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5 01:58:13
序论:在您撰写本科心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护理本科生的自信现状,初步分析影响护理本科生自信水平的因素,为培养身心素质佳、全面协调发展的护理人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个人评价问卷对94名护理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护理本科生自信水平总分为146.62±16.14;影响护理本科生自信的因素有是否恋爱、是否为班委、是否羞于当众说话以及学习成绩(均P<0.10)。结论护理本科生自信水平较高,当众说话的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学习成绩影响其自信程度。在护理本科生的教育中,除重视学习成绩的提高外,更应注重培养勇敢的精神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自信是自我评价中一个主要的方面,是个人对自己能力或技能的感受,是对自己有效应付各种环境能力的评价[1]。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提高护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急迫[2]。护理本科生作为未来护理人员及师资人才的生力军,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现代护理教育的关键,其中最重要的是使其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调查旨在了解护理本科生的自信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护理教育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哈尔滨医科大学四年级护理本科生94人,均为女生,平均年龄(20.5±0.8)岁。其中,担任班委(曾经与现任)31人,处于恋爱阶段44人。家庭月总收入<1000元33人,1000~元60人,>3000元1人。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由两部分组成:①个人评价问卷,该问卷由美国Shrauger博士于1990年编制[3],用来评定自我评价的一个方面即自信,包括学业表现、体育运动等8个维度,共54个条目,Cronbach’sα系数在女性中应用为0.67~0.86,每个条目以4级评分,总分范围54~216,分值越高表示自信程度越高。②自行设计个人资料问卷,包括家庭收入、恋爱情况、学习情况、在班级的职务、是否羞于当众说话等17项内容。采用集体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为94.0%。将数据输入SPSS15.0,采用统计描述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2.1护理本科生自信水平得分情况见表1。
2.2护理本科生个人评价的影响因素以个人评价量表总分为因变量,以个人资料的各个项目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进入和剔除回归方程的α分别设为0.15、0.10。是否恋爱、学习成绩、是否羞于当众说话、是否为班委进入方程,结果见表2。
3讨论
3.1护理本科生的个人评价状况个人评价是体现自信的重要方面,而自信心是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智力因素的构成要素,它对于激发人的意志力、充分发挥智力因素和取得人生的成功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个人评价水平与护理本科生的学习及工作状况密切相关。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理本科生个人评价总分范围为104~220,总均分为(146.62±16.14)分,高于王春燕[3]对其他大学本科生的调查结果[(140.01±16.10)分],两者比较,t=3.974,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当前护理本科生就业率明显高于普通高校大学本科生,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护理本科生不需为工作过多担忧,这种社会现象导致了护理本科生在就业方面信心较高。而且护理本科生进入大学后,未来的就业方向很明确,相对于其他就业面较广的专业来说少了一些迷茫,更容易规划自己的发展计划,使自己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得到锻炼,有助于自信心提高。其次,护理本科课程的设置也有助于提高护理本科生的自信水平,如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人际沟通等课程,都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自信心。个人评价问卷中社会相互作用维度主要包涵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本次调查中,社会相互作用维度得分为(19.73±3.24)分,高于王玲等[4]对医学专业本科生自信水平研究中社会相互作用得分(18.92±3.32),两者比较,t=2.43,P<0.05。这主要与专业需求有关,为使临床工作顺利开展,护士作为医生、患者及其他医技科室的协调者,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护理院校在护理本科生教育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人际沟通方面的课程,使得护理本科生在系统学习社交理论的基础上得到实践的机会。护理本科生为了在今后的岗位上能够充分实现自我,也会积极配合职业需求,注重人际沟通能力的锻炼,从而由内至外加强了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
3.2影响护理本科生个人评价的因素
3.2.1恋爱对护理本科生自信的影响表2显示,恋爱情况能够影响护理本科生的自信总分,处于恋爱阶段的护理本科生自信总分高于未恋爱者,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何国平等[2]研究指出,恋爱双方能在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基础上建立恋爱关系,对双方的心理和学习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得到异性的肯定,这也是一种正面的激励。恋爱在大学校园较为普遍,只有建立在正确的爱情观的基础上才能够相互促进。结合本研究得到的结论,学校应该开展相应的课程来积极引导护理本科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将学习和进步放在第一位。
3.2.2学习成绩对护理本科生自信的影响作为学生,学习是第一要务。学习成绩的好坏仍是评价护理本科生的重要指标,成绩好的护理本科生往往得到学校、父母等多方面肯定与鼓励,容易建立自信,自信心强又使得护理本科生能把自己的本领发挥至极,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好,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学习相对较差的护理本科生由于学习受挫,得到的表扬、鼓励较少,受到外界的负面评价较多,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本来能学好的功课也不愿意学,越学不好信心就越不足,导致其自信程度下降。此外,由于护理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对应聘的成绩十分重视,以学习成绩为入选的硬件标准,学习好的护理本科生往往优先录取,这种职业需求现状也必然对学习成绩较差者的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3.2.3是否羞于当众说话对护理本科生自信的影响表2显示,是否羞于当众说话能够影响个人评价的总分。当众说话作为人与人沟通良好的一个必备条件,也是衡量一个人社交能力的重要参数。敢于当众发表自己的意见,首先是建立在自我肯定的基础上,其外在表现就是自信。因此,对自己有信心的护理本科生不会羞于说话或交往,而是愿意主动与别人沟通,在得到别人肯定的同时,又能够增强自己的信心。这为护理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培养护理人才的方向。护理教师应该在护理教育中鼓励护理本科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多组织活动,给予其在公共场合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充分调动更大范围的护理本科生参与进去。同时,多提供一些让护理本科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如举办演讲比赛、文艺表演、辩论赛等各种活动,多给予奖励,得到外界的肯定后,羞于当众说话的护理本科生会逐渐敢于在公众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更自如地与别人交流,从而提高护理本科生的自信水平。
