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02 15:07:48

序论:在您撰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第1篇

2009年召开的联合国第15次全球气候变化大会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决议大幅度减少碳排放。面对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美国着力开发清洁燃料,英国提倡“低碳经济”模式,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

3.4 坚持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行动和内容。

此外,还要重视国际合作、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加强教育宣传、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提高公众低碳意识,在有条件的地方构建低碳经济试点。

第2篇

健康是中国近期经济起飞的主要动力之一。我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的国力已经能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我国国力强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除了改革开放,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之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我国巨大的、健康的、年轻的人力资源。健康的人力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要素和最可宝贵的资源。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的人力资源和健康资源非常丰富:仅在中国的中西部就有2.2亿剩余劳动力,美国所有的劳动力加起来不过是1.4亿。十四岁以下的中国人有3.2亿,比美国整个国家的人口还要多。而且,中国人学习和掌握信息的能力也在提高,中国现在使用互联网的人已经比美国多了。

传统的经济学模型认为,经济增长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带来了人们的健康。新的经济学告诉我们,健康对经济的增长有反作用。健康问题不解决,经济会出现负增长:健康问题的解决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有人研究并预测了1990―2025年全球人口学的转变,图1显示:这个时期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实际上大多是在可以生产的这个年龄段15―65岁。65岁以上和15岁以下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生产力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个有生产力的年龄段的人口就增长得比较少。人口学的转变还体现在死亡率的下降先于生育率的下降。结果就导致在这个时期中人口增长率明显增加。这部分增加对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经济学上叫人口学分红(见图2)。这一部分增长,是东南亚四小龙创造经济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在过去二十五年中创造经济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研究表明,人均期望寿命和GDP是成正比的,并且高度相关(图3)。图3证明人均期望寿命与人均GDP高度相关。

为什么增加国民平均期望寿命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呢?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人力产量的弹性约为物力产量弹性的3倍,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的潜力是很大的,人力资本的价值可以通过生产劳动来增值。健康通过延长人的寿命降低了人力资本的折旧率,增加了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决定人力资本增加的常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教育支出费用,一个是平均期望寿命。根据联合国开发署的测算,在一定范围内,人均寿命每增加10%,GDP就增加1.1%。

从1960-1980年,我们的人均寿命增加了30多年,这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起飞是起了很大作用的。1980年以后,人均寿命只增加了2-3年。我们的经济是起飞了,但是我们在卫生上的支出是多少呢?从图4可以看出,我们在卫生上的支出是很低的,不到中等收入国家卫生支出的二分之一,约为高收入国家卫生支出的五十八分之一,比巴西、古巴等国家的卫生支出都要低。如果卫生支出低,效率高,能解决人民的健康问题也好。关键是由于忽视和低投入,国民的健康问题现在已经到了严重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地步了,下面将具体讨论健康问题对发展的障碍。而且,政府和个人在卫生支出上的比例和国际上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如图5所示,发达国家个人在卫生上的支出占总支出的27%,我国个人在卫生上的支出占总支出的60.5%。我国的人均收入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个人卫生支出的比例是发达国家个人的二倍多,自然大多数人看不起病。

综上所述,中国解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巨大健康积累为经济起飞提供了雄厚的健康人力资源。首先,国民的平均期望寿命迅速提高,从1949年的35岁上升到1981年的67.9岁,几近33岁,在同类别的国家中居前,接近发达国家。其次,1983年我国的医疗保障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第三,到八十年代,我国基本上已经有效地控制了疟疾等主要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由于疟疾,非洲的GDP在35年里少了近三分之一。然而,近二十年来,在同等经济水平国家中,我国的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是很小的,在健康方面,国民并没有享受到经济起飞的成就,而是做了牺牲。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经济起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建立在消耗解放三十多年来健康积累的基础上的。

今天,我们要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有没有健康积累?一般来说,由于人力资源的生长周期,健康投资或健康透支有滞后的效果规律,大概要15-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我们在过去二十年中客观上是在不断地健康透支。现在已经初见后果。这些后果表现在许多方面:

(1)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双重威胁越来越大。传染病/非传染病的威胁首先表现在AIDS病感染人数的迅速增加――据估计现在是100万,到2010年预测将达到1-2千万。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居世界第二;乙肝患者数占世界的1/3。旧有传染病重新抬头,新发传染病大概有一半已经在中国出现。癌症的死亡率每年15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每年300万;上述两个病每年的经济负担就超过了几千亿人民币。糖尿病患者4千多万,高血压患者1.5亿;还有精神和心理疾病的负担日益加重,实际患病人口已达1600万。

(2)“未富先老”的挑战日益尖锐。中国老年人口(大于60岁)1999年是一亿两千六百万,到2050年将达到四亿一千万。在人均收入不高,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体系不够健全,技术不甚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导致了“未富先老”。老龄化既有养老问题,又有健康问题,还有社会问题,这是一个沉重的经济社会负担和疾病负担。而且,中国的多数老人住在农村(占66%)。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多成就,20年来成功地避免了4亿多人口的出生,但也有负面影响。具体来说,我们的后代将面临“421症候群”,即第一代4人,第二代2人,第三代只有1人;家庭的支持非常有限。

(3)人口质量和数量存在巨大改善空间。我国的人口基数非常大,13亿人口。过去的二十多年来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不断加重。1982年是108.47,1990年是111.30,2000年是116.80。我国的出生缺陷率也非常高,每年有80万到100万。现在我国残疾人口7000万,其中70%是由于出生缺陷造成的。而中国3000万贫困家庭中,80%家里有残疾人口。我们的数字统计表明,大学人口的比例只有3.6%,美国是25%;高科技人才仅占0.67%,是德国、日本、加拿大、美国的三百到六百分之一。

那么,是不是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达到很高的健康水平,很难再提高了呢?不是这样的。1980年,澳大利亚的人均寿命是74岁,我国是68岁。到

1998年,澳大利亚人均寿命增加了5年,而我国只增加了2年。和韩国、日本等国家比,我国的健康发展是相当缓慢的。

看来我们已经没有多少健康积累了。不仅没有健康积累,我国的发展还带来了新的健康需求。

(1)城镇化是新世纪对中国的第一大挑战,这是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Stiglitse)指出的。如果城镇化按每年增长1%的规模来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有2.89亿农村人口转向城市,这至少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人口流动和城市人口密集,住房和交通拥挤,生活空间缩小,工作压力增加,这就为传染病的流行带来了很好的条件。同时,城镇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又带来了“现代病”,肥胖已经在中国开始流行了。

(2)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我国GDP的3%到8%,2005年我国GDP的增长是9%左右。2002年,在我国有统计的343个城市中,只有1/3的城市符合居住条件。世界银行估计,2020年中国将为燃煤污染造成的疾病支付3900亿美元的费用,相当于当时GDP的13%。可以看出,我们的经济发展实际上都被环境污染抵消掉了。

(3)过去的健康透支需要偿还。世界银行预测,我国因肿瘤患者造成的损失是1432亿元,2020年将达到6万亿人民币,占当时GDP的24.4%。肝炎的增长速度感染,到2010年将使得2400万-3000万的人口致贫。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农村贫困人口人1亿减少到目前3000万的成果将毁于一旦。吸烟致癌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概是5600亿人民币。相当于烟草税收的3.5倍。

上述数字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解放50多年的健康资源积累已经用得差不多了,而且透支了不少。新的世纪,新的健康负担越来越严重了。我们GDP的增长赶不上健康需求的增加。目前,中国健康资源的重要性并没有真正被认识,更没有很好地管不了中国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的。

怎么办?认真管理我国的健康资源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取决于中国能否解决国民的健康问题。国民的健康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学西方,此路不通。美国17%的GDP用于医疗卫生,还有45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走回头路,现在已经没有可能了。

健康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可以充分发挥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源源不断地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健康管理就是对个人和人群的各种健康危险和健康保护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也是协调组织的过程,宗旨就是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物力资源,来控制疾病促进健康,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具体的做法就是为个人和群体(包括政府)提供针对性强的准确的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让全社会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

