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乡村振兴战略范文

时间:2023-03-02 15:07:38

序论:在您撰写乡村振兴战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乡村振兴战略

第1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来说,网络信息建设十分重要,具有外在性、多元性、价值性、风险性、互动性、广泛性以及共享性等特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网络信息建设可符合其多项要求。互联网技术的多样化功能可以充实村民生活与生态宜居,还可对乡村产业的兴旺发达贡献力量。现如今,我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前景十分良好,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规划不完善、硬件设施较为落后、运行机制不健全以及供需不对应等现象。因此要想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快速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首先应强化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人才团队,构建完善的乡村网络服务系统,其次应争取社会企业与地方政府财税政策的支持,提高资金投入的占比。第三应强化乡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网络信息服务系统进行完善。随后应完善规划设计工作,从而对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如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引导。

1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现状

1.1农业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在我国相关政策的引导与促进下,我国乡村网络信息发展速度开始提高,逐渐促进了乡村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土地面积较大,因此导致各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基础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农业信息化较为发达的区域其网络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农业信息化较为落后的地区,其网络信息建设水平较差,无法起到应有贡献。因此,从总体乡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来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信息化服务水平以及农业信息化发展速度水平不高。

1.2对网络信息要求趋于理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网络信息技术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农产品以及乡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的作用逐渐增加,大多数乡村农户开始主动追求网络信息服务。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困境进行了缓解与解决,在网络信息服务质量较高以及发展水平较好的区域,农户可以十分便捷的使用网络信息设施、手段以及平台,大多数服务平台使用手机以及电脑便可以登入,使得农村电子商务以及电子政务的服务体系愈加完善,并更加周到与精细。

1.3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差

通常来讲,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首先体现在乡村基层网络信息服务站较为落后,设施存在不健全的情况,并且存在网络设备缺少的情况,同时网页、宽带、场所、人员等配备严重不足。其次是网络信息建设覆盖面不广,导致互联网服务体系的建设不全面。其次是各个区域之间的网络没有进行接通。这些情况都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以及规划具有较大关系。

2乡村网络信息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2.1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工作

实现数字化乡村战略是我国当前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方向的主要要求。因此需要较为完善的保障措施、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以及重点建设来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此同时,需要各级政府进行协调,完成顶层设计以及底层设计的规划工作。在开展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还应针对不同区域的相关特点进行本地化改进与创新,从而把控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整体方向。

2.2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想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首先应强化乡村地区宽带网络的覆盖范围,针对不同区域乡村的相关特性开发具有区域特征的服务平台、应用、产品以及信息技术。其次是对网络服务平台进行建造,其公共数据平台应包含服务层、应用层以及数据层。第三是构建规范统一的数据信息共享集中库以及集中平台,对现有的多个农村部门服务平台进行完善与改进。第四应对现有的乡村信息服务管理方式进行完善,不不同类型的乡村信息服务系统进行规范与统一,构建统一的乡村农业综合信息管理网络,对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进行鼓励,提高农业资源数据信息的利用率,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的服务。

2.3建设乡村战略人才队伍

对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来说,人才质量以及人才数量将对其建设质量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实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都需要多样化人才的参与,不仅需要顶层的设计规划人才,还需要中层人才实施衔接工作,也需要基层公共服务人才完成落实工作,更需要网络信息实施建设维护方面的人才,因此相关政府与部门应使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对乡村基层人才进行运用、培养与吸引。首先,应构建专业的网络信息建设人才团队,团队内部应包含技术人才、生产经营主体、区域性行业专家以及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领导等。其次应对乡村现有的网络信息公共服务人员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对其网络信息服务质量以及服务能力进行提高。第三是对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吸引,使其参与到乡村基层服务中。最后是对乡村网络信息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进行保障,确保其福利待遇保持在平均水平之上。

3结语

当前城镇居民消费发展进程先于农村居民,在旅游、文化以及网络信息等时尚消费方面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信息化服务可以强化政府职能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带动龙头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的合作形态随着演变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需要网络信息为农户实时市场供求信息,强化信息也分析判断、预警等方面的作用,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信息指导服务,以及在科研教育方面也起到强化促进的良好效果。

献参考文献

[1]李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8.

[2]仇学琴.云南省乡村旅游信息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8):157-161.

