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15:05:37

序论:在您撰写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

第1篇

目前,高校英语教学时数多为每周4小时,这对英语语言学习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课堂学习有效地延伸至课外,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运用英语影视资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展拳脚,还可以对传统课堂教学形成有效补充,将英语教学有效地延伸至课外。更为重要的是,影视作品还给学生提供了一种真实而生动的语境和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各种时尚文化的要素。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均有这样的发现,即许多学生,尽管他们对于英语词汇及语法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好,但由于他们是处在一种非英语语言环境中的,所以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仍知之甚少,这对他们形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丰富的课外英语活动是弥补这一缺失的最佳途经。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经过多年的学习,再加上其心智已进一步成熟,已具备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若对之能施以恰当的引导,比如引导他们能善用“任务型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等,就可以使他们在观赏英语影视作品的同时进行跟读和发音练习,或者是搞配音游戏和角色扮演练习,或者是对相关影视作品中的文化背景作介绍及写出其主题或自己的观后感等。显然,进行此类练习,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均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强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做此类练习的时候,他们通过对相应的英语影视作品的揣摩及对相关资料的查找,对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会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长期而单纯的影视欣赏往往会导致学生审美疲劳,但因其中有文化的导入,则可以因为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深入的思考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英语经典影视作品反映出的英语国家的各种人文话题,或者是关于爱情、关于家庭,或者是关于某事业领域的,或者本身就是探讨由于中西两种文化间的差异而引起的各种矛盾和纠纷的。再加上其中的戏剧性的情节和逼真的影像及音乐效果,往往就能打动学生的心,就会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如此,不仅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较快地形成英语语言能力,同时也能使他们更加广泛和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为他们更好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的交际打下基础。

二、英语影视文化导入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影视文化的导入,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较为直观的文化背景,可以在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无兴趣,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密切相关。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料恰好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较为真实的英语社会生活环境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氛围,从而使学生有机会了解陌生的文化,从而学习用英语与人展开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活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语言的学习说到底也是文化的学习。但在,传统上,我们的英语教学往往只重视学生对英语语言本身的学习,而忽视对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的学习。运用英语影视文化导入法来进行英语教学,能使学生将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结合起来。在日常学习或者与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缺乏了解,那么我们就免不了会“以己度人”,即想当然地认为对方也和我们是一样的。但事实上,文化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不了解这种差异,就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障碍,甚至会导致误解和交际失败。运用用英语影视资料导入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观赏影视作品,接受一定程度上的艺术熏陶的过程中,自然也更容易从中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其历史。例如,中国人以自己是“龙的传人”为傲,“龙”在中国是吉祥、幸运、高贵和权势的象征,但在英语国家,龙却是邪恶的象征,是喷着火的恶魔。再如,在文化导入的最佳选择之一———美国的经典电影《阿甘正传》中,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美国在二战后的历史演变———越南战争、反战热潮、种族歧视、水门事件和中美之间的乒乓球外交等,甚至还有“苹果”公司的影子。这一切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势必会使学生对其中所展现出的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以阿甘的母亲与阿甘的小学校长之间的对话为例提起学生注意:当校长以一句“IsthereaMr.Gump”含蓄地询问阿甘的家庭状况时,这位母亲的回答为什么是“Heisonvaca-tion”。然后告诉学生:母亲的回答暗示出的是,她不愿意谈论自己家庭的状况。阿甘的母亲与阿甘的小学校长之间的这两句简短的对话,体现出的就是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在我们中国,双方在谈论中相互询问对方的家庭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表示友好和亲近的话题,但在一些西方国家则不然。所以那位校长在询问时就显得小心翼翼;而阿甘的父亲是不可能一个人去度假的,因此阿甘的母亲的回答也是婉转地告诉那位校长,她不想谈论自己的丈夫。这些都是典型的英语国家人们的习俗,即年龄、收入和婚姻状况等均属个人隐私,交谈中通常是一个受禁忌的话题。学生在对这些有了了解以后,在与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就不会触犯此类禁忌。另外,运用英语影视资料导入方式进行教学,还会给学生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仅增强其学习趣味,还可以使学生从中学到丰富的知识和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影视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它能十分生动而直观地反映出一个特定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及人们的生活状况。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英语影视作品作文化因素的导入,再加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就能从中了解到其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就能对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的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第2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适应;U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11-0042-03

作者简介:石卉(1987- ),女,江苏泰兴人,上海财经大学 (SUFE)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学。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接触比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频繁、更加广泛。无论是中国人在海外寻求深造、制造商机,还是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文化进行合作,跨文化交际都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跨文化交际活动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因此,本文尝试对文化适应特别是文化适应模式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加以实证分析。

