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社会工作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02 15:09:08

序论:在您撰写社会工作专业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社会工作专业

第1篇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根据培养类型可分为“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其培养目标是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主要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

“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您好!我叫XXX,欣闻贵机构将要招聘大学生,特拟此自荐信进行自荐。我现在就读于XXX师范大学,是历史与社会学院XXX级社会工作专业的一名学生,下面请允许我对自己进行简单的个人自我介绍,把自己的能力及竞争优势展现于您的面前。

在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几年间,对于很多专门的知识做了系统和科学的学习,已经能够熟练地将这些知识用于实际的工作之上。包括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思想、社区工作、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管理学、社会调查方法、城市社会学、社会统计软件SPSS应用、社会工作法律法规等在内的数种分支学科知识都进行了相关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最大的发挥出自己的理论优势。

除专业知识外,为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我没有停下求职的脚步,而是尽己所能,学无止境,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和力量。我学习了电脑编程、网页制作、公文写作、office软件的熟练应用(包括word、excel表格、ppt演示文稿的制作)、高等数学等一系列在学习和工作中都能得到有效利用的技能。

另外大学期间努力学习语言,现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英语对话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另外在历史知识、科学知识方面我也很有自信,即使我不能做到最好,但也绝对可以做的更好。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树立了完善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为指导,愿意遵守现今实行的一切法律法规,同时愿意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祖国和需要帮助的人们。

大学四年期间,我参与了为数众多的社会实践活动,除日常课余时间做的个人兼职以外,还曾经多次作为志愿者奔赴需要我的地方,如2012年的芜湖国际科技展志愿者、芜湖居民安全感调查志愿者等。

在校期间多次参与社会调查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如芜湖居民养老保险普及情况调查、芜湖市居民经济幸福感调查等。实践活动作为我大学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无时无刻不在丰富着我的社会经验。

大学四年本人奠定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相信已经成为了一名可以为社会做出相应贡献,报效抚育我的祖国,帮助有需要之人的有为青年。这次应聘大学生村官也是实现自己价值的一个途径,因为我想要帮助更多的人,想要在乡村这个大世界中去寻求自己的价值。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阅读我的这份自荐材料,我期待着能为成为服务乡村的一员,成为社会的有用力量,期待与您的相见!

此致

敬礼!

第3篇

本次实践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个人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培养与人相处的技巧、团队协作精神、待人处事的能力等,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希望能帮助自己以后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一般来说,学校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的工作环境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主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社会主要专注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要适应社会的生存要求,除了要加强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要亲自接触社会参加工作实践,通过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指导课堂学习。实际体会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我们在实践期间,与自闭症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同参与了三部分的矫治课程,分别是生活自理课、动手实践课、音乐课。三部分课程各不相同,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因而我们也很用心。

首先,我们进行的是生活自理课。在矫治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志愿者每人负责带一名儿童,辅助他们学习戴围巾、戴手套、戴帽子。在常人很容易做到的戴围巾等任务,在我们的课程上却难以进行,自闭症孩子有的不愿意参加,有的不愿意学习,有的认知有障碍,难以理解所教的内容。尽管这样,我们作为志愿者,一点一滴手把手的给孩子们进行教学,让他们认识并学习生活自理,在这节课上,我们深刻感受到自闭症孩子真的很需要人去关爱,社会需要一个爱护自闭症孩子的大环境,我们也应该呼吁更多人加入到这个服务队伍中去。

接着,我们进行了动手实践课。这节课我们来到了矫治中心的活动场地,我们每个志愿者带一名自闭症孩子动手捏橡皮泥,做游戏,折纸等一些少儿的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现了他们的天真活泼的一面,我们志愿者在活动中也做到了志愿者的耐心服务。我们很难去想象,对于常人家的孩子,如此简单的游戏,对于自闭症孩子却如此困难,为何这样简单的快乐也要剥夺,我们真心希望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注到自闭症孩子。

最后,音乐课作为结束活动登场。在音乐课上我们志愿者和自闭症孩子围成一圈坐在一起,我们教孩子打手鼓、唱儿歌、做简单的节奏动作。在这很欢快的气氛中,出现了些插曲,有的孩子玩着玩着突然大哭起来,有的孩子总是欺负旁边的孩子,还有的孩子坐立不安,来回走动,很是影响课程的进行,我们看着在这些可爱的孩子的影响下和他们一起玩儿、一起做动作、一起打节奏、一起拍手鼓。

