、涂鸦、街舞、DJ。只有把他们的流行文化元素纳入其中,才能够更好的引起他们对产品的共鸣,从而促进李宁运动鞋在美国黑人群体中的销售。当今包装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产品保护功能,更多的是彰显自己的企业文化个性,而涂鸦这种作为跨国元素的非主流文化更好的展现了设计的多元化,增添了产品包装的视觉力。大部分美国黑人都崇尚嘻哈文化和涂鸦艺术。因此在为这款李宁运动鞋做包装设计时,抓住其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此款设计使用的设计元素在文字上选用我国传统的本命红大红色作为商标LOGO,使用李宁原有的LOGO。而在色彩上,一改原本沉闷单调的棕色底色包装,运用了大胆、独特、不拘一格的设计风格和破坏性的设计理念,黄色、紫色的撞色为包装的视觉整体中心,在图形上,抽象的长条形喷绘涂鸦为载体,展现美国涂鸦喷绘给人所带来的精神境界的放松,映衬出李宁品牌充分的融入美国本土化文化元素,形成整体的包装效果。将涂鸦与李宁体育用品包装相结合起来,寻找在地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商品包装更好的满足域外消费者的审美需求redlw.com。
设计二是基于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以及接受美学的设计策略。从消费者群体和明星代言效应将“李宁”鞋盒包装设计与美国本土文化相结合,设计是针对美国消费者群体。设计在色彩上,选用了吸引眼球明亮的湖蓝色作为基调,图形上运用了篮球巨星沙奎尔·奥尼尔抱着篮球站在一片有着鳖鱼的海域上其背景为篮球场,而沙奎尔·奥尼尔为美国当红的篮球巨星又名大鳖鱼,此款设计运用明星代言效应吸引本土消费者,品牌形象代言人承载着传递品牌的个性和产品阐述的功能,选用的代言人的形象气质也是需要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与消费者所崇尚或追求的个性越近他们才越愿意购买这种商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的起到传承品牌文化,传递品牌个性,宣传品牌产品的良好效果。在包装材料上选择能够支撑物品重量防止变异的瓦楞纸材料。同时也考虑对环境的保护,选择绿色环保可降解的包装材料一硬纸类包装。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展示一系列中美青少年 “流行语”,初步分析青少年社会心理及文化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本文还描述 了作者对一些在中国留学的美国青少年有关“流行语”的问卷调查情况,并分析了 “流行语”所折射的青少年嘻哈文化、校园文化的特征。
语言既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最好的载体。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必然导致语言的变迁。“流行语”的盛行就是语言变迁的突出表现。“流行语”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两大奉属性,它总是从特定的角度,表达着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取向与动态。就 “流行语”的兴起与传播方面来看,作为社会的先锋力量并且有着标新立异特征的青少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流行语”已经成为青少年表达生活感受与自身需要的一种重要符号,从而也就成为了作为一种 “亚文化”形态的青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一直是一个强调独立、个性,鼓励冒险、开拓等精神的国家。在上世纪打破种族、性别等障碍后,美国社会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追求自由创新,努力实现 自身价值。当代美国青少年的这种社会心理文化特征在他们的 “流行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青少年社会心理在 “流行语”中的表现
青少年时期是 自我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他们早期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父母。当进入学校甚至社会这些广阔的世界以后,同伴群体的价值观,以及老师和成年人的评价日益重要。他们对原先的道德标准及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评价与修订,并重新形成完全属于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美国青年尤为如此,他们思想独立,勇于创新并打破常规,以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与独创性。这无疑成为语言变化的一大动因,诸多 “流行语”随之诞生。一些青少年把原有的一些词汇 、词组变形使用。例如:
yeah! (表示欢呼的)变形为 yeaaah!;
what。s up? (你最近怎么样?)变形为 wazzup?;
out of here (不在,走了)变形为 outta here;
kind of (有点)变形为 kinda;
sort of (有点)也变成了sorta
cool(酷)变成 kewl
nice (好)变成 niice
damn (该死,可恶)变成语气较轻、较委婉的 dang
还有些青少年与计算机和网络至交,已经标新立异地独创了不少具有电子信息时代的特色词汇
例如 :
(1)u : you
ui — y0ur
r = are
y = why
xmas = christmas
thax = thanks;
(2)cu= see you
brb = be right back
idn / idk = i don t know .
