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运动员年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2 15:05:57

序论:在您撰写运动员年度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运动员年度总结

第1篇

在这秋意浓浓、落叶纷飞的季节里,小学部迎来了首届体育节的隆重召开。本届体育节以阳光运动、快乐成长为主题;以我锻炼、我健康、我是体育小明星为口号。本次体育节,注重“竞技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个人项目与集体项目相结合”、“体育与艺术相结合”、“体育与文化相结合”,内容丰富、趣味十足让全体师生津津乐道。

学部举办体育节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引导师生积极并乐于参加体育活动,进一步增强班级凝聚力,凸显学校“诚爱勤勇”的精神,丰富校园文化。所以,此次体育节活动内容的设计更多的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增加了许多集体项目,比如:拔河、拍球接力赛等。比赛中,学生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协同作战,互相配合,成功了大家一起欢呼,失败了大家互相鼓励,以前由几个人承包的责任变成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开心农场,曲高和寡的冷清被其乐融融的笑声所代替。本届体育节上不仅有彰显个人实力的竞技项目,也有许多重在参与的娱乐项目,比如低年级的拍球及拍球接力赛;中高年级的拔河(师生合力)、乒乓球赛、定点投篮和技巧大赛;所有年级参加的跳绳比赛、广播操比赛……没有高难度,高技巧的要求,也没有大负荷、高竞争的压力,师生在娱乐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得到愉悦。

体育节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在全体领导、老师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结束了,但是小学部师生们的节日还在继续着。此次体育节摒弃了个人竞技为主,集体活动为辅的体育比赛格局,宣扬了以“集体参与,集体竞争、集体拼搏”为主旋律,以“人人健康、健康人人”为目标,旨在丰富学部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部和谐发展,不愧为一次提高学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高水平的的体育盛会。

特此鸣谢:对参与本次体育节裁判工作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尤其是各班班主任、王海燕、吴爱华、向科技、郑文芝、汪慧、邓军、陈莲花、黄河、王杨梅、章曌、谢生全、刘佳、邓群、杨俊、陆韵、姜倩等老师。

第2篇

关键词: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安排

中图分类号:G84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1001-03

自我国网球以女子项目为重点实行职业化以来,2006年是中国女子网球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继雅典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后,我国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和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上勇夺女子双打冠军,开创了中国网球新历史。

成为一个优秀运动员需要经过多年的系统训练才能达到,优秀网球运动员也不例外。国家女子网球队在遵循职业网球训练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外职业网球教练在年度训练安排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网球项目训练实际,对我国高水平女子网球年度训练安排进行了研究(图1)。年度训练的合理安排运用,不仅为国家网球队完成2005年冬训备战任务、为我国女子网球2006年获澳网女双冠军、单双打项目整体实力取得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也为进一步探索职业网球年度训练规律,全面、系统地总结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女子年度网球训练模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我国国家女子网球一队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网球及其训练方面的论文近50多篇。

1.2.2访谈调查法课题组人员走访了国家网球男女队教练、国家队领队和网管中心训练部管理人员;并与应执教的外籍教练通过专题座谈会进行交流;还参加国家队和训练部组织的中外教练和管理人员发言的专题研讨会等,通过访谈调查获取一手资料。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高水平女子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安排的依据在新的竞赛系统下,众多的不同运动项目的教练员对传统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提出质疑与挑战。多年来,传统训练周期理论的发展研究虽然主要集中在体能主导类项目范围内,但是,其它项群运动项目的训练实践,并不因传统训练周期理论的不能涵盖而停止其前进的脚步,训练实践与理论在发展中逐步得以发展和完善。

在新的周期理论中以博伊科和维尔霍山斯基等人的理论最系统和最具有代表性。他们对马氏理论的应用范围提出了质疑,认为该理论己不能适应当代高水平运动员竞赛和训练的要求,导致许多运动员在成绩进入高水平阶段之后,由于其在训练的指导思想以及具体训练方法手段上违背了“生物适应”原理,导致运动成绩长期徘徊和停滞,不能达到世界级水准。他们提出了新的“单元”训练模式和“负荷跳跃式转变”理论。该理论以具体训练实验数据为依据,从生物适应理论的角度对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周期性安排进行了详尽阐述。目前,它已成为“训练周期”理论的一个新的主流理论。

网球运动属技能主导类项目,可以用博伊科和维尔霍山斯基等人依据 “生物适应”原理提出的“单元”训练模式和“负荷跳跃式转变”理论来指导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的训练。

决定运动训练分期的两大因素:竞技状态和竞赛日程,都因项目不同而各具特点,可想而知由它们决定和影响的年度训练周期也将因项目的不同而各具特点。

世界职业高水平网球选手每年一般要参加20站左右的比赛,平均每2~3周就要打一次比赛。运动项目年度竞赛次数的增加主要是根据人们对项目本身观赏需求而定的。因而也就难以顾及这种竞赛日程安排是否符合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否符合运动训练的合理分期。更难以充分顾及这种竞赛日程的安排是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正因为如此,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员的年度训练安排与选赛、参赛显得特别重要。

2.2我国高水平女子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的安排对职业选手来说,网球是竞技运动中为数不多的没有赛季和非赛季之分的项目之一。网球职业赛事分布于全年前50周当中,WTA女子网球职业赛事每年有60站左右的比赛,高水平的职业选手要维持较高的国际排名一般每年要参加20站左右的比赛,平均每2~3周就要打一次比赛,有时连续参赛4~5周、每周打一站比赛。由表1 我国优秀网球运动员李娜2006年度4个周期参加训练、比赛的时间统计表明运动员一年中用于比赛的时间远远多于训练时间,也说明网球赛事多,比赛频。可见网球赛事的增多对年度训练、周期训练、周训练、课训练的安排都会有影响。赛间训练贯穿于全年比赛过程之中,比赛已成为训练的一部分。一些大赛前的热身赛既是训练的延伸,又是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一种训练手段。由此可见,高水平运动员年度训练理念、训练安排、训练方式与方法等发生改变实属必然。

