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1:42
序论:在您撰写乡镇文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文化建设经费不足。
乡镇文化建设中存在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导致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虽然一些乡镇使用了拉赞助或者采用乡镇补助等方式来增加群众文化的活跃系数,但仍然缺少固定的经费用于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没有足够的经费用于乡镇文化的发展,使得文化站一些设施得不到及时维修。甚至有一些乡镇的财政支出中文化建设支出的比例极小,从而使得文化设备出现萎缩现象。
(2)文化建设设备简陋。
文化设备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缺少基本的文化设备就不会使得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受到乡镇环境条件的制约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使得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不平衡。外加领导对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一些文化建设没有被列入到财政预算的范围内,导致其工程建设难以正常开展。部分乡镇虽然具有基础文化设施,但是由于设备不够健全,过于简陋导致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3)文化工作队伍存在缺陷。
现阶段的乡镇群众文化工作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化程度低、专业素质欠缺、从事文化行业的时间相对较少。此外,乡镇的文化队伍中从事群众文化的专业人员年龄偏大,一些乡镇虽然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组建了一支文化队伍,但是队伍中缺少专业文化人员和专职文体人员,通常情况下都是专干身兼多职的现象。大多数乡镇群众文化人员对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即使一些人员对某一类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在从事乡镇群众文化以来没有得到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使得他们的文化发展步伐滞缓。乡镇群众文化的工作是基层工作,工作条件受到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设备和经费等各个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一些文化工作人员面对杂乱的工作和艰苦的工作环境最终会选择转行,从而导致乡镇群众文化的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国家对乡镇群众文化的重视力度不够,没有给予他们技术职称评判的机会,使得一些坚守岗位多年的工作人员最后还是初级职称的位置,不利于他们长期的发展。
2加强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促进文化发展
(1)打造特色乡镇群众文化。
乡镇群众文化的发展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道路,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性才能促进文化的创新,才能赋予文化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所以,对乡镇文化的创新就需要从乡镇的具体发展情况出发,根据其历史文化和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促进文化的发展。还应该结合乡镇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文化发展的激励制度,积极鼓励乡镇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增强他们对群众文化的认同感,提高群众文化的参与度就会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乡镇文化组织人员应该大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对乡镇的文化资源不断地进行挖掘,树立乡镇的品牌文化,从而促进乡镇文化的繁荣,使乡镇文化成为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加强乡镇文化内容的创新。
文化内容是文化的灵魂,对乡镇文化进行创新首先应该从内容上进行创新。进行文化创新的思想应该标新立异。针对一些民族文化氛围浓烈的地区,应该注重发展本民族文化,将民族风土人情融入文化的内容中,使文化更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人民群众打造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例如,在一些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可以利用大量优秀的民俗文化创设文化内容。发展本民族文化,将他们的民族风俗习惯长久的保留和传承下去,从而使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创新乡镇文化内容对于增进人民的团结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3)加大群众文化模式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发展方向也开始发生较大的转变,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的群众文化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文化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现代文化发展的方向,需要不断地创新文化发展模式。群众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是必不可少的铺路石,所以应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机制,使群众文化的发展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群众文化的创新是没有具体的规定的,所以需要让人们对文化发展的道路不断进行探索,促进群众文化逐渐走向繁荣和昌盛。文化的产生来源于人们的互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应该也脱离不了这个特殊的群体,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人们应该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积累更多的文化发展经验,将其不断地进行汇总,使用在群众文化的建设中,促进群众文化更快更好的发展。
