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三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2 15:05:41

序论:在您撰写高三历史教学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近几年的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探索高三历史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的能力,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训练,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二、教学任务安排

   时 间教学任务内 容

   2011年9月~2012年2月基础知识复习历史必修一、二、三

   2012年3月~2012年5月选修、解题技巧训练选修与练习

   2012年5月~高考前综合训练、回归教材、考试方法技巧学生看书、教师辅导

   三、教学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础,充分研读考纲,“突出主体、强化主干、注重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理清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解题的方法。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适当加强历史学科思想教育功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持久的精神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研究考试说明,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精选精练,不搞题海战术,讲究实效。

   5、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B级率上能有再突破。

   6、使学生了解并能初步运用最新的史学观点解决问题。例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和社会史观等。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针对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今年采用二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 狠抓历史基础知识,“突出主体、强化主干、注重方法”,使学生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并进一步加强对历史基本观点、基本概念的训练,培养学生学科的思维能力。(到第一学期期末结束必修三本书的复习工作,明年“一模”前复习完选修两本书,并适当练习,迎接“一模”考试。)。

   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主要是专题复习,进行知识的整合,按照线索归纳、理清、分析、综合知识,使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方面组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特别是对于考试说明要花大气力来研究,究竟要掌握哪些,掌握到哪种程度,要把近几年的高考题目作为导向,作为例题,让学生体会。对于高考试卷更要花气力研究,要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分析研究试题命制的意图,要考察的知识点、要掌握的能力。还有2012年高考的一些趋势以及可能要考查的知识点等。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

   5、精选精练。在以往的经验中,多练才能出成绩,这种观点在增效减负大背景下,在时间不再像以往那么充分的情况下,显然已经不太现实,因此,精选题目进行精练已经是大势所趋。教师要精选相关试题,大胆舍弃一些重复低效的题目。既减轻学生的负担,由可达到重点突破的效果。

   6、精讲,提高试题评讲的有效性。试题讲评要及时,发现问题要立刻解决。二要有针对性,不能单纯地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7、要经常性地与学生沟通交流,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教学上的调整。要多关注那些中档乃至暂时落后的学生,经常给与他们鼓励与督促。

  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二轮复习从2017年3月开始至5月中旬结束。复习担负着承前启后、巩固提高的重任,是高三备考复习的关键阶段。

   一、指导思想

   1、突出三条主线:即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文明。抓住两个重点:农业文明时代(古代的中华文明)、工业文明时代(近现代英美法等西方国家文明)。突破一个难点:三个领域的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提高学科内的综合能力。

   2、强化三个意识:“通史意识”、“世界意识”、“现代意识”。“通史意识”要求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世界意识”要求把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置身于世界的角度来考察,立体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现代意识”要求以当前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切入。

   3、从“四情”(“四情”是指考情、学情、材情、轮情,是设计复习内容的主要依据。)实际出发,明确复习内容设计的要求,提高复习内容的针对性。依据“考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内容范围,习题、试题的题型、类型;依据“学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内容的重点、难易;依据“轮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内容的起点、多少、快慢等;依据“材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内容中的基础知识。

   二、备考基本策略与措施

   (一)内容设计策略

   内容设计要解决好复习专题内容的范围、结构、层次、重点、数量以及呈现形式、课时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要明确基础知识的范围,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为此,要依托x省《考试说明》与教材,逐步细化高考考试知识的范围,即依据《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范围”确定复习知识的“点”,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确定复习知识的“线”,依据教材中“目”的内容确定复习知识的“面”,做到分解有据、有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基础在处理复习知识“面”的具体内容时,应主要依据人教版教材来进行,对岳麓版、人民版教材的相关内容可以进行适度整合,但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对教材知识的整合要由厚变薄,去粗取精,做到要点系统准确、概括简练。

   2.要保障复习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复习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结构、训练题目、方法技巧三方面。二轮复习的知识结构,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依存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但另外还应包括一些延伸性的、隐性的知识。

   3.要适度拓展复习内容。适度拓展复习内容,主要是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历史学科的时空范围,建立起与社会现实、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

   第一,要找准热点,范围适当,要与政治、地理学科结合,联系当前社会和世界上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来选取。

   第二,要找准切入口,特别是要有历史知识的依托,否则就等同于政治学科的时政热点,就会出现假、大、空的现象。

   第三,热点专题的知识结构要全面,要有相关背景材料,要有相关历史知识,要有相关训练习题。 要防止四种导考“不到位”现象:盲目拔高现象、简单重复现象、贪多求全现象、放任自流现象。

   4、对复习内容要分解、取舍适度。为便于课堂实施操作,要将以上各方面的相关内容加以整合分解,确定一系列以课时为单位的课题。根据二轮复习时间短的特点,确定适合学情、班情、校情的课题的数量。取舍课题要突出重点,重点一是指基础知识中的重点问题, 二是指学生知识中的薄弱环节。二轮复习中,基础好的学生要重点突出如模块间的联系、阶段特征、规律性认识等内容的学习。

   (二)过程实施策略(略 )

   (三)能力训练策略

   要抓住关键,规范训练,精心讲评,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即应考能力与技巧。 1.训练是提高学生应考能力的主要途径。

   训练题目的设计包括巩固性训练、拓展性训练、模拟性考试三部分。题目的设计应体现高考命题思路与要求,尽量模仿或超越高考样题、样卷,从内容到形式保持基本的相似性。题目设计的途径一靠自主创新,二靠改造利用,三靠拿来主义。其中,改造利用应是主要的方式,要严把审题关,要特别注意各地市统考试题的搜集、利用。今年要注意研究性学习类题目、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类题目的设计与训练。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都要有明确、准确、精练的答案或文本资料。