[3]张成林.信息化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主要以J镇农村社区为考察个案[D].江苏:苏州大学,2012.

第2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农业产业

1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拥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其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策略,是促进三农发展的基本架构[1]。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来说,相应概念来源于2003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并在2013年于全国范围内推广落实;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其主要针对乡村发展问题与薄弱环节提出解决办法,符合农村群众的现实期望。能够看出,“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战略处于同根同源的地位,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支持与指引下,“三农”发展架构逐步成熟。第二,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均是在一定时期内推行的工作安排,其内容的设定均具有时代性特点,着重贴合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与现实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来说,“美丽”是没有尽头的,但是“美丽的目标”却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具体而言,必须长时间推行美丽乡村建设,并结合农村地区现实发展情况与建设需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路径、主要内容等实施更新调整。第三,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表现出相互补充、搭配的关系。其中,乡村振兴属于战略层面的部署,而美丽乡村建设则为措施层面的内容。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能够生成更具体的政策内容以及举措方案,驱动着美丽乡村建设内容进一步丰富,最终达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的效果。无论是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来说,还是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而言,均需要为农业发展升级提供支持,让区域农业逐步发展成为“有奔头”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提升农业生产对优质人才的吸引力,促进农业生产与弄农村生活升级,并让乡村逐渐转变为住户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价值分析

在当前的发展中,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更为关注,相应问题的解决成效不仅关联着国计民生,也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性。基于此,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并迅速、广泛推行,为三农问题的更好解决提供支持。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而言,相应工作的展开与乡村振兴战略推行之间有着极高的重叠性,能够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更好落实,也切实满足了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现实需要。实践中,出于对促进乡镇振兴战略推进提速增质的考量,必须要精准把握着力点,强化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更好发展。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相关工作的展开,促使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增强了农民群众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更好保护了农村特色文化,并达到了推动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更好发展的效果,整体支持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成果巩固。因此,联动展开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展开路径探究

3.1打造生态工程,强化公共设施建设

(1)优化整体规划一方面,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前,相关人员应利用科学规划布局理念适时打造生态工程。相关部门需实行优化调整整体布局规划,利用点与面的结合来全方位加强乡村振兴。具体来看,相关部门应依照该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布局乡村内部的教育区域、商贸区域、农业生产场地与文化广场等,在合理优化多项资源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乡村教育,适时提升该区域村民的教育水平,完善地区教育质量。(2)改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在实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参与者可利用适宜理念及时改造旧危房,通过对扶贫工作的结合来规范农户的房屋建设,增强农屋建设标准,做到美观、实用与安全,在妥善解决相关矛盾后,增强乡村各项布局与功能的合理性,更为合理地打造出以生态为主的美丽乡村工程。实际工作中,应当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设定为打造美丽乡村、持续优化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条件等方面,加速农村地区生态工程建设;设定美丽乡村试点,并充分发挥出试点的区域带动性作用,促使区域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成为现实;持续加深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驱动重视建设转变为建设、管理与经营并重,把握政府部门占据的主导性地位,同时落实多元投入机制,促使美丽乡村生态宜居环境常态化保持;搭建并引入全域美丽乡村骨干体系,重视农村地区家前屋后和村内公共空间清理项目的切实落地,以此构建起一批宜居村庄;重点推进区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先行先试开展村企合建、市场运作、民间投入等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有序推进各级美丽乡村建设,驱动生态工程加速提质。(3)完善基础设施在以往城乡发展中,城市居民可基于广场、公园休息闲聊、锻炼身体,而农村区域的公共设施不全,农村的劳动人员与孩童同样向往广场公园等基础设施,其希望能够在公园中运动锻炼与游玩,因此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共建美丽家园过程中,应逐渐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不可安于现状,需从农村居民需求入手,加快公园、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此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此外,乡村振兴发展期间必须做好交通设施建设,从公路、高铁、桥梁等交通设施入手,切实提高农村交通条件,以此拉近城乡间关系,关注民众利益,确保农村区域能够紧跟时代进步而发展,使乡村居民能够实现舒适宜居生活。因此,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共建美丽家园期间,应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使新时代农村能够展现出新面貌。(4)做好卫生治理在农村地区长期发展中,对于生态保护及卫生管理内容存在忽视,且受到物质条件及受教育程度限制,在农村发展期间可能出现各类环境污染问题,如垃圾乱堆等,此外,新能源在农村现已未实现规模化普及,造成了一定能源浪费。针对上述问题,应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理念,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同时推进新能源入村入户工作,针对农村现有问题着手解决,同时持续推进厕所改革,全面消除旱厕,使利民政策能够切实落实。考虑到垃圾乱堆现象,应贯彻落实垃圾分类政策,做好地方性垃圾收运处理站建设,从生态建设与基础设施方面改善农村环境,切实推动美丽家园的建设。

