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2:36
序论:在您撰写三严三实课程材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预习 自学
一、问题提出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阶段各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从当前现状考虑,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因此,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前去预习,学生不能通过预习发现新的理念,发现新的规律。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虽然我们学校有不少老师重视课前预习,但学生仍未养成习惯,方法掌握不好,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课堂里学生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自学能力低下。
基于以上原因,本人申报了《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的研究》开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
1.预习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提前进行接触与熟悉,是学生在学习之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教材所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我学习活动。它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2.数学预习习惯指学生在课堂集体教学前对数学教材进行尝试学习的习惯。学生具有较强的预习习惯和能力,就能根据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具体学习的内容灵活选用科学的预习方法,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认真做好预习笔记。做预习笔记不仅要做简单的眉批笔记、摘录笔记,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笔记,也就是让学生回顾预习过程,弄清楚哪些知识是自己独立学会的、哪些知识还似懂非懂、对这些知识还存在哪些疑问,对发现、提出的问题是怎样分析的、怎样解决的,有没有不同的解法,有何独到的见解??,并认真对以上反思做好记录。
三、理论依据
1.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可见从古到今教育工作者都非常重视课前先学。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3.《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现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自学能力,把老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学校现状,本课题拟定的研究目标如下:
1.寻找提高课堂教学起点的途径及方法。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养成自觉有效的预习习惯。
4.形成以提高课堂教学起点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课题研究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为了搞好研究,首先我从理论上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让自己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视角看待一切。为此,我认真阅读了《怎样培养能自立会学习的孩子》、《课堂教学小策略实用精品库》、《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等专著。
2.案例研究法。通过具体课例的创新设计及实践尝试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如每节课都有预习提纲或预习教案。
3.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我及时做好记录并认真分析,将实践中的体会总结成经验。用得出的经验指导教学实践,同时也通过教学实践来进一步检验和完善经验。
4.调查研究法。我主要采用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问他们采用自己先预习的方式来学习能不能适应,有没有老师帮助的地方。经过与学生了解情况后,经过调整,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研究对象:××学校××班级学生
六、课题研究过程
1.调查研究:我采用与个别学生访谈,了解学生是否有预习习惯,如有预习习惯是怎样进行预习的,预习后有哪些好处等。然后设计调查问卷。
2.实践研究:我经过反复研究编制实效可行的预习提纲或预习教案。在教学中,每人提前拿一份预习提纲进行预习,预习后在课上自学。学生先学以后,视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汇报展示自学成果,也可以安排尝试练习进行学情诊断。例题可以讲或不讲。练习题一般是紧扣例题的类似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经验总结: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尝试,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入手:首先培养自学信心。让学生在自学中主动探索、质疑问难、敢说敢议,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打下基础。其次,营造自学氛围。即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合作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最后,教会自学方法。如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让学生汇报展示。