   在保证训练题目科学性的前提下,二轮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训练的

   规范性:一是各种训练要适度,要“精练”,应提高训练题的质量,控制训练题的数量,不要搞题海战术,巩固性训练、拓展性训练、模拟性训练都要少而精;二是训练方式要灵活,各种训练要求有所区别,巩固性训练可当堂处理,可采取口头提问、笔答、板演等形式,拓展性训练包括专题训练可量力而行,由学生自主决定;三是模拟考试要到位,要定时定量,从内容到形式都应体现高考的特点与要求,特别要重视指导学生规范使用答题纸的问题。各种训练都应重在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方法技巧、卷面安排以及书写规范等内容。

   《高三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

   精心讲评。要做到肯定成绩与指出不足相结合,点评、自评、互评相结合,面向全体与个别帮扶相结合,讲评与补偿相结合;要做到方法技巧指导、点拨到位,能够举一反三。要克服机械讲评、简单对答案的现象。

   二轮复习中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不能简单地归纳讲解各种题型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要在影响学生解题的内容词、条件限制词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上归类、比较。问答题题目中所含有的概念大致有两类:一是历史学科中常用的社会科学概念;一是历史学科试题中常用的限定解答内容和方式的概念。对这些概念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了审题的质量和答题的效果。对以上概念,应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和掌握,并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和运用,要运用以往的高考题作例证,加强实用性指导与训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成绩,力争在优秀率和有效分上有所突破。另外还应将解题方法指导与帮扶结合起来,因为许多帮扶

   对象是因为解题技巧不灵活而影响成绩的。 以上计划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可作微调。

   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本学期历史教研工作要继续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继续树立与时俱进知难而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进一步确立“以研促教”的思想,努力执行贯彻好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思路,结合学科特点,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以《历史课程新标准》为契机,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为宗旨,努力学习不断探索。针对我市学科师资现状,通过多种途径,以研育师,加快提高教师素质,为推进我市素质教育的深化而努力。

   为此,在历史教研活动中追求以下四个原则:①教材培训实效化;②教研工作课题性化;③教研活动专题化;④教师培训能力化。从而充分发挥教研室积极指导作用。

   一、教材培训实效化

   以课程改革以及新教材的实施使用为契机,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突出培训工作,注意培训的实效,把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在实施时,必须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载体,以活动为纽带,以管理为保证,以质量为归宿”。忠实地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积极建设好校本课程,保证课程改革实验的完整性;组织好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不断探索课必中的问题,把握好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新教材的操作规程;加强管理,能把课程理想转变为理想课程,把政策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的习得课程;按规律,扎扎实实抓好质量,使课程改革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注重教学骨干的培养,实行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努力做到课改工作研究化,课改研究过程化。

   二、教研工作课题化

   历史教研活动要立足于为全面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奠定基础,立足于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和文化业务素质,立足于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基于这三方面的认识,寻找历史学科师资状况和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难点,按教育科研的规范和要求,开展课题研究,重视经验的提升和规律的总结推广和应用,真正实现教研室提出的“以研促教”的工作要求。本学期我们要结合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改革,通过专题和课题研究,来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这样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及水平。为使教研工作课题化,我们确立工作目标是:

   ①继续以苏州市级课题“中学历史学业成绩评价模式探索”研究为抓手,努力探索历史教学改革,提高实验学校教师的组织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将课题研究方向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大教学时空,增强实践性,力求突出课题阶段性成果的实效性和示范性。

   ②针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工程,结合教研活动,本学期我们要求吴江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每人必须确立或参与一项教研教科专题研究,将课题由课题组辐射到全体骨干教师,以骨干教师来带动本校本组学科教研工作,从而形成校校有课题,教师人人都参与的课题研究的氛围。

   ③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课题研究的科学含量,力求教研工作课题化有一个阶段性成果。近几年我市历史教研成果显著,新人辈出。为提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我们准备将具有实践价值和理论水平的课题成果或教学论文汇编成册,供全体历史教师学习和参考。

   三、教研活动专题化

   针对以往教研活动存在着弊端和不足,本学期教研活动力求实效性和针对性,每次教研活动都确立一个专题,注重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堂改革、实践性课题课程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下功夫,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活动形式,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益。教研活动专题化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2篇

2021新学期高三物理教师的教学计划

本计划制定的目的:

(1)培养学生对中学物理基础知识(基本物理现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的了解、理解、掌握及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形成物理概念、探寻物理规律的能力。

(3)争取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教学进度:

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的几点措施

1、 处理好课时较少与内容较多的矛盾

(1)优化教学过程

(2)优化教学方法

(3)合理安排时间,计划安排时间

(4)不减进度,把握难度

2、 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应使理科必修的内容,达到过去高考第一轮复习的水平。

(1)应重视对高考大纲所要求的有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深化

(2)认识基本概念,对联系紧密、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正确区分

(3)对基本规律,明确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力争解决高考物理所涉及到的常见问题

3、 为适应近几年高考改革的趋势和命题特点及理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基础,提高能力

基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的物理思想。

能力(理科综合考试目标)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命题指导思想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联系实际,扩大学生视野

切实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拓展物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习题教学要更多地联系实际。

(3)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的六大功能: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突破重点难点,理解物理概念;形成物理图象,认识物理过程;启发学生思维,增强探索精神;培养观察能力,掌握实验技能;养成良好习惯,学会科学方法。

(4)适当做一些信息题(提高审题能力和建模能力)

2021新学期高三物理教师的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高中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高三年级将进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为了配合高三的总复习,学校统一订购了由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浙江专用《志鸿优化系列丛书物理优化设计》作为高三复习教材,该书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以《20xx年云南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编写,作为本学年参考用,本学期拟定完成本书的第一至第十三章的第一轮复习。

(二)学情分析:

1、课堂情况:由于是高三年级,即将面临着高考的选拔考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所以课堂纪律比较好,都比较认真地听课,自觉地与老师互动,完成教学任务。

2、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大多数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各章各节的知识点尚处于分立状态,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识解决相应的基本问题,所以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3、解题技能:利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综合问题的能力很差,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还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与任务

加强和利用知识点的复习,尽快帮助学生把各章分立的知识点建立成为网状的状态,掌握物理思想的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具体地说:

1、知识方面,应达到熟练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即看到一个题目以后,题中包含了哪些知识点要一清二楚,不能模模糊糊,并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要清楚,

2、技能方面,主要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到常规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3、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在物理美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方法与措施

1、面向全体,分类指导。从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层次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满腔热情地使每一位学生在高三阶段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第3篇

高三物理下学期教师的教学计划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对我的信任,让我这个尚无经验的年轻人担任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深感压力很大的同时我也意志坚定,相信只要足够努力肯定也会取得好的成绩。假期时我向资深教师进行请教,和以前的同学进行探讨,听取多方意见,根据自己以前学习过程中的感受,结合我校自身学生的情况制定了如下的教学计划。

一、复习安排

1、高三物理总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xx年x月至20xx年底,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训练。

主要针对各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复习的重点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第二阶段 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按知识块(力学、电磁学、光学、物理实验)进行小综合复习训练。

主要针对物理学中的几个分支(力学、电磁学、光学)进行小综合复习,复习的重点是在本知识块内进行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与理解,基本规律在小综合内的运用(包括物理实验拔高)

第三阶段 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进行学科内大综合复习训练、模拟测试

主要针对物理学科各个知识点间进行大组合复习训练,复习的重点是进行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的辨析、重要规律的应用

2、每个阶段的具体操作。

(1)一轮复习

按照单元复习,每一单元分为若干节,每节内容按照三个层次递进式展开。

第一层次:学生回归课本,重温基础知识,进行初步的基础训练,旨在回顾、重温知识,进行热身活动。

操作:针对有的学生不愿再看课本,利用练习册知识回顾题和基础训练题,学生利用自习时间完成,在这里,学习册起到了督促学生看课本,检查学生看课本的效果的作用。

第二层次:

1.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强化讲解,并配备跟踪训练题强化巩固。

2.经典题型的分析与变式训练。

操作:在备课时,我一般会做基本资料上同一章节的题目,把本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理出来,形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并进行相应的跟踪训练。

体现重点知识重点讲、重点练,强化教师的点拨指导作用;选取经典题型与学生分析(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进行相应的变式训练(选取相同、相近的模型或相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一题多变,可以变条件,可以变设问。

因为很多高考题就是在旧题的基础上变化来的,一定要注重一题多变。开始,教师引领学生变,逐步由学生自己主动的寻求变。

如果学生能够自己主动的寻求变,而且通过思考得到解答,并从题目中总结做题的步骤和方法,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灵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是大有帮助的。

第三层次:精选有各种代表性的习题进行以提升能力为目的的强化训练,旨在提升能力。

操作:精选习题,学生利用自习时间限时完成。教师批改。课上下发,对于错题,先由学生讨论交流,对于共性问题,最后由老师点拨、指导。

每一单元完成后,一定要组织一次单元测试,评卷,讲解。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业能够及时评价与反馈,检查学生对本单元的掌握情况。

(2)二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以后同学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查漏补缺,扫除了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

在第二轮复习中,以专题复习为主,突出知识的横向联系与延伸、拓展,在解题方法和技巧上下工夫,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学科素质得以明显提升。由于理综高考中物理试题数量有限,不可能覆盖高中的全部内容,但重点内容、主干知识一定会考。

我利用平时空余时间将近几年的高考物理题进行研究,整理归纳,从中发现共同的部分,总结规律,有针对性的,目的性的进行训练。同时在这个时候要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我们讲的再好再完美,那是我们的知识,变不成学生。

要想办法将其变为学生的。在第一轮的基础上,学生对于各个物理知识已经了解,但这时候的知识就像许多散落一地的珠子,我们要让它更好,我们得一条线把这些珠子进行串起来,对于这些知识也是,得把其进行串,串的这个是必须交给学生来做,由学生自己一点点自己归纳,找出来龙去脉和关联。让知识点变成知识块。

还有在做一些相对有难度的综合的题目时,做完后或老师评讲后一定要再回过来看看思路,理思路,慢慢就会有感觉。

另外在一轮二轮过程中就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去做一些套题,这样既可以避免知识前学后忘又可以使学生尽早进入状态。

(3)三轮复习

前面两轮复习下,知识点层面上的问题不是主要问题了,主要就是训练学生进行理化生三科综合卷的练习,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严格考试和分类讲评.此轮复习从审题,答题,自我检查和草稿纸的分配都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辅导,让学生习惯于这种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做题技巧和拿分技巧。

二、在非智力因素的方面做工作,提高成绩

有人说过,在不管什么样的拼搏当中,能够取胜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非智力的,比如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一定要要求学生多运动。还有高考一直以来都是家庭、社会各个方面最为关注的,加上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一个孩子,父母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生心里压力也比较大,经常情绪容易受到影响,所以作为老师不仅仅要在知识方面要帮助学生,在生活精神方面也要给与学生多的关怀。

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层次以后不同的发展方向,将他们分成组,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要求,平时多找他们谈话,多鼓励他们。给予他们关心,让他们感觉到被理解,这条路上他们不曾孤单。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迎接挑战。

同时,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也拉近了自己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接纳喜欢,这样对我们的教学工作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上是我对这一年物理教学的计划,由于经验不足,计划的不足之处在今天的交流会后和这一年教学过程中,我会及时做出调整改进,争取在明年的高考中可以让学生有个满意的成绩,让自己有个无悔的记忆。

高三物理下学期教师的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继续执教高三1、2、3班物理选修课,本人能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试卷、讲评试卷,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以后能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完成教学进度。

二、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考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物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较灵活。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商讨综合科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知识点和练习。

(二)针对物理课上的教学问题展开研讨,制定和及时调整对策,强调统一行动。另外,到外校取经,借鉴外校老师的经验,听取他们对高考备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效果明显。

(三)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课堂组织学习他们的教学思路,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三、对尖子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远离学习上的困扰,轻松迎战高考。

五、构建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

物理学科知识主要分力、电、光、热、原子物理五大部分。

力学是基础,电学与热学中的许多复杂问题都是与力学相结合的,因此一定要熟练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便在复杂问题中灵活应用。力学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振动和波。