yw = you’re welcome
omg : oh my god
(3)asl=age/sex/locati0n
(4)dl=download
rly = really
gf= girlfriend
bf= boyfriend
(5)2= to/too
4 = for
me2= me too
b4= before
cu 18er= see you later
(6)cu@night =see you at night
happy
以上六类词汇及表达方式都是网络时代诞生的 “流行语”。它们的突出特征便是简洁,同时夹杂了数字和符号,常见于美国青少年的博客以及聊天记录里 (例如 qq,01cq等)。第 (1)类新词是鉴于发音相近而简化的词汇,从而使交流更加快捷。第 (2)、(3)、(4)类包含的表达方式均为缩略词,它们或由每个短语中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而成,或提取单词中的两个字母组合而成,同样使交流更加便利省时。第 (5)、(6)两类构思巧妙,利用了数字、符号简单明了的特性,使构成的新词令人过 目不忘印象深刻,充分展现了青年一代的智慧与创新精神。
在当今网络时代的深刻影响下,中国青少年也创造了他们独有的 “流行语”。这些流行语有些来自英语国家,除以上列出的gf, bf,cu,b4, 一 等之外,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文化的一些表达方式。
例如 :
gg哥哥 沙发
mm 妹妹 晕
楼主 雷人
潜水 :)
这些表达方式同样遵循简单经济的原则,并且形象生动,广为流传,成为青少年的鲜明特色。
二.青少年文化特征在 “流行语”中的表现
(一)街头嘻哈文化
自从上世纪 70年代美国黑人说唱音乐 (rap music)在美国传播以来,美国城市的年轻人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嘻哈 (hip-hop)文化。它起源于说唱音乐及与之相伴随的强调即兴发挥,追求个性化,反映不与主流相融的桀骜不驯的霹雷舞 (break dance);但是这种风潮迅速到达美国城市街头的各个角落嘻哈风格随处可见。因此广义而言,嘻哈多指流行于城市年轻人中一种凸显自我的街头文化,甚或可以说成是一种生活态度,包括语言、服饰或标榜 “帅”、“酷”的招牌动作。若具体体现在装束上,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他们宽松的 t恤、轻便的球鞋,随意裹在头上的头巾,率性的鼻环和粗宽的耳环、项链、或手环,动感十足间处处张扬个性、引领时尚。“嘻哈”风格在青少年 “流行语”中随处可见。例如:
chillin’ 放轻松
bling—bling 闪亮的珠宝,引申为名牌服饰配饰
phat杰出的,一流的 (不是 fat肥胖之意)
gangsta (gangster的变体)土匪,歹徒 (在此指充满暴力的一种 rap形式)
getting crunked放松,做你自己 (crunk为一种 rap形式)
off the chain脱身,摆脱困境 (与 off the hook意思相近)
美国很多青少年都为自己能够成为嘻哈一族感到 自豪,他们随时追随着 hip hop音乐中的 “流行语”,用这些词语表达自己的情绪,突出自己的身份,他们有时甚至不在乎别人是否能够听懂他们的语言。但是这些表现嘻哈风格的 “流行语”还是被青少年广为使用,有些甚至已经写入字典,例如: chillin’,bing-bling等。
(二)校园文化
青少年正值学习年龄,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度过,独有的校园环境造就了独有的校园文化及校园“流行语”。美国校园 “流行语”充分体现了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心态及现状。美国学生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他们可以参加各种社团,既可以结识朋友、增长学识、发展兴趣,又可以锻炼能力。例如:建筑学社团,英语社团,圣经解读社团,读书会,体育运动社团,海外学生社团,环境保护社团,学生联合国等等。同时美国校园的体育活动及艺术活动也很丰富。体育比赛是校园的大赛事,尤其是篮球,美式足球和棒球;此外,骑马、攀岩、划船、滑雪、飞翔、跳伞等运动也深受欢迎。美国文化极重视艺术天赋的充分展示和个人创造力的充分表达,因此在美国校园还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例如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这种浓郁的校园文化催生了具有典型校园风格的 “流行语”。例如:
chill/chill out放松;镇定下来
playa/player花花公子
hot漂亮的
trip过度担心或紧张
dude伙计,老兄
ride车,汽车
cool很棒,很酷
crib/pad 家,住处
hang out经常去的地方,住处
chick女性 (常有侮辱之意)
fraternity兄弟会/sorority姐妹会,女学生联谊会
whoops!哎呦 (表示惊讶 ,沮丧,轻度道歉等)
cake course一门课很好修,可以说是白送学分的
cheese/cheddar钱
hella非常
homey朋友,密友
take no prisoner (多指教授)考试很严格,而且不留活口
这些 “流行语”有的反映学校社团,例如 fraternity 和 sorority;有的反映学校生活,例如 rideplayer等;有的则反映学校学习,例如 cake course和take no prisoner.