3.2多渠道发展乡村产业

(1)发展乡村旅游业在新时代产业发展中早已推出了“旅游+”模式,并依托于该模式形成了“旅游+农村”体系,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动过程中,应以共建美丽家园为目标,依照农村区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拓展旅游业,若该类旅游业带有适宜的生态特色,不仅能为广大游客带去适宜的体验感,还能增加该地区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在保证区域农业效益的情况下有效提升广大村民的整体收入。结合当前乡村旅游产业来看,其主要以采摘园、农业工业园、特色民俗为主。①采摘园。将农村特色耕种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构建采摘园区,由旅客自主动手采摘,实现体验消费。②农业工业园。打造主题式工业园,将特色养殖业、种植业以工业园的方式建造,并增设工业园市场及特色小吃,在提供体验式产品的同时,带动当地特色产品发展。③特色民宿。以当地民族习俗、文化传说为主题改造房屋,以此完善乡村旅游体系,健全配套设施。(2)发展特色种植业在发展乡村产业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还需适时强化科学技术,管理人员精准找出该地区适宜的种植品种,利用适宜的科学技术来发展该类品种,增进该品种种植与栽培效果,提升该品种的优良性,有效缩减农业市场的各项风险。最后,相关部门管理者还可在该乡村搭建与农业种植相关的信息网络平台,将农业种植信息投放到该平台中,并利用适宜的网络宣传来强化区域特色种植业的发展,从而借助多项渠道来发展该地区的农业产业。(3)实现协同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需要着重发展农村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形成特色农业品牌,以此助推美丽乡村建设[2]。此时,要求深入挖掘、开发农村地区的优势特色,并针对特色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建设与集群化发展,在乡村内逐步建设起优势产业带。在实际产业规划期间,应注意打造协同效应,整合村落、乡镇力量,以区域为单位展开统一管理。在协同发展建设期间,应做好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建造区域性产业园、物流园等,以行业为单位成立区域产业联盟等地方性产业发展组织,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整合力量,突出优势,继而带动区域整体发展,从产业角度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4)延伸产业链充分发挥出乡村之间的联系性优势,整合、延伸农业产业链,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提升农村地区优势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另外,应当重视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性优化发展,结合乡村文化推行文旅融合产业建设,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以此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更为良好的经济环境。例如:①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价值,使作物能够以产业链下端的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②打造无公害等农村地方品牌,并做好农产品等级划分,用于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以此逐步形成品牌优势,继而实现农产品增收;③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借助“三微一端”等新媒体渠道销售农产品,构建“线上+线下”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以此促进农产品销售。

3.3充分发挥村民主体性,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在建设美丽乡村期间,相关部门需将村民主体性发挥出来。一般来说,在实行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其重要建设目的促进乡村效益,更好地为村民提供便利,因而应采用适宜方式来发挥村民作用。其一,在实行各项乡村发展与惠民政策前,该地区管理人员应仔细问询当地村民的具体意见,若其对该项政策存有异议,则应通过讨论与研究来完成对应修改。其二,在发展乡村建设的进程中,村民综合素养的培养较重要,相关部门可依照该地区发展的特色,为相关村民制定适宜的培训计划,即广大村民要利用该项培训来提升自身的农业种植、管理水平,了解该区域具体的农业产业结构,利用自主自治意识的提升来强化对该乡村的归属感与荣誉感,继而有效增强乡村建设水平,提升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力度。其三,按照国土空间规划文件指导,做好农村区域“三生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划分,调整农村零散化土地板块,进行空间整合,以此提升农村土地利用率。而在农村土地空间规划期间,规划主体不仅限于专业规划人员及当地政府人员,还需引导当地农村居民参与其中,选取农民代表作为纽带衔接农村规划项目与当地居民,以此彰显村民主体地位,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美丽家园建设中,此外,由村民参与其中后,可极大提升农村国土空间规划效果,继而切实满足农村居民的现实需求。另外,在推行美丽乡村的优化建设工作中,应当着重整治乡村环境,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实践中,需要在村党总支部的指导下,由党员带头整治村庄环境卫生,同时积极引导农村群众参与其中,切实发挥出农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农村群众广泛监督的作用,促使农村群众明确责任,自觉清扫、相互监督,提高群众的参与度,营造共同爱卫生、讲文明的良好氛围;结合不同乡村在产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3.4强化村级文化建设

