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代诗欣赏范文

时间:2023-03-06 16:02:45

序论:在您撰写现代诗欣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现代诗欣赏

第1篇

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三中的实习教师徐**,开设的课程为——《现代诗欣赏》。我觉得,如果将课程名称就设为这个,同学们不会太感兴趣,但如果换个名称,大家可能会想象出我的课是怎样的一种形式。那么换个什么名字呢?不如叫做《语文好声音》吧!

既然是好声音,就一定有它好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老师展示一首我上初中时最喜欢的诗歌——《一棵开花的树》(席慕蓉)。这首诗非常的唯美,我们可以通过朗诵来将其演绎出来。著名主持人汪涵曾经在节目中朗诵过,我们一同来听一听。

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北岛的《一切》。大家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呀?没错,这首诗每句话的开头都是"一切".那么这样一首朦胧、抽象的诗我们该如何学习呢?亦或是用何种方式将其表现出来呢?不要着急,北大的一位才女程璧已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她出了一部专辑《诗遇上歌》,在此专辑中,她将很多现代诗改编成了歌曲,用动听的音乐将其演绎,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她在《天天向上》中的演出,听听这位才女是如何演唱这首《一切》的。

我们已经知道,在老师的课堂中,现代诗可以朗诵、可以唱,那么还有什么形式可以尝试呢?看下面一首诗《我爱XXX》。这首诗很长,老师只截取了一部分。同学们不难发现,这首诗跟上一首一样,开头两个字都是"我爱".那么,这样的诗我们又如何学习、如何表现它呢?看一个视频,是郭涛年轻时参演的一个话剧。

看完了话剧,我们明白了诗还可以用话剧的形式来表现。那么在我的课堂上,现代诗可以朗诵、可以唱、可以演,可以和很多很多流行元素结合,同学们是不是能想象我的《语文好声音》是怎样的一节课了呢!

第2篇

关键词:欣赏;现代诗;方法

每个学生从小学到中学,读的古诗和背的古诗不在少数,但是真正能够背几首现代诗的可以说不很多,原因何在呢?一是大家对现代诗的重视不够,二是觉得现代诗内涵不如古诗绵长深远,还有就是考试一般都不考现代诗。

其实,现代诗也有着深厚的内涵和可读性,有些甚至余味悠长,有绕梁三日不绝之味。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现代诗呢?如何让他们在欣赏现代诗歌中感受到诗中包含的深沉的情感和想象构筑的画面美呢?

下面摘取几首课本里的现代诗做一点粗浅的议论。

一首是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写于1938年。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可以让我们更深地理解诗的内涵。

诗一开头就是“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们不禁要发出疑问:诗人为什么想变成一只鸟?它要歌唱什么?

了解了背景便知道,在那个炮火连天、被灾难蹂躏的土地上,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嘶哑的喉咙歌唱”发出不屈的声音。这让我们看到的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是用它的全部生命在歌唱。这只鸟是谁,它是作者,它是千千万万用弱小的身躯拼死同侵略者抗争的同胞。

第一节诗里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具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对于这片生育、养育自己的土地,对于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对于这片正在燃烧着抗战烽火的土地,诗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火焰般的情感了,他要表达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强烈的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片被践踏的土地,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像河流一般汹涌奔流及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最后,诗人用深情的表白,表达出在那个苦难的年代,所有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爱国情感的浓缩。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一句,诗人把自己至死不渝的决心写得入木三分,也昭示了诗人与土地血肉相连的关系。“我”死了,“我”的肉,“我”的骨,“我”的血,都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连“我”的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我的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祖国!

写到这里,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那“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已够撼动人心。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以最后两句,再一次撼动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写得朴实平易,却有着惊天动地的力量。因为这“泪水”里,包含着作者多么深挚的爱啊!