2.2.1我国高水平女子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与参赛安排全年的竞赛日程使得网球职业运动员不可能采用传统周期理论所提倡的年度完整大周期安排模式,继而只能采用年度多个中小周期的模式安排全年的训练与比赛。

世界职业网球运动员也都是以重大比赛(奖金额高)为主要目标来安排自己的训练与比赛,试图在重大比赛中表现出良好的竞技状态,从而获得比赛的胜利。国外职业运动员年度参赛次数虽然较中国运动员多,但是,也同样要将年度比赛进行分级,根据比赛的重要程度及比赛目标,有选择性的参加比赛,进而合理的安排年度训练与比赛。已有研究与实践表明美国运动员阿加西、桑普拉斯等都是将年度中的澳大利亚公开赛,温布尔登公开赛、法国公开赛和美国公开赛作为重要比赛来安排自己年度训练与比赛的。总之,由于比赛场次太多,国外优秀运动员,特别是优秀的职业网球运动员,多是以中周期和小周期为主的年度短周期形式安排训练。

我国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也是采用多周期形式。从表2中2006年度各周期训练、比赛时间安排可以看出我国网球女一队年度训练的安排采用的是多周期形式。国家女子网球队结合职业网球赛事频繁、比赛周期长的特点,各大周期的训练准备期一般都控制在3-5周左右,而比赛期的延续时间通常在10周以上,基本上采用的是“3-5周训练+10-12周比赛”的训练比赛节奏模式来安排全年的训练和比赛。

在训练周期的安排上,根据国际职业网球全年赛事繁多、档次不一、比赛周期长的特点,基本上按每年四大公开赛的比赛周期及亚运会或奥运会来安排年度训练各周期。全年训练共安排四个大训练周期,其中第一训练周期和第四训练周期时间较长,第一训练周期为冬训,第四训练周期为准备亚运会。年度训练的安排以全队系统的集中训练为主,重视赛间和赛中间隙训练。注意全年各大周期之间与赛间中、小周期训练的衔接和结构调整,处理好赛事间的较为系统的2~3周的中周期训练与赛前、赛中、赛后小周期训练的关系。在每站赛事之间,要及时找出上站比赛中暴露出的问题和确定下站比赛的任务目标,合理地、针对性地安排赛中间歇性训练,在改进不足的同时,也提高了运动水平,为下站比赛做好了全方位的准备;在每站比赛中,要根据对手的特点和自己在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训练。

训练和比赛的系统安排决定了运动员的训练成效和参赛成功率。不同级别的网球赛事对抗强度不同,参赛的目标和重视程度也不同。根据职业赛事安排通常围绕四大网球公开赛,在实现主要比赛目标的赛事前要选择2~3站较低级别的赛事,作为主要比赛的热身。在连续参加5、6站比赛中注意了大小比赛、高中低级别不同赛事的合理搭配和统筹兼顾。在几站的高级别赛事中穿插安排了一些较低级别的赛事,以调整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比赛状态,进行积极性的机体恢复,体现其比赛时间节奏的合理性。在10~12周的比赛期,主要采用连续参赛与分段参赛相结合的方式,一般将比赛期分为两半,即连续4、5站比赛后调整一周或两周,再连续参加几站的比赛。

2.2.2我国高水平女子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内容安排我国国家网球女队主要训练内容仍然分为三大块,即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与体能训练。详见图 2网球运动员训练内容示意图。年度训练内容以实战对抗、战术性训练内容为主,年度各项训练内容的安排程序从基本技术一般体能过渡到特长技术专项体能到实战训练。众所周知,高水平网球运动员比赛中受心理的影响很大。国家网球队在训练中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心理训练的内容。

网球运动是一项对技战术和体能要求都很高的项目。技战术与体能训练的时间安排比重问题,一直是网球界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冬训期间课题组与国家网球队聘请的澳大利亚专职体能教练马克对此进行了探讨,他介绍:“职业网球选手可安排75%的体能训练,25%的场地技战术训练,因为职业选手的技战术基本定型,要继续提高或保持较高的竞技水平,体能训练是最好的办法……”。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全年都要参加比赛,应该怎样练。外教约尔说按三分论训练:即整体训练三分之一;专项、速度、力量三分之一;网球技战术三分之一。

我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全年各期都安排有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体能训练。如表3所示。

2006年度我国国家女网一队的训练指导思想是能力网球、速度网球、力量网球、攻势网球,并突出解决好能力网球,把全年系统的体能训练作为训练的突破口,进一步提出能力先行,技术跟进,风格对路,心态理顺,境界提升的发展思路。全年系统的体能训练除在第一周期备战澳网的冬训中大幅度提高了体能训练的比例,而且还在赛前期训练,以至全年比赛的全过程中适当安排了体能训练。总趋势为随着比赛的临近,单一的体能训练课逐步减少乃至取消,以技战术、体能和比赛相结合的综合训练课增加。

2.2.3我国高水平女子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运动负荷安排据国外研究结果,网球运动基本上是一种无氧无乳酸的运动,比赛进行时,运动员在大约70%的时间内需要这一系统供能;约有20%的时间需要无氧有乳酸运动,即通过糖酵解代谢系统供能;只有10%的时间内需要有氧供能。根据该项目能量代谢的特点,无氧系统供能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该项目运动员年度运动负荷安排主要突出接近比赛强度负荷量即无氧强度负荷量在全年度所占比例较大,且随着比赛期的临近负荷强度达到最大。

