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月考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2 15:09:00

序论:在您撰写月考学习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月考学习计划

第1篇

一年一度的高考冲刺又摆在了同学们的面前,如何度过这一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最后一个月,今天我们与北京学大教育的专家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一、学习时间安排:

老师建议同学们把考前一个月分为三阶段:

1.5月15日—20日以前,仍可延续以前的学习方法。

过度学习,就是充分利用能够学习的时间进行学习,如晚上可以学到12点,甚至更晚或早上可适当早起加强学习,但以保证第二天上课不太疲劳为前提,中午时间(住校生)视自己的具体情况可以学习或休息。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① 学习时间适当加长,掌握更多知识。

② 主要是增强自信心,避免担忧失败心理。由于自己努力学了,自己没有比一般同学负出的少,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增强了自信心。

举例:我自己上高中时,班内同学有的早上3、4点就起来学习的,而我自己则正常休息,早上6:30起床。有些同学晚上加班,我还正常休息,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心理发毛了,担心别人都在加班加点,而自己却按部就班,这样能否考上大学。于是我也早起晚睡,用于学习,但我总是睦睡,看上几眼,就扶在桌子上睡一会儿,学一会睡一会,现在想起来,其实没学多少知识,但作用却是很大的,这样做给了我以勇气,给了我自信。我也加班加点学习,问心无愧,你能考上,我也能考上。但加班加点,千万要记住:要以第二天上课不影响精力为前提,若影响上课效率,宁愿不加班加点。

2.5月中旬到6月初进入调整阶段。

主要工作:①、复习以前的错题本;

②、游览以前考过的摸拟卷,真正进行查漏补缺工作,不要再过多地做练习了(不是不做),可能有的老师发的题很多,你可以选择性地去做,不要都去做。我在去年教高三时,给学生发练习是有计划的,不是有什么、发什么、做什么,到现在我还有一本练习都没给去年高三学生发,但学生考试成绩很好。

③、考前头几天不要太放松,特别是高考前几天,更要合理安排复习计划,不要用这几天再学习新知识,期望打准高考题。而主要精力是有计划的游览记忆重点知识。

二、顺利度过考前的“高原反应”

同学们在此阶段若出现了“答题高原期”(即答题时思路不清,精力总是不集中,烦燥苦闷。),说明已以努力学习了。要尽快度过这一时期,不要悲观,怨天由人,这是多数学生必然出现的情况,此阶段最好在4月底以前度过,最迟到5月中旬。

方法:①做练习时降低难度。因为考前的模拟题目往往梯度安排不合理,不完全符合高考试卷要求(特别是做选择题时,老是自己感觉答的挺好,等发下试卷错误很多。主要原因是试题梯度安排不合理。)

②系统地做一下前两年高考题,你必然会发现你原来学得还不错,高考很有希望,增强自信心,借此东风顺利地度过“答题高原期”

三、调整心态迎高考

若同学们在此阶段还有什么心理疑惑或不踏实的地方,那就请你放下沉重的心理包袱,轻装上阵,此阶段不去关心上什么大学,考上与否,而应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常这样想,考上固然好,考不上,也不要灰心,可以来年再考或去做适合自己的工作,不一定非上大学才是你的人生奋斗目标。只有这样你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理想成绩。

临考阶段,最为重要的是建立自信心,即不管别人怎么评价自己,要自己相信自己(有自信心,不一定能够成功,没有自信心,一定不能够成功)。经过平时的努力和充分的复习准备是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的,即使不能完全达到,只要尽力而为,也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在高考前,若考生的情绪过于低落,精神萎靡不振,则可能导致高考失败。导致情绪涣散的原因很多,如缺乏考试动机或动机水平不高,心境不佳,生理低潮或疾病等。要使自己紧张起来,进入兴奋临考状态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制定细致的时间表,每周、每天的任务都合理安排。若自己严格按时间表学习,数天后,涣散情绪便会消失,或到有学习气氛的地方学习也可增强学习紧迫感,看到别人都发愤苦读,你也会身不由己地融进这种气氛中,以缓解自己考前的过度紧张情绪。

最后忠告学生考前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准备工作:

①临考试的前一天,用一张纸或硬卡片列出考场需要带的东西,每次去考点前都要按所列进行检查。如有可能要在考前先去一下考点,找一下考场,,熟悉一下环境。

②考试那天,要穿着舒适,不要使服装的色彩和样式特殊,以免引起考生及监考老师的过多注意,以免答题分心。

四、考试策略

①认真阅读考试说明和注意事项。以免弄错某一项内容丢分,考后令人遗憾。

②答题时先易后难,稳扎稳打。做题时最好一次成功,不要期望全部做完后,再认真检查(往往时间不够),就是有检查时间,也不要盲目改正答案,因为做题时第一印象成功率较高。

③只要不倒扣分,尝试回答所有问题。

第2篇

首先,保持一个好的高效的学习状态很重要:

1.让自己的走路比平时快30%,时间飞逝,热情不觉(郁闷时很有效)

2.学习之前,把该吃的、该喝的、该拉的等等全部做完,手机尽量静音放在书包里,不要在学习过程中因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而打破自己的学习状态。此外,不要在学习的时候听音乐。

3.保证6-7小时的晚间睡眠时间和30分钟-1小时的午休时间

其次,制定学习计划和时间表。这样,你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进度有个整体的把握,知道自己什么时间该干什么。时间表制定要科学,因为不同时间学习不同的科目是有着内在的规律的,这点可以让你在2个星期完成别人3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可以完成的事情。

再次,整合资料。这一点,对于把希望放在最后两周的人来说犹未重要。但整合资料是要有技巧的,这也就涉及到了一个人的情商。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有些资料,这个时候,找你觉得信赖的朋友,然后把你的资料给他复印,或者问他是否需要。他拿到了你的资料,相信了你,过不了多久,他也许就和你联系,他把他新得到的资料分享给了你。就这样的工作,不断扩大至不同范围圈的人。

最后,要注意复习技巧和考试技巧。

1.我们习惯看书从第一章看到最后一章,但有时这种方法却可能是致命的。对于数学之类的肯定没有问题,前面已经说过,这个是需要拉长战线的,但对于其他课,复习最好的是从重点到次重点再到非重点的顺序,因为一旦出现时间不够,我们还可以保证通过,大学考试重点是一定会考的。在保证重点复习完(通常过没有任何问题),再不断地往非重点走(走的越深,当然分数就越高了)。

