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砌体结构施工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2 15:07:18

序论:在您撰写砌体结构施工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砌体结构施工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建筑电气; 施工; 结构; 电气管线;

前言

在工程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建筑电气专业所涉及到的管线管径小、数量少、敷设简单,以及防雷接地措施要求不高等,所以电气专业与结构专业的配合往往被忽视,其实不然。随着现代电子产业的发展和大规模智能化建筑的兴起,建筑电气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类管线将越来越多,对防雷、防电磁脉冲等保护措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设备设计中的一部分,建筑电气设计与其他专业特别是与结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

一、论述利用建筑中的钢筋结构进行防雷与接地

1、屋面结构与接闪器

现代建筑艺术除了追求立面上丰富多彩的线条外, 对建筑物顶部造型也力求变化。由于新颖的薄壳、双曲面网架的大量运用, 屋面已经不能再简单的分为平屋面和坡屋面, 这给防雷设计带来一定难度。在设计中除要求的在屋顶外沿和凸出部位等受雷击处设置避雷带外, 直接将屋面结构钢筋作为避雷网的一部分也很必要。出于防水抗裂考虑, 屋面结构一般采用现浇混凝土板, 其钢筋由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组成, 配筋较密, 连接点较多, 并且板钢筋均与梁钢筋绑扎连接形成通路。凸出屋面的塔楼、楼梯间、水箱间等也均通过钢筋混凝土柱或构造柱与下层结构连接。因此,当利用建筑本身的钢筋作为接闪器时, 用作接闪器的结构钢筋连接处应采用搭接焊接, 必须满足形成电气通路的要求。

2、利用混凝土柱、墙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

不同结构形式的各类建筑中均设有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柱,柱中钢筋的连接形式通常采用绑扎连接、焊接和机械连接, 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9-92规定, 避雷引下线的连接为搭接焊接, 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因此, 不允许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钢筋。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时,其上部(屋顶上)应与接闪器可靠焊接,下部应与接地装置可靠焊接,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1)引下线的间距应符合相应的防雷等级要求。

(2)当钢筋直径为16mm及以上时,应利用两根钢筋(绑孔或焊接)作为一组引下线。

(3)当钢筋直径为10mm及以上时,应利用四根钢筋(绑孔或焊接)作为一组引下线。

3、利用基础地梁作为接地装置

建筑物地基的形式可分为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箱形基础、桩基础以及复合地基等。当基础采用以硅酸盐为基料的水泥(如矿渣水泥、波特兰水泥)和周围土壤的含水量不低于4%以及基础的外表面无防腐层或有沥青质的防腐层时,钢筋混凝土基础内的钢筋宜作为接地装置,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每根引下线处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5Ω。

(2) 敷设在钢筋混凝土中的单根钢筋或圆钢,其直径不应小于10mm。被利用作为防雷装置的混凝土构件内用于箍筋连接的钢筋,其截面积总和不应小于一根直径10mm钢筋的截面积。

(3) 利用基础内钢筋作为接地体时,每根引下线在距地面0.5m以下的钢筋表面积总和,对第一级防雷建筑物不应少于4.24Kc(m2),对第二、三级防雷建筑物不应少于1.89Kc(m2),Kc值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92相关规定确定。

(4) 应在与防雷引下线相对应的室外埋深0.8~1m处由被利用作为引下线的钢筋上焊出一根D12mm或40mm×4mm镀锌导体,此导体伸向室外,距外墙皮的距离不宜小于1m。

二、 电气管线的预埋与结构布置分析

电气预埋管线的特点是根数多,平面布置复杂,特别是在墙体中的垂直预埋管线和在楼板中的水平预埋管线由于削弱了结构构件截面,对结构构成一定影响,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1、 垂直预埋管线在结构墙体中的敷设

当垂直预埋管线埋设于钢筋混凝土柱或者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中时, 敷设方法相对简单, 应将线路敷设在横向钢筋内侧, 并与结构钢筋绑扎固定, 防止在浇筑振捣混凝土时偏位。

(1) 在砌体结构承重墙上的埋设。砌体结构包括砖砌体、混凝土砌块砌体、石砌体等。首先, 在砌体结构中不允许开设水平及斜向通槽, 水平预埋管线通常埋设于每层圈梁中。不应在截面长边小于500 mm 的承重墙体、独立柱内埋设管线;不宜在墙体中穿行暗线或预留、开凿沟槽, 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按削弱后的截面验算墙体的承载力。目前可行的方法是在砌筑砖墙时留下120mm深凹口, 宽度可按并列管线数量采用一砖或半砖, 待管线预埋后采用 C20细石混凝土填实。当采用空心砖或混凝土空心砌块时, 也有一种方法是利用砌体中的孔洞埋设管线,对受力较小或未灌孔的砌块砌体, 允许在砌体的竖向孔洞中设置管线 。但实际上常用的 KPI 型多孔砖孔径约 20 mm, DMI 型多孔砖孔径约 18 mm, 都较小, 而且砌块较重, 组砌时要求灰缝错开, 故此方法施工不便。当墙体为半砖墙时, 按照规范, 在半砖墙内不准暗敷管线, 如不可避免, 则采用局部加设混凝土构造柱的形式, 将管线埋设于柱内。

(2) 在混凝土结构填充墙上的预埋。混凝土结构中的填充墙仅承担墙体本身的自重, 常用的有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混凝土空心砌块等, 此类材料的特点是强度低, 自重轻, 即使发生破坏对主体结构也无影响。因此, 在填充墙上的预埋仅仅需要考虑抗裂、隔声等因素, 在填充墙上开槽不宜超过墙体厚度的 1/ 2。

2、水平预埋管线在结构楼板中的埋设

(1) 水平预埋管在预制装配式楼盖中的埋设。预制装配式楼盖包括预制双向预应力大楼板和预制预应力空心板, 通常使用的是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虽然按板的受力钢筋种类分有冷拔低碳钢丝、冷轧带肋钢筋等区别, 但板的截面形式及受力钢筋排布形式基本相同。在预制板楼盖中布置管线需要预先向结构专业了解预制板的布置方式使管线沿预制中圆孔或板缝布置。需要注意的是, 在圆孔中布置管线时, 引出凿孔要避开板受力主筋位置。

(2) 水平预埋管线在现浇混凝土楼盖中的埋设。水平预埋管线也是施工中数量较大,规格较多,交叉多的地方,施工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主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敷设于板内导管管径应能满足现浇板厚度要求,超出要求时应采取措施保证结构安全,例如将管路改为明敷设或在顶棚内敷设以及增加桥架、线槽等措施。

2)管路密集影响混凝土浇筑及结构强度时,应采取如将管路分散敷设、更改走向、在顶棚内敷设或增加桥架、线槽等措施。

3)随着施工技术的进步, 现浇混凝土楼板采用三级钢越来越多,而三级钢筋不允许焊接,在施工时严禁将管路焊接在三级钢筋上,应附加钢筋将管路及箱盒固定在楼板底层钢筋上。

4)管路严禁顺着梁板结合部敷设,应离开板根20--30mm或在梁内敷设。

三、施工图纸阅读注意事项

(1)应仔细阅读施工图纸内容。

(2)注意电气施工图纸设计内容本身是否符合现行设计及验收规范要求。

(3)核对电气施工图中相应的建筑布局是否与建筑及结构施工图纸是否一致;核实电气图中利用结构钢筋作为接闪器、引下线、基础接地的钢筋与结构图设计是否一致。

(4)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根据施工经验提出相关优化方案,例如配电箱、开关插座的位置,管路走向等等。