虽然已经是大三,但对于实际社会工作还是茫茫然的,毕竟书本上的只是一个概念,具体操作并没有教你。难得的实习机会,我想把它做好。在这段时间学会了一些比较琐碎的事情,但确实体会到了工作的辛酸,觉得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激烈的工作要求,像那些实际操作性极强的工作,我们这些刚出来没什么工作经验,而且本身就没好好学学校的专业课的人来说,根本无法和那些老手相竞争,有时候感觉确实无从下手。

回顾这两周来,我们的实践情况,扪心自问,坦言总结。在诸多方面还存在有不足。因此,更要及时强化自己的工作思想,端正意识,提高实践的方法技能。

首先,在不足点方面,从自身原因总结。我们在一定程度的存在有欠缺的知识技能,打动服务对象。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的首要目标就是架起一坐连接我们与服务对象的桥梁。为服务对象带来改变。在这个方向的指导下,怎样用真诚的心,打动服务对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沟通能力,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为下一阶段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其次,注意我们在服务过程的细节,谨记助人自助的理念。用自己真诚的微笑,清晰的语言,细致的关怀,体贴的服务去征服和打动服务对象的心。让所有接收到我们我们服务的对象,都有所改变。树立起我们的优质服务。

再次,要深化我们的实践工作素养。熟悉服务方法,把握服务技巧,做到烂熟于心。学会面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服务技巧。力争让每一位服务对象都有所提升。

第4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习环节;实习督导;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89-02

一、现状分析

自1989年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已有200多所学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这是社会进步的目标追求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要求。近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取得了初步成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轮廓日渐清晰,学科体系逐渐成熟,学术队伍日益扩大,新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包头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于2005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是开设此专业较早的院校之一。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吸取了国内高校的办学经验,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这一些问题。从目前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在实习教学环节中,由于中国社会工作仍不是一门职业,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机构几乎没有,人们对专业社会工作缺乏了解,也缺乏认同,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更为陌生。因此,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就会遇到无事可做,或者做一些行政工作、日常工作的情形,而我们的学生却很想把专业助人技巧应用于工作中去,加上学生的特点,对机构中的一些琐碎小事不想去做,这在实习机构和实习学生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也不会获得实践其所学专业知识和技巧的机会。二是从实习督导方面看,校内实习指导教师虽然基本都接受过社会工作的训练,但其中受过社会工作督导训练的人却很少,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教师也较少,因此指导教师很难给予学生专业督导。实习机构的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对督导的理论却不甚了解,这是影响社会工作实习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作为一所地方性院校,我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和造就适应本地区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衡量当代大学毕业生是否适应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大学生是否“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正确的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结合本校实际,就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改革的现状而言,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当务之急。

(一)转变实习形式

政治与法律学院从设立社会工作专业之初,就一直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问题,专门制定了《政治与法律学院2005级非师范专业学生实习计划》,其中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内容有如下要求:实际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工作方法对各类人群、社区等社会工作对象进行专业辅导;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各类社会工作机构如工青妇联、青少中心、老年机构、社区、社保部门等开展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开展社会工作的基本能力和专业价值观,掌握深入基层社区、社会福利机构开展实务工作的技能。

按照《政治与法律学院2005级非师范专业学生实习计划》的要求,我院2005级学生于2008年秋季分别在包头市民政局、包头市社会福利院、包头市青山区民政局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了实习。这次实习是社会工作专业设立以来的第一次实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为以后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尽管如此,我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社会工作的实习形式比较单一,仅有毕业实习一种形式,对于社会工作这种实务取向的专业来说,毕业实习所能提供的实务经验非常有限,因此在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特点组织三种形式的实习:机构参观、并行式实习和毕业实习。

1.第一学年安排一年级的学生进行间断式的机构参观走访。即每月集体参观一个社会福利或行政机构,学期中组织二三次集体讨论,交流和分享机构参观的心得,澄清概念,了解社会工作的领域、性质;服务对象的需要;社会福利政策的落实情况、存在问题等,借以丰富学生对社会福利政策、服务机构及行政机构运作机制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和技巧奠定基础。

2.第二、三学年的各个时期,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与课程同步进行的实习。在并行式实习中,学生一边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在机构进行专业实习,这样可以很好的把知和行统一起来。

3.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开始进行4周的毕业实习,这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一次实习,这次实习是学生知识和技巧的整合式学习。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所学,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尝试调动资源使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要求实习学生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为指引,在督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

4.鼓励学生平时自愿参加志愿活动,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和公益活动,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精神,可以帮助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和自身素质。

(二)加强实习督导

目前由于中国大陆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实习机构,实习督导的角色多由高校老师承担。高校老师既要从事理论教学又要进行实务督导,时间、精力和资源有限。我院这样新建社会工作本科院校,更面临着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不足,专业教师授课任务重,实务经验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改善实习督导方面需要做出很大努力。