七、研究成效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预习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效率,开拓思路,增强求知欲望,提高笔记水平,增强记忆效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可以形成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带着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听课。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听课效率,对于有些问题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八、研究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初三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课题研究初期,为了接下来要展开的研究工作提供更为明确细致的目标,特对本校初三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显示:(1)学生不经常预习数学;(2)大多数学生预习数学是在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下,可见学生还没有养成预习数学的习惯;(3)大多数学生认为预习对学习新课有帮助;(4)学生对预习还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只是看看、画画、做做,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看来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总之,学生没有问题意识,预习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的阶段,预习能力还比较弱。在有了这些认识之后,课题研究开始按计划、按步骤有条不紊的展开。研究至今已初露成效。
(一)改变了学生对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
观念和态度的转变是比较困难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只有心底里认可了,
才会从观念和态度上表现出来。我们比较欣喜的发现,通过近半年的课题研究,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多多少少都出现了转变。
第一, 作为教师,我们都要去了解学生,根据了解的情况,在因人而异的
布置预习任务。具体的做法是帮助他们设计不同的预习提纲。不同之处在于,部分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部分学生则只要求他们把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有所舍弃。
第二,在布置预习任务之前,我们都会认真钻研教材。也经常翻阅查看一些理论书籍、优秀的文章,不断的为自己充电,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预习,而且即使的确需要预习的知识也可以有所侧重的预习。所以我们在初期就初步对于预习的内容进行了筛选,从而合理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第三, 我们多深刻的意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是形式多样的。预习不只
是为了更好的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要不要预习,我们都是根据学生、教材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作出决策的。在布置回家作业的时候,刚开始要花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设计预习提纲或预习案例,慢慢地学生就会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预习提纲或预习案例,在预习过程中也能提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当老师给出了具体的预习指导意见后,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就逐渐转变了。现在他们普遍认为预习数学也有方法可循的,而且预习过后听起课来轻松多了,知识掌握的也比较牢固。学生把预习数学当成一件很平常的事了,他们预习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都能从平常上课的过程中感受出来,从课后的作业中体现出来。
(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措施
第一,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小老师汇报自己的预习成果,谁说的大家能听懂,谁能回答大家在预习中的疑问谁就是今天的小老师。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自学。在每一节课上完后,就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使学生能做到有效预习,且经常化。
第二, 教会学生预习方法。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采取了以下方法:(1)
认真读书,先将课本上的内容初读一遍,初步了解所学的内容和解答的思路,然后再反复细读,基本概念着重读,易混概念对比读,较难概念反复读。(2)多思考。要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3)挖掘疑难点。即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有些问题,独立思考都得不到解决的,查阅参考书或请教同学,尽量求得解决。(4)解决课后练习,根据自己预习时的理解,解答课后练习,以查自己预习的效果。
第三, 强化培养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以下方法:(1)是要求学
生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持之以恒。(2)按时检查,促其习惯的养成。(3)当学生在预习方面有点滴进步时,要及时鼓励,更上一层楼。
第四, 教师要通过与例题相仿或高于例题的题目质疑、提问等形式,检查
预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真正去理解新知的为什么,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教会学生设计预习提纲或预习教案。在设计预习提纲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其次设计几个本节课的概念问题,最后设计几个相关概念的练习应用。总结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及你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当然要因人而异。例如预习提纲
《圆心角、弧、弦》 预习提纲
预习内容:教科书第82- 83页
预习目标:
1.知道圆心角的概念。
2.了解圆的中心对称性和圆的旋转不变性。
3.理解三组量之间的关系定理及推论,并会运用其证明有关的问题。
预习过程:
一、读一读
阅读书本第82- 83页的内容,尤其是83页的蓝体字,请填空理解。
二、说一说
1.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中心是什么?
2.什么叫圆心角?
3.圆心角、弧、弦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试一试
可以尝试完成书本练习题。
四、想一想
判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
五、问一问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教学效率
一、授之以渔,用好新教材