一、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是指已完成某文化社会化过程的个体在不断暴露于另一全新而陌生的文化之中较长一段时间之后,其内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换句话说,文化适应就是在一种与我们生长文化不同的文化中逐渐获得交流能力的过程,或者文化调整、适应的过程。

对于文化适应的组成成分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Mendenhall和Oddou认为文化适应有情感、行为和认知三个组成成分;Ward及其同事将文化适应划分为两个层面: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我国学者陈晓毅认为文化适应可以表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维度。

文化适应模式则可以更好地让我们了解文化适应的过程。本文将探讨五种主要的文化适应模式。

1.U型模式

U型模式是理解文化适应过程最初、也是最完善的一种方式。它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在其他文化生存时,他一定会经历一些困难时期才能重新达到他在原文化中所感受到的舒适感和平常感。在U型模式中,个人一般要经历四个基本阶段: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

蜜月期:蜜月阶段指的是在旅途开始时感到的兴奋和愉悦。当一个人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中时最初可能会有些忧虑,但是变化带来的新鲜感和兴奋感将大大超过最初的担心。处于这一阶段的人急于了解所有的东西,对眼前的任何差别都大为惊叹。危机期:在最初的兴奋逐渐消失之后,将面临在陌生而困难的环境里生活的挑战,这时人们就进入了危机期。有一些开始让人觉得有趣有意思的奇怪行为开始慢慢让人生厌。在这一阶段,个人将体验所谓的“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文化冲击”这一名词是由人类学家奥伯格(Oberg)最早提出的,他为这种现象作出了详细的定义和解释:“文化冲击是由我们失去了所有熟悉的社会交流标志和符号所带来的焦虑所引起的。这些标志和符号包括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方式:怎样订购、怎样购物、什么时候回答、什么时候不回答。这些符号可能是言语、姿势、表情、风俗或准则,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的,并且就像我们的语言和信仰一样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的一部分,我们都依靠这上百种的符号来维持我们内心的平静和效率,尽管大部分的符号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在这一阶段,人们普遍感到疲惫不堪,甚至会对其他文化成员产生反感,同时,也会感到自己受人排斥。恢复期:当人们能够逐渐应付第二阶段的困难,并继续坚持努力,在新的文化中生活下去时,他们就进入了第三阶段――恢复期。在这一阶段,人们对周围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会重新发现周围环境和人的积极面。慢慢地,人们开始在感性和理性这两个方面都认识到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并且可以改变自己的预期去适应新的文化。适应期:最后,人们进入了适应期。在这一阶段,人们已经接受并适应了新文化环境的生活。

2.英雄旅程:奥斯兰(Osland)海外工作模式

以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ell)关于神话英雄的故事为基础,在进行大量访问和调查之后,乔伊斯•奥斯兰发现海外工作人员的文化适应过程同坎贝尔的神话英雄故事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从而形成了她自己关于文化适应的经验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奥斯兰把文化适应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冒险的呼唤、鲸腹中求生、神奇的朋友、考验的道路、最终的胜利和回归。

冒险的呼唤:多数人憧憬出国发展的机会,却也有些忧虑,因此,到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经历全新的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就好像是冒险的呼唤。鲸腹中求生:指到一个未知的文化环境中生存,英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神奇的朋友:无论人们在新的土地上会犯下什么错误,或者面临什么样的艰难,他们似乎最终都会找到一个神奇的朋友,或者说文化导师。这个朋友可能是来自相同文化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也可能是新文化的一员。这些朋友在英雄最初的旅程中扮演先导的角色,负责帮助语言、居住、社会交往或者工作上的问题。考验的道路:即使有着神奇朋友的帮助,英雄仍需自己亲身面对挑战,走过考验的道路。在这一阶段,英雄会面对很多新旧文化的冲突,需要逐渐学会接受新的事物,培养“世界心态”。最后的胜利和回归:旅程的下一阶段就是最后的胜利,即自我转型。在经历了种种考验之后,英雄锻炼出了自信和内在潜能,可以更好地工作和交际。

3.惊奇和理性寻求模式

路易斯(Louis)建构理性寻求模式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从一种组织文化进入另一种组织文化时所发生的文化适应过程,但这一模式对于任何一种跨文化转换都同样有效。

