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社区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2 15:09:42

序论:在您撰写社区调研报告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社区调研报告

第1篇

区这个方面做一次调研报告,作为自己挂职工作的总结。

一、社区基本情况

xx社区位于长沙城南xx小区,东连韶山路,西接五凌路,南临湘府路,北靠友谊路,与湖南省政府和xx区政府办公大楼

毗邻,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同时它又是xx区拓南兴城,打造天心生态新城的前沿阵地,也是长株谭一体化战略的沸点

xx社区于XX年成立,是一个新型的涉农社区。现有常住户2600余户,常住人口8000人,其中未成年人300多人,流动人口

1200余人,有辖区单位6个,1个涉农小区,社区党支部有党员63人,现有居民代表69人,社区两班成员7人。

社区拥有市内一流的办公场所,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辖区内科普、医疗、文化、治安、幼儿园、小学、银行等综合服

务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管理制度健全。特别是,通过开展创建新型社区活动,参与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以来,社区创新氛围

浓厚,活动经常,创新特色鲜明、措施有力、效果明显,近几年来分获市、区文明社区称号,计划生育连续三年被授予红旗单

位、市卫生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措施

(一)、领导重视、思路明确、观念创新。

1、组织开展解放思想的大讨论。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按照市、区的布置,结合社区实际。社区于XX年5月组织党员和居民代表,认真学习党

的xx大报告,结合实际,在全体党员和居民中组织开展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创新型社区为目标,以创业富民为目的的“两

创”大讨论。会上,党员和居民代表发言踊跃,各抒已见,认识统一、目标一致,都认为学习xx大精神,落实到了实处,解

决了实质性的问题。

2、争取支持解决好“硬”环境

xx街道地处省府、区府的腹地,也是市府城南新城的窗口。街道工委就提出创建三湘“名街”,着力打造xx的目标。社区

两委乘势而上,提出打造xx“名片”,树立xx品牌,创出xx特色的思路。在街道的重视和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入150多万元

。在xx小区建设一栋建筑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省内一流的社区综合性办公楼,配置了一流的办公设施,开办了绿色网吧和多

功能青少年文化活动阵地,国内多个省市组织队伍前来参观学习,省市多家媒体曾先后予以报道。

3、领导重视,着力打造“软”环境

为了创建创新型社区,去年社区领导班子清醒的认识到,按照市、区政府的要求,光有硬环境是不够的,必须下大力气解

决好软环境建设。为争创创新型社区创造必备的条件,领导班子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是主要领导深入辖区单位加强联

系和沟通,争取单位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解决资金来源,二是组建三支业余队伍(文艺队、老年花鼓戏队和老年健身队),三

是聘请常年专业老师(专业舞蹈老师、专业机器人指导老师和市委党校老师兼任的创新顾问),四是筑巢引凤、“借鸡生蛋“

,为切实抓好软环境建设,社区依托xx小学xx小区房源充足这一有利资源优势”牵线搭桥“,先后引进一批专业艺术培训学校

、幼儿园和诊所,在小区”安家落户“,为创建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创造了好的条件。

(二)、打造特色、树立品牌。

1、组建机器人俱乐部,为打造特色树立品牌,社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依托青少年多功能文化活动阵地和xx小学这一资源

优势,在街道的重视和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又投资20万元组建了市内一流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机器人的俱乐部,分

设了演练室、培训室和收藏阅览室,以及日常接待、信息反馈工作平台,配置了集灭火、足球、lex和搜救等一流的机器人训

练设施和教学设备,制定了培训操作演练规则和活动制度,聘请了2名兼职老师和一名管理服务人员负责日常管理接待、培训

和指导,为创建工作创造必备条件。

2、整合资源,强化功能,形成合力。

第2篇

一、社区绿化概况:

此次移交的社区共17个,辖区总面积11.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37万人,绿化面积63884平方米,其中11250平方米为今年实施社区绿化改造工程新增部分。

二、社区绿化特点:

1、绿化面积相对较小,但点多面广,且分布不均。

街道地处老城区,社区街弄狭窄,可绿空地少,且不集中,因此绿化率极低,部分社区绿化面积仅二、三百平方米,个别社区甚至不足100平方米(如西大社区仅90平方米)。相比之下,东西部社区情况好点,绿化面积基本在1000平方米以上,像海星社区、平阳社区超过5000平方米。同时,社区绿化面积大小不均,小的一处仅5平方米,大的超过1000平方米;且较为分散,一般社区绿地分布在6、7处,个别社区甚至达到16处(如中大社区),给养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社区绿化基础薄弱,设施不齐全。

由于街道社区本身基础设施薄弱,因此部分群众将门前绿地当作垃圾场和下水道,随意倾倒垃圾或生活污水。部分社区原有花坛残缺破损、面转脱落,影响市容。因此,我公司接管社区绿化以来,不但要实施绿化改造、养护,同时对要其绿化设施进行维护,像大蒲湾社区就投入4000余元对社区6个花坛进行维修。同时,由于社区绿地均未敷设水管,给夏季养护增加了一定难度。

3、社区绿化质量较低,品种单一。

由于种种原因,社区绿化基本以草坪、低矮灌木为主,缺少层次,档次较低。在小蒲湾等社区我们发现大叶黄杨树种,成片死亡,原因有二:一是缺少专业人员养护管理,二是该树种易招虫害,且杀虫剂的用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是为生物的抗性。一旦病情蔓延,不但会给社区绿化带来毁灭性打击,还可能殃及城区绿化。

