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预防医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2-04-12 01:22:51

序论:在您撰写预防医学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预防医学教学

第1篇

    教学中应自始至终反复强调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并把预防医学中的知识与同期开设的临床专业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到预防医学实用性、趣味性、重要性。例如,讲授三级预防的内容时,就可以结合同期开设临床课程中的常见病: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糖尿病等防治具体措施用三级预防的思路一一列举、讲明,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体会到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可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

    2改革教学内容

    首先是教材改革,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使用的预防医学教材实际上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压缩版,教材内容落后于实际工作需要。据报道,就我国当前预防医学知识的现实需求对该领域专家及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一线的医生(共计22人)进行访谈的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业务力量是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在“环境与健康”方面,52%的社区临床医生对居室内空气污染感兴趣;“营养与健康”方面,65%的调查对象对特殊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感兴趣;其他感兴趣的内容70%的被调查者集中在老年保健,尤其是老年人的居家安全、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等方面[1]。因此根据临床的实际需求,对大专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保留本学科的基本内容基础上适当增加临床工作者感兴趣的内容,删除陈旧的、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并吸收与临床相结合的新知识。

    3改革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预防医学教育以传承专业知识为主,不少教育内容脱离现代科技和临床实际,教育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学习兴趣差,知识面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弱。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钻研教材、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尝试更新教学观念,改革和探索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1问题式教学许多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3]。授课教师根据所讲内容,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主动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而得出结论。如传染病防治部分内容,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以提问方式复习,以艾滋病为例,重点讨论如何应用三级预防原则和措施开展防治。让学生既掌握了传染病防治,又引发了对传染病防治的思考。

    3.2案例式教学在预防医学课教学中,案例讨论最能提高医学生的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是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方向[4]。如在食物中毒的教学中,可以给出几种食物中毒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中毒类型以及如何防治。在临床医学大专《预防医学》中学生以为最难学的莫过于医学统计学内容,并且在学习阶段意识不到统计学的实际用处,到工作中要搞科研写论文才知道其重要性。对医学院学生《医学统计学》教学调查结果显示[5],在理论课教学方面,60%以上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具优势,几乎所有学生认为理论课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实验课教学,一半学生认为最好能上机操作,并参与实际资料的统计分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实际案例,从而使授课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学习率和构成比时,我们给出实例,让学生发现其不同点,然后进行概念的讲解,增加记忆,最后找有代表性的统计学误用两概念的,让学生集体讨论,使概念学习与运用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的应用能力。

    3.3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突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实用。预防医学的重点内容就是环境与健康,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以及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因素与健康中,教会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稳定情绪,有利于健康,以及如何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实现自我保健、家庭保健等。在饮食与健康中教学生如何制订自己的食谱而做到合理膳食,或安排一次实验课教学生如何制订一份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食谱。

    3.4融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上教学资源等,制作课件时结合教学内容增加最新的新闻、图片或案例等信息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利用现代化科技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开设实验课统计学软件操作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5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的重点不是单纯地传授越来越多的医学理论和成果,而是将重点放在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上。教师可以把一些学生易理解的内容,如环境与健康中的一些章节,先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边自学边思考,然后在课堂上专题讨论或分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还可以分小组进行比赛增加趣味,活跃课堂气氛。

第2篇

1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大多数医学院校都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强调“预防为主”,较重视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预防医学知识的培训,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中添加了《预防医学》课程,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人们对于健康和身体的关注多数还是停留在生病看医生的被动阶段。另外由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从事临床工作,他们片面地认为只要熟练地掌握临床课程知识就足够了,《预防医学》课程知识对以后工作没有帮助,从而出现不愿意花时间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知识的现象,这些因素给《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教授带来了不利影响[2]。另外,目前许多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教学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方式主要是黑板板书结合多媒体教学,不过多媒体教学通常也只是简单的幻灯片演示,内容多是以教材为主,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信息。同时,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师资队伍相对不足,大批没有经验的年轻教师甚至研究生上岗承担理论课,由于课程任务繁重,学科系没有时间对每节课内容备课和听课,导致教学质量有所下滑。此外,由于任课教师课堂教授的内容大多只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课程中很少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从而出现在以后的工作中学生虽然学过该方面知识,但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却束手无策的状况[3]。此外,由于大多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是安排在学习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在学生完成一年临床专业实习后,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由于这个时期正好是学生找工作的时期,所以很多学生由于找工作与学习发生冲突而影响了该课程的学习,导致缺乏对预防医学知识的了解。

