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2:50
序论:在您撰写卫生院临床医生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225-01
前言 我国是一个 “农业大国”,按全国人口十三亿计算,我国农民人口数量就占十亿左右[2]。这么庞大一个群体,国家采取积极的保障政策,让县级以上大医院的医疗资源不间断的下乡巡诊和指导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提高诊疗技术,对保障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随着我国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患者在乡、村级医疗机构就诊的人数有所增加。现阶段国家虽然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了乡、村级医疗机构的门诊、病房条件等硬件设施,但同时还存在设备不足,卫生院发展不稳定,缺乏明确的政策依据和具体要求,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素质偏低、乡镇医生队伍素质差,管理操作不规范,缺乏保障与激励措施,医疗行为规范、药品的使用以及购进随意性大等[3]。笔者认为,建立健全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教育培训政策可促进乡镇医生素质的改善,有利于提高乡镇医生的服务水平,对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的功能,推动乡镇卫生院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搞好乡镇卫生院卫生工作必须重视和加强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的培养,必须做好如下工作[4]。
1 国家要加大对乡镇医生的培训
鼓励地、市级卫生学校和有条件的县级卫校多为农村培养一些留得住,能在农村扎根的初级乡镇医生,逐步提高农村医生的专业水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达到所有在农村从医人员都有相应的学历。
2 建立临床医生培训基地
县级医疗除承担为乡镇卫生院解决重大医疗卫生问题、进行技术指导、协调检查外,培养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是一项十分重要而不可忽视的工作。县级医疗卫生单位要主动承担起此项任务,要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积极创造办学条件,搞好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培训基地建设,建造好符合标准的办学场地,配备一定的办学设备,开展综合知识、专科专病防治知识培训;举办各种学术会,开展专题讲座、典型病例讨论等,认真落实好人员教育培训的各项工作任务。
3 抓好在职培训工作
我们首先要做好引导医学生向一名合格医务人员的过渡工作,重点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处理能力,这是在岗教育的一个首要且重要的环节。工作5年以上的在职人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掌握了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行扎实地岗位练兵,适时进行专题讲座、专科专病研讨、病例讲解等,使临床医生不断接受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4 做好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
要及时将年轻有为,工作责任心强,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临床医生选送到地市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进行2年以上进修深造。在此基础上还要有计划地做好高、中、初级临床医生的选送进修工作。
5 加强乡镇卫生院全面型人才的培养
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工作有其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临床医生掌握综合的医学知识,要培养具有医、防、治、管理一职多能,能医、能防、能治的综合人才。
6 要做好管理干部的选拔培养
管理干部的选拔任用要从严,要将德、才兼备,有管理能力,安心从事管理工作的干部选拔到管理干部队伍中来,管理干部队伍应保持相对稳定。
7 在对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的培养上,医科院校还应该与农村卫生单位联手合作
既帮助农村卫生室有效解决了专业人才匮乏,用人难,留人难等问题,又有利于专科学校强化办学优势,打造办学特色,提升社会影响力;同时,医科院校也可以在农村卫生单位设立临床实习与研究基地,教学中多安排学生到农村卫生室实践,增加他们将理论学习融入临床实践的机会,并通过接触更多的临床病例,为开展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奠定基础。此外,通过对定向培养生开展系统的全科医学与相关理论、临床和农村卫生室实践技能教育,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忠诚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思想意识,又使他们掌握了全科医疗的作方式,具备了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转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技能,以及具有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组织管理能力,成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队伍中的骨干人才[5]。