微观上,健康管理可以针对个人,可以针对公司和企业,宏观上,健康管理应该针对政府。

个体的健康管理是以研究为基础的,以医学和现代信息学为手段的可以定量地进行效果评价,包括疾病控制和费用降低两个方面。它有一整套规范的操作过程,为医生、为个人交流提供了平台。它能够精确地确定管理的目标人群,因而能够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做到健康的最大化。从完全健康到绝对死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让个人、社会、政府都在第一时间开始未雨绸缪,进行健康投资和健康管理。在早期花很少的资源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越到后期,投资的机会越少。个人健康管理包括对重病人、高危险人群、慢性病、一般疾病以及健康人群的管理。

宏观的健康管理是从整个社会、政府/非政府组

再如,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很多在技术上减少健康风险的战略,不需要花很多的钱。只要中等花费的干预就能获得非常丰厚的健康回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人群生活方式来改变人群中的危险因素的分布。(1)患高血压的一亿五千万人中,只有一半知道自己有高血压。一个简单的措施就是普查人群血压现状,指导预防和控制。不需要花很多钱,需要的是管理。(2)今后30年中将有一亿人死于抽烟,几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我们将要为这几亿人的健康付出医疗代价。政府可以采取两个很简单的方法来控制因烟草造成的巨大国人健康透支。一是烟草高税,二是全面禁止烟草广告。虽然短期会减少税收,但长期省下来的医疗支出和保护的健康资源是促进发展的。(3)持续地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全民锻炼。(4)国家的科研机构应该大量进行如何减少全国国民健康风险效应的评价和研究。

第3篇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但是从五、六十年代,美、日、英、德等工业发达国家所不断发生着的大规模污染事件中,人们开始认识到,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对生产者自身的生存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从那时候起,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开始注意到要调整工业生产模式,增加控制污染的环节,于是在社会生产消费构成中,出现了环境补偿费这一新颖的社会需求。这种特殊社会消费需求的诞生,激发了环保产业的兴起。

环保产业的规范定义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包括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及工程承包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它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近10多年来,国际上重视环境保护的思潮逐渐受到广泛认同,最引人注目的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共同的发展战略,从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了世界性主题 。这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开始从征服自然型生态经济结构向协调型生态结构转变,由以环境破坏、资源枯竭为代价换取经济高速增长和不合理消费的轨道转入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和适度消费的轨道。

据1997年中国环保产业调查报告统计,在我国环保产业中,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型单位7894个,约占环保企事业单位总数的87%,产值299.4亿元,年利润32亿元;固定资产在1500-5000万元之间的中型单位924个,占环保企事业单位总数的10%,职工人数37万余人,产值121亿元,年利润14.6亿元;固定资产大于5000万元的单位数272个,约占企事业单位总数的3%(其中,约65%为兼业),产值101.3亿元,年利润11.5亿元。

二、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观点的提出,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将朝着资源利用合理化、减少环境污染的方向发展。许多国家都把环保产业列为优先发展或者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美国环保投资90年代比80年代增长了3倍,每年约为140~180亿美元;英国投入了70亿美元以使排放烟气达到欧共体制定的排放标准;我国周边国家环境保护投资增加更快,仅东南亚每年已达200亿美元;我国制定的“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中的环保投资达4000亿元,“九五”期间为1500亿元。

中国的环保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日渐成熟,尤其入世为我国环保产业发展亦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

我国在“十五期间”已将环保产业列入重点扶持行业,以削弱外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投资限制措施的减少,国家可通过相关政策将外资吸引到环保产业,以弥补中国环保产业投入的缺陷。同时,引进外资也给国内低水平的环保投资项目形成压力,迫使一部分资金流向技术水平高、具有成长性的专业领域,这既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也有利于环保产业结构调整。

加入WTO后,我国的环保产品,尤其是技术含量很高的环保产品面临国外产品技术和价格的双重压力,企业只有通过技术进步,加强自主研发,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将大大刺激对环保科技的需求。另外,环保产业具有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特点,其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也将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现在,为了保护本国某些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了顺应国内绿色消费的潮流,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构筑绿色贸易壁垒,对进口产品的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和复杂,面对这一新形势,各企业越来越重视其产品的环保标准,其他产业对环保的重视也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发展环保产业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1、中国选择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9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纪之交的热点话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环境与发展宣言》和《全球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推向行动。中国在1992年联合国的环境与发展会议之后的两个月内,公开发表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宣布中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先后制定了6个环境保护法规和9个资源保护法规,使我国治理进入全面规划、统筹实施新阶段,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而欲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就必须设法找到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发展道路,探索科学的途径,规划出一条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是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其中环保产业的悄然兴起与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它在可持续发展中支柱产业的地位。