1、用好“历史纵横”和“模块链接”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以历史事件发生、发展来编排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有较好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学生差异较大,对大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如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新教材中的必修及选修课本,要求学生将教材全部准备在手头上。“历史纵横”模块大多生动、形象,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模块链接”能有效补充历史知识及历史背景,有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①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可参见必修③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这样就能深刻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性,深刻理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展前可安排学生自学“学史之窗”和“模块链接”扩展知识面,补充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就会提升教学效果。
2、用好“学习延伸”
“学习延伸”模块的设置,是对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一大提升,能充分考察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又是能力的提升,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探究学习能力、查阅资料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习惯。这一模块对学生要求较高,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要灵活安排,不能“一刀切”,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可安排在课后进行。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物理课
兴趣是学生追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人类复杂的学习活动是不可能以一般的古典的条件反射来说明的。真正的学习应当是内在的,真正的内部动机应尽可能建立在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积极主动的兴趣上。北师大林崇德教授的研究也证明: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显著的相应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能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为取得优异成绩创造良好的条件。
重视设计开场白,让每一节课的导入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导课激趣对于有一定思维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华丽上,更应该体现在思维的层次上。站在学生成长成材的角度,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使学生在其“发展邻近区”感觉要学的内容,诱导他们在似乎知道一些,却又不完全理解时产生对教学内容觉得有必要问一问、搞个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契而不舍地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教学。
让学生在富有时代感、探索性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保持学生学习兴趣。默里( H・A・Murry,1938)成就动机理论昭示我们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能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我在认为教学中完全没有必要照本宣科,而应让学生在自读教材的基础上完成学习内容。学生们自己看书、独立思考。呆板的说教被活跃的、富有时代感的思维所取代,历史特有的魅力由此显现,学生们的兴趣自然浓厚。当然,这一过程还要借助幽默的语言、多学科知识的穿插渗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现,但更主要的是借助课堂讨论辨论、探究性学习等实现。
提供丰富的资料,弥补教材的缺憾,使学生在史料研习中了解真实的历史,激发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一理论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基础。
三、把握好课堂节奏
严谨的课堂结构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1、课堂气氛“严”与“活”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 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2、教学过程中“疑”与“释”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攀,无从下手,而应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
四、结束语
以上所谈仅仅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给教育者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课题,因此,如何上好一门课,有待于今后永无止境地探索,逐步充实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普通高中新课程放方案学习资料汇编》 2009年11月