3.2.4担任班委对护理本科生自信的影响本次调查发现,担任班委的护理本科生个人评价总分高于不担任班委者。目前,班委多由综合能力较强的护理本科生担任,成绩多较突出,学习愈成功,自我概念愈佳[5-6]。而且其能够在班委竞选中取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自信去参加竞选,对自我的评价较高。大学期间,班委除了学习,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于班级工作,与教师沟通的机会较多,在完成工作的同时拓宽了视野,能够坦然地接受自身的缺点,正视同学对自己的评价,锻炼了其应对困难的能力。这种多于普通护理本科生的经验积累,使其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加自信。教师的肯定、同学的羡慕与赞赏,又正面加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所以,护理本科生在大学中应积极参加班委竞选,主动争取并把握好担任班委的机会,从多方面锻炼自己,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自我认识,以利于培养自信的信念。此外,学校及教师也应制定公平良好的班委选拔制度,为更多的护理本科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以利于提升其自信水平。
此外,影响个人评价的因素还包括很多,王玲等[4]对医学生自信状况的研究结果显示,身高、体重等遗传因素也对自信水平产生影响,但在本研究中,并没有突出体现出来,可能由研究对象选择范围小、学校招生标准不同造成。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26-328.
[2]何国平,郭佳.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与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策略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07,4(2):51-54.
[3]王春燕.对大学生自信的测查研究[J].美国中华心身医学杂志,1999,1(4):228-229.
[4]王玲,叶明志,陶炯,等.心理社会因素对医学生自信水平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15):569-570.
1.对象:广东药学院2010级护理本科生共247名学生,男生54人,女生193人,年龄20~24岁,平均(21.45±1.39)岁,均为全国高考统招学生,学制4年。教材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张波主编的《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将247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22人和对照组125人。两组年龄、入校成绩、教育背景及专业基础课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以演示教学为主。教师按照教学进程,对每一项急救护理实训项目先讲解示教,然后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最后学生回示、老师点评纠错。学生13~16人一组,每组1个指导老师。(1)实验组:采用情景式模拟实验教学方法,对急救护理单项实训项目进行综合性模拟多人配合训练。学生4~5人1组,每3组1个指导老师。①设置情景:教师团队编写急救情景,情景包含心肺复苏术、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吸氧、吸痰、口咽通气管的使用、呼吸气囊的使用、静脉输液、生命体征监测等12项实训项目中3~4项抢救技术。②分组讨论:上课前一周将案例发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案例构思剧情,编写剧本,自己设置场景,组内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护士、护生、家属、病人等,自行在课外进行演练。③多人情景表演:实验课时,各组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案例在模拟病房进行病人、护士、家属的扮演,进行综合性模拟多人配合训练,各小组演习时间20~30min,演习过程要求体现“急病人之所急”、“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强调各小组成员间的协调配合,最后各组间进行互评,教师进行点评、纠错。
3.评价方法:(1)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CompetencyInventoryforRegisteredNurse,CIRN),由刘明等[3]在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质性研究框架基础上编制而成。该量表包括7个维度(评判性思维与科研能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法律与伦理实践、专业发展能力、教育与咨询能力),58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0=没有能力;1=有一点能力;2=有一些能力;3=有足够的能力;4=很有能力),总分为0~232分,分数越高,表示能力越强。量表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的范围分布在0.79~0.86,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89,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各维度条目均分>3分,或总分>174分,可认为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各维度条目均分在2~3分之间,或总分在116~173分之间,可认为处于中等能力水平;而维度条目均分<2分,或总分<116分,可认为处于较低能力水平。(2)期末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课程结束后,两组均进行理论与技能考核。理论考试采取出题小组组卷,闭卷考试,操作技能考试均考核徒手心肺复苏和外伤急救技术。每项操作按百分制计分,将2项操作考核的成绩计算平均分作为操作技能考核成绩。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两组学生核心能力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学生核心能力的比较:两组学生核心能力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实验组评判性思维与科研能力、临床护理、领导能力、人际关系、法律与伦理实践、教育与咨询及核心能力总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专业发展方面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学生考核成绩的比较:学生考核成绩采用t检验,统计分析显示,实验组理论成绩、实验成绩、总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情景式模拟实验教学有利于护理本科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护理本科生的核心能力总分(160.26±5.35)分,对照组的核心能力总分分,均处于中等水平。实验组评判性思维与科研能力、临床护理、领导能力、人际关系、法律与伦理实践、教育与咨询及核心能力总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在急救护理实验教学中运用情景式模拟实验教学,教师根据不同的急救项目,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情境,并提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实施急救之前,首先需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明确患者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然后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可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临床护理能力。在模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模拟假想的急救情景,并配合画面和声音的刺激,为学生营造一种紧张的急救氛围,学生成员之间需密切配合,及时沟通,可有效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同时在模拟练习过程中还引入患者家属的角色,对医护人员进行刁难与质疑,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法律与伦理意识及教育咨询能力。最后教师根据不同病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掌握同一急救项目在不同患者身上实施的异同之处,加深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掌握和融会贯通,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保持和迁移。情景式模拟实验教学有利于护理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来看,实验组学生在理论考核成绩、实验考核成绩和总评成绩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这说明情景式模拟实验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情景式模拟实验教学方式灵活,为了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需要主动查阅文献资料、应用不同学科知识,对答案进行归纳、整理;对于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和合作,寻找问题的答案,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情景模拟练习时,由于每个案例的具体情况不同,学生需根据案例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以及应采取哪些急救项目,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以技能训练为主的传统急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情景式模拟实验教学缩短了教学与临床之间的差距。