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16:02:14

序论:在您撰写休闲农业发展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

第1篇

福州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所辖市县为沿海经济开发区,由于地缘优势,受台湾现代农业的影响,休闲农业有一定的发展,也颇具特色,主要以发展名、特、优、新、稀农副产品为主,发展高效优质农业。近几年来,随着短途旅行、乡村游的兴起,休闲观光农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1.1休闲农业的定义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且结合农业的有形资源(如:当地的农村文化,农家生活,农业经营活动及农林渔牧产品等)及其所隐含的观光游憩,教育等无形资源所形成的一种农业经营、游憩服务并重的新兴产业。一方面,它继续维持农业产销活动,从事农业经营;另一方面,它提供游客休闲游憩的机会,因此,可以说休闲农业结合了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的特性,发挥农业与农村所具有的教育,经济,社会,游憩,文化等多项功能,提供公民休闲游憩的机会,并可增进国民对于农业及农村田园生活体验的农业经营新型态。

1.2休闲农业的行业归属

休闲农业从行业上来说应归类于农林牧副渔行业,但是其在发展上又紧紧依附于旅游业,甚至其生死存亡都与旅游业息息相关。所以应理清关系,加强引导,需要各部门的协作。才能推进现代休闲农业业的更好发展,在经营管理上向旅游行业靠拢。

1.3现有休闲农业发展情况

福州市目前拥有的大中小各规模休闲农业“农家乐”农庄约66家之多,正在规划中的外商投资休闲农业园也渐渐增多。

以莒溪和兔耳山休闲农业园为例,“莒溪农家乐一日游”内容为乘小舢板泛游大樟溪,登龙山,观赏鸟鸣谷、白观音,领略莒溪八景,还有采木瓜、挖地瓜等活动,午餐后在莒溪竹林漫步,还可钓鱼、捕鱼等,返回时举行泛舟比赛。而“兔耳山自酿酒农家游”安排游客到闽侯兔耳山农业大观园,用山上优质的泉水亲酿美酒,还有篝火晚会、自助烧烤等。另外,连江温泉乡村游的休闲农家形成了“农家乐”玩、吃、买的一条龙服务,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因注入了现代的管理模式,以温泉为特色,山海风光为着眼点,发展了现代果园,形成融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森林沐浴为一体的温泉生态休闲农庄。

2.休闲农业的作用

2.1休闲农业的生态功能

“吃一顿农家菜,爬爬山,摘摘果,钓钓鱼,淳朴的农家生活让游者体验回归自然、放飞心情的感受”,来体验农家休闲生活。以其返璞归真的内容、新颖有趣的形式、其原生态无污染的农耕产品和农业文明体验,是现代城市人无比向往的地方。

2.2休闲农业的经济作用

休闲农业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且增加农民所得,将原本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提升为服务走向的第三产业,繁荣农村社会。农业结构的变迁使农村人力的外流,大量农村的青壮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劳动力严重匮乏。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采取节省劳力或所谓“精致农业”的型态,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是一种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促进农民增收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2.3休闲农业的社会效益

首先,休闲农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以现代种植养殖和观光型的农业生产取代了简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既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使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打破了产业的界限,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3],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次,休闲农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服务,从而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并且休闲农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属于农民就地就业或“离土不离乡”,符合当代农民的心理需求。同时,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拓宽了农民创收的渠道,增大了增收潜力。

再次,休闲农业加大硬件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休闲农业整合资源,促进城乡协调。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注重了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3.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3.1起步晚,依附于某风景园

福州市的休闲农业尚缺乏单项运作,起步较晚,发展不均衡,极大地影响了旅游的可进入性和开发程度。福州市近年开发出的休闲农业项目中,只重规模,不求质量,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依托某些风景区,在旅游市场上很少有单独的农业休闲游的品牌号召,这导致福州市休闲农业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应该说,在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不因地制宜,盲目附盘景区和人文资源带,带来的结果不是资源破坏,就是资源闲置,缺乏规划和低规划水平的开发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最终将使本地的休闲农业旅游业遭受毁灭性打击。

3.2缺特色,应强化各自特征

目前,福州市各个休闲农业项目的经营特色并不鲜明,经营项目单调、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活动内容相似,创新不足。开发者的思维定势局限在很小的领域,如赏花、摘果等。由于创意匮乏和特色不鲜明,现已造成部分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举步维艰。

3.3农业园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关系着景区的全局利益,也关系着经营户们一家一户的利益。而当前福州市的一些乡村以城镇化发展为目标,但接待设施落后,有景无门,路小且路况差,加上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使得基础设施缺失破坏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损害和降低了休闲农业项目原生的高经济附加体验价值。

3.4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

福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多为私营,从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目的出发,经营者多雇佣低廉的劳动力或亲友,造成经营管理上的诸多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休闲业从业技能,导致服务人员不能提供给游客高质量的服务享受,甚至于造成冲突,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破坏园区的旅游形象,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如何根据福州郊区农业旅游资源和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特点,理念创新,准确定位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有序发展及合理布局、观光农业与高科技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相结合,构建观光休闲农业技术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5没有很好发挥农业园的特色效能

目前还有很多的项目存在脱离农业经营的问题。这些项目在开发之初就将区域内的农户全部迁出,仅以零工形式雇佣其从事耕作,人员、时间均不固定;农场农产品的生产也不以经营为目的,而是大多仅供游客观赏、品尝。这类项目虽然也认为农业经济和农村景观是吸引游客的法宝,但在开发中却流于形式,其农舍、农田由于“农民”的消失而成为物化的空壳,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3.6小而散,缺效益

福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小农经济”的旅游经营模式,即主要以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形式为主。虽然“小农经济”是中国农业的原生经济形态,对游客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但由于其内部接待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负盈亏,因而在品牌形成、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而且有限的经营规模难以形成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因此,其在短期内只能提供相对粗放的、低水平的初级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与此同时,福州市的休闲农业经营者在项目开发与经营中一味片面强调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人文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系统开发,在资源的开发整合上存在着丰富的资源与有限的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的经营困境。

