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生体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15:08:53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生体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生体育论文

第1篇

1.需求层次理论概要。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形式,此需求的满足是其他需求发展的基础,生理需求在得到满足后,其激励性会逐步弱化;安全需求是其他需求得以发展的保障,无论是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还是科学技术和人生观,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则反映为人们对于彼此间良性的人际关系与关怀的企及与渴望,与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具有直接的关联;而自我实现则是需求的最高层次,能够有效地促进人对其自身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实现,是以自我实现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原动力的,而这种原动力伴随着自我实现目标的不断提高,将对人一生的发展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2.兴趣的概念。兴趣是人们对于事物所持有的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是一种较为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在选择某件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时,所显现出的心理认可及情绪的积极趋向。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维系与保持对实践活动具有较为强烈参与意识的重要基础。关于兴趣的含义,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即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包括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两种,而兴趣隶属于精神需要的范畴。当人们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产生需要心理时,就会对事物产生主动的接触与观察,对活动产生自主的参与意识,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对事物或活动的内在含义进行探索与研究。兴趣的产生与认识和情感具有极为密切的相关,只有对事物或活动达成足够的认识,才能够付诸情感,进而产生兴趣。兴趣对人的认识发展和行为取向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有利于提高实践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效果。兴趣的产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兴趣具有不同的特点。

二、体育学习兴趣是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确立的基础

新形势下的学校体育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切实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为其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提供保障。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是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择取学习动机、规范学习的行为方式、建立起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体育学习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同时对于提高学生体育的认识能力,提高其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意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丰富其知识构成体系、拓宽其思维界限与理论视角;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之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对驱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有效地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坚持持久性参与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期的相关行为能为满足下一环节的需求提供保障。终身体育思想是通过对体育运动不间断地参与、体验与感悟,对感性认知与实践经验不断地总结与积累,最终达成理性认知的升华而形成的。其形成的过程亦是需求层次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具有极其重要的维系与促进作用。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够有效地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参与体育学习的自觉性,有效地促进其自身体育技能与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进而为其今后的体育实践行为提供有利的条件。体育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好奇心理,促使其通过不断地参与、体验与思考,探求体育的真谛,明晰体育深邃的内涵,进而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知的有机转变,使其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有效的促进与发展,使之自觉地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恒久意识。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并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加以维护与保障,使之能够持久性地发挥驱动与促进作用,是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确立的重要基础。

三、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需求层次理论的实质是一种激励机制,引导人们从原始的生存需求到安全需求、再到情感归属需求、最终实现自我表现需求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理念、价值观、人生观实现逐步的提高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求层次理论在促进社会整体与社会个体实现完美进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与促进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引入需求层次理论,合理地运用其激励机能,将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1.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原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形成,遵循好奇体验兴趣的发展原则。依据需求层次理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体育兴趣形成的不同阶段与环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进行不同层次的唤醒与激发,最终形成体育学习兴趣。首先,通过对体育运动机理及作用的讲解,培养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好奇心,使之初步形成参与的欲望。在此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融入体坛风云人物的事迹介绍,经典传奇故事的讲解等,充分发挥名人效应的吸引与榜样作用,使学生在充满好奇的状况下,对亲身参与体育运动形成强烈的期盼,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其次,在学生好奇心理被有效地唤起后,应通过有效的组织手段,加以有机引导,促使学生参与到体育实践活动当中,通过亲身的体验来满足其好奇心理。这种基于好奇心理驱动的体验活动,具有较为明显的主动性,是学生自主意识的有效发挥,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体验的理解,进而产生进一步体验的愿望。第三,在学生由好奇心理驱使而进行亲身体验后,再运用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进行深层次激励,使之能够及时地对体验进行感悟与理解,形成理性化的认知发展,切实理解与体会体育运动对于人体健康发展所具备的特殊功效,使之形成更为强烈的参与意识,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影响。学习动机能够凸显学生学习行为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重要导向。在体育学习伊始,其学习行为完全是在好奇心驱使下进行的,此时的学习动机以满足好奇心为目的。而促使学生深入学习的手段是激励机制的导入与运用,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需求层次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激励与促进,其作用机理在于循序渐进、层层导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引入马斯洛理论,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有效的激励与促进,使其实现由初级的满足好奇向不断满足自主发展需求的转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有效地修正与调整学习目标,实现由学习初期的了解向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层次逐步发展。这对于学生理解与认知体育运动的机理、内涵、功效,进而实现自主地从事与参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体育学习理念的影响。学习理念是在学习过程中所持的观念或观点,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学习理念的形成是学习兴趣下的参与、体验与感悟。学生的体育学习理念的建立同样也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得以形成与发展,学生的学习理念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学生对教育改革理念由浅表的感官认识逐步转变为理性的感悟,进而达成学习理念适用性的有机转变。学生在建立体育学习理念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发挥强力的支撑与引导作用,避免盲目与盲从。而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理念由初级阶段逐步引导为适应体育教学发展、满足学生自身需求、迎合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具有适用性的全新的学习理念。在此转变与发展的过程中,需求层次理论的激励机制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4.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影响。学习效果是对学生学习行为价值最直接的体现,而学习效果的优劣则表现为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掌握与理解程度的高低。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最佳效果不仅表现为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而且还在于他们是否切实体会与理解体育运动所蕴含的深厚内涵。因此,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来切实把握体育运动实质、感悟体育运动精髓的信心。基于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有机的激励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刺激,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有效地引入需求层次理论,切实发挥其机理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理性的启发、规范与引导,促进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由表层的感官认识有机地转变为理性的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激励学生不断地探求体育运动的内涵,进而提高其学习成效。