在中国,校园 “流行语”也举不胜举,同样反映了当下学校生活文化的个个方面。例如:
郁闷 变态
猪头 亲爱的 .
恶心 爽
汗 我晕/我倒
东东 (东西,玩意)
特困生 (特爱睡觉的学生)
挂了 (考试不及格)
这些校园 “流行语”在同学之间口头相传,迅速成为校园语言文化的一部分。使用这些 “流行语”不仅易于与同学沟通交流,而且加强了作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美国青年流行语调查
为了更好的了解美国青少年 “流行语”及其反映的青少年社会心理与文化特征,我们对一些在中国留学的美国青少年进行了有关 “流行语”的问卷调查。他们中间以及他们的朋友经常使用的 “流行语”包括:
w hatever
fabulous
aw esom e
cooi
tight
let’s hang out tonight.
he is chill
i’m crashed.
epic win/fail
google it/ to google
to wiki
to friend(make friends)
在这些流行语中,有些是感叹词,表达情绪,例如:fabulous,awesome,tight等;有些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例如 let’s hang out tonight.通过该 “流行语”可以看出美国青少年丰富自由的夜场活动,他们经常和朋友同学一起泡吧、在家举办聚会等等;有些则是关于学习的,例如:to google,to wiki.。大部分中国青少年对google搜索引擎都很熟悉,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查资料时经常会使用。wiki全名为 wimpedia是一种在欧美国家广为使用的网络百科全书,能够搜索到各种信息,包括政治 、科技、文化 、教育、法律等等。
在对留学中国的美国青少年调查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说出了许多 “流行语”,部分原因可能是 “流行语”已经成为他们语言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日常交流时,“流行语”会自然、不经过思考无意识的脱口而出。而正是这些 “流行语”形成了青少年特有的语言风格并折射着青少年独有的社会文化特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社会心理、文化等特征在青少年 “流行语”中表现极具明显的时代特征。青少年处在身体心理急剧变化时期,了解其社会心理、文化、心态等对学校、老师、父母具有重大意义,而心理文化因素很难捕捉,只有在青少年的言行举1卜上间接获得。研究青少年 “流行语”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进入青少年世界的途径。了解青少年 “流行语”不仅能使家长、老师了解青少年的个性、好恶、文化等,同时也为双方进行有效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dalzell t.(1996).flappers 2 gappers:american youth slang.springfield,md:merriam-webster inc.smith c.,faris r.,& denton m.l.(2004).are american youth alienated from organized geligion?a gesearchgeport of the national study of youth and geligion,number 6.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展示一系列中美青少年“流行语”,初步分析青少年社会心理及文化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本文还描述了作者对一些在中 国留学的美国青少年有关“流行语”的问卷调查情况,并分析了“流行语”所折射的青少年嘻哈文化、校同文化的特征。
语言既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 的最好的载体 。人类社会 的变革和发展必然导致语言的变迁 。“流行语”的盛行就是语言变迁 的突出表现。“流行语”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两大基本属性,它总是从特定 的角度 ,表达着人们 的社会心理 、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取 向与动态 就“流行语 ”的兴起与传播方面来看 .作为社会的先锋力量并且有着标新立异特征的青少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流行语”已经成为青少年表达生活感受与自身需要的一种重要符号.从而也就成为 了作为一种 “亚文化”形态的青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 国一直是一个强调独立 、个性 .鼓励冒险、开拓等精神的国家。在上世纪打破种族 、性别等障碍后,美国社会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追求自由创新,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当代美国青少年的这种社会心理文化特征在他们的“流行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 青少年社会心理在“流行语”中的表现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他们早期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 自父母。当进入学校甚至社会这些广阔的世界以后 ,同伴群体的价值观,以及老师和成年人的评价日益重要。他们对原先的道德标准及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评价与修订。并重新形成完全属于 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美国青年尤为如此,他们思想独立 。勇于创新并打破常规 ,以凸显 自己的与众不同与独创性 。这无疑成为语言变化的一大动因,诸多“流行语”随之诞生。一些青少年把原有 的一些词汇、词组变形使用。例如:
Yeah!(表示欢呼的)变形为 Yeaaah!;
What’S up?(你最近怎么样?)变形为 Wazzup?