4.关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

4.1提高认识,政策扶持

休闲观光农业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方面。但政府一定的资助也是必要的,特别是一些涉及千家万户农民事业的项目。如农家乐的投资主体是农家,但村镇区市在公共卫生、交通道路等设施建设方面要给予资助,信贷方面给予贴息优惠,此外政府在组织培训等方面要给予适当的帮助。例如日本休闲农业成功经验之一在于农园建立之初,当地政府为其提供适宜的硬件配套设施,同时还提供配套的优惠政策。而项目经营者则偏重于企业财团进行直接策划、经营,这样既减少政府负担,经营者又能获得较好的收益。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得力于政府在资金、技术上的大力支持,在管理上予以辅导,在发展方向上加以规范,并由农民协会进行组组织协调,从而有力的推动了观光农业的发展。

比之西方发达国家对休闲农业在软硬件上的支持,我国虽然对休闲农业重视有加,但迄今为止尚未出台任何形式的法律规定,无法走上规范、有计划的发展道路。我认为应该呼吁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和约束休闲农业的有序化、制度化经营。因为只有完善的保障体系和措施,才能保证效率和公平的实现。因此,福州市相关部门也应当在职权范围内尽快制定有关的资金、项目扶持政策,予以政策倾斜,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在尊重市场规律和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政府应当尽量少用行政性强迫命令,而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作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必然涉及相关政策的改革、配套和制定。政府应为观光休闲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在立项、用地、建设、信贷、能源、供水方面经予优惠政策。

4.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然而现在福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两种趋势:一是把它视作都市休闲生活的再延伸,二是向纯粹的观光业靠拢,都忽视了休闲农业本来就有的多功能的特性。实际上,休闲农业自身的最大特色,便是它的综合性——生产、生活、生态三部分的统一。因此,对于农业休闲园址的选择因做到因地制宜的原则;对观光农业的开发要在一个区域内全面规划,在此基础上,选准重要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

4.3规范管理,创新模式

目前,大多数县级都没有制定观光农业的总体规划,也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以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为主,布局不尽合理。虽然有些地区的建设、农林、水利和旅游部门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来评定景区景点的等级,实施着各自相应的管理办法,但这样又往往形成了多头管理,几个部门都各自做规划,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导致投资决策的明显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4.4打造品牌,永续发展

充分利用福州文史资源,民俗艺术、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将过去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将农业休闲和文化结合,举办节庆活动,使休闲和生活、产业相连结,更具活力,做出品牌,提升品质。在景观布置上,要精心策划,从农渔业生产出发,放置农耕狩猎、渔捞器具和农事操作、农村生活的雕塑或实物,点缀和反映农村情景,了解乡土文史,美而不俗。结合了这些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将更加的富有特色。

发展休闲农业,要在保持传统农业精华,反映传统农业历史的基础上,寻求技术上的支撑,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农村古老的文化、古老的生产方式,让现代人了解过去的农耕历史,勤劳勇敢人民的智慧,体会古老的文明奥秘;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优良的适合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种蔬菜、水果、花卉和其他观赏性植物品种等[10]。农业科研单位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让自身的科技转化增值的同时带动休闪农业的良性发展;通过现代高科技来展示农业的前景、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游客能体会知识的力量,体会人类创造力的伟大,从而激发自己奋发向上。

5.研究结论

5.1总结当前的农业休闲市场形势和发展的任务

休闲农业除具有城乡互补的娱乐功能、生产与生活的互动、产销一体、村民与市民人际关系的互动关系外,还能以更宏观的人文观点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态观点维持人与环境的长期调和关系,可将旅游观光休闲农业规划到城市区域生活圈中。同时,促进生产和休闲活动既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又可提高农民所得,达成城乡互动的社会经济共同体。在这种城乡互动价值体系下,福州市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把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在短期以满足市民需求为导向,在长期以发挥休闲农业与乡村景观为特色,才可塑造出城郊旅游观光休闲农业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第2篇

(1)有利于增创农业农村新经济增长点.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有利于带动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

(2)有利于社会财富转向助推农村发展.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助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农民就地就业加快脱贫致富.

有利于进一步满足和扩大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使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同时,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增加收益,为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有助于促进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目前,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益兴旺发达,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休闲农业更是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前景广阔,必将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进而支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有利于乡村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干部群众思想,促进乡村本土化、特色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山地、丘陵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良好;同时,梅州市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等众多城市名片,以文化生态为特色的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成为该市实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

2.1资源条件简析

2.1.1农业旅游资源

近年来,梅州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已取得丰硕成果.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以“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和“嘉应茗茶”为代表的金柚、脐橙和茶叶声名远扬,不仅成为有人喜爱的梅州文化生态旅游拳头农特产品和旅游商品,还打进了欧盟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近年来,梅州绿色农业发展迅速,全市建有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雁南飞、雁鸣湖等农业旅游景点更是名闻全国,以乡村体验、果蔬采摘和农家乐等为主的现代休闲农业成为梅州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2.1.2人文旅游资源

梅州是世界上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聚居地,全市97%以上的都是客家人,其语言、饮食、居住、风俗、节日、礼仪、教育等方面都较完整地保存了客家文化的特征,享有“世界客都”美誉,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足球之乡”.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梅州与外界沟通较少,但物镜天成却也因此保存了较多的客家古村落和古民居;还有,客家人诗礼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更使客家地区英才辈出,可以说每个村落都有引以为荣的历史人物或杰出代表,名人故迹遍布山村,人物故事生动活现,为开发现代休闲农业和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而雄厚的资源本底支撑.

2.1.3旅游客源市场

梅州的国内旅游市场以珠三角地区和韩三角地区为主,这些地区城镇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较大,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需求较大;梅州的入境旅游市场以港、澳、台地区为主,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也是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在文化习俗与人脉人际方面都与梅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为梅州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现今大部分的城市小孩都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接触大自然少、动手能力较差,发展休闲农业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也将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

2.1.4内外交通条件

梅州对外交通日益方便快捷,正在逐步形成高速、铁路、航空等全方位的立体交通网络,梅州作为粤闽赣边交通枢纽的地位日渐突显.梅揭高速和天汕高速梅州段贯穿梅州南北,连接福建与潮汕地区;梅河高速、梅龙高速连通梅州东西,使梅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梅惠高铁、梅州至厦深高铁连接线,鹰梅、浦梅铁路及汕潮揭城际轻轨丰顺延长线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梅县机场已开通梅州至香港、广州、珠海、深圳、台湾等地航班.市内交通也日趋完善,基本实现了市区到各县(市、区)县城的一小时交通圈.