第2篇

体育“学困生”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认为自己的文化成绩差,就什么也不如别人,自己就是个学困生,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导致对体育课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够准确,把体育课当成简单的、自由的活动课,认识不到上体育课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掌握终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他们大多数性格内向、孤僻,缺乏自信,在体育活动中的适应性也较差,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因此,心理因素是导致学生体育差的一个主要内因。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批评,对体育素养的退步会表示无所谓的态度,总感觉到自己一切都不行了,前途无望,有的甚至达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态度,形成了无所谓的心理。另一方面,体育差的原因由于心理素质差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往往过低地低估自己,觉得自己的体育学习能力差,就悲观失望,有时感到无能为力,也只好得过且过,最后形成了无所谓的心理。

二、“体育学困生”转化教育的基本方法

1.与“体育学困生”真正交朋友。教师可在平时的分组练习、游戏或者一些比赛中主动和学困生组成一组,把他们带进集体中来,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要多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这些教育,要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自觉练习的积极性,使这些“体育学困生”由“要我练”过渡到“我要练”!

2.激发学困生的运动兴趣。运动兴趣是激发体育学困生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重要前提。体育教师应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运动的兴趣,要以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体育兴趣、需要为基点,了解每个学生对体育兴趣的项目。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3.体会成功的喜悦。心理学研究表明:诱发内在动机最强烈的因素就是成功,如果一个人经常成功,那他就会长期处于一种心理满足的状态,这也会使他心情愉悦,精神舒畅,而且对这件事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令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才会对这件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利用机会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更多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个别指导、优生帮促。个别指导是体育教学组织的最基本形式,就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各自存在一些问题对症下药,为其进行个别指导。这是帮助学生们树立信心并且对课堂产生兴趣、掌握学习技巧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在这过程之中,教师应和学生维持向朋友一样的关系,关心学生的各方面,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一片苦心之后,自然会感到加倍的温暖,减缓对体育学习的抵触情绪。

第3篇

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一方面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素养,提高教师的个人教学魅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完善教学流程,能够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习体育。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充分的自我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小游戏,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好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提高体育能力,更好更深刻地理解体育的实用价值,更加愿意学习体育。

二、变换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单一不变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集中精力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来调整的教学,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新鲜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教学中引入猜谜语、讲故事等

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解动作要领,而后示范,接着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单调、枯燥,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的不到很好发挥。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猜谜语或者是讲故事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普遍都喜欢猜谜语和听故事,教师就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爱好来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我就先出了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积极猜谜语。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对于下面的教学就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设置疑问,并鼓励学生质疑,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好方法。设疑的方法很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堂的开始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上课,并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具体的实际操作解决掉问题。例如,在上短跑课时,要让学生掌握预备动作要领,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跑步时的步幅大小与跑的速度快慢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等,引发学生的思考。而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探索,通过亲身体验和操作,去解决那一系列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整堂课情绪高昂,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

