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2 15:08:59

序论:在您撰写五年级下册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五年级下册教案

第1篇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教学计划了。以期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九年级下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初中个人教学计划汇总集锦5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案

教学计划小学5篇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计划汇总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机器人吗?同学们可以自己制作,锻炼动手能力。我们了解到2006~2012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参赛队伍支数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板书标题:折线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2、分析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1)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

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和。小组讨论:如果要看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分别出示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4、提问:请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

(1)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标题和图例在制图中一定要有。

(2)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与什么不同?

复式折现统计图可以更方便的分析两个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5、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结合全国2001—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如下表)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出生人口数/万人

1708

1652

1604

1598

1621

1589

1599

1612

1619

1596

死亡人口数/万人

821

823

827

835

851

895

916

938

942

953

三、知识巩固

1、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见如下统计图。

(1)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

1、2

月份气温最低,从 3 月份气温上升,5~8 月份气温最高,从 8 月份开始,气温下降。

(2)有一种树莓的生长期为 5 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 7~10之间,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

这种植物在甲地种植比较合适。

2、陈明每年生日时都测量体重。

下图是他 8~14 岁之间测量的体重与全国同龄男生标准体重对比的统计图。

(1)陈明的体重在哪一年比上一年增长的幅度最大?

14 岁比 13 岁增长的幅度最大。

(2)说一说陈明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范文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能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绘制完成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对数据进简单地分析

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

,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正确地完成折线统计图。

2、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小组合作交流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设疑自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人吗?下面是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

思考: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自由发言,读懂条形统计图。

3.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解疑合探

1.初步感知

师:刚才,我们在条形统计图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 学生观察统计图,指名说一说。 问:2010年有多少支队伍参赛?谁来指一指? 生:边指边答2010年489支。 追问:489在哪? 生:在2010年这一列和横着的489这个数据的交点。

2.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思考所有的信息都找到了,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3.深入探究。

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独立思考教材中提出的2个问题。 小组交流。 全班讨论、交流:你是是怎样看出来的?怎样想的?

4.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

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表示2007年参赛队的点在哪里?这一年有多少支参赛队?2011年呢?

5.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 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数据的?

(2) 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

(3)参赛的队伍上升得最快的是哪一年到哪一年?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三)、质疑再探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思考:那么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参赛队伍的变化情况呢?为什么?师:你有什么感想?

(四)、拓展延伸

1.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陈东的身高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身高长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课堂小结

人们在表示这些数据时可以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

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范文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1)算出平均数是1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475m 的比较合适。

(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485 ,身高接近1 .485m 比较合适。

( 3)身高是1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十四的第1、2、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 1)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范文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03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04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

(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范文五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__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____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____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

(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

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____—____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

第2篇

教材简析:

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盾牌和长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牾,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炼,读起来很有趣味,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识“吴、弗”等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和整个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吴、弗”等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

的故事。

教学难点:

1.

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懂得故事的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

培养学习古文言文、积累成语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

游戏激趣,第一关,猜图小神童。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闯关提示),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把自己的体会和不懂的地方及时批注在旁边。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

三.合作交流

(一)小组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解决闯关提示中的问题。

(二)

闯关大比拼

第二关:识字小当家

正确朗读“矛盾,鬻盾,吾等,赞誉,弗能”等词语。

第三关:朗读小能手

出示课件: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根据划分的节奏,先看范读视频,后请学生朗读,并由其他学生评价。

学生赛读,根据朗读情况加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关:理解小达人

出示课件: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弄懂了字和句子的意思之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吧。

我们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线,就是想让大家了解人物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那么同学们,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是怎么样的呢?请同桌讨论分享。

同学们披荆斩棘,已经来到第五关的大门前。

第五关:生活小专家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请同学们找一找,说一说。

如:有一则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xxx”,

这种说法自相矛盾。

处处留心皆学问,课本中的知识可以教我们在生活中怎么用,生活中的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中的知识,希望同学们都可以做一个生活中的小专家。

第六关:表演小明星

时空转换,热闹非凡,转眼你来到了繁华的集市——叫卖声,讨价声此起彼伏。你会是其中的哪一位呢?同学们来演一演。

四、

课堂小结:

五、

拓展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积累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了解其寓意。

六、

板书设计:

15

自相矛盾

自自相矛盾

第3篇

【教学内容】

教科版五年下册《时间的测量》60-61《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

l

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l

进行改变摆的重量、摆的摆长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l

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l

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l

认识到实验中细心观察发现新问题是很重要的。

l

对新问题有继续研究的欲望。

l

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

【教学重点】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计时表10只,单摆装置10个(铁架台、铜棒组装而成)、大小相同螺帽三种各10份、实验记录单两种各10份。

教师材料:不同的单摆两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前写好课题:摆的研究)

1、师:荡秋千这个游戏很多同学都玩过。今天老师把这个游戏带到了课堂上。请看大屏幕。哪个小朋友荡得更快些?