2.2发展模式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梅州就大力发展以“三高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全市建有规模以上园地或基地10000多个.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全市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推动,全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点.

2.2.1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目前梅州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农业观光休闲、乡村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度假等类型.农业观光休闲是指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产品采摘、渔场垂钓、畜牧狩猎等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的观光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文化体验是指利用乡村田园风光、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名人资源等发展的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生态休闲度假是指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

2.2.2存在问题

梅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开发层次较低、开发深度不够等问题,无论是农业观光休闲还是民俗文化体验,都还停留在较低的观光层次上,特色不够鲜明、景点雷同严重、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对客家文化的挖掘与展示还相当不够,缺乏高层次的文化体验产品,未从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梅州旅游客源流向的特点谋划发展布局,有待改进提升.

3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与对策

3.1理论问题研究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好规划发展原则、发展空间布局等基础理论问题.

3.1.1规划发展原则

(1)以农为本原则.

“三农”是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资源所在,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中要以农为本,把农业发展、农民受益、农村进步作为出发点,根据梅州市各县的资源特色寻求差异化发展.

(2)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代人利益,更要考虑子孙后代利益.梅州休闲农业的规划发展,应进行可行性的科学分析研究,应注意环境资源保护,注重客家民俗文化资源挖掘,达到开发保护并行目的.

(3)创新发展原则.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参与主体利益冲突明显、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其之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在创新,要在规划发展实践中注重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机制和模式.

3.1.2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梅州现代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客源市场的特点,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围绕近城镇郊区型、沿交通干线型和临景区景点型等主要的开发经营模式,重点选择在梅州市区和各县(市、区)城郊及交通主干道和主要景区周围(点)布局相关项目.

(1)近城镇郊区型.

即环绕梅州市城郊、县郊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形成环城市(镇)郊区休闲农业旅游带.这些地方具有交通方便、接近城市消费群体的特点,应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农业园艺、农业观赏和农事体验,形成融“吃农味、住农舍、赏乡野、干农活、购农产品”为一体的环城休闲游憩带.在发展类型上可重点发展农业公园、农园采摘、生态科技观光、渔场垂钓等.可将梅县区南口侨乡村、程江镇、西阳镇、城东镇、梅江区城北镇发展为市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平远县可依托脐橙、油茶、南药、优质稻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县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蕉岭县可依托底蕴深厚的客家民俗文化,重点发展民俗文化休闲;大埔县可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与休闲度假村;丰顺县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融温泉与农业休闲于一体的度假村;五华县可依托热矿泥特色休闲资源与有机农业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休闲度假村;兴宁市可依托合水水库、丰富的客家精神与名人文化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

(2)沿交通干线型.

即在主要客源地进入梅州的主要交通干道旁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五华县、兴宁市可充分利用靠近G25长深高速的优势,丰顺县可充分利用靠近G78汕昆高速的优势,依托自身的温泉与客家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在邻近交通主干道附近发展融温泉保健养生与客家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村;梅县区松口镇可充分利用靠近S223的优势,依托自身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3)临景区景点型.

即在主要核心景区周边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依托景区集聚效应获得发展机遇.可围绕阴那山旅游产业园、五华县热矿泥康体产业园、丰顺县乡村温泉产业园、五指山风景名胜旅游产业园四大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发展近景区型休闲农业旅游.

3.2特色线路策划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不仅需要重视休闲农业点自身的开发建设与经营,还需要注重解决好休闲农业点的“点”、“线”、“面”结合问题,形成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根据梅州市休闲农业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全市现有交通网络及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规划发展,可重点规划建设5条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路.

(1)东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333和梅大高速为轴线,发展主要以大埔县为主的东部休闲农业旅游专线,包括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坪山梯田旅游区、甜竹生态旅游区,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客家民俗文化村、三河坝景区,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西岩山茶乡旅游度假村等;同时,可借势大埔“南国牡丹”广东汉剧发源地、广东汉乐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和鲤鱼灯舞,五鬼弄金狮、花环龙等浓郁客家风情,发展以客家民俗文化村为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2)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223为轴线,包括梅县区雁洋镇、松口镇,发展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依托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国家5A级旅游度假村雁南飞茶田景区、国家4A级旅游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桥溪村;以红色旅游和客家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国家4A级景区纪念园,发展以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休闲、休闲度假村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农业与特色乡村旅游地.

(3)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06为轴线,辐射蕉岭县和平远县,发展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蕉岭是中国长寿之乡,拥有广东省自然保护区长潭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谢晋元将军故居,古代客家民居石寨土楼等;平远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广东脐橙之乡,拥有国家3A级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南台卧佛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可依托长潭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重点发展以中医药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休闲.

(4)西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5为轴线,辐射兴宁市和五华县,发展西部休闲农业线.兴宁市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神光山、合水水库风景区、金明湖温泉度假村、广东省古村落罗岗等;五华拥有汤湖热矿泥山庄、七目嶂风景区、益塘风景区、球王李惠堂故居等,可依托热矿泥康体产业园重点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5)南部线.

以S12、G78为轴线,发展以丰顺县为主的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丰顺温泉资源丰富,拥有广东最多的温泉,此外还有龙鲸河漂流、龙归飞瀑、铜鼓峰、八乡山、黄花村等,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3.3发展对策建议

(1)做好论证、科学规划.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地方特色资源,科学分析判断,提取特色、浓缩精华,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糅进客家文化.不仅要让具有农业工程咨询与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论证设计,在建设前期更要邀请民俗文化、农业科技、生态环保、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充分论证,对其观光功能进行科学设置.

(2)加强指导、政策扶持.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离不开主体培育和市场参与,建议进一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休闲农业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的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规模,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与信用服务;同时,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出台政策、制定标准,引导和支持交通、住宿、饮食等休闲农业服务项目发展,使游客来得通畅、住得舒服、吃的尽兴、玩得愉快,促进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

(3)提高档次、提升服务.

