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环境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3-06 16:02:03

序论:在您撰写环境心理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环境心理学

第1篇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色彩;城市;外部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色彩初步探究

环境心理学是在基于继承和吸收环境设计的基础上,将人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环境设计,使设计更舒适宜人。色彩存在于我们所处的物质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又是人的心理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它起着连接环境与心理的媒介作用。不同的环境色彩能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感知,主要有:温度感觉、轻重感觉、距离感觉及面积效果、对比效果与协调效果等。

城市外部空间的色彩分析

城市外部空间的色彩构成可分为三类:自然色、半自然色和人工色。在我们所调研的公园、广场中,其空间组成元素有:水体、植物、铺地、建筑小品等。这些元素都有自己的色彩偏向,自然色与人工色的交织构成了一个色彩空间。这些色彩的设计与搭配是否合理,取决于人们的心理感受。当然,公园及广场的性质及使用主体不同也会对色彩的整体布局产生影响。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外部空间色彩布局中的应用

(一)绿化

绿化随季节和生长的变化而不停地改变其色彩、质地、叶丛密度以及树冠形状等。这种变化赋予城市生命力,使城市空间更富有自然的意味。即使是在同一个城市空间中,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色彩景象,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即使是同一种植物,其色彩也会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色调来。和所有物质一样,绿化植物也有肌理的表情,具有粗犷、厚重、轻柔或细腻之分。由于夏季和冬季的色彩表现占据着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而秋天的色彩维持时间却很短,因此在对不同植物进行配色设计时,最好更多地考虑夏季和冬季的色彩:在植物色彩的处理上使用一系列色相变化的植物,考虑四季所呈现色彩的变化,使之在构图上具有丰富的视觉层次。

在烈士公园,高大的乔木形成一条幽深的林荫道。四季常绿的树木使得即使是在略有寒意的秋季,也依然绿意葱茏。这条林荫道地势平坦,且周围缺乏灌木、花卉的点缀,单调的植物设置使得整体色彩单一,缺乏变化,容易引起人的视觉疲劳。然而,在湖南文化村落里,地势高低起伏,周围的植物种类较为丰富,颜色各异,随着地势高低错落。缤纷的颜色倒也不显得杂乱,反而更让人觉得温馨自然。因此,在植物搭配上,一些季节性的高低错落的灌木、花卉,将会使景观更加丰富而有层次。

(二)铺装

铺装是为了便于人的活动而铺设的地面,具有耐损防滑、防尘排水的性能,并以其导向性和装饰性的地面景观服务于整体环境。另外,不同的活动区域,使用者不同,对色彩的心理诉求也会有所差异。如儿童,好奇心强、色感较单纯,喜爱一些单纯、鲜艳而对比强烈的色彩组合,因此儿童活动区宜使用明度高、纯度也高的红、黄、绿、蓝等色彩组合;青少年大多性情强烈,有着活跃的朝气,对色彩偏爱明快与活泼的组合,因此青少年活动区可考虑明度高、中等纯度的暖色的运用,并注意形成视线焦点;老年人喜静,好回忆往事,性情沉稳,视觉需求中以视觉经验为主,与流行色常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芙蓉广场,使用者为城市居民。主要休息区多采用鹅卵石铺地,同时在平面上呈现出曲线的构图,与广场的主要吸引点——拉小提琴的铜色女神飘逸的长发形成很好的呼应,统一而和谐。

(三)雕塑与小品

橘子洲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头像雕塑是该公园主题的点睛之笔,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人都怀着一颗崇敬、瞻仰的心情。站在淡黄色的巨型雕塑下,仰望之中,只觉得伟岸高大而没有压抑的感觉。一个成功的雕塑就是要有好的内涵,并给人美的享受,这个雕塑无疑做到了这一点。雕塑家准确的运用色彩的象征意义使雕塑的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给人以强烈的雕塑艺术色彩美的感受。