任职以来,为了适应学校转型发展,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需要调整,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管理方法和要求也要有变化。这就要求教务科的工作也需要从细、从精入手,更好、更细致的做好教务管理工作。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留给我的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的教训。为了在今后更加顺利的开展工作,作出更好的成绩,将任职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年来,我积极参加学校和教务处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特别是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活动中,我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党委的部署上来,进一步深化对学习“三严三实”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努力使学习“三严三实”活动成为推进教务科工作科学发展的一次深入发动。通过学习和思考,使自己的政治信仰更加坚定,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政治敏锐性和执行水平得到了提升,使自己在处理一些问题时,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正确的方向,从学校转型发展的高度出发,讲政治、顾大局,既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又注重实际,创新思路,努力寻求积极高效的工作方法,为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扎实工作,全面履行工作职责
随着我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学科的增加,对全校课表的编排和调度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和挑战。在我们科室全体人员的共通努力下,不但较好的完成了全校公共必修课程课表的编排与调度工作,而且也做到每位老师在开学初上第一节课时都能拿到学生的点名册,有力保障了全校教学秩序的稳步进行。每年两次期中、期末和补考工作是教务科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为适应学校转型发展需求,加强考务管理,我们调整了公共课考试管理模式,减少了试卷的审核和收发环节,权责分明,有力维护了我校考试秩序,促进考试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为进一步丰富我校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引进校外优质课程资源,扩展学生视野,平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务处近年引进了几十门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程。每年两次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我校每年均有170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了考试。此项工作任务极其繁重,从开始报名到考试结束需要网上报名、核对信息和信息采集、安排考场和监考老师、准备考务材料等诸多环节,耗时2个多月时间,涉及面广,每年两次考试共抽调监考教师1100多人,同时还需要学生处、保卫处和宣传部等十几个处室协调配合。同时该工作要求规格高,责任重大,不能出现任何失误。教务科本着狠抓主要环节,严格考务管理,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安全保密,在考务工作中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坚持精心组织、精心操作,基本达到“组织指挥零失误,技术操作零差错,设施设备零故障”,圆满完成了两次考试任务。同时为激励教学创新,提高教学水平,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由教务处主办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经过二个阶段的比赛,分别设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每年我校选拔推荐了14名2016届师范类毕业生参加河南省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都能取得优异成绩。学位授予工作是教务科每年的重要工作,每年我校均有5000多名毕业生,通过对这些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学业成绩和论文达标情况等进行了逐人审核,并提交至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投票表决,最终授予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并颁发其学位证书。按照要求,教务科于每年10月份将学位授予信息上报至省学位办,圆满完成每年度学位授予工作。
三、存在问题
1.对学校转型发展所带来新的教学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主动研究还不够,缺乏创新意识。
2.教学管理事务需要进一步梳理,业务理论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一、实践教学工作要突出“实”字
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践和集中实践两块。
课程实践是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结合工作及生活实际情况而进行的综合性训练,旨在加强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中实践性教育环节是指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设置的、本专业学生必修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其亲身体验,自己动手完成的教学过程,它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其中社会实践是根据专业的要求,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综合梳理运用的训练,以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社会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技能,为今后更快适应工作奠定基础。毕业设计是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培训,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它是各个教学环节的延续、深化、充实和验证。运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组织落实,责任明确,制度到位。成立以院长为首的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组织由教务、教学和专家组成的各专业毕业设计小组;挑选敬业、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指导小组;组织符合要求的答辩委员会。制定和完善毕业设计的实施文件:明确以上四套班子的职责,制定周密计划,规范教师指导和学员实作的程序,设计系统的“实践过程”考核指标和方法。
2.认识到位,加强教师实际操作技能和系统管理能力训练,结合实际做好三支队伍和学生的培训工作。1.学习有关文件,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2.进行规范操作辅导,如课程实践的目的要求、内容、指导、学生操作、成绩评定规范等。3.教学专题讲座,如怎样进行调查方案设计、怎样收集材料、选题、实地考察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初稿、修改、定稿、答辩准备等辅导讲座;专业方向可进行地方经济特点、改革热点或前沿等介绍。
