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4 21:26:09
序论:在您撰写财务比率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财务影响
自2005年7月21日以后,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从改革运行至今,人民币对美元表现有升有降,对欧元、日元趋势也是如此,但幅度不大。尽管如此,来自各方面的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仍然不小,目前,国内的许多学者对人民币汇率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对于人民币升值的财务影响及对策方面却极少涉及。本文在假定人民币汇率仍有升值压力的前提下,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并提出化解汇率风险的对策。
人民币升值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对公司财务费用的影响
财务费用是公司当期发生的费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期发生的直接计入损益的费用,财务费用的大小将影响公司的净利润。汇兑损益是财务费用核算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指在持有外币货币资产和负债期间,由于外币汇率变动而引起的外币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发生变动而产生的损益。
人民币升值影响公司财务费用体现在:人民币升值后,等量的外币只能换回较少的人民币,对于拥有外币债务余额(如外币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账款)的公司,外债折算为人民币后的汇兑损益将会减少,从而减少财务费用,而财务费用具有税收挡板的作用,它的减少将增加当期的净利润。因此,人民币升值后,拥有外币借款、应付账款等外债的公司将因此受益。如某公司2004年底有日元贷款折合人民币为15亿元,人民币升值2%将因此每年减少公司财务费用450万元(利息支出减少150万元,本金减少300万元),对公司整体盈利状况影响接近0.01元/股。对于拥有外币货币性资产(如外币现金、外币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的公司,人民币升值后,用人民币计价的汇兑损益将会增加,从而增加财务费用,减少当期的净利润。因此,人民币升值后,拥有外币货币性资产的公司将因此遭受损失。如某电厂拥有1.79亿美元和141亿日元的应收账款,人民币升值2%将使公司增加约人民币300万元的财务费用,这将影响到公司整体盈利状况。
对公司筹资成本的影响
汇率的“国际收支决定论”认为,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汇率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当一国有较大的国际收支逆差时,对外汇的需求大于外汇的供给,本币对外贬值;反之则会造成本币升值。从国际收支状况看,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一直维持较大的顺差。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流入国,每年流入的国际直接投资高达500亿美元左右。这种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状况使得我国近年来的外汇储备节节上升,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6099亿美元,较2003年年底增加了51.3%,成为2004年全球外汇储备增加最多的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外汇储备的增加,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又进一步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了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入。
我国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影响了外商对我国的投资热情,导致海外对华投资的缩减。据报告,受人民币升值影响,我国2005年7月末外汇存款余额1605亿美元,比上月减少48亿美元;8月末,外汇存款余额为1611亿美元,虽比上月增加6亿美元,但远低于8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额4364亿元。从筹资的角度看,缺少外资或者是外资骤减将影响公司的权益资金的筹集,当公司急需资金时,只能转向其他的负债融资。受资金供求关系的影响,在资金供给数量一定的情况下,资金需求量增加,筹资成本必然上升。同时,负债资金增加,将带来财务杠杆的效应,如果投资利润率高于资金成本率,则负债融资将为公司带来额外的收益,反之,将给公司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影响公司的效益。
对营业费用的影响
营业费用是指公司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展览费、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公司产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营业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费用的大小将影响公司当期的业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高,国际贸易盈余、外国直接投资、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西方发达国家感到了压力,担心我国会影响其在全球的经济利益,因此,世界主要国家仍就人民币升值问题向我国施压,希望通过提升币值的方式,削弱我国产品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竟争力,达到维护本国产业和经济利益的目的。
人民币升值将对以价格优势为特色的我国产品造成严重打击。由于人民币升值后,进口受到鼓励,进口商品变得便宜,出口减少,结果,本国市场上供给越来越多,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之间的竞争激烈,为使公司的商品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增加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许多公司将会在营销方面多下功夫,如扩大产品宣传、增设销售网点等,届时,营业费用将大幅增加,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应对人民币升值的财务对策
关注汇率的变动趋势
要关注美日等国对人民币汇率态度。以美日等为代表的各国对人民币的态度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民币汇率的趋势。2003年7月6日闭幕的亚欧财长会议上,日本、欧洲各国相继提出了人民币升值的要求。到了2005年前后,国外分散的压力逐步演变成为发达国家的国际共识: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或基于国内经济的需要,或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要求中国改变汇率制度,或径直要求人民币升值。在此背景下,尽管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有所上调,但上调的幅度不大,未达到西方主要国家的预期,人民币来自国外的升值压力仍然不小。
关注美国联邦基金加息情况。按理说,美元加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因为,美元利率的持续上升支撑了美元,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会引起国际热钱回流美国。尤其是在中国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后,目前美元短期利率已上升至4%,高过人民币短期利率2.25%(税后利率约为1.8%)的水平,由此将大大缓解国际热钱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巨大冲击。但有专家分析指出,当前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仍然远远低于美国等国的预期目标。当人民币升值幅度难以满足它们的要求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就很难减轻,相反这种压力将长期存在。所以,美元持续升息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压力将继续以经济问题的形式来反映政治问题的实质而长期存在。