(三)注重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

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上课常常是人到课堂心未到。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分神走思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练韵律操,让学生跟着音乐或指挥做反口令练习、模仿一些动物的动作等多种新颖有趣的练习集中注意力的练习,这对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非常有帮助。

(四)通过进行小型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普遍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喜欢竞赛。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小型的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快速跑步的动作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接力跑步赛。在学习了跳绳后,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来一场跳绳比赛。在比赛中学生的表现都比平时上课时要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去。

三、注重感化学生

第4篇

从本质上来讲,高等院校想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就应该从思想方面入手,解除对学生思想的限制,也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积极地加入到体育教育当中,从而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所以,高等学校应该尽量消除在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控制,那么第一,高等学校应该摒弃传统的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注意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尽量的满足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喜好去选择体育课程。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产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减少不良的情绪。这种教学模式,从主观上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更加的乐于去参加体育教育,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去研究、发现和主动地学习,从而进一步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第二,高等院校在这个新世纪的大环境中,应该去了解大学生的想法,根据他们的心理需要,抓住本质,开设课程。比如说,开设拓展训练。那么什么叫做拓展训练呢?拓展训练就是通过简单的训练来提升人自身的基本的运动能力,经过漫长的发展,拓展训练已经延伸到对于人格、管理和心理的锻炼。其实,拓展训练的并不是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来提高人自身的基本机能,它主要是对心理的冲击,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感受到巨大的刺激,锻炼学生心理能够接受大冲击的能力。拓展训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训练过程中充满着刺激与挑战,这与现在的大学生喜欢追求生活中的刺激与挑战的心理相符合。所以将这种拓展训练加入到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当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对于体育教育的兴趣,还能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教育活动当中,并且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在这种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新型的教育模式下,高等院校应该从思想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努力的提升学生的思想观念。第一,高等院校应该在学生学习前就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以前对于体育教育观念的认识的错误,并且认识到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及影响性,要让学生了解,体育教育能够使身体机能的到有效的锻炼,并且得到提高,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与参与的热情和动力,并积极自觉地加入到体育教育当中。第二,高等院校应该主动地开展思想教育,对于学生的懈怠心理进行说服,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确定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地迎接挑战,提升自身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战胜体育活动中的困难。

三、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填充

第5篇

一、深入开展思想教育,让孩子们了解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孩子们从思想上和内心深处认识到学好体育非常重要,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出孩子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来,使孩子们认识到学好体育不单单是为了锻炼身体,更重要是热爱祖国,更好地建设和保卫祖国,它能够体现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和意志品质。我们要让孩子们建立起学好体育光荣否则可耻的思想观念。在培养孩子们正确观念的同时,还要加大对体育锻炼的宣传,使孩子们及家长都能充分认识到积极锻炼的重要性,使家长成为孩子们体育锻炼的坚强后盾,使孩子们真正从思想的深处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充分尊重孩子们,与他们成为“伙伴”,让他们真正喜欢你

如果要让孩子们对上体育课感兴趣,就要让孩子们先喜欢你和接受你。首先,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孩子,成为他们生活学习中的知心大伙伴,让孩子们信赖你,愿意把心中的小秘密给你说,这样我们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里,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心声与想法。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孩子们紧密相联,我们要以孩子们的发展为本,满足不同孩子们的需求。其次,通过我们特有的能力和体魄去吸引孩子们,让他们欣赏你和崇拜你,激发孩子们体育锻炼的欲望。如果我们拥有强健的体魄、舒展、优美的动作,我相信孩子们对上体育课会充满兴趣和期待。

三、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

受传统小学体育教学的影响,我们体育课堂教学一般采用四部教学的模式:新课开始——活动准备——体育活动——活动结束。这一结构由于对体育课限制过死,从形式和活动上过分突出了体育活动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体育课教育和指导作用。我们在课堂活动中也被限制了手脚,刻意追求时间的分配,以达到课堂教学在结构上的完整,进而影响了体育活动的效率。小学体育素质教育注重孩子们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单单是要让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把体育锻炼的方法传授给孩子们,并且要面向全体孩子,使他们掌握锻炼方法,通过科学的体育教育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质,养成科学的锻炼行为,开发孩子们认识事物的能力。以前的小学体育教学是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单一教学模式,它一味强调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孩子们的心理教育,不能以全体孩子为教学目标,这与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不相符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某些青少年进行了一定的效应。但是,现在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小皇帝”,孩子们好奇心很强,兴趣广泛,思维敏捷,活泼可爱,喜欢上体育课,但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体育课中受到限制。再由于班级人数多,孩子们身体较肥胖,克服因难的意志不强,这也给我们的体育活动带来了不小困难。同时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创新性,使教学形式单一枯燥,孩子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也受到很大限制住,严重影响了孩子们个性发展。因此,要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效率,就必须改革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活动中充分利用体育学科自身的优势,变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创新。