静力学的核心是质点平衡,只要选择恰当的物体,认真分析物体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来解决即可。

运动学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几种特殊运动。基本概念中,要区分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速度、速度变化与加速度。几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直接解决;稍复杂的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只要将运动正交分解为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再运用匀变速公式即可。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要知道,它既不是匀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也不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解决它要用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

力学中最为复杂的是动力学部分,但是只要清楚动力学的3对主要矛盾:力与加速度、冲量与动量变化和功与能量变化,并在解决问题时选择恰当途径,许多问题可比较快捷地解决。

振动和波是选考内容,这一部分是建立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之上的,只不过加入了振动与波的一些特性,例如运动的周期性(解题时要注意通解,即符合要求的答案有多个),再如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等等。

电学是物理学中的另一大部分,可分为:静电、恒定电流、电与磁、交流电和电磁振荡、电磁波5部分。

静电部分包括库仑定律、电场、场中物以及电容。电场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是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和能量变化是比较具体的,因此,引入电场强度(从电荷受力角度)和电势(从能量角度)描写电场,这样电场就可以和力学中的重力场(引力场)来类比学习了。

但大家要注意,质点间是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而点电荷间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关于电势能完全可以与重力势能对比:电场力做多少正功电势能就减少多少。为了使电场更加形象化,还人为加入了描述电场的图线———电场线和等势面,如果能熟练掌握这两种图线的性质,可以帮助你形象理解电场的性质。

场中物包括在电场中运动的带电粒子和在电场中静电平衡的导体。对于前者,可以完全按力学方法来处理,只是在粒子所受的各种机械力之外加上电场力罢了。对于后者要掌握两个有效的方法:画电场线和判断电势。

恒定电流部分的核心是5个基本概念(电动势、电流、电压、电阻与功率)和各种电路的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串并联关系。特别强调的是,基本概念中要着重理解电动势,知道它是描述电源做功能力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以通俗理解为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一库仑正电荷从电源的负极推至正极所做的功。对于功率一定要区分热功率与电功率,二者只有在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时才相等。欧姆定律的理解来源于功能关系,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适用条件。

电与磁的核心是三件事:电生磁、磁生电和电磁生力,只要掌握这三件事的产生条件、大小、方向,这一部分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这一部分的难点在于因果变化是互动的,甲物理量的变化会引起乙物理量的变化,而乙反过来又影响甲,这一变化了的甲继续影响乙……这样周而复始。

交流电这一部分要特别注意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电功率的因果关系,对于已经制作好的变压器,原线圈的电压决定副线圈的电压(电压在允许范围内变化),而副线圈的电流和功率决定原线圈的电流和功率。

电磁振荡、电磁波部分的难点在于L C振荡回路中的各物理量变化,只要弄清电感线圈和电容的性质,明确物理过程,掌握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问题就不难解决。

在物理学科内,电学与力学结合最紧密、最复杂的题目往往是力电综合题,但运用的基本规律主要是力学部分的,只是在物体所受的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外,还有电场力、磁场力(安培力或洛仑兹力),大家要特别注意磁场力,它会随物体运动情况的改变而变化的。

六、高三复习策略

1、全面复习,打好基础,降低难度,以不变应万变。

高三复习要设法落实每一知识点,强化学科双基,只有强化双基才谈得上能力,谈得上多元目标。由于时间紧,带领学生复习应重在概念、理论的剖析上,侧重在核心和主干知识的基础上,落实每一个知识点。

2、指导学生,学会复习,提高能力。

学生应自觉编织知识网络,自己总结,强化用已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再进一步提高到用新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理综物理考试虽然考查得比较基础,但题目比较新,基本上是没有做过的原题,故学生应该掌握总结、检索、迁移、演绎、推理和归纳等学习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创新、质疑,强调联系实际,强化实验。

建议在高三复习阶段重做高中阶段已做过的重要实验,开放实验室,但不要简单重复。要求学生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已做过的实验,要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同时要求在实验中做到“一个了解、五个会”。即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会控制条件(控制变量)、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并会根据原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带复习,设计新的实验。

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明确认识结论、过程和质疑三要素,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打下基础。学会正确、简练地表述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结论,特别是书面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多视角地观察、思考、理解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问题,学会知识的应用。

4、严格规范,认真审题,减少失分。

第4篇

2021年高三物理老师一学期教学计划

一、工作思路:

物理课本教学任务已经完成,结合我校学生水平低的现状,从打好基础提高考试能力着手,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稳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争取有几位同学物理高考成绩达到 60 分以上,高考平均成绩达到 30 分。

二、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根据课程安排,秋季要完成一、二轮复习的教学任务,按照教务提供的《步步高》夯实基础,查漏补缺,稳扎稳打,扎扎实实搞好基本知识的复习。

(二)学生学情分析:这届高三学生是我到学校来理科人数第一次超过了 30 人,其中有 4 位女同学。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有求知欲望,但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大部分学生课堂上在睡觉和玩手机,不能和教师互动,全学期几乎不交作业。物理公式几乎不记,课上上不动手就等老师讲解的几个题。因此谈不上独立地形成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独立分析物理过程,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等。

三、教学目标与任务

认真学习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根据新课标的考纲,认真组织教学。

其中完成:专题复习分项突破;高考分析能力引导;模拟试卷讲评;能力检测。

让学生通过模拟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高考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高考。

四、方法与措施:

1 、面向全体,分类分层次指导。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材施教。

2 、抓好基础教学,注意能力的培养。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强调理解,掌握好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题,独立分析物理过程,独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轮基础复习:在 9 月 10 月。

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复习 11 月 1 月。专题一:力与运动;专题二:圆周运动;专题三:电路综合;专题四:电场与磁场综合;专题五:物理实验。每个专题安排两个周。

