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范文

时间:2023-03-06 16:01:41

序论:在您撰写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

第1篇

(一)调查对象

选取本市农村9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进行研究。调查对象为学校在职教师,实际发放调查问卷214份,收回214份,有效问卷21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7.1%。(二)调查工具和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本市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展开调查。在发放问卷调查的同时辅以座谈、个别访谈和个案研究等多种形式。问卷包含9个问题,主要涉及师资基本情况、教师参加培训效果评价和教师需求愿望三方面内容。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每所学校中随机抽取30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培训参与度

调查显示,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培训的人数占52.9%,而城市学校这一比例是90.2%。可以看出,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机构的培训人数不多,原因主要是学校经费紧张,没有能力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和市级培训。

(二)培训评价

1.对培训组织形式的评价

从教师参与培训的组织形式看,19.4%的教师参加过国家级培训,15.2%的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60.9%的教师参加过市级培训和教研活动,参加过校级培训和教研活动的教师占总数的57.7%。在“以往培训活动效果评价”调查中,81.4%的教师认为培训“效果不错”,4.8%的教师认为“效果不大”,主要集中在“6~15年教龄”和“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中。可见,教师对以往“培训和教研活动”持有肯定态度,认为对个体专业化发展帮助很大,但仍有部分教师不满意以往的“培训和教研活动”,特别是“6~15年教龄”和“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反映出现今组织的“培训和教研活动”没有根据发展阶段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培训目标和任务,不能满足教师宽泛的培训需求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主要原因是这些教师分别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探索期(第10年左右)、成熟期(第15年左右)、专家期(第20年左右),教师在每个阶段遇到的困难不同,有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发展的关键素质不同。

2.对培训内容的评价

教师参加培训的满意度是考察培训价值与作用的主要途径。“十二五”教师培训的重点是“双师”教师培训,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用“双能(即兼有教师与技师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说来界定“双师”的内涵,因此采用“双证”说(即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来界定。为了使“双师”教师的素质更接近“双能”要求,因此,在“十二五”市级教师培训中重点加强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教育能力培训和教学能力的培训,增加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力度,增添了“企业观摩或顶岗技能培训”。在对这种研训内容的评价“收获很多”“有点收获”“收获不大”三个选项中,66.9%的教师认为“收获很多”,21.1%的教师认为“有点收获”,12%的教师认为“收获不大”。认为“收获不大”的教师主要集中在“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在座谈中了解到,这一教龄段的教师希望得到职教教育新理念方面的培训,而过去没有列入此培训内容。另外,希望得到计算机多媒体与专业结合运用的培训,而过去多关注计算机专业教师高层次的培训,忽视了教师的普遍性要求。调查中了解到,教师对“双证”培训内容和“企业观摩或顶岗技能培训”收获多,满意度高,评价位次在前。特别对“二产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三产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达到百分百的满意。但对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如“计算机类培训”“说课课例研训”和“授课课例研训”满意度位次靠后。由于教师的职业成长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特点、经验、理论功底、所遇到的困惑问题、要达成的目标和有待发展的关键能力和素质存在差异,对培训内容的个人感悟和体会也有所不同,如对于“企业观摩或顶岗技能培训”,有的教师认为收获很大,在满意度排位上排在第2位,而有的教师则将其排在第9位。

3.“双证”教师分布

从调查样本中,有“双证”的教师占总样本的39.5%,其中专业技能课教师占64.1%,公共基础课教师占35.9%;专业技能课教师有双证的,占农村专业技能课教师的68.9%。可见“十二五”以来,政府部门和研训部门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双证”教师的培训力度有所增加。但与城市中职“双证”教师55%的比例相比,还需提高。

(三)培训需求

1.教师的参训愿望

在对教师参训愿望的调研中,教师对“双证培训”内容中除对“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培训”愿望靠前外,其他愿望排位在后。通过调研了解到教师对“计算机类培训”、“说课课例研训”、“授课课例研训”此类培训内容设计满意,但对培训形式不满意,培训中没有解决教师关切的问题。