情景式模拟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将急救护理的实践学习设置到临床真实情景中去。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教师设置相应的模拟参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根据教师所提供的病例及数据,学生需要快速地评估患者,确定患者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综合应用既往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了教学与临床之间的差距。同时情景式模拟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急救的场景,学生在接近临床真实场景中进行急救综合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就更容易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进行运用。情景式模拟实验教学将课堂搬到了医院,与临床护理工作无缝接轨,让学生提前认识医院的医疗环境、工作流程和患者需求,为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从而缩短临床培养期。
毕业论文本科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经济、科技的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知识产权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领先,高校必须把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此,全国高校为了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在校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根基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工程中,其中毕业论文这个环节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最为直接有效的一个途径。
一、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认知
现代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的革命,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知识传播更加及时,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同时,基础理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大大缩短,特别是基础知识、科技成果、经济应用的一体化,对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强调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和培养能力。因而,高校培养本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遵循本科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它主要包括:(1)突破思维定势,善于发现问题。创新就是要突破思维定势,打破常规,但要坚守底线,那就是不标新立异,不违背规律,不违反规则。(2)改变思维惯性,善于利用思维工具。要进行创新,使用惯用的思维模式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一个人纠着自己的头发无法离开地球一样。如果我们受困于习惯的环境习惯的思维,那么问题还是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还是一样的方法,没有任何改变。(3)掌握基本方法,不断加强训练。要做到创新思维,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加强训练。创新的基础在于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结合自己的综合能力,都应主动认识新事物、接受新规律、要结合实际情况,要创新思维、要加强学习,在熟悉的基础上才能观察总结,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基础理论、应用等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毕业论文完成也是检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中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抽查本科毕业论文检查中,发现本科生毕业论文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本科生创新能力不强。在毕业论文中,有写学生对毕业论文所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创新性的特质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导致这些同学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依赖心理很重,甚至畏惧毕业论文的开展。毕业论文是学生全新的课题,是检验学生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重要途径。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的获得,都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优化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有部分学生,在全新课题面前,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甚至畏苦怕难,不愿独立思考。因此,这些学生只能按照文献的知识或者教师的想法,稀里糊涂地开展自己的毕业论文,导致无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很显然这样的毕业论文必然是缺乏创新性,不利于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今后走向社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展科研和工程设计活动。
2.毕设论文选题不精。毕业论文选题是关键,在学习撰写毕业论文时首先就应该学会如何选题。根据我校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仍采取约束性的选题方式。由于学生对毕业论文选题了解不深,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经验、研究课题或者前几届学生毕业论文的课题制定给学生,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此很小范围内选择。这样做法导致选题范围太宽、太窄、过于陈旧,难度偏高及偏小的现象时有发生。选题设计缺乏创新,不是反来复去的几个老题目,就是在某一个环节上机械地重复劳动,有的指导教师对选题不不负责任,给出的选题过大,远远超出了一个大学本科生的能力和所学专业知识的范围;而有的教师则给出的选题过窄致使学生难以发挥或施展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缺乏教师精心指导。在进行毕业论文期间,指导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以及言行上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有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管理过松,缺少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另外,本科生接触毕业论文时间不长,认识不到毕业论文对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因而会出现草草完成毕业论文的现象。在我国高等学校普遍扩招以后,由于学生数目急剧增加这就导致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的匮乏,进而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带学生人数较之以往大大增多,由于大多数教师身兼教课和承担科研的双重任务。因此,指导教师精力无法保证,也有部分青年教师由于缺乏工程实践背景和指导经验,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部分老师责任感缺乏或者责任意识不强,不能对学生有效监管,因此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认为毕业论文是走过场,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在潜意识的形成了侥幸过关心理,严重阻碍了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无法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毕业论文的指导,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方法