第三轮综合复习: 2 月 3 月。包括综合训练 10 次,模拟考试 20 次,回归书本,学生反思学、查漏补缺对照。

第四轮模拟考试: 4 月 5 月

2021年高三物理老师一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高三物理复习备考工作,使复习备考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的聪明才智,真正做到夯实基础,提高能力,素质提高,应考自如,做到:

(1)帮助学生构建并形成知识和能力网络体系;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和实验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价值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现状

(一)学情分析

1、基础知识不扎实、遗忘快、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2、学生的迁移能力缺乏,灵活地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3、解题的规范性较差,学生还没有建立规范解题意识,或者说平时的要求松了点。

4、对实验重视程度不高,基本技能过关率不高,实验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5、女生畏惧物理的心理严重。遇到计算题不认真分析、不结合平常所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选择题解答往往落入圈套而错选,实验题在没有搞清原理的情况下去解题往往得不出正确答案。

因而我们需花大力气培养学生探求物理规律,解题方法,提高物理复习效率。

(二)教情分析

我校高三物理复习教师做到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把握。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记忆,查补知识缺漏的能力。

复习采用单元结构教学法,并初步构建了“单元结构复习”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单元→梳理→辨析→运用→深化

在导入复习课内容后,通过梳理建立单元知识网络,并通过辨析、运用,进而达到深化提高,梳理是单元结构复习的重要环节,辨析是在梳理的基础上对重点和难点的再加工,而通过运用和深化,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深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上我们做的还不是很好,不能将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和科学技术素质等五个方面的培养,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落实。

三、复习目标

第一轮复习要帮助学生“精确、完备”地理解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构建所有高中阶段的物理模型,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从而正确地运用它们解决物理问题。加强“主干”和“核心”知识的复习,熟练地掌

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滚动复习达到“查漏补缺”、“整体把握”、“能力提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科教育让全体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训练,以及德育的渗透,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必要基础。

在江夏区教研室以及武汉市教科院组织的各次统一考试中,各批次有效分上线人数超额完成目标数,特别是一批上线人数达到目标数的200~300%,高考成绩更上档次。

四.教学标高

1、 实验班标高

总的原则是:在最主干的力,电及力、电综合上适当地“深挖”一点,但范围应控制在中等生以上,就日常教学而言,应避免“三高”:高起点、高难度,高密度,应摒弃“三做”:陈题死做,活题呆做,难题大做;提倡“三解”:陈题新解、难题精解、活题巧解。

2、 重点班标高

立足基础,着眼能力,做好选择题,实验题和高考第一个解答题的训练,精讲精练。

3、 普通班标高

立足基础,知道知识的联系。做好单选题,多选题选好确定的选项。做好实验题,尽量做好这个3—5选修题。

五、、看高考试题,明确高考方向

我省20xx高考理综物理试题是新课标高考第四年,在试题中逐步地加大了估算、应用和读图等类型的试题,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有目的地训练这些能力,教师在复习中要善于将生活中的物理情景转化为同学们的熟悉的物理模型的能力,之后在简化的物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计算。同时可以看出新课标高考不寻求热点,很多经典模型在考试中出现,但对思维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通过对高考物理试卷的'评价,特别是对高考物理试卷的分数结构、内存结构、难度、区分度等进行量化评价和建立在统计数据基础上的质性,总体说来,试题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考查。在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的同时,通过生活、生产和科技相联系,巧设问题情景,回归经典模型,降低试题难度。在考查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应用数学、实验等五大能力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力度,突出了新课程的引领作用。在不同题型设置中体现不同要求。总之这套理综试卷物理题特点:保持稳定,适度创新;立足主干,突出能力;贴近生活,关注科技;探究有度,开放可控;科学选拔,彰显公平。

六、复习要求

1、立足课本,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基础,循序渐进。全面、系统、完整地复习所有必考的知识点,重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做到重点突出、覆盖面广。

2、认真学习和理解考纲,仔细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题,准确把握知识标高,控制好教学的难度和坡度。

3、钻研教材,狠抓常规教学,落实好备、教、批、辅、改、考、评等各个教学环节,做到精选、精练、精讲、精评。

4、加强方法教学和规范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探究,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使之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进行实验设计,提高实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加强集体备课和集体研究,利用校本教研活动积极参加说课、听课和评课,互帮互学,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提高,以研促教。

6、要关注各地高考信息,随时了解最新动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

7、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学生多沟通,及时进行反馈,让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所成。

8、加强督查的力度,狠抓教学的过程管理,课内课外的训练要充足扎实,要定期督促,单元测验、讲评和订正要严格把关,落实到位,提高教学的绩效。

9、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高考试卷中也占有比

第5篇

一经济地理学概述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它所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为什么经济活动在地球表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虽然经济地理学家将人类的经济活动看作是如同地质活动、气候变化等一样的地表现象,但该学科的宗旨却是研究如何使经济活动更符合自然、地理的规律,符合亘古不变的发展原则,如何在固定的地理因素上发挥其效用的最大化。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教育也不外乎是一种经济活动和行为,并已经纳入“准公共产品”的范畴。从这个角度考虑,用经济地理学来分析不同地区间高等教育的区位差异、资源差异乃至水平差异等等就理所应当了。这也可以说明笔者为何将长三角高教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一区域性教育发展战略视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并加以解释了。将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理论应用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国内外已经有先驱在进行尝试,并衍生出“高等教育经济地理”的思想,力求将高等教育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正如荷兰蒂尔堡大学经济地理学教授罗伊·拉坦(RoelRutten)曾经所作出的断言那样:“高等教育经济地理研究正徐徐拉开帷幕。”

二经济地理学六大原理对长三角高教区域特征及战略规划的解释

长三角地区的这一高教一体化战略是从针对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一系列创新性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开始的:三省市率先进行区域性教育合作法律法规建设;率先探索高等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办学模式改革;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优质教育资源数据库、网络平台;建立高水平教育资源对等开放联盟、共建长三角地区高校课程联盟;在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市场,鼓励民间投资等等。