Out of here(不在,走了)变形为 Outta here;
kind of(有点 )变形为 kinda;
sort of(有点 )也变成了 sorta
cool(酷)变成 kewl
nice(好)变成 niice
damn (该死 ,可恶 )变成 语气 较轻 、较 委婉 的dang
还有些青少年与计算机和网络至交。已经标新立异地独创 了不少具有 电子信息 时代 的特色词汇例如 :
(1)tl=you
lit Your
r = are
Y=why
Xmas=Christmas
thax=thanks;
(2)cu:see you
brb=be right back
idn/idk=I don’t know.
yw you’re welcome
omg oh my god
(3)asl=age/sex/1ocation
(4)dl=download
rly really
gf= girlfirend
bf=boyfirned
(5)2=to/too
4 :for
me2= me too
34=before
eLI 18er=see you later
(6)CU@NIGHT=see you at night ’:happy
以上六类词汇及表达方式都是网络时代诞生的“流行语”。它们的突出特征便是简洁。同时夹杂了数字和符号 ,常见于美国青少年的博客以及聊天记录里(例如 QQ,OICQ等)。第(1)类新词是鉴于发音相近而简化的词汇,从而使交流更加快捷。第 (2)、(3) (4)类包含的表达方式均为缩略词 ,它们或由每个短语中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而成,或提取单词中的两个字母组合而成,同样使交流更加便利省时。第 (5)(6)两类构思巧妙,利用了数字、符号简单明了的特性.使构成的新词令人过 目不忘,印象深刻 ,充分展现了青年一代 的智慧与创新精神 。 在当今网络时代的深刻影响下 ,中国青少年也创造 了他们独有的“流行语 ”。这些流行语有些来自英语国家,除以上列出的gf,bf,CU,b4,^-^等之外他们创造了属于 自己文化的一些表达方式 。例如 :
gg哥哥
mm妹妹
楼主
潜水
沙发
星
雷人
:)
这些表达方式同样遵循简单经济的原则,并且形象生动,广为流传,成为青少年的鲜明特色。
二、青少年文化特征在“流行语”中的表现
(一)街头嘻哈文化
自从上世纪 70年代美国黑人说 唱音 乐 (rapmusic)在美 国传播 以来 ,美国城市的年轻人形成 了一股强劲的嘻哈(hip—hop)文化。它起源于说唱音乐及与之相伴随的强调即兴发挥,追求个性化.反映不与主流相融的桀骜不驯的霹雷舞 (break dance);但是这种风潮迅速到达美 国城市街头 的各个角落。嘻哈风格随处可见。因此广义而言 ,嘻哈多指流行于城市年轻人 中一种凸显 自我的街头文化 。甚或可以说成是一种生活态度 ,包括语言 、服饰或标榜 “帅”“酷”的招牌动作。若具体体现在装束上,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他们宽松的T恤 、轻便的球鞋,随意裹在头上的头 巾,率性的鼻环和粗宽的耳环 、项链 、或手环 ,动感十足间处处张扬个性 、引领时尚。“嘻哈”风格在青少年“流行语”中随处可见。例如 :
chillin’放轻松
bling-bling闪亮的珠宝,引申为名牌服饰配饰
phat杰出的 ,一流的(不是 fat肥胖之意)
gangsta(gangster的变体)土匪,歹徒 (在此指充满暴力的一种 rap形式)
getting crunked放松,做你 自己 (crunk为一种rap形式)
offthe chain脱身,摆脱困境 (与 offthe hook意思相 近 ) 美 国很多青少年都为 自己能够成为嘻哈一族感到 自豪 ,他们随时追随者 hip hop音乐 中的 “流行语”,用这些词语表达自己的情绪 ,突出 自己的身份他们有时甚至不 在乎别人是否 能够听懂他们 的语言。但是这些表现嘻哈风格 的“流行语 ”还是被青少年广为使用 ,有些甚至已经写入字典,例如:ehillin’bing—bling等 。
(二 )校园文化
青少年正值学习年龄,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度过 .独有的校园环境造就了独有 的校园文化及校园“流行语”。美 国校 园“流行语 ”充分体现 了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心态及现状 。美国学生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他们可以参加各种社团,既可以结识朋友 、增长学识 、发展兴趣 ,又可以锻炼能力 。例如 :建筑学社团,英语社 团,圣经解读社团 ,读 书会 ,体育运动社团 ,海外学生社 团,环境保 护社 团,学生联合 国等等。同时美国校园的体育活动及艺术活动也很丰富。体育比赛是校园的大赛事 ,尤其是篮球 ,美式足球和棒球 ;此外 ,骑马、攀岩 、划船 、滑雪 、飞翔 、跳伞等运动也深受欢迎。美国文化极重视艺术天赋的充分展示和个人创造力 的充分表达 ,因此在美 国校 园还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例 如戏剧 ,音乐舞蹈 ,美术等。这种浓郁的校园文化催生了具有典型校园风格的“流行语”。例如 :