针对高校毕业论文以上问题,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规范指导教师的做法,严格要求本科生开展毕业论文的开展,以达到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方法如下:
1.在专业基础课上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培养求知欲。本科生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2)培养好奇欲。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3)培养创造欲。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盘旋。(4)培养质疑欲。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要鼓励本科生大胆质疑、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最佳方法。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过他们,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敢于突破,引导学生将本专业知识与分析实际的生产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培养本科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前进行科研课题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业余时间,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从最基础入手,循序渐进,达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研兴趣。鼓励本科学生参加一些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请以及学术会议。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可以结合一些毕业论文题目、格式、内容等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讲解,浅谈毕业论文中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布置学生课后阅读前几届优秀的毕业论文,使学生对毕业论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提前的介入,这为学生在将来毕业论文过程中能更快地适应毕业论文的要求,也为毕业论文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先决条件。另外,实践型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其它教学形式所不能取代的。
3.精心选择毕业论文课题
师生共同研讨确定论文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的第一步。所以,一定要和自己的论文指导老师共同研究,确定选题。师生及时交流,根据学生的兴趣、实习内容共同研究决定论文的题目。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因没有经验而盲目选题、选题的大小不适宜、题目的内容与本专业脱离的情况,使学生得到正确选题锻炼的机会,科学、规范的选出自己适宜的题目。同时,选题还应与社会实践、生产应用和科研课题相结合,是实际生产中的热点问题。如果学生能做自己感兴趣的而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的课题,通常在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实验数据等方面就会表现得非常积极,即使实验出现问题,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加以解决,这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之目的。
4.指导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指导毕业论文
在毕业论文中,指导教师提出问题,对学生而言实际上就是一定的学习目标,随着问题的解决,一定的学习目标也就得以实现。这样,随着一个又一个设疑――探究――释疑活动的展开,学生创新思维得以发展在指导毕业论文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启发学生质疑。同时,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并和同学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要根据毕业论文的特点,教师要设计应用性问题,引导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教师要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过去毕业论文过程中的操作工模式,而重点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观点的培养。
总之,毕业论文是大学教育里最后一次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大学生学习的最后阶段。同时,毕业论文也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姚锡远.关于创新教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01):20-23.
[2]高万寿.以绿色化学理念指导高校化学实验教学[J].教育探索,2010,(06):62-63.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7-0035-02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学生毕业和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
毕业论文的专业性是不言而喻的,各个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环节的教学都极其重视。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上资料也越来越丰富,学士、硕士和博士论文随处可以搜到下载,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感到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费时费力,学生感到毕业论文难写,对高职本科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更是如此。
一、问题的提出
按照类别划分,教育可以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是和成人教育四大类。高等教育按层次划分为高职(专科)、本科、第二学士学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个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完整体系包括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等4个层次。
2011年高职招生数量为310万人。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力是高职专科层次,2003年山东科技大学首开招收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先河。虽然高职本科的招生数量只占一小部分,但是作为一个层次,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高职本科的生源是“三校生”(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学生的文化课分数普遍较低,入学前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其毕业论文的教学与要求和普通本科有较大的差别。根据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毕业论文的改革和实践势在必行。
由于管理大类的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本身的特点,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普遍存在选题空泛、结构不合理、资料堆砌、缺乏实践、前松后紧、理解肤浅、格式不规范、语言文字错误、答辩准备不足等问题。
二、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不够重视
毕业论文都是安排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由于学生有毕业实习,学校都有就业率的指标要求,大多学生都忙于找工作或者已经定岗实习,对毕业论文的撰写,除了在时间上存在困难以外,许多学生认为这是最后一门课程了,大多抱有“六十分万岁”的思想,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比如,市场营销专业是就业率高的专业,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已经签订就业协议或者已经定岗实习。这部分学生刚刚参加工作,对工作环境、业务流程等还不是很熟悉,工作比较忙,资料收集也有一定的困难,少数学生认为工作已经落实了,对毕业论文的撰写放松了要求。