东方红广场作为一个纪念性广场,它的历史韵味比较浓重。广场整体色彩以灰色绿色为主。同时,广场的北、西、南三面被周围道路栽种的高大乔木围合起来,形成较好的半封闭空间及视觉景观,处于中心地位的雕像显得高大伟岸,淡淡的灰色让人肃然起敬。同时,又不会产生疏离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特有的情感效果来,同样体现着广场的主题。

(四)水景与照明

水可动可静,可无声可喧闹,平静的水使环境产生宁静感,流动的水则充满生机。水的蓝色是一种令人产生遐想的色彩,使人感到幽雅宁静。橘子洲的水景设计,充分利用了有利的地理气候条件,并与周围环境和人的行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了包括看水、戏水的安全近水场所和空间,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照明也是城市开场空间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橘子洲头像营造的主空间中,采用橘红色的高压钠灯,给人以温暖的高亮度的感觉,符合整体环境的氛围。另外,其不足之处在于,光源的选择还应考虑季节的变换,冬天宜采用桔红色的光使整个环境充满温暖感,夏天宜采用高压水银荧光灯使整体环境充满清凉感。

结语

色彩是城市外部空间设计中需要关注的要素之一。在景观视觉效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人们的心理,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探究色彩对人影响的同时,有必要将研究的结果应用于实践之中,然而这却是景观设计中常常被忽视的地方。通过运用环境心理学分析城市开敞空间中的色彩美的特性,同时对构成空间的各个要素进行色彩设计,必将使城市开敞空间的色彩更加合理宜人。

参考文献:

[1] 郭良.《构筑人情化城市广场》 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2001

第2篇

关键词:环境概念;环境心理学;色彩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64-01

环境心理学是近今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它的研究在于探寻人与环境之间的最优点,即:人在什么条件下与环境相处最为融洽,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感觉最为舒适等。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与人产生交融的物理环境,大到建筑环境、景观环境,小到室内环境,还包括噪音、空间色彩等方面。

一、环境心理学基础理论

环境心理学从产生以来与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今环境心理学仍在不断的发展,环境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它通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出人的行为和心理在这个环境下所受到的影响,从而探寻其中的规律。

环境心理学分析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这个环境则包含许多方面,主要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像我们平常所接触到的建筑、家居、室内等等都包含在内。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我们日常生活、工作的空间,比如说办公室、学校、卧室等,这些场所的环境氛围会影响人们的感官,对心理产生刺激作用。社会环境则是指我们所受到的文化教育、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社会环境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和行为。

二、空间中的行为心理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不知不觉的受到空间的影响,比如说空间的形状、大小、布置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某些行为和生活方式。当你走进一个十分开阔的火车站时,你会很自然的走到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坐下,而不是坐在整个场地的中心点,这就是人们的心理所决定的。再比如说我们自己所居住的房子,一般层高在2.75米左右,不能低于2.4米,其原因在于过于低矮的空间容易让人产生压迫感。

在人际交往中也是这样,当我们和自己的父母、恋人在一起的时候一般距离为0-0.5米,这样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亲切感。当我们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距离通常为0.45-1.2米,彼此间可以感知对方并且交流。当距离大于1.2米时就是对于陌生人之间的交流,这是我们人体本能的一种反映,也是空间对于我们的一种影响。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室内设计在这些年来所占的地位越发的重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的档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室内设计作为一个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的领域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环境心理学涉及到室内设计的各个方面,其影响着室内设计中空间的造型、空间的色彩、主题的确定、隐私性和安全性等。室内设计作为一个环境的最小范畴应该充分的应用环境心理学的作用, 来满足户主或者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下面以空间色彩为例。

众所周知空间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以及不同的心理暗示,这就是环境心理学的所在。人们留恋酒吧、KTV的灯红酒绿,也向往着酒店的金碧辉煌,更期待着家一般的温馨,这就是色彩在环境心理学中的作用。

KTV作为一个供人们娱乐、休闲、释放压力的场所,它的空间氛围的营造完全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通常人们来到KTV的目的就是释放压力,通过唱歌、吼叫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因此KTV的包间内灯光不会过于明亮,总是显得十分的暗淡,一般所采用的照明颜色为暗红色,暗红色可以给人感官和心理上的刺激,具有燃烧感和感,在这种色彩氛围下人们才会敢于释放出自己内心的压力。当然长时间处于这种氛围色彩之下会让人身心疲惫。