2.心理暗示。人的潜能是可以挖掘的,语言引导思维,我们为了我们的兴趣的良性循环,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暗示和鼓励。告诉自己,书本很简单,我一定可以搞定。

3.记忆的几个小技巧。

(1)记忆的时间段:短时记忆:5:30——7:30

长时记忆:14:00——17:00

深度思考:20:00——22:30

(2)对于一些东西,要重复记忆,如英语、数学公示、财管公示、会计分录等。

(3)记忆的四个层次:数字——文字——声音——图像,其中图像是最高级的记忆技巧。我是一直努力实现着这种记忆方法,所以很多时候,我在考试的时候,我总会在脑海里打开书,然后翻页,虽然看不见书,但已然在看书。不过,只要实现记忆的层级的提高,都会让记忆更有效。比如:根号2=1.41421(意思意思而已)、根号6=2.449489(粮食是酒是白酒)等。

4.如果学习不在状态,我可以提出我的一个独家秘方(当然其他人可能也在用)。准备一套扑克牌,随便抽4张,玩24点的游戏。

5.考试的时候,如果遇到不会的题,把试卷拿起来(我们看试卷的角度也就从俯视转变成了近乎平视),这个时候很多题说不定就会了。

6.不要想着作弊。一是后果很严重,二是作弊会心虚,影响正常发挥。

第3篇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植物秸秆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C、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燃放烟花爆竹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2.(2分)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A.分子重新组合B.原子重新组合

C.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D.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变化,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是否发生改变方面的问题.

3.(2分)(2012•广州)AgN03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用棕色试剂瓶保存.AgN03受热分解,放出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A.S02B.N02C.NH3D.N2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初步的判断生成物是什么.然后根据题中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排除氮气;根据反应前AgN03中存在银、氮、氧三种元素,故反应后的生成物中不可能有SO2和NH3.

解答:解:A、AgN03中不含有硫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不可能是S02,故A错误;

B、AgN03中存在银、氮、氧三种元素,N02又有刺激性气味,所以有可能,故B正确;

C、AgN03中不含有氢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不可能是NH3,故C错误;

D、N2无刺激性气味,不可能含有,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该题还要求学生要善于从题中挖掘出有用的解题信息(例如分解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以及要求学生要学会用排除法做选择题.

4.(2分)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①分子种类;②原子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⑤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⑤D.②③⑤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故选C.

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5.(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109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的单质只有109种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根据有的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多种进行解答;

B、根据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为混合物进行解答;

C、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排列不同进行解答;

D、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进行解答.

解答:A、有的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多种,例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A错误;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为混合物,故B错误;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C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互称同素异形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但由于是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6.(2分)根据下列三种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信息正确的是()

A.①②③化学性质相同B.它们表示三种元素

C.①表示的是原子,②表示的是阴离子D.②表示的元素是金属元素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字数的关系分析判断.

D、根据核内质子数判断元素及元素的类别.

解答:解:A、①②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5、8、3,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三种粒子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7、13,表示两种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①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7,属于原子;在②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③的质子数是13属于铝元素,是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7.(2分)在反应A+BC+D中,5gA与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gC,则2.5gA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

A.2gB.4gC.1gD.2.5g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可以求出生成D的质量.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5gA和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5g+5g﹣8g=2g.

设第二次生成D的质量为x,则

A+BC+D

5g2g

2.5gx

=,解得:x=1g.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推断的能力,需认真分析,找出质量关系,就可以求解.

8.(2分)2011年10月,“碳捕集与封存国际论坛”在重庆召开.重庆合川介绍了把CO2压缩、液化后封存在泥岩中的方法.关于封存CO2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CO2分子间有空隙B.CO2气体较易液化

C.CO2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D.大气中C02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任何物质的分子之间都有间隔;

B、二氧化碳较易液化;

C、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D、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解答:解:A、任何物质的分子之间都有间隔,故A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较易液化,故B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而不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故C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二氧化碳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易升华.

9.(2分)(2012•百色)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可燃性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还原性

C.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固体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毒性..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依据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一氧化碳不易溶于水,具有还原性与可燃性,而二氧化碳不可燃,其固态形式是干冰,易升华吸热,据此回答判断即可;

解答:解: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具有可燃性;故A不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而二氧化碳不具备还原性;故B不正确;

C、一氧化碳不溶解于水也不能与水发生反应,因此室内放一盆水并不能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C不正确;

D、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容易升华吸热,所以常用于人工降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对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两气体的性质是本题的考查内容,正确掌握两种物质的性质是解答的基础.

10.(2分)(2012•乐山)“毒胶囊”泛指利用由工业皮革废料为原料生产的含重金属铬(Cr)超标的胶囊,其中含有可能引起人体肾伤害的+6价的铬.下列铬的化合物中铬呈+6价的是()

A.Cr2(SO4)3B.CrCl2C.Cr2O3D.K2CrO4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选项中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A、SO4显﹣2,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3=0,则x=+3.

B、氯元素显﹣1,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y+(﹣1)×2=0,则y=+2.

C、氧元素显﹣2,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z+(﹣2)×3=0,则z=+3.

D、钾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w,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w+(﹣2)×4=0,则w=+6.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

二、填空题(化学反应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7分)

11.(8分)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填空.

(1)碳在过量氧气中充分燃烧:C+O2CO2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先在集气瓶里放一些水,目的是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

(3)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1)碳在过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集气瓶底预先放少量的水.

(3)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故答案为:(1)C+O2CO2;化合;(2)3Fe+2O2Fe3O4;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3)2KMnO4K2MnO4+MnO2+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12.(4分)为了消除碘缺乏病,我国政府规定居民的食用盐必须是加碘盐.如图是一种市售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试回答:

XX牌精制碘盐

配料:氯化钠、碘酸钾(KIO3)

含碘:30mg/kg

食用方法:勿长时间炖炒

贮藏方法:避光、避热、密封、防潮

(1)碘酸钾中碘的化合价为+5;

(2)“含碘量”中的碘是指(填序号)B:

A.碘酸钾B.碘元素C.碘分子D.碘离子

(3)由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可推测碘酸钾的化学性质之一是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合理即可).