2.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预期

了解教师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预期,有利于改革培训内容和方法,更大限度地发挥培训功能。从调查结果看,教师希望参加“授课课例研训”、“本市骨干教师主讲教学经验分享”、“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教学设计研训”、“说课课例研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培训”、“企业观摩或顶岗技能培训”,对待培训具有明显的教学实用性倾向。从教龄段看,1~5年教龄教师和6~15年教龄教师对“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培训感兴趣,16年以上教龄教师对参加“职教课改理念研训”需求强烈。

3.教师对培训者的需求

教师希望“与本职有关的专业人员”、“自己同行或一线有经验教师”担任研训教师,可以看出教师希望得到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解决策略,希望得到对教育教学问题即时、实效的解决办法。4.教师的求助对象教师遇到教学问题时,求助对象常常是单位一线教师或单位主管教学工作领导。从教龄段看,16年以上教龄教师,求助对象依次是单位一线教师、网络、企业(行业)专家。中职学校教师对待培训具有明显的教学实用性倾向。

三、建议

(一)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出台政策,在提升农村教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上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但是农村中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种种问题,如优秀教师流失、农业专业教师转行、教师职业倦怠等,影响了农村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规格,影响了全域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建议:一是要由政府牵头协调管理,出台激励措施,以全域城市化建设为核心,合理设置专业,合理建立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整体水平;二是要建立教师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增强教师的培训内驱力,激发教师专业成长意识;三是营造浓郁的培训和终身学习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可持续性;四是国家和政府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保障对农村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使农村中职教育事业得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农村中职教师在职培训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一,构建农村中职教师在职培训体系,明确各培训机构的职责范围,做好校本培训、县级培训、市级培训和省级培训等不同层级之间的沟通和衔接。第二,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培训规划,针对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需求,设计不同培训内容,切实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第三,加强专项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中职教师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培训需求,对已有培训层次做出相应的规划,在课程设置上充分满足全域城市化的政治、社会、经济等要求,研究设计符合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培训项目,探索富有特色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内容、途径、手段与策略;第四,开展校本培训,从教师、学校和本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第五,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开展网络培训,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形式,扩大培训覆盖面,增强培训教师的参与度。

(三)完善“送教下乡”制度并常态化

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培训工作要面向所有教师,给予所有教师都能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与条件,但由于农村中职学校经费紧张,教师不能完全得到市级以上培训机会,因此,要选拔城市优秀教师,挖掘优秀课例,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并将其常态化。将“做中学、做中教”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授课课例研训及一线骨干教师经验与农村中职教师分享,介绍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经验,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观摩教学展示会、观看评析名师课堂等方式,提高农村中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根据不同教师发展阶段设计培训课程

第2篇

1.结合课程知识与教学要求,以有效的方式丰富学生阅读课的学习材料

初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知识,因此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注意语文知识的强化积累,更要注重在阅读课的过程中,不断的对自己的文化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而阅读课程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在阅读课程中的收获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课程中阅读材料的选择。所以在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对语文课程知识和教学要求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指引学生选择正确的书籍,为阅读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充足的保障。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断完善,现阶段学生选择学习材料和搜集相关知识的渠道已经大大的便利化,而正是这种便利化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帮助。语文教师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来为学生列出相关的书单,例如根据鲁迅先生的课文可以为学生推荐《朝花夕拾》、《狂人日记》等,并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现在网络书店中为学生寻找最为合适的版本,进而可以在书单中丰富书籍的信息,为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提供最具有指导性的帮助。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方面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来选择与课程学习相同步的阅读材料,另一方面,在阅读材料丰富的前提下,其阅读课的收获也越来越多。