(4)加大对群众文化的资金投入力度。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的创新同样如此,所以在乡镇群众文化的创新过程中应该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对文化演出的场所和设施进行更新,开展文化知识共享工程项目,形成新型的乡镇文化网络体系,为人们的文化活动提供一定的场所,满足人们实施文化活动的需求。此外,还应该聘请一些专业的群众文化研究人员对乡镇从事群众文化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讲解和培训,增加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鼓励群众自发组建文化演出团队,给予他们一定的演出经费,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乡镇的文化队伍和专业的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使得他们的文化知识能够快速的提高。
(5)建设系统的文化网络。
随着文化的发展,群众文化的活动形式开始由过去的单一化形式变得多样化,出现了广场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所以需要建立系统的文化网络对乡镇文化进行引导。文化网络系统中可以将一些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促进群众文化有规则、有组织的发展,也能够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做好群众文化的引导和控制工作,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促进群众文化的全面发展,使群众文化活动向着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形成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3结束语
相比于从前,群众文化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1.1参与人数增多。
文化活动不再是文艺爱好者的专属项目,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需求。结合工作和生活的具体需求,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属文化娱乐时间。特别是傍晚时分,大多数群众在晚饭后已经不再守着电视机,而是选择进行户外锻炼,开始享受夜生活。群众文化活动就成了大家喜爱的项目,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就是广场舞。
1.2活动形式多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已经不再局限于散步、跳舞、聊天等一般性的锻炼和娱乐的方式,开始变得越来越新颖、越来越多样化,比如说排舞、戏剧演出等。
1.3发展走上正轨。
国家政策开始指引,文化部门大力支持,加上乡镇干部观念的转变,各地乡镇文化站的场地、设施等都陆续发展配套起来,人民群众开始认可文化活动,不断有新鲜血液逐渐加入到群众文化工作中来。这样,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就开始逐步走上正轨,成为一个个正规、具有规模的项目。
1.4精品活动出现。
群众文化活动真正发展起来之后,各地区互相学习,再加上文化部门的帮助,有质量的精品活动开始出现。例如颇具知名度的丽水“瓯江大家乐”文化活动项目等。
2.乡镇文化站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在群众文化活动发展良好的当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的乡镇文化站在这种情势下,又将扮演什么角色呢?
2.1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
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各地区乡镇文化站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特点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来满足基层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诸如各类节目演出、文体活动等。文化发展和国民经济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群众物质生活富裕之后自然需要提高精神文化,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必然带来国民经济的提升。2.2奠定乡镇文化建设的基础。乡镇文化站是群众文化服务队伍的基本保障,它的主要工作是将乡镇特色和文化发展进行结合,创造出团结合作的文化活动,为乡镇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2.3多元化构建群众文化活动。
乡镇文化站是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场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按照不同年龄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举办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活动,改善原有的一些不良陋习,配合市场需要,净化群众文化的环境。
3.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几点建议
乡镇文化站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新时期如何将乡镇文化站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3.1加强领导。