chill/chill out放松 :镇定下来
playa/player花花公子
hot漂亮的
trip过度担心或紧张
dude伙计 ,老兄
ride车.汽车
cool很棒 。很酷
crib/pad家 .住处
hang out经常去的地方.住处
chick女性(常有侮辱之意)
fraternity兄弟会 /sorority姐妹会 .女学生联谊会Whoops! 哎呦(表示惊讶 ,沮丧 ,轻度道歉等)cake course一门课很好修 ,可以说是白送学分的cheese/cheddar钱
hella非常
homey朋友。密友
take no prisoner(多指教授 )考试很严格,而且不 留活 口 这些“流行语”有的反映学校社团 .例如 fraternity和 sorority;有 的反映学校生活,例如 ride,playe等;有 的则反映学校学习.例如 cake course和 take no prisoner· 在中国,校园“流行语”也举不胜举,同样反映 了当下学校生活文化的个个方面。例如:
郁闷
我晕/我倒
猪头
恶心
变态
亲爱的
爽
汗
东东 (东西 ,玩意)
特困生 (特爱睡觉的学生 )
挂 了 (考试不及格)
这些校 园“流行语”在同学之间 口头相传 ,迅速成为校园语言文化的一部分 。使用这些“流行语”不仅易于与同学沟通交流,而且加强了作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美国青年流行语调查
为了更好的了解美国青少年“流行语”及其反映的青少年社会心理与文化特征.我们对一些在 中国留学的美国青少年进行 了有关 “流行语”的问卷调查。他们中间以及他们的朋友经常使用的“流行语包括 :
Whatever
Fabulous
Awesome
Cool
Tight
Let’S hang out tonight..
He is chill
I’m crashed.
epic win/fail
Google it|to google
to wiki
to friend(make friends)
在这些流行语中,有些是感叹词,表达情绪,例如:fabulous,awesome,tight等;有些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例如 Let’S hang out tonight.通过该 “流行语”可 以看出美国青少年丰富自由的夜场活动 。他们经常和朋友同学一起泡吧、在家举办聚会等等;有些则是关于学习的,例如 :to google,to wiki.。大部分中国青少年对 google搜索引擎都很熟悉 ,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查资料时经常会使用 。wiki全名为 wikipedia是一种在欧美国家广为使用的网络百科全书.能够搜索到各种信息,包括政治 、科技 、文化、教育 、法律等等。 在对 留学 中国的美 国青少年调查的过程 中 ,我们注意到 ,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 自己已经说出了许多“流行语 ”,部分原 因可能是“流行语”已经成为他们语言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在 日常交流时 ,“流行语”会 自然 、不经过思考无意识 的脱 口而出。而正是这些“流行语 ”形成 了青少年特有的语言风格并折射着青少年独有的社会文化特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社会心理 、文化等特征在青少年“流行语”中表现极具明显的时代特征。青少年处在身体心理急剧变化时期 ,了解其社会心理 、文化 、心态等对学校 、老师 、父母具有重大意义,而心理文化因素很难捕捉 。只有在青少年的言行举止上间接获得 。研究青少年 “流行语 ”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进入青少年世界的途径。了解青少年“流行语 ”不仅能使家长、老师 了解青少年的个性 、好恶 、文化等,同时也为双方进行有效沟通奠定 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Dalzell T. (1996).Flappers 2 Rappers:American YouthSlang.Springfield,Md:Merriam—Webster Inc. Smith C.。Faris R.,&Denton M.L.(2004).Are American YouthAlienated From Organized Religion?A Research Repo~ of theNational Study of Youth and Rdi~on,Number 6.
