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6:14
序论:在您撰写学前教育学毕业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从多个角度设计“学前教育本科生创业潜能、创业意向调查问卷”,全部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对遵义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学生的创业意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568份,有效回收率达94.67%。采用整体抽样方法确定样本,将本科生编成序号,采用Excel随机抽样产生各班级名额分配总数。学生自愿参与测试,填写书面调查问卷。
(二)研究方法
本调查所采用的调查工具为自编“贵州学前教育本科生创业潜能、创业意向调查问卷”(重测信度为0.921)。问卷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主要包括调查的年级、专业及性别等信息;第二部分为具体的问题,主要包括对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创业意向和学校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职业规划的调查
职业规划调查结果显示:94.83%的毕业生选择在校期间“有职业规划”。并且在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职业规划的有16.93%;在大学二年级开始职业规划的有15.79%;在大学三年级开始职业规划的有40.6%,其原因时这时候功课相对轻松,临近毕业,对自己的人生就开始谋划长远的安排和打算,但是也有21.32的毕业生到大学四年级才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从常理来说,为时已晚了。从调查的数据来看,也有5.17%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职业从未有过规划,对自己的生活并不感兴趣,对将来自己将驶向何方并不关心,反觉得自己的就业听天由命。学前教育部分本科生对自己的人生很茫然,对自己的人生不知道如何做实际的规划,把职业规划只是付诸于形式。
(二)创业意向的调查
调查结果:“完全没有”的有13.17%;“有,但未尝试过”的有64.58%;“有,尝试过或正在进行”的只有7.68%;“不知道”的有13.64%。调查数据显示,学前教育本科生多数都对创业非常感兴趣,并有人尝试过创业的艰辛和喜悦,但是由于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去尝试,并对创业的风险很是担忧。在访谈中谈及“学前教育本科生创业的优势”时,48%的毕业生认为学前教育本科生年轻有活力,敢于拼搏和奋斗,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业中很有激情,创新能力强等优势。由此可见,很多人都知道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多,但是由于创业风险高,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来讲的确是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重实践经验积累,需要学校加强创业知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短程化,就业指导仅限于毕业生,对于其他年级的学生指导不够”的有9.17%;“学校不重视就业指导”的有3.54%;“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不够专业”的有35.23%;“就业指导内容简单”的有16.42%;“就业指导信息匮乏”的有8.56%;“就业指导形形式单一”的有3.45%;“就业指导课程不够新颖,不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有23.27%。以上调查显示,作为学校有必要改革就业指导课程,采取积极主动的形式,积极走出去,采用多种灵活多变方式,对学生就行就业指导。同时要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范畴,将该课程放到很高的高度。就业指导过程要做到针对性、实效性、目的性、科学性、社会性。
在访谈中,针对学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89.78%的学生都认为学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宣传和解释国家有关师范生就业的政策;其次要向师范生提供更多的人才需求信息;再次是向社会用人单位师范生的有关情况和信息,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第四,加强对师范生就业市场的分析与开拓;第五,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和多形式开展就业知识讲座。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学前教育本科生虽然能够清醒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但是目前的就业岗位性质的选择上呈现单一化的趋势,正在向多元化趋势发展,而且部分同学的择业期望值较高。对于学校来讲,必须根据就业市场的现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他们能够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
(一)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意义,帮助学前教育本科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向
学前教育本科生是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领头羊,也是是我国现在和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我们要从社会发展的视野,看待学前教育、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索、革新,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从而使他们成为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领头羊。作为学前教育本科生,应该清醒看到,毕业生“自主择业”不等于“自由择业”,就业必须在国家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有序进行。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意向和道德观念。积极引导毕业生自觉服从社会需要,转变就业观念:一是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二是树立“先锻炼、后发展”的观念。同时,要带领学生多到私立幼儿园,了解私立幼儿园的创业空间、政策优惠、生存环境,掌握创办幼儿园的基本程序,为创业打下前期基础。
(二)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保教技能
学校要从多视野的角度建立多层次实践实习基地(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社区幼儿园),规定相关课程、确定专门时间、组织他们到多层次实践实习基地,参与保教技能实践训练,夯实他们的保教技能。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自觉主动的到相关幼儿园,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社会实践操作能力,对他们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关键词:学前教育 教学创新 评价机制 幼儿教师 衔接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已开办了二十多年,是学校的拳头专业和湘西州的品牌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和基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表明,我校学前教育在校生的培养与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普通话等的专业技能技巧训练,忽视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开放型的教育实践活动;二是课程、教法比较滞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三是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教育体系和幼儿园管理体制衔接不到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一直没有走出传统模式,这就导致学生一旦进入幼儿园,一下子难以适应岗位要求。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学前教育毕业生,就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素质为手段,在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实施系统的教育。如何做好学前教育学生和幼儿教师的自然衔接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抓好课程改革,注重实践教学
