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本科导师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2-11-13 14:03:58

序论:在您撰写本科导师工作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本科导师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医学本科导师制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59-02

1 引言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1]。

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将对学生进行学习、科研、思想、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要求全体教师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2]。

医学生是特殊群体,特别是医学生必须有临床实习阶段,而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医学导师制有益于抓好毕业临床实习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 医学导师制的实施目的

2.1 帮助学生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医生的转换,明确学习目的、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尽快适应临床环境,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人临床实行计划”。

2.2 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实践能力。导师制互动教学,共同发展达成共享、共识、共进目的,提高医学本科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导师结合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特点与特长,对学生学习各个环节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正确进入临床。

2.3 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正确的处理学习、工作、考研、就业心理之间的关系,有效的安排学习时间。处理好师生关系、医护关系、医患关系等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导师与学生在长期交往中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通过以身作则的行为示范以及及时、有效的交流、引导,使学生接受制度化、规范化的医疗工作,严格执行医疗管理制度,防范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增强自我管理意识从而适应实习工作融入临床实习生活,找准自身定位。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3]。

2.4 构建新型的学与教的关系。因材施教的教学培养模式,使因材施教的原则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临床学习兴趣,兴趣教学是学生学好临床学科的关键,确保了教学质量,使学生拥有收获感,充分体现了教学价值。

3 实施方法:

3.1 导师的确定

每名学生由一名具备相应资质的临床教师担任导师,导师可以为副高以上主任医师或高资专科住院医师,导师聘任采用本人自荐与教学单位聘任相结合的办法,任期两年。

3.2 导师的职责

应根据学校要求和学生特点,制定导师工作计划,每周必须与学生交流1~2次,了解情况具体指导。熟悉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及我校教学管理的有关情况制度,结合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特点和特长,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选择专业方向及考研指导等。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主动获取 、掌握技能的能力,为在学习过程中和不同学习阶段提供咨询和指导。坚持教书育人,在对学生进行临床指导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品德和思想的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4]。

负责大学生创新学分的考核、记录,并填写导师工作手册。

4 导师制的作用

4.1 是引导学生转型。对学生加强从学校到临床阶段过渡的学习方法及心理调适的指导,帮助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及专业情况。对学生专业学习提出明确要求;详细介绍研究方向,并根据培养方案,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培养计划,根据学生的自身特长和志趣,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发展方案。

4.2 是辅导学业。对学生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和撰写文献综述、翻译外文资料、完成课题研究论文等科研素质训练。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或开设反映当前本学科发展前沿的专题讲座。对学生报考研究生、毕业设计(论文)、就业发展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3 是指导科研。导师加强对学生教学实验、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指导,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吸收学生参与自己主持课题的研究工作,积极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发表科研成果创造条件。

4.4 拓展学生的视野。导师通过对本专业领域的了解,为学生提供专业前沿书籍、文献、科研动态等,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4.5 教学相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导师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能够以学生为镜子,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缺陷,将临床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气杜绝在临床教学工作中,真正体现教学相长。

5 实施后的效果

5.1 加快学生适应临床实习生活的速度。由于在学校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进入临床阶段,在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疑惑,好像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特别是针对现在的大学生已进入独生子女阶段,自理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日益凸显的现状,导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更快的适应临床实习生活。

5.2 学生的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导师系统的、全面的评估学生的整体素质、理论水平以及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责任心及沟通能力;能够更及时的发现学生在临床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提出实习效果反馈、整改意见,督促学生改正,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

5.3 学生的思想教育有了进一步提高。通过经常沟通与交流,导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及时排解学生心理矛盾和烦恼,将学生的消极心理及时疏导消除,把学生的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5.4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导师组织所指导的学生成立了讨论小组,针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课外讨论与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发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习更有积极性。 6 结语

医学本科生导师制注重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真正实现了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新时期学生工作有效实施的强大保证。而本科生导师制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5]。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使其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我们更加任重道远的不断尝试与革新。

参考文献

[1]齐皓. 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探索和思考[J].职教探索2010.11(2).

[2]李双喜,佟矿.基于医学八年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制探索[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4).

[3]刘桂芬,覃丽燕. 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6).