2.指导班级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的制作工作,为阅读知识的有效应用提供保障

阅读课程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基础课程教学,其学习的收获不会通过测验、背诵等形式来进行强化。而正是这种实际的情况往往会导致部分学生在阅读课后很快的忘记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而阅读课的教学往往只能变成一种形式教育下的摆设,学生通过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并没有获得有效的知识拓展。在这一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以自己的能力有效的指引学生进行阅读笔记的制作,虽然在前期,部分学生因为学习任务的繁重,其阅读笔记的质量不会太高,但是在长久坚持后,只要阅读笔记习惯养成,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就能有效的保存,而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对阅读知识的运用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阅读笔记的制作不用局限于基本的格式,教师要适当的调整对阅读笔记的区别,一方面,学生可以以经典段落摘录、书籍介绍记录等进行阅读材料的有效记忆;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感悟的写作。这些方式进行阅读知识的记录可以使得学生在阅读材料有效吸收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自己对于段落写作和文章概括的能力,进而在阅读课的开展过程中,初中阶段的学生就能获得课程以外的学习收获。

3.强化学生的课堂交流,为阅读课学习效果的强化提供有力的渠道

由于初中阶段学习任务的繁重化以及学生学习时间的紧张,很多时候一个学生在初中语文课程中能够获得的阅读知识非常的有限,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想的理想水平,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也不能获得巨大的提升。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交流的方式,来通过第三方讲述的形式将学生的阅读收获进行分享,进而促进班级学生阅读知识储备的共同提升。阅读课课堂交流的形式不同于传统课程知识的交流,在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内容随意的选择主题,为班级学生介绍自己的阅读收获,让其他同学在其介绍下获得对书籍的粗略了解,进而获得便捷化的知识提升。同时部分学生还可以根据班级同学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论点等开展评价,进而在热烈的探讨氛围内,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加深学生对于部分知识的印象。整个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做好指引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在课堂有效开展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努力强化自我学习的效果。

第3篇

教师是品德与生活课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教师的素质对课程资源的筛选、开发、积累和利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学会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利用资源,而且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引导并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1、转变教学观念,开发自身的潜能首先,教师要明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确立正确的课程观、儿童观、教师观、和教材观。《品德与生活》课程属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之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儿童的课程而非成人的课程,它是“学”的课程而非“教”的课程。新实验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着力帮助儿童感受课程的“个人意义”,力图利用蕴藏于儿童自己生活中的丰富素材,通过与儿童有限的认识和行动能力相匹配的、他们想做又能做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渗透其中,把品德教育、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课程成为儿童现实的愉快生活体验,并成为其生活的引导。因此教师应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变成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次,教师要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作为教师,要经常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知识作出不懈的努力;应善于与同事合作,通过交流信息、资源共享、总结反思等有效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实现从教书型经验型向研究型创新型转变。

2、善于利用教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例如,在教学“收获的感觉”这一主题时,教师向学生讲述了自己做“知青”时养鸡的一段亲身经历:在那物资短缺,生活艰辛的年代,自己向当地的农民买了12只鸡蛋,经过辛勤的劳动和精心的照料,鸡蛋孵成了小鸡,小鸡养成了大鸡。其中八只大母鸡要下蛋了,主人几乎每天都能从笼子里捡回一些鸡蛋。这个质朴的生活实例深深感动了学生。当我引导学生置换角色说说自己的感觉时,他们完全沉醉在一个“知青”的收获喜悦之中。

3、充分利用各学科的教师资源在教学《我的老师》这一课时,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说出任教本班的所有老师之后,就邀请部分任课老师到教室,与学生一起聊天,请老师说说自己的爱好,说说自己任教这门学科的学习要求。这样,在轻松愉快地交谈中,拉近了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老师成为了学生可亲的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激励部分学生走出教室,到教师办公室去找没有请到教室的其他科任教师,并与这些老师说几句话,回来后向全班同学汇报此行的经过。