没有就业的学生也不愿意返校做论文,不能按时与教师沟通汇报。个别学生存有上网下载,修改一下应付了事的侥幸心理,更有甚者在网上花钱找毕业论文。
(二)学校重视学术研究型论文,忽视实践应用型论文
一些地方本科院校打着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大旗,在“做大、做强、追赶一流”浪潮的推动下,迷失了自己的办学方向和定位,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水平”,本科毕业论文评价倾向学术研究型,轻视与地方经济和实际工作关联性更大、更有利于和更适合学生发展和需要的应用型论文。高职本科在本科院校所占比例很小,学校没有考虑到因材施教,管理评价都是采用普通本科的管理体系,师生普遍感到不适应。
(三)师生比例失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招生数量持续扩大,全国高校师生比为1:16左右,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师生比例远超过这个比例。为了提高论文的指导水平,各个学校的管理部门一般都对不同职称教师指导论文的数量作出了规定,比如教授、副教授指导论文的学生数不超过10人、讲师不超过7人。实际教学中,往往都超过规定,变通的办法就是让行政、教辅人员挂名,个别学校和专业教师实际指导学生论文的数量甚至达到了20人,导致论文指导质量下降。
(四)论文选题大而空,结构内容雷同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毕业论文的选题作为论文撰写的第一步非常重要。学生论文选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而空,动辄就是“中国……”、“跨国企业……”,要么就是肯德基、沃尔玛、联想等知名企业的营销策略、成本管理等题目。对这类大题目,一是和很多的硕博论文题目重复,学生的驾驭能力达不到,内容只能抄袭;二是本科论文的字数一般在1―2万字,问题的论证只能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也不能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五)学生资料收集能力差,材料运用不当
目前高职本科学生的资料收集途径主要是利用网络进行二手资料的收集,对于书籍、杂志的阅读量也非常少,不重视实际调研,很少有第一手资料。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收集资料时,不会进行高级搜索,不能对重要字词、特定时间、地点进行限制和选择,导致出现数量巨大的搜索结果,寻找资料较为困难。
在使用中国知网(CNKI)进行文献检索时,也不会使用篇名、主题、关键词等进行有效检索。
高职本科学生的外语基础普遍较差,对外文资料的收集运用流于形式。对收集到的资料,学生不会做笔记、卡片,不能对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和重组,最擅长的使用就是直接复制粘贴,导致论文复制比过高。
(六)语言、文字使用不当
高职本科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主要侧重相关的专业课和升学考试的课程,对语文等基础课程不重视,书面语言基本功差,论文中大量出现口语化的语言,错别字、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现象几乎每页都存在,影响了论文的质量。
(七)缺少创新
思想的不重视,题目的大而空,资料收集运用不当,没有结合具体的企业和工作问题,论文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内容东拼西凑、张冠李戴,没有创新,实用价值低。
(八)论文答辩漏洞百出
由于论文开题、撰写准备不足,抄袭严重,论文答辩时,答非所问、漏洞百出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他的还有评价体系宽松,学生的毕业论文几乎是100%通过,这也是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解决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管理,提高认识
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教育和管理,系、教研室、指导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严格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通过电话、邮件、QQ等通讯工具和实际走访,加强在校外完成论文的学生的论文指导。
开题要进行答辩,要对学生的选题、论文结构和资料收集的情况进行检查和提出修改意见。
答辩前要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等对论文进行检索,复制比超过规定的,不允许答辩,从技术层面杜绝学生的论文抄袭。
(二)论文选题要符合“工学结合”的原则
指导教师和学生要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拟题和选题,论文研究要与学生的实习、就业单位的岗位相结合,要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相结合,选择学校所在地的企业实际问题进行论述。
比如,类似《齐齐哈尔市“冰糖雪梨”校园促销策略研究》的论文,题目不大,学生也了解,资料相对也易收集,学生结合以前学习的课程和实习,能够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结论易被企业采纳。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要求具备“双师”资格,教师的科研项目要注重解决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问题,教师可以把相关的课题的一部分让学生作为毕业论文完成,既可以使论文具有针对性,又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起到帮助、促进作用。
(三)吸收企业兼职教师指导论文
在符合论文指导教师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邀请实习基地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对已经工作的学生的论文指导实行“校企双教师”制度,既解决了指导教师数量不够的问题,又能使学生的论文和企业的具体问题进行有机结合。
(四)类似题目的结构要多样化
毕业论文的题目要做到一人一题,但是有些题目是类似的,对这类论文,不同学生论文的侧重点要不同,结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要做到完全不同。
(五)加强对资料收集和应用的指导
教研室和指导教师在学生论文选题前,要对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方法的讲座和训练,加强学生外文资料的收集和翻译指导。使学生选择的题目能够反映当前的热点,具有一定的创新,资料的收集有针对性。要指导学生会对资料进行压缩、扩展、修订和补充,学会资料的运用,避免抄袭。
(六)注重细节
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遣词造句、标点符号和论文格式严格把关,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的态度。
(七)做好答辩的指导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答辩时要充满信心,沉着应对。答辩是一次锻炼机会,是对论文进行完善的最有利途径。其次,学生要充分准备,避免匆忙上阵。对论文的结构、重点、结论等了若指掌,预测答辩题目。最后,要注重答辩过程中语言、礼仪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张雅静,洪传春.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毕业论文写作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一)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及能力,高校要首先明确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医学生在读期间的科研培养与实践。如在学校学术委员会下设置“大学生科研管理办公室”,组织科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医学生科研培养与实践的评定、审核及监督。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负责具体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和学生科研档案的管理等。其次,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优化医学本科生的科技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学校应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并不断完善一系列与大学生科研创新培养有关的规章制度,深入推进医学本科生科研服务管理,如设立独立于教学学分之外的科研学分,必须修够一定的科研学分才能毕业;建立医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细则、科研经费使用及监督准则、导师的选拔制度、激励措施等,积极引导并鼓励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只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并制定完善的政策,才能创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规范化和可持续地进行。