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全年训练天数因参加比赛的站数多少而不等,且越是参加比赛多的运动员训练时间越少,相对而言年度负荷也越大。如李娜2006年度(2005.11.7-2006.12.17)59周中用于集中系统训练时间只有19周(32.2%),其冬训期间一周训练课次数为10至11次,一次训练课时数为2.5 h左右;赛间调整康复训练时8周(13.6%);比赛时间为32周(54.2%),占的比重较大。

对网球运动员运动负荷的评定通常采用外部指标一般用运动员的运动时间、密度来表示,内部指标一般用心率及血乳酸来表示运动员的负荷强度。有资料将网球运动的大强度定为心率190次/min以上;中等强度定为160次/min以上;小强度定为140次/min以下。表4是国家女子网球队部分运动员冬训期间部分练习的心率统计。

总之,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年度运动负荷变化趋势是在较高强度与量的水平上,运动负荷强度与量交替呈波浪状,并体现出高强度负荷为主导。

3结论与建议

1) 网球运动属技能主导类项目,可以用博伊科和维尔霍山斯基等人依据 “生物适应”原理提出的“单元”训练模式和“负荷跳跃式转变”理论来指导网球运动员的年度训练。

2) 对职业选手来说,由于比赛场次太多,国外优秀职业网球运动员,多是以中周期和小周期为主的年度短周期形式安排训练。我国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也是采用多周期形式。

3) 我国国家网球女队训练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即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与体能训练。年度训练内容以实战对抗、战术性训练内容为主,年度各项训练内容的安排程序从基本技术一般体能过渡到特长技术专项体能到实战训练。

4) 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年度运动负荷变化趋势是在较高强度与量的水平上,运动负荷强度与量交替呈波浪状,并体现出高强度负荷为主导。

5) 建议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的年度训练、比赛安排更加科学实效,从而使训练与比赛安排真正达到手段与目的的有机统一,使竞赛与训练完美结合,以赛促练,调节好竞技状态,提高年度总体排名与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晋芳.抓住机遇 再接再厉 争取网球运动再上新台阶(第五届全国网球训练工作报告)[R].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2005,18.

[2] 国家网球队科技服务组.国家网球队2005年冬训科技服务工作情况总结[R].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2006.

第3篇

省级竞赛规程规定教练员、运动员未经省级注册通过的无参赛资格。因此,组织教练员、运动员认真及时参加省级注册是保证其顺利参赛的首要环节,也是必备步骤。省级注册每年组织一次,首次注册有以下程序:上报运动员基本信息采集指纹和照片签订注册协议书(未满18周岁由父母或法定监护人签订并按指纹)参加拍摄骨龄上报运动员注册协议书网上公示名单办理注册证。

已注册成功人员每年均需上报省局进行资格确认,不进行确认将被视为放弃注册权。确认程序为:向市体育局竞赛训练处上报确认运动员名单。

二、比赛报名

报名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而繁琐的工作,为确保准确无误,参赛报名应按以下程序进行:认真研究年度竞赛规程和省届运会有关文件教练员填报报名表训练科长审核各县区分管局长(市体校分管校长)签字盖章上报市体育局竞赛训练处确认(在报名截止日期3天前)上报省局青少年管理中心和承办单位。

报名表中领队人选的确定:凡以县(区)组队参赛的,由所在县(区)局分管领导担任领队;市体校组队参赛的,由市体校提出建议名单报市体育局竞赛训练处审定后确认;市县联合组队的,由市体育局竞赛训练处指定领队。

三、制定参赛预案

程序化参赛是顺利完成比赛任务的关键。各县(区)各训练单位要认真研究制定参赛预案,组织教练员、科研(医务)和管理人员集体讨论。要重点围绕夺牌得分点,全面细致地安排参赛各项工作,包括赛前训练及状态调整、往返赛区组织、参赛准备、赛中指挥、赛后小结、起居作息、生活管理等。比赛预案力求科学、全面、详尽,预见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各训练单位赛前要认真组织开展预案过堂,切实将参赛预案落到实处。

四、召开赛前会议

运动队赴赛区比赛前,各训练单位应选择合适时间(队伍出发前1-3天)召开赛前会议。参加人员应包括所在县(区)分管局长(市体校校长、分管校长)、训练科长、教练员、运动员、班主任及工作人员等。会议内容应包含:1、教练员汇报比赛的准备情况,提出本次比赛的预期目标。2、训练科长审核相关证件(运动员注册证、参赛保险、运动员二代身份证等有关资料)。3、运动员代表发言,对参赛表现作表态性发言。4、班主任对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作出合理安排。5、单位领导对参赛组织及安全管理等方面提要求。

五、参赛组织管理

年度比赛成绩直接影响下一年度比赛的公费名额的确定,因此各参赛单位应全力以赴每牌必夺、每分必争,赢取最佳赛绩。要按照市局的统一要求,建立参赛组织指挥体系,明确任务目标,细化工作责任。各训练单位领导要深入比赛第一线,开展思想发动,了解参赛情况,协调解决问题,指导参赛工作。要高度重视每场比赛的赛前准备、临场指挥和赛后总结等工作,精心组织好每一场次的比赛。要认真执行请示汇报制度,进入赛区后各项目领队要保持每天与市局竞训处的联系沟通,即时报告赛况(得牌得分或比分)等,对于重大的突出事件要立即向局领导报告。

六、搜集情报信息

比赛是我们检验训练效果、了解对手,分析情况、认清形势、研究对策的最好机会,2012年度比赛成绩就将代入省十八届运动会,因此各训练单位和运动队要高度重视本年度比赛相关信息(特别是主要竞争对手)的收集和整理分析。注意了解、掌握项目规程规则的最新变化,注意研究分析规程规则变化引起的各队实力变化,从而明确得牌得分重点和下一步工作方向。同时,比赛期间是与省体育局、各有关项目管理中心沟通联系的有利时机,也是向兄弟城市代表队学习和了解对手的一次极好机会。各训练单位和各参赛队要注意加强与省局、项目管理中心、兄弟城市、裁判员等方面的联系和沟通,主动处理好与兄弟市队伍的关系,及时掌握训练、比赛动态信息,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