关注国内学者对人民币汇率的态度。国内的一些知名学者,专门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汇率升值的幅度、时机,升值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等。这些对于公司财务管理人员来说,是很好的参考资料。此外,人民币汇率变动后,市场上的各种价格会随之发生变动,诸多因素,例如大宗商品的价格,房地产价格,都会有影响。
作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应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关注人民币升值对产业内部可能造成的影响,时刻保持警惕性,及时调整相应的财务决策,减少汇率波动所带来的损失。
适量持有外币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美元/人民币官方汇率由8.27调整为8.11,人民币升幅约2%。人行还宣布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0.15%幅度内浮动。作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应坚持“尽早结汇,适量持有外币、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的原则。“尽早结汇”是指公司收到外币时,尽快结算成人民币,由于人民币还有升值的趋势,央行总是根据实际经济运行状况来决定人民币升值的时机和幅度的,所以财务管理人员应认真分析汇率的发展趋势,减少央行突然宣布人民币升值对公司的冲击。“适量持有外币”是指对于出口、进口额均较大的外贸公司,可持有适量外币以应付日常之需,避免因外币不足所引起的短缺成本的增加,但应注意持有外币的时间不宜过长,以避免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是指公司对于外币类债权债务的管理要讲究方法,权衡利弊,选择能降低财务费用、使公司效益最大化的策略。如对于外币“应收账款”,要讲究收账政策和收账方法,改变信用政策,加速资金的回笼。而对于外币“应付账款”,在不影响公司信誉的情况下,尽量延迟进口材料或延迟付款,或改变货款结算方式,如采取远期信用证结算方式或以人民币计价等。
适当增加外币债务
如果一些外资预计人民币将进一步升值,必将选择最佳时机大量涌入中国,但因一时找不到好项目,就先存放在银行,到时资金供给将相对充裕,筹资成本会有所下降,公司可利用这一时机适当多举债,较好地利用财务杆杠为公司带来收益。所以,对于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公司来说,可适当增加美元债务,这是一种较好降低融资成本的财务决策。增加美元债务的方法很多,诸如增加美元贷款、借外币负债、将人民币借贷变成外汇借贷、尽可能偿还人民币贷款、将要到期的国外贷款推迟还款等。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严谨的内部控制,要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把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由于汇率升值后可能影响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公司可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内部控制,一定程度上抵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营业费用增加的影响:
加强资金管理。要由专门的财务人员对资金特别是外币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进行筹划,并由相关人员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循环。
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公司可在成本控制和定价上下功夫,降低成本应从现在逐步开始,待人民币升值时,公司依然能够向客户报出有竞争力的价格。对于成本控制,可在“采购成本和制造成本”上下功夫,并尽可能“降低费用率”等。如福耀玻璃公司推出了一整套“全面的战略成本规划”,通过降低设备使用成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和提升工艺和技术水平,保持成本竞争优势。预计公司到2006年能够将成本降低15%-20%,因此,即使人民币有一定幅度的升值,“福耀”也能够保持成本和价格的竞争优势。
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把财务管理人员的短期行为长期化。公司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建立相应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公司的激励和约束,使公司财务人员更关注汇率的影响及公司长远的发展,及时采取策略应对人民币升值对公司的影响,提高公司的效益。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汇率自由化应是大势所趋。不管国际市场有没有施加压力,中国目前出口强劲,外汇储备充足,对外部环境变化也有了较强的承受力,逐步调整人民币汇率、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我国未来的汇率趋势。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应未雨绸缪,关注时势的发展变化,从成本控制、增加原材料进口等方面,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积极筹划,即使不久的将来人民币再升值,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汇率风险。
参考文献:
[摘要]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的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时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法律风险是制约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必须认清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成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居民个人财富急剧累积,个人理财意识也逐步增强。居民个人的理财服务需求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面对这样强大的市场,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都已开展相关理财业务,而各家商业银行更是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纷纷进入这块领域,推出各自的个人理财品牌。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巨大的市场潜力给商业银行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然伴随一定的风险,而其中法律风险是制约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认清法律风险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界定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诸多不规范的现象,有些银行甚至以个人理财业务之名行高息揽储之实。有鉴于此,2005年1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办法和指引秉着“规范与发展并重,创新与完善并举”的监管原则,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了系统的界定和规范。