可以说,学生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也经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再欣赏一首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第3篇

【关键词】新诗 韵律 抒情 回环 朗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204

新诗在初中课本(人教版)中入选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流沙河的《理想》,何其芳的《秋天》,牛汉的《华南虎》等等数十首新诗作品。新诗作为时代的先声受到教材编选者的高度重视。高中除了必修一第一单元涉及新诗外,就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新诗部分了。新诗在整个教材架构中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却不尽人意。固然这与新诗不是高考考察的内容容易受到忽视有关,但更多的原因则关涉到教师自身对新诗的理解和认识。

一、新诗显著的形式特征:韵律

很多新诗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其实是诗歌的音乐性特征在起作用。构成新诗音乐性有很多因素:首先是押韵,以陈敬容的《窗》为例,第一诗节三、五句末字“天”和“烟”押韵,第二诗节二、五句末字“迹”与“息”押韵,第三诗节三、五句末字“眠”和“前”押韵,第四诗节二、三、五句末字“光”“望”“上”押韵,第五诗节三、五句末字“灯”“昏”押韵,第六诗节二、五句末字“冬”与“空”押韵。押韵的情况有着规律可寻,就是主要是每一诗节的第二句或第三句末字与尾句押韵,但整饬中有变化,形成声韵上的回声,增强了韵律的回荡。

其次是诗句的节奏。节奏往往是由音尺(音步或音顿)来决定的。每一个诗句都有着大致相当的音尺时,节奏感自然而然地就突显出来了。以臧克家的《老马》第一诗节为例:总的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我们看到每一句大致为一个或两个音尺,每个音尺的长短略有差异,这就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节奏感。

第三,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形成复沓的音韵效果,比如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13个诗节,几乎每一诗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大致相同,加之呼告手法的运用,自然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起到震撼人心的抒情效果。反复的修辞手法在抒情诗中被广泛地运用,正是其形成的韵律受到了诗人的青睐。

第四,诗歌中结构上的回环及叠词和连绵词的使用也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比如戴望舒《雨巷》中的“彳亍”,徐志摩《再别康桥》里的“斑斓”,虽非有意为之,但其产生的音韵效果还是较为明显的。

二、诗歌的本质特征:抒情

首先,我想说诗歌必须有成为诗歌最为本质的东西。诗人郭沫若曾说“诗的本质专在抒情”,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新诗,都无法回避诗歌的抒情性,抒情可直接显现,也可隐藏在诗的背后,只是需要我们通过领悟去寻找罢了。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就是典型的直接抒情,简洁明快而又情感真挚,但古典诗歌更多的还是“梧桐更兼细雨”这种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而意蕴悠长。再以罗伯特・彭斯《旧日的时光》为例,这首诗就胜在情感的直接抒发,在深情的回忆中展现那“旧日的时光”,时而在山坡游荡,时而又漫步溪上,虽为重洋所阻,但阻不住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情贵真挚,意在隽永,这正是这首诗的显著特征。

其次,诗歌要有诗人独有的风格。彭斯长期生活于苏格兰乡村,诗歌多表现的是自然的乡村风景和人们之间朴质无华的情感。它的脍炙人口的诗作《一朵红红的玫瑰》《致山中雏菊》都属于此类。从彭斯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诗的美不在于技巧的纤细入微,而在于情感的真诚奔放。细细品读之下,似乎含着些民歌的调子,反复咏叹,情感低徊,且意象多出自村野常景,多了种旖旎的田园风光,整首诗也就显得自然明快,朗朗上口了。借助于一批这样的诗作,质朴明快也就成了当时彭斯诗歌的名片,同时也形成了他最为人称道的诗歌品质。

第三,无论中外,纵看古今,诗歌与抒情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读诗贵在领悟诗情,只有沉入到诗人诗歌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们才能切实领会到诗的趣味的真,诗的淳朴的美。

三、新诗别样的结构特征:回环

在新诗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种有趣的诗歌结构现象:戴望舒的《雨巷》首个诗节和最后一个诗节都是“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的姑娘”,仅有一处词语的更改。无独有偶,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是首诗节与末诗节大致相同,互相呼应又蕴含着变化。这种诗歌中首节与末节(或者首句c末句)大体一致的诗歌结构形式其实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回环。

回环也称回文,古已有之。前秦人苏若兰写的《璇玑图》,可以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都能成一首新的诗,堪称回文诗的典范。由于受制于古典诗歌字数、声韵和意蕴的严格要求,回环诗在古典诗歌创作中并不多见,且多停留于文人的文字游戏中,其产生的艺术影响并不大。但从新诗打破古典诗歌字数与结构的藩篱之后,回环结构的运用深得一部分诗人的喜爱,回环所特有的复沓与往复的节奏效果也给新诗增添了不少神韵和风采。