4、居民爱绿护绿意识不够,绿地破坏现象较多,管理难度较大。

我们在相当多社区发现绿地遭人为破坏现象:原本的草坪被部分居民当作了嬉戏地,随意踩踏,使草坪死亡,踩硬了泥土;中兴小区及外西河两侧部分居民在绿地晒鱼鲞,加剧了绿地的盐化,以至不适种植树木;部分居民随意在绿地上晾晒被子、衣服、拖把等,甚至种菜得都有;我们在中联步行街还发现不少居民把花坛当作了垃圾箱,用餐后的垃圾都倒在了花坛边上,使种植土发出阵阵恶臭,植物基本难于存活;晚上醉酒之人更是把花坛当作了公共厕所,以上种种给我们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

三、建议及对策:

1、抓紧实施社区绿化改造工程,逐步改善绿化基础设施,提身升绿化档次。

今年区政府安排110万元创卫专项资金,实施社区绿化改造工程,总面积11250平方米,目前已基本完成。社区绿化质量较以往有一定程度改善,同时在植物选择上我们增加了茶梅、桂花等品种来替换易受虫害的大叶黄杨树种,实现绿化的多样性,建立乔、灌、草多层次的复合结构的植物群落,增加开放性空间的绿化,努力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另外,为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建设资金,我们把改造的重点放在临街及居民相对集中的场所、广场绿地,其余绿地则尽量做到整洁为主,并与社区干部进行沟通,达成共识。

2、建立园林为主,社区为辅的社区绿化专业养管队伍,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

绿化工作“三分种,七分养”,养护管理至关重要,必须建立一支社区绿化专业队伍。根据街道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海星、平阳、荷东等绿化面积较大的8个社区落实10名养护人员,专门负责所在社区绿化工作,由社区发给绿化养护承包费,园林公司负责具体指导、监管、考核,并建立奖罚制度。

另外,社区绿化工作有别于城区绿化,更加需要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因此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教育尤为重要。

3、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监管考核制度及街道社区、城管等相关单位的联系制度。

公司养护科全面负责社区绿化工作,责任到人,并建立工作台帐;公司督查部门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检查,并登记入册,作为月(年)度考评依据。同时,社区绿化工作离不开街道社区、城管等相关单位的支持与配合,必须尽快理顺相互关系,分清职责,落实责任,并建立联系制度。

4、本着属地管理原则,以社区为主,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居民爱绿护绿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部分居民的爱绿护绿意识却没有相应提高,绿化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居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社区绿化监督管理,同时城市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城管进社区机制,积极发挥城管执法部门的行政职能。

四、存在问题:

第3篇

一、我市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背景

(一)**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我市从**年起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已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市市情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自**年起,我市逐年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到**年底全市已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到97个,大大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为我市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社区实践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在社区卫生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在职卫生人力资源最突出的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尤其是中专以下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较大(占63.80%)。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缺乏、知识结构与业务能力缺陷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对这些转岗到社区从事全科医疗和社区护理工作的医生和护士进行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知识的培训,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是摆在我市卫生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我市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做法和体会

由于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及培训起步较晚,无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面对大量的培训需求,如何在较短时期内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掌握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全科医学思维能力和诊疗策略,能为社区居民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成为全科医学教育培训面临的首要新课题。为此,我市在对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基础上,根据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现状,实事求是地确立了我市开展全科医学教育与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基本工作思路。

(一)加强领导,积极探索

我市及各区(县级市)卫生局对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卫生局科教处;并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指导委员会”下设“社区全科医学培训及科技交流”工作组;各区(县级市)也相应成立了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1、开展强化社区卫生服务观念培训(1996-1999年)

2、举办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班和社区护士骨干培训班(2000-2001年)

此外,为积极推进中医中药进社区,我市在国内率先开办了2期中医师全科医学培训班。

(二)合理规划,稳步推进

**年,我市被正式作为全省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试点城市之一。我市分别组织制定和实施了《**市**-**年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规划》(穗卫基[**]2号)和《**市**-2010年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规划》,明确要求我市各区(县级市)在**-**年期间重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力争到**年底前对已经转岗并已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完成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从**年起对即将转岗或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逐步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培训合格取得《**省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证书》后才能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对县以下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和乡村医师进行全科医学知识与技能培训,到**年底完成农村相关卫生技术人员的全科医学轮训工作。从2008年起逐步转入以毕业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核心的全科医学教育,高等医学院校非全科医学专业毕业生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均需参加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到2010年建立起符合我市市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和培训制度。这些规划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全科医学培训工作的开展,截至**年12月31日,已有5940人完成和正在参加培训,超额完成了《**市**-**年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规划》规定的岗位培训任务。

(三)充分利用**地区医学教育资源优势,抓好全科医学教学师资队伍及教学基地建设

为推进我市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了《**市全科医学理论培训教学基地基本要求》、《**市全科医学临床实习基地基本要求》、《**市全科医学社区实践基地基本要求》,在各单位申报及组织专家审定的基础上确定了首批三种类型的**市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基地:一是以具备医学或护理类专业本科或专科教学条件的医药院校为主体,以培训全科医学理论为主要任务的“全科医学理论培训教学基地”5个,二是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为主体,以培训临床实践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全科医学临床实践基地”23个,三是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以培训社区卫生实践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全科医学社区实践基地”13个。

同时利用暨南大学、中山大学、**药学院、**医学院、**省疾病控制中心、**卫生学校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市和各区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工作、具有实践经验、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医师建立了由215位专家组成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并对所有入选的师资进行了全科医学相关知识培训。由于组建了一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协调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师资队伍,逐步规范了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及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从而保证了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质量。