在建设村级文化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落实以下几项工作内容:第一,在开展村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管理者应设置多种与村级文化相关的文化教育活动,利用该项活动可适宜增强村落内部文化的特色性,比如,相关管理者可设置“戏剧村庄”“村庄节令故事”等活动,并借助该项活动来深入挖掘出村庄内部的特色文化,增强村级文化建设的合理性。第二,部分村落受历史影响,其内部存在一定数量的文化遗产,在实行村级文化建设期间,管理人员需精准保护该地区特色的文化遗产,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文化保护相结合,设置不同形态的“乡村记忆”档案馆、村志馆与博物馆等,在历史记忆的影响下,增进乡村内部的地域特色,继而把当前各类乡村打造成广大村民的精神家园。第三,在农村环境内定期举办多样性文化实践活动,如文化节活动,以此助推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价值性更高的文化品牌,推动乡村发展成为农村居民的人文家园、精神家园。第四,针对村落“老建筑”,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好修复管理工作,保留村落文化细节,使“老建筑”成为农村美丽家园建设工作的见证人,在推进美丽家园建设的过程中,实现文化保护与传承。在强化村级文化的建设工作中,还要着重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在农村环境中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理想的环境条件支持。对于不同的乡村来说,其在长时间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性,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需要着重提取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与传承,而这也是美丽乡村建设中要重点完成的任务,特别是要关注对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包括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手工艺文化等等,可以结合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对地域文化影响力的持续性扩大,实现文化振兴[3]。

3.5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的优化建设

农村地区的发展依赖于农村集体经济,因此在推行美丽乡村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农村集体经济的优化建设,持续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村地区更好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经济基础。在当前的实践中,可以依托两种方式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即乡村集体资产盘活以及依托农村产业提升经济水平,必须要结合乡村地区的现实情况与需求选取不同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强化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水平,具体包括:第一,在农村地区推行合作组织带动模式,依托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突出当地产业优势,充分挖掘农村资源,并根据资源特色打造优势产品,在农业合作社的帮助下实现统筹管理。为避免出现利益分配不均、等现象,要求农业合作社由村民代表构建委员会,并搭建监督监管机制,做好权力约束,以此切实保障各村民利益[4]。第二,推行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结合集体土地、资金等获取更多经济收益。在情况(下转第30页)资源与旅游风景条件,发展旅游产业,同时结合仙海水利风景区的特点,在当地乡村发展康养、旅养产业,同时康养、旅养产业为乡村带来人流与老年人,与当地老年人形成交往活动与聚落空间。同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深挖历史文化融入乡村风貌与乡村产业中,打造适合旅游与老年人的产业与产品,例如旅游装备,民宿(包括旅游型民宿,康养性民宿),餐饮,书法国学堂,中医文化体验店,禅茶文化店,仙海文创产品店等。同时打造中医药材耕种体验店,茶树采摘体验店等,重构生产生活聚落空间,让外来游客有所体验,让本地村民寻回耕种生活的习惯与乐趣。通过吸引同龄人,注入活力产业的方式,重构活化乡村产业聚落空间。

4结语

第3篇

一、关于宜居乡村建设。

(一)以“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大力推进白鱼河综合治理工作

“水清”。一是从严从实落实“河长制”。将白鱼河按堰口管理分为四段,每段按照“一段一策”原则,安排专人进行日常管理维护,并定期对河段长及巡护员工作进行督查。二是河道清淤。对白鱼河淤泥及河内垃圾进行机械化清理,目前已完成清淤800余米,并配合相关部门对白鱼河河道进行整治,三是水体管理。汛期来临前对白鱼河6处防洪险工险段进行检查,安排专人对险工险段进行日常巡逻维护,同时,全面排查清理河内阻碍泄洪的废渣、悬浮物等。