2、在合作与竞争中求发展

对我国尚属幼稚阶段的环保产业需要加以保护,但这种保护必须是开放式的。所谓开放式保护,不是规避竞争而是引进竞争的保护方式,把开放式保护理念引进环保产业,既可以使我国环保产业在竞争中发展成熟,又可以保证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目标。首先,开放的重点应放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上,这点可以通过吸引国外直接投资而获得。近几年许多外国环保公司也看好中国市场而大举进入,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加大对这一行业的引资力度是发展我国环保产业的有力途径。其次,对这一行业的开放强度要有弹性。对我国环保产业中技术落后的部分开放程度应大些,而对我已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的开放程度应小些。如清洁生产技术产业和再循环废物处理技术产业。我国在这两方面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开放这一技术市场一方面可以使我国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向最优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经济社会”转变。但对某些发展较成熟的技术领域,如:对水污染治理设备与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的生产产业不仅开放度要小,甚至应以保护为主。

3、积极培育和发展民族环保产业

我国环保产业必须对外开放,可是应该如何面对来自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事实上,积极培育和发展民族环保产业才是提高我国环保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实现产业规模化。中国的环保产业长期以来企业规模不大,经营分散,竞争力较弱。因此应该选择有一定经济基础、技术实力、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好的重点环保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培育成为具有科技转让能力、有技术、设备、工程应用配套能力的环保产业的主力军,促进形成具有适当规模的、有科研、生产、营销、营运综合能力的环保企业集团。

(2)、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鉴于我国环保产业规模尚小,属于幼稚产业的范畴,国家应该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资金投入等多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制定专门的政策,鼓励企业采用对环境无公害的技术工艺和流程,使其产品及生产过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小。开展资源和环境核算,将环境代价纳入企业成本,避免企业向社会转嫁污染。制定优惠的税收、信贷政策支持环保产业的技术改进;对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可适当考虑减征进口关税。

第4篇

【关键词】秸秆燃烧;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

一、过度烧秸秆致南京重污染

6月10日,昏黄的天空笼罩着整个南京城,给人一种压抑又不详的感觉。人们这才发现空气污染已变本加厉。在户外,人会感觉到有些喘不过气。根据监测,10日南京能见度全天都在一公里以下。夜色来临,黑暗暂时掩盖了糟糕的天气,但灯光照射下的雾状天气和空气中淡淡的烟味,时刻在提醒着大家,黄天依旧在。

根据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监测数据,从9日晚上7时开始,南京空气质量就开始变糟,污染指数的小时瞬时值已达478,在全国120城市中排在倒数第一,呈重度污染状态,10日下午2时,南京PM10小时瞬时值再次攀到380“高峰”,属重污染。

空气中监测出“黑碳”这种物质,意味着又是秸秆焚烧释放出大量浓烟惹的祸。据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和现场巡查结果,5月下旬以来,各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秸秆焚烧现象,其中,南京、扬州、镇江以及泰州等地较为严重。这样的秸秆焚烧行为致使上述地区空气中PM2.5等指标急剧飙升,最高达700微克/立方米以上,属于严重污染水平。

二、“秸秆事件”的影响

今年夏收以来,我省农村焚烧秸秆的现象仍很普遍,不仅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给航空和陆路交通带来威胁,还引发了多起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近几天,南京城区每到傍晚时也常会烟雾弥漫,空气质量有所下降,居民关门闭窗,行人怨声载道。夏季秸秆焚烧问题再次摆在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面前。

如今,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前用来烧火做饭的秸秆已经被液化气、煤球所替代。在农作物收割季节,因焚烧秸秆而飘起浓浓的“白雾”,对空气环境造成污染,容易引发火灾,也导致大量的宝贵秸杆资源白白浪费。焚烧秸秆不仅无法利用它的能量,而且会给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不利于甚至有碍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二是限制。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来谋求持续生存。

四、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一是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

