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程序员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2 15:09:38

序论:在您撰写程序员学习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程序员学习计划

第1篇

一、工作方面

作为公司的新员工,首先要与同事们相互熟悉,不说认识所有人,至少要认识大部分同事,与大家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分配的工作任务要积极及时的完成,作为新员工,分配到的任务肯定是非重点,繁琐的基础性的事,但是即使是这样,也不能松懈,敷衍了事,基础中才能学到真本事,对待这样的任务更要认真仔细。做好了这样的事,才有可能获得信任和肯定,被任命重要的任务,才能成长起来。

二、学习方面

最为初出校园的新人,必然有很多在实际开发中常用而我却从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学校教授的只是基础,进了公司,仍然不能停下学习的步伐。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了问题就得及时解决。我的步骤一般是先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自己无法解决则到网络上寻求答案,网上也无法找到可靠的答案则询问周围的同事帮忙解决。认真听他们的讲解,牢牢记住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便下次遇到时能尽量自己就能解决问题。

14年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作为从事web应用开发的的程序员,首先mvc规范必然是要熟练掌握的,这是学校中只是简单提到的东西。首先通过李刚的《轻量级javaee企业应用实战》,对ssh这样的一个mvc思想的架构有一个初步宽泛的了解,然后在分别对struts,spring,hibernate进行深入了解。根据网上资料,国内较好的struts方面的书是孙卫琴的《精通struts:基于mvc的javaweb设计与开发》,在大体学习了ssh后,就从这本书开始细致的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然后是林信良的《spring技术手册》和《prospring中文版》,最后是夏昕的《深入浅出hibernate》。

第2篇

1. 学习一门新的不同风格的编程语言

这是很需要的一件事,因为如果你只了解一种语言,它就会局限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你的职业发展。所以在新的一年,你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体验不同的编程风格,并学以致用。

2. 提高你的已有技能

如今很多机构都提供了大量的在线课程,在这里你可以强化技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果你更喜欢那些面对面的课程,也是可以的,甚至你可以到当地的大学听课。

3. 活动你的手指,但不是在键盘上

从你的书架上拿起“刺客信条”或其它游戏,用手柄和方向盘操纵游戏,活动你的关节和手指,当然还可以减压。

4. 减少咖啡因的摄入

无论你之前喝了多少咖啡、茶或是其它功能饮料,都应该在新的一年多喝水,最好在每一天都能喝8杯水,因为即使有一点脱水都会让你感到疲惫,没有力量。

5. 按时交付每一个项目

当然,这一点你不能完全控制,但是你要确保你的文档按时交付,不拖累整个项目的进展。

6. 更多的时间选择学习 练习

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练习,看书效果不明显,可以选择在线看视频教程学习。目前国内IT在线教育做的最好的应该是扣丁学堂,可以经常去他们网站去观看学习,总之,多学多练,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7. 关注更多信息

你有很多编程上的智慧可以分享,给自己一个展示的机会,现在有很多的组织需要编程上的帮助,你可以为这样的组织贡献力量。

8. 备份数据

我们知道硬件都不是坚不可摧的,随时要检查你的备份情况。尝试免费和安全的云存储,当然投资给一些好的硬件设备,设置安全的密码都是很好的方法。

9. 生活得更有趣

第3篇

自2015年10月15日始,本人有幸打开了“华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网。其间有不少的视频对本人感触颇深。诸如“课堂教学艺术的设计”及“主题班会的设计”的视频可谓别具一格。下面就这两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感想。

“课堂教学艺术的设计”我认为既然是艺术,那就必须要做到独具匠心。正所谓匠心独远。作为教师,你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既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又要要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而这两点要在课堂上完成,那这节课甚至每一节课,你都要做到精心设计。要设计你的教学方法,要设计你的教学过程,甚至至于设计课堂上的每个细节。要使每一节课做到行云流水,使每一节课能够将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如水塘,要时时激起涟漪,切记出现惊涛骇浪。这样的课堂应该说才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再说“主题班会的设计”。中学阶段的三个年级学生具有三种不同的心态和生理状态。作为一个班级的主导者,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动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要能够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确定班会主题。一旦主题确了,就看这个会怎么开了。如果只是班主任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有时甚至也口若悬河,时不时冒出一两句幽默性的语句,这样的班会不开也罢,它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自己来做,自己来说,无论是自己的长处还是其他人的不足之处,班会课上学生自己说出来,指出来,定能收到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生不小了,老师不要也不应该老是把他们当小孩子看,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定向,有自己判定是非的标准,老师应该充分相信他们。班会课上让他们自由发挥,尽情讨论或辩论,那么这节班会课定会成功。