针对梅州现在大部分休闲农业开发项目单一的现状实际,建议以满足不同旅游者需求为目标,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和品牌形象,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教育农民特别是休闲农业的开发经营者提高其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和增强服务意识,要尽快建设一支与现代旅游服务业相适应、能满足广大游客需求的休闲农业从业人员队伍,提高经营管理服务质量,推动现代休闲农业的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宣传、广招客源.

要指导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和个人搞好策划包装,特别是要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引导和扶持休闲农业点与主要客源地的旅行服务企业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加快实现休闲农业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5)维护生态、持续发展.

第3篇

1.1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近年来,洛阳市围绕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要在确保粮食单产稳中有升的基础上,坚持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因势利导,破解洛阳“三农”发展难题,做到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并围绕都市农业区位、技术、资源、景观、经营等特点,又连续出台了鼓励扶持蔬菜发展、环市区花卉苗木产业带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建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

1.2夯实都市农业的产业基础

1.2.1稳步推进蔬菜基地建设。自2008年起,为不断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对蔬菜生产的需求,洛阳市政府对蔬菜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08和2009年,市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2010年投入1000万元,2011年投入2000万元,2012和2013年,分别投入150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的提高,带动了社会资金投入,促进了我市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由2008年前的不足4.67万hm2,增加到目前的近6.67万hm2,全年蔬菜总产量270余万t。

1.2.2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洛阳以牡丹种植为带动,近年来加大苗木花卉基地建设力度。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市环市区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总面积2.83万hm2,其中花卉苗木面积达到2万hm2(牡丹面积800hm2、其它花卉苗木1.2万hm2)。

1.2.3持续提升畜牧生产能力。2011年以来,洛阳市加大对畜牧产业的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列出800万元,对新建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规模场)每个奖补20万元,对特色规模养禽饲养量1万只以上的养禽场奖励1万元、年销售特色家禽20万只以上或特色禽蛋2万斤的合作社奖励3万元、年加工量200万只以上的加工企业奖励20万元,加快优势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截止目前,全市奶牛存栏13万头、全省第一;肉牛、肉羊、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95.5万头、127.5万只、435.5万头、4490万只,全市肉蛋奶总产稳定在90万t。

1.2.4加快发展水果产业。近年来,洛阳市在财政、融资、用地、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凡是在规划范围内建设林果基地的,市财政给予每年300元/667m2补助,原则上连续补贴2年,大力发展以苹果、葡萄、樱桃等为主的时令水果。截止目前,全市水果总面积达到4.38万hm2,总产量达到7.1亿kg,总产值15.5亿元,已建标准化水果生产园区26个。采摘水果、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已成为休闲农业的主要内容。

1.2.5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洛阳市从2011年开始实施农业产业化“4332”工程(扶持培育4个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园、30个万亩示范基地、30家重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0个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业迅速扩张。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80家,农产品的加工率发展到37.6%。

1.2.6强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结合洛阳农业资源优势和都市农业发展实际,争取一批农产品获得省和国家著名商标,争创一批省级和国家级名牌产品。截止目前,全市获得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总数71家,面积7.6万hm2,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共有104个。

1.3推动休闲农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洛阳市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通过开放招商,把现代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和农业休闲观光紧密结合,不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厚的回馈条件,吸引大批社会资本投资农业。

1.4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

洛阳市近几年围绕都市休闲农业项目所在地和景区抓整治,建立健全了周巡查暗访、月讲评排序、季考核点评、年考核验收等制度,每月在媒体公开考评结果,对落后的单位实施重点管理。同时,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改善空气质量。通过近几年的持续努力,洛阳市农村环境整洁了、景观更美了、大气更清新了、天空也更蓝了。良好的环境与不断完善的都市农业项目为广大城乡居民度假休闲提供了优美、合适的环境。

2存在问题及思考

洛阳市在推动“三篇文章”一起做、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规划建设水平不高、无序竞争、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低、功能欠缺等问题。由于受政策上的制约,尤其是在配套设施的土地使用、项目贷款融资等方面的难度较大,从而导致部分都市农业项目规模较小、建设标准低、资源浪费。发展都市农业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需要省委、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我省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没有出台相关的现代都市农业的奖励和补贴办法。各地在探索中对具有特色的、突出发展的给予了一定的奖补,但数量少、范围小,其鼓励和引导作用十分有限。为此,建议:

2.1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从政府层面上,要顶层设计,统筹安排,科学谋划,出台政策,明确思路、发展方向和保障措施等。

2.2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第4篇

1.现存的农业休闲项目档次低。当前休闲农业发展多为小规模的餐饮、农家乐及采摘园等形式,大多数观光休闲农业区设施简陋、内容简单,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针对消费者的品牌知名度,更没有形成所谓的“口碑”传播。休闲农业区内缺乏具有较高档次、良好生活品味的设施建设。

2.大部分休闲园区的从业人员缺少培训,素质偏低。休闲农业区内的经营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当地村民,对从事休闲农业缺乏经历及经验。休闲农业区内的从业人员没有较高的学历,基本素质偏低,而且从业主体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经过简单培训便进行从业,专业化程度不高。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有一些京郊区县在休闲农业发展上,政府的调控力度不足,没有对当地的休闲农业发展进行明确定位,没有对产业布局、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划分。扶持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没有针对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用地、资金贷款等相关方面的优惠政策。政府方面未能为休闲农业的宣传提出行而有效的措施,导致休闲农业在社会上影响力不足。

二、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1.科学合理的规划北京郊区休闲农业产业布局。当地政府应当加强针对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规划意识,努力做到将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完美衔接,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貌以及基础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休闲农业区,对空间布局、交通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努力做到一、三产业联动发展。

