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7:34
序论:在您撰写化学项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工作过程知识;职业素养
看到这个题目,有读者要问:什么是“化学项目教学模式”?它跟项目教学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在化学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我们知道,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来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组织完成项目,学习过程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针对化学项目教学模式,本文将从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效果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指导思想
以能力本位为基础,职业活动为背景,将工作过程知识和教学内容相结合,依据基于行动导向的整合式化学项目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过程。在中职化工专业化学教学中,项目是针对某一个教学内容设计的、能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可收到良好效果的任务。化学教学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技能为根本目的。
二、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项目教学要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提供学习资源,教师则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各种资源上,简化学生利用资源的步骤。让学生制订学习目标计划和评价准则,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并对学习承担责任,为学生营造科学探索的环境,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自主的发现、自我评价的目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承担帮助者的角色,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合作能力,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三、功能目标
化学项目教学模式的开展应该以服务于化工专业为宗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培养从事化工与化学近缘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模式掌握化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学生通过对0.1 mol/LNaCl溶液的配制的项目的学习,不仅掌握了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还能认识到物质的量浓度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以及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对于化工分析的重要意义。化学课程以该项目为载体,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基础知识技能,感知化学实验工作程序,通过有针对性地训练,增强规范意识、产品质量意识。
1.促使学生从“3R”到“3T”转变
传统教学主要重视学生的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etic)。
素质的培养以及现在信息时代更加强调学生的知识技术运用能力(technology)、团队合作(teaming)、迁移能力(transference)
2.培养学生的“五性”
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思考问题的变通性、表达问题的流畅性、解决问题的独立性、检验问题的周密性。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认识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学会做出论证。
四、实现条件
化学项目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教学法实施需要齐全的化学实验硬件设施
化学项目教学模式涉及的教学内容多为实验,因此,要求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齐全,为项目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2.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开拓精神的化学教师团队
实施化学项目教学的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教学科研功底。
3.规范、灵活、宽容的化学项目教学的制度
项目教学模式需要一套规范完善教学制度,同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确保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宽容教学自由,鼓励积极探索。
4.课程内容的选取要适合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
在项目内容选取的时候,要选取那些硬件有保障,工作流程简单,便于开展的化学教学内容作为项目。比如,可以把0.1mol/LNaCl溶液的配制作为教学项目,因为教学所需的NaCl固体、托盘天平、烧杯、容量瓶等易于从市场采购或者本身是化学实验室的必备仪器。一般来讲,化学实验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可以作为项目来处理。
五、活动程序
我们知道,化学项目教学活动程序的实质在于处理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及其在时间顺序上的实施。化学项目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计划”“评价成果”六个步骤。具体来讲,教师首先要明确需要完成的“项目”的具体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与项目有关的信息搜集与整理;学生在理解了项目的含义后,着手进行制订实验计划;学生经过分组讨论最终确定实施的计划;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组分工实施计划;学生检查是否完成计划;最终对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价总结。但这样的活动程序只是基本的和相对稳定的,并非一成不变,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变动。
六、效果评价
化学项目教学模式主要对职业综合素养进行评价。下表为职业综合素养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后雄.新理念化学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一、自我预热阶段