关键词:浙南;民间;壁画;产品设计
壁画是墙壁上的艺术,是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壁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其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众多现代产品相继出现,使人们的工作、生活更加方便。在产品设计方面,呆板、陈旧的产品设计方案无法使产品受到顾客的青睐。设计者可在产品设计中应用浙南民间壁画元素,从传统文化入手,寻找突破点。这样不仅可以进行创新,还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有利于产品的持续发展。
一、我国产品设计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1.产品设计现状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产品设计者多从使用者、客户源、经济因素等角度考虑,提高产品的性能,追求产品美观、方便等,以期在短时间内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这样的产品设计缺乏内涵,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顾客失去兴趣,影响产品设计的持续发展。2.发展前景在当今社会中,商品淘汰速度加快。商家要想在市场营销中取得成功,单纯依靠产品本身是不够的。设计者可在产品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壁画元素,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融入现代设计的表现形式,使产品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民族特色,尽显产品的个性特征,这对产品的销售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浙南民间壁画中存在特有的设计元素,设计者将之应用到产品设计中,能够从独特的角度设计产品,从而有效提高产品的美观度与文化内涵。
二、浙南民间壁画的特点
1.空间因素壁画艺术作品从来就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建筑环境相得益彰。一幅优秀的壁画作品,一定和周围的环境相映衬、相协调。浙南民间壁画打通了被墙面隔绝的自然空间,通过特定的形式与建筑环境相协调。壁画艺术创作者不仅要根据有限的建筑条件创作壁画,而且要考虑壁画与建筑的匹配关系。2.色彩因素色彩作为浙南民间壁画艺术中的重要因素,能在公共环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壁画创作中,创作者充分利用色彩产生的不同效果调节壁画,甚至能够改善环境,从而给观者更美好的感觉。浙南民间壁画艺术使用的综合材料不同于其他平面艺术所使用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特点,固有色也各不相同。另外,浙南民间壁画设色体现了一定的等级制度,如《文丞相图》《太白醉酒图》的设色。3.光源因素光既能够渲染空间,又能够改变形象的秩序和感觉。外界的光源主要是阳光和天光。不同的光源条件下,浙南民间壁画的形态和给人的感觉也不同。壁画创作者借助光线照射可以营造不同的环境氛围。
三、展望
设计者将浙南民间壁画元素有机地应用到产品设计中,结合古典美与现代美,能够打造出一场视觉盛宴,为产品设计注入新的活力。1.提高产品设计的可持续性设计者可结合浙南民间壁画的特点,挖掘其中的题材与材料,然后运用到产品设计中,从而提高产品的可持续性,避免产品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被逐渐淘汰。在选择题材、材料时,设计者应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情况,促进企业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2.选取色调方面在选取色调方面,产品设计者也可以借鉴浙南民间壁画的特点,采用壁画中独特而优美的色调,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品牌的发展。3.空间效果设计者应结合壁画与建筑空间的效果,注重创新,通过打造独特的空间效果将产品的优点展现出来,让消费者直观地感受到产品的优雅和美观,体验到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总之,浙南民间壁画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设计者将其与产品设计相结合,既能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促进产品设计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遆素丽,喻厅.传统壁画的色彩艺术.作家,2015(5).
[2]遆素丽.演变历程——绘画颜料生态型研究之二.艺术科技,2014(5).