二是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例如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指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针对“秸秆事件”,环保部门则表示,一旦发生焚烧秸秆污染事件,可以启动人工降雨等应急干预机制,然而到目前,焚烧秸秆造成的污染仍依靠自然天气,比如大风、降雨来缓解。然而,焚烧秸秆高发期恰好也是农民收种粮食的农忙期,降雨会影响粮食收割、储存、播种,因此很难实施。解决秸秆焚烧污染的根本是秸秆的回收利用。一些地方治理秸秆焚烧的做法很切实可行,让农民朋友尝到不焚烧秸杆的甜头,值得借鉴推广。比如,提高机械农艺技术,将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将秸秆通过沼气池将其能源转化,以及在饲料、食用菌开发等方面综合利用;对秸秆进行回收,送到造纸厂、木炭厂、秸秆发电厂等等,真正让秸秆“变废为宝”。这样做,既为政府解了难,也为农民分了忧,还能让群众从中得到实惠,从而彻底杜绝焚烧秸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六、总结

忧虑在蔓延,忧虑在呼喊。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我们要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低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谋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真切地做到“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草木同归”。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第5篇

关键词:能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能源特点及利用现状

(一)中国能源特点

1.人均能源拥有量低,储备量低

我国能源探明及可开采总量比较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表1)。

表1 中、美与世界能源储备比较(1994年)

引自:霍雅勤. 中国能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2.一次能源资源构成不均衡

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其次是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能(表2)。从表2可以得出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约为76%,居世界首位,但是煤炭资源在满足我国能源需求的同时,也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 ]。

表2 中国一次能源资源结构

3.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表3)。煤炭资源的64%集中在华北地区,水电资源约70%集中在西南地区,而能源消费则集中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因此,“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西电东输”的产销格局将长期存在,造成过大的输送建设及能源输送损失 [ ]。

表3我国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及构成

引自:付融冰,张慧明. 中国能源的现状.

(二)利用现状

1.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以煤为主

中国能源供应主要依赖于煤炭,目前煤炭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76%。同时,煤炭质量普遍低下,我国商品煤的平均硫分约为1.01%,平均灰分为23.85%[ ]。大量消费煤炭,特别是大量以终端直接燃烧方式消费煤炭,是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

2.能源利用效率低

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费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初步统计,我国能源利用总效率约为 32%,比发达国家低 10 %以上,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 28.6%,欧盟的 11.6%,日本的 10% 。

3.能源价格未能反映其经济成本和能源资源的稀缺性

目前我国的能源价格并未完全反映其经济成本和能源资源的稀缺性。目前,尽管我国的人均能源较为贫乏,但能源价格却接近于人均能源丰富的国家。这种局面与我国能源生产成本较低有一定关系。我国的能源价格由过去的完全计划调控过渡到现今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双轨制。政府对能源价格的控制程度通常与该能源种类的相对紧缺性有关。

二、中国能源、经济与环境问题

(一)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发展,目标是社会发展,基础是经济发展,必要条件是环境保护。而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环境、经济等要素密切相关[ ](表4)。

表4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污染物排放

引自:李长明.经济增长、能源与生态环境.

数据来源: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编《中国能源年评1996》、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版

1.能源与经济

能源是经济文明必需的生产要素和投人因子,经济发展是以能源为基础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对能源有依赖性,即经济增长离不开能源;另一方面,能源的发展要以经济增长为前提,因为经济增长可以促进能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合理利用。但能源作为经济动力因素的同时也是一种障碍[ ]。能源的逐渐枯竭及能源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都将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2. 能源与环境

能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自然界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同时其废弃物对环境也造成一定的污染。污染物以气休、液体、固体形态存在,气体污染物是大气污染的根源,液体和固体污染物则是江河土地污染的元凶。能源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影响有两种:一是地区性的影响。如大气污染(包括烟尘,SO2,NO,CO等有害物质)、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对地区造成的影响,其中大气污染的影响最为严重;二是全球性的影响。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都和能源大气污染有关[ ]。

3.环境与经济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环境的定义,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等,既是环境要素,也是资源,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同时,环境又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场所,环境质量的好坏对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说保护或破坏环境,就是保护或破坏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它既可以直接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成为经济的发展的阻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中国当前能源利用对环境污染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1.能源利用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伴随能源消耗产生的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这些污染主要集中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占用土地、热污染等。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且以产生严重的SO2污染的煤炭为主,是第一大煤炭消费国[ ](表5,表6)。

表5 中国SO2排放量及其预测

引自:Kazuyya Fujime.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

数据来源:IEEJ.能源数据和模型中心

表6中国CO2排放量及对世界CO2排放量的贡献及趋势

引自:Kazuyya Fujime.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

数据来源:美国和加拿大的数据见IEA的《世界能源展望》,中国和印度的占比数据见IEEJ的《2020亚洲能源展望》,中国人口和中国CO2排放量见IEA的《经合组织和非经合组织国家能源平衡:1988-1999》,2010和2020年的数据为IEEJ的预测.