2.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休闲农业区在经营中还须坚持“以农为本”,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有特色的休闲体验项目,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品牌,争取在该产业中树立自身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甚至忠诚度,更好地为广大游客提供休闲农业产品、知识和服务。例如天津塘沽北塘镇推出了一款“做一天渔民”的休闲体验活动,用自身特色树立品牌形象,吸引了大量游客,实现了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经营内容上开拓思路,因地制宜弘扬自身特色,打造自身品牌效应是发展休闲农业产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3.休闲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应当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并重。在大踏步发展、促进休闲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并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共同发展。本地休闲农业发展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方向一致,尊重当地居民意志,尊重当地传统文化,增强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休闲农业产业与自然文化、历史文化共同和谐发展。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力度,优化休闲农业产业区内的环境,促进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完美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休闲农业区的内外道路修缮、完善周边环境,解决“进山难”、“难出山”、村庄道路差等问题,解决好道路问题就会增加游客数量、游览次数。同时加强区域内的设施建设,改善住宿、餐饮、卫生等接待条件,根据中、高档次标准提升当地的接待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档次,全面提升当地服务业水准。

第5篇

(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庆铜梁县城市居民收入不断提高,闲暇时间逐渐增多,更多的人开始追求回归自然的有质量的旅游休闲方式。铜梁县土桥镇生态湿地荷花园休闲农业旅游正是由此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有利于城乡之间由传统的相互排斥、对立关系转变为融合、互补的关系。因此,休闲农业旅游正在逐步成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铜梁县土桥镇生态湿地荷花园休闲农业的产品不同于传统的农产品,它是一项结合土地、文化、旅游与服务的产品,其他产品无法替代。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就能够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范围,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最终提高农民收入。

(三)当地区位、产业、政策优势协同并进的重要体现

铜梁县土桥镇生态湿地荷花园位于铜梁县土桥镇“万亩莲藕基地”内,距离县城10km,距离主城60km,主城驱车1h即可到达;2015年,重庆外环高速公路(三环)将建成通车,届时游客可以直接经由三环高速路直抵荷花园。荷花园以土桥镇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南城街道、太平镇、侣俸镇以及大足的国梁镇、雍溪镇等地,形成大规模荷花莲藕产业基地。铜梁县委、县政府于201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按照“一城三区五朵花”的布局,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荷花园作为“五朵花”之一,被政府列为重点发展对象。

二、铜梁县生态湿地荷花园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规划设计不周,基础设施滞后

1.停车场位置选择不合理。

目前,荷花园仅在距离接待中心1000m外建有一处临时停车场,且停车场位置隐蔽,周边没有引导标识,游客很难发现。由于找不到停车场,很多驾车前来观赏荷花的游客只能将车辆停靠在荷花园路边,而该条道路设计仅为两车道,游客车辆占用道路停放后严重影响附近交通秩序。

2.园内步道均未设置栏杆、警戒线,易引发人身安全事故。

旅游景区的安全问题应该被管理者当做头等大事来抓,通过多次的观察,发现万亩荷花园内水塘遍布,人行步道蜿蜒其间,却均未设置防护栏杆或拉隔离带,虽不是深水塘,但对于很多前来玩耍的儿童来说,稍不留神便有可能跌入水塘酿成安全事故。

3.园内卫生设施缺乏,游客产生的垃圾易污染园内环境。

优美的环境是一个成熟精品景区的标志之一,作为铜梁县重点打造的旅游精品景区,荷花园内目前没有设置任何垃圾回收装置,纵览全园竟无一处垃圾箱或垃圾房,游客将果皮纸屑等垃圾随意置于园内;同时,除临时接待中心内有一简易公共厕所外,再无其他公共厕所,游客很难找到该处,给园区内环境卫生问题埋下了隐患。

4.餐饮、休息场所配套滞后。

目前荷花园内可供游客休息的区域仅有几座凉亭,在高峰时段很难满足绝大部分游客的休息需求,游客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必然影响其心情及对整个园区的印象;同时,园区内也缺少必要的餐饮区域,游客只能在附近村庄的小卖部简单就餐。

5.观赏荷花品种相对单一。

荷花园虽号称园内有观赏性荷花百余种之多,但是根据实地考察发现,园内实际种植的荷花种类仅有一二十种,难以满足高峰时段游客的观赏需求。

6.引导标识缺失。

荷花园三面环山,进入荷花园要翻越数公里的山路,但是沿途并没有设置醒目的引导牌供游客辨识方向,没有到过荷花园的游客可能会因为迷路耽误游览时间。

(二)有效监管不够,施工进展缓慢

荷花园从开工建设至今已经两年多时间,但主体景区部分和接待中心仍在建设之中,建设施工进度明显偏慢,而且存在建了又拆的重复建设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短时间内还很难形成有效的接待能力。由于园区开发者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就匆忙上马,建设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导致粗制滥造现象普遍存在。例如接待中心先建后拆再建,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耽误工期,影响施工进度,还有多处已建桥梁受河水冲击后出现垮塌。村一级领导和合作社成员未能充分发挥参与监督的职责,施工过程基本是建一步看一步,没有形成责任问责机制,对于部分工程何时开工建设,何时完工验收没有专人负责,这也是导致工程进度缓慢的直接原因。

(三)日常维护不力,有利资源被闲置

政府花大力气打造荷花园景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来刺激当地相关产业协同的发展,进而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但是,目前荷花园景区通过休闲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几乎为零,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却无法形成有效的产出。整个荷花园每天至少需要数十名工人进行除草、荷花栽种、荷花移植等日常维护工作。园内目前栽种的荷花品种主要仍是观赏性荷花,调查期间发现由于日常维护不到位,导致池内荷花大面积枯萎死亡,这些荷花还没有发挥作用便已失去观赏价值。作为当地未来经济的重要支柱项目,荷花园目前仍处于完全开放状态,任由游客观赏,完全免费。游客是休闲农业收入来源的可靠保证,放弃对游客的限制,无异于赔本赚吆喝,得不偿失。造成以上问题的关键还是经营者没有组织更多人力,实施有效的营销管理。这使大量原本应该创造经济价值的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既加大了前期投入也浪费了时间。

三、铜梁县生态湿地荷花园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一)全面规划,完善基础设施

1.合理建设停车场。

荷花园内目前有一处小学旧址,该学校已经被建设方购入并设置为临时接待中心和办公地点,旧址楼前有一片1000多平米的空地,建议将空地进行改造,去除杂草,重新划线,设置为临时停车场,保守估计该片空地至少能够容纳20~30辆车的日常停车需求,基本能满足非高峰时期游客停车难的问题。

