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8:32
序论:在您撰写品德德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认真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学流程
有些教师认为,一年级思想品德课,内容简单,道理浅显,容易说得清楚,于是,不愿花精力去考虑教学方案、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果教学收效甚微。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道理,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就要认真地备课,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如何备课?首先要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牋如教《我上学了》一课中的“我将在这可爱的学校里学习、活动”一句,成人看来简单,但对不到七岁的一年级学生来讲,上学是生活的转折点,是一件大事。他们头脑中会产生各种想法,有新奇,有高兴,有自豪,也有害怕,甚至带有疑问。
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挂图、幻灯、课本中的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回忆开学第一天,校门口“欢迎新同学”的横标,老师、大哥哥、大姐姐在校门口迎接他们,并把他们领到教室等情景,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温暖,集体生活的和谐友爱。由此可见,只有认真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教师才能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制定出最佳的教学方案,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
二、寓教于乐,形象地讲清观点
形象生动地讲清观点,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而关键是如何做到讲清观点、形象生动,千万不要连篇累牍。要注意从儿童抽象思维不发达的特点出发,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活动、游戏、插图、幻灯、参观等,把道理寓于游戏活动和感性的认识之中,做到情理交融、深入浅出。
三、加强行为训练,促进知行统一
当代大学生进取心较强,积极要求进步,敢于挑战,期望值较高,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但是,他们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尚不够清晰,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太明确了,甚至存在误区。这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既不利于其良好品德修养的形成,也不利于其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思想导向的不清晰往往会困扰大学生,阻碍其健康成长发展。在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中,班主任作为一个特殊的角色,能对学生的人生发展起到引导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在学生心中有比一般教师更高的权威,学生对其比较信任。高校班主任经过工作的历练,比学生理智、视野开阔、经历丰富;因此,班主任可以利用其特殊的角色地位,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和制定科学的人生规划。
二、班主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师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从总体来看是积极向上的,但在他们成长当中也会经常出现一些消极、退缩、不负责任等现象。在学习上,想不劳而获,遇到困难缺乏信心和勇气,心理脆弱易产生消极情绪;在生活中,自制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我行我素。有些学生只能被表扬,不能被批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导致个别学生因参与活动失败或被拒绝或考试成绩不理想等而走绝路。班主任作为一个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的角色,作为一个与学生联系较多的师长,利用其工作优势,应肩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心理咨询的责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班主任工作的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使得他们可以十分便利地、适时地把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面情况,进而能够为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班主任工作任务之一就是教导学生学会做人,这项德育工作主要是一种以心育人、以人育人,进而提高人基本素质的精神劳动。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以心育心、培养优良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的教育;所以,班主任应有效地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发展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是一个有心人、细心人,在与大学生接触过程中,要不断细心地、敏感地把握学生内心深处的一些细微的变化,进而及时有效地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学习、消费、交际、择业、危机等方面进行指导,这样既能弥补大学生远离父母、缺乏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压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离不开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心理训练。虽然已经步入了大学阶段,但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发展状况、情绪体验状态、意志品质特点等有时认识得并不是很清楚,他们有时会感到困惑、迷茫,不知怎么面对现实或走不出困境。作为班主任,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与他们一起体会、共同感受,加深彼此间的沟通交流,进而相互了解,获得感情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共振。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向班主任吐露他们的心声,在把内心的不安与焦灼向老师倾述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理宣泄。这不仅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也来自于班集体,而良好班集体建设的主导者、领头羊是班主任。班集体是大学生入学以后第一个正规的群体,在这个集体中,大家一起活动、学习,互相感知彼此的情感、认知,相互之间影响很大。大学阶段,虽然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强,但他们仍然需要被集体接纳、认可。良好的班集体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归宿感和安全感的需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促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同时,学生会从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获得鼓励、信任、支持和安慰,从而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并在增强集体意识、集体责任感的情况下,产生热爱集体的积极情感体验。这样就避免了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的心理挫折,也避免了因为孤独与被排斥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三、班主任是大学生良好道德素养提升的督导者
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素养的形成应从小抓起,到了大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道德教育对于青年一代来说不是最主要的;但从目前大学生成长中表现出来的基本文明礼貌素养来看,其基本道德素养的提升仍值得关注。对此,班主任的作用不可忽视,班主任是大学生基本道德素养提升的督导着。班主任的工作角色特点决定了其应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在学校师生关系中,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更易于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更易于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同学关系、家庭状况及其他问题能很好地了解、掌握,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各种机会,有计划地针对每个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和帮助。
四、班主任是大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和行为深化的鞭策者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每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学生的重要榜样,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大,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没有忽视教师队伍的品德素质建设,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问题探讨,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品德素质。德育教育见效慢,成果低,很难看到像样的成绩,但是德育教育又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点。在提高教师队伍品德素质的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与学生一起养成好习惯”、“注重生活德育培养”专题讲座,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重要德育理念植入每名教职员工的心中,让每一名教职员工在工作中注重自己的妆容仪表,让每一名教职员工在教学工作中注重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绝对不允许存在粗暴的教学方式,不允许出现体罚学生的不良情况,让广大教职员工形成“育人先律己”的思想观念,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品德素质。
二、加强学生道德行为培养