(二)优化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模式
新学科、新的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21世纪的新型医学人才需要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与勇于创新的素质。然而,医学科学发展的超前性与医学教育的滞后性是我国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的课程设置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结构,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对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至关重要。我国医学院的培养模式基本为:基础课—临床课—实习模式,学科的系统性、专业性强,基础与临床分离,理论与科研实践脱节,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探索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科技创新能力。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应遵循现代医学教育及人才成长的规律,围绕新的人才需求将传统知识理论和技能内容与结构进行分化和重组、模块化,形成医学内容紧密衔接、交叉渗透,科研理论与实践相互反哺,知识、素质、能力协同发展的新课程结构。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在医学生的课程学习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并找到答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全面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科研学生需要导师的管理与激励
由于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不足,许多医学院校都采用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主课题科学研究模式。学生的培养方案受到学生科研兴趣和导师研究方向的双重影响,学生可主动参与并协助导师完成已有科研项目,或通过导师的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设计、实施、成果整理、、专利申请等一系列完整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今后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但是在大学生实施科研创新的过程中仍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解决。
1.导师的管理
导师作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引导者,导师的科研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可能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临床业务,部分导师带教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支持和保障。因此,需实施“导师遴选上岗”等系列措施,由医学生科研管理部门遴选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深厚的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素质高,教学态度端正,治学风格严谨的导师,形成“临床导师+科研导师”的导师组,公布导师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选择导师组,导师组分别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分阶段开设医学科研基本方法、科研设计等课程,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技能。导师根据学校课程的安排,有针对性地设计科研项目,让学生进行科研实践,促进医学本科生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连贯与衔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科研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实行导师考评制,通过教学督导队不定期对导师进行考评,连续2次考评不合格导师将受到相应处罚,对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及奖励,提高导师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积极性。学校可通过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建立交流合作机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或优秀青年教师外派进修等,提高导师科研水平。
2.学生的管理
首先,医学本科生应打破年级、专业、性别等限制,根据共同兴趣自由组建科研团队。项目组成员的年级和专业差别、知识结构、操作技能、性格甚至性别等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实验技能不同,低年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思维活跃,高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少,但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上较低年级学生优越,能有效带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因此应分别吸纳低年级和高年级本科生共同组成科研团队,以梯队式结构保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应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整体医学的发展,所以吸取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科研团队,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更能促进新颖科研思路的形成及学生科研潜力的发展。其次,部分学生科研热情不高,依赖性、投机性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及导师组应加强对学生的选拔,多吸收真正有科研热情的学生,系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严格质控学生的科研过程,争取教学资源利用和成果形成最大化。第三,学校应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优秀论文、成果评选,并按照相应标准给予奖励,选拔优秀学生校间互访、交换培养,营造出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
(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
建设完善的科研平台是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学生的科研活动中均设立本科生科研基金,在政策与科研经费方面鼓励学生申请科研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然而,由于学生基数大,学校师资、设备等因素的限制,科研项目资助项目多但金额小,项目内容不能系统深入开展,学生科研素质的提高有限。学校应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广泛吸取社会资金来校设立科研基金,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助力度,购置先进的、精良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创造更多的科技创新条件。学校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下可通过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网络平台,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培训、项目申报、评审答辩、成果展示等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提高师生参与率、加强制度创新、提高组织管理水平。还可以设置虚拟课题竞赛,科研团体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标书,参加虚拟课题申请竞赛,学校对优秀课题给予重点培养、资金资助、表彰奖励等,这种虚拟研发的手段可有效缓解开展创新活动师资、经费、设备不足等问题,在有限资源配置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医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除此之外,学校可定期邀请行业专家组织学术论坛、开展科研讲座、优秀学生科研报告会等,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二、总结
(一)科研人员的管理问题
