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5:10
序论:在您撰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工作;有效途径
现代社会心理健康已经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名词,它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是不容忽视。2014年8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在国际青年日的致辞中提到:青年时期是充满重大变化的时期,从童年走向成年的旅程可能会十分复杂,常常引发许多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本次国际青年日的主题是“青年与精神健康”,口号是“精神健康事关重大”。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领域,这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和进步程度。为了更好的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追根溯源地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一百万人死于自杀。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人数约为200万。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5位死因,是15~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王声涛)。纵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家庭
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多来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及家庭教育失当的家庭,长时间的家庭亲情缺失导致青少年心理上的无助感和自卑感,这些孩子心理相对较敏感,承受能力较差,自尊心强,处理事情的方式较为极端,容易从悲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他们感到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五位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成员死亡、家庭成员患急重病、父母关系紧张和邻里关系不好。
(二)学习
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一是恐惧,二是厌学。目前虽然都在谈减负,但学生的课业任务仍旧繁重,竞争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终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中小学生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升学和前途,激烈的竞争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
(三)社交
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和渴求以及情感丰富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别注重感情的交流。但是,现在的青少年缺乏换位思考和共情,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导致产生友谊的对象不稳定,友谊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造成社交往来的挫败感。社交方面让他们感到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几位的有被人误会、受人议论、当众丢面子与好友发生纠纷等。
(四)社会环境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当代青少年,还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枉为人生。这种模式导致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盲目性,并没有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再加上社会激烈的竞争,等到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又不知何去何从。另外,青少年受到急功近利社会急躁情绪的感染,影视作品追求享乐、崇尚暴力的不当宣传等社会风气更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五)学校、社会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心理课程的教育在一个人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未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由于学校师资缺乏,一些学校没有专门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被混同于一般的品行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加之社会心理咨询的不健全、社会支持度不够等问题,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不知该向哪里倾诉。
二、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润物细无声”———契合课堂45分钟
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的阶段,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上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面对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作为学生成长期的“关键伴侣”教师,除了承担着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还是学生心理上的支柱。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的摒弃传统“填鸭式”的封闭教育,转而进行共情式的开放教育,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的疏导和引导,让学生感受教师给予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从被动约束转变为自我约束,被动管理转变为自我管理,被动学习转变为自我学习。例如在《语文》课本史铁生所写的《合欢树》一文的教学内容中,可以适当加入“我眼中母亲”的大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诉说母亲的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朴实平常的话语、一桌倾注亲情的饭菜,彼此分享母亲操劳背后那份浓浓的母爱,利用一点课堂时间让每位学生给母亲发一条“妈妈,我爱你,您辛苦了”的短信,感悟感恩教育,让学生逾越“爱要大声说出来”的鸿沟,拉近自己与母亲、与家人、与朋友、与教师、与社会的距离。
(二)“净化心灵”——课余时间
课余时间是教师走进学生的最好机会,教师脱去威严,脱去权威,拉近距离,走下三尺讲台,走进学生的心里,同学生共呼吸,感受学生内心的纯净。在实际工作中,笔者会经常去学生的宿舍,而这个时候是学生们最高兴的时刻,学生会挽留教师一起聊天,一起分享快乐和悲伤,她们会把教师当作自己同学、朋友,甚至亲人。当学生对你信任的时候,也是她们敞开心扉的时候,也是心理健康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的时候。面对青春期的许多困惑,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也要学会自我暴露。例如女生会很关注自己体重,那么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在青春期面对体重飞涨时的困惑,引导学生通过适当锻炼、科学的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情去解决这样的问题。通过学生跟教师的交流,及时发现青少年在心理上的“症状”,“对症下药”开出“心理处方”,用我们“爱”的药剂去“治愈”青少年心理的创伤。
(三)“爱的力量”———让家庭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坚实后盾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首要的作用。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青春期的青少年经常反抗的是父母,最需要对他们理解和指导的也是父母。父母面对这一时期的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正确的面对孩子逆反期的这一客观事实,用爱感化孩子,理解孩子心理上、自我意识上的成人感,正视孩子独立自主的需求。学校应指导家长在面对孩子时应遵循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正视、重视孩子成长的需要,理解他们,尽心尽责地完成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和父亲的责任。
(四)“搭建平台”———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氛围
青少年不是游离的个体,他们最终要融入社会的团体里。社会环境影响着青少年方方面面的成长。例如,学生看到现在就业难的现状,对自己未来就业渺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会过怎么的生活,自己也没有目标,因此学生可能会先从思想上忽视学习,进而影响对生活的进取。面对类似的社会问题,舆论媒体的正确引导、社会团体的融入、政策法规的保障尤为重要。例如,校企合作就是转变理念、深化教育、拓宽渠道、解决就业的最好范例;学校可尝试与社区结合,通过社区开展所在辖区的用人单位进学校进行招聘,或者通过社区平台,学校将社区收集的招聘信息定期给求职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招聘的工作动态,确保青少年“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关乎到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兴旺,这也是一项从家庭到学校、社区到社会等多方面配合的系统教育工程。我们应该真诚而又细心的关注、了解、理解、帮助他们进行选择,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良好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李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提高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7).