(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写出碘酸钾的一点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或可溶于水.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2)“含碘量”中的“碘”不是以单质、氧化物、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3)根据加碘盐图中标签信息(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食盐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碘酸钾的物理性质即可.

解答:解:(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钾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3=0,x=+5.

(2)“含碘量”中的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B.

(3)根据加碘盐图中标签信息,勿长时间炖炒、避热等,可得碘酸钾的一种化学性质是: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

(4)从食盐我外观可以推知碘酸钾也是白色固体,食盐能在水中溶解可以知道碘酸钾也能溶于水.

故答案为:(1)+5;(2)B;(3)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4)白色固体或可溶于水.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化合价、元素、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等)进行解题的能力.

13.(2分)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低碳生活”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CO2(填化学式)的排放量.

(2)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填标号).

A.碳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碳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

C.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1)“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中的信息可知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等来解答即可.

解答:解:(1)“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故答案为:CO2.

(2)A、因碳的偏旁为“石”,则碳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A说法正确;

B、由信息可知,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故B说法正确;

C、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则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应为4,故C错误;

D、由信息可知,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中来获取信息解答习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量,并明确不同位置的数字的意义来解答.

14.(3分)云南地区连续两年春、夏遭遇持续干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全省各地采取措施积极抗旱.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些村民打井取用地下水,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肥皂水.

(2)有些村民往盛有浑浊河水中加明矾和漂白粉,然后作为生活用水,其中明矾的作用是加速沉降,为了除去河水中的臭味和颜色,可以加入活性炭进行吸附.

考点:硬水与软水;水的净化;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已有的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以及净水过程中各物质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检验硬水和软水使用的是肥皂水,故填:肥皂水;

(2)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将不溶性固体吸附在其表面形成大颗粒易于沉降;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填:加速沉降,活性炭.

点评:掌握水的净化的方法和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简答题(每空1分,共12分)

15.(4分)为了延长白炽灯的使用寿命,灯泡里放有极少量的红磷.其作用是消耗残留的氧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该反应在基本反应类型中属于化合反应.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而红磷可以和氧气反应而消耗氧气,从而延长白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解答.

解答:解:白炽灯的灯丝在通电之后会放出热量,而使灯丝容易和灯泡中残留的氧气反应,为了防止灯丝和残留的氧气反应,同时消耗掉残留的氧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而在灯泡里放入一些红磷,红磷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消耗残留的氧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4P+5O22P2O5.化合

点评:熟练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知道氧气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了解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两面性,例如本题中的氧气可以供给动植物呼吸,但是在某些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

16.(8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原子序数是12的元素符号为Mg;Be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012;

(2)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的元素属金属(填“金属”或“非金属”);Ne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填“稳定”或“不稳定”);F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

(3)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A(填字母)

A.质子数不同B.相对原子质量不同C.中子数不同

(4)为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原子序数是12的元素符号为Mg;Be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012.

(2)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的元素是钠元素,属金属元素,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N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它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F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

(3)根据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所以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4)为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元素有三个电子层,所以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为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

故答案为;

(1)Mg;9.012;(2)金属;稳定;7;(3)A;(4)三;失.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掌握元素的特征、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等是即可正确决定本题.

四、实验探究题(化学反应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4分)

17.(7分)实验室开放日,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气体制取和性质的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长颈漏斗b集气瓶.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BC或BE(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下同),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ClO32KCl+3O2.

(3)如图F所示,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的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依据常用仪器回答;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依据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并依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3)依据实验现象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并据其性质确定其用途.

解答:解:(1)标有字母的仪器分别是长颈漏斗和集气瓶;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故选发生装置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或排水法收集;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方程式是:2KClO32KCl+3O2;

(3)根据题意,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据此性质,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集气瓶;

(2)BC或BE;2KClO32KCl+3O2;

(3)不支持燃烧;灭火.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选取、反应原理,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的性质、进而确定物质的用途.

18.(7分)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1)请填写表中窄格.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总结

结论总结

实验一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产生少量的气泡,木条不复燃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①反应慢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的催化剂

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的现象②二氧化锰加入水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③向盛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④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迅速复燃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2)指出“实验一”和“实验二”所起到的作用对比.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结沦,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达成了实验目的.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目的是:比较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写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二氧化锰仍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催化剂就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发生改变的物质,要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反应的催化剂,需要从改变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二氧化锰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的角度设计实验,据此解答.

解答:解:(1)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可以分解产生氧气,但是反应的速率很慢,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水在常温下不能产生氧气,加入二氧化锰也不会反应;要证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可以在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木条复燃,故填: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总结

结论总结

实验一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产生少量的气泡,木条不复燃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①反应慢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的催化剂

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的现象②二氧化锰加入水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③向盛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④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迅速复燃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

(2)设计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目的是进行实验对比,故填:对比;

(3)实验一、二、三只能说明二氧化锰能改变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要是此反应的催化剂,还必须证明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故前后两次称量固体的质量是为了比较二氧化锰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改变;可以将试管内反应后的液体倒掉,向其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是否产生大量的气泡,能否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填:比较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二氧化锰仍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点评:本题考查了催化剂的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五、计算题(7分)

19.(7分)在标准状况下,6.2g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氧气多少克?这些氧气的体积是多少升?能生成P2O5多少克?(已知标况下ρ=1.43g/L)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红磷燃烧是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根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红磷的质量,可计算出需要氧气以及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然后根据密度公式可计算出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解答:解:设6.2g红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为y

4P+5O22P2O5

124160284

6.2gxy

解得:x=8g,y=14.2g

所需氧气的体积为:=5.6L

第4篇

一、 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

【案例】《狮王进行曲》

此课是国家课程标准教材人音社音乐教材第五册中第五课的内容。此课要求“通过听、唱、说、演,感受描绘狮王的音乐,从而懂得爱护动物”。在此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从多方面参与音乐活动,积累感性经验,获得音乐的体验,首先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

【案例片段】感受音乐,自主学习

教师: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音乐(《狮王进行曲》的引子部分),大家听一听、想一想,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当学生听到庄严的前奏音乐,都情不自禁地仔细聆听起来。)