第2篇

本科生导师制建议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它是一种给学生配备导师,并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行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和人才培养的制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导师制一般用于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而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生源扩招以及教育体制改革地推进,在本科教育阶段施行导师制逐渐赢得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国内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诸多高校都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但在各高校实施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主要归纳以下几点:

1.思想上认识不到位。本科生导师制目标是什么,具体要导师指导哪些内容,不同学校的界定不同,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良莠不齐,随意性很大,实行了以后效果很不理想。

2.师生比过低。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和滞后性。目前由于一个导师指导的人数往往过多,致使有的学校的导师制名存实亡。

3.缺乏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目前,很多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缺乏制度的约束,随意性比较大,导致有些高校的导师只是流于形式,名不副实。另一方面,已实行导师制的多数高校的导师“义务劳动”的成分更大一些,不利于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导师的教书育人地位在目前的学校工作体制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和切实保证。

4.导师的责任心有待加强。由于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繁重,学生很少能见到导师的面,导师也无法履行导师职责,这样的导师制对学生来说,也就形同虚设。

二、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改进想法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于2012年开始也从大学二年级本科生中实行了导师制,实行创新教学。根据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从学生基本科研方法和思维训练开始,经过研究性学习、科学研究体验和综合创新实践等教学过程,贯通课内与课外,融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实践,使学生经过系统而全面的培养和训练,达到培育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素养的目的。主要指导形式包括科研导论课、科研技能实践、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研究性的实验项目、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科研、发表学术论文、学术交流活动、科技创新与发明、社会调查等。通过近一年的实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1.学校方面,加强经费、政策、后勤上的保障及监督考核

建立体现创新导向的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绩效,作为教师业绩评价和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健全完备的规章制度包括培养计划、考核和监督机制、激励措施等方面。科学合理的制度是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质量保证,也是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重要保障。这些制度包括导师制的目的、导师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考核与待遇等;还包括导师工作规程、导师年度或学期工作计划以及导师考核档案等有关材料。

同时对导师指导学生项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经费补贴,对开展相关实验等活动场所进行开放,并制定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促进导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方面,需处理好与教学科研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目前高校教师普遍承担较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学校有任务量的考核。教学上有本科生的授课、研究生的授课,还有本科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研究生的选题、毕业论文等的指导。科研上,要申报课题、开展课题研究、阶段汇报、学术交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编写著作等,还有教师家庭等私人活动,要指导本科生。时间从何而来?因此教师处理好指导学生与教学科研关系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一是可以让本科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来,这样同学们就有了实践的环境,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系统检验和使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际的科研工作,同学们可以学会查阅资料、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相应的技能,使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可以极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献身于科学事业的热情。另外,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可以为学校、为教研室节约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可以改善实验室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同时让不同专业的同学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也有利于科研项目的完成和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进而发现新的科研创新点。二是可考虑聘任优秀硕士生、博士生担任副导师,既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实验操作技能,也可以让本科生和研究生有更多的交流沟通,在科研实验过程中激发更多的创新灵感。

一些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身的事,学的好坏与己无关,作为教师只要把该上的课程上好就行了,把教书和指导学生、教书和育人人为地割裂开来。在知识爆炸时代,学生在大学中应当学到的已经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正是培养这种能力。本科导师的责任是塑造一个人,特别是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3.学生方面,要处理好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个人与团队的关系

本科生由高中进入大学阶段,周边环境、学习模式、老师管理方式等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往往会迷茫,因此应积极适应新环境,在导师的指导下,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的各种社会活动都是以做事为轴线展开的,做事就要勤勤恳恳、开拓创新、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努力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我们是社会中的人、人群中的人,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做人,处理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要尊重自己、了解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可严格要求而不可苛责别人,正确地待人和对己。

其次,我们要善于继承,创新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成就、想法,甚至失败的经验之上发展出来的,要重视继承,尊重前人的成果。此外还要敢为人先,标新立异,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观念,不要怕幼稚、怕不完善,新生事物总是从不完善到逐步发展完善的,重要的在于突破,而突破就是创新。

最后,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依靠个人的努力奋斗,自我奋斗是根本。但是对于我们集体的事情,团结协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没有团结协作,共事者工作不协调、相互掣肘,甚至离心离德,是不能很好共同完成的。我们要在强调个人奋斗的同时加强团队精神、同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

三、结论

总之,本科生导师制是新生事物,我们要本着科学的态度,独断探索,逐步完善,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本人,齐心协力,争取把它变为我们本科生培养机制的一个有益补充,使得我们的本科生具有更好地培养效果,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就业,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建芳,吴文健,满亚辉,等.“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9(1):44-46.