上述只是个人肤浅的认识,甚至可谓是鄙陋的认识。这些认识也只有待在以后的学习或观摩的过程中来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C语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技术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学生学好C语言设计不仅能够为日后编程语言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而且也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但是就目前高职院校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所取得成果来看,很难令人满意,因此需要对教学进行适当改革。

1.高职院校在C语言理论教学的改革

1.1精简和添加教学内容

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教学,所讲述的理论知识的量和深度都要满足其需求。进行精简的主要内容有,过细过多的语言。例如输出和输入函数中对格式控制符的详细介绍可以进行精简,一些缺乏实用性的内容可以适当的将其删除,例如共用体、位运算等内容,而其中的文件、指针等内容则不需要对其进行过深的讲解。同时应适当的添加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例如,数组、循环结构等。

1.2教学应以程序设计为主线

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应当本真“强算弱语”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分析常用算法,已加强对程序设计思想的合理引导。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熟练掌握C语言知识的同时,掌握程序算法的实现,从而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编程习惯。

1.3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板书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有着一定作用,但是其也有着缺点,因此在应当合理利用多媒体对缺点进行弥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不易被发现或着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进行显示。例如,对于课堂中的问题可以利用Flas进习惯显示,而且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可以事先将教学课程设计好,这样可以降少教师在授课期间的板书时间,而且可以将课件分享给学生,共享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板书的作用被过弱化,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完全以依靠多媒体进行,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十分不利。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的起初阶段,授课教师应当对板书进行适当的应用,通过板书的形式一步一步的完成对程序的书写,这样教师板授课期间可以依据课堂的情况对书写进行控制,并且可以通过回顾、语速、提问的相互配合,促使学生的思路能与教师同步,而通过课件对程序进行演示,很难依据学生情况情况对程序进行控制,学生无法得到足够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思考,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c语音理论程序设计过程中,应当适当的将板书和多媒体进行结合,使两者的优点都能够得到发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感受都能够得到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2.C语言程序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

2.1创设教学情景

(1)在创设教学情景过程中,个体、认知、意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必须要紧密,相互之间要互相协作,不同的环境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效果。在C语言程序设计过程中,设计环境是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情景的创设过程中,应当与实际经验相似,对知识背景进行还原,从而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使学生可以学习到C语言程序设计中涉及到的更多知识。C语言程序设计本身就“信息化技术的一部分”,在其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教学过程中,对现代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应用,实现真实情景的创设,其中应用的方法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其中包含的情景主要由以下几种:

(2)故事情景的创设,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对C语言掌握的水平,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通过故事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讲给同学。在授课期间可以尽量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从而使学生能够加强对知识的构建和理解。通过实验心理学可以了解到,学生在知识上的获取上可以通过听觉和视觉多种感官共同完成,并且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可以提高人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3)问题情景的创设,问题情景的创设是在C语言程序设计过程中在学生和教学内容中设置一个合理的疑问,从而将学生引入到一个与知识内容相关的环境中。设计问题环境可以使学生的探知欲望得到激发,从多个方位、多个角度对教学中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出一个新的认知结构。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环境进行设计的方式种类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故事、音像、图像等多种方式进行问题设置。

模拟实验情景创设,在创设过程中,首先应当依据实验设计与教学内容相接近的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然后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利用,实现设计目标。例如,在利用C语言进行一个网吧计费系统编写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将自己所了解到的网费的计费标准进行罗列,不同区域的机器的收费标准不同,每隔多长时间完成一次收费,将多种情况都罗列出来,教师在利用C语言进行一个简单的程序编写,这样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让学生体会到C语言的用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遇到的困惑,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实验环境与真实情况的相似程度。

协作情景的创设,写作情景与外部环境的类似程度较高,对合作精神和高级认知能力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养成都有着重要作用。一个庞大系统的编写通常都需要一个团队完成,这也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与其它课程中的一个主要区别。在协作情景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会发生适当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教学内容目标的合理安排和逻辑能力,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协作能力的培养。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协作环境的设计可以利用的网上的交流工具有很多种:QQ、微信、电子邮件等。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协作、竞争、角色扮演等方式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利用C语言编写一个计算器。利用信息化协作学习环境,可以实现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性,从而使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