[3]顾东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冲突及对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一)有的独生子女娇气任性,或以自我为中心,或张扬个性,不善于团结协作,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自私,怕脏怕累不爱劳动,比吃、比穿,生活自理能力差,受不得一点批评或挫折。
(二)离婚家庭和父母不和的家庭子女存在自卑、孤僻、烦躁、焦虑、抑郁、敏感、叛逆、捣乱等特点。
(三)留守家庭或外来工家庭,对孩子教育不够,孩子存在厌学、贪玩、说谎、迷恋电子游戏等不良习惯。
(四)有的青少年迷恋网络,喜欢看电视、玩游戏,上网聊QQ,泡网吧,不喜欢纸质阅读;浮躁,喜欢追星。导致部分青少年未能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的不良后果
这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既阻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也使很多家庭幸福感缺失。他们走上社会没有健康的人格心理去面对社会,甚至因荒废学业而没能学到谋生的基本技能,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引发更多社会问题。
三、从深层次分析有以下原因
(一)社会层面原因:青少年对于形象、有趣、富于变化的电视节目和网络游戏爱好要高于对课外书籍的阅读;青少年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对鱼龙混杂的电视节目和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良莠不分,盲目模仿;家长不懂指导孩子绿色上网;一些书商、网吧老板、娱乐场所老板、影视制作人唯利是图,非法营运或传播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青少年接触不健康的图书、音像、网站之后心灵受到腐蚀,难以自拔。
(二)家庭层面原因: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懂得与时俱进学习家庭教育方法,没有认识到孩子心理素质培养和人格健全教育对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家长未能科学指导孩子阅读优秀课外书籍,有些家长要求孩子读书,自己却在打麻将,更不会主动对孩子的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家长为谋生既无时间、无精力、管不了或不懂管孩子。进城务工的家长,其职业和生活方式,又难以在人格塑造方面在孩子面前起示范作用;一些闹离婚的父母,有的为了让孩子当盟军,争取抚养权,于是互相指责、攻击,破坏对方形象,伤害了孩子童真心灵;有的为了推卸责任,对孩子思想、生活、学习疏于关心照顾,放任自流,导致孩子孤独无助、叛逆;或者离婚后有补偿心理,随便满足孩子无理要求,造成任性放纵。在失去家庭道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融入到人群中,难以与同龄人融洽相处,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三)学校层面的原因:其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专业教师奇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齐或没法开足课时;我市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均没有统一规范的心理教材和读本,教师要上心理辅导课只能搜集资料设计课例,心理教育不科学系统,效果差。其二,不论是过去还是新课改推行多年的今天,教师中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老师大有人在;一些老师对待学困生、行为偏差生的一些行为现象,没有深入分析心理成因和寻求疏导转化的对策,也没有和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和争取教育合力,而是厌烦、批评或迁怒家长,甚至放弃教育;一些教师不善于自身身心调适,某个阶段身体或心理状况不佳,容易让情绪流露在学生面前,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
(四)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原因:有的区县教育部门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应“防重于治”,缺乏前瞻性、可行性的科学规划,心育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一,各区县教育局至今未按省市要求相应成立区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或分管的副局长、德育股长对心理教育工作业务不熟悉,能做到管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的很少,更谈不少与时俱进主动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其二,各区县对上级教育部门的心育文件虽上传下达,却未能制订出适合区域实际的工作方案,未发挥指导、跟踪、评价、督促作用。对教师心理教育培训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与行动,如:周泓用赏识教育把耳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博士生,2005年前后,有些区县就轰轰烈烈地推广赏识教育;2009年教育部出台文件说班主任有批评学生的权利,有些区县就红红火火大谈挫折教育和惩罚教育……对多元化的教育观念未能以科学、客观、批判的态度有选择接受,而是跟风走,未能科学规划指导区域的心理教育。其三,面上普及型的心理培训缺乏互动、交流、研讨,难以解决教育实践中层出不穷的学生问题。
(五)政府层面原因:其一,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是破解问题难题的首要工作,但相关科研经费的投入却受到限制。如果政府加大对预防性、发展性心理专题活动或者课题研究的投入,更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其二,政府层面对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社区的建设力度不够。阅读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灵成长,优秀读物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但政府层面对培植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书香校园的力度和投入不够,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未得到重视推广,未能形成“书香汕头”的大气候,也就未能把广大青少年引导到知书达理的正道上。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学校心理专业教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师长,应从家庭源头抓起,从幼儿开始就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系统工程,探索创新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以政府重视投入(出台文件,投入经费、人力,提供活动场地),专家出谋献策形成方案,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全员参与形成合力,全面铺开,全程实施,构建“汕头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工作模式”,才能扎实做好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项任重道远的“心灵工程”。
(二)成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员由心理专家、中小学心理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子有方的家长、热心人士组成;以邀请专家开心理讲座,家长学校经验交流等形式,让广大家长深入、全面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与方法,自觉地在家庭生活中渗透心育,当孩子的“心理保健师”; 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以“补救型和矫治型”为辅的心理教育模式,识别心理异常并及时寻求帮助;委托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骨干。
(三)各区县政府加大对心理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教育水平高低,关系着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取得高成效,应单列增加资金投入,征求广大家长、教师意见,请教专家,制订培训计划,列入资金投入预算并在区县教育信息网公示,接收群众监督。培训计划应包括定期经验交流,专题研讨、案例反思、专题活动、专家讲座和学校公开课,家长关于子女心理教育的咨询活动,家长学校讲座等。学校、社区、妇联如计划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或青少年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或专题活动,政府应拨出专项资金扶助,尽快探索出科学高效的汕头特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为全市提供科学高效、可操作性强的工作经验,让科研成果尽快得到推广,让更多家庭、学校、社区得益,造福广大青少年。