笔者利用寒假先进行热身准备,于是去图书馆准备借几本与物质结构有关的书。在学校图书馆化学部分寻找翻阅了很多,却找不到适用的材料,冥思苦想一番后才突然意识到应该去图书馆物理学部分找找,因为化学是在16世纪到17世纪才逐渐成为一门学科,而笔者要找的关于分子原子等的科学史料也比较集中在那个时期,更多的是物理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书顺利地找到了,真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整个寒假笔者就将自己浸泡在科学史、原子、分子的世界里,那是一个科学研究大展魅力的阶段。当科学家们提出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的假说后,他们在各自熟悉的实验领域进行了严谨的科学实验论证,无论是多种途径获得氯化银的相关测定,还是专门热衷于气体研究的实验,依据当时的认知发展程度和科学技术,想取得突破真是困难重重,科学家们的严谨态度和聪明睿智总是成为突破真困难获得令人惊喜成果的利器,那些实验及推理成为重要的科学论据。作为读者,笔者经常会被科学研究获得的成果激励着,被那段科学发展的历史吸引着。当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并被大家都认可了以后,盖・吕萨克试图用他的气体实验结论给原子学说增加实践证明,但是他在用原子论与他的实验结果对接后却发现了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直到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模型假说,才较好地弥补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并解释了原子学说与盖・ 吕萨克的实验结论之间的关系。阿伏伽德罗虽然提出了分子模型假说,但是他没有实践证据,同时也受到当时电化二元论等W说的影响,使得他的分子假说在过了半个世纪――在他去世后才被科学界公认。科学就在这样的情境下发展着,丰富多彩的思维创新、睿智精彩的实验寻证、逻辑严谨的推理分析……读书的过程就是在享受一场思想创新的盛宴的过程。
为了对项目学习有更多的认识,笔者利用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学习了有关项目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案例示范等内容。
二、编写阶段
尽管有了自己寒假期间的准备,但是当进入编写阶段时依然被大量的资料和信息砸得晕头转向,要想将科学发展史作为本项目的一条暗线,首先我们要梳理清楚这一段科学史中的时间逻辑、科学发展逻辑,然后从中找出适合初中学生理解和应用的线索,再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仅仅是梳理时间逻辑和发展过程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尤其是构建分子模型这部分,在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前后的那段时间里,对于物质组成的研究分别从元素和微粒两种角度提出了许多学说。基于定量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实验结论,从而出现了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等物质定量研究的成果。这是以研究组成元素为基础提出的学说,也为科学界建立明确的微粒观提供了有效的实验结论。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后很快就被科学家们所接受,并纷纷用原子学说来解释自己科研领域中的问题。而道尔顿的原子概念其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分子概念。最初我们的设计是将科学史中的这一段研究历程作为构建分子模型的背景,但是在我们提出这样的方案进行讨论时,教材编写组的专家们马上就发现了问题:这样的思路对于初中的学生太难。为使学习线索更清晰简洁,便于学生使用,决定将元素部分与微观粒子部分拆分开来,与元素相关的内容放在本项目的任务3中。有了这样框架性的指导思想,并通过讨论选择了以“认识水”作为构建分子模型部分的活动载体。活动设计中将水中元素组成的研究拆分出去,只保留了人类认识水的微观构成部分的内容,并依据科学史为背景设计了阅读、实验探究、模型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从科学史料中获得感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科学结论,通过分析推理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再结合模型模拟达成对水的微观结构的认识及形成分子模型的认识。经过编写、修改、试用等过程,就有了现在项目三中构建分子模型部分的内容。
后续的构思编写过程中我们继续沿用了以科学史为背景线索设计教学内容及活动,模拟再现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以活动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入和扩展等思路。从教材编写的思路到项目中各个任务的名称,再到每个任务中的活动及活动之间的连接关系和活动素材的选择、活动的组织方式等,每一部分的定稿都是经过团队细致讨论、反复推敲、多次整合修改并试用等环节。
三、试用过程
在项目三的构建分子模型部分教材编写思路明确之后,我们就在笔者所教的学生中进行了试用。课堂教学活动及课后访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信息,有些是证实了我们的预测,还有些信息是我们没有考虑到的。通过实践,最大的收获是证实了我们的设计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而且能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深入思考的。有了这样的实践过程,我们的后续改写就有了更明确的思路和想法。在山西的试点学校观摩也给了我们许多启发,试点校本校教师的试用和葛继宁老师的示范都让我们收获很多。在观摩过程中,我们能更真实地感受到教师对新教材的困惑,试用教师的困惑其实也是我们最初曾经有过的困惑。葛继宁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让我们理解了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和灵活应用是教材活化的重要环节,领略到优秀教师驾驭教材的高超技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同时亦深感钦佩。学生对活动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由活动引发的思考和交流也非常充实活跃。由此,更加有了自信,更加相信这样的教材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也一定会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积极意义。
除了项目三以外,在我们学校笔者还利用选修课的机会试用了教材中的开启项目之旅和项目一的全部内容及项目二的大部分内容。体会有如下几点:
1.活动是亮点,所有的活动都很吸引学生,学生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在活动之后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活动就像珠子一样被教材内容的线串在一起,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学科魅力。