2、上完这节课,你就能找到答案了。

秋千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摆。对于摆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摆。(板书:摆的研究)

二、探究新知

1、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一样吗?

2、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小组讨论)

(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摆锤重量、摆绳长度、摆幅的大小等。)

师:这些只是我们现在的猜测,还得找证据证明。

3、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实验一

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10分钟)

a、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讨论:

为了证明摆锤的轻重与摆的快慢到底有没有关系,这个实验可以怎样来操作?

我们一起来设计实验方案。(课件出示)

b、出示记录表。师述:老师给大家准备实验材料,我们动手做实验。实验时要你注意。(请看大屏幕)

我们就以15秒为时间界限,分别测三次,看看最后能发现什么?准备好了吗?静悄悄的开始,比比哪组效率高!

c、学生实验、记录。(师巡视指导,找好记录)

d、科学实验报告会。(展示两个小组数据,谈谈我们的发现: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看看自己小组的数据,支持这一结果的小组举手!如不支持,拿出来分析。

现在我们可以确定的说: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有关吗?(板书:错号)

实验二

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10分钟)

a、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讨论:

为了证明摆绳长度与摆的快慢到底有没有关系,这个实验又可以怎样来操作?

一起设计实验计划方案。

b、师述:大家看记录表,我给大家准备了一根2倍长的绳子。

c、学生实验、记录。(师巡视指导)

d、科学实验报告会。(展示两小组数据,谈谈我们的发现: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其他组的数据,支持这一结论的举手。

师小结板书:对号。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7分钟)

1、现在我们来回顾之前的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对照我们的实验记录单。回答问题:

a.

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与摆锤的重量有关吗?

b.

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发现问题

作出猜测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2、请大家把课本打开,翻到P61,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你觉得它们摆的快慢会怎样?(课件出示)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分别记30秒2次。)

4、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是怎么想的?

5、师可根据学生时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虽然这两个单摆的摆绳一样长,但是他们的摆长却是不一样的。其实,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课件出示P61图片,红色线条指出两条摆长。)

6、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四、质疑应用

1、哪个小朋友荡得快些?(荡秋千图1)

2、荡秋千图二,留个学生课后探索的空间。

3、调整快了2分钟的摆钟。

五、科学成果汇报会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根据回答,整理板书)

板书:

摆的研究

摆锤的重量

×

快慢

摆绳的长度

摆幅的大小

×

实验一

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

原来重量

两倍重量

三倍重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我们的发现:

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

。(有关、无关)

实验二

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

原来绳长

两倍绳长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我们的发现:

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

。(有关、无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

,摆动越

摆绳越

,摆动越

。(长

、短

第4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十二生肖的人文知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能抓住十二生肖的外形特征,运用彩泥的方法完成作品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自悟生肖动物外形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抓住生肖动物的外形特征,彩泥作品生动美观

三、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图片、玩具、剪纸、邮票、故事等、

超轻粘土、刀胶棒

、牙签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情境导入:同学们你知道你的年龄和父母年龄,能知道你们的属性吗?(学生说)

2.教师板演简画或出示图片让学生辨认说出其了解的情况

3.

课前预习十二生肖的排列:

十二生肖,我们也称作“十二属相”,是我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部分,源于自然界的11种动物和一个民族图腾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组成,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古时候的文人,为了让全天下的人,包括没有钱读书的人,不识字的人,也能记住自己出生的年号,就使用了最简单的动物纪年法,后来称其为“生肖年”(生肖:“生”出生;“肖”相似、相像,肖像)排列顺序:1、鼠

2、牛

3、虎

4、兔

5、龙

6、蛇

7、马

8、羊

9、猴

10、鸡

11、狗

12、猪

(二)、引出课题:《十二生肖》

1.打开课本分析三幅不同作品,分别用什么材质什么手法表现十二生肖?