(四)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坛”征文比赛。发动广大教师、家长、各界人士关心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征集意见、建议、经验,由政府部门出资,择优结集出版,赠阅家庭、学校、社区。奖励科学建言献策者。
1 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
近两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大学生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这也给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带来了相应的威胁。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作为高校应该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相应的引导,为大学生构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除此之外,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是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以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虽然大多数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但是只是配备了相应的人员,但是却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没有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许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去咨询相关问题,怕同学或者老师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除此之外,许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够,不能够很好的把握相应的工作方法,总是被动的等待学生来咨询,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
2.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不专业,根基不牢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来作为支撑的,但是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理论研究不够专业,根基不牢的问题,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相应的问题,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明确的引导,也缺乏研究检测的手段和固定时间的保证。除此之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够,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研究不到位,这就给整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带来了相应的难度,不能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效的指导。
2.3 人际交往复杂化
现今,大学生由于正处于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他们很希望自己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他们又缺乏相应的交往技巧,使得他们常常会陷入交往的误区。因此,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出现自卑和缺乏自信的状况,他们不愿意与人相处,常常独来独往,做事情的时候也是畏首畏尾,时间一久就会使得学生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下降。有些学生对外人有很强的戒备心,不敢与人相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心理出现问题。
2.4 师资力量薄弱
在高校中,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学科的开设较少,并且教育部门也没有在这方面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这就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没有办法从中获得更多的心理辅导。在我国,心理辅导的教师只需要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教育的技巧,并能够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就足够了,但是有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还是由一些德育的教师来兼任的,他们对心理教育的理论还不够精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5 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不力
在许多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不够广阔,一些高校没有设立相应的实体平台,只是通过网站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使得一些不常上网的学生无法得到相应的心理疏导。除此之外,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往往会存在网页上的文章较为陈旧,网页上的内容更新较慢,许多内容都是已经过时的,这就使得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真正的发挥作用。一些网站上的内容较为凌乱,没有针对性,这就使得心理教育工作开展存在相应的困难,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3.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观念是人们开展行为的基础,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教师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认识,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应该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较为落后的观念,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使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要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贯穿于整个高校的教学中,使高校的各项工作能够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
3.2 设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许多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普遍存在不够健康的问题,他们很难客观的去评价自己,但是设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去正确的认识自己,使他们可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评价,并且能够很坦然的了解自我的心理状况。因此,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来培养学生心理素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认识自己,具备情绪调控和心理保健的能力,从根本上使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完善自身的心理缺陷。
3.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要做好专兼职队伍的建设,不断的完善教师的专业化,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采取积极开展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来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并且把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计划加入到高校整个的工作范围中。要重视对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业务指导,能使教师做到执证上岗,重视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提高他们专业化的水平,从而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的开展。除此之外,学校注重加强对心理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指导学生将团体辅导等技术灵活运用到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他们与同学共同生活在一起,克服了学校或学院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时间、地域、语言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将团体辅导技术应用在日常的生活园区、班级、社团等活动 中,在日常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识等,成为离同学最近、覆盖面最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3.4 建立监督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不能够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要确保整个工作的质量。因此,要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保质保量,应该充分发挥行政监督能力,要做好评估检查工作,把评估检查工作纳入到高校教育的总体评估中。学校在心理健康评估体系的建立中,不能够只是局限在教师的能力和硬件设施的完善上面,而应该更加准确的反映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状况上面,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高校要能够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完善心理评估能力,把评估所得的结果进行及时的报告,并且反馈给学校和学生,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力度提高。