基于以上具体措施,长三角高教综合改革试验区计划通过教育联动区域覆盖面的“三次扩张”战略,以逐步扩大长三角教育合作及联动发展区域。即从主要城市的率先合作和联动发展,逐步扩展到长三角全区域;从部分领域的单项合作扩展到众多领域;从提升区域内部的联动发展水平,通过扩大合作及辐射范围,形成教育联动发展上的“泛长三角区域”,从而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经济地理学的几个重要核心理论,包括区位理论、区域空间结构(集群)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其中之一是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理论、人地关系理论以及经济的全球化理论,一般用于解释普通地理实体经济活动。同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对高等教育尤其是空间集聚的高等教育组织行为进行相应的阐述和论证。因此,本篇文章关于长三角高教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的经济地理学阐释便从以下几个理论进行。

1区位理论———长三角占据优势区位,有助于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区位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名词,不同于“位置”,是在其上兼有“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强调空间概念。[1]区位理论是该学科的核心理论之一,其思想在于两个方面,即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和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在很多方面受到限制,因此,对于这些活动场所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引申至教育领域,排除能源、资本等区位条件,高等教育活动同时具有其区位因子,如人口、生源、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信息等。综合二者,一个具有良好区位因素的区域会对其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是高等教育机构设置、分布等需要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长三角地区土地、人口、GDP分别占全国的1%、6%和20%,可谓富庶之地,其区位条件可见一斑。

高校生产与分配的是知识,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从空间区位选择的角度来说,高校应该是一个综合指向型的部门,这与工业布局中单纯根据其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特点而分为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和劳动力指向型等部门很不相同。[2]省域间的高校布局也就往往综合考虑将文化环境因素、区域经济因素、政治导向因素以及人才供需因素、信息流通因素、科技创新因素等区位因素作为前提,集生源指向、师资指向、政策指向、市场指向等为一体,并因此造就了诸如江苏、浙江的文化大省和上海这样的高科技人才聚集地。江浙沪三地的高等教育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各省市前列,三地拥有“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7所,约占全国总数的18%;国家重点实验室34个,涉及学校37所,占全国高校的30.1%;拥有1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全国1/4;另外还分布着130个国家重点学科,占全国总数的20.7%。[3]长三角地区所拥有的区位优势将促进其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提速,同时将推动高等教育的协作联动发展,为高校间的合作提供契机,为三省市的高教一体化进程奠定良好的区位基础。

2集群理论———试验区构建高校集群,有助于促进高校校际协作

集群理论也是经济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美国商学院的波特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最早提出集群的概念:“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同样,高等教育的集群不仅要表现出如上述概念所描述的极强的空间效应,还要根植于地方经济社会,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持紧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集群中的各组成要素建立了充分合作机制并形成复杂的地方网络,既提高了整体的协作效率,又建立了相互依赖的关系,实现了“群”的优势,从而增强了集群的竞争力和稳定性。

长三角高教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则正是符合了这样一种集群的思想。试验区的构建,实质上是力求达到让学术资本形成集聚效应,基于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的实际,在努力寻求教育教学的生产要素交集最优化前提下,使合作与竞争共存,实现学术资本的充分共享和流动,从而有效缓解集群内资源的结构性不足,提高资源的整体配置水平和使用效率,使得在人才培养、人才开发、科研创新等等方面实现长三角地区的“高教一体化”与协同、均衡,实行跨省(市)之间的师资共用、资源共享、特色互补、合作共赢,建立跨省(市)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三省市高校间的联合博弈。

3比较优势理论———试验区积累要素禀赋,有助于提高高校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是一个从古典经济学中发展起来并借鉴至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它是指一个组织或机构在与其相类似的组织或机构进行对比时所体现出来的优势,因而常常被用于组织或机构在竞争中的特色比较,其内核在于要素禀赋。所谓要素禀赋就是一个组织或机构由于其内部要素的特征所形成的组织或机构的综合品质。[4]在经济地理学中,比较优势理论往往用来解释由于不同区位的内在差异(不同于区位差异)而导致的部门间生产分工和资源流动甚至贸易差异等等。

与其他参与经济活动的地理实体(如企业)不同,高校是进行教育和培养人才的组织,它所“生产”出来的是知识和人才。那么它的要素禀赋包括课程、学科、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政资源、管理体系等。因此,基于不同的要素禀赋,高校的比较优势在宏观角度上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微观上科研又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教学则包括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其中高校最重要的比较优势还是在于学科建设上。在我国迈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需要的是更多层次不同,各具特色的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包括公办、民办以及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的学校,需要所有大学发挥多学科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开辟新的学科生长点。

从2010年上半年国家教育部鉴定与上海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特立江苏省高等教育改革试验区、浙江省民办教育改革试验区等一系列的政策视角上看,两省一市的高等教育一体化将摒除体制障碍、整合优质资源,给拥有相似优势学科的高校间提供更多交流协作的平台,三省市教育部门将制订统一政策,建立统一的“长三角高校优质课程库”和实时查询平台,使学生随时随地查询不同高校之间的课程和学分交换和共享计划,从而从整体上增强长三角地区高校的教育科研水平。这种高校间内化的比较优势将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其成功经验更可推广至全国,推动我国高等学校办学市场的良性竞争。

4人地关系理论———三地高校融合共通文化,有助于引领多元价值取向

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由于人类的参与,地理环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这其中,文化的传统对于经济现代化模式和产业结构的构建及调整已经或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注重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和人文环境建设,这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经济发展奇迹的奥妙之所在。因此经济生活不仅是经济的,更是社会和文化的,经济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文化过程。

我国也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倡导发展知识经济和增强人力资本累积,并认为知识经济可以推动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无一不是强调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实际上也是经济地理学的文化与制度转向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其认为社会文化根植于经济活动,并推动经济制度调整。作为先进文化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大学的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直接和间接引领了区域社会人文环境的构建,并最终影响地区经济建设。概括起来,高等教育在促进地区文化建设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氛围、价值取向等对地区的强大辐射作用传播先进文化;二是通过大学的文化批判和反思精神推动区域主流文化的形成并创造新的文化。