学生1: 这首音乐让我感到很紧张。

学生2: 我很害怕。

学生3: 我觉得是一只凶猛的豹子来啦。

学生4 :我觉得好像有坏人要做坏事了。

教师:噢,都感到很紧张、害怕,是吗?我也有这种感受。那我们接下来再听一听,你又想到了什么呢?(狮王的主题曲)

学生1: 有一个“大个子”,在散步,他心情不好。

学生2:笼子里的老虎想出去,又出不去,走来走去。

学生3: 龙卷风就要来了,人们在忙着逃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教师: 这么多同学都想说,这样吧,我们一起再听一听音乐,把你们想到的情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好不好?可以是画画、可以是表演、可以是模仿。

(这一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在《狮王进行曲》的主题音乐声中,有的学生模仿大象行走:将两手伸在体前左右甩动,就像大象的长鼻子;有的将两手放在耳旁,踏着音乐的节奏行走,好像是黑熊;有的两个同学一起合作,分角色扮演模仿一个人向另一个人逼进;甚至还有同学躺到地上,模仿老虎在地上爬行;老师也融入到学生中,欣赏学生的表现、参与学生的活动……)

“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音乐的学习原则是不能依靠描述、讲授的,必须要依靠审美主体的自身体验。在此教学片段中,老师这样提问:“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想到了什么?”而没有先入为主的告诉学生“标准答案”,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体验,让他们自由地展开想像,放飞思维,自主地学习。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的。教师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就使得每个学生有机会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得到满足。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大量采用了“我会听、我会想、我会试、我会说、我会演、我会唱、我会画、我会创”等形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音乐学习活动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二、 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案例】《小红帽》

教学背景:此课是在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音版音乐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十课的教学内容基础上,教师自主开发的一节综合艺术课。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唱、说、跳、演的知识和经验,尝试小组分工、合作学习,运用戏剧表演的方式,创编、表演“小红帽又遇大灰狼”的故事。

【教学片段】小组合作,集体创编“小红帽又遇大灰狼”的故事。

教师: 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将我们刚才创编的“小红帽又遇大灰狼”的故事,通过分角色来合作表演,看哪一组表演得最好。

学生还没等老师把话说完,就已经忙活起来:首先,组长根据组员的申请及其特长进行角色分工,然后各成员根据角色,互相帮助进行化装处理、道具的处理;接下来,组长召集同学,进行排练。

(只见有的学生马上拿来纱巾披在自己的肩上,当做鸟儿的翅膀,有的借来老师的眉笔,给同学在额头上画皱纹,帮他扮演奶奶。总之,这时的课堂里十分活跃,各小组同学们都想快一点排演好自己的作品。)

合作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它把社交技能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内容,而不像其他的学习方式,只重视学术性目标。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一方面每一个学生作为相对独立的学习个体和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特长得到了展示,学科的知识目标得到了落实;另一方面,作为合作学习的伙伴,每一个同学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为了小组共同的目标,又进行充分有效的合作学习,使得其情感、态度以及社交技能的学习目标也得到了落实。如:“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注意倾听组长的要求”、“快乐地接受任务”、“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他人进行沟通”,又“能够与他人友好地合作”等等。这不仅仅对学生学习意义重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通过此合作学习,学生掌握了知识,并学会了与人交流、与他人合作,锻炼了胆识、增强了自信力。合作学习的效果是好的。

三、 尝试探究学习的途径

【案例】《音的强弱》

此课是国家课程标准教材人音社音乐教材第一册第五课中的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各种物品的方式,探究、感知、体验音的强弱。为此教师尝试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的流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敲一敲,感受强弱”;第二部分:“找一找,探究强弱”;第三部分:“唱一唱,表现强弱”。

【教学片段】:探索音的强弱

(1)引导学生模仿生活中的各种强弱不同的声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学习)

教师:同学们找找看,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强弱的声音?(学生东张西望,四处寻找。)

学生1:窗外的风声,还有下雨时的雷声。

学生2:老师关门的声音。

学生3:飞机飞过学校时发出的声音。

教师:你们很善于发现,那你们能不能用我们的身体发出强弱的声音呢?比如拍手、拍腿。(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究能使身体发出强弱声音的方式。)

学生1:跺脚。

学生2:嘴里发出声响。

老师与学生3:教师帮一学生脱下外套,将外套上下使劲甩动,外套发出了“呼呼”的声音。

学生4与学生5:分别将自己的手合成筒状,再将四手连接成一长筒状,两人相对,嘴对筒口向对方发出“呜……”的声音。

(2)利用教室中的各种物品,让它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创造声音的强弱。)

教师:让我们在教室里找一找、拍一拍、敲一敲,有哪些不同的强弱声音。找的时候,可以与同学合作。对了,别忘了,我也很愿意和大家一起找哟。

学生1:翻动书本,拍击书本。

学生2:用手掌拍、手指扣击桌面。

学生3:用铅笔敲讲台的正面、侧面和边沿。

学生4与学生5:同时将乒乓球抛向空中,球自然落在桌上、地上时发出了“乓乓乓”的声音。

学生6与老师:学生6将耳朵贴着桌面,听老师从远到近用手指弹桌面发出的由强到弱的声音。

学生7:敲击碰铃发出了强弱的声音。

传统的接受学习是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例如对音乐知识的学习,音乐形象的理解。教师往往注重概念的讲述、理论的记忆,多采用的是“给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在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因此,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创设了“我来试一试、我来说一说、我来做一做、我来比一比”的途径,通过让学生探究音响,创造声音再现音乐形象,使学生在亲自参与中感受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了音乐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成了学习音乐的主人,老师成了学习的合作者、积极的旁观者,教室成了自由的天地、欢乐的海洋。在这样的“方法与过程”中,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从中获得理智和情感的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比让他们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不同阶段的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容和程度是不同的,音乐教师要善于从小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和途径,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和欲望,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我们的思考:

目前的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存在什么问题和不足?如何将学习方式的变革向纵深发展?使之“变得好”,更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一、自主≠自由

在实施中我们发现,教师为了体现“自主”,课堂放得很开,但收不拢,有的课学生天马行空、谈天说地,离题越来越远;有的课学生活动的样式很多,课桌变来变去,惟独收获不多;有的课学生嘻嘻哈哈、蹦蹦跳跳、又唱又画,气氛十分活跃,可是学生得到的仅仅是“放松”,没有什么收获;自主学习成了自由活动。学生需要实实在在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形式的变化。