同时,在空地入口和入园沿途设置停车场指示牌,引导游客车辆进入停车场,避免车辆停放在路边阻碍园区交通。

2.园内主干步道加装栏杆或设置警戒线。

目前园内游客观赏荷花地点主要集中于园区入口的一公里区域内,且经常有儿童穿梭其间,在游客集中区域加装护栏,在非集中区域设置警戒线能够对游客的人身安全起到保护作用。

3.增设卫生设施。

在步道两侧每隔100m设置一个垃圾分类回收装置或简易垃圾桶,在园区固定位置设置大型垃圾房,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同时聘请专职保洁人员维护园区内环境卫生。将现有学校旧址内厕所进行改造,并在园区入口及公厕附近安装指示牌,引导游客,改善游客用厕条件。

4.加紧建设游客接待中心。

还要对现有临时接待中心(即小学旧址)进行整修改造,在满足游客休息、餐饮需求的同时为园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5.增加不同种类荷花的种植。

增加层次感,避免游客审美疲劳。

6.在入口及沿途设置路标、指示牌。

引导游客及车辆,节约游客时间,增加游客数量。

(二)强化监管,加快施工进度

1.合理的施工进度。

制订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进度计划,避免人工、材料、设备的闲置浪费,灵活运用资金,统筹安排工程中的各项工作。园区内各类工程开工前,项目管理者要吸取其他地区荷花园区建设的经验教训,防止因为盲目赶工,导致施工质量问题和施工安全问题的出现,以及引起施工成本的增加。

2.科学的施工方法。

施工方案是保证工程进度能否实施的技术要求,施工方案不当,可能引起返工、工人操作不方便,工效降低。所以,在每项工作开工前项目管理者要编制合理、可行、方便的施工方案,并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在每道工序开工前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安全要求讨论,提前考虑施工中的难点、关键点、注意点,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少走弯路,少出现返工现象。

3.有效的施工管理。

为实现项目的进度目标,应成立进度计划管理部门,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跟踪管理。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者首先抓安全管理,没有安全,进度根本无法保证。所以项目管理者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好安全关,成立安全责任小组,由项目负责人带队,项目安全员主要负责实施。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保证至少有一个安全员全程跟踪监督,通过项目管理者的有效安全管理达到零伤亡、零事故。

(三)组织村民,参与营销管理

首先,通过加紧建设接待中心,将园区内荷花观赏、休闲娱乐、餐饮等连为一体,在解决游客基本需求的同时,改善园区盈利模式,扭亏为盈;接待中心内的服务人员可以就近招聘附近村民进行培训,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问题。其次,组织力量,加大宣传力度。作为目前政府主推的王牌休闲农业项目,荷花园每日的游客数量仍然屈指可数。广告宣传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组织力量在城区主要街道和媒体投放广告,进一步借助新媒体扩大品牌效应。最后,发动周边村民,招聘村民到荷花园工作,解决村民的二次就业问题,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消除其原有的抵触情绪,化被动为主动。荷花园的建设需要他们的支持和配合,聚天时、地利、人和,尽早完成荷花园整体建设,为游客提供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四)加强管理,发挥政府功能

推动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健康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与管理。作为铜梁县土桥镇政府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经营能力。

荷花园休闲农业虽然具有三级产业的服务性质,但大体上并没有离开荷花莲藕产销活动的范畴。妥善应用莲藕资源,是荷花园经营的基本生存条件,所以荷花园休闲农业仍应以莲藕经营为主题,将荷花经营融入其中。

2.利用自然资源优化生态环境。

荷花园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与生态资源,但不应与环境保护相冲突,更不能因为要发展休闲农业而肆意破坏自然资源。由于中西部地区承担了国内大多数造林和水土保持的任务,所以当地发展休闲农业必须经过妥善的规划设计与经营管理,保障人类活动与环境维护的动态平衡,同时保障自然资源与生态体系均衡发展。

3.保护农民利益实现增产增收。

荷花园休闲农业经营需要考虑游客的需求,符合消费者取向,采取市场化的运作,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收益,而不能仅仅为了增加旅游收益而损及农民长远利益。

4.确立发展重点。

荷花园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制订保护农业生产用地、避免耕地流失的严格规定,防止由此而造成农业生产的减少;同时要正确处理发展休闲农业与搞好荷花莲藕生产的关系,要从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合理安排休闲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5.树立科学经营理念,加强内部管理。

在荷花园发展休闲农业,应以农业为基础,以企业经营为手段,向休闲观光者提供服务业的产品。为此,荷花园经营者应该对园区实行企业化科学管理,同时针对市场需求确立营销策略,建立永续经营的理念,精心培育休闲农业长久品牌;注意强调资源特色,利用莲藕产品的多样性满足人们丰收的喜悦;在经营内容上,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挥地方特色,形成多样化、精致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四、结语

第6篇

中国国家农业部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休闲农业要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由于资源主要来源于乡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等,休闲农业属于自然生态的休闲旅游事业,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效方式。

1.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休闲农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农村独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民风和农耕文化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休闲农业的体验活动也必须根据农业资源的季节性、地域性、生长性、活动性等特征来设计。例如云南省某地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当地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打造出多种休闲农业模式。四川省某地充分利用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因势利导,创造性地提出“五朵金花”的休闲农业模式,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民就地市民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典范。休闲农业多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等,休闲农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2休闲农业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一是促进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休闲农业不仅涉及农业体验活动,还涉及无污染、无公害、无化学物质的生态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生态农产品的种植不但可以减少土地浪费,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休闲农业发展的构成要素中资源型要素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地方政府和农民也会加大对旅游环境的打造和资源的整合,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提高资源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是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休闲农业的消费对象主要以城市居民为主,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吸引城市信息向农村流动,使农民可以就地接受城市的现代文明观念及先进的经济、科技、文化信息等,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转变生存和生态保护观念,推动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总体来看,休闲农业的经营发展,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体验及旅游的需求,还能促进农村地区生态文化建设、打造生态景观、维护生态平衡、促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农村生活空间。