在这个模式中,当人们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时,他们将深刻地感受到新旧文化之间的变化和差异,并感到惊奇。这种惊奇将带领人们进行理性寻求。一般来说,这种理性的来源通常有三个方面:个人背景、其他有过类似惊奇感的人,以及本地人的解释。人们在理性寻求各种解释之后,最终会归结出一些原因,或者新文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人们将通过更新自我的期望和框架结构,或者选择新的行为方式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4.金(Kim)的适应模式

金的模式和前几种有着相似之处。他同样假定人们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会面临挑战,这种挑战可以采取危机、考验或者惊奇的形式。这些挑战最终形成压力,压力带来改变的需要,于是,在这种压力和适应的过程中,众多因素(主要包括陌生人环境、东道国环境及交流实践)一起作用,从而促使人不断成长。因此,这个模式也可以叫做压力、适应、成长模式。

5.Davis的文化适应模式

Linell Davis将文化适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兴奋期(excitement)、困惑期(confusion)、 挫败期(frustration)、有效期(effectiveness)和欣赏期(appreciation)。和U型模式类似,在这个模式中,人们进入新的文化环境首先感到的是兴奋和喜悦,然后逐渐地开始对遇到的差异和变化感到困惑。在得不到解释的情况下,困惑感降低了办事效率和沟通能力,人们慢慢感到了挫败感。然而,在一段时间(时间长短视个人情况而定)的磨合之后,人们开始客观认识新环境的不同并可以理性地处理它,从而进入有效期。在最后一个阶段,人们开始欣赏新文化环境的特别之处,享受并发掘在新环境中生活或工作的乐趣,并期待更长久地生活下去。

二、实证分析

广田是一个在上海的日本人,她来上海约有一年。由于经常走访各种国家,广田具有一定的对不同文化适应的能力。刚刚来到中国的时候,她对很多事情都充满着好奇。虽然在日本国内经常听到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广田对这里的生活还是充满了新鲜感和激情。她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个阶段就是U型模式中的蜜月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只身一人在上海没有什么朋友,加上广田不会中文所造成的语言障碍,她开始经历危机期。她无法理解为什么在中国车辆可以横冲直撞不顾交通规则,也对上海的空气质量抱怨不已。同时,由于担心食品安全,并且本身讨厌油腻食物,广田无法适应这里的饮食习惯。她渐渐感到疲倦不堪,并觉得自己身体条件在不断下降,工作效率也开始降低,得到的回馈越来越消极,这些都使得她感到自己更加寂寞。于是,她拒绝再在上海逗留,计划一阶段工作结束就立刻回日本。当被问到是否还会回中国的时候,广田表示,虽然她自己对未来也不确定,但以她现在的心境,将不会回到上海。虽然很可惜,但是她却错过了U型模式中的恢复期和适应期。

与她相反,我有一个高中同学,现在在日本东京读书。据他说,在刚到日本的时候,也有过很多焦虑,比如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等等。然而,出国和刚刚摆脱高考的兴奋感远远超过了他的焦虑,每天他都沉浸在新的环境、新的城市、新的食物带给的新鲜感中,这就是所谓的蜜月期。慢慢地,在对周围事物失去原有的兴趣之后,他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似乎以前的办法在新的地方都不再有用了。以前在家有父母养着、管着、惯着,而在这里什么都得靠自己。与此同时,电视上、报纸上经常出现的对中国不利的新闻报道也让他很愤怒。这些都使得他对这个国家,甚至这里的人民充满了排斥,进入了危机期。然而,他并没有像广田一样选择离开,而是试图调整自己的心态,理性对待周围的现象,对一些与国内不一样的文化开始见怪不怪,并主动结交一些当地的朋友,迅速开始了自己的学业和打工,进入恢复期。现如今,他已经去日本四年,并逐渐适应了那里的生活,虽然偶尔有小小的抱怨,比如东京人的压力很大、节奏很快,但他显然能应付自如了,开始了适应期。

随着时展的需要,跨文化适应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来中国的外国人和赴海外的中国人不断增加,文化适应成了在海外学习或工作都必须了解的一个关键词。只有正确了解文化适应的含义和过程,才能清楚认识到自己可能要经历的挫折和困难,从而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在出国前,提前了解所去国家的文化习俗、基本礼仪、生活习惯和社会特点,同时,明白一时的不适应或沮丧都是正常的,这些都必将帮助缩短文化适应中的危机期,从而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使得海外行更加顺利和有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第3篇