近年,我校学前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市场不断变化,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实现“招得进、留得住、学有成、推得出”的办学宗旨,我校的学前教育抓住了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努力抓好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新模式,深入开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和实践,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调整了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根据需要增减教学内容,在合理开设文化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加强专业技能课教学力度。同时,实施分班分组教学,强化专业技能验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专业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立业之本。学校根据验收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琴法、舞蹈、声乐、试唱、普通话等科目进行了技能考核验收,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促进了专业课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在搞好专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注意拟订好学期、学年和整个3年时间内系统的见习内容和目标要求,使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同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保持紧密的联系,改变了过去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本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一定时间的见习和实习,并与所在幼儿园共同研究制定实习、见习计划,完善教学实习方法,为学生配好实习、见习指导老师。在学生具体带班时,学生在幼儿园能得到本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加快幼师学生下去学习新知识、吸收新经验,从而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二、改进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素质
要培养适应现代幼教需要的幼师学生,必须培养学生具备综合性的专业技能。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程度和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因此,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机制,了解学生怎样学习,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机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只有把灵活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幼儿教育人才。
三、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学生的独立自主和管理能力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专业教师在学校必须注重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在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四、建全考核评价体系,把好学生质量关
考核评价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包含诸多方面,如文化知识考评、专业理论考评、专业技能考评等等。同时,结合学生毕业就业的实际需要,还必须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一个评价,从而确定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综合评价。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一、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其课程设置的载体,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指向标。因此,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将直接影响幼儿教师的教学质量。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促使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当前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的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针对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我们对2017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他们在校的学习和在幼儿园的实践,旨在了解他对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了解他们通过学前教育课程学习获得的能力对工作的影响,以增强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经调查分析,安康学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7届毕业生中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占14%,一般满意占68%,不满意占18%。
2.课程之间缺乏渗透与整合。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如教具制作、钢琴、视唱等技能课程缺乏与艺术领域活动的相互联系,五大领域课程只是单纯分科课程而没有相互渗透,这与幼儿园现行的五大领域相融合的主题活动不符。对于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之间层次安排是否合理的问题,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认为合理的占18%,部分合理的占68%,不合理的占14%。可见,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安排并不合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与整合。
3.课程体系的实施方式不合理。课程体系的实施方式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时计划和教师的授课方式。课时的多与少能够体现出课程的重要程度。在专业核心课程中,一般课时相对较多,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也就相应较高;但是家庭教育、科研方法这些课程的课时较少,并且考试方式以考查为主,导致学生缺乏重视。而对于教师的授课方式,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五大领域的课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的实践机会比较少,五大领域课程之间缺乏整合,无法与主题活动课程相衔接。
4.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化。成效评价机制没有建立,目前评价方式采用一次考试定分数的方式,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过程及发展性评价。虽然部分教师把学生最后应得的分数分散到平时的课堂上、实践环节上、和完成任务的质量上,并赋予相应的权重,但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
三、完善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建议
1.加强课程目标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一致性。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校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与幼教机构的需求相适应。因此,安康学院要加强与幼教机构之间的联系,了解幼教机构的实际需求,调整学校的课程设置,合理安排选修必修课程以及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比重,增强课程设置的实效性。如增加舞蹈、钢琴、绘画、教具制作等技能课程的比重,减少一些公选课的课程比重。
2.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科设置的联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安康学院应将大学四年的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按照课程发展规律,合理分配每一学年的课程,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的综合能力。