3.5 规范化管理,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现今,许多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大多都是附属于教育行政的机构,并且一些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这就使得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作不够规范。因此,高校应该规范管理,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该有效的规划和组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还可以使整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得到完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想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设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建立监督体系。除此之外,要规范化管理,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廖迎春,周爱云,曾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力原因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教育部政报,2001,(5).
[3]魏鹏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2007,(27).
[4]江立成,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通过宣传栏、“阳光信箱”、“阳光小屋”以及与校园广播站的《心灵之声》栏目等宣传方式,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吸引更多学生走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及时与辅导老师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积极有效地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工作。
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设立“心理咨询日”、“阳光信箱”,并制订咨询员值班制度,加强“阳光信箱”管理,落实来信回复制度。每周星期三下午四点到五点开一次“阳光信箱”,并指定咨询室负责教师进行信件回复,做到来信及时回复。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咨询教师在交流中应给予热情真诚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将心理不愉快的感受尽情地诉说。充分发挥红领巾播音室“心灵之声”栏目的作用,对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
本着家校教育协同合作的理念,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协同少先队大队做好与社区、家长同心共岗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积极动员与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畅通与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理性社会系统。热心真诚地为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提供帮助,并且与教师配合,对相关学生进行疏导,同时帮助改变家长一些不合理的家教观念,使学校教育工作得到全面的稳固。全方位启发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接纳自己,自己帮助自己,自强自立,健康快乐的成长。
心理咨询的方式有: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面对面交流等。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每周星期四下午四点到四点四十集中对学生开放。
地址:学校教学楼二楼英语组办公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
三、开设心理讲座,加强对师生的心理指导
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从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出发,每学期举办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心理咨询专场活动,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为同学们切实解决一些问题。如“什么是健康的心理”“成长中的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考试情绪的调适”辅导和“小学生消费心理辅导”等进行心理疏导。
鉴于当前学生中产生一些心理障碍有不少是师源性的,而近年来经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为丰富教师的心理知识,提高心理学涵养和科研意识,因此,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将关注教师这个群体,适时请进心理专家来传授经验,针对难点热点的心理现象、问题开展讲座。帮助教师加强对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完善、提升自我,达到良性循环。
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设
本学期工作重点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设,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布置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添加有关设施设备,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和书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档案资料:①学生心理调查记录表;②个案记载与分析;③《心灵之声》广播稿、讲座稿、学生来信;④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文件、论文、课题。保证心理咨询工作的延续性。在此基础上,在下学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摸底测试,并认真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向学校进行反馈,并逐步为每个受访学生建好心理档案,从而为以后教育工作提供方向和依据。
五、加强网站“阳光小屋”栏目建设,充分发挥网络交流平台作用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互联网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及交流空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维度的心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本学期,学校网站将开辟“阳光地带”栏目的建设,这将充分发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辐射作用。
1、建设师生互动交流平台。
2、加强交流与学习。