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并设置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多种,能够开发跨文化交际必然成为外语教学界当前主题的中心。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是分不开的。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特别是外语的应用和发展自己的能力,跨文化的沟通。跨文化的外语教学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80年代中期,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制定统一的课程,编写了系统的教材。 1987年9月,全国举行了第一次CET。在此基础上,1989年1月举行的第一次全国大学英语考试。这对全国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改革的深入和开放走向世界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外交流逐步扩大和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对于中国学生,词汇和语法可以读,可以应付考试,但在跨文化沟通的问题上经常发生。这些必须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提高,以解决和改善。

毫无疑问,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主要障碍除了语言本身,还要从文化背景入手,因为许多语言现象的解释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教学材料,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由被动的学习语言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应用语言知识。因此,在相应的大学英语运用灵活的方法和手段,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及语言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性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英语教学应包括以下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运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们在从事英语教学活动中,无论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或“学习为中心”,不仅是语言学习,掌握教学规律,而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

1、词汇解释的含义为基础,与词的文化内涵相结合

词汇是用来解释语言的基本单位,国家文化的概念是一种参考,它是最脆弱的文化渗透。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往往各个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为了让学生灵活地运用英语,在英语教学和文化方面的指导方面,应通过文化差异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的差异,逐步培养文化意识。例如,在一些常识的语言文字是一种恭维,但在另一种语言可能是贬义。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集体主义,相互依存,因此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西方,是负面,消极的意义。相反资产阶级,野心,在中国人有一定的负面内涵,但它对于西方人是一种恭维。关于“宣传”,英语词典定义为“政治团体影响的信息公开传播,往往夸大甚至虚假信息。”然而,这两个不同的字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和贬义的赞美,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色。所以,当我们说,促销产品,使用产品的推广,而非产品的宣传。

2、课文讲解,以语篇分析为主,语言点讲解为辅

日常教学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讲解课文时,如果不知道语法,不讲语言点(通常是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句子),翻译不是造句,学生经常难以理解。心理语言学家通过调查发现,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与儿童学习母语是不同的。成人环境,认知等因素在学习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可以破坏,成人总是下意识地学会了更多的语言和母语。成年学生,他们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早已定型。关键不在于是否适应中国学生的习惯,而是在于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的认知方式(学习第二语言)。因此,教学中要解释的文字以及话语分析,应根据文本体裁(叙事,描述,说明,议论等),作者是如何开始的文章(通过什么手段,在附着力的章节和收敛),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主要思想),为目的所使用的文字和语气等等。这些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作者写作方法,和思维习惯,以及讲英语是很有帮助的。至于语言点讲解,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向教师提供一些帮助。我相信,如果不以课文讲解,以语篇分析为主,即使老师可以说明一个简单的句子或到相应的翻译几个句子,也达不到让学生理解的要求。

3、注重中西文化差异的讲解

第4篇

一.中外合作办学学生

对于网络平台选择的态度本项目跨文化交际教学主要依托wiki平台进行网络互动和学习。Wiki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文本多人在线协作写作系统,可以让学习社群成员在网页上创作、编辑、添加、修改、删除内容,可以体现知识构建的关联性。潘文晗认为,wiki是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最佳选择。为了解学生对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倾向,本研究调查了学生对于wikis平台学习和QQ或微信辅助学习的态度。统计显示,26%的学生倾向于在wikis平台学习;72%的学生倾向于借助QQ或微信辅助学习;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学习关键靠自己。也就是,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有丰富社交功能的QQ或微信平台辅助学习,四分之一的学生支持wiki专业学习平台。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支持QQ和微信辅助学习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QQ常用、熟悉,操作简单,用户更多,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信息可以更及时的了解,也不易忘记。而Wiki不是常用网站,登录较少,无法保持师生间及时沟通,学生有时会遗忘上面的任务。第二,QQ上网速度快,手机也能用,节省时间。而wiki网页网速较慢,而且用户登录程序较复杂。第三,运用QQ平台学习可以提高关注度。赞成Wiki平台学习的原因有:第一,wiki是专业的网络学习平台,针对性强,预习和学习内容比较有条理,比QQ正式。QQ平台偏娱乐性,不便于引导和培养习惯,wiki可以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第二,每个人可以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答案公开,大家都可以看到,可以从别人处学到知识,发现自己答案的不足,在比较中进步;督促能力较强,可以看到更多同学的评论和观点,使大家主动预习。第三,wiki平台内容丰富,全英界面,有利于词汇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调查还发现,有极少部分学生对于网络平台的选择持无所谓态度,其原因归结为两类:其一,对于一些学生,任何方式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完成学习任务;其二,不喜欢上网,对网络学习没有兴趣,或者认为传统的纸质学习材料更适用。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傅钢善和王改花(2014)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网络学习交互越强,学习效果越好;学习者外部调控能力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效果