3.合理设置实践、实训课程,加大实验实训力度;指导到位、操作从实。只有指导到位,切实加强过程监控,才能完成每个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对实践过程严格把关,对每一环节的指导认真记录,对采用的原始数据和参考资料进行审查,根据学员态度、实作情况,认真填写初评意见,把住“抄袭和代作关”。
4.据实选题,指导学员结合专业实践、改革攻关项目选题是出色完成教学的关键。据实选题,是杜绝“抄袭”的良方,也是培养应用能力,出优良成果的策略。电大生多数来自基层,熟悉地方经济,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应牢牢把住“结合实际”的方向,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主客观条件的题。
二、实践教学考核要突出“严”字
实践教学过程和质量的严格、有效监控需要有一定的约束、监控和管理机制。质量的考核是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管理的核心。中央电大明确要求“加强信息反馈、效果评价、质量分析以及管理与调控措施”。严肃的考评制度,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能起“导向”作用,也是教学双方的动力支持。可采用以下三点。
1.实践教学考核的“严”要体现在每个实践环节上。“检查”是对学员实践成果进行网上与相关刊物上排查。“细化”是对考核分数细化,从而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过程及质量。如:“会计”专业毕业设计成绩考核,采用分数细化的方法,从开题、期中、成果到答辩,每个环节都有形考成绩,让学生注重过程,不搞一锤子定音。
2.逐级审核、把关是把握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监督机制。集中实践成绩的确定,必参考实习单位的意见,经过指导教师初评、互评、答辩小组评分,省电大复审、中央电大与合作高校终审的考核程序,并规定答辩时指导教师回避制。
3.鼓励冒尖,奖罚分明。在实践教学的考核中,应注意:①对态度端正、积极参与、成绩优良的学生给予鼓励,对其优秀成果做好推荐。而对弄虚作假者必须严惩,如取消补修资格。②对工作尽职、水平高、效果好的教师给予奖励,而对工作马虎的教师进行批评教育。如发现学生选题不当、内容陈旧,写作结构混乱、观点明显错误,基本概念出错、别字连篇等属于教师业务能力范围内的问题,则视为业务水平与学位或职称不符,取消教师指导论文资格至少一年;如发生评语空洞、给分明显不当等属于教师职责范围内的问题,则视为工作不尽责,取消该教师指导资格一学期。
三、实践教学形式要尽力突出“活”字
学中干,干中学。实践活动要常规化、多样化,这不仅能激发师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兴趣,且能极大地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讲座、调查、见习、座谈、模拟、实地操作。
1.讲座:请专家讲授改革动态、发展趋势等,使同学开阔视野,增长前沿知识。
2.调查:通过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鼓励和组织学生以小组或个体按一定程序对某种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分析。从中逐步掌握访谈、问卷调查、应用性调查和科研性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和抽样调查等各类方法。
3.见习:利用一切因素,鼓励学生以小组或班级形式到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甚至田间地头、生产车间见习具体操作规程和方法,以增加感性认识。
4.座谈:学生、教师与有关专家面对面的座谈交流,能加深彼此沟通,传授知识和经验。学生往往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5.模拟: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相对真实的业务训练。模拟教学能使学生转变角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如模拟法庭增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关键词:汽修专业;金工实习;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20-03
一、问题的提出
1.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汽修行业提出了新要求。据公安部交管局的上牌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9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99亿辆,其中汽车8500多万辆,成为全球汽车保有量第二大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8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19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亿辆大关,占机动车总量的45.88%[1]。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汽修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各类汽修企业近30万户,从业人员近300万人[2],可谓规模庞大。但随着汽车新车型的不断下线,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顾客对维修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外国汽修企业的相继进入,对汽修行业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汽修企业的改造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汽修企业为了适应汽车工业的发展,在激烈的维修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并求得发展,就必须对企业进行相应的改造。例如,引进新的管理模式,增加新的维修设备,采用新的用人标准等。汽修企业的改造大大提高了高职汽修专业学生就业的准入“门槛”,被汽修企业视为“眼高手低”“不会做事”的汽修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就更加困难。据调研,目前大多数高职汽修专业上报教育行政部门的就业率虽然都达到了95%以上,甚至98%以上,但就业质量差,特别是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综上所述,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修企业用人标准的加严,对高职汽修专业的教学,特别是实习教学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因此,不断反思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改善是值得高职院校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二、汽修专业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思想观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通过“三改一补”[3]的方式发展而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和本科学科课程模式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阴影”仍然笼罩着高职的专业教学工作,致使实习教学体系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体系中至今尚未取得应有的地位。