3.调整专业课程和公选课程的课时比例,并合理安排选修和必修课程。课时安排是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课时安排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安康学院要增加幼儿游戏论、环境创设、幼儿园班级管理等专业课程的课时,缩减国学经典、高等数学等公选课程的比重。要正确区分选修和必修课程,增加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必修课程的课时比例,并将学前教育评价、民族舞和儿童文学设为必修课。
4.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合理中肯的评价对于课程教学非常必要。安康学院应该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强调过程性评价,侧重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并在考核方式上将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效结合起来。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如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课外实践等,不局限于期末的卷面考核。
参考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俞启定教授在开幕式上作了“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改进完善的热点问题”的报告。俞教授针对“我国没有教师持证上岗的强制性规定”“教师资格标准偏低,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笼统,缺乏严密的规格标准和考核办法”“教师资格认定与考核、培训粘连在一起,违背考教分离的原则”等问题,从教师资格的性质、学历教育的要求、教师资格的融通性、教师资格的时效性和教师资格考试等方面,对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俞教授认为,资格制度就是一种职业准入制度,在定性上要分为入职资格和发展资格。他认为,当前的教师资格终身制弊大于利,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性,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因此,教师资格制度真正要成为一种专业化资格的制度,还要不断地研究、改进和完善。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朱家雄教授作了“走向生态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报告。朱教授从为什么提专业成长这个问题,教师专业成长做些什么,如何进行教师专业成长三个问题入手,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生动形象地剖析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脱节,教师不知如何作为以及教师从业过程中身心疲累的问题,朱教授提出必须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朱教授从科学主义取向引领下的幼儿园课程过多关注理论是否正确,理论是否能演绎于实践,教师能否把握和运用理论的问题出发,通过对比建构主义的教育,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经济等差异性,对社会文化进行反观。他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走向实践理性,走向生态,要在情景下和关系中理解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要让教师成长为解决实践问题的实践者,而不是成为正确理念的实施者;教师要根植于具体的教学情景,成为行动研究者、实践反思者;教师要在反思和行动研究中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让自己的教学有意义。
会议就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建设和课程规划建设问题分组展开了讨论。
分会场一:本科一组
阎水金副教授首先介绍了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稿。为了适应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和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确立了不同层次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由校通识课程、院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组成。
与会代表围绕阎老师的报告展开了讨论。代表们重点讨论了拓展课程。在历时三个小时的讨论中,代表们针对以下四个问题各抒己见。
1.各院校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思考培养方案。西北师范大学魏新民教授等提出,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培养方案上也应该,课程设置应该具有现实的应对性和培养目标的指向性。西北师范大学郑名老师提出,为保证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自身特点,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应该是共同的,所以在核心课程的设置和编排上应该达成共识。
2.分层次培养目标对教材编写的要求。河南大学叶平枝老师等提出了在分层次培养目标确定后的教材建设问题。如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专业特色的精品教材建设,专、本、研各层次教材的分层建设等问题,希望有实力的院校能率先进行教材建设。
3.课程方案的设置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问题。与会代表就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关系问题,课程设置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课程设置和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发展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华中师范大学蔡迎旗副教授提出了课程设置和专任教师短缺的矛盾问题。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指出专业设置过泛、拓展过宽、课程设置过多可能会影响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自身发展,课程方案过多迎合市场的需求,可能会影响专业的品性,课程覆盖太宽后,专业的深度就无法顾及,所以覆盖要有相应的办法,如通过对核心课程的聚焦来达到收缩等目的。
4.课程分布的不均匀问题。叶平枝老师也对课程方案中课程设置过多的问题提出了疑问,并讨论了课程精简的问题。周兢教授认为,高校教育类课程加多减少,整合不够,会造成学生忙于上课而无暇看书、思考的现象。郑名老师指出,通识课、专业课、技能课、选修课比例不够合理,各学段课程分布不够均匀,为此,他就如何处理课程方案中的学时安排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西南大学的苏贵民老师则提出了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实习和见习的问题。
此外,与会代表还讨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和五大领域课程之间的重叠或重复问题,技能课和专业课的关系问题,课程要求和课程资源的矛盾问题,学前教育课程发展中的继承和创新问题。
最后,虞永平教授在总结时指出,在市场呼声日隆的形势下,学前教育的课程方案设置要保持专业理性,在学会适应市场的同时,也要学会改造市场或放弃市场。
分会场二:本科二组
郭力平副教授首先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课程计划以及2006年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稿。
郭老师指出,通过对社会需求及人才流向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上海市乃至全国学前教育行业缺口较大,整体水平也正在逐步提高;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服务于上海的各个幼儿园,但流向其他相关行业的毕业生数也在增加。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对教学计划的修订基于如下四方面的考虑:一是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主要为:学校通识教育课程、院系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二是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走向(主要课程表现为:学前教育理论与社会文化研究、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与管理研究、学前教育发展与教育应用研究、学前教育课程教学与教师研究);三是上海市以及我国其他地区的需求;四是本学院的条件和资源,包括硬件设施以及师资配备等情况。郭老师还详细介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指出学科门类较齐全,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
与会代表针对拓展类课程、师资、教育实习、专业面试等细节问题开展了交流。
拓展类课程问题:拓展类课程中设置的三个方向(学前教育方向、儿童英语教育方向、儿童传媒服务方向)是否已招生?怎样解决儿童英语教育方向、儿童传媒服务方向与学前教育专业之间的关系?