新诗,特别是新诗中的抒情诗,不少采用回环的结构。探究其作用当有以下几种:其一,在情感上,他构成一个圆环,来回往复,意蕴深沉,细细品之又觉回味悠长。《雨巷》中首节的“逢着”与末节中的“飘过”正好构成一个心灵邂逅的完整过程,再加之婉约的意象,低徊的情感很自然地就在回环的结构中弥漫开来,从而获得读者的心音共鸣。其二,在节奏上,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采用回环结构的诗歌节奏都较为舒缓,似水流的回旋又蜿蜒流去。这种舒缓的节奏,便于吟诵,更便于识记,能够激发读者诵读的兴趣。其三,在形式上,首节与末节的高度相似性,能为读者所注意,继而推动其去辨析两节细微的语词差别和表达效果。这种差别正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人情感的潜流,继而帮助我们去领会诗歌的主旨。以《再别康桥》为例,首节“轻轻的我走了”与“悄悄的我走了”情感表达有何不同,“轻轻的招手”与“挥一挥衣袖”能不能互换位置?对这些问题的仔细思考,必能给新诗的学习带到一个新的深度。

四、结语

选修课本新诗部分的编撰很见功力,这主要表现为每一单元对新诗的必要认知。它大致将它分为“走近诗的世界”“诗的发现”“诗的意象”“诗的语言”“诗的鉴赏”等五个部分,这样就从主旨、意象、语言、鉴赏等几个角度对新诗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新诗存在的历史较短,加之新诗的当代性存在一些负面因素,对新诗的成就一直认识不足,再加之古典诗歌历史的堆积,很容易造成对新诗的忽视。要改变这种情况,新诗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对新诗历史的有效把握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新诗知识谱系。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把握新诗的多样性。然后,我们再依据新诗的形式特征、结构特征、意象特征、主旨呈现等构建起新诗的美学范畴。只有我们在知识上完成了对新诗的认知与领悟,新诗教学策略的多样性自然会得到多方面的呈现。

新诗的教学通常一首诗一个课时,新诗的特点要求每位学生认真朗读,有情感地朗读,体味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每堂课不必面面俱到,只抓住诗歌的一个方面即可。我们可以以意象统领一首诗,比如教学《雨巷》时,我们只要赏析好“丁香”和“雨巷”这两个核心意象就可以了。我们也可以以探寻诗歌的音乐美去赏析《再别康桥》,还可以以情感的奔突、释放来理解《大堰河,我的保姆》,以一个细节去把握《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无定法,重在把握,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走近新诗的审美世界,去感悟诗的魂灵、诗的绽放。(省级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研究》专项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孙玉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4篇

关键词: 新课程 现代诗赏析课 “五字”策略

现代诗,是诗歌家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熠熠的光辉,受到许多人特别是年青人的钟爱,北京高考甚至把总理的《仰望天空》转变成题目,使现代诗的热度又升高了。但在功利思想弥漫的今天,我们面对现代诗赏析教学时,却有些许无奈,几多尴尬不能言说。那么,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看――触发幽幽情愫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使教育最优化目标的实现变得越来越近。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现代诗赏析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认知和感知的形象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现代诗鉴赏的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教学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学第一节时展示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在观看过程中学生深深震撼,触摸到作者的心灵。

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只是做主观分析讲授,就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本诗内容,更难以感悟到本诗的优美意境,且学习效率较低,学习目标不易实现。以信息技术作辅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所学教材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诗情画意之中,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造力,提高鉴赏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积极创设视听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听――沉浸渺渺意境

名家朗诵是学习与模仿的典范,他们或浑厚或甜美或低沉或明亮的优美的音色,抑扬顿挫的声调与节奏,生动地再现了诗歌高低起伏的思想感情和动人的艺术魅力。优美感人的朗读,营造了优美的艺术氛围,使学生自然地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如学习《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一课,让学生在纪云梅的课文朗诵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学生自然会感受到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象征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林肯总统的伟大作用,在航船到达港口时,船长却倒下了,具体可感地表现了诗歌的悲壮的情感。这样使欣赏课程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对这首词印象很深,也背得很熟。