上级在乡镇文化工作方面要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同时把乡镇文化工作成果列入对乡镇干部的考核和提拔考评范围。从根本上发挥乡镇干部在乡镇文化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
3.2增加投入。
文化基础设施是乡镇文化站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条件,也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支撑。财政上要对乡镇文化站增加投入,成立群众文化活动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加强硬件建设,包括活动室、图书室、影剧院等。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改造现有文化设施。真正让群众共享改革的结果。
3.3塑造高素质的工作队伍。
政府在乡镇文化工作队伍的塑造上一方面需要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确保文化工作人员与其他乡镇工作人员具有相同的工资待遇和晋升渠道,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还需要有计划性地培养乡镇文化工作人才,打造专业的乡镇文化工作队伍。随着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要加强专业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是要积极学习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及时了解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任务与形势。二是要吸收新的营养,配合上级主管部门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三是要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加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自我学习。
3.4举办各类活动。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体不限的各类文化活动,能催化群众文化建设。不但可以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还可以消除群众由于精神文化的空虚而带来的各种消极心态。一是要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让群众及时了解。二是要结合社会主义理念教育,坚决让黄、赌、毒和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彻底消失,让群众在活动中得到教育和鼓舞。三是要通过各种类型的家庭文化活动塑造科学、文明、道德的家庭文化新风尚。四是要大力挖掘民间文化,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民间文化感染广大人民群众,塑造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
4.结语
(一)群众文化总需求量呈上升趋势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文化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物质生活。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精神文化需求则逐渐成为了高于物质生活条件而存在的一种精神状态。新时期,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并且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此时,人们的追求就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量明显增多,同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工作时间缩短,人们会有大量的时间来开展文化活动,因而也增加了对文化的总需求量。
(二)群众文化种类出现多元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在文化选择方面人们也更加积极主动。同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精神文化的选择创造了条件。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拉近了人们与社会的距离,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人们获取信息与文化渠道逐渐增多,也有了更大的文化选择空间,这一切都促使群众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三)群众文化功能行增强
由于群众文化往往产生于民间,没有统一标注和系统化的分化。在一些不够发达的农村与乡镇地区,群众文化依然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新形势下,群众文化更具有了多重功能,凸显了其娱乐、技能、艺术以及教化的功能与特点,满足了人们群众参与文化创作、欣赏文化产品及享受文化成果的多种需要。很多乡镇地区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大力扶植群众文化,也增强了群众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的作用。
二、新形势下加强乡镇文化站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途径
(一)创新理念,强化群众文化工作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需要把科学化的群众文化理论体系作为基础,并以此来指导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从政策法规、文化机制以及人才发展等多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通过创新理念,带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就需要全面树立群众文化发展的创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通过完善群众文化建设来满足新时期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近些年来,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群众文化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相应的也提高了乡镇群众文化的建设与服务要求。