关于家具室内颜色的设计通常暖色能够让人们感觉到温馨,冷色有时会让人们感到压抑。这就需要根据不同人的心理需求来决定了。比如说如果户主有小孩,那么小孩的房间通常会使用一些欢快的颜色,如淡黄、淡绿、粉色等。通常还会配置一些卡通的装饰。因为小孩比较的活泼好动,这种亮丽的颜色比较适合。如果是成年人的话则需要一些较为沉稳的颜色或者是简洁的颜色,比如说年龄较大的人在购买家具的时候大多偏爱一些颜色较深的实木家具,那样会显得的成熟、稳重。

四、总结

环境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使得个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得以在设计中实现,个人的心理需求也通过空间的改造和设计得以满足。可以说环境心理学发展的程度是一个社会发展成熟与否的标志。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环境心理学;应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心理学概念

(一)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其设计和规划的对象是一个整体的环境工程,是对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等融合起来的一个设计形式。环境艺术设计是把环境和艺术两个领域结合起来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兴起提升了环境设计的标准。

(二)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就是以心理学的方式对环境进行探讨,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和研究问题,环境心理学非常注重生活与人工环境中的心理倾向,它是心理学的一部分。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应用

在环境艺术而设计中,由于现代社会人们对环境的心理需求不断提升,环境心理学的应用程度也越来越深入,环境心理学中的相关思想和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逐步应用起来。

(一)安全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空间设计中,不同的设计理念设计出来的环境空间,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我们在平常的设计中,对于不同形状空间的设计感受是不一样的,例如圆形的空间给人的感觉比较和谐,矩形的空间,会让人内心感到一种稳定,长度、宽度的设计不同,组合成的空间特点也会有差异,在一定情况下,这种不同的空间差异感受会因人而异。安全性是人们在空间设计中比较追求的一种感受,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设计而言,人们在空间中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美感的享受,起码的安全感是必须的。一般情况下,空旷的空间会让人内心感觉比较迷茫,缺乏安全感,空间设计相对紧凑,会带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包围氛围,这就是一种安全性的保证。当然,一味的追求安全感和空间紧凑度,容易造成空间的拥挤,所以,过犹不及,安全性设计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空间,形状等等,分析人心里需求,结合安全性空间设计思想,形成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

(二)私密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私密性是指个人或群体控制自身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什么程度上与他人交换信息的需要。对于私密性的要求是人出于本能的一种要求,任何人都需要有一个自身的私密空间,来释放不愿意被他人关注到的一种情感,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私密性空间的存在,对于人而言是一种心理上的解脱。空间设计中,私密性的心理的诉求,表现的也是非常突出的。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根据不同的环境空间,设计者往往会留出一定的私密空间,让人能够在寻求一种私密性体验感受的同时,对这个空间的存在产生一种诉求,并且能够充分运用起来。事实上,私密性空间的存在和带来的感受,是根据人的心理需求特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都存在有一个无形的空间,供我们支配,随我们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个人空间”的存在其实是人的私密性的一种保证和体现,人的心理距离的存在体现了一种私密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层次需求,这也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私密性心理特点的应用。

(三)向光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向光性是人的一种视觉本能,当人们在空间内行动时,往往会存在一种由暗处向明处的行动趋向,同时,黑暗带给人一种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恐惧心理,这时候,就需要有一种向光性来促进人们的心理安全感满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这种向光性的设计也是比较突出的,在空间设计中,要充分分析空间照明带来的导向作用,针对环境设计的空间情况不同,选择更加适合空间照明的设计方案,在空间内部设计中,要注重多种设计元素的整合,既保证空间位置安全性的设计,又能够满足人心理需求中对向光性的满足。

三、环境艺术设计与环境心理学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综合到环境、工程、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其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和表现是一种外化的形式,而这种外化形式对人的要求的满足,还要有心理学知识的支撑。