[3]张洁.壁画色彩因素在公共视觉中的作用.湖北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关键词:城市、涂鸦、文化
十多年前,随着街头嘻哈文化(HIP-HOP)热潮的涌入,作为街头文化的一部分,涂鸦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里。那时候的涂鸦,是令城市管理者头疼的“小广告”,而随着城市的发展,涂鸦也逐渐艺术化和商业化,它不仅见证着中国城市的变迁,也在成为城市建筑中一道新风景。走在一些城市的街头,你会发现,身边多了不少涂鸦,墙面、井盖、箱子……涂鸦族们在城市里寻找各种“画布”来作画,城市变得越来越可爱了。
现代涂鸦艺术开始于20世纪末,德米特里是美国华盛顿的一个送货小子,他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达到了表现自己的目的。他随处涂写自己的绰号“Taki183”,这个举动不仅使自己登上了1971年的《纽约时报》,也使涂鸦(GRAFFITTI),这个来自希腊文“书写”与意大利文“刮痕”的俚语成了一个艺术名词,街头涂鸦就此开始。 涂鸦是一种视觉艺术,其内容包括变形英文字体、卡通人物、政治口号,乃至宗教与神怪形象,近些年还出现了3D写实的涂鸦艺术,让人产生强烈的错觉空间的视觉效果。
常常留意杭州市容的人们会发现,在杭州许多建筑的围墙上会出现抽象的图案,像是恶作剧般随手画出来的作品。据了解,这所谓的“城市涂鸦”是一种时兴的行为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在西方相当普遍,而且受到尊重和保护。涂鸦者究竟表达什么意思,不少市民表示看不懂,且认为影响城市美观。一些涂鸦者是穿着时尚的年轻人,在半夜的时候将图案喷到墙上的,然后结伴扬长而去。城市涂鸦现象在杭州并不普遍,如果接到市民投诉,城管部门会根据相关条例进行清刷,而也有许多人的则认为,只要这种涂鸦在不影响市容的情况下,是可以容忍的和适当支持的。一些学者表示,这是年轻人独特的宣泄方式,应该尊重他们的情感宣泄,建议在涂鸦行为和市容市貌之间,寻求一个折中办法,由政府部门指定某一区域作为涂鸦者的表达场所,这样不仅不影响市容,还会成为城市的独特景观。不少人认为,就目前杭州存在的这种涂鸦行为,与其把所有的墙交给办假证的或者年轻的老军医,还不如给出一些空间让有兴趣的人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发泄自己的情绪。对于喜欢涂鸦的人而言,有这么一道墙就多了一片天空。
又如在星沙文化广场上,10多个原本普普通通的下水道井盖,全都穿上了全新的“外套”:有的井盖旁边趴了几只绿色的忍者神龟,似乎正要掀开井盖钻进它们的下水道世界;有的井盖变身巴黎埃菲尔铁塔款邮戳,颇有些高端大气上档次。在广场一角还有蜘蛛侠。原来这是长沙县城管执法局专门组织聘请专业人员在星沙文化广场下水道井盖绘制蜘蛛侠、忍者神龟、埃菲尔铁塔等卡通形象。他们称“井盖上一画上画,冰冷黑漆的下水井盖立马有了生机,既美化了城市,又很好地提醒了车辆和行人。笔者认为:这一做法不仅美化了城市,还让看似平淡无奇的井盖变得动感可爱,无形之中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井盖涂鸦画”让路人眼前一亮,让乏味的路面不再一成不变。对于“井盖画”,市民有不同看法:“井盖的安全是让市民关注,坠井事件曾刺痛着我们的神经,与其在下水道井盖上“绣花”,不如将工夫和资金用在补缺、加装防坠网上。”“这些井盖画被水一冲洗和人踩车压,图案不可能长久保存,如果把长沙的名胜古迹等画在上面,被踩在脚下恐怕也有些失敬吧。”“不要在马路上井盖创作,要不开车的人真还以为爬上个人,一急刹会造成追尾。”其实,下水道“井盖画”国外早有先例。在日本,城市的井盖上几乎都画了各种图案,井盖上面的图案会告诉你这个城市什么最著名,什么最好玩,或者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在日本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小镇都有着独特的井盖,图案设计五花八门。
武汉的涂鸦最早出现于本世纪初,目前在武昌最为集中。走在武昌棋盘街的小巷里,一幅幅色彩明艳、构图大胆的涂鸦绘画在数百米的围墙两侧恣意蔓延,为两边的老房子添了不少活力。离此不远的粮道街、小东门一带,以及青山红钢城和汉阳的龟北路等地,都可以看到大幅的涂鸦作品。这种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东海岸的街头艺术,如今在江城已经拥有了一批忠实的粉丝。在武汉,涂鸦者很少遇到阻挠,甚至不少市民还会站在一旁饶有兴致地观看。如此高的包容度,让武汉的涂鸦创作规模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在武昌的棋盘街、鼓架坡等地,居民们早已习惯周围墙面上形形的涂鸦。一位临街商户说,“这和牛皮癣广告完全不一样,很好看。” 随着涂鸦艺术的逐渐普及,商业涂鸦快速发展。除了创作含有涂鸦图案的T恤、帆布鞋等,一些俱乐部、酒吧、房地产外墙和户外演出开始邀请业内人创作涂鸦,尤其在武汉光谷地区的这一需求最为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