2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1缺乏相应发展规划的指导目前,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大多为当地村民或民营资本自发策划、发展、经营,缺乏相应的科学规划引导,对城市消费者的休闲娱乐需求认识不足,大多数停留在农家乐阶段。特别是缺乏整体规划和具有特色的项目设计,模仿现象较为突出。缺乏与区域内其他景点和各种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整体开发,难以形成集聚效应,阻碍了休闲产品的规模化开发和产业化实施。在已有的一些规划中,短视现象严重,缺乏对地区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生态环境、科普教育等的综合分析,缺乏对地区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很少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和具体措施。

2.2设施的过度开发影响生态景观一些地方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无序无规划,急功近利现象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材料往往是就地取材、乱采滥伐,导致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一些工程建设产生的碎砖、石块、炉渣、石灰及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附近的土坡、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此外,一些低劣的人造景观也对自然生态景观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地区为了打造人造景观,挖湖堆山甚至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对原有的地形、地貌及植被、物种等大肆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景观破坏严重。

2.3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受到挑战城市居民的出行、旅游、休闲、度假主要集中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大量的城市游客在特定时段集中涌入农村地区的休闲区域,造成农村地区,特别是休闲农场的客流量骤增,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许多游客产生的食品袋、用品袋、一次性餐具、易拉罐、啤酒瓶、废纸、瓜皮果核、食物残渣、骨头、宠物粪便等的随意丢弃,对水体、土壤、植被等产生严重污染,直接影响农村的生态景观环境。此外,由于目前中国针对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技术水平所限,休闲农场的垃圾分类排放、及时清扫外运和就地处理处置均面临很大压力。

2.4农村传统生态文化受到冲击消费者在休闲消费时,往往容易忽视休闲农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特别是一些人群的低素质行为,以及过度消费的做法等,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消费观,对农村原有的传统生态文化带来冲击。例如,在云南等地,随着休闲农业的开发,大批消费者的涌入对当地传统生态文化带来的冲击较大,导致许多年轻农民不安于农村生活,使原本保留较好的传统民族生态文化面临传承压力,农村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挑战,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2.5生态型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在许多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尤其是山区,土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农民脱贫致富愿望强烈,面对蜂拥而至的城市消费者,出现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现象,更多人的生态环保意识让位于发展经济、快速脱贫致富的心理,加上生态农业的发展成本相对较高,导致生态型农业发展滞后,休闲农业所需的生态农产品难以得到农民的高度关注。同时由于休闲农业资源面、活动面、目的面、经营面涉及因素较多,发展的分散性突出,在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薄弱、人才与资金匮乏、生态经济建设的支撑条件较差的一些农村地区,难以形成具有生态竞争力的休闲农业产业链。

3以休闲农业促进农村生态环保的对策

3.1注重休闲农业的生态规划休闲农业的项目策划必须同步考虑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规划,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对休闲农业的资源基础(如生态农业资源基础、自然景观、乡村民俗文化等)进行充分分析和评估,从优化布局、因地制宜、保护生态三个方面,做好总体规划和项目策划。二是发挥生态规划保护环境的事前预防功能,预评估休闲农业待开发区域的环境质量及生态承载力,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休闲农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开发。三是休闲农业规划应与当地的旅游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规划、村庄环境建设规划等相衔接,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保障休闲农业的生态化发展。

3.2推动休闲农业的生态制度建设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下,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开发管理,建立休闲农业生态准入制度,防止破坏性的开发。一是要制定休闲农业准入标准,严格审核休闲农业经营场地的开发、经营活动是否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在休闲农业开发前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二是要严格休闲农业建设的生态标准,休闲农业服务设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建设,且环境污染的配套处理设施必须同步建设,且要达到一定的处理标准。三是要建立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环境教育培训制度,强调从业人员的环保素质,对休闲农业经营者进行必要的环保素质培训及审查,提升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生产、生活行为的生态约束,为发展生态型经济建立生态制度保障。四是要建立生态环境破坏处罚制度,对于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中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按破坏程度给予经济处罚、限期整治、取消开发资格等处罚。

3.3坚持休闲农业的绿色经营与发展发展休闲农业应充分利用好当地的景观与生态资源,在维护自然生境、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同时,以挖掘和传承自然生态为纽带,通过恢复性建设来完善农村生态景观建设。一是经营者作为农村生态环保的维护者,应树立并不断提升环保意识,树立环保经营理念,做到不乱排放废物。同时,还要引导和监督消费者保护生态环境。二是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到休闲农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承受能力,密切关注协调客流量,使客流量处于休闲农场的环境承载力允许范围之内,为消费者提供生态、环保、绿色的放松空间与环境,实现休闲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培养消费者养成“生态保护、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休闲消费过程中,遵守农村生态文明旅游规范,杜绝乱扔垃圾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3.4推进休闲农业的生态文化建设从休闲农业本身提供的功能来看,休闲农业的核心价值在于体验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农村文化,生态因素、文化因素是休闲得以兴起的根基。因此在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时,要充分注重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实现农业生产、休闲、生态、科教、文化等全面价值最大化。一是将生态文化与休闲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坚定地走与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道路。二是在进行乡土文化、人文景观的挖掘和塑造过程中,将“天人合一”等传统生态文化融入其中,使消费者不仅得到自然景观和人文的双重体验,也切实感受到传统的环保理念,丰富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内涵,推进“乡村—生态—文化”发展模式。三是还可以与学校生态教育相结合,为中小学生提供各种可供学习的资源,配合自然生态科学学习的需要创设教材园,通过环境资源、农场实地考察以及现场咨询等方式,使学生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小做起,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第7篇

1.1地方主管部门重视不够,发展瓶颈难以逾越,发展后劲不足合肥休闲农业应该说开始于2002年“长丰草莓采摘一日游”,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多数区县乡镇还没有形成休闲农业的总体发展规划,特别是地方主管部门认识不足,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不明确,单纯看重经济功能,跟风乱建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将农业资源优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旅游文化优势、旅游文化市场紧密结合。土地多以租赁方式取得短期使用权,经营户不敢投入过多,限制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后劲。贷款难是限制休闲农业发展的另一瓶颈,70%以上的经营户将资金视为经营的第一大困难。