2.教师在理解和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和培训,教师的认识和思路需要有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既需要内动力的驱动也需要外力的助推,能参与到其中的教师都具有迎难而上的精神,同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学生是受益者,虽然观摩的课堂只是各个项目的某个课时,但是可以从中明确地感受到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思维被激活,尤其是在分析讨论和课后访谈中能够感受到学生不同于平时的学习的思考和表达。
四、收获感受
这套项目学习实验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理念完全不同。这套教材中,如果将认知线索和知识体系比喻为网,而其中的活动就是网上结点处的珠子,利用任务驱动,学生顺着一定的思路线索去学习探索,在认知的关键环节通过有效的活动辅助学生生成符合其思维发展特点的知识生长。这样的编写思路使得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完成,以思维活动推动知识认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长远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激情导课】
教师进行魔术表演:“不怕火烧的手”。
(通过一个与“火”相关的小魔术表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借用PPT展示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燃烧的实例。
燃烧,大家并不陌生。生活中,我们利用燃烧取暖,烹制可口的食物,用于化工生产,以及节日里绚丽的烟花所营造的喜庆气氛。因此,燃烧既神奇又平凡。这节课,我们就来开启项目――“探索燃烧的奥秘”之旅。
【学生讨论】
就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你对燃烧的认识是怎样的?在这一项目中,你还想了解燃烧的什么内容?
【自主探究】
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品。它的燃烧平静缓和,是我们进行探究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实验探究一:
在进行实验前,对所用物质进行细致的观察,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溶解性等。
实验探究二:
按时间顺序观察现象。燃烧时,熄灭后。
实验探究三:
物质燃烧过程中有状态的变化。
实验探究四:
燃烧还伴随有物质的变化。
实验探究五:
对火焰的结构和温度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组交流】
对记录的实验现象进行交流评价,组织科学的语言对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初步得出结论。
【概念提炼】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过程。化学性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的性质。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过程。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反思交流】
学习了化学变化,你对燃烧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从化学变化的角度看待燃烧有何深层次的理解?
【课外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身边的燃烧现象,思考哪些物质可以燃烧。上网查阅课本第15页的信息检索内容。
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究竟如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呢?
【实验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的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和记录,并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实验一:
蓝色沉淀,新物质生成。
实验二: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新物质生成。
实验三:
气泡产生,温度升高,能量变化。
实验四:
气泡产生,温度降低,能量变化。
【讨论交流】
通过这几个实验,同学们对化学变化又有了什么新认识?燃烧作为最常见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的视角,你想探究燃烧的哪些内容?燃烧是如何发生的?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观察思考】
观察周边环境中哪些物品可以燃烧。
【小组汇报】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上节课布置的信息检索内容。
【课外延伸】
环顾教室四周,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概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将灯帽罩在酒精灯上,火焰熄灭;烧杯罩在蜡烛上火焰熄灭。什么原因?
空气按体积计算,78%为氮气,21%为氧气,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究竟是谁在燃烧中发挥作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思考交流】
(利用控制变量思想,纯物质设置单一变量进行实验)如果是空气中的氧气或者氮气在发挥作用,那么物质在纯净的氧气或者纯净的氮气中燃烧有什么不同呢?
【实验探究】
实验一:
归结氧气的检验方法。
实验二:
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分析不同燃烧环境中物质的变化。
实验三:
硫磺的燃烧,分析物质的变化。
实验四:
铁丝的燃烧,实验现象的描述,物质的变化,实验注意事项的引导。
实验五:
氮气的性质检验。
在实验分析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发生反应的物质是什么?生成的物质是什么?从而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分析燃烧。
【讨论交流】
通过上述的实验,物质在空气中的燃烧,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燃烧着的物质在氮气中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物质燃烧本质上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氮气是不支持燃烧的。)
【新课推进】
PPT展示实验中涉及到的物质燃烧的化学变化的符号表达式。
观察这几个反应的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有氧气的参与。)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由此可见,多种物质都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概念的提炼,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概括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燃烧的必备条件之二为氧气。
第四课时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除此之外,还需要其他条件吗?