江浙沪三地文化相通,同属于吴越文化圈,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紧密的地缘关系和经济社会联系,改革开放后又处于先期经济贸易全面开放的地区,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并受到外来思想的浸润,其高等教育也因吸收了多元文化的元素而蓬勃发展。文化上的高度融合以及学术思想上的相互碰撞,不仅可以为实现高教一体化综合改革提供人文基础,相应地,实行综合改革后的高校一体化更可以通过发挥文化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倡导尊重差异、包含多样的社会文化建设,摒除之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因过度注重效率而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推进和谐文化环境的形成,使教育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关键力量,实现长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5区域产业结构理论———试验区明确高教结构,有助于促进区域产业完善

区域是经济地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区域的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经济地理学中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把区域产业结构看成是一个资源的“转换器”,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经过产业结构的转换,就生产出了所需的产品,实现了价值的增值。所以,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它的区域结构包括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和布局结构等。要实现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合理化,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则必然需要通过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水平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区域产业结构的布局、影响到区域创新的能力、布局结构等,即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要与地区产业结构互补,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加强区域内高校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点带面,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利用人力资本实现双赢,而高等教育在这过程中既是输出者又是受益者。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高教一体化战略也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被确立和执行的。

高等教育通过与区域产业的结构互补,进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长三角地区的现有经济优势也会为整个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强大支持。这无疑是该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的一项重要价值支撑。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高等教育投资与产出之间存在空间的溢出效应,应用于此,尽快做强长三角高等教育,就能有效扩大这种溢出效应,进而形成高等教育发展极,实现规模经济,辐射并带动其他周边省市的整体高等教育水平提升。[5]

6全球战略———三省市规划战略步骤,有助于实现教育国际思想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在高等教育领域,其全球化是需要经历从地方化至区域化再到国际化,这是高等教育从封闭的地方教育走向交流频繁的全球教育过程。[6]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是其的最佳体现。该进程以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为目标、以“促进师生流动、调整学位结构、建立资格框架、加强质量保障、增强社会融合”等为主要内容,以“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宗旨,赢得欧洲46个国家的积极响应。[7]仅就参与国的广泛程度与改革所涉及的深度而言,“博洛尼亚进程”堪称是欧洲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并为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8]

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要求其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在区域范围内通过市场机制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和其他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促进区域内高等教育与区域环境、人口、政治、经济等的协调发展,这一理念与当前江浙沪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是相一致的,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地方化已经较为成熟,实现区域化迫在眉睫。以往对于高等教育区域化的界定,就是在“省”为教育区域的前提下,由过去的中央一级办学变成中央、省两级办学,其宗旨在于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内部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而长三角的试验改革在此基础上又提升为三省市的联动协作,将区域化向国家化推进。由此可见,作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趋势,全球化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也提供了启示,国际环境的不断改善,促使了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等方面因素的推动下将国内的高等教育融入到国际化中去,而长三角的改革试验区正是这个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至为关键的一步。

总之,早在2008年国务院就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牵头,江苏、浙江两省教育行政部门及研究机构组成的“长三角地区教育联动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通过跨区域召开座谈会、走访调研等实证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高等教育的一体化发展一方面是一项立足民生的项目,另一方面又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重要工程。长三角两省一市的带动作用,必然起到模范作用,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平衡地区间高教资源的不均衡,优化教育产业结构,促进地区间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增强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水平,其必然的良好结果足可预见。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阐释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战略,只是众多学科视角中的一项。对于如此之意义深远的改革项目,单纯从某一个理论观点出发去解释也是远远不够的。教育作为强国大计,关系到经济、社会、政治等等方方面面。就此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就应从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乃至心理学、生态学等多方进行研究论证,从而更好更合理的规划、实施。

参考文献

[1][4]许长青.高等教育经济地理:理念与实践[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1).

[2]李萍.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6.

[3]余秀兰.分工与合作:促进长三角高等教育新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4(1):8-9.

[5]龚放.整合与联动:打造长三角高等教育发展极[J].教育发展研究,2004(1):5-7.

[6]蔡克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国家化、地方化、个性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9-10.

第6篇

【关键词】高三化学教学 实验类微课 案例设计 应用

化学是一门在实验的基础上对物质从分子、原子层面上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自然科学。在高三化学教学工作中,由于高三的特殊性,无法很好的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但又有大量的基础概念和知识点需要学生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和记忆。如何做好高三化学教学工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在传统的高三化学教学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重点、疑点、难点内容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等教学难题,教学效率和质量都比较低。近年来,随着“微课”等一系列全新教学方法在高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表明,微课可以很好的解决高三化学教学中的各类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指满足新课程标准和实践要求,以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为主要呈现方式,完整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重点、难点、疑点等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精彩教学视频。即微课是一种在较短时间内以微视频的形式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微课以课堂教学视频和辅教学资源为主要内容,课堂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辅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的教学设计与反思、课件所用相关素材、用于测试与练习的相关教学资源,同时还有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以及知名教师的评价等教学资源,通过对教学资源之间的相关联加以呈现,建立一个个小的、彼此联系的教学资源单元,使教学资源应用更加单元化、结构化、主题化。微课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资源发展而来的全新的教学方式。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以下四类特点:

1.短少的教学时间

为提高学生学习化学时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质量,顺应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微课的教学时间通常都比较短,一般都只有五分钟左右的微视频,最长也不超过十分钟。

2.精炼的教学内容

微课围绕某个重点、难点、疑点等知识点或教W环节开展教学工作,以单一知识点为教学内容,相比于内容复杂、繁多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微课的教学内容更为精炼、简要、突出。

3.适宜的教学容量

一般来说,一个微课教学视频通常为大小为十几兆到几十兆的小视频,教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观看或下载相应微课教学视频,查看相应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4.情境化的教学资源