[2]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4-77.

第3篇

一、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毕业论文选题不当

尽管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都设有“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但由于部分教师不重视毕业论文,投入精力较少,不注重题目更新,在提供的论文题目上表现为部分题目或大而空,或缺乏新颖性,或没有紧扣时代的脉搏。许多学生由于平时对一些问题缺乏思考、钻研,没有自己感兴趣或有一定资料积累的课题,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显得十分被动,匆匆随意选一些题目。有的题目范围太宽,学生仅是泛泛而论;有的范围太窄,以致毕业论文工作量明显不足;有的题目既缺乏创新性,又缺乏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有些学生则将选题完全寄希望于指导教师,让指导教师帮助自己定题。可见,由于部分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投入精力较少,加之个别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使得一些学生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比较随意,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2.论文写作能力较弱

部分学生专业知识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较贫乏,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较弱,论据不充分,说服力不强。例如,有些论文仅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较少,缺乏数据、模型及案例分析;理论分析没有与实际分析相结合,或实践分析没有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前者仅为泛泛而论,对实践缺乏指导意义;后者则因没有专业理论为基础,使论文研究的深度较为欠缺。

3.存在论文抄袭现象

许多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对他人论文依赖性过大,存在一定量的抄袭、拼凑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固然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为论文抄袭提供了便利,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缺乏严谨求实的学风,对抄袭论文的性质没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学校对抄袭行为的监督成本较高,许多学校对论文抄袭行为缺乏有效的惩罚措施。

4.论文格式不规范

每年的毕业论文中,总会出现包括引文注释、图表、字体等格式不规范现象,且打印错误也较多。

二、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毕业论文写作投入的时间较少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大学教育在形式上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但高校要真正实现这一转换还有一个过程。学校入学标准的降低,使得过度依靠学生自我管理的“放羊式”教学管理弊端凸现。长期以来,我国“应试教育”模式导致许多学生,尤其是经济管理类学生,惯于考前突袭,对毕业论文的“应对”也沿袭了这一习惯。部分学生缺乏日常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在论文中大段引用各种抽象空洞的理论,缺乏对社会实际情况的分析和总结。而且,随着大规模扩招后的学生陆续毕业,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择业时间提早,难度加大,就业与毕业论文工作发生较大冲突。

目前,我国高校一般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学生基本上要修完4年学业才能本科毕业。在培养计划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大多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一学期同时又是毕业生寻找工作单位的时期。许多学生四处奔波,就业压力使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工作上。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大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就是今后的工作单位。由此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个别学生毕业实习的内容与毕业论文主题的相关性较小;二是部分学生提前就业。有些学生在毕业论文尚未完成之时就己与用人单位签好了合同,甚至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己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提前上岗,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而且,在后者情况下,许多学生认为毕业论文的成绩与就业没有直接关系,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不会影响其就业,故不少学生仅是匆忙应付,毕业论文质量自然也难以得到保证。此外,就业率指标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对高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在现实工作中处于两难境地。

2.教师因素:高校扩招后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指导教师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但由于近几年的连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増加,造成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具体来讲:一是某些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部分教师尤其是一些教学水平较高的中老年教师指导学生论文的数量相对较多,导致在毕业论文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相对不足,从而在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二是部分青年教师也担任了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近年来,学校引进的青年教师大多接受过研究生教育,因而他们有规范的科学研究的经历和教育。但是,由于进入高校不久,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与功能缺乏系统的、深入的认识,由此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充分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思想上不重视,对学生要求不严,缺乏相应的经验,在指导过程中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然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三是个别指导教师本身科研能力较弱,有的甚至根本不熟悉自己所指导论文的研究领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无法实行有效的指导。

3.管理因素:组织管理上的困难和不规范高校扩招和学生毕业找工作等因素,给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管理带来许多困难。具体表现为:(1)指导教师的遴选机制还未有效建立,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一些指导教师在指导工作中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缺乏检查督促。(2)学生为撰写论文既需要通过毕业实习和社会调研收集资料,又需要到图书馆、资料室等查阅文献等,时间跨度大、环节多、活动地点变化较大,过程管理、质量监控难度较大,这使部分不自觉的学生的论文资料的收集得不到保证。(3)尽管一些学校对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制度健全,例如,毕业论文有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指导过程记录和论文初稿、一稿修改的记录等,但在制度的执行上得不到切实保证,检查力度不大,对一些不自觉的教师和学生而言,上述的制度仅流于形式。