【讨论交流】
木柴、汽油、柴油、天然气等是如何被点燃的?为什么?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实验探究】
实验一:
酒精容易被点燃。
实验二:
石蜡不容易被点燃。
(不同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热量不同。)
(物质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需要能量,物质不同,需要的能量也不相同,则物质能发生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就不同,即着火点不同。)
实验三:
冲不出的火焰
(降低的是温度,而着火点不会随意变化,因此,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着火点低的物质容易发生自燃。)
【在线查询】
酒精灯和蜡烛结构的区别。
【推进新课】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变化一定像燃烧这般剧烈吗?
(缓慢氧化:动植物的呼吸,酒和醋的酿造,金属的腐蚀,食物的腐烂等。自燃:缓慢氧化过程中放出的热量逐渐积累,使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发生自燃。)
【归纳总结】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缺一不可。
【作业布置】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张手抄报,分板块将本任务所学到的知识编排出来,在小组间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教学反思
在项目学习的授课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猜想和预设。关注学生的好奇心并在不断的学习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逐步激发其产生新的探究欲望。在每个探究之前,多了解学生已有的认识是怎样的,而探究之后又有了怎样的新认识,与之前相比有什么冲突或者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学生在项目学习中会不断形成一种驱动式的学习主线路以及螺旋式问题思考的思维。
在这一任务的学习中,学生所欠缺的是站在化学变化的角度去全面认识燃烧。燃烧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变化过程?燃烧发生前的物质是什么?燃烧之后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为什么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和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会不同?这样逐渐以燃烧的三要素为切入点来理解化学变化这一核心内容。反过来又通过化学变化的本质和不同视角来深刻完善对燃烧的认识与理解。
1.1信息来源
统计来源于我所2010—2013年4年间受理的药企申请的化学类新药查新委托单、查新课题申请书、查新报告书。我所与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海南大学分站是海南省仅有的两所具有查新资质的单位,而海南大学分站受理查新的范畴主要为综合类,与我所受理的医药、卫生类查新明显不同。因此,统计我所化学类新药查新,基本上可反映海南省药企向查新机构申报化学类新药查新的情
1.2统计方法
以2010—2013年间查新咨询委托单、查新课题申请书、查新报告书为依据,选择药企及药物研究所为研究对象,删除研究内容为中药、生物制品等的相关查新数据,保留化学药品查新数据,输入MicrosoftExcel,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
1.3分析结果
药物分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为依据,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未收录,则参考《新药转正标准》《药品说明书》进行分类。2010—2013年,我所受理47个药企申请的共计148项化学类新药查新委托。
(1)年度分布:148项化学类新药查新项目2010—2013年间年度分布为23项、46项、32项和47项,分别占各年度总查新项目的5.56%(23/414)、8.33%(46/552)、7.08%(32/452)、8.09%(47/581),较往年有了较高的增幅。2003—2009年7年间,药企申请的化学类新药查新项目共计46项,年度最高不过为10项。
(2)单位分布:共计47所药企,申报项目5项及5项以上的药企9所,合计80项,占全部的54.05%(80/148)。其中,申报较多的药企有海南普利制药有限公司(18项)、海南中和药业有限公司(13项)、海南锦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2项)等。
(3)药物类型:药物类型有20余类,其中心脑血管用药32项(基本上以治疗高血压药为主)、抗生素类30项(基本上以β-内酰胺类、抗真菌类及大环内酯类为主)、消化系统用药15项(主要有抗溃疡药、胃黏膜保护药、止吐药等)、抗肿瘤药14项、解热镇痛类药11项、降糖降脂类9项、抗病毒类7项,这7类药物共计118项,占全部的79.73%(118/148)。
(4)查新要求:与一般科研查新的要求明显不同,148项化学类新药的查新要求主要为检索药品的上市情况、报批临床研究情况、制备工艺创新情况及药品的质量标准。
2数据库的选择与检索
2.1课题受理
药企一般有专门负责课题申报的工作人员,但往往并非该课题科研人员,对课题缺乏了解。因此,在受理该类查新申请时,查新受理人员与查新委托人员应该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明确查新点及查新要求;如遇到不确定因素,应直接与课题科研人员沟通,以保证查新顺利完成。以某药企申报的“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工艺改进及产业化”为例。该课题委托人(非本课题科研人员)提出的查新点是“注射用奥美拉唑钠的制备工艺”,经查新人员检索后,发现相关的奥美拉唑钠的制备工艺专利文献较多,而相比较后,发现提出的制备工艺缺乏新颖性。后与该课题科研人员交流,才明确该课题的查新要点应该是“奥美拉唑钠工艺改进是剂型改进,是通过制备奥美拉唑钠脂质体,以克服目前上市的奥美拉唑钠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又以“缬沙坦氨氯地平片的研发”为例,查新委托人提出的查新要点是“缬沙坦氨氯地平制备的组成成分;缬沙坦氨氯地平制备的工艺流程,即将处方中的缬沙坦过80目筛网,苯磺酸氨氯地平及二氧化硅过120目筛”。根据其提出的查新要点,查新人员进行了一一验证,发现已有相关的文献报道。经过再三沟通,最终查新委托人提出该课题的查新要求为检索“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在国内的上市情况。