2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2.1强调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而忽视《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的情况,应反复强调此学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要能承担临床医疗工作,精于医术,同时应能够胜任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服务的工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疾病预防意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向家人、朋友宣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为进入临床服务患者奠定基础。可通过一些例子强调预防医学在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例如强调如果没有《预防医学》这门学科及其不断的发展,恐怕卫生工作到现在还处在与传染病作斗争的第一次卫生革命运动中,“反应停”这种致畸率很高的药物还会被孕妇滥用,曾威胁全球的“SARS”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同时应让学生了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加强预防卫生工作,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社区保健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措施等理论知识,做到不仅会治病,更要会防病。启发学生要想适应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需要,成为高素质的卫生工作者,不仅要学好临床医学,更需要学好《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4]。

2.2贯彻“三级预防”原则,加强预防医学知识宣传

“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理念,也是《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人类的疾病,不论其病因是否明确,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都可将其自然史粗略地分为发病前期、发病期和发病后期三个阶段。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发展。因而医务工作者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采取相应的预防原则: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为“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级预防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预防控制疾病发生和发展,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另外,由于《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繁杂,还需广泛地开展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系列活动,加强预防医学知识宣传,通过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尤其是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弥补课堂教学相对枯燥的缺点,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知识。

2.3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预防医学》教学中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以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方法(LBL),即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然而有研究显示该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有较大的不利影响,甚至有的学生对该教学方法存在反感。这可能与学科特点有关,由于《预防医学》包含几个不同的预防医学学科,内容多、知识面广、比较抽象,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必须对《预防医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更加满意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转换为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象、生动、贴切的表达方式,使教学过程简单、清晰,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适合在教学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使教学内容充实而新颖。所以,应加强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预防医学》课程中的使用,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外,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素养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教学中,必须突破旧的模式,尽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预防医学》学科特点,教学方法应以LBL教学为主,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为辅,具体来讲就是理论课采用LBL+PBL教学,实习课采用PBL教学[6]。此外,为促进与国外该学科的发展接轨,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同时学习国外在专业问题上思考的角度以及研究方法。

2.4提高教学资源共享,加强《预防医学》精品课程建设

自教育部于2003年8月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精品课程建设一直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7]。通过加强《预防医学》精品课程建设,整合《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可以为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此外,还可以通过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使大家相互之间有了一个参考、观摩、交流的机会,拉近不同院校的距离,提高整个国家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8]。但该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应当以人为本,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统筹兼顾,全盘考虑。此外,目前国内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常出现“重申请,轻建设,少利用”等现象,这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因此,在《预防医学》精品课程申报过程中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评估结束后要加强课程维护,充分利用其示范作用,避免精品课程建设资源的浪费[9]。

2.5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实际工作能力

《预防医学》作为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在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教授该门课程时应结合非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讲授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规律及其预防措施,使学生能运用知识预防不良因素的危害;加强医学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自学能力和个性发展。教学内容的完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根据目前的形势,在以后的课程中还应加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控制等内容,以加强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遇到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10]。另外,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像对待临床实习基地建设一样,充分利用当地卫生资源,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建立密切联系,积极建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习基地,聘任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作为兼职教师,通过联合培养学生,使高校和实习基地的关系更加密切和稳定。建立实习基地,也是培养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需要。适当增加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社区实习及进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的机会,增加社区实践活动,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11]。通过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对环境有较客观的认识,了解职业卫生状况及进行劳动保护的必要性、迫切性。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临床专业课、预防医学及全科医学结合起来,可加深学生对“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认识,理解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策略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做到防治结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2.6合理安排学习与就业,避免二者发生冲突

《预防医学》是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素质,对医学生形成现代医学观,树立预防为主和为人群健康服务的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做好协调工作,避免该课程的教学与毕业生工作就业相冲突,可以将该课程学习安排在临床实习前完成,从而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保证《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第3篇

1 预防医学的特点

1.1 研究内容广泛:按大的方面分,预防医学的内容包括卫生统计学、环境与健康及流行病学三部分。卫生统计学又包括卫生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居民健康统计和卫生资源分布与卫生业务统计。卫生统计学本身就是把统计理论、方法应用于居民健康状况研究、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研的一门应用学科,被广泛用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卫生业务管理等各个领域。环境与健康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广泛,它包括了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与健康的关系,各种生产环境中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有害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精神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它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人群。流行病学则侧重研究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预防疾病以及保健对策,是一种以人群为对象的方法学研究。