科研人员是科学研究的执行者和生命源,科研人员的能力、素质与意识决定着学校科学研究的数量与质量。新建本科院校中,一部分科研人员认为科研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没有实际利益,功利化现象严重;一部分科研人员缺乏科研方法,没有系统的科研理论,找不到自身的科研方向;一部分科研人员缺乏一定的合作意识,单干蛮干现象严重,相互之间看作是竞争关系。针对这些问题,校方应该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为科研人员搭建更多的展现科研能力的平台;同时加强对科研人员进行研究方向和科研方法的指导,激发其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只有建立实力强劲的科研团队,凝聚科研人员的主干力量,才能提高本校的科研水平。
(二)科研成果的管理问题
办学层次的提高能够吸纳更多的高级人才,能够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能够争取到更多的科研项目,从而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成果产量。科研成果的准确统计及有效管理有助于掌握学校的科研发展现状,有助于制定学校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有助于为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对科研成果管理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认识;没有制定科研成果的管理制度;信息化管理欠缺,不能全面有效地对科研成果进行鉴定,对一些专利及知识产权没有相应制度进行保护;在科研成果的转化方面,对一些科研成果的申报要求不明确,奖励力度不够,对科研成果的数量及质量没有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
(三)科研管理人员的意识问题
科研管理人员是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科研人员与科研机构、上级管理单位及企业的协调者,其管理意识与能力直接影响着科研活动的成效。办学层次的提高对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服务意识提出更高要求。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重,在管理工作中缺乏一定的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协调意识及信息意识,在工作中缺少科学、有效、灵活的管理方法,对于学院的科学研究发展没有长远规划,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更远的眼光去谋划发展,不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缺乏协调科研管理部门与科研人员等各种关系,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了解与传达各方面信息与动态。
(四)科研经费的管理问题
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是学校科学研究的有力保障。办学层次的提升意味着科研经费投入及争取到的科研项目经费数额的不断增加。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缺少科研经费管理经验,因此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多数没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没有健全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体系;财务部门不能科学编制科研预算,经常出现小支出大预算或科研经费明显不足的现象;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经费到账及开销信息不通畅;科研经费拨款性质不明确;科研人员用于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费用使用情况及经费报销项目缺乏一定的监督;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购买的实验资产缺乏后期有效管理,不能做到可持续利用,不能实现资源共享,造成大量设备闲置浪费。
二、科学发展观对解决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问题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因此科学发展观是解决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它不仅为新建本科院校解决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科学理论指向,而且对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实际意义。
(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科研管理问题的基本要求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各个层面都是靠发展来巩固和推进的。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问题也是在学校的不断发展、职能的不断转变中产生的。因此,只有坚持科学研究的不断提高与发展,才能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更加出色的人才,才能提高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动力与保障。解决新建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管理问题不仅仅是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发展的问题。首先,要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科研人员需要教学与科研两手都要抓,科研管理部门需要重视学科建设、科研队伍建设、研究机构建设及地方服务工作等,科研项目需要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并举、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其次,要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科研人员要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科研管理部门要协调好科研人员之间、不同院系之间、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科研管理部门与校内外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为开展科研活动营造和谐、合作环境,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最后,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研管理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协调意识、管理意识及学习意识,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科学研究长远规划,做好研究机构的建立及研究人员的引进及培养,加强科研道德建设、培育科学精神,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评价激励机制,保障学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以科研人员为本是解决科研管理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而言,坚持以科研人员为本是解决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问题的根本,科研人员素质的高低、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高校是否能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坚持科研人员为本就是要把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就是要促进科研人员的全面发展,尊重科研人员的基本权利与创造精神,就是要想科研人员之所想,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为科研人员服好务。科研管理部门要创新管理理念及机制,不断激发、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要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团结、协作、和谐宽容的科研环境,要与科研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为他们排忧解难,尤其要在研究团队建设、研究方向、项目申报与合作、成果推介与转化等方面给予帮助与指导,为高校科研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育良好的环境。可以说,科研管理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解决科研管理问题也是人的问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要坚持以科研人员为本,努力解决好广大科研人员最关心的问题。