加强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的培养教育是乡镇卫生院卫生工作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要探索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一大批适应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工作需要,同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跨世纪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芝芳,郑全庆.中国乡村医生现况[J].中国公共卫生,2003,(2)
[2] 贾树平.中国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管理与发展之我见[J].中外医疗,2011,(24)
[3] 闫佩峰,李学斌.加强乡镇卫生院医疗临床医生的培养教育[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8,(5)
随着高新技术在乡镇卫生院临床实验工作中的普及和应用,乡镇卫生院检验工作步入了科技新领域。因此,质量管理是检验学科建设的核心,没有检验报告的高质量,就谈不上学术的高水平,以人为本,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宗旨也就成为空话。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推进,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疗质量的要求更高。2002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这项规定被简称为“举证倒置”,即一旦发生医疗纠纷,由病人投诉,医疗机构必须拿出证据证明在诊治活动中一切医疗行为是正确无误的。那么围绕检验报告数据是否准确产生纠纷时,检验科如何举证自己的报告是准确的呢?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最重要的证据。
1 必须建立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质量,必须对实验全过程进行控制,按系统学的原理建立起一个质量管理体系,认真分析、研究这个体系中各项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以整体优化的要求处理好各项质量活动的协调和配合,使可能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和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或活动。一份标本的检验是通过各个环节来完成的,临床医生为了诊断和治疗,书写化验单申请化验是过程的开始或过程的输入,这是实施过程的依据或基础,发出检验报告是输出,一份完整的检验报告全过程结束。一个完整的检验过程一般包含多个横向(直接)过程,包括医生开单、病人准备、护士采取标本、护士或卫生员运送标本、实验室接收与处理标本、分析测定标本、核实与确认检验结果、发出检验报告、医生根据报告数据用于病人的诊断与治疗等。同时,也会涉及多个纵向(间接)过程,这些纵向过程主要包括:(1)临床医生应掌握每项检验项目的实验诊断原理和临床意义,不断与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信息交流,以便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体征和病史准确地选择检验项目用于诊断和治疗;(2)护士应熟悉每项实验对标本的要求,根据检查要求告知被检者注意事项,知道在病人服用哪些药物或出于哪些病理生理状态下采集标本,会影响标本的检测结果;(3)卫生员应知道标本在运送时需要什么条件以及如何保证这些条件;(4)检验人员应进行仪器的校准、实验方法的选择、试剂监控、量值的溯源、质量的控制,在发出报告前根据申请单提供的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的记录,对本次结果与前次同项目结果做垂直分析,对报告的准确性进行再确认。如何进行这些过程的控制,就是全面质量体系的重要内容。实验室全面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实验报告准确的保证,也是举证的重要依据。
2 逐项登记记录并妥善保存
完整、详细的实验记录保存是质量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详细填写实验室日志,对标本的验收,不合格标本的处理,标本采集、送检、实验及发出报告的时间,室内、室间质量评价结果,仪器的维护、维修,试剂的批间差异,都应有详细记录。另外,管理人员和测试人员必须在记录本上签名,一旦病人投诉时,这些记录就是表明实验室质量的证据。
3 设定每项检验的误差允许范围
由于测定方法的不同,每项实验都有测定值可接受范围(误差允许范围),即同一份标本同时间重复操作测定值可不同,但一定要在允许的范围内。例如美国《clia 88能力比对检验分析质量要求》中,白细胞记数的可接受范围是靶值±15%。如果检验报告为wbc 1.0×109/l,病人提出质疑,实验室可取出保存的标本(在规定的保存期内)再重复检测,检测值落在(0.85~1.15)×109/l范围内,就可以证明检验报告是准确的。因此,在质量手册中应注明每项检验测定值的可接受范围。
4 仪器和试剂要符合要求
仪器、试剂、校准物和质控物等都是保证检验分析准确的关键因素,也是室内质控的核心。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许可制度,所购置的仪器、试剂必须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许可证。应尽量使用与仪器配套的原装试剂。如用其他厂家的产品替代,使用前要严格鉴定,核准替代品试剂(试条)是否与仪器匹配,能否得出与原装试剂(试条)相同的结果。要保存好仪器和试剂鉴定记录,以作为处理相关医疗纠纷的举证依据。
5 强调检验报告的数据仅对所检测的标本负责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标本的采集过程以及采集标本时病人的生理、病理状态及使用的药物均要影响结果,甚至有可能在采集或运送标本的过程中某些“人为”因素产生的张冠李戴现象。因此,标本的质量是体系中要素之一,也是最不容易控制的环节。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条件和检测要求,规定标本检测后在实验室内保存的时间,并严格保存,以便在医生或病人对检测报告的准确性提出异议时进行重复检验。
6 操作手册