(四)统一管理,分类指导,逐步形成和完善市、区(县)二级培训网络

全科医学教育与培训工作涉及面广,而且我市13个区(县级市)的经济水平、医学教育与卫生资源差异很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按照“五个统一”(统一培训大纲、统一培训计划、材、统一考试、统一发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积极发展,逐步完善”以及长远发展与当前需求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了“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分片实施”的工作思路,对全市的全科医学培训工作进行分类指导,积极依靠政府支持,先易后难、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工作,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市、区(县)二级培训网络,并形成了两种教学与管理培训模式即一是全程委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理论教学基地进行教学与管理培训模式;二是在区(县级市)卫生学校或医院设立教学点共同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采取在培训学员集中的区(县级市)设立教学点,由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理论教学基地和教学点共同管理。教学点所在的区卫生局协调安排培训名额,教学点所在卫生学校或医院负责安排教学场地和学员管理,我市批准设立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理论教学基地安排教学计划、组织教学、选派师资和考核验收。这种模式学员就学方便,区(县级市)卫生局主管人员可及时了解培训进展情况。

(五)加大投入,建立试题库与教案库

我们率先在全国建立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试题库与教案库,强化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的内涵建设和教学管理规范,确实提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质量。

(六)积极探索开展全科医学学历教育

**医学院通过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全日制本科和成人业余本科学历教育,在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促进了我市全科医学培训教学和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并为我市下一阶段开展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1、师资问题。由于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开始较晚,无法快速组建一支合格的全科医师师资队伍,目前只能依靠专科医师进行全科医师培养。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仍然是当前全科医师培训的当务之急。

2、目前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师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还比较低。为了保证全科医师的高质量和高素质,可考虑采取“分流培训”,将学历层次低的人员转岗培训为社区所需要的医疗卫生辅助人员。

3、进一步加强培训质量的管理与评估,及时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将培训效果和效益的评价同培训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需进一步完善有关配套政策

1、制定并完善全科医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和全科医师资格注册制度,并将全科医师的培训、管理与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更多的高素质的医师选择全科医师职业。

2、联合**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如**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学院,探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建立激励机制,支持并引导医学毕业生选择全科医师职业,进入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

第4篇

一、社会救助工作概述

社会救助是社会成员因有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个人生理、心理等原因而导致陷入生存困难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时,由国家或社会有关部门依法给予一定的物质或资金的救助和扶助,使其基本生活得到保证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它主要包括经常性的社会救助、紧急救助、临时性救助和社会互助活动等四方面内容。由政府主要承担的经常性社会救助和以慈善事业为主的社会互助活动是社会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紧急救助和临时性救助分别是应对自然灾害情况和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

近年来,市在中央有关精神的指导下,通过积极探索,已初步形成了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分类施保”的政府救助体系,即通常说的四位一体救助体系。其中,生活救助是对民政传统对象(孤老、孤残、三胞胎、散居归侨)、重残无业人员、失业人员及其家属等对象实施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其它各类补助(协保补助、粮油帮困卡、节假日临补等);医疗救助主要针对“三无”人员、低保家庭中患病住院以及门诊大病治疗的人员、低收入家庭中患大病重病的人员;教育救助内容包括学生学杂费减免、学生免费午餐及相关申请减免的出证等;住房救助的主要形式为房租减免和廉租房。另外,近年还发展了支内支疆生活困难补助和分档帮困补助等一系列解决历史形成和遗留问题的相关政策措施,从而使社保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公平稳定和文明和谐。

二、社区(街道)城市贫困居民的基本情况

社区(街道)位于徐汇区的中部,是80年代建成的新型居民社区,面积4.19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0万余人,其中户籍人口7.6万人,外来居住人口2万余人,有20个居委会,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城市社区。社区极端贫困人口和困难家庭基数较小,据统计,年被纳人城市低保的困难人口为389人,仅占社区户籍人口的0.5%,而且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见图1)。但贫困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社区内还存在着相当多生活不富裕和由于各种特殊和突况致贫的居民,社区的困难家庭一直在1000户以上,几年来,通过广泛排摸、及时走访和数据动态更新,年纳入困难家庭数据库的有1800户。

目前,社区困难人口的构成情况如下:大重病占18.4%;无业老人占15.4%;低收入占15.3%;低保占11.2%;退休老人占10%;重残无业占6.9%;失业占5.6%;支内支疆占5.4%;困难学生占4.8%;其它占7%。社区困难家庭体现出三个特性:一是困难情况的相对性。目前绝对贫困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低保、低收入边缘的相对贫困群众众多,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需要得到有效的帮助;二是困难情况的持续性。从上述困难家庭的结构特征看,病患、老龄、退休失业的家庭较多,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这些家庭客观上讲都是无法通过个人和家庭的努力摆脱贫困,将维持一定的困难时期,尤其是社区的人口老龄化特征明显,年60岁、70岁和80岁以上人口分别占社区总户籍人口的25%、13%和4%,老龄人口的救助需求处于持续的高水平;三是困难情况的地域性。社区困难群体地域相对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一二、三四等老旧住宅区和千二四、华鼎等动拆迁地区,而2000年以后开发的居民区如爱建园、万科、长春等则鲜见有困难户。