七、反兴奋剂和赛风赛纪

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狠抓反兴奋剂和赛风赛纪,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体育道德风尚展示形象是

我们参赛的首要目标,各训练单位、各参赛队要高度重视反兴奋剂和比赛期间的赛风赛纪工作。通过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层层签订反兴奋剂和赛风赛纪责任状,把反兴奋剂和赛风赛纪工作落实到每一个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对重点项目、重点队员要明确专人负责。要严格遵守赛区各项规章制度,文明参赛;比赛中要尊重对手、尊重观众、尊重裁判,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力争取得精神文明和运动成绩双丰收。

第4篇

关键词:田径;田赛;竞技表现;新赛制

中图分类号:G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61-04

本文以世界和我国田赛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现场技术统计数据为信息源,对他们在年度比赛及大赛中竞技表现特点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加深对运动员在比赛中如何有最佳竞技表现这一现实问题的认识,并为我国田径协会推行赛制改革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借鉴。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收集了田赛各项目2003年世界排名前20及2004年我国排名前20名运动员年度比赛资料,及有关2004年奥运会比赛的信息资料。

1.2调查访问法在全国田径大奖赛及田径高级教练员培训期间,对我国田赛项目优秀教练员、运动员进行走访调查,听取他们对目前比赛、训练安排的意见。

1.3数理统计法运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和SPSS统计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并得出相应结果。

2结果与分析

本文拟从他们年度多次比赛中和大赛中这两个维度来分析其竞技表现的特点(图1)。

2.1田赛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年度竞技表现特点

2.1.1世界运动员参赛次数本文收集了2003年世界排名前20运动员年度参赛次数,并进行了常规数理统计(表1)。从表中可见:他们年度参赛次数多,项目间差异大,项目类群内参赛次数表现出亲缘性,如:跳高与撑杆跳高、三级跳远与跳远之间相差不大,并且跳跃的高度项目>远度项目的,投掷短距离项目的>长距离项目的。运动员个体参赛次数差异较大,他们往往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来安排适宜比赛次数。

前20运动员的资料,并与世界的进行对比绘制成均值对比图(图2)。

图2显示世界运动员年度参赛远远大于我国的,几乎是我国的2~3倍;对于我国田赛项目运动员来说(表2),女参赛次数高于男子的,次数较多的是我国目前优势项目和发展速度较快项目,如:女子铅球、撑杆跳高和女子链球;项目间并没显现出类群间的亲缘性。

2.1.3世界运动员参赛时间分布本文统计了世界运动员每月参赛次数(图3),图3显示,他们参赛集中在两个高峰期,室内赛和室外赛:冬季有长达3个月的准备期,接下来参加一定数量的室内赛,对前期的训练进行检验;再进行1~2月调整后,进入室外赛,运动员在此赛季持续时间(5-9月)长,赛事频繁,能连续多次参加比赛(一月内可多达7~8次)。总体而言,目前世界优秀运动员年度参赛时间分布类型主要有3种(图4)。

2.1.4我国运动员参赛时间分布本文统计了我国运动员2004年参赛时间分布(图5),从图中我们能直观地看到我国运动员主要集中在2、4、5月及7、8、9月参赛,其中4月份参赛达到高峰。与过去相比,近几年田径赛事已尽量集中安排,运动员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参赛热情,大奖赛参赛人数都在1 200人左右。但是与世界相比,我国运动员对室内比赛作用认识还不够,室内参赛次数较少,且持续时间短;并且我们参赛仍有较明显的季节性规律,赛事间隔时间较长,不利于运动员连续参赛能力培养。

2.1.5世界和我国运动员运动成绩波动特点本文对2003年世界及2004年我国运动员年度各比赛运动成绩资料进行了统计处理,通过归纳总结以下共同点:

第一竞技高峰在年度重要赛事中出现:如我国跳高运动员胡桐成绩(图8)高峰出现在当年重要的赛事上(全国田径锦标赛和全国大奖赛总决赛分别在5月、9月举行)。第二部分比赛是训练的内容:运动员年度运动成绩是波动变化的,他们每年参加比赛多,不再对每次比赛都进行专门准备,竞赛成为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部分比赛为大赛服务。

与世界相比,他们的不同点在于:世界运动员成绩波动类型呈现多样性,他们在年度赛事中,其竞技表现高峰有单峰(图7)、双峰(图8)和多峰(图9);并且他们的成绩高峰能多次出现,在连续赛事中表现好的状态。而我国运动员其成绩波动类型相对单一,以单峰和双峰为主(图6),成绩高峰少。运动员在运动成绩出现高峰时,后继无比赛,那么最佳竞技状态的体验少,其竞技实力也未得到砺练,这正是我国与世界的重要差别之一。

2.1.6世界和我国运动员年度成绩的稳定性本文通过计算世界和我国排名前20的运动员年度各比赛中运动成绩的变异系数,分析并比较了他们年度成绩的稳定性。表3显示,世界和我国田赛各项目运动员年度运动成绩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在0.02~0.3之间变化,世界运动员变异系数平均值大于我国。

与世界田径强国相比,我们的整体竞技水平和参赛次数都低于世界(图2),因此,我国运动员年度成绩所表现出的“稳定”是由年度参赛次数少及竞技水平低引起的,他们年度成绩变化是处在低水平的稳态。

2.2田赛项目高水平运动员重大比赛中竞技表现特点

2.2.1雅典奥运会田赛项目运动员竞技实力运动员历史最好、赛季最好成绩通常是作为衡量他们已有实力的标准,本文统计了田赛各项目比赛前八名运动员赛季最好、历史最好成绩,并与上届奥运会的成绩进行对比(表4),来分析他们所具备的实力。