三、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毕业论文撰写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不仅体现在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整体把握上,更体现在毕业论文的各个阶段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进入一个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的轨道。

1.进一步提高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生开始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独立工作和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检查,在当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同时,应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创建高校学生论文写作诚信机制,对论文抄袭等学术不诚实行严厉惩罚,以杜绝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

2.重视毕业论文选题环节,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把好毕业论文选题制度关,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应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并根据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特点与学生自己的兴趣而定。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和重视毕业论文的选题环节。(1)毕业论文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通过学科前沿讲座,引导学生对本学科前沿热点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对某些专题研究的兴趣,为日后论文的选题做好准备。(2)不断完善本科导师制。使学生较早了解导师的科研项目,提前做好选题的准备。(3)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及时了解实习基地的工作需求,努力将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相结合。(4)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选题指南”的编写和实施细则。选题应围绕本专业的前沿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制度来保证毕业论文选题的规范化。

3.强化对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

进一步加强对毕业论文中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和论文答辩等环节的过程管理,完善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对关键环节要严格管理,加强检查力度。具体可分为初期检查,即对论文选题和开题等进行检查;中期检查,即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后期检查,即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情况、评分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方式可采取教研室普查、学院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为达到通过检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学校须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

4.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水平

(1)要求指导教师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求指导教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2)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实习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实习指导。校外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接触和了解社会问题,为论文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校内指导教师则可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和阅读相关期刊和书籍,了解社会前沿问题及焦点问题来源、现状和走势,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社会问题,并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3)建立和健全导师遴选制和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和鼓励高水平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政策和措施,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5.加大学校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第4篇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使对口支援工作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工程

教育部对口支援计划的实施对加强新疆大学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新疆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多次召开常委会议,为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新疆大学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由党委(校长)办公室行政管辖,专人负责的对口支援办公室。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也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做到了对口支援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校党委把“加强和改进对口支援工作”作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经常组织学习教育部关于对口支援工作的新精神、新安排、新部署,研究解决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学校各单位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开发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紧紧抓住对口支援这一有利契机,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二、我校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情况

(一)西安交通大学

2004年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对我校的支援工作力度不断加强。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在一年内四次访问我校,磋商对口支援工作。2005年5月,我校领导多次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前往西安交通大学讨论对口支援工作,双方在干部挂职交流、研究生培养、师资培训、实验室建设、图书馆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达成了一定共识。

1. 学科建设

两校的领导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加强我校的学科建设是对口支援工作最好的切入点。在2006年全国第十批博硕士点申报工作中,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校长郑南宁多次来新疆大学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派遣挂职干部专门负责博士点申报事宜。

2006年在全国第十批博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我校新增7博士点,其中工科博士点4个,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密切相关。通过新增博士点、博士生导师和西安交大的专家的力量,加强了我校工科的学术团队建设,提高科研和人才培养水平。

2. 干部挂职交流

2006年3月新学期伊始,西安交通大学陆续派出4名干部来我校挂职,分别任我校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副院长、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和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助理。这些挂职干部不畏艰苦、勤勉敬业,特别是在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挂职任副院长的尚春阳教授,主动向组织申请继续在新疆大学工作半年,以帮助机械工程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较快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强两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度与力度,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亲自将王小力同志送到新疆大学,担任新疆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帮助新疆大学加强工科建设。与此同时,我校也派出2名干部赴西安交通大学分别挂职图书馆副馆长和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助理。

3.师资培养工作

2005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聘任我校15名教授为其博士生导师,并从2006年春季开始在西安交通大学招收博士生。

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接收了我校经管、信息和电气专业4名推免研究生,毕业后作为我校的师资。同年11月,为加强新疆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西安交通大学向国家学位办积极申请了30个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专门为我校相关专业教师单独组织考试。与此同时,我校15名被西安交通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的教师也开始进行2006年的博士生招生工作。2006年春季,我校兼职导师共招收博士生13人(13人均为我校在职教师,其中物理学专业2人,机械工程专业2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7人,电气工程专业2人);2006年秋季,西安交通大学招收我校8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以单独考试方式招收我校12名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4.成立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新疆大学研究生分院