三、社区(街道)社会救助的主要工作做法和特色

近年来,街道社区经济的迅猛发展为街道各项社会事业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撑。社区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始终高度重视帮困救助这一民生工作,坚持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义内化为社会救助工作的宗旨,在落实好各项政策性救助的同时,不断加大街道帮困基金的投入力度,帮困专项资金一年上新一个台阶,年年有显著增幅。从年的39万元逐年增加到年的500万元,平均每年增长90%。为了切实用好救助政策和帮困资金,街道专门制订了《街道帮困救助工作管理办法》,着力强化社会救助所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工作责任和主导地位,逐步形成了“一口上下”的帮困救助工作格局和“阳光帮困”的运作机制。街道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规范政府救助行为的同时,还积极整合社区资源,拓宽救助渠道,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帮困救助,努力实现社区救助对象的全覆盖。

1、救助机制,“一口上下”。在帮困救助的工作实践中,街道实行了“一口受理”、“一所运作”、“一口拨付”、“一口统计”、“一网覆盖”的“一口上下”运作方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个统一”的帮困工作格局。一是救助对象统一。救助所在仔细排摸的基础上,建立基础性数据库,按照困难对象不同的特征,细分了11个困难类别,详细注明个案情况,做好信息跟踪和动态管理,确保了救助工作的准确性。二是救助标准统一。由救助所根据社区党工委整体工作要求,制定总体救助方案,在实施帮困前直接从数据库中调用救助信息,根据对象情况分类,统一救助标准,杜绝了重复、遗漏和错位救助现象的发生,增强了救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资金管理统一。社会救资金统一归于社会救助所,“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管、一个口子出”,街道其它部门和居委会不再设立任何救助资金项目,是名副其实的“一口”上下,确保了社会救助的运行更为清晰、更为透明,防止了腐败行为和不公正现象的出现。四是救助运作统一。每逢重要节日和其它帮困节点,按照党工委、办事处的统一部署,由救助所统筹安排,各街道科室部门、居委会紧密配合,统一时间节点、统一下拨资金,统一发放救助,统一反馈意见,统一处理投诉,保证了帮困救助工作的规范有序和及时有效。2007年救助所在区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根据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开发了“徐汇区街道‘一口上下’救助系统”,该系统已在年春节的帮困救助工作中操作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到了有关领导的肯定,并在全区加以推广。

2、公开透明,“阳光帮困”。在“四个统一”工作构架基础上,街道推行“阳光帮困”,采取公示办法,把帮困救助工作彻底置于全社区居民的直接参与和监督之下,自觉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20个居委会按照“阳光帮困”原则,结合居民区自身特点,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运作方式。例如三四居民区困难居民比例大,居委会形成了一排(排列帮困名单)、二摸(了解核实情况)、三论(居委集体讨论)、四听(听取党员、群众意见)、五示(公示帮困名单)的帮困“五部曲”工作法;新苑五六七是街道帮困人数最多的居民区,他们通过“四会”制度确保帮困到户到人、公平公正,即总支讨论会(掌握工作要求,讨论具体措施);社工工作会(传达精神,拟定名单,初步核实);居民听证会(征求意见,及时调整);党员扩大会(各大楼党员逐一分析帮困对象和数额,集体确定帮困名单)。古宜居民区的帮困对象较少,但人户分离的情况复杂,每年4次节日帮困前都召开由参与面广的大评议会,对帮困对象进行逐一评议,对个别情况采取一事一议,确保了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调整帮困对象,让节日帮困金最大发挥普惠居民的功效。“阳光帮困”的实施,使社区的民生工作真正地做到了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有力保障了社会救助的“公正、公平和公开”。

3、坚持长效,形成特色。社区街道机关干部的帮困送温暖工作做得及时到位,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个性特色的帮困方法。一是从05年党员先进性教育开始,在社区列出了44户特别困难的群众,由机关干部常年进行结对帮困,每月上门看望并送上帮困金。二是机关党员干部每月从工资中捐出30元,对社区5名困难学生进行助学帮助,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或参加工作。三是每年专门列出50万元资金,用于帮助社区的困难学生,让他们完成学业。四是专门设立了医疗帮困卡,每年50万元为困难家庭就医解决实际问题。五是对老干部困难家庭进行特殊帮助,每月走访并专门设立困难老干部的帮困基金。

4、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实行单位、社区共助共建,帮助社区困难家庭渡难关,是社区的重要特色。一是充分发挥党工委兼职委员作用。社区4名兼职社区党工委委员中有两名是社区单位的党政负责人,他们一直关心社区的帮困工作,除身体力行地为困难家庭提供帮助外,还利用单位的优势资源协助、协调街道帮困救助工作,动员本单位职工参与社区助学结对活动。二是引领统战人士献爱心。著名的统战人士杨晨,是查尔斯电子有限公司的老总,多年来他组织单位职工与十三村居民区的困难学生开展结对助学活动,公司连续6年邀请敬老院的老人吃年夜饭,获得普遍好评。三是发动“两新”组织做贡献。社区“两新”组织近年来长期开展以助学为重点的救助活动,如通翼物业、嘉怡广告公司设立专项资金,长期联手助养8名社区困难学生;大众公用、兴菱贸易公司等6家公司年出资近3万元,通过社区综合党委的组织平台签约资助社区12名困难学生等。好饰家园艺超市有限公司等非公企业还大力支持“4050”工程,积极帮助安置社会弱势群体,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安排残疾人培训上岗。四是整合共建资源同参与。各居民区主动联系附近的社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帮困救助活动,如新苑一二居委会与开隆广告公司共建,每年出资慰问老年人;古宜居委会与家饰佳、大众交通等单位开展共建,帮助困难群众,每年下发的款物都超过1万元;千鹤二四居委会把居民区帮困与做好再就业相结合,就业援助员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近两年解决再就业百余人,从源头上帮失业人员解困。近年来在社区党工委的引导下,社区单位参加社区帮困蔚然成风,社区上下形成了共同关注慈善事业,共同资助社会救助工作,共同关心困难群众的良好救助工作环境和社会帮困氛围。今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捐助活动,共募集各类捐款425.82万元,收到特殊党费49.59万元,在10月份向灾区“送温暖、献爱心”的募捐活动中,又募集到捐款26.2万,全新衣被近3000包。