(三)坚持统筹兼顾是解决当前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解决高校科研管理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科研管理人员要切实掌握和运用这一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高校科学研究中的各种关系,统筹好科研人员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统筹好科研人员研究方向与高校长远发展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统筹好科研管理部门与学院各基层研究机构组织、团队的关系,统筹好科研人员与学校、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统筹好科研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统筹好科研成果与成果转化之间的关系,统筹好科研经费的支出。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做好桥梁和纽带,努力形成全体科研人员及部门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因此,统筹兼顾是解决当前高校科研管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三、总结
【论文摘要】 普通本科院校里的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当今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这一群体更加值得关注。本文客观分析了普通本科院校高职学生存在的学习心理问题,并从做好学生辅导员工作角度提出了对策。
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的心理发展与特点,从中学到大学开始适应各种转变,这使得他们在高校中成为另一特殊的群体。普通本科院校里的高职生源结构多样,素质参差不齐,学生思想状况复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析他们的思想心理特点才能发挥学生的自身特长和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名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1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表现
笔者一直从事高职学生辅导员工作,经过这四年的辅导员工作经历,我发现以下心理特点是高职学生当中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1.1 学习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高职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因素的激励作用比较小,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所学专业没有激情。他们大多是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或普通高中的“困难学生”,因为考分低而不得不进入高职,专业的选择也不是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出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或者是录取时调剂而成的。他们对为什么学、为什么读书等问题认识不清,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些主要表现在:有的无理想,无抱负和期望,没有上进的愿望;有的缺乏自信心、自尊心,对于学习成绩,没有荣辱感,不及格也不觉得丢面子,没有学习的压力;有的对学习态度冷漠、厌倦、缺乏兴趣;有的不愿在学习上多花一分工夫,不愿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有的在学习上怕难怕苦,一遇到难题就退却。
1.2 自我定位偏差。就我校来说,近几年招考录取分数偏高,有些专业甚至高于“三本”分数线。这些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不能重新审视自己,喜欢沉浸在中学阶段的自身成绩中。把高考成绩的不理想归结为考试失利,总是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悲感情怀。因此,他们总认为自己只要使点小聪明,考试前自己稍微努把力就会及格,平时不用刻苦学,满足于一知半解,一遇到学习上的拦路虎就知难而退。
1.3 自我约束能力差,盲目接受一些新事物。高职学生大多在中学时就自我约束力较差,不良习惯相对较多。在大学,犹如进入了一个轻松的世界,没有父母的管束和唠叨,也没有老师会时时刻刻管制着。现今大学校园崇尚开放和自由,各种行为和理念一并涌进来,对于这些刚刚进入大学的高职学生来说无疑一切都是新鲜的,他们开始尝试和接触各种网络游戏,沾染抽烟喝酒的不良习惯,大肆挥霍金钱购买时尚手机和漂亮衣服,学别人谈恋爱等其他无益的活动。
2 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针对高职学生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认为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解决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
2.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人的灵魂。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就能以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在学生时期甚至人的一生一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取得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功。
面对高职学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在他们对自己前途无望时,要加强理想和前途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高职学生只要学好理论知识,重视技能学习,有一技之长,就会有广阔的社会前景。相对本科学生,高职生也有特长之处,如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2.2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加深对学生特性的认识。针对高职学生的自卑落后心理,辅导员要在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基础上,调动其内在的积极因素。用“以心换心”的理念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这个基础上,辅导员首先要了解和尊重学生,把握学生工作的规律性,把学生放在首位。从多方面信息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解决他们思想上的负担。比如对于贫困和特困学生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等。 转贴于
学生中的意见有对有误,建议有妥与不妥,对于这些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全盘否定和肯定。承认他们提出的正确和合理的意见,就需要因人而异,尊重学生不同的志趣、习性,理解每个人的不同表现。学生通过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错误认识是堵不住,压不服的。运用强制和灌输的方法讲大道理,不符合学生思想变化发展的规律,更不能以理服人。
2.3 指导学生正确估价自己。学生过高或过低估价自己,都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估价过高,会出现孤傲、自大心理;过低估价自己,则会出现怯懦和自卑心理。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还要考虑考虑环境的利弊的各种因素。要善于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变化,进入大学后每个人都进入到一个起跑线上,要抛掉过去的一切,调整状态迎接新的开始,避免因为这两种心理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2.4 以身示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高职生大多年龄偏小,他们大都存在着自卑、焦虑、情绪波动等心理偏差,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相当不稳定,可塑性很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乃至自身的品质、工作态度等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首先应加强自己多方面的素质修养,身教重于言传。
参考文献
[1] 阚汀芳等.心理卫生——人生助长的引擎[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0)
[2] 汪秉权,李小松.从个性心理特点入手解析高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
[3] 周志军.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之我见——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
[4] 白涛,刘才刚.大学生诚信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