二、巧妙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是品德与生活课人力资源中的变量,是联结家长和教师的纽带。在品德与生活课课程资源开发中,要把改变学生角色放在一个显著的地位上,使学生实现由过去的旁观者、使用者和学习者变成主人翁、开发者和协调者的角色转变。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和探索活动服务,把学生作为家、校联结的利益纽带,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使家长也成为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1、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悟道德“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同时还是教学的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学生的素质不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而是通过自身能动的活动发展起来的。例如,在组织“上学去”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调查将本班学生按住址相近原则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互相认识并交流自己日常的上学过程。通过交流加深对身边环境的了解,增进友情,相互取经,之后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把握时机加以点拨。如此,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的生活世界中去,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信息资源被挖掘出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感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品德结构是知、情、意、行四要素的统一体,这是个体道德素质不可或缺、不能割裂的有机整体。而其中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它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是儿童知行转化的桥梁。如在“我们的校园”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展“参观校园”的游戏。在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参观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学会求助、商量、合作,并考虑怎样才能更好将参观活动的成果向大家汇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相互交流自己的见闻和感想,升华学生对校园的情感。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勇于创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思品教学中,新课标指出“要让儿童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例如组织“收获的季节”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一段较长的时间准备,让学生分小组共同商量探索“秋天和收获”的途径与方法。做好活动记录,观察日记,以及图片、资料的搜集;同时,作为活动的引导者,老师们也应该及时地去检查、引导,激励。保证学生的活动持续有效地进行,学生在探究中开阔了视野,发现了南北方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差异;在探究中增长了见闻,了解到人们在秋季的衣着变化和皮肤对气候的反应;在汇报探究结果时,学生们发现了“秋天日子比夏天短”,“市场上有新鲜的花生卖”,“秋天到郊外活动景色特别美,气候特别迷人”,“南方的秋天是绿色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秋景或果实说几句赞美的话,或者编几句广告词,使学生在活动中萌生遐想,焕发创意。

三、充分调动家长资源

家长是品德与生活课课程资源中不可或缺重要因素。让家长理解品德课的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的价值,使学校、家庭同步教育,构成德育网络,是过去我们长期忽略的环节。

1、家长是学生活动的益友如教学“我的一家人”这一主题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家长请到教室,与孩子一起真情互动。活动中分小组让孩子与家人都来讲述家庭的亲情故事。之后,又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猜猜看”,让孩子和家长各在一方,分别写出家人的生日、爱好、喜欢吃的东西等,写好后让学生当评委,看他们写的是否一致,家长没有到的同学也在课堂上完成,课后请家长签字证实。这节课教师就充分利用了家长这一课程资源来辅助教学。

第4篇

关键词:语文;作文课;课堂气氛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落地实施,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人文意识的培养,新课程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活跃富有生气的课堂气氛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学习至关重要,可是如何提高语文课课堂气氛,特别是作文课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写作习惯,我会从以下几点与广大语文教师工作者进行探讨。

一、重视语文作文课课堂阅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该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直面课本,充分地进行阅读,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诗句与课本直接对话,使其进入自主学习情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谈谈最喜欢哪短话,为什么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进行平等的交流,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不同,对于喜欢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同样是喜欢这一段落,原因也是各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珍视学生的意见,平等的对待,施以幽默的话语建立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通过夸奖激励学生参与交流,各自提出各自的见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超越课堂教学预定目标,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阅读收获。

二、适当进行语文作文课课堂鼓励

鼓励教学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作文写作中鼓励教学尤其重要,作文写作如喷涌泉源,是真实的情感流露,适时给予学生鼓励表扬及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作文的写作通常都是学生单纯生活的体现,是学生作文的“泉眼”,心中有故事,通过写作来表达,心中的欢喜,通过写作来倾诉,恢复心理平静;也可通过写作淋漓尽致的表现自我,谈古论今。语文作文写作是提高学生自信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在这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正确引导,让学生充分表现,只有当学生努力获得肯定时,才会从心里产生一种成就感,增强作文写作兴趣。在作文课课堂上,我的一位平时学习成绩并不出色学生,在朗读自己写作《我生活的地球》时,脸颊发红声音颤抖还在努力朗诵时,让我既惊又喜,我没有想到他其实是那么胆小,而又如此充满勇气,我马上给予鼓励,充分肯定的他作文写作的出色,在随后的作文学习中,这位同学变得爱发言了,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三、提升语文作文课课堂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追求最佳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力时达到的完美体现,是各类学科教师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语文课堂气氛的营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应从教育思想和方法上着手,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发挥学生的创新性,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大胆质疑,不懂就问,同时教师要合理运用自己的态度、言语和技巧创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和谐进取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这样,教师就无需担心教育效果,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会完美表现出来。在语文写作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创设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教学气氛,通过对学生作文朗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摘抄下来,共同探讨,灵活借鉴,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增强了对作文写作的兴趣。