因而,只有不断创新,仅仅围绕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核心,坚持制度化、多元化和规范化的文化理念,促进群众文化科学化发展。其次,要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创新群众文化的基础,要对群众文化理论的应用与发展作深层次的探讨。在基础文化建设领域,应该对不同形态的群众文化进行区分,认真分析群众文化的规律与特征,不断完善群众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并使其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出功效。最后,需要把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群众文化建设事业向着更高的标准方向发展。用理论指导实践,使群众文化建设在规章制定,文化设计等方面融入时代新元素,增强群众文化建设的权威性与时代感,从而推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走向成熟。
(二)创新内容,提升民族文化吸引力
党的十报告中着重强调了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并要倡导广大群众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实现自我表现、自我服务以及自我教育。要根据“文化惠民”的宗旨开展群众文化的创新活动,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一方面,根据当地文化建设实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新群众文化内容,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科学的、民族的和大众的先进文化,使人们群众进行自娱自乐,实现自育。并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对文化活动进行积极探索与研究,丰富文化活动的形式。比如,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出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在我国的“清明”“、端午”、“中秋”以及“重阳”等节日,可以在当地举办踏青、扫墓、植树、赛龙舟以及赏月等文化活动;对群众自发组织的健美操、跳秧歌及自演自唱等业余活动给予高度关注并要大力支持,并要充分挖掘出当地文化的特色,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及时掌握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了解群众的大众文化需求,不断拓展群众文化的内涵,充分利于当地文化资源,使其发挥出最大功效,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要,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需要强调的是,在创新群众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文化活动队伍管理,在文化内容、组织形式以及人员等方面,乡镇文化站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好指导工作,实现群众文化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提高群众对文化的创新力。加强引导,在增强民族文化吸引力的同时,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素养。
(三)创新载体,打造文化特色品牌
群众文化艺术可以通过艺术型文化品牌来展现,群众文化建设的核心品牌也是艺术型文化品牌。为了使想乡镇群众文化建设更具生命力与活力,在充分挖掘当地民族特色的同时,还需要树立起具有深远应影响力的艺术型文化品牌,从而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在创新文化体裁的过程中,第一,需要按照群众性与艺术型的思想要求,将娱乐与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文化会亲”等活动,增强文化交流与融合。第二,需要建立健全文化交流的机制。通过合理的文化活动策划,促进各乡镇、各个村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城乡文化沟通,增进友谊,相互促进,在实现各地文化资源有效共享的过程中,打响“文化会亲”品牌。第三,可以根据乡镇发展的实际情况,文化站需要合理设置固定的文体娱乐活动场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送相关活动器材。随人们活动参与数量的增多,要逐步扩大活动范围,同时要规范文化活动管理。使当地群众在家门口附近就能够在活动场所内进行跳舞、健身等活动,使其能够真正感受到方便、安全、优质及实用的群众文化服务。
(四)创新活动机制,提升文化支撑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多元化。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群众文化的需求,建立起多样化的创新活动机制。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机制要以当地优质文化资源作为龙头,坚持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运作形式,并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整合资源,社会参与,打响品牌,创造优势,从而提升乡镇文化站的工作服务能力与水平。政府及各级文化部门要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引领与指导,准确掌握本地区内群众的文化需求,引进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与模式,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通过个人与家庭联合的方式来开展多种代表乡镇群众文化发展的活动,当地政府要给予支持与帮助,从而确保各种文化活动的顺利的开展。另外,由于多数文化活动项目都具有一定公益性,例如合唱队、舞蹈队或晨练队等越来越多,因此,一定要对这些群众加强引导,当这些文化活动小组举办活动或相关竞赛时,要提供资金帮助,促使文化活动顺利展开,发挥出文化的教育功能,提升文化支撑力。
三、结束语
(一)实现全方位的文化共享服务