2005年11月5日,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新疆大学研究生分院揭牌仪式在新疆大学隆重举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努尔·白克力、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赵德忠、新疆大学党委书记王桐等领导同志和新疆大学师生代表共350余人参加了揭牌仪式。在揭牌仪式上,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与新疆大学党委书记王桐签订了《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新疆大学研究生分院建设方案》。研究生分院的建立,对于进一步加强新疆大学研究生教育,争取正式成立新疆大学研究生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5.教师讲学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谢友柏院士、卢秉恒教授、王兆安教授等学科带头人来我校开展学科建设研讨和学科前沿讲座。2004年7月~2005年7月,选派李旭祥教授到我校相关院系讲授环境工程设计及过程控制、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学院刘仁江教授系统的给本科生讲授了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课程,并为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教授、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王兆安教授、电气工程学院索南教授等曾先后来院讲学和指导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数学学院于2006年3月至7月委派博士生导师彭济根教授来学院担任挂职副院长,为师生举办学术报告,并讲授本科生课程和负责研究生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使学院的管理和学科建设工作收益颇多。同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徐宗本教授也前来讲学,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6.图书馆信息建设和网络教育建设

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已向我校图书馆免费提供自建数据库:《钱学森特色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题录)》、《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联合书目信息数据库》、《西文生物医学期刊联合目录》。2004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向我校赠送了1200个品种、6000余册、价值11万元的图书资料;同时,还为我校专门培训了两名图书馆工作人员。上述工作,对进一步推动我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网络教育建设。西安交通大学赠送给我校价值八万元的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设备,帮助我校建立了一个校内地面卫星接收站。

7.实验室建设

2004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王建华书记亲自带队,赠送给我校价值25万元的实验设备,用于我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工业系统测量和驱动与控制实验室建设。

(二)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的支援学科为法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和数学。

1.干部挂职交流

武汉大学法学院皮勇博士到我校法学院担任副院长,为我校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2.交流与合作

2006年6至7月,武汉大学法学院书记莫洪宪、院长曾令良来学院就对口支援建设以及学科发展进行指导,同时就援疆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与教师们进行了交流,并赠送给学院5000余元的专业书刊。

在“数学学科战略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武汉大学数学学科有关专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使这两个协议更加完善。此外,武汉大学还为数学学院复制了近1000册最新外文期刊和图书。

3.师资培养

我校建工学院测绘系系主任阿里甫、易学锋于2006年年底前往武汉大学签定了对口支援协议。该校于2007起,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我校特殊政策。

武汉大学法学院2007年接受我校法学院两名青年教师进修,1名博士进入其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2007年9月将接受法学院2名本科生和2名硕士生前往武汉大学进行专业学习。在数学学科人才培养上,武汉大学将于9月接受我校一名教师去武汉大学进修。

4.教学指导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陈允平教授、副院长谈顺涛教授一年来为电气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和博士点申报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帮助。学院两次派人去武汉大学进行短期调研、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法学方面,2006年12月,武汉大学法学院选派了法律史学柳正权教授来学院讲学、指导,并对法律史硕士点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三)大连理工大学

2006年8月,大连理工大学派出赵宗昌教授(博士生导师)到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担任副院长,具体落实双方所达成的协议,并协助学院开展学科建设等工作。

1.师资培养

基于我校实际情况,赵宗昌副院长主动和大连理工大学联系,争取适当减免培养费,并为考生联系博士生导师,去年10月已经有4名考生参加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其中三名教师被该校录取。

2.学科建设

大连理工大学利用自身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协助新疆大学申请“应用化学”、“物理化学”博士点。在大连理工大学的指导和帮助下,在2006年全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我校这两个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均获得了批准。

3.教学与学术交流

2006年下半年,赵宗昌副院长为学院30多名研究生讲授了“计算流体力学和传热学”课程。同时,为学院全体师生举办了专题报告,学生对讲座普遍反映良好。

4.实验室工作

2007年,教育部已经正式批准在新疆大学建立“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赵宗昌副院长作为技术专家之一参加了重点实验室”立项论证工作,并为该重点实验室提出了许多可行性意见。

5.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充分利用大连理工大学技术优势,结合新疆太阳能特点,赵宗昌副院长整合两校的学科力量,主持开展了“太阳能空调关健技术研究和示范化装置”项目,并同新疆一家企业签订了技术开发合同(开发经费20万元),目前经费已经到位,设计研发工作开展顺利。