二、合作≠合座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都运用到了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往往是就近的几个学生围坐一起,讨论甚为激烈,气氛相当活跃,教师教得高兴,学生学得有趣,整个课堂都活起来了。教师、学生、听课者大都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其实不然,有很多所谓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是把学生分成小组而已,追求的是形式和表面上的热闹,甚至有的教师无论什么学习内容,都来个“合作学习”,至于“什么时候应该合作、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哪些学生适合合作、怎样分组、怎样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和要求有哪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教师干什么”等问题,教师似乎也不太关注。这样的“合作学习”其实只停留在表面,是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有其形而无其质的。

三、探究≠随意

在有的探究学习中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出乎教师的预料――他们能够发现、找出很多的信息和问题,以至于让我们的老师始料不及。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老师都乱了方寸:要么任凭学生随意自由表现,要么引导得不恰当,导致有的课堂上成了个别学生表现和随意活动的地方,却不能涉及问题的核心,甚至还出现跑题等现象。

第5篇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学习方式 思考

随着课改的启动和深化,《音乐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新的教学行为不断涌现,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崭新的面貌,而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对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实践层面,需要一个过程:首先,是教师要“能够变”――要敢于运用新的学习方式;其次,是要思考“怎样变”――学习掌握新的学习方式的内涵与要领;最终达到“变的好”,从而使学习方式的变革真正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创设自由空间,让学生快乐参与和体验――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

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音乐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自参与和体验。只有学生真正有效地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达到相关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还依赖单纯的传授说教,忽视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在“安分守己”中接受知识,这样课堂教学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才能,学生也就难于对音乐产生兴趣,更谈不上主动去感知。所以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大胆探索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如我在教学《鳟鱼》五重奏时,考虑到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注意力难于长时间集中的特点,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第一,先启发学生谈“鱼在水中游”的各种快乐情景,然后让学生带问题聆听音乐,让各小组留意不同的音乐要素及变化,让他们分辨出乐曲中每一段的变奏所使用的乐器及速度、力度上有何变化。第二,围绕《鳟鱼》五重奏,让学生运用手中的笔,将作品中的情景描绘出来,以小组活动形式完成。第三,分小组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音乐的美妙,同时感受参与音乐表演的乐趣。

二、营造合作环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和体验――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他把社交技能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内容,而不像其他的学习方式,只重视学术性目标。

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合作学习有一种“害怕”心理,担心在合作讨论中课堂放开了不易收回。对于这点,我的做法是:从小问题着手,从小组合作逐步介入合作学习,从二人四人再到七八人的合作,在实践中提升合作的质量,逐步形成规范的、生动的小组合作学习。

然后,要给予学生学习充足的时间。教师不要担心合作过程会花去过多的时间,拖延教学,要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交流、发言补充、辩论表现的时间,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交互合作中找到感受、表现音乐的方式。另外,在小组表现中我们应尽可能让不同程度、不同特长学生的智慧尽情地发挥,尤其是激发所谓学习困难者的兴趣和自行,使多数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合作学习,从而实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有效性。

如《小红帽》教学片段:小组合作,集体创编“小红帽又遇大灰狼”。教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将我们刚才创编的“小红帽又遇大灰狼”的故事通过分角色来合作表演,看哪一组表演的好。学生还没等教师说完,就已经忙活起来:首先,组长根据组员的申请及其特长进行角色分工,然后各成员根据角色互相帮助进行化妆处理、道具的处理;接下来,组长召集同学,进行排练。只见有的学生马上拿来纱巾披在自己的肩上,当做鸟儿的翅膀,有的借来老师的眉笔,给同学在额头上画皱纹,帮他扮演外婆。总之,这时的课堂里十分活跃,各小组同学都想快一点排演好自己的作品。

三、以“日常生活”为源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参与体验――尝试探究学习的途径

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音乐教育,不应将儿童束缚在狭小的由音符组成的抽象、枯燥的世界里,束缚在课堂书本里,而应展现音乐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如:在执教《粉刷匠》一课时,我在节奏训练中以“节奏娃娃的家”还没有粉刷为过渡,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劳动情境,引导学生当“小粉刷匠”。问学生“你们怎么帮助节奏娃娃刷房子呢?”学生们想出了许多粉刷的动作,而音乐的节奏就蕴含在其中。有的是飞快地刷、有的是很用力地刷,还有的则是画着圈仔细地刷。教师从学生的粉刷动作中提炼出相应的节奏,并让他们看着节奏谱用乐器或手将这些节奏表现出来。学生从“劳动”中感受到节奏的存在,发现了它与音乐的天然联系。不仅增添了学生对音乐、对生活的一份乐趣,更满足了学生发现、探究知识这一过程的乐趣。

四、我们的思考

新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和学生的学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

1.自主≠自由

在实施中我们发现,教师为了体现“自主”,课堂放得很开,但收不拢。有的学生天马行空、谈天说地;有的课学生活动的样式很多,课桌变来变去,唯独收获不多;有的课学生嘻嘻哈哈、蹦蹦跳跳、又唱又画,气氛十分活跃,可是学生得到的仅仅是“放松”,没有什么收获;自主学习成了自由活动。学生需要实实在在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形式的变化。

2.合作≠合座

课改后几乎所有的课堂都运用到了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往往是就近的几个学生围坐一起,讨论甚为激烈,气氛相当活跃,教师教的高兴,学生学得有趣,整个课堂都活起来了。大家都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其实不然,有很多所谓的“合作学习”往往是把学生分成小组而已,追求的是形式和表面上的热闹,甚至有的教师无论什么学习内容,都来个“合作学习”,至于什么时候应该合作、什么内容需要合作、怎样分组、怎样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和要求等问题,教师似乎不太关注。这样的“合作学习”其实只停留在表面,是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有其形而无其质的。

3.探究≠随意

第6篇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植物秸秆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C、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燃放烟花爆竹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2.(2分)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A.分子重新组合B.原子重新组合

C.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D.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变化,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是否发生改变方面的问题.