阅读图纸时发现问题应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把问题解决在施工之前。

第2篇

一、引言

我国在各种会计规范中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规定,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令人堪忧根据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的公开信息,2011年52项,2010年48项,2009年57项,2008年49项,以上数据还不包括未被证监会调查发现的会计信息造假事件。

作为会引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方面,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在我国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很好的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仍存在严重缺陷。会计信息质量也取决于股东,管理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强大的有关内部人员处于一己私利的考虑,可以利用其有利的职权关系,影响财务人员的行为,从而影响和控制会计信息披露的形成。

二、文献综述

1.股权结构。(1)控股股东的性质。梁杰、王璇、李进中(2004)认为,控制股东为国有股,容易出现利用行政手段控制会计信息的对外报出程度。杨向阳、王文平、雷潘(2007)在文章《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实证研究――来自上海、深圳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上论证了国有股比例与会计舞弊不相关。(2)股权集中度。La Porta等(1998)的实证研究和杨向阳、王文平、雷潘(2007)经过实证分析都得出结论:股权越集中,越容易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大股东会因为利益的一致性,利用自己强大的权利并联合起来操纵会计信息报出的情况。

2.董事会特征。(1)董事会规模。从这一角度探讨与会计信息失真可能性的关系,之前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的观点或者得出的结论并不统一。Zahra & Pearce(1989)研究发现,董事会的规模越大,控制管理层行为的效果越好。而杨向阳、王文平、雷潘(2007)在《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实证研究――来自上海、深圳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认为:董事会中董事的人数会对董事会的职能,规模过大则有可能会引起董事会的行动过于迟缓,内部容易产生分歧和监督职能不断弱化等现象。(2)独立董事比例。孙永祥、张融(2001)、秦玉池等人(2000)都提出执行董事比例过高会使得董事和不易掌握公司关键信息,董事会职能弱化,从而得出结论执行董事比例与会计舞弊成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3.监事会规模。杨向阳、王文平、雷潘(2007)得出结论监事会的规模越大,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性越大,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4.审计委员会的设置。夏文贤、陈汉文(2005,2006)发现,设置审计委员会,就是在公司内部设置了一重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屏障,设置审计委员会的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更高。

5.CEO两职状态。Forker(1992)发现两职合一与公司信息披露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因为CEO和董事长两职合一会威胁到内部控制质量和信息披露质量。Ferdinand A. Gul q, Sidney Leung(2004)指出,CEO双职性与企业自愿披露水平较低有关。然而,对于那些拥有较高比例外部董事的企业,CEO二重性与企业自愿信息披露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减弱,这一点表明非执行董事的专业知识减弱了执行总裁的二重性与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

三、启示

1.股权结构方面。首先,“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根源,应深化股权分置改革,改善股权结构,为了避免大股东操纵公司会计信息,建议股权不要过分集中。其次,为了增强管理层的责任心,高管应持有公司的部分股权,充分利用股权激励的作用。

2.董事会方面。(1)发挥董事会的集体决策作用,保证董事会职能由董事会行使,而不是董事长独断专行。(2)首先,鼓励董事持有公司股份,这样有利于增强董事的责任感,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其次,要保证独立董事的高度独立性,要与公司的内部董事、公司管理者独立;再次,在合理范围内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使其能够发挥对内部董事与控股股东的制衡作用

第3篇

1我国砌体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

1.1破坏原因

砌体结构往往是砖石砌成的,建筑墙体的抗剪强度不足,地震中墙体容易产生裂缝,特别是在墙体的底层,受剪切作用的影响,裂缝呈X形,这就导致墙体上层结构受重力影响时,造成墙体的滑落和移动,进而造成上层建筑的倒塌。在建筑过程中,没有注意使各墙体之间形成统一的整体结构,这就降低了建筑的稳固性,在地震发生时,一旦一处的墙体遭到破坏,整个建筑就失去了整体支撑的平衡,造成倾斜和倒塌。

1.2破坏规律

地震的发生是从地下开始的,砖砌结构建筑的底层也是承重压力最大的地区。在地震发生时,来自地下的破坏会首先破坏建筑的底部,使建筑底部的墙体出现裂缝和移动,从而造成建筑的上层的倾斜和移动,直至倒塌。当前,我国砌体建筑的墙体都缺少必要的防震支撑,建筑边端的墙体缺少整体的约束作用,而且我国大多建筑的下层房屋,在设计时往往作为客厅、商场等,墙体少,更不容易与外墙形成连接的稳固整体。此外,在地震发生时,边端墙体特别是墙体相接的地方容易受到多方力量的挤压,破坏更为严重。随着居民住房需求的增大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当前我国砌体结构的建筑在高度上越来越高,但是相应的抗震技术却没有同步提升。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和底部的抗压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同时,高层建筑的每一层都是一个抗震的质点,当地震发生时,一个抗震质点的倾覆、弯曲就会给整个建筑带来破坏和倒塌的风险。在砌体建筑中,墙体是抗震的最主要的力量,墙体一旦受到破坏,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就不复存在了。其中横墙和纵墙是抗震的关键,横墙和纵墙的分布多少和配置的均匀程度与建筑的抗震能力密切相关。横墙和纵墙通过合理的分配和连接作用,形成抗震整体,在地震发生时,合理的横纵墙配置,可以发挥有效的抗震能力。砌体结构的楼梯是地震中最易受到破坏的地区之一,在高层砌体建筑中,楼梯间没有支撑结构,形成了整个砌体建筑中的缺口,当楼梯间的设置位于建筑的边端时,楼梯间周围的房屋结构会向楼梯间倾斜,造成破坏。

2当前砌体结构建筑抗震施工的问题

2.1构造柱与砖墙体的水平拉结钢筋施工不规范

构造柱与砖墙之间的拉结钢筋是连接两者,并形成建筑加固整体的重要施工点,如果在拉结钢筋的施工过程中,拉结钢筋设置的过少或者间距不够均匀,或是钢筋与墙体之间的具体不合理,都会造成地震发生时,因着力点的不均匀导致墙体的错位、变形,造成建筑的破坏。

2.2圈梁在外墙转角处不设或漏设转角附加筋,构造柱纵筋位移

圈梁具有提高建筑刚度、增加建筑物整体性和抗拉抗剪等作用,转角附加筋可以防止圈梁发生错位,提高其防震性能。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为和上部构造柱纵筋搭接,强行将纵筋扳倒到上部构造柱纵筋的位置,这样不仅使其保护层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也削弱了构造柱的抗震作用。

2.3构造柱箍筋弯钩的角度、长度、箍筋扣的摆放位置达不到规范要求

箍筋弯钩和箍筋扣是使纵筋和建筑墙体构成建筑整体,从而提高砌体结构的稳固性和抗震性的重要元素。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因为思想认识不到位或是工作的疏忽未把箍筋扣螺旋或错开,甚至随意摆放,使弯钩角度不足或是超过135°,弯钩的长度达不到10d,这些都会使箍筋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整个建筑抗震能力的下降。