三、读――挖掘隽永内涵

诗的韵味是读出来的,赏析现代诗,要含英咀华,品味其中的美。古人说:“读书切戒在匆忙,涵泳功夫兴味长。”语文学习的传统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涵咏”,而美读与朗诵恰恰是“涵咏”之重要一法。含蓄精练的诗歌,只有通过反复不断的美读与朗诵,仔细认真的涵咏,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到诗歌的意境美。如教艾青的《北方》时,我请学生上台朗读。学生朗读时辅以饱含感情的表情、动作,读得凝重而真切感人。学生有真正置身于诗境中的实感,诗人和学生之间没有任何的隔阂,完成了感情的直接的交流,形成了心灵的对话。学生感受到了民族的深远的苦难与土地的苍茫所带来的令灵魂惊醒的沉重感。这样的朗读把学生携入爱国主义感情的浓烈氛围中。

四、画――放飞想象翅膀

人们常用“诗情画意”来表达最美的情感和意蕴。优美的诗歌总是具有诗情画意的。特别是闻一多等现代诗人更是融画于诗中。因此,教学诗歌,就是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想象诗歌的诗情画意,并把自己融入到诗歌的诗情画意之中,进而体会诗歌的画面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因此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用手中的笔把诗歌所表现的画面简单地画出来,进而将自己化为诗人,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充分体会诗歌的诗情画意。

例如,教学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就可以让学生画出“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让学生画出对诗的理解,学生在对画面的观感中,就比较容易进入诗歌的境界之中。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五、写――触摸诗的门扉

现代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语言新颖、凝练,学生学习了现代诗,赏析了诗歌,有了读诗的独特体验和兴趣,就会萌发写诗的冲动。教师在现代诗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指导学生做好写诗的尝试,鼓励学生大胆仿写诗歌。如下面是学生学完现代诗单元后写的《拾忆》:时光匆匆、人已远去。\消失在人海斑斓处。\但那青春的笑声回荡在耳边不曾远去,\我泛起淡淡的笑声,\但忧伤不是笑声。\我忘了是哪一年,\在哪一面墙刻下你们的名字。\还记得?我们曾经的誓言,\我们誓言一直当兄弟。\再回首,往事如烟,\但依然记得你们的笑脸,\你们熟悉而又远去的声音。

笔触虽略显稚拙,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因此,在现代诗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现代诗这一特点,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仿写,如此既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观千剑然后识器,操千曲然后晓声”,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读、多画、多写,以提高他们的现代诗鉴赏能力,这也是现代诗鉴赏教学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谢龙新.课程背景下现代诗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知识窗(教师版),2010,(06).

第5篇

关键词:爱情 平等 《致橡树》 《古代骑士之梦》

古今中外没有文学不曾描绘爱情,没有诗歌不曾表达诗人们对爱的情感诉求,情诗主题大多相同,但有的奔放热烈,有的含蓄内敛,有的纠缠复杂,有的简单通俗,中国诗人舒婷所创作的一首《致橡树》脍炙人口,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作者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又不平等的爱情观,诗中极力凸显女性对平等独立的呼唤。埃及诗人萨拉哈・阿卜杜・赛布尔以描写爱情诗而专长,这首《古代骑士之梦》就是其中之一,篇幅相比《致橡树》较长一些,诗中以男性的口吻描写爱情存在的常态,表达了与爱人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渴望,其中一些写作手法与意象描写颇为相似,但各有千秋。

一、诗人的写作背景比较

舒婷,1952年出生于中国福建,当代著名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1979年4月《诗刊》选发了舒婷的这首《致橡树》,据舒婷回忆该诗的创作背景时提到,该诗是1977年3月舒婷陪蔡其矫先生在鼓 浪屿散步时,蔡先生感叹道他邂逅过的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多数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望而生畏。而舒 婷因此曾与蔡先生争执不休,认为天下男人都要求女人兼智慧品行与美貌,于是当天晚上一口气创作了《致橡树》。当时正值结束,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开始 快速发展,舒婷就属于从中惊醒的一代,社会等因素促使她不得不思考与探索,学术界认为这首诗是对当时现实社会的反思与批判,作者以新时代女性独特而细 腻的视角思考男女爱情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从中透露出新时代知识女性对爱情的理性思考。