3.(2分)(2012•广州)AgN03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用棕色试剂瓶保存.AgN03受热分解,放出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A.S02B.N02C.NH3D.N2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初步的判断生成物是什么.然后根据题中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排除氮气;根据反应前AgN03中存在银、氮、氧三种元素,故反应后的生成物中不可能有SO2和NH3.

解答:解:A、AgN03中不含有硫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不可能是S02,故A错误;

B、AgN03中存在银、氮、氧三种元素,N02又有刺激性气味,所以有可能,故B正确;

C、AgN03中不含有氢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不可能是NH3,故C错误;

D、N2无刺激性气味,不可能含有,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该题还要求学生要善于从题中挖掘出有用的解题信息(例如分解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以及要求学生要学会用排除法做选择题.

4.(2分)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①分子种类;②原子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⑤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⑤D.②③⑤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故选C.

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5.(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109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的单质只有109种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根据有的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多种进行解答;

B、根据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为混合物进行解答;

C、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排列不同进行解答;

D、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进行解答.

解答:A、有的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多种,例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A错误;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为混合物,故B错误;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C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互称同素异形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但由于是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6.(2分)根据下列三种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信息正确的是()

A.①②③化学性质相同B.它们表示三种元素

C.①表示的是原子,②表示的是阴离子D.②表示的元素是金属元素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字数的关系分析判断.

D、根据核内质子数判断元素及元素的类别.

解答:解:A、①②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5、8、3,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三种粒子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7、13,表示两种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①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7,属于原子;在②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③的质子数是13属于铝元素,是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7.(2分)在反应A+BC+D中,5gA与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gC,则2.5gA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

A.2gB.4gC.1gD.2.5g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可以求出生成D的质量.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5gA和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5g+5g﹣8g=2g.

设第二次生成D的质量为x,则

A+BC+D

5g2g

2.5gx

=,解得:x=1g.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推断的能力,需认真分析,找出质量关系,就可以求解.

8.(2分)2011年10月,“碳捕集与封存国际论坛”在重庆召开.重庆合川介绍了把CO2压缩、液化后封存在泥岩中的方法.关于封存CO2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CO2分子间有空隙B.CO2气体较易液化

C.CO2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D.大气中C02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任何物质的分子之间都有间隔;

B、二氧化碳较易液化;

C、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D、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解答:解:A、任何物质的分子之间都有间隔,故A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较易液化,故B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而不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故C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二氧化碳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易升华.

9.(2分)(2012•百色)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可燃性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还原性

C.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固体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毒性..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依据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一氧化碳不易溶于水,具有还原性与可燃性,而二氧化碳不可燃,其固态形式是干冰,易升华吸热,据此回答判断即可;

解答:解: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具有可燃性;故A不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而二氧化碳不具备还原性;故B不正确;

C、一氧化碳不溶解于水也不能与水发生反应,因此室内放一盆水并不能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C不正确;

D、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容易升华吸热,所以常用于人工降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对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两气体的性质是本题的考查内容,正确掌握两种物质的性质是解答的基础.

10.(2分)(2012•乐山)“毒胶囊”泛指利用由工业皮革废料为原料生产的含重金属铬(Cr)超标的胶囊,其中含有可能引起人体肾伤害的+6价的铬.下列铬的化合物中铬呈+6价的是()

A.Cr2(SO4)3B.CrCl2C.Cr2O3D.K2CrO4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选项中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A、SO4显﹣2,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3=0,则x=+3.

B、氯元素显﹣1,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y+(﹣1)×2=0,则y=+2.

C、氧元素显﹣2,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z+(﹣2)×3=0,则z=+3.

D、钾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w,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w+(﹣2)×4=0,则w=+6.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

二、填空题(化学反应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7分)

11.(8分)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填空.

(1)碳在过量氧气中充分燃烧:C+O2CO2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先在集气瓶里放一些水,目的是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

(3)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1)碳在过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集气瓶底预先放少量的水.

(3)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故答案为:(1)C+O2CO2;化合;(2)3Fe+2O2Fe3O4;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3)2KMnO4K2MnO4+MnO2+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12.(4分)为了消除碘缺乏病,我国政府规定居民的食用盐必须是加碘盐.如图是一种市售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试回答:

XX牌精制碘盐

配料:氯化钠、碘酸钾(KIO3)

含碘:30mg/kg

食用方法:勿长时间炖炒

贮藏方法:避光、避热、密封、防潮

(1)碘酸钾中碘的化合价为+5;

(2)“含碘量”中的碘是指(填序号)B:

A.碘酸钾B.碘元素C.碘分子D.碘离子

(3)由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可推测碘酸钾的化学性质之一是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合理即可).

(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写出碘酸钾的一点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或可溶于水.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2)“含碘量”中的“碘”不是以单质、氧化物、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3)根据加碘盐图中标签信息(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食盐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碘酸钾的物理性质即可.

解答:解:(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钾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3=0,x=+5.

(2)“含碘量”中的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B.

(3)根据加碘盐图中标签信息,勿长时间炖炒、避热等,可得碘酸钾的一种化学性质是: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

(4)从食盐我外观可以推知碘酸钾也是白色固体,食盐能在水中溶解可以知道碘酸钾也能溶于水.

故答案为:(1)+5;(2)B;(3)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4)白色固体或可溶于水.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化合价、元素、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等)进行解题的能力.

13.(2分)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低碳生活”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CO2(填化学式)的排放量.

(2)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填标号).

A.碳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碳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

C.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1)“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中的信息可知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等来解答即可.

解答:解:(1)“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故答案为:CO2.

(2)A、因碳的偏旁为“石”,则碳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A说法正确;

B、由信息可知,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故B说法正确;

C、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则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应为4,故C错误;

D、由信息可知,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中来获取信息解答习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量,并明确不同位置的数字的意义来解答.

14.(3分)云南地区连续两年春、夏遭遇持续干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全省各地采取措施积极抗旱.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些村民打井取用地下水,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肥皂水.

(2)有些村民往盛有浑浊河水中加明矾和漂白粉,然后作为生活用水,其中明矾的作用是加速沉降,为了除去河水中的臭味和颜色,可以加入活性炭进行吸附.

考点:硬水与软水;水的净化;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已有的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以及净水过程中各物质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检验硬水和软水使用的是肥皂水,故填:肥皂水;

(2)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将不溶性固体吸附在其表面形成大颗粒易于沉降;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填:加速沉降,活性炭.