1.2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产业体系不完整休闲农业包涵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涵盖农业、生态环境、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门人才。调查发现,该市休闲观光农业从业人员多为农村劳动力和当地村民,家族式经营为主,组织松散,服务人员大多数没有受过服务行业培训,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均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整个行业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发展方式单一,主要是餐饮、采摘、垂钓等传统项目;投资多是单户,规模小,产业链短,和休闲农业相关的特色娱乐项目太少,没有集群效应可言;经营管理不规范,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如合肥大圩镇葡萄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1hm2=15亩),大多数以家庭承包方式进行管理,农民通过承包几百亩的果园,进行葡萄种植,并种植蔬菜、挖鱼塘、养鸡,自己经营餐饮,接待的游客大多以自驾游为主,提供的休闲娱乐项目多为釆摘、垂钓等传统休闲项目。没有将葡萄的产业链进行延伸。

1.3产品开发偏重资源导向,同质化高,文化底蕴不足由于休闲农业门槛较低,大多是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几道土菜、挖个鱼塘、刨一块菜地”开发的“农家乐”项目,数量上的快速增长造成竞争激烈。总体上来说普遍缺乏特色,产品质量低,单纯停留在餐饮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很少,缺乏与合肥自然、地理环境相融合,与合肥历史文化相渗透的特色项目。经营类型主要是观光娱乐型,基本都是上午摘草莓、采葡萄、钓鱼,中午吃农家菜,下午打麻将、打扑克,游客逗留时间短,经济效益低下。而知识型、疗养型、体验型的经营者很少。如原先肥西三岗很有名气的仙湾湖山庄由于周边地区的“农家乐”同质化严重,再加上恶性竞争,导致亏本运营,如今已经转让改为“疗养院”。

1.4资源保护意识淡薄,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是优于城市的自然环境,而传统的乡村由于大量旅游者的涌入,特别是节假日期间大大超过了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大多数经营者环境意识淡薄,接待设施的“三废”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的自然风貌,不利于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游客观光休闲过程中随地乱扔垃圾,践踏草地、庄稼,采摘野花等不文明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经营户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接通自来水,卫生条件堪忧;多数休闲农业景区没有足够的停车场及配套设施;大部分休闲农业景区没有城市公交线路直达;特别是有不少临河、临湖、临渠休闲农业项目缺乏安全保护措施,安全隐患较大。

1.5宣传营销力度不够,缺乏品牌意识,公众认知度偏低长期以来,农业的功能一直局限在传统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工业原料供应上,对休闲农业的生态功能、观光休闲功能、教育功能等常常予以忽略。大部分经营户的营销意识还比较薄弱,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发传单、发名片、靠回头客等传统手段,再加上本身“小、散、弱”,也没有资金进行相应的营销宣传。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景区由于设施不完善,内容不够丰富,社会影响不大,知名度不高,尚未形成“一村一品”的良性发展模式。在宣传手段上,也没能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如开通营销网站、微博、微信的还很少,许多有特色的休闲观光园不被人所认识,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中认知度较低。

2合肥休闲农业开发对策与建议

2.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整体规划,加大政策扶持休闲农业是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前期规划、中期实施还是后期完善,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调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二者的关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休闲农业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互衔接。可围绕“森林合肥”建设,用足用活城市、山、岭、水、圩、湖等六大资源,深入推进产业、资源和空间整合,加快特色产业板块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形成近郊“农家乐”体验游、远郊乡村特色游、滨湖风情观光游、湖岛渔家风情游的现代休闲农业空间格局,构筑多元化、复合型休闲农业体系。针对休闲农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对休闲农业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扶持休闲农业企业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如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加大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发展村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积极吸收个人老板和企业组织的投资;鼓励农民以土地的经营权出让入股等形式和手段来拓宽休闲农业的有效融资渠道。同时还应实施优惠的土地政策,在不影响区域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划的前提下,土地利用审批要向休闲农业企业和项目倾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促进土地流转,为休闲农业经营户解除土地使用上的后顾之忧。

2.2强化行业规范化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速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的特点是鼓励就近就业,以促进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培训当地农户,特别是当地青年人,可以利用合肥优质的科研资源,如从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聘请相关专家,定期、分批进行农业技能、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烹饪技术、食品安全、森林防火、突发事件应对等集中培训,提高经营者素质。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当地大学生回乡创业,还可以与相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实习实训协议,提高从业人员总体素质。规范化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市旅游局2006年制订了《合肥市乡村旅行(“农家乐”)示范区(点)等级评定标准》,规范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可以进一步建立统一的从业资格标准、食品卫生标准、特殊农产品加工储存标准、自然资源保护标准、服务质量体系等一系列与休闲农业相关的标准及体系。可以通过建立地方行业自律委员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论坛等,实现农户直接参与,提高行业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土地入股、劳动力转为产业工人等各种经营模式,发挥休闲农业的种植、养殖、加工、休闲、体验等多种功能,引导集群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利用长丰草莓、大圩葡萄、老乡鸡等一批样板典型向面上延伸覆盖,实现空间上的拓展和水平上的提升,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2.3整合特色资源,挖掘地域文化,丰富产品类型合肥休闲农业发展应结合合肥“大湖名城”的基本定位,在“环巢湖”上多做文章。根据合肥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整合特色农业资源,构建现代休闲农业空间布局(表1)。针对目前休闲农业形式单一、文化内涵少的不足,应通过连点成线,组线成面,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休闲农业资源,坚持以“农”字为特色,注重“土、特、奇”的开发原则,着重发展游客参与性和文化内涵较强的项目和产品,如特色民俗、民族表演,集体协作下河捕鱼、素质拓展等活动项目。合肥作为中部地区会展型城市,可以参考其他城市的模式,开发高端产品,如商务型农家庄园等,实现休闲农业从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的转变。

2.4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倡导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对停车场、厕所、垃圾处理、标识标牌、水电通讯和安全等设施的建设进行扩建和完善,在市区重要路口设置醒目路标、指示牌,开通“农家乐”旅游公交专线,方便市民出行,切实提高休闲农业景区的可进入性,解决经营户的实际问题。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同时包括生态的可持续、社会的可持续、文化的可持续以及经济的可持续。随着休闲农业进入发展成熟期,初期数量上的快速发展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有效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切实改进垃圾、污水处理,加强对太阳能、沼气等无公害能源的利用,对于自驾车游客核心景区可考虑统一换乘,以减少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