1.2研究方法独特:由于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群,考虑的因素是人类生存空间的各种有害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因此预防医学研究总是从人群着眼而具体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关系,在研究时往往不可能对整个人群进行研究,而只能选择抽样人群或某个特殊人群,也需要动物实验、细胞培养等微观技术的配合,即研究方法需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

1.3 与其他学科关系十分密切:卫生统计中所用的技术与方法主要来自数理统计的理论:流行病学的方法则除与统计知识有关外,还涉及许多传染病、非传染病的知识;而预防医学中环境与健康这一部分则涉及大量的基础学科,如生理、生化、病理、物理、化学、遗传、诊断,涉及临床各学科,如内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神经科、放射科等知识。因此预防医学是以基础学科、临床学科以及一些边缘学科知识为基础,又与其相互渗透的一门学科。

2 对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2.1 授课时机:由以上对预防医学特点的讨论中不难看出,预防医学的授课时机,最好是安排在学生将要完成临床课学习的阶段。由于教学计划安排上的差异,有些学校把预防医学视作基础课,有些学校则把预防医学的教学安排在所有临床课之后,作者认为这些都有失偏颇。如把预防医学安放在与基础课一起上,则学生因没有系统掌握临床知识,对预防医学的学习必然感到费劲,许多问题不易理解,这样势必影响学习效果。如把预防医学安排在临床课之后讲授,则会受到学生临床实习的冲击,在这个阶段学生难集中注意力投入预防医学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所以,预防医学授课适宜的时机应是插在临床课程中间。

2.2 教学方法:预防医学本身内容十分丰富,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不是一门单纯靠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课程,因此预防医学的教学方法也应作相应的改革。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用于预防医学的教学显然有较多的弊端。其主要缺点是学生的思维方法受到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而难得到发展。学习预防医学需从多方面综合理解,不是单靠书本上的知识就能学好的,必要时需参考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对这门课的教学应采用一些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并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去阅读课外参考书。课堂上的讲授也应变“直灌式”为“启发式”或“简答式”,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从某些具体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扩展到整个人体的综合变化及某个人群的变化;从考虑某个具体的病因扩展到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从考虑对某个病人的对策扩展到对环境的治理,对整个人群的保护和防治。总之,预防医学的教学要让学生从微观着手能跳到宏观分析,要使学生掌握研究健康的方法。预防医学的课堂实验不应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实验方法的学习,或某个具体指标的计算方法,可考虑插入一些有一定深度的综合讨论题,并让学生结合课堂实验来验证一些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到的就是一些活的知识,学生得到的能力的培养也不再仅限于处理一个病人,而是为整个人群的健康考虑问题,而这一点恰是当前临床医生需从观念上进行转变的关键。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根据预防医学的特点,还应大量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让学生观看一些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录像,一些典型的生产环境污染状况的录像等,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把有关现场资料背景放到课堂上来,让同学如临其境。这样既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又可提高教学效果,值得尝试。

第4篇

由上述分析可知,重视度不高、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实践课程、平台缺乏是目前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笔者针对以上问题,在本部分中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1.1宣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改革课程体系在开展课程前,应通过讲座、播放视频、卡片宣传等手段对预防医学的产生背景、预防医学在保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寿命延长中的重要作用、预防医学的应用研究成果、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关系、预防医学的发展前景等进行介绍,提升学员对于预防医学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踊跃参与到本项课程的学习中。而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医科院校应将预防医学纳入到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范畴,并予以足够的课时、纳入实践课程,而对于部分医疗机构则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会议形式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5]。

1.2提倡创新式互动教学、调动学员积极性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手段单一、课程创新力不足是导致学员学习积极性不强、影响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增强课程吸引力,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要求教师在课前结合自身教学特点设定出课件,并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图文并茂的原则进行架构,还要保证课件的逻辑正确、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制作精良,如通过采用反映疾病症状的图片引出预防医学的重要意义,将预防医学所应用的方向转化成图片、影像,将相关原理制成动态图形等;在互动性上,通过组织有奖问答、知识竞赛、课后测验、课堂分组讨论等活动则可增强学员的集中性、积极性,促使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课堂中,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6]。