由于汽修专业实习教学的“作业周期长、安全隐患多、劳动强度大、拆装破坏性强”等课程特点,使得该专业的实习教学在高职实习教学体系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例如,“金工实习”在课程设置上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缺乏积极性,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也只是为了“学分”而被动地应付,没有兴趣,甚至厌学。
2.实习内容与汽修专业培养目标脱节。从目前汽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看,其课程设置始终没有摆脱“本科压缩版”的模式。例如,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中,仍然按照传统的本科机电类课程设置开设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金工实习等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相互脱节的。例如,汽修专业金工实习的教学内容一般是参照本科机械类金工实习的“铸造、锻压、焊接、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钳工等”[4]项目安排的,与汽修岗位能力培养目标直接相关的内容只有“钳工”(包括焊接),而这个项目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又倍遭“冷眼”。钳工的基本教学内容是“测量、划线、錾削、锯削、锉削和锉配、孔加工、螺纹加工、刮削、研磨、矫正弯形与铆接、零部件装配、检修技术”等[5]。目前,高职汽修专业开设的汽车发动机、底盘、电器、空调、电控装置、车身钣金等维修技术课程,都是以钳工基本操作技能作为维修的专业基础的。例如,汽车发动机、底盘、电器、空调的拆卸、检测、修理、装配和调试等,汽车车身的整形、切割、焊接、铆接、打磨、抛光、装配等,都是地地道道的“钳工”作业,大到一辆汽车的整车大修,小到一个螺纹孔的修理都离不开钳工基本操作技能。
3.实习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落后。目前,高职汽修专业实习教学仍然处在传统的理、实教学“二段化”的教学模式下,沿用传统的“粉笔+黑板”和“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金工实习教学从零件图纸、材料选用到加工工艺,全部由教师统一给出,学生只需“依样画葫芦”,处于被动的机械操作状态,缺乏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积极创新的空间[6]。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金工实习的版本虽多,但模式单一、内容相同、缺乏特色,而且尚无适合汽修专业的教材,该课程的教学只是由实习指导教师在操作前或操作中简单地讲一讲相关知识,做一做操作示范,理论学习的不系统和不全面,使学生实习失去了相关理论的指导。
4.实习基地建设落后,设备简陋、陈旧、不配套。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的原因,汽修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困难重重。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又因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紧张等原因,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购买或自制的实成和实习台架都是以技术过时的报废汽车为“材料”改制而成的。由于管理不善,这些实成和实习台架又“缺医少药”“五脏不全”。条件好一点的院校也购买整车用于教学,但一般只能让学生“看一看”而不能“动一动”。
明――人人做“明”师
名师,并非人人能做到,但管理者都可成为“明师”。明者,明白也!即做到三个明确:
一是明确管理职责。明确管理职能是有效管理的基础。作为管理者,必须明了教育教学法规,有明确的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师观。在教学管理中既要“抓大”(宏观调控),更要“管小”(深入教学细节),提高人员的参与面与参与度,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二是明确管理要点。明确管理重点是提高管理有效性的关键。学校教学工作千头万绪,如果零敲碎打,不分轻重缓急,势必影响管理实效。因此,要通过制订标准、建立制度来突出教学管理重点。
三是明确管理方法。明确管理策略是提高管理有效性的保证。教学管理中找准抓手很重要,我校将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流程的精细化管理有机结合,提升教学管理的实效。
四是明确管理走向。经过磨合,管理实现了“五个走向”:从零碎备课走向“以单元为模块的学案设计”;从关注教师课堂的“教”走向关注学生的“学”;从随机杂乱的听课走向对教学实录的思考分析;从浮华的课后反思走向明确要求与内容的辨析;从强化教研意识和素质达标走向不断追求卓越。
实――着着落“实”处
2009年以来,射阳县解放路小学对教科研进行了系列改革,推出了以“教研周”活动为载体的教科研模式,具体做法就是“四共”――共读、共教、共研、共进。
共读就是任教同一学科的教师共同研读课标、教材及相关材料,把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明确本册教材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系以及教学目标。
共教就是上同主题或同章节内容的教研课。我们每周确定一到两个年级的某一个学科作为研究对象,在学科组内每人一节公开课的基础上,每组推荐一位教师上校级公开课。
共研就是对教与学共同研讨。执教教师汇报这堂课的教学设想和教后反思,教研组长汇报本组对这节课的研究与探讨成果,其他听课教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指派领导或骨干教师作总结。
共进就是在上述“三共”的基础上达成的目标。
这样着着落到实处,整体工作又怎会浮呢?做好点的实质工作,面也就实了,质量自然就实了。
严――环环把“严”关
企业的管理是质量的保证,学校的教学管理同样是生命线工程。严格不代表拘谨,严厉不代表无情。真正的“严”不仅是对于学校,对于学生的责任使然,其实还是对教师的一种爱护。
一、规章程序的严密
①是建章立制,规范教师的教学常规。②是加强督查,达成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规范化。③是以身作则,领导班子做好表率,引导教学创新,提高实效性。
二、操作实施的严谨