“岸绿”。一是政府主导。坚持政府主导作用,按照生态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及地质灾害防治相结合,建设沿岸生态屏障。二是引入资本。采取“柔性治水”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入1个社会资本,在河岸种植树木,目前已完成河岸绿化种植200余米。三是群众参与。在植树节、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日,鼓励带动当地村民、志愿者等100余人参与植树活动,目前已种植树木300余棵。

“景美”。采取“1+3+N”的模式(1即白鱼河生态屏障绿化带,3即3个节点,N即多钟模式、多种资金参与,并带动群众共同参与),依托白鱼河生态景观绿化带,建立以蔬菜、青花椒等农作物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核心区,以农耕文化、观光农业为主的农家生活体验区,以亲水娱乐、餐饮休闲、康养为主的农旅结合产业区。目前,通过引进社会资本的方式,第一个节点已经启动,并正在积极对接康养项目。扎实贯彻落实“河长制”,对白鱼河按堰口管理分为4段落实专人进行日常管护,并筹集资金人力对白鱼河麦黄堰至菠萝堰段进行河道清淤和生态河提整治。完成白鱼河左岸800米绿道建设,流转土地100亩,引入项目,以项目带动乡村经济。

(二)采用生态分级净化处理措施,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

在启动院落改造工作前,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院落改造承接公司经过调研及宣传,特别是本地如何推进“厕所革命”,进行意见征求及情况摸底。当地农户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的生活污水大约是250升,每户按3个人算,每户每天产生约750升生活污水,26户每天大约产生19.5立方的生活污水,由于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生活污水直排、雨污不分流且污水管网(池)无法覆盖或建设成本过高等现状,该院落改造中一个重点就是要解决生活污水处理问题。

为有效解决生活污水处理难题,乡因地制宜,结合菠萝堰院落改造,按照“湿地模式、集中处理、生态降解、分级净化”的总体思路,增设污水处理管网,完成院落26户“冲水式”厕所改造,将生活污水集中引入生态分级净化池,通过沉淀、过滤、氧化、水生植物净化等方式,进行净化处理,经处理后的水质可直接用于周边绿化林灌溉。同时,对院边原有沟渠进行改造,将雨水引入院落周边沟渠,并引入流动水源,实现雨水及沟渠水的外部循环,确保院落周边沟渠水质清澈。

二、关于生活水平提高

改造老旧院落外貌,实现老院子穿新衣

通过村民自筹,乡财政补足的方式,耗资40余万对菠萝堰老院子进行风貌改造,全面完成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升级,配套建设了停车场、景观台等,并通过翻新村民围墙、更换老旧大门、硬化院落内部道路的方式,使院落整体形象焕然一新,形成一幅山水画的新面貌。

三、关于乡风文明善治

(一)增添休闲娱乐设施设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增添各类健身器材,石桌石凳等丰富村民生活,绘制“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墙体画,提升院落整体文化气息。

(二)成立议“是”小组,创新院落自治机制

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参与性,经过广泛征集村民意见,最终在菠萝堰成立议“是”小组,由白鱼村党支部及村委指导,在26户村民中推举5名代表成为议“是”小组成员,设置组长1名,组员4民,负责院落日常管理及院落公约执行监督工作。同时,在议“是”小组领导下,经过院落村民会议的讨论,确定了八项通俗易懂的院落公约以及众筹共享的院落保洁机制。

第4篇

**镇**村地处**县城以北,东靠沙柳公路、西接临板路,距离县城7公里,现有10个合作社,347户1289人,现常驻294户1098人,耕地面积7156亩,主要发展以玉米制种、畜禽养殖、芦笋种植、劳务输出为主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20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358.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7202元。

近年来,**村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要求,着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等重点项目,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村先后被评为全省文明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美丽庭院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专业村。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争取落实玉米制种面积3000亩。以德源农庄和盛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承接主体,以保底加分红的方式流转土地2500亩,种植洋葱500亩,芦笋1200亩,中药材200亩,特色林果600亩,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以德源牧业辐射带动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2020年底牛存栏量1800头,羊存栏量3000只。