3砌体结构建筑抗震施工的技术分析

3.1对砌体结构进行隔震加固

在我国砌体结构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传统的砌体建筑的抗震加固方法,如设置夹板墙、增设壁柱及圈梁等,这些加固抗震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砌体建筑的抗震能力,但是这些方法会对砌体结构本身造成一定的影响,加固设置过程中难免给建筑本身带来不必要的改变。隔震技术是通过隔震层的设置,隔绝和消除地震对建筑的破坏能力的新型技术,这种技术从根本上隔绝地震和建筑之间的联系,是当前建筑抗震的重要方法。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和实际实践,现在确定的隔震加固施工流程为:水准测量(对建筑的各种数据进行勘测分析)室内外土方开挖(对建筑区域地下的施工)施工放样控制标高基础加固施工段划分(对隔震区域进行分段施工,确保施工安全)墙体托换墙体开凿隔震支座就位混凝土养护、拆模。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遵照施工流程,相关的技术工作要细致到位。

3.2墙体托换设计

在砌体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如果建筑墙体的强度无法满足建筑强度和抗震的需要,就必须要将已有的墙体拆除并重新施工。但是,砌体建筑楼层高,在托换过程中施工困难,所以要先对墙体进行框架的施工,在框架的支撑之下,才能拆除不符合要求的墙体,从而保障托换过程的安全,如图2所示。托换框架与其上计算高度范围内的墙体组成墙梁结构来支承上部结构传来的均布荷载,并将其转换成隔震支座处的集中荷载。而托梁下的隔震支座因其竖向刚度非常大,可作为整个墙梁构件的竖向支座。

3.3重点加固薄弱区域

墙体是支撑建筑的主要结构,也是在地震发生时,主要的抗震设施。楼梯间缺少墙体支撑,是地震发生时,容易被破坏的地区,并且楼梯间与墙体之间缺少支撑,墙体的扭曲或者楼梯间的坍塌都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建筑的严重破坏。所以要对楼梯间进行加固处理,并且在楼梯和墙体之间形成稳固性的连接,从而增加楼梯间的稳固性,减弱楼梯间对墙体的影响。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砌体墙体裂缝成因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73 文献标识码: A

砌体结构因取材方便、造价低廉、施工简便等优点,在我国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的房屋建筑结构中被广泛应用。由于砌筑筑质量的低劣,如墙体裂缝、渗漏等涉及的纠纷或官司也越来越多,房屋的裂缝已成为住户评判住用安全的一个非常直观、敏感和首要的质量标准。同时加强砌体结构抗裂措施已成为大家关注的课题。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通过专家对砌体结构震害调查分析、总结经验,出台了新的砌体结构设计和质量验收规范。笔者从这几年建筑施工和房屋安全检测、鉴定工作中总结积累的经验,分析砌体结构常见裂缝出现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方法,可供设计及施工人员参考。

1 砌体构件裂缝原因、特征、表现形式[1]

通过分析,引起砌体结构裂缝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地基、温度、干缩,也有的是设计、施工、材料的原因。这里,将砌体结构裂缝分为受力裂缝和非受力裂缝两大类,在各种直接荷载作用下结构产生的裂缝称为受力裂缝,而砖体因收缩、温度、湿度变化、地基沉陷不均等引起的裂缝是非受力裂缝,又称变形裂缝。砌体房屋的裂缝中变形裂缝约占80%以上,其中温度裂缝更为突出。相对于受力裂缝,变形裂缝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复杂得多,本文主要分析砌体结构的变形裂缝。

1.1 因气温变化,当砌体结构纵向受到约束时,在结构的薄弱部位形成裂缝,典型情况如:

1 房屋隔热层不良,形成的墙体裂缝,多在顶层两端,正八字形或倒八字形裂缝。(图1.1.1)

图 1.1.1

2 房屋过长未设伸缩缝,形成的墙体裂缝,多在房屋构造薄弱部位,竖向裂缝,上下贯通。(图1.1.2)

图 1.1.2

1.2 因地基有过大不均匀沉降,在砌体结构底下几层的墙体上形成斜向裂缝,典型情况如:

1 房屋中间部分沉降过大,呈正八字形裂缝。(图1.2.1)

图 1.2.1

2 房屋一端或两端沉降过大,呈现倒八字形裂缝。(图1.2.2)

图1.2.2

1.3 因高厚比过大,使墙体(或柱身)丧失稳定,在墙体中部突然形成水平裂缝,严重时可使墙体倒塌。(图1.3)

图 1.3

1.4 因墙体不同部位的压缩变形差异过大而形成裂缝,典型情况如:

1 底层窗下墙上的直裂缝,如(图1.4.1)

图 1.4.1

2.挑梁下墙体上的斜裂缝,如(图1.4.2)

图1.4.2

3.梁支承面下两侧墙体上的斜裂缝,如(图1.4.3)

图1.4.3

1.5 因火灾,粘土砖耐火温度可达800~900℃,遇水后表面剥落;硅酸盐砖耐火温度可达300~400℃,表面因热变形发生网状裂缝。

2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

致使砌体结构裂缝的因素很多,宏观上可以分为原材料质量低劣或选用不当,施工质量不合格,设计错误,使用不当或环境的不良影响,下面主要从设计和施工过程来预防控制。

2.1从设计方面来考虑,依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2]从设计角度主要采取下列措施:

2.1.1 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处。伸缩缝的间距可按表2.1.1采用。

表2.1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

屋盖或楼盖类别 间距

整体式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 50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40

装配式无檩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 60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50

装配式有檩条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75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60

瓦材屋盖、木屋盖或楼盖、轻钢屋盖 100

(1)对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房屋,取表中数值;对石砌体、蒸压灰砂普通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混凝土砌体、混凝土普通砖和混凝土多孔砖房屋,取表中值乘以0.8的系数,当墙体有可靠外保温措施时,其间距可取表中值。

(2)在钢筋混凝土屋面上挂瓦的屋盖应按钢筋混凝土屋盖采用;

(3)层高大于5m的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1.3;

(4)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不采暖的房屋及构筑物墙体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按表中数值予以适当减少;

(5)墙体的伸缩缝应与结构的其他变形缝相重合,缝宽度应满足各种变形缝的变形要求;在进行立面处理时,必须保证缝隙的变形作用。

2.1.2 房屋顶层墙体,宜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1 屋面应设置保温、隔热层;

2 屋面保温(隔热)层或屋面刚性面层及砂浆找平层应设置分隔缝,分隔缝间距不宜大于6m,其缝宽不小于30mm,并与女儿墙隔开;

3 采用装配式有檩体系钢筋混凝土屋盖和瓦材屋盖;

4 顶层屋面板下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并沿内外墙拉通,房屋两端圈梁下的墙体内宜设置水平钢筋;

5 顶层墙体有门窗等洞口时,在过梁上的水平灰缝内设置2~3道焊接钢筋网片或2根直径6mm钢筋,焊接钢筋网片或钢筋应伸入洞口两端墙内不小于600mm;

6 层顶及女儿墙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7.5(Mb7.5、Ms7.5);

7 女儿墙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m,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并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整浇在一起;

8 对顶层墙体施加竖向预应力。

2..1.3 房屋底层墙体,宜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1 增大基础圈梁的刚度;

2 在底层的窗台下墙体灰缝内设置3道焊接钢筋网片或2根直径6mm钢筋,并应伸入两边窗间墙内不小于600mm。

2.1.4 在每层门、窗过梁上方的水平灰缝内及窗台下第一和第二道水平灰缝内,宜设置焊接钢筋网片或2根直径6mm钢筋,焊接钢筋网片或钢筋应伸入两边窗间墙内不小于600mm。当墙长大于5m时,宜在每层墙高度中部设置2~3道焊接钢筋网片或3根直径6mm的通长水平钢筋,竖向间距为500mm。