四、让孩子们成为体育活动的主人

学习最终是孩子们知识内化的过程,孩子们才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在我们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下,有效体现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尽量把平时锻炼作为孩子们终身发展的重要手段。上好体育课是孩子们的事情,在我们的引导和帮助下,使他们树立自信,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其成为体育活动的主人,并享受体育活动带来得乐趣和快乐;真正体验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的真谛。

五、给予孩子们展示个性与才华的机会

学以致用,学就要有所用,得到其他同学的赞赏和认可。因此,我们要在体育课中或体育活动中,能够为孩子们创造更宽广的时空来展示他们的才华,展现自我。我们要尽量多组织些体育活动、游戏和比赛,并组建活动小组等。孩子们要从中充当组织者、参与者和表演者,要充分发表孩子们的见解,抒发他们的情感,尽量满足孩子们强烈的表现欲。同时,我们要增加孩子们竞争、比拼的机会。这样,孩子们怎么不会喜欢上体育课呢!

六、充分挖掘校本资源,让孩子们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以孩子们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一切为了孩子们的发展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因此,我们要考虑到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际,因地制宜组织体育教学,我们要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开发出适合自己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让孩子们在体育锻炼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第6篇

“三民”体育即民族体育、民俗体育、民间体育。当代社会,在经济全球化带动下,文化发展也逐渐表现出全球化趋势。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下,世界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一体化趋势日益凸现。特别在校园中所进行的体育活动,多以西方体育活动为主体,少部分民族体育活动基本以协会形式存在,使得来华留学生不能深入的接受民族体育教育。不可否认西方体育文化正逐渐替代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中的地位,也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有可能被不断边缘化的趋势。“留动中国”阳光文化之旅的比赛项目中,民族传统文化比赛项目则是此活动意义的重要所在。在“流动中国”的每个赛区,来自各学校的参赛选手带来了形式丰富的“三民”体育的竞演。例如,黑龙江大学的秧歌舞蹈《家在东北》展现了黑龙江赛区别具风韵的地域特色;内蒙古大学表演的《那达慕》展现了蒙古族男士会射箭、骑马、摔跤,女士能歌善舞的民族风貌和民族特色;哈尔滨师范大学的《萨满舞》则展现了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神秘色彩;延边大学朝鲜族特色的竞演项目《欢庆锣鼓》中,身着民族服装的队员向嘉宾们献上了一对小长鼓,以示为比赛加油、鼓劲之意。由此可见高校可以在留学生体育文化交流中加入“留动中国”的比赛项目,也可自行举办具有地域民族特性的体育活动。例如,东北地区的鄂温克抢枢、华北地区风筝赛、西南地区的竹竿舞等简单易行、内容新颖的“三民”体育项目。这样不仅丰富现阶段高校培养留学生体育活动形式的内容,又填补了留学生在华学习“三民”体育的空白;同时促进了“三民”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复兴的步伐。综上可见,“三民”体育已经逐步的融入到了高校留学生教学培养的课程中,它丰富了留学生在华生活学习的内容,也使留学生更加了解这历史悠远而又具有神秘色彩的国度,亲身体验着中华民族文明的璀璨。“三民”体育不单是对在华留学生的教育,同时也对我国大学生学习掌握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以及传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促进、提高留学生参与高校体育活动的对策

2.1高校应重视在华留学生体育课程的规范化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中华体育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留学生体育课程规范化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目的,明确教学目的在制定教学规划时才有理可依。

(2)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主要以培养在华留学生掌握“三民”体育知识以及新兴体育项目技能为主。可利用定向越野答题等活动形式,多途径的使留学生既锻炼定向越野等新兴体育项目,又掌握“三民”体育的文化知识。