萨哈拉・阿卜杜・赛布尔,埃及当代著名诗人,属于古典诗风派。1931年出生于埃及扎加齐格市,被认为是阿拉伯自由诗派重要先驱之一,也是受西方先进思想所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被认为是少数为阿拉伯戏剧做出突出贡献的诗人之一。1964年在埃及图书总局出版了诗集《古代骑士之梦》,这是他唯一一本手写体诗集,其中包括十七首诗,后来以其中一首《古代骑士之梦》为之命名。

二、诗歌内容与情感诉求的比较

《致橡树》一开头就很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表达出作者作为新时期女性对爱情的态度,以排比的手 法连用两次“我如果爱你,绝不……”,像要挣脱旧思想束缚的斗士一样立场坚定地呐喊“我”不愿“像攀援的凌霄花”,也“不学痴情的鸟儿”去攀附有“高 枝”,“绿荫”的橡树一样的男人,紧接着,作者又采用递进式描写“也不止像泉源”、“也不止像险峰”、“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而作者提到的“泉源”、 “险峰”、“日光”、“春雨”等都是具有付出性质的事物,也借此来传统反映女性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贤妻良母式的形象,旧时期的女性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大 多是依附于男人的,传统女性会有夫荣妻贵的思想,传统男性也认为女人是需要在男人的庇护下才得以生存的,女人只需要做到相夫教子、夫唱妇随。作者举了这么 多例子后还认为“这些都不够”!紧接着笔锋一转,又一次掷地有声地发出宣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如果说前半段是对传 统爱情观的摒弃,那么后半段则是作为独立女性对爱情真正意义的理智表达,也是对女性人格的理智定位。在以往的爱情诗歌中多把男性比作树,女性比作花,而此 时作者则把女性比作“木棉”,木棉又名英雄树,具有阳刚之美,表现出女性也是独立完整的个体,“你”有你的“根”和“叶”,“我”也有我的“根”和 “叶”,你是“橡树”,有着像刀剑般的“铜枝铁干”,我是“木棉”,有着火炬般的“红硕花朵”,男女双方都互为独具特色的生命个体,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有 着不同的分工,但又彼此相爱,彼此坚贞,所以“我们”同甘共苦,相互陪伴,这种感觉就像是“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现出爱的默契诚挚,却又有彼 此的自由空间,“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一句则体现出对爱情的热烈与至高的忠诚,而这个“位置”,这片“土地”也同 样是属于“木棉”的,所以也表达了作者爱伴侣,也同样懂得爱自己,不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意识。

《古代骑士之梦》中,作者以呼唤大自然开头,“如果我们是两枝树杈,太阳会将我们一同普照,露 水也会浇灌我们,然后将我们浸染出一片鲜绿……”,接着描写了四季的交替及其状态,将自己和恋人比喻成树杈,秋天一起衰老脱落,春天又一起换上新衣。然后 作者又说“如果我们是海岸边的两朵浪花……从瞬间到永恒,从海洋到天穹,从天穹到海洋”,而这也预示着人生亦是如此地起起伏伏,紧接着说“然后我们重新归 于两朵浪花”就像生命结束时一样,归于平淡,还原本真。第三次作者说到“如果我们是比邻的双星”当灯火熄灭时“为路人和情侣们照明,朝着他们家的方向”, 但笔锋一转写到“亲爱的,当时间消逝,我们明白了消亡,我们的爱情长跑就此停息”,这一段则正体现出了诗人萨拉哈诗歌中的神秘苏菲主义与他大爱的思想,他 的爱情诗中通常会表现出个人的奉献精神,并且他强调爱人应该一起参与到奉献与追求、创造生活中。最后一次诗人说到“如果我们是海鸥的双翅,平滑而温柔,也 依然穿越海峡,在船头翱翔,为水手的归来报喜,唤醒爱人与祖国的思念……”海鸥意味着为水手报喜,诗人还是想表达一种与爱人共同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伟大 理想,他有着一种超脱普通个人主义爱情观的博爱思想。接着诗人开始描述他严峻的处境和残酷的现实情形,并幻想着他曾经是征战沙场的勇猛骑士,但这里的“骑 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骑士,而是他对当时所处环境的一种意象表达,对周围环境的一种反抗。