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编制实用而完整的操作手册,这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操作手册的内容应包括标本收集、运送、保存、处理的要求,实验方法及原理、操作步骤、试剂和仪器的要求、实验室工作条件、仪器校准方法及校准物、质控物规格、量值溯源、方法有限性和干扰因素的影响、分析物参考范围、测定值可接受范围、实验注意事项、质量控制措施、室内质量控制规则和失控限等。对于试剂,由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审批试剂时同时审批了其操作规程,因此应将使用的试剂和操作规程装订成册,并严格按规程操作。实验室必须妥善保存操作手册,并保存到停止使用两年后才能销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完好无缺的记录是举证的重要依据。
7 加强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
完整的室内质控是监测仪器稳定性和试剂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措施。若有失控现象,必须有失控的调查记录和改正措施。室间质评是对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性进行考核的重要方向。优良的室内质控和完好的质控记录是举证中的重要参考证据。因此,临床实验室应认真地做好各种检测项目的室内质评,保证检测报告的质量。
8 注意检验报告单的书写方式
检验报告单的书写要规范、整洁,不得涂改,注明报告时间。对检测结果的描述要科学、严谨、真实、可信。如医生申请血涂片找丝虫,报告应书写为:薄(厚)片法,发现(或未发现)丝虫;而不要写:丝虫检查阴性。
建立对公立医疗机构
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补偿机制
“国务院最近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其公共卫生性质,指出对从事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的医疗机构在政策上要有所倾斜,提出了强化政府责任的要求。”孙建方教授介绍说,公立医疗机构在历史上曾对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今天这些医疗机构仍然承担着一些公共卫生工作,包括传染病的发现、治疗,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健康教育等。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医疗机构包括专职的专科医院,例如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综合性医院及其他专科医院。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公立医疗机构,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的经费补偿,迫使他们长期以院里的其他收入补贴这方面的缺失和不足,加重了医院的负担,同时也进一步加重了“以药养医”或“以药补医”的现状,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孙建方教授认为,对于从事公共卫生体系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这既是公共卫生事业的要求,也是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他建议对这些医疗机构采取不同于一般综合性医疗机构的特殊的财政补偿机制,可以考虑实行全额拨款、差额管理、绩效考核的新型政府财政补助政策,以促进公立医疗机构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
临床医师晋升制度中
以临床能力考核为主
据孙建方教授调查,我国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表现在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临床能力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而且,其中的原因很多,包括医学教育制度不完善、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培养制度不健全、现有的分配政策不能体现医师的价值,以及临床医师晋升制度的不合理等因素,均影响了医师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其中临床医师晋升制度规定: 临床医师的晋升除要满足规定任职年限外, 作为晋升的硬条件, 必须要求有一定数量的论文, 甚至还要有科研课题及科技成果, 而恰恰忽视了对临床能力的要求。这种临床医师的晋升制度一方面分散了临床医师的精力和时间, 影响了他们钻研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另一方面还引发了过度追求论文数量和科技成果的现象, 包括开展大量的重复性研究、论文拆分发表、甚至抄袭论文、科研作假现象、托关系获得科技成果等做法,增长了科研浮躁现象,同时也浪费了有限的社会资源。其结果是:一些晋升的医生,甚至某些获得高级职称的医生,其临床能力却达不到相应的水平,不能很好地履行医生的职责。这种以论文及成果数量来衡量临床医师的评审方法不合适,也不科学,误导了临床医师的发展方向。
针对以上问题,孙建方教授建议:要对不同的卫生人才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临床医师晋升制度中应强化对临床能力的考核和要求,将其作为晋升的主要指标,促使临床医师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钻研临床业务,提高临床水平,造福于患者。
基本药物目录仍需补充和调整
自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57%的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始执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但据孙建方教授观察: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基本药物目录品种、规格与群众需求有较大距离,现有基本药物的品种和规格太少了;特别是许多常用品种不在目录内,患者感到很不方便、或很不理解。还有些目录确定的剂型不够全。基本药物目录中标采购价格与群众所希望的价格有较大差距。在实际运行中,老百姓并没有感觉到降价,反而觉得有些常用药品涨价了。“门慢”、“门特”及特色专科病人社区治疗用药得不到保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按国家、省(市)有关 “基层医疗机构只允许销售基本药物,非基本药物一律不得销售”的要求,“门慢”、“门特”及特色专科病人使用的部分药品不在基本药物目录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药提供,他们被迫又返回三级医院排队开药,既不方便,又增加了经济负担,还加重了大医院“看病难”问题。