网上咨询是具有保密便捷的特点,当前一种比较让人接受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建并维护好网络的心理咨询室也是本学期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利用这一类的咨询方式,可以尽可能快地为孩子们提供帮助,使学生意识到这些咨询不仅仅是摆设,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咨询老师的真诚,也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畅所欲言相互鼓励支持,从而敞开心扉,积极咨询,最后达到互助自助的效果。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兴起的一场新的心理学研究思潮,它是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抛弃了传统的“主流心理学”过度关注消极、病态的研究路线和模式,转而关注人类的积极力量和品质,注重普通人潜能的发挥、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帮助人们更快乐、更成功、更健康。它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关注疾病或者健康的科学,同样也是一门关注人类幸福、快乐与发展的科学。从“消极”到“积极”,可以说是心理学界的“弃暗投明”,指引着每一个普通人都尝试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激励和友爱,要求以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普通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研究积极品质、关注发展、关心和谐、强调人的价值所在,试图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帮助普通人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探究具有天赋的人又该如何更充分地发挥其潜能。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即以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制度为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相关研究。而三个支撑点又可以这样划分: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和体验研究,如快乐、幸福感等;个体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如自我决定、智慧、创造力、美德等;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如社会关系、文化规则、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等。
积极心理学在突破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对消极心理学进行批判的同时,还吸收了消极心理学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崭新的思路,使我们将目光从学生的“短处”转向“长处”,使对教师的“烦恼”关注转向如何让教师更“幸福”,使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从“暗处”走向“明处”, 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启发。
二、积极心理学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达到健康的程度,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挥积极的干预和影响,形成、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按照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困惑进行干预,教师们也常常把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不良”当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管是行内行外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就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其他普通学生积极心理健康品质的培养和潜能开发的功能,加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边缘化”,未能在引导学生积极心理意识的培养上紧跟时代步伐,这就常常使我们的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此时,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研究他们。因此,站在新的高度,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面向广大学生,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变化,培养、优化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积极处理问题、主动适应社会,拥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丰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内容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消极心理学使得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通常以学生有否心理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将教育中的理论研究多放在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上,这成为了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也导致了学生了解了焦虑、抑郁、嫉妒,却不知如何发展自信、宽容等优良的人格品质;知道如何面对、避免和处理负面情绪,却不知如何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积极心理学倡导以人为本,关注所有人的潜力,不是把人的优点仅仅当做克服心理问题的工具,而是超越这一层面让人们对自己作出积极、正确的解读,发现内在的潜力,真正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目的。启发学生多多留意生活中的积极事件,训练一种积极的思维应对消极事件,这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策略的“弃暗投明”
(一)注重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包括解决心理困惑和调节消极情绪,更重要的是提高对积极情绪的感受力。因此,针对全体学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于学生优良心理品质和潜能的发挥。如果做个比喻,学生就好像植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向上向光”的成长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超出教师、家长估量的心理潜能。当某种潜能被激发,就有可能产生个体身上的“蝴蝶效应”,带动学生其他潜能的发展。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发现并且发展学生身上的优秀心理品质,例如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思维活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习惯养成、积极的意志品质以及积极的人格培养等。针对个别心理出现“不良”的学生,也需要强化学生的积极反应,发现其身上的优良心理品质,鼓励学生多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为学生树立信心,争取以更积极的心态和方式来应对问题。
(二)尊重个体积极性,增强和内化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
无论是心理健康教师还是班主任或是每一个普通教师,都应当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并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意识地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更多幸福感,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积极转变影响学生,自觉地从学生的身上找到闪光点。在尊重学生成长经验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性。除了学习,让学生还能体验到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积极体验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而优良心理品质对于塑造健全人格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多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幸福、体验积极向上才能真正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三)构建更完善的心理健康组织系统和更和谐的环境
积极心理学中,人的体验和积极品质都与环境、社会背景分不开,并且要在环境中不断地强化和体现。如果做一个比喻,将人比作植物,绝大多数植物本身是具有向光性的,然而只有得到悉心照顾和阳光的普照,植物的向光性才能得以体现。同理,每个人都具备“向光”的潜能,同样我们需要的也是一个提供给我们支持的组织系统和能够激发我们“向光性”的和谐环境,如此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无论心理还是生理都健康的人。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应一起努力,共同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切实贯彻到校园建设的每一个角落,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来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并最终形成坚实和可以依赖的强大系统和和谐环境。