点评:掌握水的净化的方法和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简答题(每空1分,共12分)

15.(4分)为了延长白炽灯的使用寿命,灯泡里放有极少量的红磷.其作用是消耗残留的氧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该反应在基本反应类型中属于化合反应.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而红磷可以和氧气反应而消耗氧气,从而延长白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解答.

解答:解:白炽灯的灯丝在通电之后会放出热量,而使灯丝容易和灯泡中残留的氧气反应,为了防止灯丝和残留的氧气反应,同时消耗掉残留的氧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而在灯泡里放入一些红磷,红磷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消耗残留的氧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4P+5O22P2O5.化合

点评:熟练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知道氧气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了解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两面性,例如本题中的氧气可以供给动植物呼吸,但是在某些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

16.(8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原子序数是12的元素符号为Mg;Be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012;

(2)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的元素属金属(填“金属”或“非金属”);Ne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填“稳定”或“不稳定”);F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

(3)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A(填字母)

A.质子数不同B.相对原子质量不同C.中子数不同

(4)为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原子序数是12的元素符号为Mg;Be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012.

(2)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的元素是钠元素,属金属元素,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N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它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F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

(3)根据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所以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4)为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元素有三个电子层,所以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为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

故答案为;

(1)Mg;9.012;(2)金属;稳定;7;(3)A;(4)三;失.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掌握元素的特征、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等是即可正确决定本题.

四、实验探究题(化学反应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4分)

17.(7分)实验室开放日,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气体制取和性质的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长颈漏斗b集气瓶.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BC或BE(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下同),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ClO32KCl+3O2.

(3)如图F所示,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的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依据常用仪器回答;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依据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并依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3)依据实验现象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并据其性质确定其用途.

解答:解:(1)标有字母的仪器分别是长颈漏斗和集气瓶;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故选发生装置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或排水法收集;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方程式是:2KClO32KCl+3O2;

(3)根据题意,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据此性质,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集气瓶;

(2)BC或BE;2KClO32KCl+3O2;

(3)不支持燃烧;灭火.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选取、反应原理,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的性质、进而确定物质的用途.

18.(7分)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1)请填写表中窄格.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总结

结论总结

实验一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产生少量的气泡,木条不复燃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①反应慢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的催化剂

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的现象②二氧化锰加入水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③向盛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④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迅速复燃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2)指出“实验一”和“实验二”所起到的作用对比.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结沦,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达成了实验目的.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目的是:比较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写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二氧化锰仍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催化剂就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发生改变的物质,要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反应的催化剂,需要从改变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二氧化锰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的角度设计实验,据此解答.

解答:解:(1)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可以分解产生氧气,但是反应的速率很慢,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水在常温下不能产生氧气,加入二氧化锰也不会反应;要证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可以在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木条复燃,故填: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总结

结论总结

实验一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产生少量的气泡,木条不复燃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①反应慢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的催化剂

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的现象②二氧化锰加入水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③向盛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④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迅速复燃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

(2)设计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目的是进行实验对比,故填:对比;

(3)实验一、二、三只能说明二氧化锰能改变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要是此反应的催化剂,还必须证明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故前后两次称量固体的质量是为了比较二氧化锰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改变;可以将试管内反应后的液体倒掉,向其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是否产生大量的气泡,能否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填:比较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二氧化锰仍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点评:本题考查了催化剂的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五、计算题(7分)

19.(7分)在标准状况下,6.2g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氧气多少克?这些氧气的体积是多少升?能生成P2O5多少克?(已知标况下ρ=1.43g/L)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红磷燃烧是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根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红磷的质量,可计算出需要氧气以及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然后根据密度公式可计算出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解答:解:设6.2g红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为y

4P+5O22P2O5

124160284

6.2gxy

解得:x=8g,y=14.2g

所需氧气的体积为:=5.6L

第7篇

关键词:概率;“华约”;自主招生

连续三年的“华约”联盟考试AAA测试,都是由相关部门出题和阅卷,根据前几年的考试形式,我们预测2013年的考试形式会进一步向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靠拢,并且考试的题型、风格、难度都不会有太大变化. 连续三年,“华约”的选择题依旧是10道,涉及的也是和以前一样的知识点:三角函数、函数、数列、复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平面几何、组合问题. 这些题目都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能力、解题方法以及思维深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同时,概率问题也成为“华约”考试中的常客,而且三年的三道概率解答题都有一定的难度.

预测2013年“华约”考试中,概率问题应该会继续受到自主招生命题的青睐,所以有针对性地对概率问题进行备考复习,应该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下面我们就对三年考试的概率试题做深度的分析,以便考生在以后的自主招生备考中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真题解析

真题1 ?摇(2012年“华约”试题)系统内有2k-1个元件,每个元件正常工作的概率为p,若有超过一半的元件正常工作,则系统正常工作,求系统正常工作的概率Pk,并讨论Pk的单调性.

分析与解

解法一:通过组合数C的变形,寻找出Pk+1与Pk的关系.

显然Pk=C(1-p)np2k-1-n.

因为C=C+C=(C+C)+(C+C)=C+2C+C,所以Pk+1=C(1-p)np2k+1-n=(C+2C+C)(1-p)np2k+1-n=C(1-p)np2k+1-n+2C(1-p)np2k+1-n+C(1-p)np2k+1-n

=C(1-p)np2k+1-n+2C(1-p)n+1p2k-n+C(1-p)n+2p2k-1-n

=C(1-p)np2k-1-n[p2+2(1-p)p+(1-p)2]+C(1-p)kpk+1-C(1-p)k+1pk=C(1-p)np2k-1-n+C(1-p)kpk[p-(1-p)]

=Pk+C(1-p)kpk(2p-1),

因此当p>时,{Pk}递增;当p

解法二:通过事件发生的过程,寻找出Pk+1与Pk的关系.

显然Pk=C(1-p)np2k-1-n,注意到前2k+1次的概率是前2k-1次成功k+1次的概率加上前2k-1次成功k次而后两次有且只有一次成功的概率以及2k-1次成功k-1次后两次都成功的概率,于是有

Pk+1=Pk-Cpk(1-p)k-1+Cpk(1-p)k-1[1-(1-p)2]+Cpk-1·(1-p)kp2

=Pk-Cpk(1-p)k+1+Cpk+1(1-p)k

=Pk+Cpk(1-p)k(2p-1).