2.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能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能源生产粗放,单位GDP增长的能耗远远大于发达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有源源不断的能源供给。结合我国能源国情,我国能源开采量及布局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能源开采量的增加速率远远不能满足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因此,近几年,曾几次出现严重的能源供给不足现象,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另一方面,从能源布局来看,发达地区能源严重匮乏,其经济发展所需能源大部分来自西北、西南和华北地区,在能源的输送过程中,增加了能源消耗和成本,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能源消耗造成的环境污染间接导致经济损失

根据不同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不同时期中国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较严重(表7)。这些估算是不完全的,就目前的研究成果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结果。但是,根据这些估算就可以发现,中国的大气污染损失已经占到GDP的3%~7%[ ]。

表7中国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引自:周凤起.发展环境友好能源,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

小结

能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断开发新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对缓解能源短缺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能源、环境与经济有着复杂的关系: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并存、能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这种现象在我国尤为突出。因此,处理好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 ]郭育光.矿区环境监测与治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 ]刘红.我国的能源现状及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4, (10):21.

[ ]延吉生.我国能源资源状况―利用现状与发展战略[J].金属矿山.2003,(8):1~4.

[ ]史立山.中国能源现状分析和可再生资源发展规划[J].可再生能源.2004,(5):1~4.

[ ]万红飞,周德群,高亚平.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环境、经济(3E)关联模型[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报.2000,13 (1):50~53

[ ]隗斌贤.经济增长中能源阻碍及其对策[J].中国能源.1997, (1).

[ ]郑楚光.洁净煤激技术[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 ]王沅.黑色绿色的岔口[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 ]宿伯杰.《京都议定书》―中国的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62~63.

第6篇

1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现状

1.1环境保护相关概述分析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Protection):即为人类处理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或潜在的环境问题,促进自身长远发展的各种行为活动总称。环境保护方法较为丰富,既包括技术手段、行政管理手段等,还包括相关法律法規。近几年,在工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环保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保护环境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由此可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

1.2环境现状

我国环境现状可以用“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几个字来概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形式仍然非常严峻。因此,相关单位和个人要加大环保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2环境破坏表现形式

2.1土壤破坏、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相关调查研究,由于近几年过度开垦土地,导致耕地、林地面积减少,土壤侵蚀现状较为严重。同时,由于人口大量增长,工业迅速发展,没有经过处理的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和倾倒土壤表面,使土壤受到破坏;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渗透,不仅影响土壤资源,还影响地下水,威胁人类生命安全[1]。此外,大气中有害气体含量增多,并随着雨水降落到土壤中,降低农作物质量和产量,并且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

2.2气候变化,温室效应严重

气温升高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虽然这些二氧化碳有利于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但是,其能引起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系统和农业。因此,我国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策略,积极研究节能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2.3地球生物多样性减少

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虽然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森林、耕地面积缩小,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自然区域越来越小,导致生物失去原有栖息地,影响生物多样性。

2.4地表森林面积大量减少

工业大量排放没有经过处理的气体以及其他固体废弃物,使其漂浮在大气层中,并形成酸雨。酸雨对植物腐蚀性较大,影响植物生产环境,导致森林面积减少[2]。

3环境保护可行性方案探究

环境保护主要是利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处理好社会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解决各种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制定环保方案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强自然环境保护、人类居住环境保护、地球生物物种保护等,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持续发展。

3.1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为环保提供法律保障

对于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污水和垃圾时,除了鼓励相关企业采取环保措施、鼓励高耗能企业采取绿色节能措施,还要基于市场规律,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评价、考核、监管和处罚制度,并有效落实,严格规范企业生产行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在法律法规中增设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相关条例,实现法治化管理。