最后,诗人以他与爱人的“分离”而结尾,“当我们相见时,我确信我们是分开的,但我会依然与你 站在一起,如果我对你全心的爱尚未准备好经受纯洁的考验,那是因为我们知道,爱就像两枝树杈,像比邻的双星,像孪生的浪花,也像海鸥的双翅。那时我们不再 分离,我们在路上同行,我们在路上同行!”而诗的开头也依次描写到“如果我们是两枝树杈”、“如果我们是海岸边的两朵浪花”、“如果我们是比邻的双星”、 “如果我们是海鸥的双翅”,诗歌首尾呼应,结尾看似与爱人分离,实则还是在一起,彼此支撑与陪伴,像是互相信任的朋友,也像共肩作战的战友,彼此依赖而忠 贞,平等相待,有着共同的理想并为之一起努力奋斗,这也正是诗人想要的理想矍槟J健

三、意象选取的比较与总结

第6篇

移动互联的飞速发展不仅推动了传媒的发展,更让直播火到无以复加。当然,除了美女游戏等网红直播之外,中国的主流商业人群也开始进入这个市场,成为“内容创业”的参与者。

无疑,网红及直播爆火的背后也酝酿着一定的商业机会。中国的一些电商企业率先将视角落在了融合创新方面,他们认为,“直播+电商”既可以为网红们快速变现,也成为垂直类电商开启流量和流量变现的双重触点。

创新“直播+”

研究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从事网络直播的公司只有25家,到2016年5月,这个数字已经变成116家,国内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万,同时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不仅创业公司不断涌入,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布局这个领域。

甚至有行业预测数据显示,到2020年,直播行业市场总规模还将上升至1060亿元。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也正在将“直播+”捧红。国元证券、平安证券、中银国际等券商日前还就“直播+”发出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接近200家在线直播平台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2亿,直播已是互联网行业最新的现象级存在。日前更有昆仑万维、光线传媒、浙报传媒、宋城演艺、暴风科技、游久游戏、奥飞动漫等大把的上市公司开始投入巨资进入。

在流量入口变革的背后,如何通过“直播+”实现变现和可持续运营,成为众多直播平台的考验。当然这也让原本竞争激烈的电商平台加入到这场混战中来。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发现,目前手机淘宝在经过了近两个月的试运营之后,于今年5月正式推出了“淘宝直播”平台,涵盖了母婴、美妆、潮搭、美食、运动健身等范畴。

据淘宝公开资料显示,淘宝直播定位于“消费类直播”,支持“边看边买”功能。自开通直播功能后,线上观看直播内容的移动用户超过千万,主播数量超1000人,目前该平台每天直播场次近500场,其中,超过一半的观众为90后,而且女性比例约为80%,占了绝对主导。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拥有超过1.3亿用户、依托社交电商模式积累了海量时尚达人资源的蘑菇街也于日前宣布,携8000网红主播上线蘑菇街APP移动视频直播功能,切入“直播+电商”领域。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在蘑菇街的视频直播界面看到,其直播除了常见的功能外,还有一个明显的“购物袋”标志,点击可以即时弹出店铺的商品页面,创新地将在线直播和时尚电商结合在一起。在蘑菇街相关负责人看来,依托“内容+社区+电商”模式,蘑菇街积累了海量时尚达人资源,这些时尚达人主播在直播过程中,就能直接分享商品并促成购买转化。

跨境新玩法

今年年初,在直播热潮下,海淘和直播的交叉也开始进入资本和企业的关注视野。一个能快速变现,另一个能快速引流,只是1+1>2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其实从APP上线第一天起就在想一个问题。如果仅把电商这块东西做完,很难让用户在心里面对你产生认知。因此我们必须想出新的玩法,以拉近商家和用户的距离,产生互动,建立信任。我认为这个玩法就是直播。”波罗蜜联合创始人雷婷婷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