(3)开设定向越野等新兴体育项目及“三民”体育的实践课程,在此课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聘请专业的体育教师,以丰富“三民”体育内容的多样性为主。(4)做好体育课程监督,使留学生能够加强新兴体育项目的锻炼和掌握“三民”体育项目的知识和技能,使我国体育文化事业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播。

2.2提高留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

目前,多数高校还没有一套有效的针对留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对策,留学生本身也没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不仅要在课堂上、书本中学习,同时也要亲身体验它多民族的文化异样。有些体育活动是在书本中没有记载的,只有亲身体验才能领悟它的文化和意义。高校作为管理和引导部门首先应使在华留学生参与到体育中来,加强体育健康知识及体育活动宣传,特别是一些能让在华留学生与我国高校留学生产生“共同语言”的项目和新兴体育项目,例如,定向越野、跑酷、轮滑、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世界熟知的项目。留学年龄基本上与我国在校大学生相仿,身体亦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在体育课中使留学生的身体在娱乐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得到快乐,体现出了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思想——快乐体育。这样不仅使在华留学生可以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也可让我国高校学生通过在华留学生传播的途径了解世界各国新兴体育项目,然后再加以宣传我国的“三民”体育项目。

2.3加强留学生间的体育活动交流

各省市高校应加强留学生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定期或长期举办形式各类的比赛,以赛代学,从比赛中了解我国的体育文化知识。“留动中国”的比赛就很好的反映出以赛代学的形式,既有定向越野等新兴体育项目又加入具有我国特色的“三民”体育项目,使参赛队员在短时间内学习掌握新兴体育文化的要点和了解我国“三民”体育文化,从而脱颖而出一批优秀的体育文化使者,传播我国的“三民”体育文化。

2.4发展体育活动内容多元化

因高校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有着不同的体育活动形式。高校应及时掌握留学生的体育活动情况(特别注重发掘来自留学生本国家的特殊体育项目);了解适合该地区或者该国家在华留学生的民族体育活动;加强宣传,使我国高校学生也能参与其活动中来,加强各国各民族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外来体育文化的平稳发展。

3结语

第7篇

由于学校扩招,安徽医科大学体育课受到场馆、师资等各方面的影响,体育课无论是从学时、质量上都不能得到保障。安徽医科大学是安徽省高校的一个缩影,目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等是体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对安徽省高校调查,了解安徽省大学生课外锻炼有着现实的意义,为把握和指导我省大学生课外锻炼甚至高校职工体育生活提供一手资料。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大学4所安徽省高校362名在校生。

(二)研究方法

大量查阅相关资料之后,制定问卷调查表,对安徽省的4所高校学生发放问卷调查。问卷共4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362份(其中女生170份、男生192份),有效率为90%,并对回收有效问卷进行常规的数理分析和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安徽省部分大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次数

调查发现(表1)有91.3%参与过体育锻炼,可以看来,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整体来说课余锻练的情况较好。在所有参加过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中,每周达到3~4次锻炼的占43%,每周达到4次以上锻炼的占9.1%,这些学生已经养成了很好的锻炼习惯;每周达到1~2次锻炼的占38.4%,不定期参加锻炼的占9.5%,参加锻炼次数很少的学生也是有一部分的,他们基本都没有锻炼习惯,课外体育锻炼不定时、间隔过长,不能够达到体育锻炼的作用。女生课外锻炼的兴趣没有男生高,这是因为安徽省部分高校的免费场地大多是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等项目,适合女生锻炼的体育场地、项目。

(二)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地点的选择

表1高校男生女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调查结果发现(多选),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场地选择依次为:校内免费场馆288人,占80.2%;校外免费场地106人,占28.3%;校外收费场地71人,占17.8%;校内收费场地48人,占12.8%。调查结果不难发现,大学生参与课外锻炼主要是选择校内的免费场馆、场地,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会到校外一些收费或免费场馆、场地。原因大多是安徽省部分高校的设施建设满足不了学生锻炼的需求,或者是各校大学生之间的体育交流,或是学生技术水平提高后参加一些运动群的活动。基本上学生还是会因为学校的场地比较方便,而且不需要花钱,只有在学校场地不能满足要求时才会选择邻校或附近的场地来锻炼[1]。同时,这说明高校体育组织还没有给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方面的服务。