师资问题:课程实施最重要的是师资问题,怎样落实师资建设?专科教师与本科教师是否有交叉?怎样解决师资上的资源共享问题?本院师资有多少?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的活动方案设计?专科与本科师资分开是否有利?艺术类课程怎么安排,师资怎么解决?学生的教育实习由谁承担?
教育实习问题:怎样安排学生的教育实习?如何安排他们的毕业论文写作?实践课程怎么安排?
专业面试问题:招考时如何对学生进行专业面试?
其他问题:综合艺术教育类考生招生多少?如何收费?高职生与本科生培养目标如何定位?如何避免课程重复?综合艺术教育类学生与艺术系学生是否有冲突?等等。
分会场三:专科组
庞建平老师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高职培训的目标、培训规格、课程类型等,并就让学生在见实习环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水平的问题同与会代表作了交流。庞老师指出,华东师范大学非常注重各个年级的见实习,明确幼儿园、学生、指导教师各自的职责,与幼儿园进行及时的交流。在此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学前课程内容,既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注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和机会,让专科教育和后面的高学历层次教育形成一个有序的坡度。
与会代表就“如何平衡学生的文化课素养和艺术素养的比例”问题展开了讨论。原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博士生导师、现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王振宇教授认为,学生迫切需要加强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从而增强解读儿童的能力。王教授认为艺术技能教育占去了学生过多的时间,缩减了专业理论的学习时间,改革艺术技能教育问题应进一步研讨。
如何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上海行健职业学院的做法是将上海学前教育现状作为必修课引入课堂,邀请各区的教科研骨干为学生作报告,让学生在学校里就了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
在谈到上海市幼儿园师资现状的问题时,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施燕副教授认为,尽管上海市每年都有大批学前教育专科、本科学生毕业,同时还有其他形式的短期培训毕业生,上海幼儿园教师的缺口仍然很大。而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实际上还是非常少,使得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不高,职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都亟待提高。
河南郑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卢新予副校长介绍了该校集体电子钢琴课的教学改革经验。该校改革了传统的艺术课教学方式,将伴奏、视唱、乐理等不同科目的内容融为一体,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该校还实行教师下园制度,要求教师将幼儿园活生生的改革经验带到学校里来与学生作进一步的探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王方老师有十年幼儿园园长经历,她站在园长的角度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王老师认为,作为幼儿园老师,首先眼中应该有孩子,对本专业高度认可并充满兴趣,而不是多么娴熟的钢琴技巧和多么优美的舞姿。另外,王老师非常强调学生参与幼儿园保育、班级管理、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幼儿园教师的职责,不断反思实践。
随着社会和专业本身的发展,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已经从重传统的“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模式,向重教师与幼儿沟通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方向转变。在新的形势之下,学前教育专业如何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素养,平衡艺术课程与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比例,注重教师教学机智的训练等等问题都在研讨中得到大家的关注。一些学校在相关问题上的成功尝试也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冯晓霞教授主持了三个分会场的总结交流,各分会场代表对本会场讨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向大会汇报。冯教授高度肯定了三个分会场交流的内容及提出的建议,并指出要将教师资格认定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起来。
随后,冯教授代表全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术联谊会将会旗传递给了第四届主办单位西南大学,并提出,希望每届联谊会有一个确定的主题,把学术和联谊结合起来。本届全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术联谊会不仅让与会代表分享了彼此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的看法,更让大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本届全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术联谊会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幼儿教育杂志社和上海托幼编辑部的大力支持。
Link between Experts and Friends,Share and Communication
――An Overview of the Third National Preschool Education Sodality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学前教育学是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学前儿童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培植坚定的幼儿教育信念,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也是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的核心内容。然而,调研发现,当前幼儿园普遍反映幼专学生存在的问题很多,这主要与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前,幼专学生在校只要通过学前教育理论考核合格就很容易获得幼儿教师资格有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探索一条使幼专学生能迅速适应幼教发展需要,成为合格幼儿教师的成长之路。
关键词:
国考;幼专;学前教育学;问题;解决策略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正式实施。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文件规定,从2014年起入学的师范生(包括幼专学生)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严格的教师资格考试(即教师资格“国考”),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幼儿教师资格证书也是如此。改革后的幼儿教师资格“国考”,增设了综合素质的考查,同时,加强了幼儿教师岗位保教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1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因而社会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幼儿师范教育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是幼专学生学习幼儿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师范院校体现师范性的重要标志性课程。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教学水平质量的高低。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前儿童进行全面的保育和教育,探索学前儿童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是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学前儿童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的核心内容。