抓“严”教学管理,在加强教师“教”的管理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学”的管理。我校自2009年开始,在教学管理上做了一些改进,加强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其目的是要及时了解学生怎样学,学得怎样,也促使教师关注学情。
实践证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要管理的不光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要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以教促学,以学定教,两者不可失衡。
三、质量评价的严肃
公正的评价是教师最期盼的。我们根据学校领导成员各人的专业特点和教学特长,对照学校的课程设置,合理分工,让他们负责学校某一级部其中一个学科的教学管理。并把这一分工管理进一步科学化、精细化,以一种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确立。“质量把关制”达到了教学管理的以下要求:①把关人员是学校领导成员,是一支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懂教育理论的高素质管理队伍;②把关分工时的因“才”分工,使管理者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组织能力、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决策、调控、自控能力;③把关人员的分级部负责,解决了学校规模大,教学管理内容广泛,日常管理中较难精细化的问题,使教学管理的网络更清晰。
创――步步有“创”举
发展的前提是创新。我校的创新以“精品意识”为前提。着眼于“精”, 管理者要有精英意识,要有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工作作风,做思想和实践的精英,影响带动教师打造精品课堂。
根据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小学教学工作的重点依然是以有效教学突破年为载体,推行有效教学课堂过关制,通过层层过关,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有效教学的行家里手。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有效教学的重点是着力抓常态课堂的教学效益。我们反对表演式的公开课,但也可借鉴公开课中实用的招数,通过研讨、会课等多种形式谋求常态课堂的有效教学行为。
恒――事事持“恒”心
管理强调一个“恒”字。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一所学校制定一项制度容易,始终不渝贯彻下来,就不那么轻松了。如若持之以恒地做好管理过程中的每件事,形成学校的传统风格,就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追求学生理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价值诉求。历史的简约课堂要做到简达、简实、简严、简至。
[关键词]
简约课堂;历史思维;价值诉求
历史是什么?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意义在哪里?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英国著名历史学家E.H.卡尔认为:“历史是一种特别的概念,它构成了人类的理性。”那么,从这里出发,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历史就是应该变得更加富有智慧,能够探求历史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理性,能够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能够从历史发展中汲取经验教训指导现实。这种对人类理性的追求和建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充分利用历史课堂,发展学生的思维。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追求理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价值诉求。
我国已故历史教育专家赵恒烈教授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获取历史启示,提高历史素养,就得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谓历史思维能力,它是一种历史的认识活动,在这种历史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科学的历史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用它来考查和解决历史问题。这是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
在传统的历史课上,历史教师偏向于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史实本身,过分强调历史人物的成长作为,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分强调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接受和记忆。即使是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完完整整地传输给学生的倾向仍然存在。因此,对历史是什么的本质追问就决定了简约历史课堂的价值诉求:关注学生的历史思维。
顾泠沅在《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一书里讲过这样一个事情。有教育家曾经对优秀的高中生和史学家面对同一则史学材料时的行为进行比较。比较采用了一则北美殖民地时期的英军中尉日记,结果发现,中学生和史学家在阅读材料时的角度和方式是最大的不同。中学生从头看到尾。史学家先看日期,分析与事情发生的联系,同时对日记是否可以作为史料产生质疑。两者阅读方式的差异实质体现出来的是历史思维能力水平的差异。因此,就这个现象而言:学历史,首先是学怎样进行历史思维。教师在历史课堂上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历史思维,培养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否则就无从在历史课堂中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就无法通过历史课堂培养出有独立见解、批判思维的学生。
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生态仍然是老师拼命讲,学生拼命记。老师不假思索,照本宣科,滔滔不绝。学生不假思索,紧张劳碌,照单全收。这样的课上完了以后,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为零。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首先都要将自己从纷繁复杂的具体史实中跳出来,梳理出历史发展的脉络,探寻出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本质。而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头脑清晰、要言不烦。要做到这样,就需要构建历史的简约课堂。