本赛季的竞技实力=赛季最好成绩/上届奥运会最好成绩×100%

个人历史竞技实力=个人历史最好成绩/上届奥运会最好成绩×100%

表4显示,在本届奥运会中,田赛各项目第一名获得者的历史最好、赛季最好成绩都超过了上届奥运会,平均值分别是上届奥运会的100.20%和101.59%,说明目前世界田赛项目的整体水平是在提高的。本届奥运会前八名运动员历史最好成绩的均值已接近上届奥运会的,赛季最好成绩的平均值也达到了上届最高水平的98.69%,由此可见,运动员只有具有高水平的竞技实力,才能在奥运会这样重大比赛中获取名次,取得成功。

2.2.2雅典奥运会田赛项目运动员及格赛水平发挥本届奥运会上共有男子311人、女子314人参加了男女田赛共16个项目的角逐,平均有80%以上的运动员不能进入个项前八名,男运动员不足2.58%、女运动员2.55%能获得金牌。我们统计了运动员及格赛发挥率,并将决赛前六名与后六名运动员的发挥率进行对比,来分析运动员在及格赛时水平发挥状况(表5)。

及格赛发挥率(竞距)=奥运会及格赛成绩/赛季最好成绩×100%

表5显示,运动员在及格赛中需要发挥自己赛季最好成绩的97%才可能进入决赛;前六名运动员及格赛发挥率低于后六名的。前六名运动员自身实力强,运动员能轻松进入决赛而后六名运动员,由于自身实力相对低,他们必须在及格赛中全力以赴,如果没有充分发挥,就与决赛无缘。

2.2.3雅典奥运会田赛项目运动员决赛水平发挥我们计算了男、女和总体前八名运动员决赛发挥率均值(图10):

决赛发挥率(竞距)=奥运比赛决赛成绩/奥运会年度最好成绩×100%。

图10显示,运动员在决赛中要能取得名次至少需要发挥自己赛季最好成绩的97%以上;并且有助跑的项目发挥水平>无助跑的,跳跃项目的发挥率>投掷的;前八名部分运动员在比赛中还创造了本赛季或个人最好成绩,这些都表明了世界优秀运动员对自身竞技能力表现的高度可控性。

另外,女子成绩有较大突破:女子链球预赛中就出现了6破奥运纪录的情况,撑杆跳高前三名成绩也都超过了上届奥运纪录。因此,对于女子运动员来说,由于该项目发展速度快,运动员需要超水平发挥才有可能成功。

2.2.4雅典奥运会我国田赛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我国共有24人参加田赛项目的比赛,统计运动员的赛季最好成绩和历史最好成绩并与上届奥运会成绩进行百分比计算(表6),其平均值分别是:94.17%和95.29%,低于本届奥运会前八名运动员的平均值,由此可见,从运动员已有的竞技水平来看,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冲击奖牌的人数不多,整体实力仍有较大差距。

多数运动员历史最好成绩在及格赛标准处徘徊,他们要在及格赛中正常或超常发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进入决赛,我国运动员在此次奥运会及格赛上整体发挥率的均数为95.24%(表6),远远低于奥运会后六名运动员在及格赛上97.75%发挥率,仅有五名运动员进入决赛。进入奥运会的决赛,仅有张文秀和李梅菊决赛时的成绩高于了及格赛,其它运动员成绩低于及格赛成绩,表明我国目前田赛运动员连续比赛能力较低。

3结论

1) 在新赛制下世界优秀运动员年度参赛次数多,项目间有亲缘性;我国运动员参赛次数较多的是目前的优势项目和发展速度较快的项目,但与世界的相比仅是他们的1/3~1/2。2) 世界优秀运动员年度参赛时间的季节性已有所冲淡,赛事频繁、时间间隔短;与之相比,我国运动员室内赛较少,赛事时间间隔长。3) 世界优秀运动员其成绩波动类型呈多样性,成绩峰值出现频率高;而我国运动员其波动类型单一,运动成绩峰值出现频率低,运动员好的竞技状态未能得到巩固、发展,虽然他们年度成绩所表现出的稳定性高于世界,但这是由于其年度参赛次数少及竞技水平低的原因。4) 我国运动员整体竞技实力不高,迫使其在重大比赛的及格赛中就要全力以赴,低水平的稳态使运动员很难适应激烈的大赛竞争,表现出了其发挥失常、连续比赛能力低的弱点。

参考文献:

[1] 范文杰,周爱国,刘建敏.对第28届奥运会田径运动成绩的灰色预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06):847-849

[2] 黄武平,杜少武,赖光金.面向2008年奥运会女子新兴田赛项目的成绩预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06:71-73

[3] 徐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持续发展观[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01):65-66,72.

[4] 杜少武,黄武平,刘燕.我国奥运女子新兴田赛项目的忧虑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0:46-49.

第5篇

本年度的评选是“CCTV体坛风云人物年度评选”的第12届,在中国体坛的2015已经画上句号之际,体坛风云人物用十一个奖项,给予这一年最恰当的总结。

宁泽涛、刘虹分别摘得年度最佳男女运动员奖。先后在2015年获得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和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拉科鲁尼亚站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的刘虹,在与丁宁、范可新、傅园慧、朱婷、吴静钰的最佳女运动员竞争中脱颖而出,摘得该奖项。马龙、宁泽涛、苏炳添、孙杨、易建联共同竞争年度最佳男运动员奖,宁泽涛最终成为继刘翔和姚明之后体坛风云人物迎来的第三位年度最佳男运动员卫冕者。

重建中国女排、带领队伍重夺世界冠军的主教练郎平第二次获得年度最佳教练员奖。年度最佳团队奖同时被中国女排摘得,这是中国女排2011和2014年获奖之后第三次捧起年度最佳团队奖杯。郎平同时获得了本届体坛风云人物的评委会大奖。