2.2开发信息资源

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另一个基本策略就是开发信息资源。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拥有更多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设计、开发、应用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效率,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应当给学生一定帮助。针对一些难懂的语句和指令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在学生编程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各种材料。例如,学生范例、演示文稿等,这些资料更多的以电子文档形式呈现,从而使信息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所开发或连接的信息资源进行应用,通过调查、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的技能和知识,从而使学生C语言程序设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的学习。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注重信息资源开发,避免教学情景成为“空中楼阁”,信息资源开发与教学情景创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第5篇

【关键词】立体化教学资源,问卷调查,访谈

一、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涵义及其体系结构

(一)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涵义

教学资源是指向教师、学生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存储形式,是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影响和改变学生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外部条件。立体化教学资源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是数字化时代教学现代化的标志,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网络化,优化教育资源诸要素配置的重要途径。

(二)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体系结构

根据我国目前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一般将其体系结构描述为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和学科(专业)网站三个层次。

1、立体化教学包。立体化教学包是以课程为单位,将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以纸质主教材为核心、以相应的辅助出版物为配套的多功能、多媒体、系列化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实施方案。就内容而言,立体化教学包一般包括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CAI课件、网络课程、电子图书、试题库、案例库等。教学包的产品形态和表现形式主要有纸介质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和网络出版物等。教学包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呈现包括纸质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等多媒体、立体化产品形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各自应有的优势,满足多种应用需求,支持多种模式的教学环境。教学包中这些内容相关、表现形式各异的教育资源,既有重复和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是管理教学资源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它将教学资料以知识点为单位,按科学的存储策略组织起来,以光盘或网络服务器的方式,给使用者提供满足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学需要的知识单元素材和媒体素材。为了加快高校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启动了大学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该项目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大部分骨干专业和基础课程都已建成了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为广大教师提供了高质量、高水平、内容丰富的教学基本素材与优秀的教学示范课程,促进了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学科(专业)网站。学科(专业)网站是出版社根据相应的教学层次、学科、专业和领域建设的服务型、综合性的网站,内容包括信息服务、资源服务和教学过程服务。网站为教师、学生、编辑、作者和专家提供在网络上交流的平台,为广大教师信息交流、学术讨论、专家咨询提供服务,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授课。对学生来说,则通过教学支撑平台所提供的自主学习空间来实现学习、答疑、作业、讨论和测试。这样,在编辑、作者、专家、教师、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以网络为纽带、以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站为门户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的体系,用快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和优质的教学服务促进教学改革。

二、课题背景

当前,社会信息化进程把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大学生进行“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出了新的目标。同时,“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趋势。

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广东省教育厅的共同推动下,由张景中院士牵头,组织十余所高校共同开展了“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建设工作 。改革项目力图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构建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元教学体系。我院以“面向高职高专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应用效果”为项目主题,项目组开展了研究,旨在探究:(1) 面向高职高专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应用效;(2)学生对面向高职高专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应用的满意程度及有待改进的地方。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高职高专学生是否喜欢并愿意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2、高职高专学生是否认为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有利于对课程学习?3、学生对使用立体化教学的各种资源持有何态度?4、该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有何地方有待改进?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使用该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178 名学生进行调研,具体形式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

1、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8 份,回收有效问卷173 份。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度,调查采用了匿名的方式,事先向学生讲明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态度及学生对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真实需求,以便进一步改善现有的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问卷由项目组老师发放并当场收回。调查结果用计算机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并进行了人工核对。

2、访谈调查。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为了能够交叉引证学生对问卷的回答,证明数据的有效性,项目组成员对15 名学生自愿者进行了采访。访谈语言为中文。具体访谈问题如下:①你是否喜欢使用《C语言实训教程》及其辅助光盘这本教材?为什么?②你觉得《C语言实训教程》及其辅助光盘对你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有帮助吗?具体体现在哪里?③你觉得《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学习资料如何?有何方面需要改进的?④你觉得上《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老师如何?有何方面需要改进的?