1.3设置教学实践课程、促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员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并不能完全体现教学质量,而对于预防医学课程而言,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比相关理论的掌握更加重要,这也要求我们在本课程中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开展。上文提到,预防医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提升医疗人员对于疾病的预防意识和能力从而有效预防相关疾病和伤残发生、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而相关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合并症影响、环境因素、发病人群的社会学特征(饮食及生活习惯、性别、年龄等)具有密切关联,因此通过分析、评价疾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影响因素的风险系数,并通过采取相关措施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有效防控疾病则是预防医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7]。这也要求学员能够按照要求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可靠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处理,通过组织实践调查活动则可增强学员收集信息、实际调研的能力,而通过设置专门的数据处理课程,则能锻炼学员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通过组织预防措施讨论会则能集思广益,帮助学员养成讨论、思辨、概括、总结措施的能力,而通过将学员推荐至医疗卫生机构、社区、乡镇卫生中心进行实习,也可促使学员将预防措施应用在实际过程中,以培养其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和管理能力,并能够通过观察预防效果评价其教学质量[8],值得在教学中推广和实践。

2总结

第5篇

一、临床专业留学生预防医学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1.预防医学理论课程内容抽象,不易理解。预防医学课程主要包括常用统计学方法、常用流行病学方法及疾病预防控制等内容[4]。作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预防医学课程部分内容概念抽象、不易理解,例如常用统计学方法相关的内容。如果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这些内容的掌握和理解通常比较困难。而如果学生对理论理解不够充分,在实际过程中应用预防医学相关知识时更会感觉无从下手。2.存在语言交流障碍。巴基斯坦、印度等亚洲国家和非洲地区是我校临床专业留学生的主要来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英语口语或多或少带有不同程度的地方口音,且留学生由于来华时间短,汉语水平普遍较低,使得实践教学过程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难免紧张和不够自信,进一步加大了预防医学实践课程全英语教学模式下师生间的语言交流障碍。3.管理欠完善。由于不同地区的留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使得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不同,普遍缺乏课堂纪律观念,课间实习纪律涣散。此外,留学生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因此,只有针对留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导入+案例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

1.课前准备。首先,选择英语基础较好的青年教师担任授课教师。要求所有青年教师有独立撰写发表英文文章的经历或曾在英语为母语国家留学1年以上,从而保证授课教师能够无障碍地与留学生进行交流,克服语言问题。其次,通过参考英文原版生物统计学《PrinciplesofBiostatis-tics》、预防医学《epidemiology,biostatisticsandpreventivemedicine》等教材,再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到的更多的参考资料和指导书籍来进行认真、充分的备课。最后,将实践教学中所用到的案例和练习题在上课之前发给学生,方便学生作为实践教学课堂上的参考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课后复习和考试。2.课程内容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预防医学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我们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常用统计学方法设计的统计学软件应用(SPSS,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s),第二部分是针对其他预防医学理论知识设计的案例分析,总计28学时。SPSS软件实践课程的授课方式为理论导入+实践操作,即首先对理论课已讲授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导入本次实践课内容,然后进行SPSS实习,培养学生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每次讲授时间尽量不超过50分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学生在练习期间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以帮助学生掌握每节实践课程的内容;每节课给学生留练习题和作业题,并且要求学生下课前通过自己的学生机终端上交,更好地督促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和作业,避免抄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发现问题,以便在下次课前对这些问题进行个体化辅导和强化。通过这种授课模式,既能让学生系统学习SPSS统计软件,又能通过软件的学习,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主要是针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其他理论知识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为理论导入+案例分析,首先同样是对理论课已讲授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导入本次实践课内容,然后阅读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具体、形象的实践过程帮助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理论课知识。教师每次理论导入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分析讨论采用案例阅读-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讨论-总结三段式教学。要求学生课前对案例进行预习,课堂上案例阅读时间不超过30分钟,然后各组学生就提纲中若干问题及实践案例推选代表发言,阐述本组学生观点和看法。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负责启发和引导,主要起控制讨论的节奏、协调各组之间关系的作用。每次课堂给学生留作业并要求当堂上交,以便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通过这种授课模式,既能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通过分析讨论,促进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3.考核方式的多样化。针对医学留学生的特点,本课程采取多样化、灵活的考核方式。由于留学生普遍缺乏纪律观念,因此在预防医学实践课程的考核中,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20%,这有效督促了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课堂提问和发言占总成绩的10%,提高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作业占总成绩的70%。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学生每节课的表现,既合理对学生进行考核,又能有效督促留学生的课堂纪律。总之,留学生的医学教育与国内医学生比较,有其明显的特点,因此,针对医学留学生及预防医学实践课的特点,总结出一套适合于本学科医学留学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更好开展医学留学生的教育,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作者:李云 武英 赵丹丹 任琦 范红敏 胡泊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第6篇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预防医学课堂教学往往采用大班上课,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因此,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采用多种方法共同提高教学效果。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涉及预防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典型案例,经过认真选择和精心设计,保证案例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典型性、启发性、真实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以案例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围绕具体实际案例先提出各种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探究其内在机理,揭示其一般规律,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景再现,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仅仅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临床知识加以实际运用,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医学不同学科的专业特点及内在联系,体会医学事件中的不同分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将来更好的从事临床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通过优化整合和资源共享,结合预防医学学科发展特点,在满足学生需求和兴趣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医学专业特点,突出中医学特色,采取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如学生设计的脾胃之气在疾病中的重要性、办公室人员腰痛患病率抽样调查、食品安全等相关课题,并进行实际调查,使学生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深入体会三级预防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预期所能取得的干预效果,建立预防为主的思想,以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分别在授课开始前和授课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授课前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对于预防医学的态度、感兴趣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结束后对授课内容进行满意度调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由于课时限制,在教学过程中相关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学、讨论,布置思考题,并可尝试进行网络教学,如微课、使用相关系统平台,以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逐步形成独立学院自己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和课堂特色。