2.1.5 在房屋两端和底层第一、第二开间门窗处,可采取下列措施:

1 在门窗洞口两边墙体的水平灰缝中,设置长度不小于900mm、竖向间距为400mm的2根直径4mm的焊接钢筋网片。

2 在顶层和底层设置通长钢筋混凝土窗台梁,窗台梁高度宜为块材高度的模数,梁内纵筋不少于4根,直径不小于10mm,箍筋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不大于2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

3 在混凝土砌块房屋门窗洞口两侧不少于一个空洞中设置直径不小于12mm的竖向钢筋,竖向钢筋应在楼层圈梁或基础内锚固,孔洞用不低于Cb20混凝土灌实。

2.1.6 填充墙砌体与梁、柱或混凝土墙体结合的界面处(包括内、外墙),宜在粉刷前设置钢丝网片,网片宽度可取400mm,并沿界面缝两侧各延伸200mm,或采取其他有效的防裂、盖缝措施。

2.1.7 当房屋刚度较大时,可在窗台下或窗台角处墙体内、在墙体高度或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竖向控制缝宽度不宜小于25mm,缝内填以压缩性能好的填充材料,且外部用密封材料密封,并采用不吸水的、闭孔发泡聚乙烯实心圆棒(背衬)作为密封膏的隔离物(图2.7)

1—不吸水的、闭孔发泡聚乙烯实心圆棒

2—软柔、可压缩的填充物

2.1.8 夹心复合墙的外叶墙宜在建筑墙体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其间距宜为6m~8m。

2.2从施工方面来考虑,施工质量控制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主要采取下列措施:

2.2.1 材料送配要得当

1 砖。施工时必须对进场砖抽样进行严格的外观检查、强度检测和各项耐久性试验,同一工程宜使用同一厂家生产的砖,不得在砌体结构受力部位使用欠火砖、过火砖、严重变形砖以及不满足各项指标的等外品。

2 砂浆。施工时结合现场实况进行试配,采用重量比而不是体积比,严格控制塑化材料计量(误差±≤5%),搅拌时分两次投料(先投入部分砂子、水和全部塑化材料,搅拌均匀后再投入其余砂子和全部水泥)等。应尽量使用混合砂浆,防止塑化材料含杂物、结硬、干燥,水泥标号不宜过高、砂子不宜过细,存放时间过久的砂浆不得使用,以提高砂浆和易性。

2.2.2 严格施工操作规程

1 防止砌体组砌混乱。根据砖构件断面和实际使用情况选用组砌形式,如清水墙面常用满丁满条和梅花丁组砌方法,抗震墙体常用骑马缝砌法,严禁采用包心砌法,少用半砖、七分砖等。

2 防止水平砂浆层不饱满。水平砂浆饱满度不得低于80%,应注意不宜采用推尺铺灰或摆砖砌法,严禁用于干转砌筑,确保砂浆和易性。

3 防止墙体接槎不严。在安排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对施工留槎作统一考虑,外墙大角做到同步砌筑不留槎,或在一步架留槎处在第二步改为同步砌筑。在砌筑时不得随意留槎、留阴槎,槎口部位不得用砖渣填筑,槎口处砂浆要严实,灰缝要顺直。

2.2.3 严格执行现行《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3]中防止砌体构件开裂的规定

1 砌体砌筑时,混凝土多孔砖、混凝土实心砖、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等块体的产品龄期不应小于28d。混凝土多孔砖、混凝土实心砖、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早期收缩值大,如果这时用于墙上,很容易出现收缩裂缝。为有效控制墙体的这类裂缝产生,在砌筑时砖的产品龄期不应小于28d,使其早期收缩值在此期间内完成大部分。时间证明,这是预防墙体早期开裂的一个重要技术措施。此外,混凝土多孔砖、混凝土普通砖的强度等级进场复验也需产品龄期28d。

2 不同品种的砖不得在同一楼层混砌。不同品种砖的收缩特性的差异容易造成墙体收缩裂缝的产生。

3 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筑承重墙体时应完整、无破损、无裂缝。小砌块为薄壁、大孔且块体较大的建筑材料,单个块体如果存在破损、裂缝等质量缺陷,对砌体强度将产生不利影响,小砌块的原有裂缝也容易发展并形成墙体新的裂缝。

4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在运输及堆放中应防止雨淋。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含水率可达70%,为降低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时的含水率,减少墙体的收缩,有效控制收缩裂缝产生,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出釜后堆放及运输中应采取防雨措施。

5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不应与其他块体混砌,不同强度等级的同类块体也不得混砌。

6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采用加气混凝土粘结砂浆进行薄灰砌筑法施工时,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可以大大减薄,有利于砌体裂缝的控制。

3小结

综上所述,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复杂,所以要预防为主,预防的主要措施:

(1)设计时考虑周全,尽量排除动力源;

(2)施工图审查时,认真加仔细,对设计中不足提出补救措施;

(3)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验收规范和施工图要求施工;

(4)质量监督时严格按照国家验收规范和图纸把好材料和技术关,对施工中不符合要求的严令整改;

(5)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如场地地震设防裂度、基础结构布置型式、建筑物平面、外形等,综合采用上述抗裂措施。

参 考 文 献

[1]《危险房屋鉴定标准》培训讲义编写组.房屋安全鉴定培训教材.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50003-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第5篇

【关键词】砌体;强度;砌筑;质量

砌体结构是由砖、石材、砌块等块材通过砂浆砌筑而成的结构。由于造价低廉,易于就地取材,有良好的耐火性、较好的化学及大气稳定性,并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施工可以不需用大型机械设备,施工操作简便等特点;目前,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城市仍有广泛的应用。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砌筑结构发生的质量事故比较频繁,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分析总结。

1. 设计方面引起结构质量事故的主要因素

(1)不精心设计,图纸内容粗糙、不准确。

有许多工程甚至是套用旧图纸,使用时也未经校核;有时参照别的图纸,但荷载增加了,而未作计算。有的虽然作了计算,但因少算或者漏算荷载,使得砌体承载力不足,如再遇上施工质量不佳,常常引起房屋倒塌。如某小学教学楼,二层砖混结构,工程接近完工时,突然倒塌,造成多人伤亡。事后查明,该工程只是参考一般混合结构布置,草草画了几张平面、立面、剖面草图就进行施工,而且使用低质小窑砖,经事后测定砖的强度不足,等级为MU5,砂浆只有M0.4,结构承载力严重不足,房屋倒塌已成定局。

(2)不进行方案优化,尤其不考虑空旷房屋承载力降低因素。

一些礼堂、食堂、车间,层高大、横墙少,导致房屋的空间刚度很差、大梁下局部压力大,很容易引起质量事故。一般情况下大梁支承于砖墙上,可按简支梁进行内力分析。构造上做成能实现铰接(梁端可有微小转动)的条件,比较好的做法是梁垫预制,而不是与梁整体现浇。再就是遇到空旷房屋,可按框架结构计算内力来复核墙体承载力,若墙体不足以承载由此而引起的约束弯矩,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者将窗间墙改为加垛的T形截面。有的设计人员注意了墙体总的承载力计算,但忽略了墙体高厚比和局部承压计算。高厚比不足会引起失稳破坏,而局压不足、又未设梁垫,或梁垫尺寸过小,则会引起局部砌体压碎,进而造成整个墙体倒塌。