5、社区主导、作用明显。社区(街道)是区委、区政府派出机构,在关注民生,帮助群众工作中,发挥着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一是弥补政策性救助的不足。以街道为例,共有200多户低保家庭和4户特殊救济对象,虽然按照政策落实了应保确保,按时发放了各种保障金,但对于一些自身能力较差、生活来源主要靠政府救济的困难对象,仍是杯水车薪,不能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诸多困难。而街道帮困基金充分发挥了其灵活性和自主性,以节日帮困、高温慰问、秋季助学、医疗帮困等多种形式向他们提供资助,显著地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二是关注政策边缘的困难群体。每个救助体系下都会有相当一部分政策边缘的困难群体,政策性救助惠及不到,家庭经济又确实存在困难,如:家庭总收入在千元左右的三口之家和患癌症的退休老人,他们都不能享受到政府的利民政策,成为生活在“阳光边缘”的困难户,遇到孩子中考、高考或突发事件,很快就会被拖垮,家庭经济捉襟见肘。街道帮困基金以其灵活的救助方式,很好地帮助了这类人群。三是缓解社区基层的突出矛盾,促进社会和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部分群众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会滋生疏离主流社会,甚至反抗主流社会的情绪和心态,容易形成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尤其对于那些老上访户、劳教释放人员和潜在的不安定分子,街道帮困基金在合法和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适当地运用帮困手段进行长效控制,安抚了他们的情绪,有效地缓解社区基层的突出矛盾,保障了社区的一方平安稳定。

四、目前社区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救助工作在保障最低生活水平、促进社区稳定与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救助覆盖面和力度与救助需求间仍存在矛盾。政府救助制度的刚性规定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覆盖面的有限性,哪怕是街道帮困标准柔性相对较大,也总是要设定一些条件的,这些规定和条件在确保政策公平性和操作性的同时,也产生了政策边缘人群施救难的问题。同时,民政部门常规的社会救助相对于部分较大、较突然的救助需求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即使是街道应急和有针对性的帮困也不得不遵守一定的权限,救助金投入力度还是显得相对不足。这些不足更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

2、救助制度还存在诸多缺陷。首先,缺乏一个科学的家庭收入核实查证制度,无法对低保家庭的财产收入等情况作出客观的调查,只能通过表面现象来判断,难免有失公正。其次,没有一套有效的激励制度,对于一些低保家庭而言,低保的附带政策过于优厚,由此消减了这部分人群的就业愿望,甚至出现了寻找借口不就业和故意使用人单位放弃录用等情况。再次,用工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了低保家庭成员隐性就业时有发生,这样,便产生了前面述及的低保人群中工作适龄人口常年不减的现象。

3、救助工作实施过程中,难以科学有效地应对人户分离的情况。由于目前申请低保主要以户籍地为主,为掌握人户分离对象的实际情况带来很大难度,常常信息不对称和更新不及时。对于那些长期不住的人户分离对象,理应逐步弱化帮困行为或者原则上不再帮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事人在得知别人拿到救助金的时侯,心里不平衡,每逢节日就到居委会吵架闹事,要求帮困,这对帮困基金救助“人在户在的困难对象”原则的贯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结果使得好成了坏事,反而造成了不和谐现象。

4、一些专项救助的运作机制还不成熟和不完善。如在医疗救助中对于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大重病人员先期医疗费的支付难度较大,符合医疗救助的大重病人员救助比例太小。又如廉租住房的申请、审核较为复杂,政策的上下衔接不到位,效率较低,同样也面临财产调查上阻碍。另外,在支内支疆生活困难补助和分档帮困补助的受理与审核中,由于没有系统的监督机制,一些地区或单位违反规定开具“人情证明”、“关系证明”,给审核带来极大的困难。

五、进一步改善社区社会救助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社会救助工作法制化的步伐。根据多年来已基本趋于成熟社会救助工作的经验做法,尽快制定一部适合市情,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又能兼顾长远的地方救助法规,确保社会救助制度的长效性和权威性。通过社会救助法制化进程来解决救助对象确认程序与方法上的不规范问题、救助项目和内容不合理问题、救助对象申诉权利保障问题等。坚持依法行政,落实分类施保,强化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保确保”。

2、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健全各项救助制度,根据困难群众致贫的不同原因和贫困的不同程度,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并制定相应的救助标准,促进社会救助体系由“普救型”向“补救型”发展。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体,专项救助为重点的长效救助机制,进一步明确医疗、教育、住房和意外事故等四个救助工作重点。适当授予救助部门相关的财产调查权,建议将低保申请由户籍化向属地化倾斜,以便加强对人户分离对象的有效控制;对用工不规范的单位及故意隐瞒就业情况的个人加强处罚力度,尽可能减少隐性就业情况的发生。

3、提高救助工作和救助对象的信息化水平。应从上到下建立起信息化的工作平台,对救助政策和救助对象进行信息库管理,及时更新和调整救助对象的动态信息。要在信息库的基础上,形成救助工作上下畅通,切实解决目前信息资料不够准确和人户分离情况难以掌握的现状。应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应将民政、社保、公安等人头信息实行资源共享,确保救助对象信息的准确,提高救助工作的办事效率,真正实行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全覆盖,不遗漏。