《1》唐-十二生肖俑:泥塑材质,拟人手法

《2》十二生肖邮票:夸张手法

《3》十二生肖剪纸:变形手法

2.本节课运用新的材质来表现十二生肖:

彩泥--超轻粘土

3.播放课前录制好猴子示范步骤过程-

4.制作步骤:

1.构思2.制作生肖基本形3.身体细部制作4.场景装饰5.整理完成

(三)、评价展示

将学生的彩泥作品小组上台展示

,进行自评,互评。老师进行最后点评

(四)

、回顾总结,布置课外作品

1.

回去询问父母生肖并制作一个送给父母

2.

课下收集不同类型材质树叶,下节课开始上《树指画》。

(五)

、拓展延伸

欣赏和十二生肖的资料。如山西绣品、生肖鞋、民间剪纸、生肖邮票、生肖玩具拓展学生的视野,将剪纸作品与广泛的文化背景与十二生肖联系在一起,学生就能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六)

第5篇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学过近三年科学课,他们愿意合作交流,能自己动手实验探究,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引导。本课就是在学生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结构与稳固性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也会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三角形增大支架牢固程度的方法,会设计和制作立体支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认识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最稳定、用材少的特点。

教学难点:

会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演示教具(三角形

四边形

五边形

六边形)

2、分组材料:塑料吸管、大头针、剪刀、报纸条、木筷、胶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认识这个建筑物吗?(课件展示埃菲尔铁塔)

教师介绍:它建于1889年由建筑师艾菲尔设计,全塔高307米,相当于百层楼房那么高,至今已有100多年了,可它仍然巍然屹立。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

②学生活动: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

3、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铁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4、提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了三角形稳定牢固的特性,平时你们发现哪些地方用到三角形的支架?

5、刚才同学们说的高压线塔,电视塔、桥梁等为什么那么牢固又能承受巨大的重量?

(它们中有许许多多的三角形,而三角形是稳定牢固的。

6、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正因为埃菲尔铁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人前往观赏,你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

三、设计并搭建立体支架

1、谈话:同学们,将三角形支架、四边形支架、五边形支架组合在一起会是什么?(一个立体支架)

你们能用尽量少的材料搭一个又高又稳固的立体支架吗?

在搭建前,我们要先干什么呢?

2、学生讨论回答并分组设计草图。

3、学生动手搭建立体支架,教师巡视参与其中并及时进行指导。

4、谈话:我看同学们动手搭建高塔的热情非常高,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到这里。下面请那个小组上来汇报并展示你们的作品?

学生交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作出评价。

5、教师小结:一个不稳定的高塔,可以增加其三角形结构,使它变得稳定。

四、拓展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课内容)

2、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搭建立体支架没有完成的小组课后继续完成你们的作品。

3、同学们要用一双探索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会有很大的发现!

板书设计

不易变形

三角形结构

最稳固

用料少

架梁

增加稳固性

《搭支架》导学单

实验一:搭支架

将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支架,用一定的力往两边拉拽,记录实验情况:(用的多少表示承受力的大小)

支架形状

预测稳固性

实际稳固性

三角形

正方形

多边形

通过实验,我们认为:(

)形状的支架最稳固。

第6篇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学过近三年科学课,他们愿意合作交流,能自己动手实验探究,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引导。本课就是在学生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结构与稳固性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也会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三角形增大支架牢固程度的方法,会设计和制作立体支架。

知识与技能: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的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

教学难点:

搭建承受力大的立体支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陆老师去上海旅游的时候拍了这两张照片,认识这个建筑吗?

出示:东方明珠电视塔图片

简介:东方明珠塔高约468米,塔身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设计抗震标准为“7级不动,8级不裂,9级不倒。”

师: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搭支架)

二、搭建平面支架

1、支架的定义:

支架:是指起到支撑作用的构架。

2、支架的形状:

出示: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平面支架

提问:你认为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最结实?(学生猜测)

通过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方案

1、实验材料:大头针、吸管

2、操作步骤:

(1)每人搭建不同形状的支架(注意安全)

(2)测量支架的稳固性(往两边拉拽)

(3)填写实验记录

小组动手操作,填写实验报告,上讲台汇报。

师:大家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更深入的了解有关三角形支架的知识。(播放视频)

再次出示:东方明珠电视塔。问:说一说东方明珠电视塔为什么如此坚固吗?

3、支架的稳定性

想一想:

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易变形的支架变得稳定、牢固呢?我们来试一试。

分组动手操作,指名汇报。

出示:不稳定的结构可以通过架梁的方式增加其三角形结构,使它变得稳定。

师:老师这儿也有个正方形支架,试着用同学们的方法拼了拼,可问题来了(吸管作为对角线长度不够),那怎么解决呢?