为此,孙建方教授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补充和调整基本药物目录,在充分听取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意见的基础上,对基本药物目录进行补充调整,吸收部分常用药品及剂型进基本药物目录,并形成制度化,每年一次。同时,将“门慢”、“门特”及部分特色专科病人治疗必需的非基本药物调整为基本药物,目录的调整以满足病人治疗需求为目的。
加强医疗机构补偿和企业监管
孙建方教授经过调研还发现,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政策不到位,运转困难。取消药品加成,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如果仅以使用药品的加成损失来补偿的话,一方面过期、失效药品和药品损耗没有考虑到,另一方面随着门诊量和药品库存增加,进药总金额和工作总量也随之增加,在空间、资金及人事方面也明显增加了成本。此外,医院原有的药品采购销售模式也有额外的收益。如果不能按实际损失来补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无法正常运转,医务人员的合理收入水平得不到保障,甚至降低,工作积极性将受到影响。
【摘要】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情况在预防医院感染中起重要作用,而我国临床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较低。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手部卫生的认识,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责任意识和手卫生执行率,完善手卫生措施,创造重视手卫生的氛围,加强手卫生专项培训,改良手卫生方法,规范手卫生技术,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并加大监管力度,有效改善手卫生状况,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关键词】医护人员;手卫生;医院感染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1.068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环节,而且实施简便,是防止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1]。目前,国内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手卫生现状分析,列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旨在通过有效的手卫生控制,减少或杜绝经手传播的疾病,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同时也保护医护人员自身安全。1手卫生现状
11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薄弱大部分医护人员缺乏对手卫生的认识,不能严格执行手卫生要求,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各种污物之后不能及时洗手,甚至用污染的手拿取其他物品[2]。熊薇等[3]曾经对洗手重要性认识情况进行过调查,有935%的人认为洗手应视为常规医疗责任的一部分;804%的人认为忽视洗手是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531%的人认为坚持按医疗常规洗手较易做到,392%的人认为较难做到,还有54%的人认为做不到。同时,对忽视洗手情况进行了调查,经常忽视洗手的医务人员占42%,有时忽视占638%,从不忽视占304%;忽视洗手发生在白天占454%,夜间占192%,值班时占165%;忽视洗手主要发生在检查患者时占415%,护理患者时占246%,治疗患者时占165%。医护人员操作中手部细菌污染相当严重,特别是每天在大量医疗护理操作中,接触致病菌的几率增加,并且护士往往忽视在处置两个患者之间洗手这一环节[4]。
12手卫生执行率低一方面由于医院洗手设备设置不合理,距离远,使医务人员不方便洗手;另一方面医务人员缺编,患者多,工作繁忙、工作量大等,在实际工作中1个责任护士要管几名至十几名患者,治疗护士1次治疗时间要治疗几十名患者。如此大量的工作,难于做到每次操作前都洗手[4]。毛晓清等[5]在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影响因素调查中发现整体手卫生执行率较低(4780%),操作前洗手执行率(106%)远远低于操作后(3774%)。手卫生执行率,医生(1842%)远低于护士(3549%)。颉建玲等[6]也曾调查分析报道5项基本手卫生指征: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前后及脱手套后。整体手卫生执行率较低(<50%),各项操作后的手卫生执行率为4352%,远高于操作前执行率(3012%),接触患者前后手卫生执行率只有2543%,约有532%的医务人员在脱手套后不进行手卫生消毒。
13洗手技术不规范,洗手合格率低及手的再污染主要包括干手方法错误、用手指开关水龙头、揉搓时间不够、揉搓方法不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调查显示,有78%的医生和61%的护士不知如何正确洗手,也从未接受过手卫生培训。我国卫生部对医院的抽样调查发现,洗手常漏洗拇指和指尖,并且洗手后不擦干就开始无菌操作;洗手后干手方法有:用工作服擦干占438%,个人专用毛巾204%,一次性消毒纸巾169%,共用毛巾123%[3],以致再污染。吴金京等[7]曾报道操作前手卫生合格率为525%,操作中为467%,在应急操作时手卫生合格率仅为303%。