民族文化涵盖了特定民族种类独有的精神品质,包含民俗形式和本土行为习惯等,在土地资源广阔的农村地区已经获得广泛的支持集体。所以,首先落实的任务便是文化资源的均等分布调控,集中一切稳固力量建设综合功能的村级文化中心机构。目前遗留的文化设施结构中,基本分布在经济基础和交通条件优越的地区,只有确保不同区域文化中心的树立,才能真正透过农民日常生活习惯做出先进思想的指导和教育,摆脱长期遗留的不良心理障碍因素,令当地的经济活力逐渐转变和复苏。另外就是巩固和完善好文化共享工程基础,镇村两级必须注重文化事业的渗透价值,把能够满足群众生活的各类元素引进,维持内部建设的具体经费规模,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投资主体参与文化建设项目活动中去,同时兴办特定样式的民营文化产业,繁荣当地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状态。
(二)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效应,稳固文化活动的可持续特性
群众在良好的生活状态下会加剧健身娱乐等文化活动的参与主动效能,政府部门针对这一现象要进一步发挥支持力度,尽量在单位村落内部实施文体机制灌输,令更多的百姓在劳动之余能够享受丰富的生活乐趣。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利用经济补助政策带动文体建设部门的积极心态,配合当地群众完善创新交流和文化产业模型改造,落实不同村落独特韵味改良恢复计划。利用人才队伍建设和规章制度对这些文创团队实施科学改造和整体管理,并树立典型扶持案例,结合民族乡镇文化活动内容和特别表现方式,加强内部调整思想引导工作,令一系列的工作能够更加健康、有序的实施起来,减少个别心理陈旧现象的再度产生和蔓延,维持同步文化思维的改善水准。
(三)抓好村镇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全面重视村镇文化组织队伍建设实效,积极开展村级文化工作者的完整业务培训活动,全面提升相关人员的现场调节能力和业务延伸控制水准,为农村文化意识普及补充更加活跃的元素力量。对农村文化人才必须实现系统地登记和考评,创造展现各自优势的平台,不断巩固既有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准。依靠人才资源组织格式完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内容整理工作,活跃民族乡镇文化生活条框,令更多参与主体感受多元价值观的现实存在意义。另外,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离不开传统习惯和优良品质的传承,例如舞蹈形式等具有特定地区浓厚的乡土气息特征,并且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完全没有被限制和消除的必要。在此基础上做好文化交融的调节任务,做到取长补短,令阶段整改效应更加多样,保证后期系统方案的完整性定义。
二、结语
重庆乡镇经济实现绿色崛起需要以文化产业为支撑。乡镇是连接农村与城市的重要纽带,是推动农村发展进步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对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的重庆而言,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率先在西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镇的绿色崛起是关键。乡镇经济的绿色崛起离不开绿色产业的支撑。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一个地区应选择扩散效应最大的产业或产业群作为主导产业,重点扶持,加速发展,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由于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及资源禀赋的限制,重庆绝大多数乡镇不适合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支撑,这已经为半个世纪以来重庆工业化发展历程所证明。文化产业具有污染小、能耗低、效益高的特点,不仅高度契合生态文明价值理念,而且其发展繁荣能够带动乡镇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等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为下一个新兴产业搭建新的平台。文化产业对镇域经济具有良好的带动效应,符合扩散效应的经济带动原理。加之重庆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大足石刻、綦江版画、秀山花灯、铜梁火龙等民间艺术盛行,乡镇经济非常适合发展文化产业。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当下,文化产业应该成为重庆镇域经济绿色崛起的支撑产业。发展乡镇文化产业是重庆乡镇落实生态文明战略的内在要求。2013年9月,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将渝东北11个区县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将渝东南6个区县定位为生态保护发展区,明确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3]对于重庆各乡镇,尤其是渝东南、渝东北各乡镇来说,在力争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又要避免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为三千万重庆人民留下一片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关键是要依靠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来落实生态文明战略。为此,重庆市政府设立了历史文化名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出台了有利于名镇保护与利用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每年支持每个区县2500万元,用于名镇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文化是推动经济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内在精神力量。以保护和开发特色文化资源为抓手,推动一大批特色文化乡镇的形成,是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使命。