小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德育教育,让孩子们在未来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优良的道德行为是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世界最终还是他们的,只有他们具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了优良的道德行为,才会在未来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拥有这个世界。为了加强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在我校先后组织开展了“节约粮食,从我做起”活动、“浸润经典、立德树人———践行《弟子规》”活动、“德育十大快乐套餐”活动,并且申请了国家三育九养研究课题,根据我校实际德育教育情况结合现今小学生生活学习特点,编制了《三育九养课题研究教师指导手册》和《学生成长规划活动》校本教材,为加强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学生体会到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体会到了《弟子规》中蕴藏的中华传统美德,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奠定了坚定基础。
三、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建设学校道德文明
1.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呈多元化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培养人才,渗透德育教育成了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2011年我国教育部出版修订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每一个思想品德学科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责任。
3.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会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结合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心理疏导,以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4.思想品德学科特点决定
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与德育结合的更为紧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性质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的特性主要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二、在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措施和途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兴趣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在课堂中利用一些精彩的事实、动人的案例、相关的背景知识,创设有趣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彻底实现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
2.科学制定符合思想品德学科特点的德育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可见,教师必须围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和知识”去设计教育目标,突出和注重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3.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彻底转变教师角色
角色的转变,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开始。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切实成为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善于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得课堂教学由单向的知识和技能传授,转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教学过程成为激情四射、思维碰撞与智慧生成的活动过程。
4.深入学习,认真研究,透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完善。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思想品德》中几乎每课都配有一些德育内涵丰富的插图、名言警句、人物故事、典型案例等,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充分发挥学科德育作用,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这些典型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境界不断提高。
5.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学生,使得激励性评价与课堂教学实践有机融合到一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多种措施,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评价功能。
6.结合时政教学,突出思想品德课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单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教师一定要结合时政进行教学,要把学习的范围延展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把思想品德课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使思想品德课内容更加丰富,过程更加清新,方式更加鲜活。平时备课要注意把报刊、杂志上有用的教学资料搜集整理积累起来,要抓住时机把当前社会热点、焦点、疑点问题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有关世界政治问题时,可以利用美国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事实,来说明人类的和平事业依然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和平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7.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论文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最优化策略
农村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学生能学到本学科的文化知识,而且还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思想品德课就枯燥无味,学生对本学科重视就不够,兴趣也不大,课堂缺少活力。作为一名想品德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是“导演”,有责任改变课堂现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科学性和兴趣性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此,笔者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谈谈优化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是一种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的活动。学习的目的性会影响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形成,学习动机又会变成学习的动力。目前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厌学情绪,就是对思想品德课缺乏正确学习动机的表现。所以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思想品德课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关系。中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开始对自己的理想和前途有所思考和打算,一旦他们认识到思想品德课对自己的成长及未来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其次,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品德课学习内容广泛、丰富,如果教师教学得法,学生就会产生求知需要,进而形成一种激励和鞭策自已的力量,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大量的事例和生动翔实的资料,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
二、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性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德育论文德育论文,倡导师生平等、生生交流,使师生间真正成为互动、交往的动态关系;就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并以此推动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探讨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努力实现教学过程零缺陷。我们要改变以前教师首先针对教材提出自学提纲,并且力争求全求细的做法。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禁锢了,实际上也就是教师画圈让学生跳,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几节课上下来,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了并且千变万化、海阔天空,对一节课的重、难点冲击很大;所以现在每一节课,只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出两三个问题,其他的问题是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自由创设,并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展开:①学生自主回答;②自主组织答案;③自主相互质疑、释疑。教师在学生互动的基础上精讲、明理,体现“导”的作用。
三、联系生活和热点,优化学习内容