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出示成品。

三、搭建立体支架

1、演示立体支架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支架,这和我们前面认识的支架有什么区别?我们来看看这个立体支架它的稳定性。哎呀,它怎么倒了?你能帮老师把这个立体支架变得稳定吗?咱们今天来了多少小组?那咱们来个搭支架比赛怎么样?

2、稳固立体支架

搭支架比赛:以小组为单位,搭建一座最结实、最稳固的立体支架。

提问:(1)怎样搭才坚固呢?(小组汇报)

(2)怎样检验测验立体支架的稳固性,我们需要考虑些什么?(将科学书放于立体支架的顶部,检测其承受力。)

学生动手搭建立体支架。

3、检验立体支架

(1)检测立体支架的承受力

在立体支架的顶部一边放科学书一边仔细观察。

(2)分析各组支架的优缺点

成功的喜悦,失败的苦恼。展示成功的立体支架分析它的优点所在,出示失败的立体支架对其提提建议。

(3)完善本小组的立体支架

听了大家的评价,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支架。

四、知识拓展

师:刚才啊,同学们在搭支架的时候,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一根根吸管也有了一定的承受力。其实在生活中,生产中,建筑学家也用这些知识给我们搭了许多漂亮的建筑,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图片)

第7篇

(一)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自觉进行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难点:使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商店运来苹果20箱,每箱15千克,共运来苹果多少千克?

(2)粮店运来大米1000千克,卖出35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3)修路队修路,每天修250米,修1000米需要几天?

2.根据问题写出相应的关系式。

(1)还剩多少米没修?(全长的米数-已修的米数=还剩的米数。)

(2)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要生产的零件总数÷做的天数=平均每天做的数量。)

(3)剩下的零件要几天做完?(剩下的零件数量÷平均每天生产的数量=生产的天数。)

(二)学习新课

1.引入谈话。

我们解答过很多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及检验的方法。

2.学习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审清题意。

①默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摘录条件和问题。

③用线段图如何表示题意?

学生试画线段图:

(2)分数数量关系。

①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根据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可以得到已经做了多少套。列式:75×5=375(套)。)

②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什么条件?(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求出后3天做了多少套。)

③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样求呢?(计划做的套数-已经做的套数=剩下要做的套数。)

(3)学生列式计算。

学生讲解每步求出的表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写出数量关系分析图:

综合法:

分析法:

比较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综合法的分析思路是从已知条件推出所求问题;分析法的分析思路是从问题入手,找到所需要的条件。

根据数量关系分析图列出综合算式。

(4)检验并写出答题。

检验方法:

①按照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依次重新检查列式和计算对不对;

②把得数当作已知数,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一步步地计算,看得到的数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如:看平均每天是不是做75套。

试一试:还可以怎样进行检验。

看原计划是不是做660套?(75×5+95×3)

看已经做的是不是5天?((660-95×3)÷75)

看剩下的是不是要做3天?((660-75×5)÷95)

思考:这道题有几种检验方法?为什么?

小结:检验时可把任意一个已知数作为检验的标准,所以题目中有几个已知数,就至少有几种检验方法。

3.小结解题步骤。

根据例1的解题过程,说说解答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归纳总结如下:

(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进行检验,写出答题。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P48“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500-50×4)÷5;

(3)检验。

2.将上题改编为:

(1)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平均每天浇60棵,还需要浇几天?

(2)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平均每天比四年级多浇10棵,一共需要浇多少天?

学生解答后订正,并分析数量关系。

①(500-50×4)÷60;②(500-50×4)÷(50+10)+4。

3.P50:4。

(1)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2640-240)÷(240÷3)。

(3)思考:

这题与例题有何异同?(同:都是三步应用题;异:例题已知4个数。而这题已知3个数,其中240用到了两次。)

4.课后作业:P50练习十二: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对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进行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掌握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一步应用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新课前复习了一步应用题及根据问题写数量关系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为学习多步题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例题的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审题,可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也可用线段图表示。放手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掌握应用题的结构,使学生养成画图习惯,不断提高画图的能力。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进行分析。在条件与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找到解题思路,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解答后引导学生由多种方法检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分步:

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

(66-75×5)÷3

=(660-375)÷3

=285÷3

=95(套)

答:后3天平均每天做95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