四、活学活用提高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氛围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所体现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好的课堂气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习成绩。孔子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影响着课堂气氛,那么如何营造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堂气氛呢,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创新,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工作中,谈谈对营造课堂气氛的看法。

4.1通过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尖上”。学生多动手会促进智力其的发展,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手脑结合,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语文课堂上,为了学生更直观的学习,课堂气氛不再局限于只是听和讲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杂志看到了很好的句子,用本记录下来;在报纸上看到了精彩的语句,裁剪下来,通过这样的手工方式,增加了记忆,让语文学习变成了有趣的活动课。

4.2通过微笑授课提高课堂气氛

微笑使人心情愉悦,学生也是如此,在课堂上教师的教态尤其重要,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态能感受到教师的热情,直接影响学生上课的情趣。微笑授课,就是用微笑面对学生,让学生对教师没有惧怕感,课堂气氛温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压抑,提高学习兴趣,紧张的教态会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对开展教学工作非常不利,课堂气氛也会很生硬、冷漠,学生学习起来也没了兴趣。微笑授课是促进融洽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的一剂良药。

4.3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运用到各门学科各个课堂中去了,多媒体教学以成为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和要素。语文作文课堂也可以与其紧密结合,有声有色的教学形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语文作文实例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做成幻灯片,配上合适的音乐,通过声色结合的多媒体技术感染学生,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

作为一节好的语文作文课,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能自主学习,让“要我写”为“我要写”,“被动写”为“主动写”,“害怕写”为“喜欢写”,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乐趣,所以,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非常重要,对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让学生在有趣活动中感悟提高

一堂生动的课能让学生的收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生动的课堂离不开和谐的课堂活动,只有在和谐的师生交流的课堂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和自觉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主动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我就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我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学习的劳动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随时帮助学生解决。这种交流与讨论的活动,不仅使同学们在感悟中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会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二、 让学生在吸纳收集中开拓视野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生德育的前沿阵地,教师应该具有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胸怀,吸纳其他学科的优势和特长,在选取、创建、完善教育资源的同时,广泛收集和采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鲜活的教育资源,极大限度地激活教育资源的生命活力。可将语文课文、美文欣赏、新闻报摘等有选择地引入课堂。如现代女作家毕淑敏《谁是你的重要他人》作为心灵鸡汤一类的文章,对于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成长历程,是大有好处的。这篇文章无论从文采上还是从事实的说服力上都是震撼人心的,将其引入课堂,对于解决“什么是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的问题都大有裨益的。

还有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一直为学生所共同关注,开发和利用好时事热点往往能给思想品德课增添许多新鲜感,这也是思品课堂活力的一个源泉。利用多种有利条件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发动学生搜集社会热点,实行“课前五分钟新闻播报”,内容涉及重要新闻、社会问题、“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这样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将科学实验操作性强的一面引入课堂。这样,既拓展了教育资源,又可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对于互动性的增强也是大有好处的。我曾尝试着将“心理测试”、“科学实验”、“科学猜测”等想象空间强的文本进行改装,分段设置悬念,分层进行展示,让学生在头脑中完成实验和猜测,逐渐得出实验结果。最后再巧妙提升,结合课堂主题,顺理成章地达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三、 让学生图文欣赏中拓展思维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任老师。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图文并茂,生动而又通俗,这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但有时也会“喧宾夺主”,学生只注意图画而忽略了文字和知识。因此在图文并茂的新教材面前,教师引领学生所进入的课堂教学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应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教师应针对教材特点,在教育资源的呈现方式上,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丰富视觉感官,冲击视觉感应等多方面多给予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本中某段文字的理解,绘制成图画变成课本插图。有必要的话可以汇集成班级《课本插图集》。让学生在看、读、说、写、画的过程中,对课堂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学生往往在快乐中接受道理,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教育无痕”的目的。将漫画书、口袋书、卡通书、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图片等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它们内容轻松,图画夸张,故事情节吸引人,可乐逗趣,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