2.2数据库选择
化学类新药查新数据库的选择一般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中国专利等通用型数据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中国医药信息网(/)等专业数据库及网站,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网站(FDA,fda.gov/)、Pubmed数据库(ncbi.nlm.nih.gov/pubmed/)、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uspto.gov/)、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wipo.int)、欧洲专利局(/)、化学文摘(CA)数据库等国外常用数据库和网站。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的质量规格和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销售、使用和检验单位共同遵守的法定依据,其内容一般包括:名称、成分或处方的组成;含量及其检查、检验的方法;制剂的辅料;允许的杂质及其限量、限度,技术要求以及作用、用途、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贮藏方法;安装等。目前,我国现行药品标准种类多而乱,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外,还有卫生部颁布的药品标准,包括中药材标准、中药成方制剂标准、化学药品及制剂标准(二部一至六册)、新药试行标准(未成册)、新药转正标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标准,包括中成药与化学药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新药试行标准(未成册)、新药转正标准、各种修订标准(未成册)。而且药品标准在引用、检验保密、可信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药品质量标准信息不畅、查询困难。因此,如果涉及药品标准的查新,除了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外,还可选择国家药典委员会网站()、药智网(/)等网站。国家药典委员会网站之化学药品栏目提供了化药标准提高品种的公示,而杂志信息栏目提供了《中国药品标准》杂志2003年以来的目次,涵盖了国家药品标准颁布件、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试行标准转正式标准)颁布件等信息。药智网为药品专业门户站,免费提供药品质量标准、药材标准、药品说明书、中药材、医保用药及行政保护品种等信息和数据的查询。目前,药智网收录的药品标准有40000余条,标准来源于中国药典、新药转正标准、进口药品标准、国监局单页标准、卫生部药品标准、中成药标准汇编、化药地标升国标等药品标准。
2.3关键词的检索策略
关键词检索是信息资源检索中的重要检索方式,而关键词的合理选择及通配符和组配符的合理应用,可有效提高检索的查全率及查准率。(1)选择合理的关键词:要将化学药品的通用名、商品名、同义词以及英文关键词找准、找全,特别是对于化合物,应找全其化学名、结构式、分子式及化学登记号。(2)灵活应用通配符与组配符:应用“and”“+”“空格”等逻辑符号,把多个关键词连接起来进行检索,可缩小检索范围,增加检索的精确度;亦可以采用“?“”%”等通配符进行检索,以避免漏检。如卡培他滨(capecitabine),化学名为“5'-脱氧-5-氟-N-[(戊氧基)羰基]胞嘧啶核苷”,其中文别名还有“5-脱氧-5-氟-N-[(戊氧基)羰基]-胞嘧啶核甙”“5-脱氧-5-氟-N-[(戊氧基)羰基]-胞嘧啶核苷”。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例,其化学名的检索表达式可采取如下方式“:???脱氧???氟?????戊氧基?羰基”或“%脱氧%氟%戊氧基%羰基”或“脱氧and氟and羰基”等。
3结语
关键词:无机化学 项目教学 项目 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76
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巧妙将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与精心设计的任务或问题结合,使学生投入到具体的项目任务中,通过设计真实性的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强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各种学习途径相互整合,倡导交流与合作,支持与引导等,从而完成在做中学,在做中领会和掌握,较好贯彻了高等职业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
1 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就是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部的一种教学方法”[1]。“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2]。
2 项目教学法一般实施步骤
2.1 教师提出项目任务
成功实施“项目教学”的一个首要前提是要有合适的项目案例。选取的教学项目要以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为活动中心,以现有设备资源为教学材料。项目既要涵盖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巧妙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性。而教师在准备项目设计时必须充分调研与实践,以具有相同或相似技能要求的岗位要求为调查对象,设计出实用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均较强的项目。可以鼓励让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选取,注意启发学生去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最好能把学生已掌握知识技能与计划传授的知识点做好有机结合。以无机化学为例,可选取“大输液生理盐水的配置”为项目任务等。
2.2 划分小组制定计划