1.进一步加强专业师资力量配备。引进一定数量的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改善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以及实习督导能力。

2.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实习督导水平。作为新建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在起步阶段,要积极投身实务,让更多的相关部门、组织、机构了解社会工作专业,为实习拓展资源。教师通过自身的实务活动,增强自身的实务经验,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给予更为实际的督导。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校现有的资源,如心理咨询工作室,与心理学专业的老师相配合,提高自身的实务能力。

3.完善督导管理制度,提高实习教学效果。改进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把参加社会工作实务纳入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鼓励专业教师从事社会工作实务。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本院教师参加包头市德缘社会工作协会的活动,积累了经验,能够更好地督导学生。

三、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

包头师范学院根据自身的情况,对本校非师范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做出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包头师范学院实习鉴定表》,对非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效果进行评价。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非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内容已经评价标准,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实习评价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包头师范学院专业实习鉴定表》是针对全校众多非师范类专业所设立的,各非师范类专业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非师范类专业缺乏自己的专业评价标准,同时现有的实习评价中,学生个人总结,实习单位评价,实习小组评价三个部分之间的权重不明显。在实习评估的过程中,实习单位的评估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实习小组的评估占学生成绩的比重过大。导致了实习成绩不能真正的反映学生的实习效果,所以在本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结合本专业的发展情况,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评估的标准。

1.实习评估采取机构督导、实习督导以及实习学生合作方式。针对原有标准中的不足,我们在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加大机构督导机构的作用。对于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实习机构方面的了解是最直接也是准确的。为了能够让学校方面对学生实习有一个准确客观的评价,机构有责任协助学校和实习导师对学生进行实习评估。因此,我们在实习评估中加大了实习机构评估的次数,由原有实习结束后的评估,变为实习过程中每周评估。随着机构对学生评估频次的增加,大学生在实习中更能与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相结合,从事日常实务性工作的人更少,完成实习任务的学生也更多,对实习产生积极作用。

2.完善已有的评估标准。原有的评估标准中,实习小组评价的内容并不明确,实际评价过程中标准模糊。改革后的评估标准包括专业价值与态度评估、知识范围、实务能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有效地运用督导与指引。其中,社会工作道德与价值观的评估是所有评估的核心和基础。专业态度、价值观与行为所占的比重为30%,知识范围比重为15%,实务能力比重为25%,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比重为15%,运用督导与指引比重为15%。

3.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估。实习督导应该对于学生作为一个个人、一个学生、一个受训中的专业社工人员进行观察,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进步和需要继续改进之处,并相应地为学生提供未来专业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向荣.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再探索[J].云南高教研究,2000,(69).

第5篇

关键词:专业认同;问题;收获;影响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215-02

专业认同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即能够接纳和认可所学专业,并伴随有相对积极正面的评价。包括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意志和行动等几个方面。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一些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较高、社会认同度较高的领域,而对于社会工作这一新兴专业的研究很少。既有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问卷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少有采用访谈进行;在研究地区的选择上,多选择北京、武汉等一些大城市的开设社会工作专业院校为研究对象,而对中西部社会工作院校鲜有研究。社会工作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同时对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和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的M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两种方法进行。作者设计了一个包含20个问题的问卷,经过对问卷反复审核后,随机发放了80份问卷,最后回收有效问卷77份。然后在完成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出8个典型案例作为个案访谈的对象。

二、调研结果

经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笔者发现,目前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专业认同上整体程度不高,并且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在专业认同中存在的问题

1.对专业的从业领域认知模糊

对于“社会工作者是干什么的”这一问题,在一些同学认为“和居委会大妈差不多”(G,男);还有一些同学虽然了解社会工作者助人这个大致方向,但是具体从什么层面,针对什么人、提供什么帮助,大多数人则说不清楚。社会工作是多角度多层面开展的工作,涵盖多个助人领域,由于涉及对象太广、层次太多,可能导致同学们对专业的从业领域认知不清。

2.社会工作者的形象被过度拔高

社会工作者存在着被“圣人化”的倾向,在很多同学眼里它“是一个非常高尚的职业”(F,女);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不适当地夸大了社会工作者能力与责任,把社会工作者当成全能的人,所以一些学生觉得“做社工太难了,我做不到,我不具备那个价值观”(G,男)。在开展实务过程中,案主问题的复杂性、服务结果评估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有可能使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未来从事相关职业的预期下降,正如访谈对象所说:“短期内我可以做到,但是一直做下去,而且取得的效果又不明显的话,我真的坚持不下去”(A,女)。