(四)与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工作情况

根据教育部关于对西部地区高校实行政策倾斜的有关规定,我校还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以及东华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对口支援联系。2006年3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接受我校孙素荣副教授作为访问学者,时间一年。今年3月,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已有1位教师考取北京大学的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北京大学积极协助学院申报“应用化学”、“物理化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加强了两校在该学科建设方面的合作。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与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建立了两校学生实习基地,并无偿提供本科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国内外专家的讲座光盘以及各类教材等。我校选派三位教师先后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进修。2007年,我校二级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点获得批准,同济大学将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给予支持。2006年10月,同济大学派遣2名博士到我校建筑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工作。2007年3月,同济大学城规学院规划系主任赵民教授及3名博士研究生来我校建筑工程学院授课。

北京外国语学院著名学者王福祥被我校外国语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他对我校俄语语言文学硕士点的申报给予了大力帮助;并提供了该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帮助我校对现有的英、俄语本科专业进行学科调整。每学期派2-3具名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研究生来我校任教。2007年招收我校俄语专业博士委培研究生1名。同时,委派教师与我校教师联合申报了校级课题,并派教师为我校师生作学术讲座。清华大学先后接受我校3位教师和2名研究生调研和短期学习。2006年暑期,清华大学副校长龚克教授、电机系的梅生伟教授先后来我校电气工程学院进行讲学和业务指导。

东华大学帮助和促进我校艺术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合作领域涉及纺织工程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等。

2007年4月,我校塔西甫拉提副校长一行赴中国矿业大学就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进行接洽。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招收我校1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五)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口支援工作,西安交通大学等有关内地高校不论是在具体工作方面,还是在办学思路、教学理念、发展模式等方面,对我校的进一步发展都予以了支持和帮助。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 对口支援中,我校一些院系由于承担的费用过大,成本过高,对口支援工作难以顺利展开。

2. 现有支援高校在学科上还不能充分满足我校多学科发展的需要,希望增设援疆学科数量,以促进这些学院在重点学科上的突破和发展。

3. 对口支援双方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联系,更深入地推进支援和合作。

三、今后的工作计划

通过一年的援疆学科建设工作,我校已与上述11所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支援合作关系。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大大促进了我校相关学科建设的发展,提升了教学与科研水平,为我校培养了一批教学和管理人才。今年4月,塔西甫拉提·特依拜副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贾殿赠、人事处处长李永晟等一行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中国矿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就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及合作研究等方面与对口支援学校达成共识。

(一)继续狠抓落实援建工作,把援建工作纳入到我校“十一五”规划中,作为本校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开展人事制度改革等相应配套措施,调动各学院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并将援建工作实施效果作为校各学院领导业绩考评的重要指标。

(二)计划今年8月与各支援高校举办一次“对口支援工作年度例会”,检查、总结一年来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就下一阶段主要工作进行协商部署。

(三)积极保持与各支援高校的密切联系,就援建事宜进行沟通接洽,根据我校和支援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有目标、有重点的对口支援协议。双方进行深入具体的合作,落实协议中的各项意向,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四)一年来,优秀干部来我校挂职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工作水平,使学校的本科生、研究生管理得到一定改进。我校将在管理工作水平和推动管理队伍建设方面不断加强与各支援高校的合作,计划下一年度相应增加到支援高校的干部挂职人数。

(五)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院校的优势,积极把握有利条件,实现我校我在重点学科上的突破和发展。

第5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生为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国际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提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尊严和全面发展的目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反思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相当多的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停留在口头上的多,落实到工作中的少;注重教学控制的多,倡导教学自由的少。本文拟在分析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各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1.学生转专业十分困难

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多数对所选专业的认识不足,有些甚至仅凭对专业名称的直观解读;或因分数不够,被迫放弃心仪专业;或因滑档被调剂到其他专业。据有关调查,在校大学生不适应所读专业或对所读专业不感兴趣的占被调查者的43.4%[5]。目前只有部分高校出台了关于转专业的相关规定,但多数以大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总成绩排名在专业前3%或5%以内才被允许调剂,所以转专业成功的学生极少。