14对自身操作中手部带菌情况了解不够多数人认为只要未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手就是清洁的。通过手部采样培养结果显示,操作前及操作过程中的手虽未被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但存在大量致病菌[4]。医疗护理操作中,大多数都是手工操作,污染严重程度依次为直接接触患者、处理呼吸道、处理体液或分泌物、处理伤口及一般护理操作等。手部污染的细菌量为103~105 cfu/cm2,换药后手染菌量为109/cm2[5]。
15对手卫生的误区部分医护人员认为戴手套可避免手污染,戴一副手套为很多患者操作。事实上,戴手套只是手卫生的辅助手段,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8]。另外,使用者可能在摘手套时无意中污染了手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脱手套后必须要洗手或进行手部消毒。手套仅作为辅助用物使用,并不能替代洗手。
16手卫生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手卫生知识欠缺,观念落后,没能及时受到培训,更不能对医务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和定期培训,未建立手卫生管理体系。即使开展了手卫生知识培训教育,也不是强迫性的,所以在医务人员中,真正参与的频率很低[2]。
17其他部分医务人员未把手卫生与行医道德联系起来,部分人只有在自己需要时才进行手部清洁,而不是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未考虑到自己的疏忽可能会给患者造成感染的后果[9,10]。2促进手部卫生的对策
2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洗手意识针对医护人员普遍缺乏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及手卫生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情况,根据不同群体洗手依从性的差异,开展目标、内容、形式不同的教育,不断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改善不良的洗手行为,提醒医护人员通过勤洗手,可减少手部细菌,保护医护人员自身及患者,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5]。
22规范洗手技术,提高医务人员的规范洗手率规范洗手是切断第一道感染传播途径非常重要和必需的措施[11]。有报道显示,洗手前的合格率仅为170%,规范洗手后合格率达982%,不规范洗手后合格率为526%[12]。因此,提高医务人员规范洗手率尤为重要。在接触每位患者前必须清洁手部,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即按照洗手指征,正确的洗手方法,正确的洗手时间(10~15 s)保证洗手频率(医生>30次,护理人员>35次)和擦手用具,防止洗手后再污染,这是有效消除皮肤上暂居菌的五大要素,是检测和评价洗手技术操作质量的重要依据[4]。鉴于实践工作中医务人员很难做到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有的医院用热风烘干器干手,细菌监测表明其送出的气流中所含细菌数量较少,且未检出致病菌,不会对手造成二次污染[11]。
23改善手卫生设施,创造勤洗手条件改善洗手硬件设施,工作场所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增加洗手池数量、配备适宜的快速手消毒剂,安装干手设备等,创造安全便捷的洗手条件。
24改良手卫生方法,提高手卫生效果当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14],使用可代替洗手的设备。对于连续操作,不方便洗手时,在手没有明显污染下,可用含乙醇的快速手消毒液消毒双手[15]。在接触两名患者间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手卫生依从性明显高于使用普通肥皂和洗手液[16]。
25创造重视手卫生的氛围手卫生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17]。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手卫生知识,如利用晨会进行手卫生知识问答,医护人员之间相互监督,见面问候“你洗了吗?”,张贴正确洗手技术图,病区贴提示语,形成浓厚的手卫生氛围,从而培养自觉手卫生习惯。
26树立职业安全服务理念增强医护人员对职业安全危害因素的认识及法律意识,做好隔离安全防护,强调诊疗处置,规范洗手行为是控制医院感染,提高自身防护最简单有效的措施之一[5]。
27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和质量管理临床医护人员往往因工作繁忙而疏于洗手,因此,必须加大监控力度,建立健全洗手管理和检测制度,采用专(兼)职人员进行手卫生督查。采用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并将检查情况与年度考核挂钩,采取多种形式督促医护人员自觉养成勤洗手习惯。综上所述,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质量,首先要求医护人员在思想上重视医院感染控制,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医疗机构改善手卫生设施,为医护人员创造勤洗手条件。通过规范洗手技术,改良洗手方法,创造重视手卫生的氛围等措施,并将手卫生相关管理纳入日常管理中。只有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才能真正杜绝手卫生各个环节中的危险因素,避免因医护人员手被污染而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参 考 文 献
[1] 宋杰.手卫生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分析[J].健康天地,2010,4(8):146.
[2] 邢风静,李乐香,杭蕾.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和预防交叉感染的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7,2(26):94-95.
[3] 熊薇,赖晓泉,徐敏.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的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7,24(3):276.