“歪打正着”撞上直播的波罗蜜押对了宝。今年伊始,在“直播+”异常火爆,而市场潜力远未饱和的情况下,不少商家开始意识到“直播电商”这个风口,一股脑涌入这个领域中意图分得一杯羹。而如何保持自身竞争力,波罗蜜也有自己的思考。

雷婷婷认为,目前大部分“电商+直播”形态是粉丝变现:明星和网红把他们的天然流量带入到电商体系里,并且通过UGC内容增加粉丝的黏性与活跃度,从而提高整个平台的活跃度。还会不会有其他型态产生?答案是肯定的,并且在雷婷婷看来,波罗蜜就在尝试做不一样的直播。

从最初尝试UGC直播+C2C“卖手模式”而最终被Pass掉,雷婷婷分析说,“我们不太敢做C2C跨境电商。”原来,正品是海淘过程中消费者最关心的,直接关系到信任基础。而C2C模式下,平台无法控制各个买手的货源,因此从源头上无法保真。

另一方面,如果完全UGC,内容很难出新,主播之间必然会产生竞争,内容就容易失控,陷入“三俗漩涡”,这也是目前斗鱼等众多UGC平台的死穴。综合权衡之后,波罗蜜为了能把控货源真实性,选择PGC直播+B2C“自营模式”。雷婷婷补充到。

一直在做直播电视的波罗蜜,谈及电商创新“直播+”的技术壁垒,雷婷婷坦言,“我们曾经一度认为直播技术壁垒是自身防护墙,但做B2B的移动直播服务提供商会大量兴起。它比互联网、移动手机的普及速度快得多。企业如果没想好就冲进去玩直播,可能非但没树立起直播技术壁垒,反而被直播绑架。”

变现新模式

显而易见,在电商探索的直播模式中,直播的盈利模式不再绑定“打赏”形式,而是打通了电商的“奇经八脉”,粉丝导流、购物指引、海外推荐等等内容都为原本竞争惨烈的电商带来超乎预期的收益或者效果。

相对于传统电商,直播平台去做这件事有天然的隐藏优势。主播跟用户无缝对接,观众用户有问题可以随时跟主播沟通,用户的体验跟在现实中逛店没有区别,甚至更过瘾。

也正因此,和其他所有新经济一样,“直播+电商”的模式也引来大量跟风者。无论如何,在线视频直播的本质仍基于场景之中,让用户与现场进行实时连接,并且受众与受众之间,主播与受众之间都可以进行实时的交流,通过网红和直播工具作为消费行为的闭环引导,这已经成为今年最明晰的变现模式。

然而,业内分析师指出,行业鼓吹以及资本追捧,让竞争壁垒不高的直播行业陷入了当年“”的混战局面。很多直播企业挖空心思让收益最大化,除了最直接的广告变现外,电商变现尤其是网红的UGC视频直播变现是最受欢迎的。但这种缺乏内涵的同质内容是不具备长久变现的能力。

雷婷婷指出,电商是个很重的模式。对于直播app来说,“其短板便是电商基因的缺失,一时半会补不回来,而跨境电商就更是个专业的领域了,一般的直播app很难驾驭这样一个重度模式。”

第7篇

关键词:县级农商行; 涉农信贷; 涉农保险; 贷款+保险

中图分类号: F832.4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1.026

1县级农商行和涉农贷款的主要问题

1.1涉农贷款资金不足成本高

由于县域内农户数众多,涉农信贷资金需求量大,信贷资金使用时间长,这对农商行的资金吸纳和管理能力要求非常高。农商行相比国有大型银行本来就存在资产质量不高,资产规模较小,资金外援少,亏损较大的问题,开展涉农信贷业务之后,资金方面的压力骤然增大。以XY县为例,XY县农商行的自营存款数额不足以完成涉农贷款投放时,农商行必须通过对外拆借来满足需求,一般是从人民银行拆借支农贷款或扶贫贴息贷款,年息为2.25%左右;部分政策性贷款的贷出年息为3%~5%左右(中国人民银行和政府为支持“三农”,规定按优惠利率贷出,政府在税收上并没有给农商行以照顾,使得农商行负担加大),利息差过小,甚至都不能弥补发放贷款的费用、成本。