如在讲“情绪万花筒”时,将达·芬奇著名油画《最后的晚餐》展示出来。在分析画面中的人物惊恐、愤怒、怀疑等面部表情、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的同时,告诉学生,人的情绪是丰富多彩的。漫画的最大功能是留有许多的空间让我们去联想,在夸张、讽刺与幽默中感悟、明理。在具体操作中,我们采用说漫画、画漫画、展示漫画、给漫画取名、给漫画增加对话、根据漫画写故事等激活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

第6篇

一、深化教学研究,提高教学实效。

1、组织教师继续学习《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师生发展。

教研组定期进行业务学习活动,继续组织聋教全体老师认真学习《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深入领会其精神,重视学习教学新理念。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鼓励全体老师学习各类教育刊物中有关聋教教学的新做法、新思路,要求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重点的组织学习。我们全体组员做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吸取知识; 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培养学生语文、数学等学科运用、实践能力的同时,重视人文因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淡化繁琐的讲解分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在主动实践过程中积累和感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将教学过程看成是老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大语文、大数学等大教学观,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科学习和应用的渠道,增加学科实践机会,提高学习效率;讲求训练手段的多样性,提高练习有效性,作业设计采用分组分层式,让不同学生学有所获。

2、 紧抓课堂教学,促进师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此我们尽可能地为老师们提供学习、扩展的空间和自我展示的平台。

(1)听课:听教研课,老师们做到组内研究课、公开课必听,边听边思,及时评注,课后评课、总结;听资料课,我们利用网络、或外出学习培训教师带回来的课堂教学资料,组织组员观看外地优质课,分享先进地区的教学资源,大面积地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听常规课,平时教师之间也互相听课、随时交流、学习,青年教师更是虚心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抓住一切机会外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2)教研课:根据工作计划,我们每位教师本学年都上了一节以上的教研课。做到课前集体备课,骨干教师引领,任课教师执教相结合;听、评课做到全员参与。并收集研究课的全部资料(包括教案、课件、反思等)存档。

3、开发校本课程。

我们根据目前课程与教学情况,立足于课堂和教学实际,开发职教、心理健康、综合实践课课程,以及语文、数学(乡土教材)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取得较好成绩。如滕副的语文课和我们的手工、烹饪、劳技等课。

二、抓好课题研究,深化教学改革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功能及运用的研究》的课题研究。重视研究过程,将课题研究与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与课题相关的培训、研究、总结、交流活动,让课题研究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真正使课题研究成为促进学校发展助推剂。本组成员每人都撰写了论文,并全部获自治区级三等奖以上。

四、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全体组员的手语水平急待提高,今后我们除了强调教师自学手语外,将安排出更多的集体学习时间,并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促进教师手语水平的提高。

第7篇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感悟数学;现代教育技术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学习知识的途径和方法,逐渐对原有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产生重大影响。近些年来国外一些名校的公开课以及我国的大学视频公开课呈现在互联网上,为人们学学课程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视频公开课或许将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产生冲击。教育教学的改革就应该贴近社会、贴近时代,努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受教育者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