年度突破奖实至名归,颁发给本次评选入选四个奖项的苏炳添――2015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男子100米第三名,首位跑进10秒大关的亚洲本土运动员;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第9名,首位进入该赛事百米决赛的亚洲本土运动员和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100米接力亚军成员。年度最佳组合奖同时被莫有雪/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摘得。

第6篇

关键词:职业网球运动员;训练周期;特征;网球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3-0079-06

Abstract:The research, by applying literature method, discusses the time division pattern of world top-tier professional tennis player case by case, and through interview and induction, studies on the features of training cycle for annual season and offseason tim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1) The length of match time intervals and competition results determines the time and cycle divisions for trainings during the match season. The training procedure is arranged with a combination of multi-cycle training and module training pattern. 2) Training at match intervals, as the connection of two matches, plays a transitive role and is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body state of player in a dynamic way; tactics, physical fitness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re coordinated during match intervals to ensure that players could engage in match with good physical condition; treating match during intervals as part of training to realize the coherence between training and match. 3) Offseason is the best time period for enhance physical fitness and improve skills and tactics; training load during this period varies in a gradually increasing way; match simulation training can help players adopt objective influence factors. 4)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and athletic intelligence is combined with skill, tactical

ATP赛季集中在全年的47周的时间,从1月初到11月结束,11个月中间在世界各个地区安排了177项级别不同的男子赛事,赛事与赛事之间为赛间期,11月底到来年1月初为休赛期。职业网球运动员在11个月间选择25个左右级别不等的赛事,通过参赛获得优异成绩,赚取积分,提高世界排名。网球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时间相互衔接,赛练交叉,赛事安排密集,训练分散,没有明显的训练期,呈现出“赛中有练、赛练结合”的职业网球项目特征。职业网球运动员将年度训练分为若干周期,训练过程贯穿于赛间期、休赛期,在每个周期有不同的训练内容、训练手段、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比例关系。科学的训练周期计划能够提高运动员训练质量,调动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在比赛中得到充分发挥。鉴于以上网球运动特点,本研究对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训练、比赛间隔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特征,为揭示职业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特征的共性与规律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世界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特征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网络、图书馆收集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的文献,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重点访谈了国家队教练员、天津队与山东省队教练员。访谈内容围绕世界职业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与比赛周期划分、赛间期训练特征、休赛期训练特征展开。

1.2.3 逻辑归纳法

运用个案与访谈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归纳总结出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训练与比赛周期特征的共性与规律。

2 优秀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参赛与训练周期划分规律

国际职业网球运动以年度为单元安排全年的赛事计划,运动员根据赛事时间、级别进行选赛、安排训练与比赛计划。

由表2可见,ATP职业网球177项赛事(包括大师1000赛9项、500赛11项、250赛40项、挑战赛116项)分布在全年的1月~11月之间,每个月份在不同地区举办2~3项赛事,比赛与训练相互交替,形成职业网球项目“赛中有练、练中有赛、以赛检训、赛练结合”的特征。职业网球运动员根据自身的竞技水平选择不同的赛事,制定赛前的训练计划,达到提高参赛质量、获得比赛积分、提升世界排名的目的。

表3是世界排名第1的德约科维奇2015赛季参加比赛时间、赛间期训练与休赛期训练周数,共参加16项赛事中,15次闯入决赛,拿到11个冠军,包括澳网、温网、法网3个大满贯,迈阿密大师赛在内的6个ATP1000赛事以及伦敦年终总决赛冠军。全年总共有16个训练周期,15个1~3周短周期训练,1个6周的短周期训练。赛间期训练周数为1周的有7个,占46.7%,赛间期为2周的有2个,赛间期为3周的有2个,赛间期为4周的有1个,背靠背参赛的有3个。可见1~4周的赛间训练是德约科维奇进行休息调整、训练的集中时间。

表4是世界排名第15的法国运动员西蒙参加的21站赛事,从1月4日~11月8日结束赛季。西蒙2015年参赛成绩只获得马赛250公开赛冠军,其他赛事进入8强、16强较多。年度总共有20个多周期性的1~3周小周期训练,1个9周的休赛期训练。西蒙参赛数量多,比赛被淘汰后,提前准备下个赛事,赛间期训练周数控制在1~3周左右。赛间期训练周数为1周的是7个,占33.3%;2周的是12个,占57.1%;3周的是2个,占1.0%。西蒙参加巴黎大师赛失利后,于11月8日开始进入休赛期,为下赛季训练与比赛做准备。

由表2、表3可知,世界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每年大约有25周为比赛周,1~11月之间运动员没有明显的间歇期。运动员选赛时间间隔长短、参赛成绩决定了运动员在赛间期训练时间的多少与周期划分数量,赛间期训练时间可能是1个周,也可能是4个周不等。

3 优秀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训练周期的探讨

3.1 年度训练以多周期、板块训练周期为主

现代周期训练明显地表现出“两极化”,最大周期发展为多年周期与年度周期,最小周期发展为“单元训练周期”,周期越分越细。ATP职业网球赛事较多,赛事间隔时间短,职业球员一年的参赛数量通常不会超过30个,优秀选手控制在20个左右。职业网球赛事以周为单位安排全年的比赛时间, ATP职业网球运动员每年以四大满贯、ATP1000赛、ATP500赛的时间来划分周期,从年初1月到11月之间,赛间期的训练也都以周为单元进行计划,时间为1周、2周或3周等进行小周期训练调整。11月之后到来年的1月初,8周左右时间为休赛期,年末休赛期是职业网球运动员训练、休息调整的最长时间。