总体上,对于英语课的跨文化知识和交际教学和相关活动,后测项目第12题统计表明:18%的学生非常满意,73%的学生基本满意,8%的学生不太满意。即五分之一的学生非常满意,大部分学生基本满意,还有近十分之一学生不太满意。究其不满意的原因,其一,如后测问卷第8个项目结果显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对于网络平台的选择,大部分学生倾向于采用常用的社交网络来辅助学习。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英语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想法,本研究进一步设计主观问题,让学生对本学期英语阅读课提出建议,经归纳分析,学生对于英语阅读跨文化交际教学建议可分为三类:第一,加强词汇语法学习,短语、句型和语法知识需补充加强;第二,传授更系统的学习技巧,做题方法,如关于CET考试方面的知识;第三,提高学生兴趣,增加课外知识,补充国外的短语,适当增加书籍、电影等文化学习方式。这说明,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要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国内外语语言测试结合起来,同时要探索多种灵活丰富的学习策略和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王玉敏单位: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第5篇

“移情”本是美学术语,指审美主体把情感渗透到审美对象中。后来该概念被应用到修辞学和跨文化交际领域。美国学者B.DRuben提出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有效交际的七个要素,这其实就是移情下的交际过程。在国内外语界,何自然于1991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了“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提出了跨文化交际中“移情”的概念,即文化移情。“文化移情”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有意识地超越本民族文化的框架模式,摆脱自身原有文化的传统积淀和约束,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文化模式中,在主动对话和平等欣赏中达到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其文化的目的。人们在一定的文化环境成长,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受自身文化固有的思维定势影响,往往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文化价值标准判断别的文化中的事物,有时难免怀有民族文化优越性的倾向,将本民族文化凌驾于其他民族文化之上,而且希望得到来自客体文化的人们的尊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常有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误解或冲突的事例。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效果的因素有多种:交际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合作态度,良好的语言习惯,移情能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移情能力,通过移情可以克服面对陌生人和环境的焦虑、恐惧与偏见等心理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效果,因此移情能力是成功地进行交际的重要条件。文化移情可以克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障碍,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文化移情的前提是熟悉自己和他人的文化,而且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并愿意进行换位思考。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既要表现自己的文化,也要适度地顺应对方的文化,为文化移情创造条件,以达到,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跨文化交流成功的事例中都含有文化移情的成分。随着交通通讯科技的发展,全球一体化发展形势不断加快,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影视剧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机会也日益增多,而影视剧跨文化传播同样需要跨越交际障碍,因此研究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很有必要。

二、影视剧跨文化传播与文化移情

影视剧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展现特定民族人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使观众感触到直观的文化;作为文化传媒形式,它集艺术性、文化性、娱乐性和商业性于一身,可以雅俗共赏,影响广泛。影视产品跨文化传播时,由于受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认知等方面差异因素的影响,异域受众会对作品中的人物言行、思想主题或艺术表达形式产生理解上的障碍,影响传播效果。在2013年11月北京第十七届“中国电影如何与海外市场对接”论坛上,专家学者指出中国电影在对外传播中遭遇文化壁垒,有些在本土大获全胜的电影,在海外的表现却差强人意。由于自娱自乐、晦涩难懂、价值观模糊以及不善讲故事等原因导致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屡屡受挫。因此需要研究国产影视如何穿越文化障碍,达到东西方文化与审美认知的融合,实现与海外市场的对接。从接受心理上看,人们往往倾向于接受与自己情感相通、观念相似和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信息,因此,要让中国影视具有吸引力,我们需要了解目标观众的审美认知心理和艺术欣赏习惯,创造文化认同,以全球化视野观照中西文化差异,用国际视角阐释中华文化精神,拍摄融合目标市场文化需求的影视剧,克服跨文化传播的屏障,也就是适当进行文化移情,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路子,寻找与世界电影的文化共性,减少文化折扣,有利于影视作品被海外观众认同接受。在影视艺术的文化移情方面,好莱坞电影的思路和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借鉴。好莱坞电影经常借用外国文化题材,在国外取景拍摄,表现美国文化价值观。电影既满足了自己国内观众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心,又让场景拍摄地的观众倍感亲切,从而消除了异域传播的文化障碍,为电影走向海外奠定了基础。好莱坞这种文化移情策略提高了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扩大了销售市场。华语电影成功使用文化移情策略的当属李安导演,他执导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卧虎藏龙》、《断背山》等影片在国际市场大获成功。他熟悉西方文化与观众的欣赏习惯,能以国际视角诠释中华文化精神,他在处理东方题材影片时考虑到西方观众的欣赏眼光,他在处理西方题材时,又以东方的视角加以适度的改造,使之既为东方人所接受,又让西方观众觉得新鲜,李安运用文化移情策略把东西方文化融合一起的电影文化,可以说是其电影在国际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影视剧跨文化传播的文化移情策略