(3)重计算、轻构造。

圈梁、构造柱的设置可以提高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在意外事故发生时可避免或减轻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尤其是抗震设防地区。

2. 施工方面引起结构质量事故的主要因素

(1)原材料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砌体结构的施工质量及其承载力。水泥(灰)、砂子、水、掺合料等组分的成分、含量以及配合比的准确性,都会严重影响到砂浆的使用性能和强度,导致砌体承载力下降,施工中必须按照国家现行规范严格控制;块体材料的等级(强度)也必须满足设计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实际工程中原材料的质量问题,导致砌体结构质量事故的概率约占30%以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砌体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砌筑质量,施工中除应掌握正确砌筑方法外,还须做到灰缝横平竖直、砂浆饱满、组砌得当、接槎可靠。以保证砌体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施工管理不善、工序不到位、质量把关不严是造成砌体结构事故的重要原因。其中砌体接槎不正确、灰浆不饱满、组砌不当及砖柱采用包芯砌法等引起的结构频率很高。

(3)砌筑时在墙上任意开洞、留设脚手眼及沟槽等,砌体上施加了荷载或脚手架拆除后未及时填补洞(槽)、脚手眼等,都会过多地削弱墙体的有效面积,影响其稳定性。再者,墙体前期强度较低,而施工荷载又大,很容易造成墙体失稳倒塌。施工中应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及《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的具体要求和规定进行留设。有的墙体比较高、横墙间距又大,当楼(屋)面结构未施工形成整体结构时,墙体处于悬臂状态,且砌体初期强度又不高,施工中如不注意临时支撑加固,遇上大风或水平施工荷载等不利因素时,必将造成失稳破坏和伤亡事故的发生。

(4)采用冻结法施工的砌体,解冻前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观测、加固措施,留置在砌体中的洞(槽)、脚手眼等应及时填砌完毕,并清除房屋中剩余的建筑材料、机具等施工荷载,有条件时,解冻期间应暂停振动作业。保证砌体对强度、稳定和均匀沉降等的要求,防止砌体发生位移、倾斜及倒塌事故。

3. 砌体常见裂缝分析

(1)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后,沉降大的部分与沉降小的部分砌体之间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使砌体中产生附加的拉力过者剪力,当附加内力超过砌体的强度时,砌体中便产生了裂缝。

(2)地基冻胀引起的裂缝。

地基土层温度降到0℃以下时,冻胀土中的上部开始冻结,体积膨胀,向上隆起产生冰胀应力,而这种应力大小又是不均匀的,从而引起砌体开裂。

(3)温差引起的裂缝。

由于温度变化不均匀使砌体产生不均匀收缩,或者砌体的伸缩受到约束时,都会引起砌体开裂。此外由于混凝土屋盖、圈梁与砌体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不同,在温度变化时,亦会引起裂缝。

(4)地震作用引起的裂缝:

与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相比,砌体结构的抗震性是较差的。固应严格遵守抗震规范、按规定设置圈梁及构造柱及其他抗震措施。

(5)因承载力不足引起的裂缝。

如果砌体的承载力不足,则在荷载作用下,将出现各种裂缝,以致出现砌体被压碎、断裂,崩塌等现象,导致结构失效。因承载力不足而产生的裂缝必须加固处理。

4. 裂缝预防

4.1防止裂缝的建筑措施。

为了防止砖混结构的房屋裂缝,在房屋总体布置方面应作以下考虑:

(1)在宽度10~15m多层房屋总体布置或群体建筑中插建时,高大房屋与低小房屋的距离宜控制在10~12m左右。在此距离不能满足时,应辅以其他措施。

(2)高大房屋与低小房屋相距较近时,低小房屋的边长宜平行于高大房屋的相邻边。

(3)低小房屋与高大房屋相距较近,刚度又较差,同时在施工时又不能很好安排,而且其长边与高大房屋相邻边垂直,应将低小房屋作分段处理。

4.2在结构措施方面应考虑的因素。

(1)在下列情况下应设置沉降缝:房屋高低差别较大或荷载差别较大时,应设沉降缝,将高度或荷载不同部分分开;房屋平面形状比较复杂时,不论高低都要分开;地基不均匀时,结构类型不同时,地基方法处理不同时,房屋部分有地下室、部分无地下室,分期建造时应分开。

(2)在有高低差别或荷载差别大的单元组合房屋中,若需设置地下室时,地下室则宜设置在较高或较重单元下,这样可减少高低或轻重单元之间的差异沉降。

(3)在单元或分段单元内,合理布置承重墙,尽量使纵墙拉直、拉通并贯穿房屋全长,避免中断、转折。横墙间距宜不超过房屋宽度的1.5倍或20m。

(4)在砖墙中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高应不小于180mm,配置的纵向钢筋应不小于410,必要时梁高和钢筋还需加强。

(5)圈梁布置应沿房屋外墙四周封闭,内纵墙上亦应有圈梁拉通,有关距离应按规范设置。

(6)开窗面积应适当控制。墙身局部开孔削弱过大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梁等构造补强。

(7)对防裂要求较高的房屋,不宜采用中间设置柱子、四周为承重砖墙的内框架结构形式。

(8)用油毡将屋面板与墙顶分割开,做成滑动面。为了保证滑动面平整,铺油毡前用砂浆严格找平,油毡以铺两皮为宜。

(9)为了减少平面房屋顶层两端“八”字形裂缝,必要时可在顶层裂缝敏感区的墙两侧加钢筋网片。

(10)平屋面隔热层宜做在屋面结构层上面。

(11)温度伸缩缝和沉降缝缝内需保持畅通,不得填塞。

(12)屋面保温层与整浇层与女儿墙侧面脱开。

(13)为了防止底层窗台上出现裂缝,可在底层窗台墙中配置通长的细钢筋,或把窗台线做成小型钢筋混凝土过梁,或在窗台下作反拱。

(14)大梁搁置在墙上时,在大梁支座下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梁垫。

4.3处理砌体裂缝的常用方法。

处理砌体裂缝的常用方法有:表面修补,如填缝封闭、加筋嵌缝等;校正变形;加大砌体截面;灌浆封闭或补强;增设卸载结构;改变结构方案,如增加横墙,将弹性方案改为刚性方案,柱承重改为墙承重,砌体结构改为混凝土结构等;砌体外包钢丝网水泥,或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加强整体性,如增设构造柱、钢拉杆等;表面覆盖,对建筑物正常使用无明显影响的裂缝,为了美观的目的、可以采用表面覆盖装饰材料,而不封堵裂缝;将裂缝转为伸缩缝:在外墙出现随环境温度而周期性变化、且较宽的裂缝时,封堵效果往往不佳,有时可将裂缝边缘修直后,作为伸缩缝处理;其他方法:若因梁下未设混凝土垫块,导致砌体局部承压强度不足而裂缝,可采用后加垫块方法处理,对裂缝较严重的砌体有时还可以采用局部拆除重砌等。

5. 砌体的加固方法

5.1扩大砌体的截面加固:

适用于砌体承载力不足但裂缝尚属轻微,要求扩大面积不是很大的情况。要求砖的强度等级与原砌体相同,而砂浆宜提高一级同时≥M2.5。具体方法有新旧砌体咬槎结合及钢筋连接两种方法。

其中:N——荷载产生的轴向力设计值

——由高厚比及偏心距查得的承载力影响系数

f、f1——分别为原砌体和扩大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A、A1——分别为原砌体和扩大砌体的截面面积