[4] 王英.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监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1):1276-1277.
[5] 毛晓青,袁俊平,杨超群,等.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影响因素及对策[J].西部医学,2010,22(7):1348-1349.
[6] 颉建玲,万莉.临床工作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J].新疆医学,2010,40(1):132-133.
[7] 吴金京,尹湘毅,丁艳,等.医院临床工作人员手卫生情况调查[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3):293-294.
[8] 秦泽英.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4):553.
[9] 李少玲,贺彩菊.医护人员手部卫生消毒与院内感染控制[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7):448-449.
[10] 王旭,刘燕. 医护人员手卫生与院内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7):884-886.
[11] 曹启鸾,黄洁清.某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行为现状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10):1272-1273.
[12] 杨小英.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的调查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12):119-120.
[13] 刘荣辉.热风烘干器气流中的细菌检查检测分析[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03,13(4):356.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15] 宋淑英,吴凡伟.某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1):38-40.
[16] 胡发兰.不同洗手方法对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8):29-31.
临床标本的病原学诊断
医院感染的发生包括感染源的存在、感染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其原因:各种创伤性诊疗的临床应用;免疫抑制剂、放疗、化疗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因素使得院内感染不断出现。为了提高临床细菌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规范临床标本检验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标本的采取,分离培养技术和方法以及鉴定手段等。正确采集代表感染部位的临床标本,规范最基本的检验程序及方法,克服只注重培养鉴定方法,忽略标本的采集方法及标本质量,避免标本中微生物受毒性物质作用而死亡,为临床及时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细菌的耐药性监测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表现在产生遗传变异、释放特异性酸或通过质粒或噬菌体转移外源性耐药基因等,使抗生素失活不能发挥抑菌或杀菌作用。近年来,医院感染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广谱抗生素经验性治疗而造成的选择性压力,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耐药细菌的感染往往使经验性的治疗难以奏效,这就要求细菌室了解细菌的耐药机制并及时准确检测出细菌的耐药性。临床上已发现耐药细菌的变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率不断增高。②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C)引起的感染增多。③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P)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④出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⑤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药细菌变异及多重耐药的阴沟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的大量出现给临床用药带来了很大困难,细菌的耐药性监测与分析结果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存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甚至滥用的现象。据统计住院患者中约有85%的给予抗菌药物,而根据细菌敏感试验结果,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仅25%左右,及时对标本进行微生物鉴定及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小或避免耐药菌株产生,在预防医院感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定期向临床报告细菌鉴定及耐药菌谱分布结果
在微生物实验室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结果的同时,加强药物敏感试验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地、及时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微生物室每季度向全院临床科室提供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监测结果,使临床医师更为全面了解引起医院感染的常见菌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情况。随时统计ICU等重点科室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对临床经验性选择抗生素及提高重症感染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大有帮助。