3.2培养公民环保理念,做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要落实以下两方面:第一,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防止环境日益恶化,为人们创造一个优良的生存空间;第二,实现自然资源优化配置,减少企业有害物质的排放量,上述措施需要每个公民积极配合,并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提高环保理念。例如,4.22是世界地球日,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并与普法宣传工作相结合,积极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并将其与学校、地方教育宣传体系相结合,作为公民普及法律常识的重要内容,加强宣传教育,并纳入法律法规考试考核。特别是针对祖国新一代人才,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培养其良好的环保意识,并积极实践,对祖国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3垃圾分类不乱扔,回收利用好再生

人们生活垃圾中,约有50%是生物性有机物,约有31%~45%具有可回收再利用价值。因此,在保护环境中,可以落实“变废为宝”的垃圾回收再利用政策,其不仅能获得额外的经济价值,还培养了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营造了美好的社会氛围。

4保护环境的趋势与未来展望

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各级政府进行引导,还需要各大企业和个人相互配合。在未来的环保进程中,环保制度和机制将更加完善,可行性越来越高,同时,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贡献自己的光与热。

5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我国在加强落实可持续发展措施中,不但要加大环境立法力度,还要提高环境执法水平,有效落实环保政策,并将环境执法放在突出位置,强化环境刑事法律保护,加强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并积极落实以下政策。

5.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的制度体系

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将维护群众利益、提高环境质量作为基础性目标,统筹兼顾城乡发展、统筹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统筹兼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兼顾国内外发展,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较高的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实现人类社会发展和环境相协调。同时,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此外,还要将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量、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融入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转变为了追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而牺牲环境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为了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策略,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和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走高科技、高经济效益、低能耗、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彻底改变传统生产和消费方式,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建设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约其他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发展变废为宝再回收利用的产业结构,积极利用市场经济这只手,鼓励各行各业发展环保、节能产业,减少能源资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并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促进循环经济普及和发展[3]。

5.3加强国际合作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为了改善广大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要积极配合,并继续推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加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环境公约和有关贸易活动,履行国际义务,为解决世界所面临的环境和发展问题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例如,在千年峰会5周年之际,170多个国家和政府首脑举行两次聚会,将具体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人类全面实现发展和目标做出贡献。

6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樹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环境友好制度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共进,共创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

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人均GDP从1万到3万美元对于能源的需求基本没有变化,而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阶段是1千至1万美元阶段。英国、法国和德国都是在1980年前后实现GDP人均1万,此后的能源需求上涨几乎停止,甚至随着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所下降(见下图)。所以,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是我们将需要多少能源达到人均1万美元的目标?

中国有13亿人口,任何一个人均指标被这一庞大人口基数一乘,变成为一个让世界愕然的天文数字。如果中国按照美国的标准达到1万美元,每人每年消耗8.24吨标准油,届时中国将达到15亿人口,需要能源123.58亿吨标准油,折合250亿吨原煤;如若按照英法德日的标准达到1万美元目标,每年人均消耗约4吨标准油,仍需60亿吨标准油,折合120亿吨原煤,这个数字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资源供应能力,根本是难以想象的。在工业化国家中,有一个位居高纬度寒带地区的国家,人均超过3万美元,但人均只有3.4吨标准油,而且还认为可以再降低20%,这就是丹麦。丹麦人不仅创造了安徒生的童话,也创造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童话,成为全世界的楷模。

各国一次能源消耗情况

国家

人口

(亿)

GDP

(亿美元)

人均GDP

(美元)

一次能源消耗

(百万吨标准油)

人均能耗

(吨标准油/人)

中国

13

16507

1270

1386.2

1.07

中国目标

15

150000

10000

3750

2.50

美国

2.83

102081

36071

2331.6

8.24

丹麦

0.05411

1724

31856

18.4

3.40

日本

1.2767

47000

36814

514.6

4.03

德国

0.82532

29773

36075

330.4

4.00

英国

0.5921

19403

32770

226.9

3.83

法国

0.614

17793

28979

262.9

4.28

韩国

0.48824

6052

12396

217.2

4.45

阿根廷

0.3626

1567

4322

62

1.71

巴西

1.8159

6049

3331

187.7

1.03

印度

10.2

4299

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