全力实施美丽乡村项目。按照特色突出、生态宜居原则,在六社入口处修建景观大门一座,利用空闲地段修建小景观四处,完成10个社349户农户前门面改造,门前花池安装花栏或路沿石,种植花卉等风貌改造和美化绿化。全村人居环境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扎实完成“三变”改革试点。一是将村集体闲置资源入股专业合作社建设小型牧场、垂钓池、烧烤营地按接待人数收取一定比例分红。二是修建民俗博物馆及对原林场房屋、学校等闲置房屋进行综合改造,折价入股经营主体,按股比获得收益。三是将村集体2000亩土地通过集中流转发展芍药、林果、花卉等观光采摘产业,按照合同约定实施分红。四是对家庭式生产加工的各类农特产品,统一进行包装、销售。同时,鼓励农户入驻德源农庄手工作坊一条街,经营家庭式手工作坊。

第5篇

(一)实施“乡村就业创业提升行动”惠民生。

大力推荐外出就业。先后举办“春风行动”等各类招聘会12(场)次,组织企业1836余家,提供就业岗位12.8万个,达成意向性协议1.32万人,城镇新增就业56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不断满足了农村不同群体的就业意愿。积极推动回引就业。充分利用同城化、双城经济圈等契机,大力推进区域劳务合作,扎实开展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春风行动”,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2.5万人,帮助技能人才本地回引就业,促进农民工县内就业1.24万人,支持大学生、返乡人员回乡创业653人,协助园区鸿星尔克、三宝、季茜等企业招聘员工4000余人,顺利复工复产。全面落实就业扶贫任务。创建就业扶贫基地3个、就业扶贫车间10个,安置贫困劳动力369名;开发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1514个。今年6月,县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获省委、省政府表彰。

(二)实施“乡村社会保障提升行动”增福祉。

有效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目前,我县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县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累计参保约8.4万人,按时足额为6.6万养老人员发放养老待遇,月发放金额为1.19亿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24.2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3.0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4.7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96万人。积极落实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为665家企业减负近2000余万元,预计全年减负2160余万元,为19500名灵活就业人员减少社保缴费1800余万元。切实发挥失业保险在稳就业中的作用。截止目前,为159户企业发放稳岗补贴,涉及职工人数9122人,补贴金额595.03万元,为企业不裁员、少裁员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为102人发放技能提升补贴,补贴金额12.2万元;为10696人/次发放失业人员临时价格补贴,金额93.74万元。有序开展社会保险扶贫工作。与扶贫办、民政局建立“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员、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三类困难群体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所有扶贫对象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截止目前,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26573人代缴保费265.73万元,参保率、代缴率均达到100%。

(三)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行动”激活力。

建强培训阵地。开展农业技能培训项目,依托全县9所公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采取集中授课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柑橘栽培、水产养殖等多项农业产业技能培训项目,同时开展农村转移劳动能力职业技能培训,共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5000余人。实施人才保障。为乡镇(街道)服务所、原区所在地10个中心镇以及人口较多的镇所辖社区专项配置一类全日制公益性岗位人员87名,招募3个“三支一扶”大学生,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基层水平,提高了基层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加强人才培育。组织参加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赛区选拔赛暨第五届创新创业大赛,选手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2名。不断壮大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招聘乡村教师341名、乡镇涉农岗位30名、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21名。

第6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环境;问题;建议

农村水利建设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全面践行综合发展方针和要求,要结合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基本标准,整合具体管控方案,打造多元科学的管理方针,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环境

1.1政策元素

为了进一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要结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求,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打造更加合理的融资平台。相关规划指出,到2022年,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要基本完成改善目标,要在关注公益属性的同时,解决政府融资难的问题。也正是基于政策方面的倾斜,农村各级政府单位要积极响应水利部门乡村振兴规划水利工作要求,秉持因地制宜的管理原则,从而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的整体效果[1]。

1.2经济元素

对于农村水利建设发展工作而言,要想积极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效率,不仅要对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予以关注,也要从融资平台和渠道等方面予以分析,相较于2018年,2019年我国水利建设投资完成率提高了0.3%,另外,地方在财政支出方面的投入见表2。结合表2可知,2018年和2019年的地方水利建设投资总额差距不大,略有下降,然而对应的投资完成率却有一定上升,这不仅证明了当地政府对于水利建设投资项目的重视度提高,也说明相应的政策落实效果更加明显和突出,地方水利建设工作逐渐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1.3社会需求因素