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来讲,环境心理学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种依据,环境设计中,什么样的设计标准和理念能够更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这些都需要从环境心理学的额角度来揣度人的心理需求标准。人对环境空间的设计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通过环境心理学形成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把这种理论和具体的设计方案标准相结合,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人心理需求的满足。

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心理学的结合还要带有一定的时代性,由于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理念和人们的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更好地满足时展带来的种种变化需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对时代变化的适应性,以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需求。

四、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中,环境心理学的变化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的标准,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海微.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8)

第4篇

居室要装修成“靓屋”,离不开合理的布局和设计,这个合理的布局和设计还必须符合环境心理学的要求。因为,不同的设计、房间内部的安排及布置会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颜色可使人产生冷暖的感觉;家具安排可使人产生开阔或挤压的感觉并影响到人际交往。

(1)善于运用善意的视觉“欺骗”。在环境中,有许多元素会使人产生错觉,如色彩、线条、形状等,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感受。因此,在室内设计时便可利用这种错觉,使小房间看起来大一些,矮屋顶看起来高一点。这是一种“视觉的欺骗”。形状也会影响空间感觉,如虚实的比例会给人带来错觉。圆形令人感觉柔和,多棱形状则予人压迫的感受;高的东西令人觉得庄严,矮的东西则较平易近人。客厅中沙发排列的方式也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U”字形排列有利于谈话,“一”字形排列会降低沟通的效果。不同的家具设置也会影响家人之间、主客之间的感情交流与沟通。所以,在室内装潢设计过程中,掌握好每个空间的用途及功能是很有必要的。应该考虑到,卧室是用来休息的,厨房是用来劳作的,客厅应该是休闲的。只有根据人对环境的要求来进行设计,才不会失去设计的意义。

(2)注意环境对情绪影响。从一般的家居生活来看,有哪些部分与环境心理学所探讨的东西有关呢?每个人一天之中的情绪变化,会随着他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改变。早上进入办公室,会显得比较严肃,因为办公室是工作的地方,有一种竞争的氛围。回到家,在客厅或进入厨房,则会产生另一种情绪,这是因为环境因素在悄悄地影响人的情绪。虽然环境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却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事实上,好的居室设计就必须以环境心理学为出发点,在研究每个空间的用途、所需要的效果时,充分考虑到对其中活动者所产生的情绪影响。

第5篇

人体工程学(Human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工效学Ergonomis原出希腊文“Ergo”,即“工作、劳动”和“nomos”即“规律、效果”,也即探讨人们劳动、工作效果、效能的规律性。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去,1960年创建了国际人体工程学协会。

及至当今,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日本千叶大学小原教授认为:人体工程学是探知人体的工作能力及其极限,从而使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趋向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各种特征。“

其实人—物—环境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今后“可望运用人体工程学主动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环境”。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人体工程学的基础数据和计测手段

一、人体基础数据

人体基础数据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即有关人体构造、人体尺度以及人体的动作域等的有关数据。

1、人体构造

与人体工程学关系最紧密的是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三部分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使人体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运动。骨骼由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组成,脊柱可完成多种运动,是人体的支柱,关节起骨间连接且能活动的作用,肌肉中的骨骼肌受神经系统指挥收缩或舒张,使人体各部分协调动作。

2、人体尺度

人体尺度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数据之一。

3、人体动作域

人们在室内各种工作和生活活动范围的大小,即动作域,它是确定室内空间尺度的重要依据因素之一。以各种计测方法测定的人体动作域,也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基础数据。如果说人体尺度是静态的、相对固定的数据,人体动作域的尺度则为动态的,其动态尺度与活动情景状态有关。

室内设计时人体尺度具体数据尺寸的选用,应考虑在不同空间与围护的状态下,人们动作和活动的安全,以及对大多数人的适宜尺寸,并强调其中以安全为前提。

例如:对门洞高度、楼梯通行净高、栏杆扶手高度等,应取男性人体高度的上限,并适当加以人体动态时的余量进行设计;对踏步高度、上搁板或挂钩高度等,应按女性人体的平均高度进行设计。