对环境、医护人员手及消毒液灭菌效果监测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可存在于患者、医护人员、医院的环境中,控制医院感染率是医院评估各个科室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细菌室工作是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细菌室要承担对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空气等细菌学监测任务。加强重点科室的监控力度,重点对ICU、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换药室等进行环境微生物学监测。特别是对一些医院重要的病原菌如MRS的监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
建 议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在控制医院内感染起着积极重要作用。除做好各项检验工作的同时,应配合院感建立健全良好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宣传机制,探索更加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预防措施,增强广大医护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理论素养,丰富自己在感染性疾病诊治方面的知识,在准确快速做好病原微生物诊断的前提下,与临床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做好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指导临床实施科学的消毒与隔离。从而真正发挥出临床微生物实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掀起全社会创建园林单位(小区)的
社会绿化工作不同于专业绿化,它没有专项资金,也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说是一项举全民之力、聚全民之智的绿化活动。农运会前,为了展示南阳形象,城管局分配给各区任务,让各区每年创建3~5个省级单位(小区),10个市级园林单位(小区),年底纳入领导考核指标,可以说是逼着大家干。农运会后我们要改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从让大家干,变大家要干。首先要和局新闻中心联合起来,深度挖掘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借着这个平台“做深主题宣传,做亮成就宣传,做好导向宣传,加强舆论宣传。”实现“电视上有画面,报纸上有文章,广播里有声音,手机网络有信息,户外标语有气氛”的多方位宣传手段,营造创建生态文明、美丽南阳的良好舆论范围,以利于鼓舞先进,带动广大人民参与到创建绿色家园的行动中来。其次要和有实力的企业联系起来,印发各种精美科普资料,普及绿化知识,使大家认识到创建家园与我们大家息息相关,大家是直接的受益者,自觉地加入到植绿种草的行动中来。
2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为创建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自己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怎能指导大家建出精品工程呢?首先要在解读相关政策方面练就一身硬功夫,无论是领导的指示,还是行业指导意见,只要一接触就要快速、准确、透彻地解读,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出去,叫大家一听就懂,立马点燃了大家的工作热情,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如专家经常说,一个好的景观工程需要植物品种丰富、搭配合理、景观元素点缀适当等行业术语,没有绿化经验的人很难听懂,更不要说做。可以换一种说法,就是多种些不同种类的植物,高的、中高的、低的、铺地的、开花的、四季常青的植物,怎么美观就怎么种植,椅子、景石怎么好看就怎么摆放。这样大家就容易接受了。其次要通过报纸、专业杂志电视等媒介捕捉一切对工作有指导性的信息,装订成册,做到人手一册,时时翻阅,时时研读,熟知创建园林单位(小区)、城镇,省级县城等的标准,熟知申报的各个环节,无论在审核书面材料中,还是在实地查看时都能及时地给出正确的意见,这样也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再次要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技术、新方法开始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应用。作为一名园林专业技术人员只有发扬肯吃苦不怕累的精神,经常深入基层,参与到创建的各个环节中去,从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再到后期的养护管理,这样才能吸收到新知识,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做到学以致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工程档次。此外,平时要多关注专业期刊、书籍、网络平台等渠道,吸取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储备,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
3 做好互联互通工作,保障创建活动畅通无助
关键词: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 对策措施