5.2外加钢筋混凝土加固:

一般适用于砖柱。外加钢筋混凝土。可以是单面的、双面的和四面包围的。竖向受压钢筋可用8~12,横向钢箍可用4~6。

5.3外包钢加固:

适用于加固砖柱和窗间墙。用水泥砂浆把角钢粘贴于被加固砌体四角,并用卡具临时夹紧固定,然后焊上缀板而形成整体。具有快捷、高强等优点。

其中:fa′——加固型钢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Aa、Aa′——分别为受压或受拉加固型钢的截面面积

Nav——由于缀板和角钢对砖柱约束而提高的承载力

σa——受拉肢型钢Aa的应力

5.4钢筋网水泥砂浆层加固:

首先在整个墙体两侧面绑扎钢筋(丝)网片,并用穿墙筋对拉固定后再抹以水泥砂浆层,形成组合墙体,用以提高砌体的承载力及延性。必要时水泥砂浆保护层可据设计要求厚度用支模灌注的细石混凝土层代替,加固效果更好。

第6篇

【关键词】砌体;强度;砌筑;质量

【Abstract】Marshalling structure has big application in small cities to compare extensively in somely, however carve the frequency of the body structure occurrence engineering trouble in recent years higher, should cause a high value.

【Key words】Marshalling;Strength; Masonry; Quality

砌体结构是由砖、石材、砌块等块材通过砂浆砌筑而成的结构。由于造价低廉,易于就地取材,有良好的耐火性、较好的化学及大气稳定性,并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施工可以不需用大型机械设备,施工操作简便等特点;目前,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城市仍有广泛的应用。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砌筑结构发生的质量事故比较频繁,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分析总结。

1. 设计方面引起结构质量事故的主要因素

1.1不精心设计,图纸内容粗糙、不准确。有许多工程甚至是套用旧图纸,使用时也未经校核;有时参照别的图纸,但荷载增加了,而未作计算。有的虽然作了计算,但因少算或者漏算荷载,使得砌体承载力不足,如再遇上施工质量不佳,常常引起房屋倒塌。如某小学教学楼,二层砖混结构,工程接近完工时,突然倒塌,造成多人伤亡。事后查明,该工程只是参考一般混合结构布置,草草画了几张平面、立面、剖面草图就进行施工,而且使用低质小窑砖,经事后测定砖的强度不足,等级为MU5,砂浆只有M0.4,结构承载力严重不足,房屋倒塌已成定局。

1.2不进行方案优化,尤其不考虑空旷房屋承载力降低因素。一些礼堂、食堂、车间,层高大、横墙少,导致房屋的空间刚度很差、大梁下局部压力大,很容易引起质量事故。一般情况下大梁支承于砖墙上,可按简支梁进行内力分析。构造上做成能实现铰接(梁端可有微小转动)的条件,比较好的做法是梁垫预制,而不是与梁整体现浇。再就是遇到空旷房屋,可按框架结构计算内力来复核墙体承载力,若墙体不足以承载由此而引起的约束弯矩,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者将窗间墙改为加垛的T形截面。有的设计人员注意了墙体总的承载力计算,但忽略了墙体高厚比和局部承压计算。高厚比不足会引起失稳破坏,而局压不足、又未设梁垫,或梁垫尺寸过小,则会引起局部砌体压碎,进而造成整个墙体倒塌。

1.3重计算、轻构造。圈梁、构造柱的设置可以提高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在意外事故发生时可避免或减轻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尤其是抗震设防地区。

2. 施工方面引起结构质量事故的主要因素

原材料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砌体结构的施工质量及其承载力。水泥(灰)、砂子、水、掺合料等组分的成分、含量以及配合比的准确性,都会严重影响到砂浆的使用性能和强度,导致砌体承载力下降,施工中必须按照国家现行规范严格控制;块体材料的等级(强度)也必须满足设计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实际工程中原材料的质量问题,导致砌体结构质量事故的概率约占30%以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砌体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砌筑质量,施工中除应掌握正确砌筑方法外,还须做到灰缝横平竖直、砂浆饱满、组砌得当、接槎可靠。以保证砌体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施工管理不善、工序不到位、质量把关不严是造成砌体结构事故的重要原因。其中砌体接槎不正确、灰浆不饱满、组砌不当及砖柱采用包芯砌法等引起的结构频率很高。

砌筑时在墙上任意开洞、留设脚手眼及沟槽等,砌体上施加了荷载或脚手架拆除后未及时填补洞(槽)、脚手眼等,都会过多地削弱墙体的有效面积,影响其稳定性。再者,墙体前期强度较低,而施工荷载又大,很容易造成墙体失稳倒塌。施工中应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及《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的具体要求和规定进行留设。有的墙体比较高、横墙间距又大,当楼(屋)面结构未施工形成整体结构时,墙体处于悬臂状态,且砌体初期强度又不高,施工中如不注意临时支撑加固,遇上大风或水平施工荷载等不利因素时,必将造成失稳破坏和伤亡事故的发生。

采用冻结法施工的砌体,解冻前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观测、加固措施,留置在砌体中的洞(槽)、脚手眼等应及时填砌完毕,并清除房屋中剩余的建筑材料、机具等施工荷载,有条件时,解冻期间应暂停振动作业。保证砌体对强度、稳定和均匀沉降等的要求,防止砌体发生位移、倾斜及倒塌事故。

3. 砌体常见裂缝分析

3.1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后,沉降大的部分与沉降小的部分砌体之间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使砌体中产生附加的拉力过者剪力,当附加内力超过砌体的强度时,砌体中便产生了裂缝。

3.2地基冻胀引起的裂缝。地基土层温度降到0℃以下时,冻胀土中的上部开始冻结,体积膨胀,向上隆起产生冰胀应力,而这种应力大小又是不均匀的,从而引起砌体开裂。

3.3温差引起的裂缝。由于温度变化不均匀使砌体产生不均匀收缩,或者砌体的伸缩受到约束时,都会引起砌体开裂。此外由于混凝土屋盖、圈梁与砌体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不同,在温度变化时,亦会引起裂缝。

3.4地震作用引起的裂缝。与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相比,砌体结构的抗震性是较差的。固应严格遵守抗震规范、按规定设置圈梁及构造柱及其他抗震措施。

3.5因承载力不足引起的裂缝。如果砌体的承载力不足,则在荷载作用下,将出现各种裂缝,以致出现砌体被压碎、断裂,崩塌等现象,导致结构失效。因承载力不足而产生的裂缝必须加固处理。

4. 裂缝预防

4.1防止裂缝的建筑措施。为了防止砖混结构的房屋裂缝,在房屋总体布置方面应作以下考虑:

(1) 在宽度10~15m多层房屋总体布置或群体建筑中插建时,高大房屋与低小房屋的距离宜控制在10~12m左右。在此距离不能满足时,应辅以其他措施。

(2) 高大房屋与低小房屋相距较近时,低小房屋的边长宜平行于高大房屋的相邻边。

(3) 低小房屋与高大房屋相距较近,刚度又较差,同时在施工时又不能很好安排,而且其长边与高大房屋相邻边垂直,应将低小房屋作分段处理。

4.2在结构措施方面应考虑的因素

(1) 在下列情况下应设置沉降缝:房屋高低差别较大或荷载差别较大时,应设沉降缝,将高度或荷载不同部分分开;房屋平面形状比较复杂时,不论高低都要分开;地基不均匀时,结构类型不同时,地基方法处理不同时,房屋部分有地下室、部分无地下室,分期建造时应分开。