历史简约课堂的“简”与“繁”相对。但简约的课堂不是简单的课堂。简约的课堂应该符合:达、实、严、至四字要求。即简达、简实、简严、简至。
一、简达
简达,简要通达。“省理辨疑,时称简达。”简达的历史课堂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此其一。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此其二。不是教科书上的所有结论都是对的,不是教师所讲的都是对的。这应该是简达课堂构建的第一要义。
例如,在学习中国产生、发展的历程时,笔者的家乡南通具有非常丰富的地方史资源。末代状元张謇和他的大生纱厂是发展的一个微缩标本。因此,人教版教科书也使用了这则史料。而事实上,研读大生纱厂的史料就不难发现,大生纱厂在一战结束后仍然维持了相当高的利润,原因有很多,其中它的地区优势和创办者的特殊背景是重要原因。而大生纱厂的衰败也不是因为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主要是由于大生集团的规模太大,其他行业的盲目扩张拖累所至。因此,课堂上显然不需要连篇累牍地讲个不停,出示一张大生纱厂利润简表,学生就可以质疑教科书结论。在质疑探因之后,教师的思维点拨可以峰回路转,从大生的特例和多数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再引导学生全面看问题,认识到教科书的结论是建立在大多数企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的,所以教科书的结论还是对的,值得商榷的只是以大生为例在典型性上需要推敲而已。因此,简达课堂看起来是简单地勾勒了一个问题,其实,是教师进行慎思之后,对材料进行深度的解读,才能够在简达的历史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二、简实
简实,简要切实。“经义简实典古,有补世教。”简实的历史课堂要落实历史学习的基础目标。在选取典型的基础之上,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流程进行简化。内容不宜多,追求最朴质、最精当的才对,铺陈知识,罗列观点,对学生来讲,除了死记硬背,毫无所得。例如,学习的时候,教材从一直讲到大革命的失败。内容繁杂,如果照本宣科,不加简实化处理,是很难在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的。在2012年南通市区评优课比赛中,大多数选手都没有能够讲完。讲完的选手也是匆匆忙忙,浮光掠影,完成任务而已。实际上,如果进行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如果抓住“新”字为线索,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实际上在这节课中体现的是有了新的阶级,新的政党,新的革命形式,从而进行了新的革命实践。这样的简实课堂实际上同样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把新学到的历史事实放在与其他诸多历史事实的关系,揭示新历史事实的本质,形成历史概念。……”所以,简实课堂看似简化,实则厚重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建构了学生的史识的形成,而不仅仅停留在史实本身。
三、简严
简严,简朴而严谨。简严的历史课堂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事实上,在我们平常的很多推论中,凡是那些没有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的推论、性质都属于经验,这就是说,它们实际上是在同过去经验有某些固定的结合或相吻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期望的习惯。凡是两件事总是联系在一起时,比如雷声和闪电,就思维而言总有这样的倾向,即闪电过后,我们总期望着雷声的到来。”这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中论述经验思维和科学思维时提出的一种现象。事实上,在简严的历史课堂上,显然需要教师进行科学思维的引导。在讲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时。对于井田制,学生明白了教科书的概念,这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笔者在课堂上追问,这种国有制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公有制。这就是学生犯了经验思维的错误了。国有不等于公有。奴隶社会国王代表国家占有土地,所以这里的国有其实是王有,从本质上讲是私有。同时,教师又要讲清楚,国有同样不等于私有。在社会主义中国,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国有从本质上讲是公有,因为此时广大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简严的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品质。
四、简至
简至,简练而周到。简至的课堂指教师在追求课堂简约时绝不为求简而有所疏漏。不仅简,还要周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胸中有丘壑”。既要做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还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尤其要能够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因此,教师首先要有思维,要会思维,要能够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例如,在讲时,一个很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向学生展示在1945年8月14日、8月20日、8月23日发给的三封电报。从这三封电报中,设计好问题链,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出很多相关的信息。首先可以看出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政治态度,双方的意图和较量。再深入分析,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更进一步还能够认识到“当历史事件由个人意志开始自然地运转时,不管这意志是‘伟人’的还是普通民众的,历史学家必定深入个人意志的背后,探究那些使个人意志、行为已经发生的原因。……虽然历史从不重复自身,但历史呈现着某些规律性,容许某些概括,这可以当做是未来行动的指南。”
“在讲课中,教师和学生达到了最亲密的接触。指导儿童的活动,激发儿童求知的热情,影响儿童的语言习惯,指导儿童的观察等种种可能性,都集中在讲课上。讲课的方法是对教师能力的严峻考验。”因此,教师只有摆脱纷繁芜杂的表象,追求发展学生思维的实质,才能够真正实现历史学科培养目标的本质追求。大道至简,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不可任性。只有构建简约而彰显思维的历史课堂,才能实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价值诉求。
[参 考 文 献]
[1]【英】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