【关键词】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发展历程。然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轻视;重形式,轻成效;重说教,轻体验;重矫治,轻发展;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也有待加强。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真正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最终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走上可持续性的良性发展道路,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给予重视,加强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帮助学校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根据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同时,加大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力度,加大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
二、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工作思路
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它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它对学生个人的参与性要求比较高。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将出发点和着眼点定位到学生身上,真正将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发展。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建构,把目标定位到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上。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自己生成知识,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
三、创新工作方法,重视工作成效
工作思路的改变,必定要求工作方法的创新。在传统的以学校或者教师为主的教育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无非是上心理健康课、学科渗透、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虽然也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但却无法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效果一般。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大学生的参与程度,多搞一些以建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体验活动。例如:心理活动课程、心理素质拓展、心理剧等,同学们通过活动参与、情境体验、经验分享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引起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积极影响。这样提高心理素质的效果是明显的、持久的、深刻的。
四、重视教师成长,加强师资建设
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因此,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培训体系,积极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通过培训逐步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也可灵活采用专家下校指导、短期培训、教师自我进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另外,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给予制度上的保障。
五、整合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发展
张大均教授认为,在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单一教育模式很难适应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采取整合培育模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事实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单一地限定为心理老师的专职工作,没有与学校其他教育环节有效地融合,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更是严重缺失。因此,一定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开发和有效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并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事半功倍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常规性、系统性的工作,因此在教育教育实践中,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乃至教师,都要重视其发展,从制度上、管理上、资源上、队伍上、方法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层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也要加强行动研究,及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做好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并走向规范化、学科化。
【参考文献】
[1]唐为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思考.科学教育前沿.2010(12).
[2]游彤.试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误区及对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3):66-69.
[3]朱利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策略.校园心理.2009,7(5):321-323.
[4]张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整合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5):22-28.
[5]于清莲,张立新.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辽宁教育研究.2005(8):95-96.
非常感谢领导、同事们的信任和支持,给我这个机会参加竞聘演讲。今天,我竞聘的职位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我竞聘此职位的自信心来自于以下三点:
一、非常热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入诸城市青少年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已经三年,一直坚持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学习。
二、2014年下半年我考取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参加了XX市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大赛,荣获诸城市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改革优秀教师。
这次竞聘如果能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信任,我一定不负众望,尽心尽力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提高我们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让学生享受到幸福的教育。
对于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有如下三方面想法:
一、积极向学校建言献策,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制度,创新出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色。
二、团结带领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强学习,拓展工作思路,使心理健康教育为幸福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