然而,经过对幼专学生实习的幼儿园调研和对毕业的幼专学生就业的幼儿园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当前幼儿园普遍反映幼专学生存在很多问题:如幼儿教育理念落后;幼儿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等,这不利于幼儿优美人格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当前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不适应。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与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前,幼专学生只要在学校通过学前教育理论考核合格,普通话达标,经过短时间的教育实习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有直接的关联。而幼专学前教育学作为幼儿师范院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中重书本知识,轻活动设计的训练,教学方法仅仅依靠讲授,幼专学生通过记忆的方式,学习并记住一些有关幼儿教育和保育的书本知识,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上述问题的发生。鉴于此,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探索一条使幼专学生能迅速适应幼儿教育发展需要,成为合格幼儿教师的成长之路。
2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幼儿教育理念落后
幼专学生的教育理念落后,这主要与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有直接的关系。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师不太清楚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认为幼专学生只要掌握了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就自然形成了相关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忽视幼儿园活动设计的训练。二是教师认为学生到学校来是接受教育的,教师只需要“传输”,学生“接收”就可以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课堂教学中只有自己的“独白”和“表演”,忽视了幼专学生的“学”,这种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没有情感交流的教学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三是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只注重“教育”内容,忽视“保育”知识的传授,各幼专学校普遍重视教育课程的开设,而有关保育知识的课程除了开设《学校卫生学》外,几乎没有其它课程,这必须导致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只注重“教育”内容,忽视“保育”知识的传授。
2.2幼儿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幼专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的条件性知识和保育的实践性知识的缺乏,与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不适应。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条件性知识。幼专学生在校学习教育科学知识,正如前面所讲,教师的角色是传递者,承担的是“传输”知识的任务,而学生的角色是接受者,承担的是“接收”知识的任务,师生之间没有情感交流。同时,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很少到幼儿园听课和进行调研,不了解当前学前教育的实际,不能将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运用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检验,教学往往从理论到理论,因而幼专学生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必然不能解决幼儿园教育实践问题。学习中,幼专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而考试往往也只以知识性考题为主,这就是造成幼专学生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知识(即条件性知识)与幼儿教育和保育的实践性知识的主要原因。
2.3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
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表现在所学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适应幼儿园教育保育与教育实践的要求。幼专学生在校进行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的途径主要有:学前教育学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学校统一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试讲和参加一定时间的教育实习。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教师仅仅以讲授为主,幼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缺失主体性,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幼专学生特点和幼儿园实际需要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能有效得到提升。试讲虽然安排有教师指导,但主要是由幼专学生自主进行练习,指导教师听两三次课,因此,幼专学生教育专业技能训练质量很难保证。教育实习根据目前幼专学生的就业需要,所以一些幼专学校安排为集中实习和自主实习相结合,实习时间很难保证,加之一些学校对实习过程不够重视,学生实习流于形式,这是幼专学生教育专业技能不强产生的主要原因。
2.4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
幼专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没有坚定的教育信念,自我专业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等。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由于重知识传输,轻能力培养;重“教育”内容的传递,轻“保育”知识传授,不能根据幼儿园教育实际需要,真正做到保教合一。更有甚者认为,幼儿教师只要在幼儿园让孩子吃好、睡好,有责任心,孩子不出事就可以了,幼儿教师哪谈什么专业发展?这样自然不能引导幼专学生养成正确的幼儿教育态度,更不能在为幼专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之前作好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准备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幼专学生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这是造成幼专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3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要使幼专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快速适应当前幼儿园教育实际需要,迅速将所学的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幼儿教育能力,这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主动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使幼专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以保证幼专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和快速成长。为此,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的路径就是要帮助幼专学生:
3.1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要让幼专学生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资格证考试实行“国考”后,对考生的要求更高了,表现为:考试的难度加大了,考试的形式多样了,内容更广泛了。具体针对幼专学前教育的学生而言,“国考”后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加强了幼儿教师岗位保教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增设了综合素质的考查,考试的形式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考试内容更为广泛,包含了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幼儿园活动设计能力等,因此,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幼专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而且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幼专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幼专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同时,还要帮助幼专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变以往幼专学生只通过简单模仿和操作,解决一些学前教育实际中创造性程度较低的问题的学习方式,促进幼专学生“能动、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幼专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3.2形成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
幼专学前教育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为幼专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理论知识基础,还应当为幼专学生提供认识世界独特的视角、域界和思维的方式,了解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的原因,特别是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对于增强幼专学生的信心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幼专学生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满足社会对未来幼儿教师知识结构的需要,从而提升幼专学生的教师专业素养。
3.3提升幼儿教育专业技能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幼专学生获得幼儿教师资格的难度,对幼专学生在校的学习、考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幼专学前教育学的课程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要提升幼专学生的幼儿教育专业能力,在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前教育理论与学前教育实践的结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幼儿园典型教学视频、微格教学、带领幼专学生到幼儿园见习等方式,突出幼专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引导幼专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学前教育实际中的典型案例,帮助幼专学生掌握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并将所学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从而提高幼专学生分析和解决幼儿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使幼专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幼儿教育教学方法和领悟幼儿教育规律。
3.4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
要让幼专学生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应当通过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幼专学生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中。还要让幼专学生意识到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自己肩负着为国家未来人才培养奠定基础的历史重任,并将热爱幼儿和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作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职责。我们只有总结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认真思考教师资格证“国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准确定位学前教育的功能,才能不断推进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的改革,从而促进幼专加强对幼专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构建适应时展的新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
作者:郑枫 单位:铜仁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前教育;实践教学
学前教育是实施教育政策的基础,世界很多发达国家都把学前教育视为开展未来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也十分重视学前教育,一直提倡改革学前教育的教学模式,以期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重技能而轻实践,导致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不能很好地完成学前教育工作。在探索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时,我们应当大力加强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加强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结合,利用职业的特殊化来推动学前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毕业的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普遍存在操作能力低下、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这样的毕业生与学前专业的目标人才严重不符,究其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课程设置偏理论、轻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综合、实用型的人才,但实际上,不少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把公共基础课程,如思想政治、计算机等,作为主要课程来安排,占据大量学时,这就导致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课程时间减少。此外,很多专业核心课程,如《幼儿心理学》、《幼儿园课程于教学论》,教师总是以课堂讲解为主,学生没有经过思考、讨论,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虽然很多学校安排了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但由于重视就不足、安排时间不足等原因,最终见习也流于形式。
(二)课程安排于教育实践脱节
还有很多学校能够意识到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能够加强学生对基础技能的训练,如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键盘、美术(素描、简笔画、手工)、舞蹈、游戏、体操等等,但由于缺乏幼儿园的实际经验,并没有重视实用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掌握的技能与幼儿园实际教学需要不匹配,学生对技能往往不能真正使用、不会用或者不能活用。