教师事先根据全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特点,结合学生本人意愿进行项目小组划分,每组设“项目经理”一人。项目分组的原则、小组成员的搭配、组内工作的分工、各组成员的数量等将直接影响各项目小组的学习效果。采取互补方式进行搭配,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学生在整个项目学习中将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协作学习方式。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组员分工要明确,防止出现依赖思想。然后按照项目任务,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立工作步骤和程序。
2.3 教师示范“分解项目”
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结合当前学习的知识点,选择多个合适的小项目,并依次通过课件或演示操作示范解决“分解项目”的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分解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综合项目打下基础。以“大输液生理盐水的配置”为例,教师可依次选取“浓度表示方法”、“液体溶质的溶液配制”、“药用氯化钠的鉴定”等作为“分解项目”。
2.4 评估完善实施方案
根据项目任务,结合教师示范的“分解项目”,师生共同讨论项目计划中出现的问题,审核计划的步骤是否合理,分工是否得当,分解项目是否易于完成,知识点是否查找全面等,防止在具体实施中操作性不强,影响完成项目的效率和最终结果。
2.5 具体开展项目实践
各小组学生根据实施方案,分工协作。一部分学生查找“溶液浓度”的知识,一部分查找“GMP对大输液生产要求”,一部分学生查找“溶液配制”等知识,分头开展项目实施工作。
2.6 相互进行成果交流
项目任务完成后,各项目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围绕项目任务进行相互交流,分享项目完成的成功和喜悦,总结、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悟。同时各小组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借鉴,交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成果展示会,可以是成果报告会,也可以是不同方案优劣的辩论会,通过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达到全班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2.7 共同评价学习效果
项目任务完成后,启发学生首先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各小组分别汇报后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各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习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结合成果交流的步骤,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团结协作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3 项目选取艺术
在整个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项目是学习的关键,也是最难把握的一环。选取的教学项目要以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为活动中心,以现有设备资源为教学材料。项目既要涵盖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巧妙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不同层次选取难度适合的项目,覆盖大多数,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项目选取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合理创设学习情境
以“大输液生理盐水的配置”为例,在项目任务布置之前,首先播放几段大型医药公司GMP车间的生产片段或者“齐二药事件”等某品牌药品的质量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其科学探究兴趣。
3.2 深入研究学习内容
在项目教学中巧妙组织学习资源和创设协作学习的环境是教师最关键的工作,这要求教师务必熟悉项目内容,了解项目开展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并注意与其它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协调。推出教学项目要讲究艺术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及讨论的热情。
3.3 巧妙构建职业场景
由于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一线实践操作,巧妙构建仿真职业场景更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实施。比如“大输液生理盐水的配置”的教学场所可以选取在实验实训车间,仿真的职业场景激发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和责任意识,教学项目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教学效果自然有效提升。
项目教学法依托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建构学习内容,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远离职业工作实践的弊端。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或者是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同时,学生能综合应用本课程各章节相关知识,促使了全部或部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迁移,加深了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尤其是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更具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参考丛书[M].经济科学出版社.