传统训练周期已不适应现代网球训练和比赛的实际情况,由此产生了“板块结构”训练周期。“板块训练”是指一年赛季中,把赛间期作为短周期来制定训练计划,根据运动员出现的训练与比赛问题,在3~4周时间内有选择性地确定较少的素质和能力加以训练。“板块结构”训练周期能使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接受单一的,或者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有针对地提高竞技水平的某个方面,年度每个训练板块能够通过体能、比赛、生理生化等指标集中检验训练效果,为运动员接下来的赛事和训练计划提供帮助。ATP职业网球运动遵循“训练―比赛―训练―比赛……”的周期划分规律,高水平职业网球运动员一般按照多周期训练模式或与板块训练模式相结合来安排一年的训练过程。

3.2 赛间期训练特征

3.2.1 赛间期训练是两个赛事之间的衔接,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

ATP职业网球四大满贯、1000赛事以2周为单元,在2周内举办赛事,其他低级别赛事以1周为单元,在1周内完成赛事,同级别赛事、不同级别赛事可能会“背靠背”的举办比赛,也可能有1~2周的时间间隔。世界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每年需要奔波在世界各地,运动员在一项赛事结束后,会马不停蹄地飞向另一个赛事,适应各种时差、天气、饮食、场地、语言、出席赞助商和组委会等活动。利用赛间期训练阶段,教练员和运动员及时总结上一赛事经验,根据下一赛事类型与抽签对手打法特点,制定短期的、有针对性的技战术、体能训练内容,既要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又要争取下个赛事运动成绩获得新的突破。

3.2.2 根据运动员状态的起伏,赛间训练设计要有动态性的变化

动态训练模式能够促使网球训练由单一化走向多元方向发展,这种训练模式要求在每周计划确定的前提下,根据队员的训练计划完成质量和效果,结合伤病、疲劳情况不断修正每天体能训练和技术训练的比例,训练计划中包括基本计划之外的补充内容,以便随时调整训练的整体结构。世界网球发达国家先进网球训练理念对计划的要求,强调针对性极强的设计,而不是简单的安排,训练要有计划而不唯计划,注重根据训练对象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设计制定个性化计划。网球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突出训练计划的针对性与动态性,避免出现“即兴计划”“随意性计划”。

3.2.3 赛间期技战术、体能、康复训练协调搭配为主,保持竞技水平状态

依据运动员的身体状态,灵活安排参赛数量,以赛代练,如果运动员比赛强度和运动量比较大,赛间期训练主要以康复和体能训练为主。如果比赛强度和运动量较小,赛间期训练以技战术、体能为主。多周期与板块训练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坚持技战术训练、康复与体能训练协调搭配,保持运动员健康的身体从事训练与比赛。体能和康复要贯穿赛间训练始终,以适应多站次、多轮次的连续高强度比赛对选手身体能力的要求,同时有效避免伤病的发生。1~4周的板块训练能够集中解决技战术的小细节问题,参赛数量增多能够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运动智能。同时重视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与细节的关系,抓住小环节,寻求大突破,逐渐全面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

3.2.4 将比赛看做训练的一部分,做好赛练的连贯性

比赛是检验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状况的一种规范方式,是综合评定运动员运动成绩的高水平对抗表现形式。职业网球运动员把比赛要看做是训练的一部分,作为训练内容的延续,有时候高水平运动训练无法对运动员身体机能产生更强的刺激,必须通过比赛来促进运动员达到更高的运动强度与运动负荷。板块训练周期和比赛周期应作为一个整体,保持训练、比赛的连贯性,发挥训练与比赛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作用。

3.3 休赛期训练特征

ATP从2012年开始将休赛期延长至7周,休赛期能让运动员获得更多的休息时间并得以在两个赛季之间安排更多时间训练,来自ATP医疗服务委员会的分析,延长休赛期将帮助运动员从伤病中完全康复,并提升他们的体能、技战术等状况,为下赛季做准备,帮助运动员延长职业生涯寿命。

3.3.1 休赛期是加强体能、提升技战术竞技水平最佳时期

世界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根据年度参赛成绩的差别,决定年底休赛期时间的长短,运动成绩一般的休赛期时间较长,如表4西蒙冬季休赛期为9周;运动成绩较好的休赛期时间较短,如表3德约科维奇冬季休赛期为6周。优秀职业网球运动员休赛期基本在8周左右,休赛期训练内容主要是针对本赛季比赛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比赛中弱点技战术、体能、心理、智能等关键环节。运动员在训练前期2~3周以体能储备为核心,剩下的5~6周时间,训练内容要求有针对性的改进技战术弱点,加强优势技、战术的实施,全面加强运动员竞技水平,达到休赛期训练目的。例如2012年11月吴迪在法国网球俱乐部冬训,4周的休赛期训练重点以发球和体能为主。

3.3.2 休赛期运动负荷呈高低变化,负荷强度逐渐增加

运动负荷包括负荷量与负荷强度,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多少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性与运动员的需求而定。根据网球项目运动训练特征(如图1),为期6周的休赛期训练中,第1、2、4、5周的运动负荷是不断加大的,第3、6周的运动负荷有所降低,呈现高低起伏的变化规律。这样能使运动员的机体得到更充分地恢复,从而全力投入到比赛中。如图2以加训练强度的训练计划中,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呈现出强度走高、负荷量降低的走势。最后1周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强度相应的增加,训练强度要接近比赛中的负荷强度。避免连续安排大负荷课次的训练,大、中、小负荷的训练课应有机结合,以防止运动员出现过度疲劳。同时每天密切监控运动员机体恢复情况,边训练、边调控,以最佳的身体状态迎接比赛的到来。