(三)调查结果分析

1、高职高专学生是否喜欢并愿意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

这一部分包含两个问题,主要关注学生是否喜欢利用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学习、使用《C语言实训教程》教程和学习辅助光盘的频率。

其中, 图1中的A选项为“喜欢”,B选项为“不太喜欢”,C 选项为“没有兴趣”,从图表中可看到A选项高达94.68%,由此可知同学们喜欢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学习。

图2中A选项为“频繁使用”,B选项为“每次课一次”,C选项为“每周一次”,D选项为“一次也没用过”,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学生选A的比率为14.45%,选B的比率为14.45%,选C的比率为64.74%,选D的比率为6.36%,从该项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93.64%的同学会使用到光盘,28.9%的学生使用光盘频率较高。在后续的访谈中,当被问及对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纸质教材、辅助光盘、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态度及理由时,有10名学生表示这种立体化教学资源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应的学习材料;4 名学生表示立体化教学资源里的资源量比较丰富,而且希望资源的形式能多样化,有得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有1名学生表示对纸质教材中的实例不满意,认为太过于枯燥,建议设计一些能串联整本教材又实用的实例。由此可见,总的来说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学生对于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态度是比较满意的,并没有因为陌生而排除或抵制这一种学习资料。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学生有比较强的自主学习愿望和能动性,愿意积极主动地去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2、高职高专学生是否认为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有利于对课程学习?

这一部分主要探究学生立体化教学资源使用效果如何,既对学习帮助大不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对你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帮助大不大?( )

[A]很大 [B]大[C]一般 [D]没帮助

从图3看,只有4.42%的学生认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对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帮助不大,说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能较好的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可进一步加强对它的研究和使用。

(2)您认为该实训教材的对你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作用大吗?( )

A.非常大 B.较大 C.一般 D.不太大 E.一点也不大

从图4可以看出:同学们选A的比率为38.15%,选B的比率为47.4%,两者合计为:85.55%,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该立体化实训教材的对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起到很大的作用,使用效果较好。

(3)您认为该学习辅助光盘的对你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作用大吗?( )

A.非常大B.较大C.一般D.不太大E.一点也不大

从图5可以看出:同学们选A的比率为34.10%,选B的比率为36.99%,两者合计为:71.09%,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该立体化实训教材的学习辅助光盘对大多数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起到很大的作用,使用效果较好。

从图3、图4、图5中可以充分看出立体化教学资源效果较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后续的访谈中,当被问及立体化教学资源对学习是否有帮助?为什么?有9名学生表示对学习帮助很大,主要是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形式多样,能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风络。其有5名学生特别提到了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有利于学生随时进行学习的有效资源;也有3 名学生提到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提供了一个和同学讨论及老师交流的平台,这样的互动交流使她获益匪浅。当然也有2名学生提到,由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相对而言比较自由,不像常规的课堂有老师监督,因而有时学习的效率不是非常的高,还有1个学生提到,希望老师能更多的加强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习时的指导。

3、学生对使用立体化教学的各种资源持有何态度?

这一部分包括三个问题,主要针对学生对于立体化教学的各种资源的满意程度。

(1)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设计很合理,你认为( )

[A] 很同意 [B] 同意[C] 不好说[D] 不同意

(2)您认为该实训教材的实验设计如何?( )

A.非常好B.较好 C.一般 D.不太好 E.非常不好

(3)您认为该学习辅助光盘中内容设计如何?( )

第6篇

P出=I2R=E21(R+r)2R=E21(R-r)21R+4r.

在获得表达式后,我们直接给出P出-R变化的图象,通过一定数量习题的练习就认为形成了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实际学习中,学生对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熟练的只是在线性函数上,而对于复杂函数解析式相对应的函数图象是什么样还没有真实地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为了教学的便捷,我们只是按照“学生应当能理解”这一默认的方式进行教学,用直接给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记忆,势必然造成“这不是真正的函数图象,而是经验性的描述!”这一认识.同时,对函数图象形状的理解和单调性以及其变化规律将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上述教学形式虽然我们引导学生通过演绎推理获得这一结论,但对于“数”和“形”不太熟悉的对应图景我们缺失了通过实验探究这一体验形式真切获得可感知的函数图象,这无疑“短路”了“数形合一”的思维发展.从实际调研和听评课后的反馈来看,教学效果不好实质上是灌输式教学.没有经过理论推导,直接硬性接受这一结论,虽然能解决一些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一结论将会逐渐淡忘,这种给予式的学习不利于知识的形成和学科能力的发展.从学生后续性应用和知识前移的角度来评定,这种方式并没有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再者,由于我们过分注重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增减性,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把P随R变化的图象绘成关于R=r对称的曲线,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错误的认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任何知识的形成必须经过体验和感悟,通过丰富的表象并对其抽象形成规律的过程才能完成知识的形成,通过概念的区别进行强化,通过知识的应用达到提高和深化.为此,理论推导和实验探究相结合是形成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规律的前提,函数与图象相统一是深化理解规律的基础,通过分类问题的求解是实践学以致用的发展点.教学中只有做到上述三点,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学科思维力才能真实地得以培养.