二、人体生理计测

根据人体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有关生理状态变化的情况,通过计测手段,予以客观的、科学的测定,以分析人在活动时的能量和负荷大小。

人体生理计测方法主要有:

1、肌电图方法

把人体活动时肌肉张缩的状态以电流图记录,从而可以定量地确定人体该项活动强度和负荷。

2、能量代谢率方法

由于人体活动消耗能量而相应引起的耗氧量值,与其平时耗氧量相比,以此测定活动状态的强度,能量代谢率的计算式,以及不同活动的能量代谢率(RMR)。其计算式如下:

运动时氧耗量-安静时氧耗量

能量代谢率(RMR)

基础代谢率耗量

3、精神反射电流方法

对人体因活动而排出的汗液量作电流测定,从而定量地了解外界精神因素的强度,据此确定人体活动时的负荷大小。

三、人体心理计测

心理计测采用的有精神物理学测量法及尺度法等。

1、精神物理学测量法

用物理学的方法,测定人体神经的最小刺激量,以及感觉刺激量的最小差异。

2、尺度法

以顺序在心理学中划分量度,例如在一直线上划分线段,依顺序标定评语

可由专家或一般人,相应地对美丑、新旧、优劣进行评测。

第三节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

一、确定人和人际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

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

二、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主要依据

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

三、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

室内物理环境主要有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室内设计时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学的参数后,在设计时就有可能有正确的决策。

四、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是视觉的要素,人体工程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四节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

关于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内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含义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环境心理学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

1、环境和行为的关系;

2、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

3、环境和空间的利用;

4、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

5、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二、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

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对于不同民族、、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体。

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诉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

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

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面极广,暂且列举下述几点: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有了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更为深刻的提示。

第6篇

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虽然有关环境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

噪音是许多学科所研究的课题,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主要课题,主要研究噪音与心理和行为的关系问题。从心理学观点看,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对噪音的体验往往因人而异,有些声音被某些人体验为音乐,却被另外一些人体验为噪音。研究表明,与强噪音有关的生理唤起会干扰工作,但是人们也能很快适应不致引起身体损害的噪音,一旦适应了,噪音就不再干扰工作。

噪音是否可控,是噪音影响的一个因素,如果人们认为噪音是他们所能控制的,那么噪音对其工作的破坏性影响就较小;反之,就较大。

人们习惯于噪音工作条件,并不意味着噪音对他们不起作用了。适应于噪音的儿童可能会丧失某些辨别声音的能力,从而导致阅读能力受损。适应于噪音环境也可能使人的注意力狭窄,对他人需要不敏感。噪音被消除后的较长时间内仍对认识功能发生不良影响,尤其是不可控制的噪音,影响更明显。

从心理学角度看,拥挤与密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拥挤是主观体验,密度则是指一定空间内的客观人数。密度大并非总是不愉快的,而拥挤却总是令人不快的。

社会心理学家对拥挤提出各种解释。感觉超负荷理论认为,人们处于过多刺激下会体验到感觉超负荷,人的感觉负荷量有个别差异;密度-强化理论认为,高密度可强化社会行为,不管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观众观看幽默电影,在高密度下比在低密度下鼓掌的人数多;失控理论认为,高密度使人感到对其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引起拥挤感。

处于同样密度条件下的人,如果使他感到他能对环境加以控制,则他的拥挤感会下降。一般说来,拥挤不一定造成消极结果,这与一系列其他条件有关。社会心理学家还研究诸如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家庭、学校、监狱等种种拥挤带来的影响和社会问题。

建筑结构和布局不仅影响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响外来访问的人。不同的住房设计引起不同的交往和友谊模式。高层公寓式建筑和四合院布局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这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关于居住距离对于友谊模式的影响已有过不少的研究。通常居住近的人交往频率高,容易建立友谊。新晨

房间内部的安排和布置也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颜色可使人产生冷暖的感觉,家具安排可使人产生开阔或挤压的感觉。家具的安排也影响人际交往。社会心理学家把家具安排区分为两类:一类称为亲社会空间,一类称为远社会空间。在前者的情况下,家具成行排列,如车站,因为在那里人们不希望进行亲密交往;在后者的情况下,家具成组安排,如家庭,因为在那里人们都希望进行亲密交往。