我校数学分析课程2003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对如何建设精品课程、如何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数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去这样一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和思考,2012年9月我校视频公开课“数学分析选讲”正式上线,并被教育部确定为“精品视频公开课”。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以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为主,“数学分析”作为数学专业一门比较抽象的基础课,在面对面的课堂讲授中,数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尚有一定困难,如何使网上的观众有兴趣愿意看,看了能有收获,真正能做到社会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确实存在比较大的困难。我们在“数学分析选讲”视频课程的准备和录制中,坚持从问题出发,深入浅出的教学理念,从模型实例、历史发展引出问题,在自然趣味中给出严密的数学逻辑描述,从最简单的实例出发,以直观生动方式讲述无穷、极限、微分、积分、级数等抽象概念的原始形态及其发展演化。在系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其中涉及的数学研究问题的思路,用到的数学建模的思想、化归、归纳、类比、联想、合理猜测等数学方法,使得视频课程对学过和未学过数学分析的学生都有教益。视频公开课上线以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一、坚持从问题出发的教学理念

著名数学家乔治·康托 (Georg Cantor)说:“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科学地提出问题需要更多的洞察力和创造性,提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从问题出发的教学思想,注重讲授问题和概念的来源和背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数学特征,把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引入教学,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要善于从问题、背景出发,循序渐进地讲解抽象、深奥的数学概念和理论,在复杂的证明中理清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与风格。

“数学分析选讲”视频公开课坚持从问题出发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视频公开课的教学主要结合两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一是微积分学中的基本问题:极限、微分、积分、级数等;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微积分感到困惑的问题,比如运动和无穷引入数学以后,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悖论,为什么要引入极限的概念,极限的定义为什么看起来多少有些奇怪等等一些学生十分关心的问题。从学生最关注、最感到困难的问题出发,才能够提高网友观看视频课的兴趣,一旦提出了问题,那么他们解决问题的注意力更集中,主动性会更强烈。

怀特·威廉(White William)说:“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这就使得数学课程教学可能变得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数学会感到比较困难。因此数学视频公开课更要注重从问题出发,分析问题的关键,从感性过渡到理性,进而抽象出数学的基本概念。在“数学分析选讲”视频课的教学中,我们尝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方法,从数学研究的高度,引出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注重数学概念的背景和来源,重点讲授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等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极限”,为了引出极限的概念,使学生理解极限的本质特征,理解无穷小量,我们从求瞬时速度的问题展开分析,通过求瞬时速度(无穷小)、无穷多个数相加、兔子和乌龟赛跑等三个具体例子,说明由于运动和无穷引入了数学,无穷的不可到达性,在数学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引起的混乱,结合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牛顿的原著《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引出了微积分学的基础—极限理论,将历史发展与现在的学科系统相结合,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引进抽象概念,并根据极限理论揭示无穷和有限的关系。这对于理解极限理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数学刻画无穷的重要手段是极限。但是为什么要采取ε-N、ε-δ这样“有些奇怪”的语言来描述极限过程呢?“数学分析选讲”视频公开课把问题回溯到古希腊时期,通过分析欧几里得的平行公设如何使用特别措辞,十分巧妙地处理无穷和有限的关系,说明今天的数学思想正是古希腊数学文化的一种传承。用有限的数量关系,肯定的语言描述了极限这样一个无穷的变动过程,使不可能达到的无穷状态利用有限的数字去加以验证和刻画。

二、注重讲述数学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

“数学分析选讲”作为一门课程,不能是一些内容的拼接,内容上相对要比较系统完整。我们围绕数学分析中的最基本问题展开,前后呼应,选题中的每一节相对独立。该课程把讲授数学知识作为一个平台,重点讲述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示了数学建模、联想、化归、类比、合理猜测等数学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发现与创新。数学视频公开课通过课程内容这个载体,把数学理性思维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从最简单的实例出发,阐明抽象概念的原始形态及其发展演化,在复杂的证明中强调研究问题的思路,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思维品质和思考方式。

化归的方法是数学方法论中的基本方法之一,视频公开课中我们从3个实际问题出发,重点讲解如何转换观点、使用化归的方法研究数学问题。包括最佳视角问题,光线传播问题,特别是通过研究速降曲线的例子,使用微元法把问题线性化,再运用化归的数学方法把它转换为已知的光线折射定理,导出曲线满足的微分方程。例子生动有趣,并且从一个方面展示了数学的发展脉络。