微课的教学主题只有一个,教学主题明确;微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但比较完整,教学内容简要。将教学内容以知识点为单位分解为多个单元,并整合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的教学设计与反思、课件所用相关素材、用于测试与练习的相关教学资源以及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以及知名教师的评价等辅教学资源,使每个单元的主体明确、内容简要,建立一个单元化、结构化、主题化的系统的教学资源单元。使教学资源质量更高,使学生可以对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使教师可以从优质的教学案例中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

三、实验类微课在高三化学教学中的案例设计与应用

在进行微课教学的案例设计时,应根据以下要求进行案例设计,使微课的特点和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

1.巧选题,题小而精

俗话说一个辉煌的开始便是百分之五十成功的保证。微课主题的选择是微课案例设计的关键,微课主题应选择范围尽量小的、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的、学生易出错的知识点,做到选题的小而精。

2.智选材,字简而明

由于微课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精简,不能用大篇幅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对内容进行叙述,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整表达教学内容,应在进行微课案例设计时应做好对教学资料和教学材料的选择。较多的文字说明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不能很好的注意到教学重点,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故应用简要明了的文字叙述微课内容。

3.活设计,设计巧妙

第7篇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三化学教学 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高考命题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此形势下,如何搞好高三化学复习,是广大高三教师需要进行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设计好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设计,特别是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我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此总结自己在新课标理念下高三化学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以课本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

高考试题源于课本,围绕各知识点、能力考查点展开与衍生,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课本,认真分析研究《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有针对性地进行高三化学复习,特别是对于新增知识点的考查,往往都是考试的热点,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视[1]。与此同时,要注意控制新增知识点的难度,重视变化知识点的呈现形式,坚决摒弃已删除的陈旧知识点,提高高三复习的有效性。新课标是进行教学的依据,考纲则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考试与教学在内容上涉及的范围原则上是一致的,考试说明对高考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及每个知识点的能力层次都非常明确,不要随意缩小或者放大复习范围。要依托“《考试说明》作为依据、抓住课本作为根本、重视资料作为补充”进行教学设计[2],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研究《考试说明》及历年高考化学试题,找差别、找共性、找联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检索、迁移、假设、论证等思维方式的指导和训练,切忌以做题代替复习,以讲题代替训练,对每一知识点、每一习题,都要让学生回归到课本中来,切实让学生感受到将教材当做“自然科学的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形成学科思想,建构知识体系。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按固有的模式一成不变。好的教学设计要有利于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被学生认同和喜欢,有利于教师获得成功的体验并逐步成长[3]。我在多年的高三化学教学中,坚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努力构建能促进学生主动构建信息意义的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习成为一种自主构建的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自己能力和想象力的空间,以复杂多样的方式来适应个体学生的差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化学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行安排、实现自我,变学习由“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新的教学设计将成为革新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动力,将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学由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和创造性及实践能力。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模式观,由过去以课堂的教学内容、教材、教师的经验,以及学生的接受和理解为主的课程观,转变为一种包括其他各种类型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经验和反馈、课程体系的调整,以及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等方面在内的课程观。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三化学教学过程设计,体现的是以学生为圆心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半径的不同,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我所教班级为例,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弹性教学和学习层次的调节,引导学生将学习动机和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能应用他们所学知识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判断,以及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4],这样,我们的高考备考才会真正收到实效。

三、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育部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在目前的高三化学复习中,大多数高三化学教师仍沿用过去传统的复习方式,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题海式训练屡见不鲜,教学过程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使得学生身心疲惫,教师苦不堪言。这样的教学导致教师和学生对课堂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学校培养的人才缺乏创造力,难于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已成为高三化学教学中比较突出的共性问题。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弘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学习不再被看成一种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积极的、主动的过程。因此,高三化学的复习方式需要有新的突破,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中心的合作学习复习模式应该成为高三复习的新的发展方向。以我所教班级为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在此基础上组建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按其层次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在不同层次学生之间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在相同层次学生之间起到你追我赶、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建立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并不断完善,通过几年的实施,效果良好。

合作学习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复习学案,以此为依据让学生进行分组互动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精心设计,提高效益。

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课本抓主干、夯基础、善辐射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等学科内综合能力。鉴于此,在一轮复习中,我根据学科主干知识,按照化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物质结构和性质,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及化学实验与计算、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热点问题等知识内容顺序,把考纲中的各个考点设计成60多个小专题复习学案。这样就能把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具体的教学方案,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中心,教学方案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以求复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达到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目的。

2.组织互动,落实能力。

在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有效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各知识点的落实,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与锻炼,根据这一思路,将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划分为6个不同的互动学习小组,将需要落实的知识考点按顺序分为几个任务,并指定由不同的组分别负责完成,有任务的组分别推荐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负责讲解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及学案习题中存在的疑问,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作修改补充。然后教师对解题思维、方法、技巧及解答的规范性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知识,让学生明确疏漏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小组岗位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3.认识不足,形成规律。

合作学习模式中采用不同的指导与训练策略对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的发展将产生显著的差异。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相同层次学生之间由于其交往意识、交流能力、参与能力、协作能力、解决冲突能力的差异,往往导致学习能力的提高出现较大的差距。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根据情况,实时地调整指导方式与训练策略,依赖于指导教师的个人能力与驾驭水平,教师在设计小组互动学习活动时,必须对所教教学内容进行编排,重难点的落实进行精心设计,以学案的形式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有一定探究性学习意义的问题和任务。只有当个人难以全面解答,小组合作互动又能弥补不足时,交流探讨的问题和任务才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学生才会有内在的需求和合作的欲望,而且单纯的一两次“作秀”不能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积累,根据对象的不同形成其独有的教学规律,这时的互动活动才会达到最佳效果。

四、结论

高三化学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围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一主题,用新课程理念指导高三化学复习是一种新的尝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从课本、学生、教学方式等方面出发全方位地进行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下高三化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价值功能。

参考文献:

[1]丁革兵.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三化学复习讲评课的研究与应用.现代教育论丛,2009,(8).

[2]纪悦淑.新课程理念下高三化学备考复习方法探析.绥化学院学报,2009,(6).

[3]刘成坤.新课程下高三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化学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