就像陌生人进入到一个他者群体需要收敛他固有的个性一样,中国影视走进异域文化,也要适当采用文化移情策略,顺应当地的文化环境,选取能够激发国外观众对我国文化产生共鸣的视角,消除跨文化传播障碍,才能得到理解和认同,达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正如在论坛上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所说:“中国电影要讲全世界都听得懂的中国故事,传播正确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寻找人类精神价值的中国表达。”那么,中国影视剧跨文化传播如何进行文化移情呢?笔者认为文化移情应从影视剧的文化题材选取,思想主题表达和艺术审美三方面进行,精心选择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影视题材,在主题表达和审美认知方面适应目标观众的欣赏习惯,达到艺术与思想的共鸣,从而突破跨文化传播的屏障。

(一)题材的文化移情

题材的文化移情指选择能够吸引海外观众的独特的中国文化题材,用中华文化符号诠释人类共同关心的思想主题。西方人偏爱观看反映动物、自然和生命题材的艺术作品。在制作影视作品时,为了保证跨文化传播的成功,重点选择能够体现自然美、人性美的题材,反映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问题、战争问题、种族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社会治安问题、老人问题、青年问题、妇女儿童问题、人际道德关系、婚姻家庭伦理等等。目前我国影视作品亟须进行题材创新,摆脱拘泥于历史题材,或者因跟风拍摄导致题材相似的现象。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历史和民俗文化,有许多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无数的民族英雄、科技文化精英,也有众多普通百姓的题材可以表现,甚至可以借鉴好莱坞电影做法,融合中外文化题材,诠释中华文化内涵。与我国相对集中的拍摄题材相比,好莱坞电影较少表现雷同题材,因为跟风模仿不符合美国文化所推崇的创新精神。

(二)思想主题的文化移情

中外艺术精品无一不是成功歌颂真善美、表现惩恶扬善这一思想主题的作品。虽然中外文化存在很大差异,由于人类喜怒哀乐的情感相近,具有追求幸福的相似愿望,中外文化可以找到共通元素,能够共享公平、正义、诚信、善良的思想价值观。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影视作品的艺术风格百花齐放,思想主题可以,易于引起观众共鸣。中西文化具有思想上的交集,如西方文化信奉勤奋尽职、遵守契约、个性解放以及开拓创新等价值观,认同公平、正义、勇敢、智慧的美德,这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仁、礼、智、信、勇等价值观具有共核部分。纵观好莱坞的电影,不论何种题材,它们折射出爱、正义和人性的思想光芒,往往集观赏性、娱乐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目前我国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没能反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是过多地表现勾心斗角的权谋和阴暗残酷的斗争,导致跨文化传播难以被海外观众接受的现象,《甄嬛传》在美国播放时删去大量的此类内容,也就不足为怪了。我国影视剧在思想主题的表达上不妨学安的成功经验,适当进行文化移情,融合中西文化精髓,表现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如兼容并包、亲和力强的和合思想和中庸之道,反映中华民族的悲悯情怀和忧患意识,表现中国人民追求公平、正义、勇敢、智慧的美德。以优秀文化为依托的影视作品,能够反映人的精神风貌与生存状态,进入海外市场后才能赢得文化认同,得到海外观众喜爱。

(三)审美的文化移情

按照德国学者姚斯(HansRobertJauss)和伊塞尔(WolfgangIser)的接受美学理论,受众的接受能力取决于受众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个人性格等因素,它们会对受众的接受过程产生作用,也可以说,影视作品的题材与主题表现以及拍摄策略要由话语环境、观众等因素决定,因而影视作品制作时需要考虑受众的欣赏水平和他们的期待视野。一般来说,西方观众“倾向于喜欢与自身审美期待一致、自然人性单纯直观、沉淀了自身情感体验、易于诱发和满足自然人性和欲望”的艺术。鉴于东西方审美认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我国影视剧在艺术风格上应进行文化移情,选择受众容易接受的审美心理模式,减少中西文化差异对影视剧跨文化传播的不利影响,比如中国电影善于创造意境,有如中国的诗歌和水墨画,含义丰富,节奏舒缓,而好莱坞电影擅长叙述故事,节奏较快,风格明晰。我国影视作品可以融合二者风格,故事情节的设计不必太过复杂,但故事要建立在现实生活事实的基础上。在拍摄历史故事片时,应尊重史实,不戏说,不穿越,否则影响海外观众的理解,甚至可能误导他们,对我国文化产生质疑,影响中国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四、结语