二、乡镇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重庆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迅猛。据蔡灵、薛胜文、沈哲彦等统计,2005—2012年,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66.66亿元增长到约420亿元,年均增长近30%,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2%提高到4%左右,重庆文化产业正向支柱性产业迅速迈进。据文创网披露,2013年,重庆市文化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上半年实现电影票房收入3.45亿元,居西部第二、全国第九,同比增长31.23%;广播电视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11.97%,其中广电集团总收入11.7亿元,同比增长14.91%;直属院团公益演出218场,商业演出281场,其中演艺集团总收入3264万元,同比增长8.5%。与迅猛发展的城市文化产业相比,重庆乡镇文化产业发展还比较缓慢。由于乡镇文化产业、甚至整个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尚未纳入有关部门统计范畴,目前无法用详细、准确的数据对其进行描述。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对重庆乡镇文化产业的现状做个基本判识:一是从发展基础看,重庆乡镇文化产业已有一定基础,但底子薄、基础差,发展速度慢。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制约,重庆农村包括乡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不高,消费支出偏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重庆城市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5.98倍,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集中在大中城市,乡镇得益非常有限,全市3.64万文化人才主要集中在市级宣传文化单位,乡镇文化站专门工作人员则严重流失[5]。二是从区域布局看,重庆乡镇文化产业发展极不平衡。总体而言,经济社会发展较好、交通相对便利的渝西地区乡镇文化产业发展要好于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良好民间艺术基础或者拥有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的乡镇,其文化产业发展较快,而没有上述条件的乡镇文化产业发展举步维艰。三是从发展模式看,重庆乡镇文化产业目前主要是依托现有文化、艺术资源或者旅游资源,就地取材,“看米下锅”,缺乏“无中生有”“借船出海”的胆量和气魄,当然就更谈不上产业资本运作了。
三、发展乡镇文化产业的路径建议
综观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结合重庆实际,笔者以为,乡镇文化产业走“打造品牌—引智创新—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径是可行的。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本地文化旅游品牌是乡镇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起点。重庆民间文化、民族文化丰富,许多乡镇具有非常独特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间文艺资源。綦江版画、铜梁火龙、秀山花灯、酉阳摆手舞、九龙楹联、梁平三绝(梁山灯戏、梁平年画、梁平竹帘)、接龙吹打、木洞山歌,是重庆的特色民间艺术。此外,重庆的民歌民谣、民间舞蹈如木叶情歌、喝茶歌、秧锣鼓、竹筒舞、铜铃舞等风格别致;“过赶年”“三月三”“赶秋节”等民族节日精彩纷呈;石板街、封火墙、印子屋、四合院、吊脚楼等民间建筑风格独异;媷油粑粑、酿豆腐、乌江鱼、油茶场等民间饮食别具特色……这些民间文化加上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风光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强大的文化旅游基础。若政府能够牵头搭台,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那么,打造独特的乡镇文化旅游品牌是切实可行的。武隆县依托仙女山镇“天生三硚”等独特奇异的自然风光,聘请张艺谋等文化传媒专家对川江号子、哭嫁歌等民俗文化进行深度挖掘,精心打造了印象系列情景剧之印象•武隆。该剧公演后,3个月内就成功演出近百场,门票收入突破2000万元。同期,武隆县接待游客346.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44亿元,同比增长19.08%和20.53%,带动仙女山镇和武隆县经济大幅增长。
乡镇文化产业要由小做大,还必须在此基础上积极引智创新。引智创新,就是乡镇在缺乏人才的情况下借用外部智慧对文化产业进行培育和打造,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对严重缺乏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重庆各乡镇而言,引智创新至少有四种方式可作参考。一是借用外部智慧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包装打造,形成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印象•武隆即是借用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等外部智慧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成功典型。风光秀美、旅游资源丰富的渝东南、渝东北各乡镇宜将此种方式作为首选。二是借用外部智慧将本地文化资源如特殊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家族文化、耕稼文化、饮食文化等等,与本乡镇地形地貌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开发,打造具有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特色小镇。文化是特色小镇之魂。当前一些“古镇”盲目仿古、冒古、造古,终究沦为“四不像”,关键就是没有抓住特色文化这个“魂”。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的渝西各乡镇可考虑此种模式。如永川松溉古镇,滨临长江,交通便利,自明清以来多次作为县衙治所,其古街、衙门、城隍庙等建筑保存完好,又有诸葛亮神树传说,民间饮食“九大碗”享誉重庆……若能聘请文化传媒专家将这些文化要素进行综合打造,凝练出松溉古镇的特色文化并使其得以彰显,则该镇的文化旅游产业将迅速实现突飞猛进。