合理猜想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手段,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我们在视频公开课中从两个级数求和的例子出发,通过中学数学的韦达定理(根和系数关系),运用类比和猜想,特别是从有限到无穷的类比,通过合理猜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感悟到数学的基础上,大胆地猜想。一步一步地从已知向未知过渡,通过合情推理,“猜出”了级数的和。并使用幂级数理论、微分、积分手段严格证明了猜出结果的正确性。通过简单的实例,展示了类比、归纳、合情推理这些重要思想方法在数学发现、数学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在视频公开课中,为了使听众真正理解数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在视频课上我们也采用了“原汁原味”的(但是简明易懂的)数学方式来讨论研究问题。例如通过实例,一步一步抽象出定积分的定义,再从速度函数、路程函数的实例中“看到”微分积分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导出微积分学的基本定理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并且演示了严格的数学证明。使听众感悟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展示了严格数学描述的魅力。

三、数学视频公开课要切实做到“深入浅出”

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兴趣。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知识,寻求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发自内心的强烈的学习知识、探求未知的愿望是学习的原动力。视频公开课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这里完全是观众自己主动地学习。要使在网上浏览的网友能够看完一门课程,能够有所收获,首先要使他对公开课所讲的内容、讲课的方式有兴趣。提高观众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应该是课程设计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平常课堂教学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但是提高观众的学习兴趣不等同于降低知识门槛、淡化知识。大学视频公开课课程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为学习者以后创造知识提供知识积累,数学视频公开课在系统的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立足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积极地参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知识的能力,是我们视频公开课教学的基本目标。

如何做到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并且有所收获?我们感到数学视频公开课教学的重要原则应该是两条,一是从问题出发,二是“深入浅出”,深入浅出的关键是“浅出”。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George Pólya)说:“从最简单的做起。”事实上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提得越简洁、越清晰,则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在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特别是学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为其今后应用知识、创造知识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数学原本反映了世界最基本、最简单的数字特征、几何结构。大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和严谨的逻辑推理等基本特征。但是数学同时是一门追求简洁的科学,一个好的数学问题为了突出其本质特征,必然是简洁的。我们视频公开课的教学,应该从最简单的实例出发,阐明抽象概念的原始形态及其发展演化,在复杂的证明中理清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一个好的数学报告,好的视频课程一定要简明,只有简明才能易懂,只有易懂才能对听众有益,数学绝不应该是一门十分费解的科学。

四、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要发挥团队作用

一门视频公开课的完成,除了主讲教师的讲授外,要有前期多媒体课件的准备,要有录制的教学安排、听众学生的调度、录制的后期制作、字幕输入以及专家评审后的修改等大量的具体工作,需要有一个包括老中青教师的教学团队来共同完成。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课件要有一个包含青年教师的团队来完成。人们可能会想,内容非常抽象的数学课程中,如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不能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不是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事实上多媒体课件完全可以用来讲授抽象的数学课程,只要课件制作精良,讲授到位,多媒体课件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的核心是设计思想要清晰。数学是一系列经过筛选、提炼、组织的直觉,许多数学家的发现更多的是依赖于直觉。数学视频课更多的应该是帮助学生从大量的现象中,根据自己的直觉来筛选、提炼出抽象的概念和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利用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的特点,在较短的时间里,把问题展示清楚,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和处理这个问题。在多媒体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问题的本质特征。

数学视频公开课同样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多媒体课件,绝不能一次翻一页,要把问题、数学公式一行一行地展示,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把问题的引入、问题的解决按逻辑顺序清清楚楚地展开,使学生和教师同步思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内在的逻辑结构。

视频课除了现场录制以外,后期制作十分重要。网络上挂的视频课不同于课堂讲授,课堂上要考虑讲课的节奏,对一些问题要适当重复,网络教学相对来说就要节奏紧凑,听众没有看明白的可以自己重放。视频课的语言尽量要精炼、准确。为了保证真实的课堂效果,学生紧跟问题思考,视频课我们尽量一次录制通过,这就要求除了讲课前的充分准备和前期在教学团队内试讲外,后期制作要对录像做大量的技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