第6篇

1)推动文化教学与英语教育的整合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当前跨地区、跨国以及跨民族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通用语言成为了国际交流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不仅涉及到英语语言本身的知识与理论,同时也涉及到了英语文化,因此,重视推动文化教学与英语教育的整合,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英语教育中来合理的选取英语文化内容并融入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让英语教学本身具有更加丰富的素材,同时能够在促进学生英语素养提高的基础上为英语教育创设良好的分为。在此方面,教师应当注意,英语文化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当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认知水平来在不同的阶段开展具有不同侧重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在高校大一阶段,教师应当侧重于语言教学,从而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而在大二以及之后的阶段,教师则应当有意识的融入英语文化教学内容,从而较好的实现文化教学与英语教育的整合。

2)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在高校英语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参与主体,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设计,都应当以学生的英语基础和知识接收能力为出发点。在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为重要教学任务的英语教育中,虽然教学的内容得到了扩展,但是高校英语的教学课时却没有响应的增加,在此背景下,教师只能够在传授给学生合理科学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技巧的基础上来让学生自主的完成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因此,为了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效提高,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风格等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英语文化作出体验、对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做出认识,同时推动学生英语知识的自主构建并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英语学习观念。

3)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渠道来挖掘学生潜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价值以及优势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而在高校英语教育中,通过实现英语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仅能够让英语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同时能够为学生学习英语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如通过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索一些英语电影和英语歌曲对英语文化进行展现,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英语文化进行亲身体验,并提升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兴趣,从而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潜能进行有效的挖掘。

4)体验式教学与说教式教学并重

在英语教育过程中,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在英语专业知识以及英语文化知识方面的素养优势更加明显,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将自身对跨文化交际的体会讲授给学生,虽然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出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方面所产生的成效是不容忽视的。另外,体验式教学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效路径,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类参观活动或者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来促使学生对英语文化进行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从而让学生对英语知识以及英语文化作出更加深刻的认知。

5)引导教师对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进行对比

在汉语环境中,学生本身无论是在语言知识方面还是文化认知方面都具有着一定的思维定式,并且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很少对这种思维定式做出反思,并且也经常出现将汉语语言知识和汉语文化套用到对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文化的理解中。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作出比对,并使学生在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深化对英语文化的认知并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比较,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氛围,并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以及文化知识作出更加牢固的记忆。同时通过这种比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文化是多元化的,并且文化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在承认每一种文化的合理性基础上,才能够与更好的开展跨文化交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开放且包容的文化观。

6)在认识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包括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内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当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对学生差异性做出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人才视角。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学习历程的不同,所以无论是在文化体验、思维方式还是价值观方面,每个学生都会存在差异,而这些内容恰恰又是文化教学的基础,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从学生的文化体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出发来对母语与英语文化作出比较,从而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强化。

2重视提高教师的跨文化素养

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师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过程中的主要引导者,同时是连接学生与英语文化之间的桥梁,教师本身所具有的跨文化综合素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作为高校英语教师,要具备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并重视对自身的英语文化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在充分了解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推动自身跨文化修养的提高。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教师与学生不能充分了解英语文化准则与英语文化模式,则将难以对英语语言专业知识作出真正的掌握。虽然当前大部分教师都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自身欠缺跨文化素养或者欠缺跨文化教育经验,针对学生开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也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所以,在高校英语开展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内容:一是教师有必要对自身的文化修养进行提高。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在不断丰富自身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必要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鉴赏优秀的英语原声电影、欣赏高雅的英语歌曲以及结交外国朋友来对英语文化作出全面深刻的了解。另外,教师要在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和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具备较好的汉语文化认知与教学能力,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汉语言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来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从而促使学生的文化洞察力以及文化敏感性得到提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在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质提升过程中,高校有必要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作出改革,从而让教师提高自身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在教师培训以及继续教学方面,培训内容以及继续教育内容有必要涉及到民俗学、历史、文学以及地理等多种知识,从而让教师深刻的理解英语文化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对英语文化作出理解与认知。另外,在教师的培训以及继续教学方面,有必要增加多远文化教育以及跨文化教育内容。从而在使教师树立开放且包容的文化馆基础上,对英语文化进行接纳与吸收。