2.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低

目前,虽然高校基本上都采取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但在课程开设方面,仍然依照学年制模式,每个学期的课程安排是固定的,大多数课程也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能力、喜好、未来职业规划等自由选择课程和学习进程。另外,教师能力、教学风格和水平不同,但在学生选课前,学校一般早就确定了上课的教师,学生无法自主选择。

3.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化

大学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允许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不仅如此,还应该为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和便利。但在我国某些高校,其教学管理制度与中小学并无实质性区别,如:学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地点上课,有严格的课堂考勤制度,教师上课点名,学校有教学督导部门组织专人抽查,出勤率与学生平时成绩挂钩,缺课到一定的次数,不得参加该课程的结课考试,不能获得该课程的学分。

4.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度低

拥有参与学校管理权是学生作为学校主体的必然体现。联合国在《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展望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这应包括学生参与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参与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但目前,学生很少参与到学校日常事务管理中来,在学校建设、教学管理、校园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没有足够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1.管理体制僵化

我国高校的运行体制基本还属于计划经济模式,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仍被当做是单纯的管理对象,主体地位和学习自由没有从制度上得到保障,多样性的学习和生活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这种计划经济式的宏观管理体制是导致现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缺陷的重要客观外因。

2.教育观念陈旧

从学校内部来看,教育观念陈旧是导致现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的主要内因。现行的教育价值观是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而忽视个人的价值体现和个性发展。现行的教育管理则以学校为本位,注重教学控制,教育管理者把自己和学生看做是单纯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他们把教育行为简单看做是向容器里灌输东西,灌什么,怎么灌,灌多少,都可以很容易地从外部严密监控起来[6]。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缺少教学自由,学生缺乏学习自由,教师成为教学机器,学生成为学习工具。

3.教学资源不足

1999年至今,我国高等教育已加速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高校的骤然扩招,直接导致教育资源的投入跟不上节奏。高水平人才引进困难,教师队伍平均水平下降,专业设置不尽合理,课程资源严重不足,教学及生活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到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对策及建议

1.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

大学生的心智已基本发育成熟,注重理性思维。他们都有各自的梦想与追求,每个人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兴趣爱好也各异。所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和选择。因此,学校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自主选择,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学生在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成才。

2.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传统的教学管理强调共性,忽视个性。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则强调把学生作为发展中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由,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喜好、基础状况和发展潜能,分层教学,区别指导,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被重视和成功学习的快乐。学校要积极打破一切束缚学生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发挥和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积极挖掘隐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力。

3.建立更加科学的培养模式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通识课程和创业课程的比例,扩大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和教师的权利,加强校与校之间、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在教学方法上,一要注重小班讨论教学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二要积极推行本科导师制,为一些求知欲强、有特殊要求的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积极发掘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4.加强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就是师资队伍水平的差距。目前,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存在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严重缺乏学科带头人、教风和学风不良、教育理念落后、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等问题。所以,大学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集中优势资源,舍得投入,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形成与发展,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摆放到学校发展战略最核心的位置上。同时,引入良性竞争机制,逐步淘汰那些只会照本宣科、程式化教学的教书匠。

5.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并建立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学生在学校事务管理方面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学生参与管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校发展方面,如学校未来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等;二是教学方面,如专业课程设置、选课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估等;三是科研与学术交流方面,如参与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等;四是助学评优方面,如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发放,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等等;五是学生学习和生活设施方面,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宿舍、食堂、医院、运动和娱乐场所等相关配套设施的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等。

6.营造出色的校园文化

大学教育质量,与学校所创建的教育环境息息相关。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校园文化无法培育出一流人才,世界上所有的知名学府都有自己独特的引以为傲的校园文化。营造出色的校园文化,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努力营造“热爱科学、崇尚真理”和“对祖国负责”的大学精神文化,没有热爱科学、崇尚真理和为人类文明、国家发展作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又怎能脚踏实地,以忘我精神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去?培育一流人才也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二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推崇学术自由,容忍并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营造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文化环境,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三是注重培育大学竞争意识和学生想象力的校园文化,只有竞争才能激发出大学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加速人才的成长和流动,而任何意义上的创新都离不开大胆的创意和丰富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邓义桂.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159-164.

[2]王世华. 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启示 [J].中国高教研究,2007,(1):4-7.

[3]姚利民.论大学教育以人为本[J].现代大学教育,2005,(6):67-70.

[4]向赣生.浅论高等教育“以人为本”[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