[2]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中职化学项目教学教学效果教学项目法要求项目活动中的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在主动探究中完成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是完成项目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在中职化工专业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以项目教学为主线,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他们成为项目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主动地探究知识与技能,体现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对于大多数已经适应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会有些不适应。进行科学分组,分组教学从三个维度进行考虑:一是采取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二是组数和每个小组的大小问题,三是灵活性的问题。组员的搭配主要是从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考虑,如男女生搭配、性格特点、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等。在中职化学项目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异质分组的形式,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搭配,性格内向的与外向的搭配,动手能力强的与弱的搭配等。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率,小组的规模以4~6人为最佳,每组设立“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小组项目的落实和学习讨论的安排。根据教学大纲的有关知识技能的要求,考虑到无机非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这一教学模块的总体教学目标是掌握典型代表物的性质及递变规律,因此在设计项目任务时,为了最大程度的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经认真斟酌将项目定为“生活中雨水的PH测定”,并将此总项目分解为若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子项目。
项目一:生活中雨水的PH测定
目的:巩固PH测定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方式:在课前教师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雨水,将项目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讨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经过师生共同的分析,最后确定本项目。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确定如何正确测定雨水的PH值,在项目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探究雨水的酸碱性。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在全班进行评价和总结。
点评:此项目任务简单,目的明确,而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便于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使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也产生成就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子项目一:雨水呈酸性的原因
目的:掌握硫酸的检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
方式:课前让学生进行预习,查阅资料,了解酸雨的成分以及如何确定该成分。课上项目活动开展之前教师给出适当的指导,如硫酸的检验方法和操作技能要领,使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学习和教师的指导,以小组为单位顺利展开主动探究酸雨的成分的项目。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教师进行点评项目开展情况后学生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全班评价和总结。
点评:此项目通过学生自己的预习和查阅以及教师的指导,学生都能顺利进行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掌握了检验硫酸的方法和技能,在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子项目二:酸雨形成途径之一
目的:掌握硫的不同价态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反应。
方式:学生有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为基础,通过课前学生的预习和查阅,小组内的学生分工写出硫转化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转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转化硫酸的不同反应,通过小组内的协作掌握了硫的不同价态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最后项目巩固、成果展示并评价总结。
点评:在此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工,组内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对硫的不同价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反应,培养学生养成协作的能力,让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子项目三:品红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后现象是什么?加热后又出现什么情况
目的:此项目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漂白原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方式:学生在自己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后,教师将知识拓宽从而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硫的其他性质,如氧化性和还原性,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最后项目巩固、成果展示并评价总结。
点评: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实验比较容易成功,可以通过该项目切入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的激情,最后达成目标。
子项目四:浓硫酸缓缓加到蔗糖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后现象是什么
目的:让学生掌握浓硫酸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的特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等能力的提高,增强安全意识。
方式:此项目实施之前教师先将一些重点的知识点进行提醒和点拨,然后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硫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最后项目巩固、成果展示并评价总结。
点评:该项目实为黑面包实验,操作简单,但包含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密度大于水且溶于水会放热等物理性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包含了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等重要的化学性质。另外该项目趣味性比较强,易于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的兴趣。
子项目五:酸雨形成途径之二
目的:掌握氮气转化成硝酸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方式:通过课前学生的预习和查阅,教师给出适当的指导,小组内的学生分工写出氮气转化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转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转化硝酸的不同反应,通过小组内的协作和交流,学生掌握了氮的不同价态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然后进行成果展示并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项目巩固和总结。