第5篇

韦若男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摘要】本次调研是参加了“1+1”基层培养计划的活动内容之一。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怀宝镇社区办领导的带领和支持下,调查了怀宝镇社区的多户家庭以及一家工厂,并从中获得很了许多信息。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给这个小镇带来很多的好处,改变了这个小镇的面貌。

【关键字】怀宝镇 清洁 社区

一、背景

近年来,我国城市环境在大力整治下日益改善,乡镇、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各种污染在威胁乡镇人口健康的同时,会因迁移转化而影响到城市人口的健康。因此,乡镇污染问题亦是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怀宝镇位于融水县西北部,于东经10°87′14″,北纬25°17′30″至25°21′45″。距县城52公里,地处九万大山,贝江中游。南与罗城县龙岸镇毗邻,东与四荣乡接壤,西与三防镇相连,北面连接安太乡。境内森林资源丰富,风光旖旎,林木贮材量居全县第一。水陆交通便利,省道20253线和贝江自西向东贯穿全镇。全镇总面积262平方公里,属山区地形,耕地面积2.9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5771亩,有林面积28.78万亩,森森覆盖率70%,辖11行政村(街),111个自然村(屯),总人口1.63万人,有苗、瑶、侗、壮、仫佬、毛南、水、汉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78.35%。怀宝镇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最重要的一个乡镇之一,开展“乡村清洁”工程是怀宝镇的重点项目。

二、现状

     怀宝镇开展“乡村清洁”工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街道的面貌。街道两旁的垃圾渐渐减少了,小河的垃圾减少了,垃圾池多了,垃圾桶多了,路边堆积的物品少了,物品反复利用次数多了。怀宝镇现在多出了一群这样的人,他们早上回开着拖拉机,拿着扫帚和铲子沿着马路清扫垃圾,他们就是我们小镇可爱可敬的清洁工们,他们会挨家挨户的取走放在门口的垃圾然后运到垃圾场焚烧,这使得我们小镇没有了垃圾的臭味。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义务为人民服务。自开展城乡清洁工程以来,乡镇府的工作人员、社区干部、党员们义务清洁河岸两旁的垃圾。在以前,家庭垃圾都是往河里扔,导致了河水污染,河岸两旁的垃圾堆积很多,这个现象严重的影响着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政府决定义务清理垃圾,政府官员、社区干部、党员们曾多次清理河流、河岸,最后,河岸干净了,河水干净了。

     怀宝镇虽然实施了清洁工程,大部分得到了改善,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社区、政府对清洁工程的宣传力度太小。大部分的宣传都是以横幅、海报、标语为主,没有深入人心。群众人民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

2、资源太少,发展困难。城乡清洁工程不仅仅是食品垃圾的处理,更多的是生活垃圾。剩菜剩饭的处理、家圈的粪便处理等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

3、开展的地方范围太小,仅仅在于街道、小区、校园之类而已,工厂、森林垃圾斗没有得到改善。

4、清洁人员没有落实到位,垃圾经常出现没有按时收取和焚烧,清洁人员的管理不到位,没有清洁人员按时清扫街道,导致街道经常出现较多的垃圾。

三、建议

     1、要宣传教育,依靠群众。不到单单依靠横幅,应该加入一些新的元素,比如播放比较优秀的城乡的图片或视频,组织群众学习保护环境的主要性和一些方法。街道、马路是清洁乡村活动的主战场,广大群众是乡村清洁活动的主力军,要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做好服务工作,发挥主力军作用。自觉打扫自家屋内屋外、门前庭后,自觉清理自家田园道路,自觉形成科学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2、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多渠道筹措资金,各级财政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要优先用于积极性高、工作效果好的村屯。建立整合项目带动机制,把国家现推行的农村“一事一议”、风貌改造、人饮工程等扶贫项目整合起来,通过推广沼气池建设与“三改”(改厨、改厕、改圈)工程结合起来,推进农村人居卫生环保。

3、要统筹规划,加大建设。用发展的战略眼光做好长远的规划,把开展清洁工作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同步进行,加强街道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完善保洁设备和设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推广硬化道路,保持沟渠通畅,通过植树绿化,建立生态人居环境。

4、要加强管理,创新机制。明确职责,管理到位。有一套长效的机制来维持得来的成果,建立和落实好保洁制度,确保整条街道有多名保洁员。要树立服务意识,把清洁乡村工作作为服务人民群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之深入人心并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

5、确保清洁人员的工作上质量。很多清洁人员都是业外工作,经常是有空才去打扫,没有按时,打扫时没有全方面打扫,只是倒垃圾而已。清洁人员应该按时打扫街道,可以每天清晨打扫或傍晚打扫。

第6篇

一、社区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浓厚社区文化氛围,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居民群众文化素养。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加强文化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提高文明素养、争做文明居民”、“除陋习,树新风”等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读书、健身、歌咏、舞蹈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加居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自豪感。二是打造社区文化品牌,做到文化上墙,文化入心,文化育人,在继承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塑造富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神,组织社区居民群众追求崇高道德,弘扬先进文化,树立文明新风,创建文明和谐社区。三是在全社区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居民”等活动,大力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事迹,不断扩大文明创建活动的覆盖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全社区文明程度,推动社区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区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

什么是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应当怎样建设?社区和上级部门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把社区文化看成是单纯的文娱活动,而没有从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上考虑。检查、指导、考核社区工作时,社区文化建设往往不受重视,处在可有无地位。