三是借用外部智慧将本地特殊的文化资源制作成为电影、动漫、网络小说或者游戏作品等等。重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故题材丰富,据段庸生、张雪梅等考证,重庆地区民间广为流传的这类文化题材多达250余个,诸如巫山神女、涂山禹迹、金鹰降螺、白帝托孤、蛇吞象等经典故事,都是值得影视业和动漫业深度挖掘并打造的好素材。四是借用外部智慧牵线搭桥或者“无中生有”,利用本地自然资源或者文化资源与文化传媒企业合作打造影视拍摄基地。拥有独特外景拍摄条件的乡镇,如南川、奉节、云阳、巫山等区县的一些乡镇可以借鉴龙兴镇两江国际影视城的做法。该影视城以“民国历史”“巴蜀特色”为主要外景拍摄主题,兼具“影视拍摄、影片观看、产品展示、高端论坛、特色旅游”五大功能,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建成后将实现每年拍摄5部经典影视作品、年均游客500万人、年服务业产值逾500亿元的发展目标。目前虽尚未完全建成,但“民国街”已初具规模,游“民国街”、逛龙兴古镇成为重庆一日游的理想选择之一。
乡镇文化产业发展的落脚点是实现文化产业的集聚。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工业区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产业要素集聚理论,该理论认为,同一产业越多的企业聚集于一个空间,就越有利于企业所需生产要素的聚集,而空间内生产要素聚集越多,就越容易降低该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而且随着各生产要素专业化的加深,生产将更加有效率,该空间企业也将更具有竞争力。重庆乡镇文化产业经过若干年的品牌打造、引智创新,积累起一定的产业基础之后,必然走向产业集聚。产业集聚的初始阶段是生产要素的集聚。就某一乡镇而言,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的集聚主要是指该乡镇文化旅游品牌或者文化产业主导项目所需的劳动力、资金、能源、运输以及其它专业化要素源源不断的集聚。这些要素的集聚一方面不断降低该文化产业品牌或主导项目的生产成本、提升其竞争力,另一方面还促进与本品牌或主导项目相关的其他产业的集聚。这些文化企业之间主要是互补关系而非竞争关系,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促进彼此更好地发展。就某一区县而言,文化产业的集聚应该是一种大文化产业即产业群的思路,其域内文化企业之间、各乡镇之间应该形成品牌的差异和互补。武隆县的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可资借鉴:该县以文化旅游品牌为核心,吸引一大批文化旅游产业、文化生态产业、文化装饰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落户县城及周边各镇,推进文化旅游产品、营销、服务国际化进程,做优生态农业,做活现代服务业,拟用5~20年时间把近3000平方公里的县域全境打造成为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大公园。重庆乡镇文化产业要成功走出“资源开发—引智创新—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径,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县级及以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由于经济欠发达,重庆大多数乡镇,尤其是渝东南、渝东北的乡镇严重缺乏发展文化产业所必须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物流等诸多要素。
研究乡镇群众文化活动拓展作为我国文明社会改造中的主要任务形式,实际发展速度始终与设计主体意愿相违背,主要在于此类区域资金投入与设施构建实力不足,响应群众力量相对薄弱,长此以往内部思想道德品质必将与社会总体精神规范指标相脱离,使得单位村民法律意识下降,精神思想上处于过度空虚境地,此时欲借助群众文化内涵开创乡镇综合发展局势便将是痴人说梦。
(一)地方性基础文化设施长期缺乏
文化站掌管一切乡镇群众文化交接事务,但是由于地域性经济实力不足,相关设备以及管理经验难以及时更新,不能全面渗透核心引导理念,这便引起当地信息闭塞隐患,群众之间难以建立标准文化渲染格局危机。此类现象长久延续下去,就会滋生一定规模的腐败风气,导致后期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泛滥成灾,最终将制约文化事业的多元发展实效。
(二)文化投入力度不足
文化建设事业需要结合健全经济结构进行同步衔接,这是目前创新生产技术对于乡镇群众文化格局改造的科学设定指标,因为生产技术才是决定当地异质化行业全面复苏的最大支持动力。可实际状况中,乡镇文化管理系统始终不够先进,有关企业在高端设备引进上缺乏资金支持,即便是一些群众已经掌握必要生产技术要诀,但是始终无法直接贯彻文化生产资料要求,这对于民众自我精神生活改造动力将是严重打击。
二、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布置策略分析
为了进一步摒弃乡镇文化站综合建设的瓶颈限制危机,其最好利用文化传播媒介进行人文交流实效价值宣传,有效完善文化修缮机构体系,积极推进小康社会的跟进力度。
(一)适当完善地方性文化设施结构
文化设施是无限拓展综合群众文化的必要载体工具,但是目前地方性设施是最能够引起乡镇群众关注的细节因素,现如今此类地域各类文化设施形态极为匮乏,涉及先进知识传递实效严重堵塞。为了充分调试这类隐患效应,有关管制人员必须结合各类宣传标识以及文化俱乐部等地点进行理念弘扬,尤其是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村,首要任务就是稳固文化集散性规模活动,各类组织成员集合在一起,完成前所未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宣传讲解任务。文化设施建设并非一味挪用先进资源,而是学会因地制宜,为各类政党理念以及先进科技应用知识宣传广泛奠定深刻适应基础。作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其必须兼备身心素质基础,秉承文化基础效应高度渲染理念,全面促成创新文化设施的建设成果,积极参与各类宣传性活动项目。
(二)全面开创先进文化团队气势
乡镇文化工作人员作为整个群众文化传播的首发队伍,将主导乡镇文化站验证工作核心,其构成理念在于吸纳多元文化体系要素,全程秉承健康的规范准则。按照极高文化素质角度思考,为了尽量提升这类人群的思想建设与素养完善效果,有关部门必须适当投入一定数目的资金,引进各类先进技术经验,为当地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做出适应调整贡献。这样他们才能有精力处理自身文化素养完善事务,为群众文化交流灌输更多适应性活力,促成标准秩序的有机树立。