点评:在此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工,组内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对氮的不同价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反应,让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养成协作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为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以上所有的项目涵盖了教材的关键知识点和技能,在这些项目活动的探究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这些关键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能系统地把握非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递变规律。这样一来使学生由对单个知识的认知上升到对氧族和氮族元素性质整体规律的认知。值得注意的是在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太过强求唯一的答案及最终结果,鼓励学生去尝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一、课程设计原则
从生物化学学科性质上看,《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技能较强、基础理论较深的课程。但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却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这门课程自身抽象性较强,不少学生感到难懂、难学。尤其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知识点多,课时设置又少,特别是对一些高中文科班考入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上难度更大,这就迫切要求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本门课程设计的原则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护理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出发,将护理岗位要求的知识和能力与《生物化学》相关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制定出与真实工作环境更加贴合的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和技能。
二、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目标定位是将概括性的职业能力分析典型化,使之成为有教学实际操作意义的“行为指南”。学生在通过本课程的项目学习后,能够对六类代谢性疾病的生化机理进行分析,逐步建立对代谢性疾病的肝功能、血样及酶学等生化检验结果进行解读的能力,解释生化指标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分析代谢性疾病与酶、肝功能等生化指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生化角度探索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的机理,从而较好地配合医疗开展整体护理工作。在通过对护理岗位能力的分析后,获得以下三大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指出六类代谢性疾病的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②正确解读六类代谢性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结果;③解释六类代谢性疾病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正常范围;④解释六类代谢性疾病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临床意义;⑤分析六类代谢性疾病与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联系;⑥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合理解释代谢性疾病发生的生物化学机理;⑦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合理解释代谢性疾病病情变化的生物化学机理;⑧能举例说明生物化学知识在护理临床工作中的应用;⑨能结合生物化学知识对日常护理工作提出合理建议。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目标:①了解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结构与理化性质、功能的关系;②熟悉酶的作用特点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③掌握常见中毒与酶、生物氧化的联系;④掌握脂类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⑤掌握氨基酸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⑥掌握糖类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⑦熟悉肝脏在机体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素质目标。①通过对临床病案的汇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②通过对临床病案的分析,形成对综合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的习惯,加强职业认同感,体验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团队合作的精神;③通过对代谢性疾病临床生物化学指标的解读,树立实事求是、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④通过解释生物化学指标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锻炼护患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⑤通过分析代谢性疾病与生物化学指标的内在联系,养成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习惯;⑥通过对病案和化验报告单的认识,体验数据和外语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⑦通过解释代谢性疾病发生、变化和诊断治疗生物化学机理,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⑧通过认识生物化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锻炼评判性思维和合理推断能力。
三、项目内容设计
学习项目内容设计是项目化课程实施的“行为手册”,是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设定具体任务将三大课程目标融会于实践操作,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齐头并进。根据分析护理岗位所需技能及相关课程间的知识结构,遵循“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针对课程特点,结合护理专业及其后续课程对生物化学的要求,并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特点,精选课程护理专业针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项目分为A线项目和B线项目,A线项目主要在课堂上开展,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B线项目则是在课外开展,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制作幻灯片进行汇报。在A线项目下又分为入门项目(急性中毒患者生化机理分析,8学时)、主导项目(糖尿病患者生化机理分析,10学时)及综合项目(肝胆疾病患者生化机理分析,10学时)3个子项目。教师借鉴其他课程项目化教学经验,根据从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学习逻辑,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生所熟悉的信息和认知规律,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病案解读指标确定指标分析(实验)病机分析后续拓展6个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划分,展开教学实施。每个子项目的设计都按照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课程主要内容、相关支撑知识、相关的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设计,并以项目成果作为佐证材料。以下是参照表1对子项目1.1进行的设计举例。
四、项目内容实施
第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整体课程有个鲜明的印象,对课程充满兴趣。具体设计如下。1.教师和学生相互介绍与认识,告知学生联系方式(QQ、手机、微博)。2.课程简介:告知学生本门课程为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介绍本门课程的总体安排、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内容,强调以“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说明本门课的考核方式,如不能达到项目考核要求就不能成为人民医院护士,延长考核期。3.情境设计:假设本班为乐山人民医院病房会议室,全班学生按4~6人的规模组成团队,作为护理工作小组,每组设有责任护理组长(负责人),教师为护士长,学生为护士;每周进行一次教学查房,查房后对患者情况进行讨论,完成任务书。
五、项目内容评价
本门课程采用项目考核法,即强调过程性考核。在项目完成后,通过对项目的验收进行结果考核,考核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组成。对完成项目的每个过程都要适时地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含了技能、知识和素质。期末理论考核采用闭卷方式。各类考核都设计有详细的考核指标和评分表。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