3.3.3 模拟比赛场景训练,适应赛事的影响因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网球运动员选择赛事之后,在安排赛前训练计划时要考虑到即将面临的竞争对手打法类型,还要了解职业网球赛事客观影响因素。网球赛事每天只有比赛的开始时间,采用紧跟前场制,运动员要适应中午烈日、没有午休、晚上熬夜比赛等打破运动员常规训练时间模式的情况,模拟比赛场景训练能够促使运动员更快的适应比赛场地、气候、观众等影响因素。例如,2014年温网锦织圭和拉奥尼奇创造了凌晨2点26分的赛事最晚完赛记录。穆雷承认体能与训练强度是比赛失败的主要原因,休赛期在美国迈阿密训练基地湿热的天气条件下进行残酷体能训练,另外无法经常和世界上最优秀的球员训练,导致训练与比赛的脱节,无法达到比赛中的强度。

3.4 心理素质、运动智能与技战术、体能训练协调发展,贯穿年度训练计划中

心理素质与运动智能并不是孤立的训练,一定要与技战术、体能训练相结合,心智训练要贯穿在年度训练的整个过程中,只有在技战术对抗中、在体能发挥的过程中、在训练接近比赛状态的临界下,运动员才能表现出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坚定、自信心不坚决的情况。在训练接近比赛状态的情况下,运动员要长期接受心理素质与运动智能的训练,只有在高水平的训练、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运动智能才会受到良性的刺激,才能发挥出更加稳定的心理表现能力。不断强化运动员心智的培养,在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培养其战胜自我、战胜强大对手的信心和勇气,实现信心与竞技实力的同步提升。

4 小结

4.1 运动员选赛时间间隔长短、参赛成绩决定了运动员在赛间期训练的时间与周期划分数量。世界男子职业网球运动遵循“训练―比赛―训练―比赛……”的周期划分规律,高水平职业网球运动员按照多周期训练模式与板块训练模式相结合来安排训练过程。

4.2 赛间期训练是两个赛事之间的衔接,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根据运动员状态的起伏,动态性地设计赛间训练计划;赛间期技战术、体能、康复训练协调搭配为主,保持竞技水平状态,保证运动员健康地从事训练与比赛;将赛间期比赛看做训练的一部分,做好比赛、训练、比赛的连贯性。

4.3 休赛期是加强体能、提升技战术竞技水平最佳时期;休赛期的运动负荷呈高低变化,负荷强度逐渐增加;模拟比赛场景训练,能够使运动员适应客观影响因素。[HJ2.3mm]

4.4 心理素质与运动智能并不是孤立的训练,一定要与技战术、体能训练相结合,贯穿在年度训练的整个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李淑芬.优秀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70-75.

[2]王宏,李佳薇.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心理疲劳和运动成绩关系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6):68-72.

[3]陈晓英.对训练周期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再审视[J].体育学刊,2008,15(11):88-91.

[4]徐本力.对我国2008奥运选手奥运会赛前训练周期调控模式的构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437-441.

[5]戴亏秀,杨栋.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对网球上旋球发球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2):101-105.

[6]陈正,等.国家女网周课训练安排及训练效果实时监控分析[J].体育学刊,2007,14(3):103-107.

第7篇

一、前言

在全年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作为担任业余训练任务的县区级体校的教练员,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认识和探索少年运动员训练的分期问题,否则,势必直接影响其现在和将来的学习成绩及运动水平的提高。

二、分析讨论

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分期问题,从理论上最早是由前苏联专家马特维耶夫于1965年提出的。他主张根据运动员竞技状态变化规律,把一个大的周期划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三个时期。

分期问题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为运动员系统训练。循序渐进地发展提供了保证。

几十年来,这个理论促进了训练实践的发展,被普遍认为是安排训练的一条基本原则。(见表1)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对于作为后备力量的县区级体校的少年运动员来讲,分期问题的严肃性应当不亚于专业运动员。

(一)县区级体校少年运动员的训练目的有别于专业运动员

专业运动员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在大赛中争名次、夺金牌、创纪录,训练中更多地突出的是专项。专业教练员必然紧紧围绕为提高专项成绩来制定和实施训练计划。县区级体校少年运动员则不同,我们训练的目标是准备在几年乃至十几年后的大赛中争名次、夺金牌、创纪录。我们目前参加比赛的目的是对教学训练大纲执行情况以及教学训练效果的检验,因此,在全年训练过程中一个周期各训练时期的划分,其指导思想应立足于打好基础,着眼未来。

(二)县区级体校少年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有别于专业运动员

专业运动员的训练习惯按照季节变更划分训练周期。县区级体校少年运动员则不同,我们正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我们所训练的对象,除了参加业余训练外,还得完成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任务,并进行期中、期末考试等。

为了使孩子们既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又能保证全年运动训练的系统性,我们试图围绕学校的学习活动时间安排训练节奏,使训练分期问题具有了极为特殊的意义。

(三)县区级体校少年运动员的比赛任务有别于专业运动员

专业运动员往往依据往往依据要参加的国内外大赛举办的具体时间安排相应的训练周期。县区级体校少年运动员则不同,我们是借助于各级传统赛事检验自身的运动能力和训练水平,诸如,5-6月份的各级选拔赛,7月末8月初的省级优秀苗子赛,以及10-11月份的校际比赛等。

鉴于以上各点,再考虑到少年运动员生理、心理状态等特点,我们提倡由三周期体现每个训练年度的训练分期。(见表2)

总而言之,全年训练计划的制定,无论如何分期,都要在上一个训练年度的基础上进行,而每个训练周期结束,又要认真地总结经验,使下一个训练周期在上一个周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状态水平,从而逐步接近既定目标。

三、结束语

3.1 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分期问题的最大优势在于为运动员系统训练、循序渐进地发展提供了保证。

3.2 由于县区级体校少年运动员在训练目标、训练时间和承担的比赛任务等诸多方面有别于专业运动员,故提倡以三个训练周期体现每个训练年度的训练分期。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编著:《全国青少年田径教学训练 大纲》,中国田径协会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