3解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阻碍

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大部分教师的认可与支持,并且教师也愿意尝试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文化教学,从而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然而当前高校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仍旧面临着众多阻碍,这些阻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的高校英语教材中缺乏跨文化教学内容。虽然我国当前的高校英语教材已经在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核心的教材基础上做出了一些改革,但是其中所具有的跨文化教学内容依旧缺乏,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所设计的文化内容层面较窄,并且文化信息也欠缺系统性,虽然这些内容中涉及到了较多的英美文化,但是却没有突出其他英语国家的文化,另外,语言教学内容和文化文化教学内容难以实现紧密结合也是主要的表现之一;二是高校英语教学时间限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高校英语课时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确保学生掌握较高的英语理论知识素养和英语应用素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应用技能的巩固成为了主要的教学内容,而用剩下的时间来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显然是十分紧张的;三是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虽然高校英语教育已经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做了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当前高校英语教学考核评价中依然围绕考试的方法来开展,所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因此,即便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但是却无法了解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到了何种层次,这让教师在下一阶段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中出现了依据确实的情况,从而导致教师无法有针对性的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活动。针对高校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阻碍,高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解决:针对高校英语教材中缺乏跨文化教学内容问题,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来进行高校英语教材的编撰,在此过程中,高校有必要组织具有较高英语专业水平和跨文化素养的教师来开展这一工作。

第7篇

一、文化教学在职业高中英语教育中的地位

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学会运用他们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交流,这一观点如今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语言学界的支持。“在教学中既突出语言教学是第一位的,又利用英语教育进行跨文化教育,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1.语言文化观得到广泛的支持

语言学家胡文仲曾指出“在外语教学中,不重视文化知识显然会落后于客观的需要。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英语教育界的认可,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有了一定程度的体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内语言学界对于语言和文化教学关系的研究及国外的社会语言学发展,英语教师对文化与语言、文化与交际两者的关系也有了逐步深入的认识。外语界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外语教学不仅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还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

2.文化教学日益受到重视

回顾历年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育大纲》,对于言语文化关系的陈述不断深入,对文化教学的要求也逐步明确。1998年版的《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育“深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和自学能力”;2000年版的《大纲》明确提出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指出了:“英语学习过程应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并且强调“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全的人生观”;2009年版的《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改善学习策略,通过语言基础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在职业和生活场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意识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满足学生就业、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通过对以上三个版本的教学大纲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职学校的英语教育逐渐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教学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习惯,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并逐步明确指出:语言材料要真实、地道,贴近学生生活和未来职业,同时适当地渗透英语国家文化。

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标准因素是与现代化生产密切联系的英语读写能力、综合素质和实用技能等,这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健全的结果。中职阶段的英语教育成为了应用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英语教育可以帮助这些具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为他们以后的升学就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外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拓宽他们的视野,树立爱国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文化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

不同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产生不同的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语,都可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体现着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职校学生的英语教育与他们的文化素养有密切的联系,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文化进行正确的比较,了解外来文化,汲取多种文化的精髓,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再有,就是进行现实文化形态,在潜移默化下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理念,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

2.有助于英语教育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欠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低下,是传统的英语教育只注重词汇和语法教学的结果,从而忽视了英语作为语言的文化传播功能。现代的英语教育已经开始注重对学生的英语交际功能的培养,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已经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逐渐突出,教学大纲中对文化教学目标也已经做了明确的说明。因此,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实践中,要做到规范化的教育教学,就必须以国民素质的构建为方向,以学校的素质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辅助,从跨文化知识的传授、意识的养成以及能力的提高等层面展开,并协同道德教育、学科教育及社会教育共同进行。

3.有助于适应经济全球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社会的需求也从专业型转变为综合型。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包括人们的生活、思考、行为方式也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发生着变化,这就对教育尤其是外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哟教会学生的语言技能,还需要从跨文化的实际交际能力的层面着手,要深刻理解外国文化,视野面向全世界,提升综合能力,符合全球化浪潮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1.注重文化教学的内涵

基于对文化教学的新目标新要求,在英语教育重要特别注重对文化教学的内涵挖掘。例如单词的文化内涵,单词作为英语语言的最基本要素,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必须特别注重,单词的文化内涵包括其指代范畴,联想意义,情感色彩和文化背景。例如:“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这个词对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意义就不同,由于国情和教育不同,在中国,这是一个带有贬性意义的词语,因为它与中国人心中的“集体主义”相反,而在美国的个人思想中,强调个人奋斗和不断进取的价值观,这就是一个褒性意义的词语。因此,在学习不同语言的时候,要深入了解其所在的文化背景和包含的深刻意义,避免造成误解。

2.注重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