(2) 在有高低差别或荷载差别大的单元组合房屋中,若需设置地下室时,地下室则宜设置在较高或较重单元下,这样可减少高低或轻重单元之间的差异沉降。

(3) 在单元或分段单元内,合理布置承重墙,尽量使纵墙拉直、拉通并贯穿房屋全长,避免中断、转折。横墙间距宜不超过房屋宽度的1.5倍或20m。

(4) 在砖墙中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高应不小于180mm,配置的纵向钢筋应不小于410,必要时梁高和钢筋还需加强。

(5) 圈梁布置应沿房屋外墙四周封闭,内纵墙上亦应有圈梁拉通,有关距离应按规范设置。

(6) 开窗面积应适当控制。墙身局部开孔削弱过大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梁等构造补强。

(7) 对防裂要求较高的房屋,不宜采用中间设置柱子、四周为承重砖墙的内框架结构形式。

(8) 用油毡将屋面板与墙顶分割开,做成滑动面。为了保证滑动面平整,铺油毡前用砂浆严格找平,油毡以铺两皮为宜。

(9) 为了减少平面房屋顶层两端“八”字形裂缝,必要时可在顶层裂缝敏感区的墙两侧加钢筋网片。

(10) 平屋面隔热层宜做在屋面结构层上面。

(11) 温度伸缩缝和沉降缝缝内需保持畅通,不得填塞。

(12) 屋面保温层与整浇层与女儿墙侧面脱开。

(13) 为了防止底层窗台上出现裂缝,可在底层窗台墙中配置通长的细钢筋,或把窗台线做成小型钢筋混凝土过梁,或在窗台下作反拱。

(14) 大梁搁置在墙上时,在大梁支座下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梁垫。

4.3处理砌体裂缝的常用方法。处理砌体裂缝的常用方法有:表面修补,如填缝封闭、加筋嵌缝等;校正变形;加大砌体截面;灌浆封闭或补强;增设卸载结构;改变结构方案,如增加横墙,将弹性方案改为刚性方案,柱承重改为墙承重,砌体结构改为混凝土结构等;砌体外包钢丝网水泥,或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加强整体性,如增设构造柱、钢拉杆等;表面覆盖,对建筑物正常使用无明显影响的裂缝,为了美观的目的、可以采用表面覆盖装饰材料,而不封堵裂缝;将裂缝转为伸缩缝:在外墙出现随环境温度而周期性变化、且较宽的裂缝时,封堵效果往往不佳,有时可将裂缝边缘修直后,作为伸缩缝处理;其他方法:若因梁下未设混凝土垫块,导致砌体局部承压强度不足而裂缝,可采用后加垫块方法处理,对裂缝较严重的砌体有时还可以采用局部拆除重砌等。

5. 砌体的加固方法

5.1扩大砌体的截面加固。适用于砌体承载力不足但裂缝尚属轻微,要求扩大面积不是很大的情况。要求砖的强度等级与原砌体相同,而砂浆宜提高一级同时≥M2.5。具体方法有新旧砌体咬槎结合及钢筋连接两种方法。

加固后的承载力计算:

N≤Φ(fA+0.9f1A1)

N——荷载产生的轴向力设计值;

Φ——由高厚比及偏心距查得的承载力影响系数;

f、f1——分别为原砌体和扩大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A、A1——分别为原砌体和扩大砌体的截面面积。

5.2外加钢筋混凝土加固。一般适用于砖柱。外加钢筋混凝土。可以是单面的、双面的和四面包围的。竖向受压钢筋可用8~12,横向钢箍可用4~6。

5.3外包钢加固:

适用于加固砖柱和窗间墙。用水泥砂浆把角钢粘贴于被加固砌体四角,并用卡具临时夹紧固定,然后焊上缀板而形成整体。具有快捷、高强等优点。

加固后为轴心受压的砖柱:

N≤Φcon(fA+αf′aA′a)+Nav

加固后为偏心受压的砖柱:

N≤f′A+αf′aA′a-σaAa+Nav

f′a——加固型钢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Aa、A′a——分别为受压或受拉加固型钢的截面面积;

Nav——由于缀板和角钢对砖柱约束而提高的承载力;

σa——受拉肢型钢Aa的应力。

第7篇

【关键词】砌体;强度;砌筑;质量

砌体结构是由砖、石材、砌块等块材通过砂浆砌筑而成的结构。由于造价低廉,易于就地取材,有良好的耐火性、较好的化学及大气稳定性,并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施工可以不需用大型机械设备,施工操作简便等特点;目前,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城市仍有广泛的应用。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砌筑结构发生的质量事故比较频繁,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分析总结。

1. 设计方面引起结构质量事故的主要因素

1.1不精心设计,图纸内容粗糙、不准确

有许多工程甚至是套用旧图纸,使用时也未经校核;有时参照别的图纸,但荷载增加了,而未作计算。有的虽然作了计算,但因少算或者漏算荷载,使得砌体承载力不足,如再遇上施工质量不佳,常常引起房屋倒塌。如某小学教学楼,二层砖混结构,工程接近完工时,突然倒塌,造成多人伤亡。事后查明,该工程只是参考一般混合结构布置,草草画了几张平面、立面、剖面草图就进行施工,而且使用低质小窑砖,经事后测定砖的强度不足,等级为MU5,砂浆只有M0.4,结构承载力严重不足,房屋倒塌已成定局。

1.2不进行方案优化,尤其不考虑空旷房屋承载力降低因素

一些礼堂、食堂、车间,层高大、横墙少,导致房屋的空间刚度很差、大梁下局部压力大,很容易引起质量事故。一般情况下大梁支承于砖墙上,可按简支梁进行内力分析。构造上做成能实现铰接(梁端可有微小转动)的条件,比较好的做法是梁垫预制,而不是与梁整体现浇。再就是遇到空旷房屋,可按框架结构计算内力来复核墙体承载力,若墙体不足以承载由此而引起的约束弯矩,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者将窗间墙改为加垛的T形截面。有的设计人员注意了墙体总的承载力计算,但忽略了墙体高厚比和局部承压计算。高厚比不足会引起失稳破坏,而局压不足、又未设梁垫,或梁垫尺寸过小,则会引起局部砌体压碎,进而造成整个墙体倒塌。

1.3重计算、轻构造

圈梁、构造柱的设置可以提高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在意外事故发生时可避免或减轻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尤其是抗震设防地区。

2. 施工方面引起结构质量事故的主要因素

(1)原材料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砌体结构的施工质量及其承载力。水泥(灰)、砂子、水、掺合料等组分的成分、含量以及配合比的准确性,都会严重影响到砂浆的使用性能和强度,导致砌体承载力下降,施工中必须按照国家现行规范严格控制;块体材料的等级(强度)也必须满足设计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实际工程中原材料的质量问题,导致砌体结构质量事故的概率约占30%以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砌体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砌筑质量,施工中除应掌握正确砌筑方法外,还须做到灰缝横平竖直、砂浆饱满、组砌得当、接槎可靠。以保证砌体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施工管理不善、工序不到位、质量把关不严是造成砌体结构事故的重要原因。其中砌体接槎不正确、灰浆不饱满、组砌不当及砖柱采用包芯砌法等引起的结构频率很高。