手卫生是一种最基本、最简便、最易行的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手段,是降低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加强手部卫生,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保证病人安全,已为全球所关注。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院感染问题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越来越困难,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很多,而手是接触传播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最重要媒介,医护人员的手是造成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径。
1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
1.1 洗手率低 医护人员在繁重的医疗护理工作中,手的微生物污染严重,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携带率约20%~30%,并分离到黄金色葡萄球菌等,接触患者污物后未洗手时的手带菌率高达100%。由于病房工作量大,工作时间紧,危重患者多而忽略洗手,医生在检查每个患者后洗手,仅有极少数医生能做到,大部分医生做不到,尤其是在查房时,日常工作中,护士常常在完成整个病房的护理操作后才洗手,在通常情况下,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约50%人员在未洗手情况下从事医疗护理活动。文献资料显示,护士洗手的合格率普遍高于医生,医生手污染的细菌数高于护士30余倍。英国感染控制中心对护士洗手情况调查结果表明,89%的护士忽略手的部分表现,其中56%忽略拇指,28%忽略手指背面,16%忽略指间,16%忽略手掌。
1.2 手的再污染 我国卫生部对医院的抽样检查发现,医护人员洗手后大部分使用公用的大毛巾或者是一个人使用的小毛巾干手,用白大衣两掖下或内边擦手的人数也不少,以致手再次污染。
1.3 手卫生误区 戴手套可避免手污染,尽管戴手套可以减少70%~80%的手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免受感染,但是戴手套并不能完全避免手被病原菌污染,手套只是手卫生的辅助手段,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另外由于手套可能破损或表面被污染亦可导致医务人员手污染,研究表明,如不及时更换手套,仍可增加致病菌传播机会。
2 不规范洗手原因分析
2.1 手卫生知识缺乏 医护人员对手清洁和消毒的指征、中和剂的使用等问题缺乏正确认识。认为从患者处获得感染的风险不高,在测量血压、脉搏等接触患者皮肤造成手部污染意识不强。
2.2 手卫生的认知偏差 23%的临床护士认为护理同一病种患者不会造成交叉感染,没有必要洗手。造成医护人员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主要是临床缺乏强有力的数据证明手部卫生清洁有减少病菌感染的重要依据。据[5]报道,手污染可检查出6-171种菌株。
2.3手卫生技术掌握差 只有70.38%的医务人员掌握六步洗手法,95%的内科医生和90%的护士认为自己的洗手方法正确,然而通过客观观察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实际洗手技术并不符合要求,操作后洗手率为44.64%,其中有效洗手率仅为23.21%。
2.4管理不到位 管理者重视不够,没能提供完善、方便正确的洗手设施,造成洗手后用白大衣擦手等不规范情况,管理人员对正确洗手的操作方法和时间要求缺乏有力的指导和监控也会导致医务人员洗手达标率不高。
2.5未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临床中了解到有医护人员因担心肥皂或洗手液、手消毒剂对皮肤的刺激作用,频繁使用会使手部皮肤老化、粗糙,因而不愿意洗手或尽量减少洗手次数。另外有些人因为患者多,工作忙,认为频繁洗手浪费时间而忽视洗手工作。
3 手卫生现状对策
3.1首先,应有计划地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意识与知识水平。医院应将手卫生纳入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内容,不断强化其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即将实施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是医疗机构开展手卫生管理的重要依据。它将使医院的手卫生工作能够更加科学、规范地开展,使其更好地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服务。所以,医院应高度重视规范的落实,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操作性强的手卫生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监测与指导,使手卫生工作真正得到落实。
3.2医疗机构应在手卫生方面给予必要的投入,改善手卫生设施,包括增加洗手池,提供清洁剂,完善干手设施等,使医务人员做到洗手高效、方便易行。
3.3医院应积极开展手卫生成本效益与成本效果研究分析。国外有许多研究表明,手卫生有很高的成本效益与成本效果,但我国缺乏相关数据,而这对于医院管理者进行决策,对医务人员进行宣传培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4大力推广速干手消毒剂的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具有作用快速、杀菌效果好、使用方便,可以节约医务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手卫生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可以不受水源、水池、场所等限制,尤其是当医务人员的手没有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就可代替洗手。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大力推广速干手消毒剂的使用,是直接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好方法,尤其是在缺水地区、洗手池数量少的医疗机构,接诊病人数量多、医务人员特别忙的部门,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具有洗手无可比拟的优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