对农民而言,农村水利建设工作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是众望所归。因此,政府要积极完善信息收集和汇总工作机制,充分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确保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能真正落实到位,为农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值得一提的是,农村水利建设项目也是重要的农村公共产品,需要贴合农民的实际需求。结合相关数据(见表3)可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在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步变好,推动了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提升。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打造更加科学规范的农业发展平台,为农村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在农村水利建设工作中,要将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诉求作为根本,顺应乡村振兴战略[2]。

1.4技术因素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落实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推动水利项目向着智慧水利建设方向发展是城市转型升级的根本。目前,我国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在融资方面也在积极升级,旨在实现“互联网+”应用模式,真正意义上维护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价值[3]。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层政府在水利建设工作方面开展的资金融资方案实效性不足,只有维持资金链的稳定,才能打造稳定的发展平台,但是相关部门的管理机制不足、人员配置不到位、技术水平更新速度慢等问题造成资金融资效率较低,对农村水利建设项目现代化、智能化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而资金不到位,对应的工作就无法得到全面优化升级,基层农村水利建设工作就会陷入恶性循环[4]。2)基础设施质量不高,特别是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区域,由于地理环境及发展水平的限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水平一般,对应的水利建设工作受到制约,配套设施无法发挥作用,甚至存在配套设施安装和应用不到位的问题,制约了整体水利发展水平。3)技术水平落后。技术不足是制约农村水利建设工作全面升级转型的重要因素,会导致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和应用方面无法满足实际发展需求,严重制约后续水利建设水平的提升。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建议

为了全面提升农村水利建设水平,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整合管理控制方案,践行管理方针,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等落实积极有效的升级机制,为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1转变融资思路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落实农村水利建设工作方案,要综合管控,提高资金融资水平,确保能合理规避融资短板问题,维护资金链的稳定性。1)要建立多样化的升级模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工作中,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财政压力。特别是近几年,民营经济呈现出全面升级转型的趋势,配合政策扶持方案,积极打造更加合理化的民营资本吸纳框架,就能提升项目运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降低投资风险[5]。例如,2015年,我国提出专项过桥贷款项目的建设意见,利用信用方式完成贷款发放,且无需担保,以3年为贷款周期进行滚动发放。2)积极优化PPP模式,配合合同内容、特许权协议内容及所有权归属内容等落实相应的模式处理工作,并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完成PPP基金的设置工作。

3.2创新发展思路

一方面,要平衡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需求,实现三者的协调统一,真正打造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趋势的管控和治理模式,维持综合应用效果的同时,夯实管理基础,并着重关注发展动态要求,提高水利工作的综合水平。另一方面,在建立发展机制的过程中,要将水资源节约发展作为核心,活水、优水作为根本,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的同时,满足新时代新思路的具体要求,从而维持水利建设项目的平稳运行。

3.3发动群众的力量

为了提高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综合水平,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工作的实际水平,切实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水利事业和谐发展,推动水利建设工作全面发展。例如,利用技术团队对农民予以指导,确保其能积极参与到水利事业建设工作中。另外,要积极落实技术指导方案,将技术体系和农村水利建设项目结合在一起,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从而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求。

4结语

农村水利建设工作要将时展要求作为关键,积极整合具体管控方案,秉持多元发展原则,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建设和管理工作并行,建构更加和谐的循环系统及配套设施建设体系,为地区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顾华林.农村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及管理探究[J].城镇建设,2021(02):51.

[2]付吉孝.新农村背景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1(01):69.

[3]孔祥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不足及完善策略[J].科技风,2020(18):204.

[4]贺剑峰,沈刚,龚懿.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洪泽区农村水利发展若干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3(14):24.

第7篇

一、围绕五个方面,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我镇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成立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镇党委书记江洪同志任组长,镇长欧建、人大主席江振声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在农办负责乡村振兴日常工作。确保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重点任务落实。

(一)抓特色产业发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不断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1. 产业布局不断完善,把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全力推进玄顶村花椒基地1400亩、瓦店村中药材基地500亩、高峰村李子园300亩、月台村和冒咕村粮油基地500亩、冒咕村柑橘和桃子等水果300亩以及新兴村竹鼠生态养殖。