3.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

70.5%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他们反映最多的是一些诸如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是在浪费时间,不懂的还不如去问百度”(H,男);一些同学表示是“考研而不得不学”(A,女);而个别同学还产生了“专业无用论”,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成绩要求就是“不挂科就行”(D,男)。有41.5%的同学表示不满意专业课程设计,有39%的同学不是很满意。一些访谈对象觉得“专业课程开设得太水了”(H,男);①有些学生认为“什么都学,但是都学得不精”(E,女);一些同学觉得“在实践中学习的专业知识根本就没有用到”(F,女),这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挫败感。

4.毕业后不愿意从事相关职业

目前,社会工作整体就业形势不被同学们看好。明确表明以后不会从事社会工作相关职业的比例占23.4%,还有67.5%的人持观望态度。有人将社会工作专业形容为“前景广阔,但是就业暗淡”(B,女);一些自认为是“悲观主义者”的学生,认为自己“有99%的概率不会做社工,除非没有办法”(H,男);一些同学表示会考虑做社工,但是“只是把它当成一个跳板,借它去寻找更好的工作”(A,女)。

(二)在专业学习中的收获

尽管该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认同方面存在以上问题,但是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他们有所获益,专业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能够正确看待专业学习的作用

只有8.9%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完全派不上用场”。大多数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还是有所用途,尤其对他们自身成长的帮助最为明显。很多访谈对象表示通过学习社会工作,自己有了转变,特别是在与人交流、沟通等方面的能力有了进步:“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太棒了”(G,男);“我能够学着去化解与家人的冲突,对亲戚的想法也更为理解”(E,女);“尽管不做社工,但专业知识对找工作存在帮助”(F,女)。

2.基本不后悔就读此专业

只有18.1%的学生后悔就读了社会工作专业。在访谈中,除了其中1名因为在报考国家公务员中的专业限制而报考岗位有限的原因而觉得“被骗了”(H男),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不后悔就读这个专业。尽管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对专业不满意、抱怨,但是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心态趋于平和和务实,“既来之,则安之”是对他们心态最好的写照:“没有可以供我再选择的机会,后悔也晚了,还不如安下心来好好学习”(E,女)。

第6篇

【关键词】社会群体;社会工作;专业认同

一、社会工作行业概述

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是在一般性的助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但是,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则要从两个层面来考察,一个层面是作为一般性助人活动的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另一个层面是专业意义上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这个定义指出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即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帮助他人的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更确切地说,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慈善活动。这个定义还指出了,社会工作以求助者的需求为主导,并以科学的、专业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目的性。

二、调查内容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金华市社会群体

(二)调查方法

调研者自行设计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调查问卷,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社工专业的社会认同度。为了使我们的调查问卷更具有真实性、有效性,在样本中加入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等量度。

(三)调查内容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金华市的社会群体对于有没有听说过社工,了解途径,了解程度,什么性质,现阶段国家和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关注度如何,社会认同度,社会需求,若遇到困难会不会向社工求助,前景以及对社工的看法和意见等问题进行调查。

(四)数据整理与分析

调查问卷经过审核和复查,数据录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通过不记名自填问卷的方式,对金华市社会群体进行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社会认同度的问卷调查。最后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7份,回收率96.75%,有效问卷376份,有效率94%,其中男生占49%,女生占51%。实际样本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本次调查主要从以下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整体认同度及影响因素,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认同度及影响因素,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需求认同度及影响因素,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出路认同度及影响因素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得出数据,进行分析。

(一)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整体认同度及影响因素

这表明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众值是不太高,异众比为50,占调查对象的比例为50%。关于社会群体是否愿意报考社会工作专业的众值是不愿意,但并没有过半数,异众比为52.66。值得注意的是: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很高或是比较高的社会群体,会比较倾向于报考社会工作专业,反之,则不愿意报考社会工作专业。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整体认同度比较低,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大陆作为一门新兴专业,还未得到广大社会群体的认可,学生的就业率低,工作难找可能是导致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降低的其中一个原因。

(二)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认同度及影响因素

数据表明,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还不是很了解,其众值是社区工作,异众比很大,为70.21。但是分析表中数据可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结果,对于社会工作这个新兴专业,大多数的社会群体并不是很了解,其中也包括文化程度较高的调查对象。调查发现,并非文化程度高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程度较其他人而言较高。文化程度较高者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能给社会工作下一个完整而准确的定义。

而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起步的时间上较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省广大社会群体没有尝试向社会工作机构寻求帮助,无法切身感受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另外广大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者的认识也不深。

(三)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需求认同度及影响因素

社会工作者,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假设社会工作者是一名医生的话,那么社会工作者的目标不是为病人输血,而是让他自己造血,就是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发挥其潜在的能力,以更好适应生活以及这个社会。