2、社区文化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社区文化建设没有固定费用,平时开展文化活动所需经费主要是靠街道补助和社区收入补助,存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导致许多文化活动因缺乏经费无法正常有效开展。即使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受经费制约,质量和品位不高,难以获得社区居民群众的满意。

3、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社区没有固定文化活动场所,开展文化活动要租借场所,对开展文化活动带来很大不便。电视机、VCD、音响设备等文化设施设备陈旧单一,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图书室图书数量少,报刊杂志少,且是各个单位捐赠,内容陈旧,针对性差,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阅读需求。

4、社区居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热情不高

社区绝大部分居民群众满足于“你演我看”、“你画我看”、“你唱我听”的阶段,真正热心参与文化建设的人不多,对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存在不利影响。

三、解决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1、提高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扩大社区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深受广大社区居民群众喜爱的社区文化活动,广泛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充实社区居民群众精神生活,提升社区居民群众文化素养。

2、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适当增加并逐年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社区要广辟渠道,寻找资金途径,广泛吸收活动资金,调动一切力量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物资投入;以此改善社区文化设施,增加文化活动的次数,吸引社区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离不开社区文化干部,选拔任用社区干部时,要充分考虑社区文化建设的必需人才。上级部门要定期对社区文化干部进行培训,提高社区文化干部的文艺素养与组织活动能力。社区要加强文艺团队建设,把既有文艺特长又热心文艺工作的居民群众组织起来,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活动的质量,增强对社区居民群众的吸引力。

第7篇

**派出所辖区由**街道、双石镇、思延镇、原清仁乡、原龙门镇五星村组成。2020年11月,按照公安厅相关要求将原清仁派出所整体合并到**派出所,辖区管辖7个社区、9个自然村,实有人口56093人,实有单位2971家,实有房屋36546间,2020年度一网考全省2类类派出所第7名。按照上级通知要求,我所通对社区警务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社区(驻村)民警队伍现状

(一)警力配置。建立7个警务室(主城区3个(先锋、金华、汉姜古城),工业园区1个(经开区警务室)、农村3个(双石、大同、思延)),每个警务室落实1名专职社区民警,2到3名辅警模式,因辖区面积较宽广,囊括了主城区、工业+农业园区、农村山区特点,因地制宜开展社区工作,对于偏远山区要求社区民辅警每日必须有人24小时驻勤。

(二)硬件配备。目前,每个警务室都有统一外观标识的办公用房,双石、大同、思延、经开区警务室在原一乡一派出所修建派出所办公,民辅警有独立办公室与生活区。汉姜古城警务室与社区居委会一起办公,金花、先锋警务室在8.10特大暴雨中受灾,现在**派出所内办公,目前先锋、金花、汉姜古城、思延警务室新址已经选定,目前已经进入装修设计阶段,预计在下半年装修完毕。每个警务室配备有2到3台电脑,1到2台打印机,2到3不移动警务终端,双石、思延各配备警车一辆,经开区与大同共用警车一辆,每个警务室配备1到2辆电动摩托车。

(三)职责任务。因派出所面积宽泛,各警务室承担的职责各异。在“一网考”为工作核心与导向作用下,主要承担着人口管理、安全防范、治安管理、服务群众等诸多职责,管理辖区内的特种行业、租赁房屋、复杂场所以及涉枪、涉爆、涉毒等危险物品单位;掌握重点工作对象等基本情况,熟知重点单位、行业场所数量,掌握重点单位、场所的基本情况等;同时警务室民警还要负责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查办案件、完成追逃破案等任务指标,警务室民警承受了繁重的工作压力。

二、加强社区警务的主要措施

(一)推行“流动警务室”,提高了社区(驻村)民警的工作效能。为解决派出所人员少入驻警务室时间不能保障的问题,推行了流动警务室的工作机制,依托派出所现有的警用面包车,组建了“三人一车流动警务室”,由一名民警和两名协勤人员乘驾一辆警车组成一个“流动警务室”,积极推广“四头儿”工作模式,即:入户访查到“炕头儿”,法律宣传到“街头儿”,预警短信、宣传材料发送到群众“手头儿”,代办和预约服务温暖到群众“心头儿”。同时,对警用面包车实施合理改造,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打印机、350 兆对讲机、录像机、照相机、单警装备等器材,完善了车载电子显示屏、播音喇叭等便民服务设施,使“流动警务室”集接处警、打击、防范、宣传、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有效促进了社区警务室建设健康发展。

(二)返聘“二线”民警重返“一线”,破解了警务室“有室无警”的问题。为解决城区警务室有警无室的问题,深挖警力资源,提出了启用已达科级任职年龄界限的免职“二线”人员充实社区警务室的构想,给予经济补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二线”民警自愿报名,双向选择的原则,首批挑选了一批 老民警,重返一线,担任社区民警。这批民警都有着在一线工作的经历,其中有许多人担任过科所队长,年纪最大的 59 岁,还有一年即将退休,但依然有着强烈工作、奉献余热的愿望,一门心思扎根社区警务室工作,有效缓解了警力不足的问题。