基于学生初等代数基础的限制,我们对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函数关系务必要从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的角度来形成,只有建立在实验探究基础之上的理论推导和应用,才会形成事实意义上的知识.在形成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函数关系时,我们要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并重的方式,才能形成真实可信,可迁移和应用的认知,也只有通过这一方式才能达到思维力的培养.为提高基于问题自主探究的有效性,将实验探究的实施位于教学之前,理论探究位居之后,这对于加深理解有着积极的意义.为呈现这一教学设计思想,我们不妨将教学流程设计如图1.

深化该认知点的学习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并重、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相关应用三个环节实施教学,教与学的过程才富有真实的成效.

1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学生可信的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函数图象

建立在实验探究基础之上的路端电压随电流变化的函数关系图象的形成,是有效形成该认知的关键.为凸显如何获得P出-R函数图象这一认知点,我们应当根据教学资源的实际进行设计.一是以实验操作为手段,采取描点法作图获得函数图象的操作性探究,第二种是根据实验室状况通过数据采集器,运用计算机描绘函数图象的第二类方式.从实际教学来看,两种方式对于形成认知都比较富有成效.

1.1以实验探究和描点法作图为体验方式的探究性教学

以如何设计测量电路,选择什么样的实验器材,如何形成有效的实验记录,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形成直观的函数图象,这是实验探究的关键.提高教学有效的方式体现为如何实施有效的任务驱动,如何引导学生连接电路、测量数据和描点法作图,如何组织各学习小组展现学习成果,为此教学中我们应当抓住如下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基于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形成可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经过一般性逻辑推理形成可探究的问题,这是形成问题实施有效探究的前提.为此,提出如下问题来驱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当外电阻R变大时电源的输出功率P出如何变化?请同学们猜猜看,并简要谈谈你的猜想依据!学生经过自我探究和小组合作流,必然会形成如下猜想:

(1)外电阻增大时,电源输出电流减小,所以输出功率也要随之减少;

(2)外电阻增大时,电源输出电压升高,所以输出功率要随之增大;

(3)外电阻增大时,电源输出电压升高,而输出电流要减小,由公式P=UI可知,当外电阻为某一阻值时电源输出功率应出现最大值.

当上述问题一一呈现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我们不妨采取“极端法”来提出如下问题:当外电阻为零时(即短路),电源输出功率为零;当外电阻无穷大时(即断路),电源输出功率也为零;当电源所接上的电阻既不是零又不是无穷大时,它输出的功率均大于零,那么电源对外的输出功率是否为“先增大后减小”呢?

第二个环节是对猜想进行合理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对猜想结果的评定,而是基于探究问题的求解,引导学生推演探究实验的原理,这是形成实验原理的前提.同时要在如何引导学生基于探究的目的设计实验的要求,并根据原理合理地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有效和安全地安装,这是实施实验操作的前提.测量什么物理量,探究什么,这是基于实验目的来设计表格,进而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分析形成结论的前提.

第三个环节是展示成果.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在上述问题的设计和展现不同学习小组的研究成果上.包括展示实验原理、电路设计、比赛各学习小组连接电路的快慢和优劣,记录数据表格的设计,如何采取描点法作图获得P-R的函数图象,如何根据图象获得有效的结论.

找四个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投放记录的数据及做出的P出-R图象.下面是其中一个学习小组测量获得的数据表格(表1),其中r=5.4 Ω:

第四个环节是必要的补偿性练习.由于所学初等代数的限制,我们总习惯于线性函数表征物理规律,而对于电源的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函数关系是非线性的,为了降低描点法作图如何绘制P出-R图象这一难点,在描点法作图之前我们复习回顾电源的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函数变化的规律就成为降低这一认知难点的前置性补偿.为此我们应当复习和展示如下内容:如图2所示的电路,借助电压-电流传感器得出U-R图象.电压-电流传感器相当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作用,它们通过数据采集器和电脑相连,可实施以图象的形式表现U-R的动态关系.从图3可以看出:

(1)当R增大时U也随之非线性增加;

(2)当外电路断开R∞时,U=E;

(3)当外电路短路时U=0,短路电流I=E/r (一般不允许外电路短路).