(三)科学丰富乡镇群众文化活动
网络格式乡镇文化站是乡镇各区域各种文化的集结点,是乡镇文化的核心,以合适的集结方式把广大群众的各种文化活动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大众文化活动群体。完备地组建结合点是完善乡镇文化网的重要措施。为此,乡镇文化站要积极吸收各种专业文化艺术团体和业余文艺团队,增强乡镇文化的实力,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多元化建设;融合各种文化艺术团体的组成力量,促成以大托小、以强扶弱的发展策略,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多元化建设。
三、结语
(1)打造特色乡镇群众文化。乡镇群众文化的发展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道路,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性才能促进文化的创新,才能赋予文化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所以,对乡镇文化的创新就需要从乡镇的具体发展情况出发,根据其历史文化和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促进文化的发展。还应该结合乡镇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文化发展的激励制度,积极鼓励乡镇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增强他们对群众文化的认同感,提高群众文化的参与度就会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乡镇文化组织人员应该大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对乡镇的文化资源不断地进行挖掘,树立乡镇的品牌文化,从而促进乡镇文化的繁荣,使乡镇文化成为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加强乡镇文化内容的创新。文化内容是文化的灵魂,对乡镇文化进行创新首先应该从内容上进行创新。进行文化创新的思想应该标新立异。针对一些民族文化氛围浓烈的地区,应该注重发展本民族文化,将民族风土人情融入文化的内容中,使文化更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人民群众打造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例如,在一些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可以利用大量优秀的民俗文化创设文化内容。发展本民族文化,将他们的民族风俗习惯长久的保留和传承下去,从而使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创新乡镇文化内容对于增进人民的团结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3)加大群众文化模式的创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发展方向也开始发生较大的转变,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的群众文化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文化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现代文化发展的方向,需要不断地创新文化发展模式。群众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是必不可少的铺路石,所以应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机制,使群众文化的发展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群众文化的创新是没有具体的规定的,所以需要让人们对文化发展的道路不断进行探索,促进群众文化逐渐走向繁荣和昌盛。文化的产生来源于人们的互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应该也脱离不了这个特殊的群体,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人们应该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积累更多的文化发展经验,将其不断地进行汇总,使用在群众文化的建设中,促进群众文化更快更好的发展。
(4)加大对群众文化的资金投入力度。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的创新同样如此,所以在乡镇群众文化的创新过程中应该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对文化演出的场所和设施进行更新,开展文化知识共享工程项目,形成新型的乡镇文化网络体系,为人们的文化活动提供一定的场所,满足人们实施文化活动的需求。此外,还应该聘请一些专业的群众文化研究人员对乡镇从事群众文化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讲解和培训,增加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鼓励群众自发组建文化演出团队,给予他们一定的演出经费,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乡镇的文化队伍和专业的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使得他们的文化知识能够快速的提高。
(5)建设系统的文化网络。随着文化的发展,群众文化的活动形式开始由过去的单一化形式变得多样化,出现了广场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所以需要建立系统的文化网络对乡镇文化进行引导。文化网络系统中可以将一些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促进群众文化有规则、有组织的发展,也能够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做好群众文化的引导和控制工作,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促进群众文化的全面发展,使群众文化活动向着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形成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2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