(三)开通“网上警务室”,搭建了警民沟通“新桥梁”。为 26 个警务室均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联入互联网并建立了虚拟警务室,26 个社区警务室全部开通了“网上警务室”,开设了“便民服务”、“警民互动”、“警情通报”、“警方提示”、“举报投诉”、“在线交流”等多个栏目,并规定社区(驻村)民警每天必须登陆网上警务室开展工作,及时处理群众的求助、咨询、建议、举报等信息;通过“便民服务”、“在线交流”等栏目推动警务公开,创新便民利民措施,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根据辖区治安状况及发案特点,依托“警情通报”和“警方提示”做好社区安全防范和法制宣传工作。群众可登录“网上警务室”在线或离线咨询,预约办理户口、身份证等业务,反映辖区治安情况、社情动态,提出对派出所工作、社区警务意见、建议。

(四)实施科技强警,强化了社区警务室信息化建设。为提升社区(驻村)民警的防范效能,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和经费保障,主要交通干道、温室大棚聚集区和重点要害部门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珍稀皮毛动物养殖户在社区民警推介下全部安装了电子报警装置,有效地预防了事故案件的发生。同时还要求社区民警每季组织召开一次警民恳谈会,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每月召开一次警情通报会,向社区干部通报社会治安状况,研究治安防控措施,每周一次治安预警周报,提醒居民加强自我防范。

(五)落实绩效管理,激发了社区(驻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借鉴精细化管理理念,研究制定了《派出所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考评指标体系》,全面实施了对社区(驻村)民警的综合考评和绩效考核。坚持表彰奖励向基层实战单位和一线民警倾斜的要求,对基础工作扎实、辖区治安秩序好、发案少、群众满意,及时发现和提供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情报信息,提供重要线索破案的社区(驻村)民警,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三、当前社区(驻村)民警队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警力配备严重不足。社区(农村)警务必须有足够的警力保障。目前,除去所长、内勤、办案民警,社区(驻村)民警只能兼任,而每名社区(驻村)民警,管辖人口大多在1.5 万以上。然而社区(驻村)民警承担的职责、现有工作条件,决定了大量工作仍靠人力面对面来完成。显而易见,社区(驻村)民警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影响社区(农村)警务工作持续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因素。

(二)部分派出所领导对社区警务工作重视不到位。从整体情况来看,派出所领导对社区工作重视程度高,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推动这项工作。但是,部分派出所领导存在重视考核工作,轻视基础工作的不良倾向,导致警务室民警难以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到深入辖区、深入群众、搜集情报线索、指导安全防范和强化治安管理等工作上,现在还流于在家接警出警办案,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治安防范、矛盾化解、服务群众等基础工作上,造成派出所基础防范不牢、动态管理水平低下。

(三)社区(驻村)民警工作压力较大。当前,社区(驻村)民警既要维持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转,又要落实上级部门分配的任务,还要应付大量的非警务活动,导致每天从早到晚地干,疲于奔命。另一方面,由于社区(驻村)民警直面群众,有的群众把警察当作“万能人”,经常被置于各类矛盾的“交汇点”,啥矛盾都交民警解决,啥困难都找民警帮助,要求苛刻,使民警工作开展难度很大。调查中发现,社区(驻村)民警普遍认为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工作压力大,精神上空虚,不想心甘情愿常干。

(四)社区(驻村)民警业务能力不够强。从社区(驻村)民警现状来看,工作能力离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还有一定的差离,表现为:一是不愿意俯下身子。由于社区(驻村)民警身兼数职工作繁杂、交通工具配备不足、考核机制不健全等实现问题,导致社区(驻村)民警不愿下基层,工作浮在表面上,下基层的主动性不强。二是不懂得做群众工作。个别社区(驻村)民警缺乏社会经验,不懂群众心理,不懂群众语言,不懂与群众打交道的方式,和群众说不上话,不能很好的与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三是不善于发动群众。一些社区民警不善于与乡镇(街道)领导、治保干部、村(居)委会人员、乡贤人士等协调关系,不能充分发挥好他们在社区管理防范中的作用。同时一些社区民警宣传组织能力不强,不善于组织群众,社区群众发动不起来,造成社区民警工作中唱独角戏。

四、加强社区(驻村)民警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抓好思想教育,培养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在社区民警中大力开展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性质宗旨教育,执法理念教育。开展向服务群众的英模范党育、周希胜等学习活动,引导民警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工作,关注民生、体恤民情、顺应民意、保民平安。时时处处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通过社区民警的工作,让人民群众体会到方便,让人民群众感觉到安全,只有这样就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积极争取增加编制,科学有效置换警力。根据当前全县公安机关警力资源缺乏的现状,应积极争取编制,多渠道招录警力,大力引进优秀人才;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推行公安文职人员制度,把从事内勤工作警力置换出来到社区工作;进一步加强社区警务室协勤配备力量,协助社区民警清查户口、宣传群众等,增加社区工作力量。

(三)抓好业务培训,提高社区民警的职业能力。素质决定水平,水平决定成绩,提高社区民警的业务素质,做好社区工作的重要途径。一是开展岗位练兵。搞好社区工作需要掌握和占有大量的基础信息,不下苦功夫不行,没有刻苦的精神不行,要在社区民警中大力倡导勤学苦练的精神,定期开展熟悉人口等比赛,树立刻苦学习的典型,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二是搞好业务培训。二是搞好业务培训。治安部门要开设网上社区民警应知应会专栏,为社区民警提供学习平台;每年要组织一次社区民警培训,提高社区民警的综合素质;定期邀请专家授课,提高社区民警解决难点问题的能力;适时召开现场会,使社区民警更好的掌握做社区工作的方法。三是抓好传帮带。三是抓好传帮带。在新老社区民警交结时,要改变以往简单交接户口册、重点人卷宗的情况,规定新老社区民警交接前,要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由老社区民警带新社区民警深入社区熟悉情况,待熟悉情况一个后,再进行工作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