实际上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需求度并不高。社会群体对社工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职业操守抱有一定的怀疑,并不是很相信社工,存在一定的疑虑。但是,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是需要社工的,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

(四)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出路认同度及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大多数的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的就业前景并不看好,其众值是一般,异众比为67.82。主要的原因,还是对从事社会工作的前途以看清,就业前景并不乐观,而且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才刚刚起步,很多的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就算是已建立的体制,也是不完善的,仍需要进一步发展。而且从事社工这个专业,就业后工资不高,提供的待遇、条件不够理想,为别人排忧解难是一件非常辛苦而且棘手的事情。因此,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出路认同度并不是很高。

四、调查小结

本次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从四个方面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进行了调查(以金华地区为例),得到以下结果:

(一)社会群体对专业的整体认同度

从调查数据中显示群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整体认同度并不高,但是他们对于这个新兴的专业已经开始有所了解,大多是通过大众传媒认识的本专业,被问及他们是否愿意成为社会工作者时,绝大部分的群体表示他们“可以考虑”甚至是“不愿意”,极少部分的人“愿意”。这个结果说明社会工作专业虽然有其独特性,是一门实用性学科,但是在现阶段它并不被社会广泛接受。

(二)社会群体对专业价值的认同度

大部分群体都认为社会工作的性质是“义工”、“助人活动”、“志愿者”等等,这说明他们认同了本专业的“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理念,在调查过程中,有调查对象提出社会工作者要具有很强的责任心,我们要尽快将社会工作在我国职业化、专业化,让更多的人加入社工这个队伍。

(三)社会群体对专业需求的认同度

专业需求认同度很低,大多数人被问及是否需要社会工作者时,都表示“一般”,绝大多数人表示如果遇到困难,不太会甚至是不会向社会工作者求助。他们认为有困难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也可以找自己的家人或是亲友帮忙解决,没必要花钱找人解决。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有义务将社会工作专业推广出去。

(四)社会群体对专业出路的认同度

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的就业前景等持不太乐观的态度,在调查过程中有人表示“社会工作应该有很多人向公务员、社区等方面发展”,说明在中国大多社会工作专业的人很少会向社会工作道路继续发展下去。

总之,要加快社会工作在我国的专业化、职业化过程,不仅要依靠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福利体制等等,需要国家和政府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视和支持,加大社会工作教育宣传力度和社会工作人士的大力宣传。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我们要本着“助人自助”的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以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同。

参考文献

第7篇

自从党的十三大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放在“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以“小政府、大社会”为目标,已经进行了6次政府体制改革。当初,改革的锋芒所向是针对“国家干部”的,而如今深化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

为什么要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呢?如果将当年“国家干部”所履行的职责和国际通行的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相比较,可以发现,许多职责其实已经不再由公务员来担当了,尤其是所谓的“业务员”(十三大报告中的提法,相对“政务员”而言):其一,他们不再参与立法,因为立法是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责;其二,他们不再承担调查研究的任务,因为政府机关自己做调查没有公信力,所以这方面的工作都委托第三方“智库”,即研究机构或大学去做;其三,他们也不做群众工作,只是在政府机关中按照既定的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而我们所谓的“群众工作”,就委托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工作者了。

要强调的是,实际上,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群众工作”总是要有人去做的。因为各项有关民生的社会政策如何“一个不能少”地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就要由专门做“群众工作”的人员个别化、个性化地去一一具体落实。这个将社会福利待遇和社会政策安排落实到每一个公民及其家庭的“传输机制”就是社会工作,与之相关的职业群体或专业群体就是社会工作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福利改革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通常的做法是,政府把所承担的公共服务“外包”给“社会企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斯特洛姆在其公共管理理论中,就相应地提出了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供应者(负有供给责任者),而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则是公共服务的生产者(直接提供者)的区分。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我们现在常把社会管理与人民群众的“幸福”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幸福”是分层次的。“幸福”的第一层次是“满意”,包括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和一部分与物质相关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满意程度”。这是可以用“社会指标体系”的方法去测量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幸福”的第二层次是“幸福感”。这种情绪和感受主要是心理层面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很可能与物质需求完全脱离,更无法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

利他主义也一样,如果完全出于自愿且符合行为人能力,这样的慈善行为会让施行者获得幸福的感受。但只要有一点勉强,就可能造成逆反心理。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强调“非牺牲”原则,首先是要“有”,然后是要“愿”——所以就要“有钱出钱(社会捐赠),有力出力(志愿工作)。若用“一刀切”的行政手段来管理,其效果常常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