第四个环节是引导学生描点法作图,获得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函数图象.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平滑曲线连接”和函数变化关系非线性变化这两点,从而获得及与实验数据真实可信的图象.

通过对坐标纸上若干点用平滑曲线连线,形成可直观观测的P出-R图象.在描点法作图时,为了节约坐标纸的使用空间,尊重实际测量选择的外电路电阻与对应的路端电压的数值,我们在建立坐标系的时候,往往是从某一个值开始,如图4所示.

第五个环节是基于描点法获得的图象如何进行有效地分析,这既是提高实验素养的关键,更是深化理解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规律认知形成的关键.为此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这是增强感知获得丰富表象形成认知的基础.

(1)根据计算和作图分析,电源输出功率与外电阻有什么变化规律?

(2)当外电阻增大时,电源输出功率是否一味地增大?

(3)当电源的输出功率为一定值时,是否对应外电路唯一的阻值?

(4)当外电阻与等效内阻相接近时,电源输出功率为最大,是否电源的效率也为最大?

(5)当外电阻从零开始变化,描绘得出的P出-R图象如图4所示,试分析描绘得到的函数图象在同一个电源输出功率时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可能的电阻值?

(6)同一输出功率对应的外电路电阻值R1,R2存在什么关系?

(7)分析峰值所对应外电阻的物理意义?

1.2以直观性观察为主的探究性实验

测量数据,描点法作图如图5,分析图象获得结论这是常规实验探究的基本做法,但由于本节课要解决电源的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函数图象,耗时较多,如果再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方式获得电源输出电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函数关系不太现实,因此利用电压-电流传感器输入计算机,绘制形成P出-R图象,在增强直观性,提高可信度的前提下实施实验探究比较可行.借助电流-电压传感器得出P出-R图象如图所描绘的所示.

2理论探究形成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1电源的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函数图象如图6所示,在不同的区间具有不同的单调性

(1)当R=r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为Pmax=E2/4r,电源的效率最高也只是50%;

(2)当R

(3)当R>r时,函数图象单调递减,随外电阻R的增大电源输出功率越来越小,电源的效率仍在增大;

(4)当P出

根据P出=E21(R1+r)2R1=E21(R2+r)2R2,

可得R1・R2=r2.

(5)从函数图象形状来看,单调递增和单调递减并非关于R=r对称.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电源的输出功率越大而其效率不一定越高.从能量利用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电源的效率越高越好,但从理论上,这要求外电阻要增大,这意味电源的输出功率在不断减小,当电源外电阻趋向于无限大(外电路断开)时,电源的输出功率减小为零,在实际中没有意义,故在实际中利用同一电源的能量时,既要考虑电源的输出功率又要兼顾电源的供电效率.

电路中涉及到电功、电功率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时,基本思路是依据部分电路电阻的改变判断总电阻的变化,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干路电流的变化,干路电流的改变引起电压在电路里重新分配,从而使各用电器电功率尾随变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相互关联的动态变化问题.因此处理这类问题遵循的原则是不变优先的原则,即先从不变的地方入手,从而分析研究对象电功率的变化.根据实际场景我们分为外电阻变化和恒定的两类.

(1)若用电器的阻值是变化的,通常采用等效电源的方法得出E′和r′,实将用电器获得的最大电功率问题转化成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问题来处理,当且仅当R=r′时Pmax=E2/4r′;

(2)当用电器的电阻是固定不变的,我们通常用P=I2R或者P=U2/R来求解.

2.2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在不同区间内单调性的应用

求解电源的输出功率时我们要判断外电路的电阻在什么区间范围内,即判断外电阻在0≤R≤r和r≤R≤Rmax那个区间,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其极值(不一定是最值).也就是说,电源输出功率由于随外电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具有严格的单调性才存在极值问题;有严格的有界性才存在最值问题.