(三)安徽省部分高校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方式

了解安徽省部分高校学生选择课外锻炼的方式,才能帮助学校更加切合实际和有针对性的组织安排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多选),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式是:自由组织288人,排第一位,占83%;体育社团140人,占38.9%,排第2位;校、系、班级组织的体育活动86人,占26.1%,排第3位。这说明学生有自觉锻炼身体要求和习惯。但是光靠学生自己组织,没有学校和体育教师的统一指导、组织也不行[2]。更好的激励学生参与课外锻炼有效、使用的组织管理所不可缺少的。

(四)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

全面了解安徽省部分高校学生如何选择课外锻炼的项目,对体现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有帮助并且可以有针对性调整开设体育选修课。调查说明(见表2),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球类项目学生选择最多,排第一位,因为这些项目既有健身效果又有娱乐性,学生更愿意选择这些项目。跑步、快步走技术简单,不受场地限制易于开展,排在其次;健身舞蹈类由于其塑身性和强度适中排在第三位。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都是一些学校普偏开展的项目,方便开展,没有场地、器材的限制。表2安徽省部分高校学生进行课余锻炼项目的选择(多选)

(五)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学生参与锻炼的动机体现了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3],调查说明(见表3)男生女生动机大多相同,有健康体魄、增强体质的意识,动机为强身健体的占45%,排在第二位的是应付考试,占30%。男生主要是健身和娱乐,而女生则主要是健美及考试达标。总之,锻炼身体的比例不太高,因为考试达标而锻炼的学生有不少,这和他们健身知识偏少,体育价值观有关。

四、结论

安徽省部分高校大部分的学生参与过课外体育锻炼,但是学生参与锻炼的次数、时间程度都不一样,大部分学生都没能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喜欢在校内的免费场馆、场地锻炼,部分也会到校外运动;体育锻炼时间多在下午放学后4~6点间,锻炼方式以学生自由组织或者是社团组织的活动为主;学生喜欢的球类活动主要有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健身娱乐是学生参与锻炼的第一动机,但也有不少学生是为了体育考试达标或评优而锻炼的。

五、建议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一说到校园环境,可能最美的要属武汉大学。珞珈山麓,东湖之滨,山水相宜,古今合谐,承传统中华园林之精妙。在这样的高校学习和生活,人是健康的,可以散步,跑步,习太极,练瑜伽。而纵观安徽省高校,部分学校在建筑面积、校园规划上等方面让人觉得拥挤,杂乱,尤其汽车充满了每个角落,甚至校内交通干道,来往学生躲之不及。认为加强校园环境整治,规划和保护建身区,休闲区十分必要,学生需要好的环境修身养性,需要锻炼活动支撑身体。

(二)对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增强健康意识

安徽省部分高校学在体育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对体育实践都很茫然,教师在体育课上应该传授体育方面理论知识、体育卫生知识,介绍课外活动的锻炼目的、方法,技巧和自我保护等大众性的体育知识,教授内容还应包括体育新闻、体育道德、行为准则等。使学生真正了解体育运动的魅力,形成了正确的体育价值观[4]。(三)安徽省高校普遍存在体育场馆、场地、设施匮乏的情况安徽省高校普遍存在体育场馆、场地、设施匮乏的情况,这些都是保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基础,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锻炼的场所,设置年度体育专项经费,逐步修建场馆、场地,完善体育设施,让学生都能满足锻炼需求。同时,高校还要做好体育场馆的利用,安徽省部分高校最近也增加了不少体育场馆,但大部分都是课外不开放或者是有偿开放,这就很大程度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所以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应该实行对学生免费,或者是把费用降低到学生可承受的范围,并延长开放时间,更好的服务学生,吸引学生多参加课外锻炼。

(四)学校支持体育社团发展,组织管理好课外锻炼

学校应支持体育社团的发展,体育社团是体育文化的载体,学校可以成立体育总会体育教师指导、协调体育社团开展工作,以体育社团为基础,培养各团体育骨干,带动体育活动的开展,设立各项目的社团。每个社团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由专项体育教师指导、监督、制定锻炼计划,培养得力学生骨干的管理能力和体育组织能力,负责各社团的日常管理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锻炼[5]。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参加社团的锻炼。

(五)校园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