(3)砌筑时在墙上任意开洞、留设脚手眼及沟槽等,砌体上施加了荷载或脚手架拆除后未及时填补洞(槽)、脚手眼等,都会过多地削弱墙体的有效面积,影响其稳定性。再者,墙体前期强度较低,而施工荷载又大,很容易造成墙体失稳倒塌。施工中应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及《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的具体要求和规定进行留设。有的墙体比较高、横墙间距又大,当楼(屋)面结构未施工形成整体结构时,墙体处于悬臂状态,且砌体初期强度又不高,施工中如不注意临时支撑加固,遇上大风或水平施工荷载等不利因素时,必将造成失稳破坏和伤亡事故的发生。

(4)采用冻结法施工的砌体,解冻前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观测、加固措施,留置在砌体中的洞(槽)、脚手眼等应及时填砌完毕,并清除房屋中剩余的建筑材料、机具等施工荷载,有条件时,解冻期间应暂停振动作业。保证砌体对强度、稳定和均匀沉降等的要求,防止砌体发生位移、倾斜及倒塌事故。

3. 砌体常见裂缝分析

(1)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后,沉降大的部分与沉降小的部分砌体之间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使砌体中产生附加的拉力过者剪力,当附加内力超过砌体的强度时,砌体中便产生了裂缝。

(2)地基冻胀引起的裂缝。

地基土层温度降到0°C以下时,冻胀土中的上部开始冻结,体积膨胀,向上隆起产生冰胀应力,而这种应力大小又是不均匀的,从而引起砌体开裂。

(3)温差引起的裂缝。

由于温度变化不均匀使砌体产生不均匀收缩,或者砌体的伸缩受到约束时,都会引起砌体开裂。此外由于混凝土屋盖、圈梁与砌体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不同,在温度变化时,亦会引起裂缝。

(4)地震作用引起的裂缝:

与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相比,砌体结构的抗震性是较差的。固应严格遵守抗震规范、按规定设置圈梁及构造柱及其他抗震措施。

(5)因承载力不足引起的裂缝。

如果砌体的承载力不足,则在荷载作用下,将出现各种裂缝,以致出现砌体被压碎、断裂,崩塌等现象,导致结构失效。因承载力不足而产生的裂缝必须加固处理。

4. 裂缝预防

4.1防止裂缝的建筑措施。

为了防止砖混结构的房屋裂缝,在房屋总体布置方面应作以下考虑:

(1)在宽度10~15m多层房屋总体布置或群体建筑中插建时,高大房屋与低小房屋的距离宜控制在10~12m左右。在此距离不能满足时,应辅以其他措施。

(2)高大房屋与低小房屋相距较近时,低小房屋的边长宜平行于高大房屋的相邻边。

(3)低小房屋与高大房屋相距较近,刚度又较差,同时在施工时又不能很好安排,而且其长边与高大房屋相邻边垂直,应将低小房屋作分段处理。

4.2在结构措施方面应考虑的因素。

(1)在下列情况下应设置沉降缝:房屋高低差别较大或荷载差别较大时,应设沉降缝,将高度或荷载不同部分分开;房屋平面形状比较复杂时,不论高低都要分开;地基不均匀时,结构类型不同时,地基方法处理不同时,房屋部分有地下室、部分无地下室,分期建造时应分开。

(2)在有高低差别或荷载差别大的单元组合房屋中,若需设置地下室时,地下室则宜设置在较高或较重单元下,这样可减少高低或轻重单元之间的差异沉降。

(3)在单元或分段单元内,合理布置承重墙,尽量使纵墙拉直、拉通并贯穿房屋全长,避免中断、转折。横墙间距宜不超过房屋宽度的1.5倍或20m。

(4)在砖墙中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高应不小于180mm,配置的纵向钢筋应不小于4ф10,必要时梁高和钢筋还需加强。

(5)圈梁布置应沿房屋外墙四周封闭,内纵墙上亦应有圈梁拉通,有关距离应按规范设置。

(6)开窗面积应适当控制。墙身局部开孔削弱过大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梁等构造补强。

(7)对防裂要求较高的房屋,不宜采用中间设置柱子、四周为承重砖墙的内框架结构形式。

(8)用油毡将屋面板与墙顶分割开,做成滑动面。为了保证滑动面平整,铺油毡前用砂浆严格找平,油毡以铺两皮为宜。

(9)为了减少平面房屋顶层两端“八”字形裂缝,必要时可在顶层裂缝敏感区的墙两侧加钢筋网片。

(10)平屋面隔热层宜做在屋面结构层上面。

(11)温度伸缩缝和沉降缝缝内需保持畅通,不得填塞。

(12)屋面保温层与整浇层与女儿墙侧面脱开。

(13)为了防止底层窗台上出现裂缝,可在底层窗台墙中配置通长的细钢筋,或把窗台线做成小型钢筋混凝土过梁,或在窗台下作反拱。

(14)大梁搁置在墙上时,在大梁支座下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梁垫。

4.3处理砌体裂缝的常用方法。

处理砌体裂缝的常用方法有:表面修补,如填缝封闭、加筋嵌缝等;校正变形;加大砌体截面;灌浆封闭或补强;增设卸载结构;改变结构方案,如增加横墙,将弹性方案改为刚性方案,柱承重改为墙承重,砌体结构改为混凝土结构等;砌体外包钢丝网水泥,或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加强整体性,如增设构造柱、钢拉杆等;表面覆盖,对建筑物正常使用无明显影响的裂缝,为了美观的目的、可以采用表面覆盖装饰材料,而不封堵裂缝;将裂缝转为伸缩缝:在外墙出现随环境温度而周期性变化、且较宽的裂缝时,封堵效果往往不佳,有时可将裂缝边缘修直后,作为伸缩缝处理;其他方法:若因梁下未设混凝土垫块,导致砌体局部承压强度不足而裂缝,可采用后加垫块方法处理,对裂缝较严重的砌体有时还可以采用局部拆除重砌等。

5. 砌体的加固方法

5.1扩大砌体的截面加固:

适用于砌体承载力不足但裂缝尚属轻微,要求扩大面积不是很大的情况。要求砖的强度等级与原砌体相同,而砂浆宜提高一级同时≥M2.5。具体方法有新旧砌体咬槎结合及钢筋连接两种方法。

加固后的承载力计算:N≤Φ(fA+0.9f1A1)

其中:N——荷载产生的轴向力设计值

Φ——由高厚比及偏心距查得的承载力影响系数

f、f1——分别为原砌体和扩大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A、A1——分别为原砌体和扩大砌体的截面面积

5.2外加钢筋混凝土加固:

一般适用于砖柱。外加钢筋混凝土。可以是单面的、双面的和四面包围的。竖向受压钢筋可用8~12,横向钢箍可用4~6。

5.3外包钢加固:

适用于加固砖柱和窗间墙。用水泥砂浆把角钢粘贴于被加固砌体四角,并用卡具临时夹紧固定,然后焊上缀板而形成整体。具有快捷、高强等优点。

加固后为轴心受压的砖柱:N≤Φcon(fA+αfa′Aa′)+Nav

加固后为偏心受压的砖柱:N≤fA′+αfa′Aa′-σaAa+Nav

其中:fa′——加固型钢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Aa、Aa′——分别为受压或受拉加固型钢的截面面积

Nav——由于缀板和角钢对砖柱约束而提高的承载力

σa——受拉肢型钢Aa的应力

5.4钢筋网水泥砂浆层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