因此当p>时,{Pk}递增;当p

试题点评

本题是二项分布概率模型,主要考查了二项分布概率求解公式以及公式的变形应用.本题还重点结合了组合数的拆分,这也是本题的难点所在.解法一中,C=C+2C+C的变形,主要是为了寻找Pk+1与Pk的关系,进而比较它们的大小. 解法二主要是利用事件发生过程的内部关系,寻找前2k+1次的概率Pk+1与前2k-1次成功k+1次的概率Pk之间的递推关系,达到解题的目的,这也是解决概率问题的常见方法.

因此本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对组合数、组合恒等式以及概率递推关系等知识的掌握水平,比较全面、深刻地考查了学生对概率的认识,是一道不错的概率题.

真题2 (2011年“华约”试题)将一枚均匀的硬币连续抛掷n次,以Pn表示未出现连续3次正面的概率.

(1)求P1,P2,P3,P4;

(2)探究数列{Pn}的递推公式,并给出证明;

(3)讨论数列{Pn}的单调性及其极限P,并阐述该极限的概率意义.

分析与解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要求考生有较强的推理能力,但利用第一问的结果,可以找到求P递推公式的方法.

(1)P1=1,P2=1,P3=1-··=,当连续抛掷4次时,出现连续3次正面的可能情况是(正正正反)、(反正正正)、(正正正正),因此P4=1-3·4=.

(2)可以借助前n-1次、前n-2次、前n-3次,以及前n-4次未出现连续3次正面的概率推导出前n次未出现连续3次正面的概率Pn.

解法一,记前n-1次未出现连续3次正面的概率为Pn-1,

(ⅰ)若第n次为反面,则前n次一定没有连续3次正面,满足题意.

(ⅱ)若第n次为正面,则考虑前n-2次的情况,记前n-2次未出现连续3次正面的概率为Pn-2.

①若第n-1次为反面,又第n次为正面,则前n次一定没有连续3次正面,满足题意;

②若第n-1次为正面,则考虑前n-3次的情况:记前n-3次未出现连续3次正面的概率为Pn-3,(a)若第n-2次为反面,又第n-1次为正面,第n次为正面,则前n次一定没有连续3次正面,满足题意;(b)若第n-2次为正面,又第n-1次为正面,第n次为正面,则不满足题意.

除上述之外,再无其他情况. 综上所述,Pn=Pn-1+Pn-2+Pn-3.

解法二,记前n-1次未出现连续3次正面的概率为Pn-1,前n-4次未出现连续3次正面的概率为Pn-4,则前n次未出现连续3次正面的情况是前n-1次未出现连续3次正面的情况下,减掉第n次后可能出现连续3次正面的情况. 而在前n-1次未出现连续3次正面的情况下,第n次后出现连续3次正面的情况为第n次、第n-1次和第n-2次均为正,且第n-3次为反面. 所以,Pn=Pn-1-Pn-4.(其实利用法一的结论Pn=Pn-1+Pn-2+Pn-3,也可以很方便地推出Pn=Pn-1-Pn-4)

(3)由Pn=Pn-1-Pn-4知,PnPn-1,所以Pn=Pn-1-Pn-4

试题点评

本题的难点在于数列{Pn}递推公式的探究和证明,两种解法都从事件发生的内部过程给出了Pn的递推关系,和真题1的解法二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本题的两种解法,也比较深刻地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对学生解决综合知识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真题3 (2010年“华约”试题)假定亲本总体中三种基因型式:AA,Aa,aa的比例分别为u∶2v∶w(u+2v+w=1),且数量充分多,参与的亲本是该总体中随机的两个.

(1)子一代中AA,Aa,aa所占比例分别为多少?

(2)子二代的三种基因型式的比例与子一代的三种基因型式的比例相同吗?并说明理由.

分析与解?摇

?摇(1)父亲的基因有AA,Aa,aa三种情况,母亲的基因也有AA,Aa,aa三种情况,故搭配起来共有9种情况,列表如表1.

把每行数据相加可得AA∶Aa∶aa=(u2+2uv+v2)∶(2uv+2uw+2v2+2wv)∶(v2+2vw+w2)=(u+v)2∶2(u+v)(v+w)∶(v+w)2,这就是子一代三种基因型的比例.

(2)设u+v=x,v+w=y,上式即为x2∶2xy∶y2,且x+y=1,由于x2+2xy+y2=1,将x2,xy,y2分别看成u,v,w,则由(1)的结论可知子二代为AA,Aa,aa的比例为

(x2+xy)2∶2(x2+xy)(xy+y2)∶(xy+y2)2=x2(x+y)2∶2xy(x+y)(x+y)∶y2(x+y)2=x2∶2xy∶y2. 故子二代与子一代比例相同.

试题点评

本题考查的概率问题与生物学有密切关系,凸显了自主招生考试注重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的整合,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列表法是学习和解决概率问题的原始方法,在这里通过列举将搭配情况逐一枚举,可以让我们清晰地获知子一代的三种基因的数据,从而求得要求的比例关系.

本题第二问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规律,现在用数学的方法加以证明,也体现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生物学等其他学科中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的作用.

“华约”概率试题综合分析

从2010年到2012年三年“华约”概率试题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华约”概率试题的考试题型逐渐成熟,基本趋于稳定,而且具备以下特点:

1. 注重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的整合

2010年的题目注重和生物学的整合,2006年的清华自主招生中出现了概率和物理的综合题目,近几年各高校的自主招生题目都很注重这方面的综合考查,这也成为概率题出题的一个基本方向和基本模式,预计今后还将延续这一思想.

2. 注重概率问题和其他数学知识的综合

上述试题中体现了和二项式系数、组合恒等式以及递推数列的综合,基于递推数列背景的概率问题近年来一直受到自主招生考试的青睐,能更准确、更全面地考查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掌握情况;基于二项式定理、组合恒等式的概率问题也是这些年自主招生和高考的重点之一,其实,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一直是概率问题中的重点知识,这些内容的综合对学生的能力均有较高要求.

3. 注重对概率问题发生过程以及处理概率问题的基本方法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