2. 多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实施“三变”改革,实现青山绿水为金山银山,冒咕村在2019年被评为“三变”试点村、市“绿色新村”,实现生态优美、农户增收,推进冒咕村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提质增效;成立冒咕村、高峰村综合服务社,实现了农业、服务业的融合;“小川东道”提档升级,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新修文化墙2堵,休闲亭、茶铺、商铺等4个,修复古道石板2000米,安装移动公厕3座。沿途栽植行道树、风景树、果树等树苗8000株,形成集采摘、休闲、娱乐、饮食于一体的乡村游发展典范。

3. 耕地利用效益提升,实施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200亩,水稻保险500亩,全镇家庭农场及专业合作社达到26个,其中区级龙头企业1个,农业经营主体69个。

4. 加速生态建设,2017年全镇在原森林覆盖率48%的基础上新增退耕还林2018年2800亩,2019年2150亩、农村“四旁”植树800亩、农田林网和特色经济林新造250亩、农田林网和特色经济林改造400亩。共实施营造林6400亩,目前森林覆盖率达56.6%。生态河长制工作有序进行,狠抓了污染源清理、入河排污口普查活动,开展工业、生活、农业农村面源、河道内源“四大”污染集中整治,制定了一河一策,责任明确,治理到位。

(二)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1. 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协助开展大安公路高坪段9公里、瓦莫路5.3公里、茨玄路7公里、升级改造。推动新建和升级改造灌火路、堰黄路、李白路和天唐路“农村四好公路”12公里。

2. 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位于新兴村的重点水源建设工程麻柳冲小一型水库项目已开工建设,实现自来水主管网全覆盖。为保障群众饮水安全,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瓦厂沟水厂、青龙水厂现已移交鑫发集团,麻柳冲水库现已开工,瓦厂沟水厂启动户户通二期工程、青龙水厂户户通三期工程正在实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统筹。

3. 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环保、市政、公路、河长制多部门通力合作,统一管理,避免了管理上的推诿、扯皮现象,形成了“户清扫、专人保洁、镇集中处理”的环卫模式,制定村民普遍接受和遵守的村规民约,使村庄环境管理走上规范化、长效化轨道,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4. 加大镇容镇貌综合整治,乱搭乱建彩钢蓬、遮阳伞,车辆乱停乱放、摊点乱摆乱放等“顽疾”得到明显改善,修建青龙、冒咕公厕3个,统一规范天宝场店招店牌,实施天宝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持续推进青龙场镇农贸市场、停车场、文化广场和休闲步道建设。新添置路灯89盏,安装公路沿线栅栏5.6公里,确保场镇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

5. 农村综合环境明显改善。新修泥结路4公里、便民路4公里、实施玄顶村产业路3.5公里,推进冒咕村“美丽乡村”、“绿色新村”建设,实施高峰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 加大了招商引资,不断培育壮大超市、商贸等协同发展,着力繁荣城乡市场。

2. 加大农贸市场基础建设和污染整治;

3.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发展邮政、中通、顺丰等物流站点3家。

4. 实现电商、金融、超市“三进村”,成立电子商务便民点8个,打造市级电商2个。在确保市场秩序稳定、规范有序前提下,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

(四)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1. 大力推进精准脱贫工作,今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48户、437人,实施危房改造C级 12户、D级57户,投入扶贫资金86余万元,解决85户建卡贫困户的四配套问题。

2. 农业惠民资金、社会福利资金精准落实到人到户,民生救助资金,应救必救,应保尽保。农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48余万元,水库移民直补资金8余万元,生态效益、退耕还林资金254.8余万元。发放城乡低保金335余万元,残疾补贴、临时救助、特困供养救金67余万元,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抚恤金150余万元,合作医疗保险参保11652人。

3. 农村承包地确权工作正在顺利实施中,依法依规、化解矛盾纠纷,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度,现已完成前期指界、勘验、绘图工作。

4. 强化扶持引导,现有家庭农场10个、专业合作社16个。

(五)生态美村建设开始启动建设。

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不断完善农村水电气路讯房等设施升级改造,今年在全镇投放837户卫生厕所指标,统一免费实施,引导农民开展公厕革命,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社投放、村收集、镇转运。持续开展退耕还林和国土绿化行动,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实施村级公路沿线植树造林,现我镇的冒咕村评为市级绿色新村,切实筑牢生态屏障。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 市政、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2. 贫困面大,因病因残因智贫困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产业弱、人才缺。

3.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面广、管理人员少,设备设施简陋,需进一步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