作者:申璐 闵文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第7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初哈佛大学,经推广、发展已发展成熟。是当今世界师范、医学、法学教育中盛行的教学法,在我国也需运用起来,尤其是近年在我国倍受重视的预防医学,传统教学法存在明显弊端,如重视讲解理论知识,尤其是医学基础课,而案例学习多在实习时完成,在预防医学教学中较少讲述案例,使课堂缺乏趣味、生动性,效果不理想。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作用规律,阐明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如将公害事件、食物中毒等贯穿于教学,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发散式思维,且在课堂上促进了学生由“学”到“用”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教学的基本原则

1.1 趣味: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源,案例教学易激发学生对教学目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如讲述痛痛病这一公害事件时,可讲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有患者打个喷嚏导致全身多处骨折,再讲述骨折、骨质疏松的原因,一步步引入到致病根源-铬中毒。

1.2 实用:预防医学是预防疾病、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案例教学应与临床实践和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1.3 前瞻: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从整体水平、器官水平到细胞分子水平的认识和发展,促进了医学的进步,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的充分应用,尤其是人类基因组奥秘的破译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为预防医学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课堂教学中介绍这些医学技术给预防医学学科带来的影响,学科的新变化,使学生掌握新的动态发展。

2 教学案例的选择

首先要筛选大量公共卫生事件,所选的案例应围绕教学培养目标。例如:食物中毒的学习,可以汇总各种类型食物中毒,通过发病地区、季节、人群等流行病学特点,使学生加深对食物中毒的系统学习。其次案例应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案例教学不是教师自说自演,而应引发学生经过思考和争论得出结论。第三,所选案例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上,通过新知识来进行思索、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述营养学时,学生已学过生物化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营养不良的表现来制定出食物营养预防方案,从而使学生知识连贯、举一反三的作用。另外,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限制,课堂案例应以短小篇幅为主,以便及时完成。而课后案例可以选用较大篇幅的案例,使学生在课后以作业的形式完成。

3 案例教学实施流程

通过精心选择案例,编制出适合教学要求的案例教学教案。案例教学多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具体教学流程是:

3.1 提出案例-教师讲解-课堂讨论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对课堂目标讲解后,提出案例。首先是教师讲解案例, 通过对案例的充分分析,使学生对课堂讲述的基本理论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接下来在课堂内学生讨论案例,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

3.2 课后案例 相对于课堂案例,课后案例具有内容多、联系广、可能结论较多的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进行讨论。布置课后案例时教师提出一些要求或思考问题,使学生完成的作业符合教学要求。小组讨论之前,各成员应先个人阅读、思考、分析,获得对案例问题的见解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以开拓个人思路,修正和完善对案例的结论。各成员应阐述在分析案例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通过小组探讨,激发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并形成印象深刻的记忆。

4 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不同教与学的模式的形成。在高考和统考的评价方式下,形成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的评价中,应形成一套相应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课堂案例讨论中具有独创见解的得分、作业完成情况的得分、学科间有关知识联系的得分、案例和生活实际联系的得分。

5 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教与学态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