(1)当RA≤r时,R1

第7篇

基金项目: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尹艳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点扩大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为大多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在“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思想指导下,全国52所院校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40%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属于专业技术型,就是说其专业定位是应用型。但应该看到,传统编辑出版学教育仍然沿袭着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侧重学科性,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素质,学生动手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岗位需求。因此,应用型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如何破解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难题,是其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现状与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单一,难以满足市场对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将从属于“文学门类”的“新闻传播学”下的二级学科“编辑学”和从属于“历史学门类”的“图书信息档案学”下的二级学科“图书出版发行学”合并统一为编辑出版学专业。因此,我国高校开设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有的设在新闻传播学院、有的设在文化或传媒学院、还有的设在信息或管理学院等等。

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设在人文学院,培养的人才以文化创意和文字编辑见长;设在新闻传播学院,培养的人才以新闻编辑、报纸编辑出版见长;设在管理学院,培养的人才以经营管理见长等等;也许正因为如此,导致了目前编辑出版行业就业人才存在以下特征:专业知识方面“过偏”――该懂的不懂、“过专”――有些知识学得过于专深,不实用。

二是重理论轻实践普遍存在,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实践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但是一些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课程多以宏观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际的分析。客观说,目前许多编辑出版学专业改革已开始重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在第八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同时,许多院校也采取不同措施,比如加强和校外新闻媒体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做法尽管一定程度地强化了专业技能培养,但与行业岗位的实际、媒体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一些地方高校这个专业的毕业生率相对较低也是客观之现实。

三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不科学,影响了课程质量。由于学科交叉的特点,所设课程比较多、比较杂,课程内容出现重复。例如出版学中讲出版法律法规,而编辑出版法规还要讲出版法律法规等;再有课程开设时序上不合理,哪些课程先上、哪些课程后上,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如何合理科学设计安排还需进一步理顺。此外,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慢,跟不上企业新技术发展需要。例如课程设置中很少体现数字出版内容,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了数字版权、多媒体技术等课程。

二、应用型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专业定位准确,注重能力培养,满足行业急需

从当前对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现状分析,其零散的、过偏、过专的格局,势必要打破。按照产业链分工流程,结合各自办学优势,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熟悉了解出版行业各环节,具备采、编、印、发各种能力,即编辑人员要了解市场,熟悉营销,发行人员也要了解书稿编辑过程,熟悉纸质与电子图书生产制作流程,这是现代出版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之所以出现“错位”现象,主要在于专业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厚基础,注重学科性,忽略了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应在强调基础的同时,也要注重专业性,提高其针对行业急需的职业能力培养。

(二)课程设置综合化、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

首先,强调应用性: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加大实践课程比重,突出教学改革重点。一些应用型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依然沿袭传统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传授,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较大,有的理论课时比重占总学时75%-80%,这样的课程体系不可能培养出岗位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改变。根据各专业实际,四年总学时中实践环节比例,可由过去的20%-25%增加到30%-40%;还可以整合相关课程,如将编辑学概论和出版学概论合并为编辑出版学概论;调整课程内容,避免相关课程重复;改革教学方法,一些理论课程可以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或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压缩宏观讲授,增加工作过程、项目案例分析。

其次,强调针对性: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编辑出版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都要“比较宽厚的基础”。具体表现就是课程设置强调理论结合实践,保证理论课程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基础;同时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保证实践课程为理论知识学习服务,强化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围绕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采用全程式、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将实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实践与理论交叉进行,形成理论+技术应用+实践+拓展(选修)的全程式、模块化教学体系。

第三,强调综合性:注意更新课程内容,突出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首先要注意课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和独立性。每门课程应该是独立的,但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又具有它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技能课程的设置都要从整体出发。既要综合整体考虑课程与课程间横向的关系,又要考虑纵向关系,搭建“四种模块、四个课程群”人才培养模式。遵循编辑出版行业“采、编、印、发”一体化的产业链格局,将高职印刷类各专业课程设置归类整合为采写、编辑、印刷、发行四个部分,并移植借鉴过来,横向形成以培养采、编、印、发能力培养的四个课程模块;纵向分成理论+技能+实践+拓展(选修)4个课程群,具体如图1所示。其次,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出版时代。因此在课程设置应该紧跟行业企业发展,及时加入多媒体出版技术、网络出版技术、手机出版等新技术新知识。同时,根据国内外出版业对人才需求变化,过去需要的或许只是个文字编辑,但现在除了需要懂得数字出版技术的人才,更需要具备策划编辑与管理人才,所以对学生选题与策划能力培养、经营管理与信息处理技术能力培养也应在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考虑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2)

[2]中国编辑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筹).开拓资源,创新模式,促进编辑人才培养[J].中国编辑:人才培养,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