个人空间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自己身体与他人身体保持的距离。1959年霍尔把人际交往的距离划分为4种:亲呢距离,0~0.5米,如爱人之间的距离;个人距离,0.5~1.2米,如朋友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1.2~2米,如开会时人们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4.5~7.5米英尺,如讲演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人们虽然通常并不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但在行为上却往往遵循这些不成文的规则。破坏这些规则,往往引起反感。

第7篇

虽然环境心理学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很明确,但是对环境心理学所涉及到的因素,学术界有着一致的认可。这主要的包括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心理环境。本节就此三者进行简要的分析。第一,自然环境。是人生存和生活创造的主要载体,围绕着整个的自然环境,我们可以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自然环境主要的包括水体、土地、植被、动物、矿物、太阳辐射以及空气等等,这些物质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的条件。第二,建筑环境。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当中,在地球的角角落落里都有着人雕刻自然的痕迹,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类社会无时不刻的在创造着艺术形式,而这与环境就密不可分了。最早的建筑还是属于洞穴,虽然是半自然半人文化的创造物,但是因为其有了人的居住而变得温暖而更具人性化。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推动着各式各样的建筑群的产生,在科技水平的进步与人类智力的大幅度提高,建筑水平也在进一步的提高,人类对建筑的舒适度要求也在进一步的加强,因此,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结果。第三,心理环境。对心理环境的研究,学术界有两种比较明显的倾向,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但是详细分析,其实心理环境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环境的真实影响,因为从成人的角度来看,环境可能是熟悉而且是烦躁的,但是对儿童来说,同样的环境可能是陌生而又温和的。

2与当代人居区域环境相关的环境心理学理论

因此,遵循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说环境心理学虽然的研究内容还是相对模糊的,但是在学术界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

2.1生态知觉理论所谓的生态知觉理论由J.Gibson首倡,主要的比较看重人的先天遗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主要的理论内容是指人的直觉是一个过程,人的感官器官和心理在受到环境的刺激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主要的包括娱乐、安全的需求。这就影响了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并对环境的好坏而产生的喜怒感受,例如,人们一般的都会选择植被覆盖率高、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果没有良好的植被覆盖率和充足的水源,人们将会选择逃离该区域,另寻去处。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环境的喜好程度与环境本身的质量息息相关,这就符合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人们更注重自身的心理欲求,并渴求对信息的控制能力。

2.2概率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由EgonBrunswik提出,这一理论的特征是主要的注重现实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这就必然与人类的后天学习能力相挂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加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以解决生活环境的问题。比如就客厅来说,从后天的知识结构中人们会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种设计理论,主要的是以某种功能为主导功能,并潜藏其他的功能,比如对小区室外环境的设计之中,设计者往往会设计出比较大而且边缘比较广的碗型花盆,其主要的功能是对小区进行景观覆盖,其实潜藏的功能是缓解人的视觉疲劳。2.3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没有具体的理论内容,但其主要的对形式和内容的合理布局,以符合人类的审美标准。如果在小区的设计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简化环境处理法,环境就会被规划成合理的族群,塑造丰富的景观。

3案例分析———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以及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结合以上三种设计方式,结合现实生活中景观的实际操作,对以下两个特殊场所进行案例分析。

3.1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老年人因其生理功能衰退和年龄因素,造成了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在休憩空间的设计上,主要的应包括座椅、凉亭、方桌和简易运动设施的基础建设,并注意安全配套设施建设。因老年人性格各异,设计者要满足老年人在心理、休闲和娱乐等等的需求,提供观赏和园艺种植场所、简易运动场所、休闲娱乐场所,并设置专门的老人托管所,为老人的安全负责。

3.2运动场所空间分析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的心理素质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在小区设计中应该注重篮球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羽毛球场和兵乓球场所的设计,在位置上应该远离车道、过道、走廊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并要把植被条件考虑在内,以缓解因过度吵闹而造成的噪声对环境的污染。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