1.2涉农贷款利率低,数量多、单笔数额小,费用高、风险大

以XY县为例,2014年全县农商行总体筹资成本为4.2%左右,农户涉农贷款利率为8%~9%,表面上存在4~5个百分点的利率差收益,单涉农贷款的费用成本远高于其他商业性贷款:一方面是因为涉农贷款的农户数量过于庞大,如全县23家农商行支行,平均每家农商行支行要面对个3445潜在可能交易农户,而每户的潜在交易金额平均3487元,反映出农户涉农贷款单笔金额小、户数数量大的特点。另一方面是信用风险。农户虽然经过了信用评级,但农户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事前事后信息的不对称容易引发贷款农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与此同时,农村产权制度、信用制度建设不完全,农户履约意识差、执法成本高、涉农贷款分散、执法难,也导致涉农贷款风险大,不良贷款远高于其他商业性贷款 。另外涉农贷款多用于农业种养殖或简单加工,农产品附加值低,容易受自然危害或市场波动的影响,导致农户收入的稳定性较差,间接放大了涉农贷款的风险。以XY县为例,2015年该县农商行涉农贷款不良资产率高达15.7%,远高于其他类贷款。

1.3涉农贷款资金管理难到位

涉农贷款资金管理难度大,难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农商行在对农户进行信贷等级评定时难度大,农户因数量多,情况多样化,因此个人的信誉、资产状况、还款记录、经营能力、生产经营的主要内容、偿债能力等指标上没有统一的切合本地实际、严谨、完整、科学的评定体系和方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主观性大、随意性强,农户信用档案简单粗糙。农商行信贷人员有限,精力不足,贷款后续管理难到位。目前XY县基层农商行支行一线信贷员基本就主任和信贷员各2、3名,如此少的人员要应付上千甚至几千户农户,有的还要下乡调查真实情况,农户人数众多,交通不便,工作量大。如目前XY县农商行每名信贷人员一般要管理不同村落的340笔贷款,贷后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

2县级农商行涉农贷款“贷款+保险”新模式研究

2.1“贷款+保险”模式可帮助农商行降低贷款风险

目前县级农商行涉农贷款普遍存在问题就是“放贷容易收贷难”,贷款风险大,成本高 。仅仅依靠农商行本身的力量很难有效降低贷款风险,引入保险可有效减少部分客观因素(如自然灾害)造成的贷款损失,如农户投保财产险、人寿险或贷款保险,可以极大地减小涉农信贷的贷款风险,使农业风险由农商行和保险公司、农户共同承担,有助于农商行资本金的补充,呆帐、坏帐准备金制度的完善。其他方面问题,则可以通过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和强化风险管理来找到解决办法。

2.2“贷款+保险”模式可帮助保险企业打开保险市场

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十分不完善,农村保险市场仅占全国保险份额2%左右 。农村保险市场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经过充分发展能带来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大幅降低成本。保险机构当前主要是费用大、成本高、收益难以保证,其与银行的合作可以大幅分摊成本,二者可以相互交换客户信息,如以抵押、实物担保、质押、信用状况作为依据,共同制定贷款者信用评分登记表,设立差异化的信用等级,由此,可以简化农户的贷款程序,降低农商行和保险公司的管理成本。

2.3“贷款+保险”模式可帮助农户获得两方面收益

“贷款+保险”模式一方面通过降低农商行贷款风险,促使农商行加大放贷力度,缓解农户贷款难问题,有利于农户扩大经营规模;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可以通过银行的平台进入农村保险市场,为农户提供多种保险服务,还可以附带提供技术服务,强化农户对风险的抵抗能力。

3结语

涉农贷款经历了20年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涉农贷款也使农商行面临巨大风险,农户贷款难的困境依然存在。“贷款+保险”的模式尽管存在增加农户融资成本的问题,但可通过增加贷款数额,扩大经营规模等间接弥补。而“贷款+保险”的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涉农信贷风险,有助于建立健全农村保险市场体系,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余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