(三)实践教育观念滞后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主要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这部分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经是独立的个体,已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在从事幼儿教育的时候,只靠课堂上学到的那些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根本无法下手。幼儿的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在遇到复杂情况的时候生成教育智慧。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
实践教学主要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让他们在其中消化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教学包含课程实践、集中实践和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几个方面,我们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各自的特点,恰当地安排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三、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的教学改革,要从以下几个方向考虑:
(一)转变课程思想
职业教育应当是实践教学于理论教学的完美结合。应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以实践为中心,职业教育的核心也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转变学前教育教学模式的时候,要彻底转变思想,以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将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训练上升为实践理论,进而转变成职业能力,使学前教育的学生成为真正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
为了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应加强对实训室的建设,包括奥尔夫音乐实训室、蒙台梭利教学实训室、美术实训室、舞蹈实训室、早教实训室、阅读实训室、乐器实训室等,让学前教育的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实训室的建设应当以教学体系为基础,既服务于教学,又能增加学前教育学生的实践经验。
(三)增加幼儿园实习活动
幼儿园是幼儿与教师一起生活学习的场所,也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主要场所。要想让学前教育的学生真正掌握职业能力,毕业后能够尽快开展工作,我们必须让他们深入到幼儿园教育中去获得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直接经验,这就需要学前教育学生认真参与专业的实习活动。实习活动我们也必须有层次的开展。首先,让学生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带学生参观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的教学、环境设置和整体的布置,了解幼儿园的基本情况来获得。其次,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我们把学生带到幼儿园,让他们通过观察,把理论知识与幼儿园实际结合起来,真正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建立初步的理性认识。最后,我们让学生深入幼儿园进行实习,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适时给予正确、恰当的指导,学生才能够在体验当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设置有以绘画基础为着眼点的素描、色彩和简笔画培训,以美工技巧为学科应用的综合材料和手工制作,以美学素养和现代教学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油画、国画和电脑美术等,全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毕业设计现状与问题
其一,美术技能展示形式单一化。美术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呈现较为单一化,没有多维度展示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因为美术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偏向于学生对视觉审美规律的掌握程度,所以学生较少进行美术知识如何在幼儿教学层面转化的实践探索,忽略了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跨学科应用,未能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其二,活动组织能力不足。毕业设计展示仅呈现学生的美术学识远远不够,也应注重彰显学生的组织能力。幼儿园教学不仅包含课堂教育部分,还涉及室内外环境创设、游戏、文艺表演、校内外展览等组织活动。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对色彩、造型与空间关系的协调能力、人员工作的分配能力和活动现场的驾驭能力。其三,学业任务与毕业创作衔接不充分。学前教育专业学业任务中安排了半年的幼儿教学实习,通常未考虑其与毕业设计实践充分衔接。这导致一方面学生没有将毕业设计中的创作方法和思路进行幼儿教学转换,理论与实践未能及时得到相互修正;另一方面,学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创作探索,被迫中断相应研究。其四,交流氛围不浓。毕业设计作品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美术技能和知识的结果,而最终验收者只有少数几位评委教师,验收场地也仅限于答辩教室等封闭性室内空间,交流氛围偏弱,不能促进全校师生的交流、学生就业或展开现代幼儿美育的学术讨论。其五,就业应用延续性弱。因幼儿的身心结构特点,有些美术创作形式在幼儿园中无法有效开展。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经过将复杂的美术创作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以适合幼儿年龄结构特征方面的实践,所以难以将学校所学知识予以应用。
三、改革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方案的重心应围绕如何整合四年所学知识,平衡美术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综合制订成套的毕业设计方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指导不能完全照搬专业美术院系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也不能完全脱离实践技能而撰写美术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因此,学生的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与美术基本功一样举足轻重,在毕业设计中均应得到体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应结合“套餐”与“自助餐”设置,自主选择个性化创作方式。毕业设计“套餐”,即毕业设计创作+幼儿教学实践+展览组织策划+毕业设计答辩。美术毕业设计创作“自助餐”,即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可选择平时最擅长的创作门类,如绘画创作(手绘本、油画、水彩、国画、景泰蓝、综合材料或彩铅画等)或设计创作(定格动画和手工装置等);幼儿教学实践要求运用与所选毕业设计门类相对应的创作材料和方法实施于幼儿美术实习教学课堂中,并拍摄现场教学录像,整体展示幼儿美术教学情况;展览组织策划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视觉展示效果的思考和操作;毕业设计答辩邀请在校专业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教师一起对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幼儿教学进行提问,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讨论。此套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系统地实现了以绘画与手工并置为主体、教学实践为载体、多样化展示为体现、理论总结为补充。学生可在硬性规定下和自主选择范围中,以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将四年所学的美术教育知识和创作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毕业设计增设多层面的考核内容,实现立体化展览效应,使美术类毕业设计形式和内容更具开放性与多元化。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