生活即教育。教师要挖掘思想品德生活化的内容,这些取材于真实生活的事例将极大地启动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讨论、体验、参与、感悟中形成和确立起来了。比如《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一课,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一环节我苦苦思索小论文怎么写论文。设计问题。当你看到病人需要急救时,你会拨打什么电话?当你遇到火灾时拨打……以一联串的来自生活的问题进行发问,起到较好的效果。还有女生晚自习回家时怎么做可以尽量避免侵害?发生火灾时请你模拟报警等生活化情景的创设,使课堂贴进学生的生活,也有实用的价值。七年级思想品德《自我新形象》一课中,对于“追星”一事,教师让个别学生说说他们真实的“追星”经历,让同学们一起感受到“追星”背后的另一层面:浪费青少年宝贵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这种源自于学生的生活性案例更容易走近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
学习内容联系社会热点。思想品德课应关注社会大事并引入我们的课堂。四川汶川地震,让学生学会顽强,永不放弃生的希望,珍惜生命,学会坚强的面对挫折,感受团结互助,齐心协力的民族精神;关注国家新领导集体的产生,了解国家的政治体制,树立主人翁意识;关注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等等。这些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或通过传媒能够了解到的,都是品德课的内容和素材,而且最具时效性,最为学生喜欢。
四、优化教学设计,注重教学效率
教学必然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是让教学达到高效率的一个主要环节德育论文德育论文,这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只有教师将教材读通了,真正消化了,体会到了教材的真谛,才能好好运用手中的资料,设计高效的教学流程,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对教材的讲解,我们要充分考虑教法,学生的学法,组织好教学流程。学生所要理解的关键地方,资料的巧妙运用,问题的设计,教材的补充,内容的深化,这都是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一个高效的教学设计,就为高效的课堂准备了条件,同样也为学生上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上课的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课所做的一切准备,都是在高效的前提下进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高效的课堂服务的,课堂是教学中最为核心的环节,是教学的中心工程。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在思想品德课中,引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是现代化教学的必备手段。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不同的图片,再配上音乐,与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在给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又愉快的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学习效果。如:在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一课的时候,利用少数民族的图片,再配上《爱我中华》这首歌引入课文,学生兴趣高涨,再插入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风俗、以及我国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等。这课知识点很快就掌握了。在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时”,利用香港、时的升旗仪式,和驻港部队进入的画面,既能很快掌握本课知识,还能培养爱国思想,振奋民族精神。
总之,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在于做到学生的学习情感与训练,教师的指导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要一一到位,这就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论文关键词:运用多种策略,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品德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结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际,谈几点尝试与体会:
一、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品德课堂充满活力
儿童的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引起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而,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品德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如: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我先用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创设了“危险无处不在”的生活情境,给孩子敲响安全的警钟,所用的图片与录像都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让孩子有一种真实感。九顷小区活活烧死五岁小女孩,新华小区一位一年级女生在假期被邻居杀害等。然后让孩子寻找身边的危险,孩子们从家庭、小区、路上、学校等生活场景中列举一些危险实例。从这些身边的真实案例中,我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只有树立安全意识,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危险。我又设计了一个小品表演环节:我们要远离危险,但是遇到下面危险我们应该怎么办呢?(1)家里着火。(2)放学途中遇坏人。(3)有人落水。通过生活情境表演来巩固所学知识,体会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正是这些源于生活的素材,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动机,使学生对安全的认识提高了,自我保护与防护能力也增强了。
又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我启发学生: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小学德育论文,在家中父母是如何关心、疼爱自己的?由于父母的疼爱表现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家中能够体现父母关爱的地方很多,通过寻找,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了许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中,都蕴藏着父母深深的爱。如在炎热的夏日里,母亲为自己扇风;在过生日时,父母准备丰盛的晚餐和精美的礼品;在自己生病时,父母守候在病房里…当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一件件小事都凝聚着父母的爱时,真实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无处不在。有了这些真实体验,当教师要求学生讲述父母疼爱自己的故事时,孩子们跃跃欲试。孩子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一种真情的流露。
二、以游戏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活动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大特点。遵循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来组织活动,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第五册品德教材中从“自画像”“猜猜他是谁”到“为父母过生日设计活动方案”,处处闪烁着游戏的魅力。教学中,我们经常组织儿童开展比较喜欢的各种活动,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中国。如教学《我不耍赖皮时》,我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孩子们亲身参加“击鼓传花”游戏。游戏前老师提出规则,鼓声停,花在谁手里,谁就要表演节目。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们懂得了大家共同遵守规则,才能玩得好、玩得愉快,并能增进同学间的友爱。
三、以角色转换为途径,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自我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如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时,为了能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我让学生回家假想一下和父母换角色:自己就是这个家庭的父亲或者母亲,父母假如就是你的孩子,你每天要承担多少事情?通过这么角色转换,学生突然觉得当个父母真的不容易,现在的我应该做父母的小帮手,而不能做父母的“小烦恼”。一位同学充满深情地说:“我体会到了父母每天烧饭菜很辛苦,而我有时还嫌菜难吃。我真是太不对了。以后,我一定要让爸爸妈妈开心快乐,多和父母换角色,让他们多多休息。”
四、以多元评价为手段,激发学生探究与表现的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有效的评价就是一种激励性的评价,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寻求进一步探究与表现的欲望。
1.教师评价
对学生品德学习的评价应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重视学生活动的态度小学德育论文,情感和行为习惯以及学习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考和创意等。其次,可适当采用延迟性评价。因为学生的良好品德,生活技能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内化,因此,教师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不要过早地轻易地就给学生下定论。
2.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发扬自身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使评价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激励、调节作用。如:让学生自己评价在家中帮助父母做家务情况等。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如上《自画像》时,在让学生“画画、写写我自己”后,可以让同桌两人互相评价对方画得怎么样,写的个人特点是否符合实际,从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4.家长评价
让家长参与学生的日常过程性评价,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如学完《家庭树》一课,让学生回家画画家庭关系图,可以请家长联系实际,如实予以评价。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今后,我们应根据学科和学生年龄特点,运用多种策略,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群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