此外,2006年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了《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代居民个人进行境外理财的活动给予了规范。至此,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了比较清晰的规范依据和保障。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内涵和分类。根据《办法》,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的服务活动。按照管理运作方式的不同,个人理财业务可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前者指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客户根据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顾问服务管理和运用资金,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收益和风险。后者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风险与收益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的方式承担。而按照客户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财计划分为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后者又可进一步分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
(二)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的严格限定。在《办法》出台之前,关于是否允许商业银行提供保证收益理财计划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很多人担心商业银行会利用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把它作为一种高息揽储和规模扩张的工具,变相突破国家利率管制,进行不公平竞争。《办法》对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给予了承认,但为防止利用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变相高息揽储,《办法》明确规定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或相关产品中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应当是对客户有附加条件的保证收益;商业银行不得承诺或变相承诺除保证收益以外的任何可获得利益;商业银行使用保证收益理财计划附加条件所产生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此外,银监会对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实行严格的审批制。
(三)综合理财服务的准入起点。为保证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应综合分析所销售的投资产品可能对客户产生的影响,确定不同投资产品或理财计划的销售起点。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的起点金额,人民币应在5万元以上,外币应在5千美元(或等值外币)以上;其他理财计划和投资产品的销售起点金额应不低于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的起点金额,并依据潜在客户群的风险认识和承受能力确定。由此可知,《指引》提高了理财业务准入的门槛,这将使很大一部分中小投资者退出该市场,而拥有大量闲置资金的投资者将会成为购买个人理财产品的主力军。由此,个人理财产品结构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面临多重风险,而其中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失很可能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把法律风险单独列为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之一。对于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防范,我国《办法》和《指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列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内容之一。如《办法》三十六条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进行严格的合规性审查,准确界定个人理财业务所包含的各种法律关系,明确可能涉及的法律和政策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切实防范法律风险。”
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如下的法律风险:
1未按规定进行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的法律风险。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办法》和《指引》分别规定了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时必须履行相应的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义务,否则将可能会遭到客户的索赔请求并受到银监会的处罚。如商业银行利用理财顾问服务向客户推介投资产品时,理财计划的宣传和介绍材料应包含对产品风险的揭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客户揭示相关风险,说明最不利的投资情形和投资结果;按照要求对客户进行风险提示,如个人理财顾问服务中风险提示应设计客户确认栏和签字栏,由客户抄录确认栏的语句进而签名;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风险提示的内容至少包括语句“本理财计划有投资风险,您只能获得合同明确承诺的收益,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风险提示内容至少包括语句“本理财计划是高风险投资产品,您的本金可能会因市场变动而蒙受重大损失,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
2宣传和销售中的法律风险。我国对商业银行宣传和销售理财计划或产品的活动提出了一定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予以遵守,否则将承担相应的后果和责任。如商业银行不得销售未经批准的理财计划或产品,也不得将一般储蓄存款产品单独当作理财计划销售或者将理财计划与本行储蓄存款进行强制性搭配销售;理财业务人员和一般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人员的工作范围应有明确的界限;对于市场风险较大的投资产品,特别是与衍生交易相关的投资产品,商业银行不得主动向无相关交易经验或经评估不宜购买该产品的客户推介或销售。
3证据保留的法律风险。《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商业银行未保存有关客户评估记录和相关资料的,不能证明理财计划或产品的销售符合客户利益原则,给客户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按法律规定或合同的约定承担责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旦出现诉讼情形,商业银行应当承担举证的责任来证明自身理财计划或产品销售的正确性。因此,商业银行应妥善保存完备的个人理财业务服务记录,为以后可能产生的诉讼提供全面有力的证据。此外,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当与客户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或根据业务需要签署客户授权委托书和其他必须的法律文件,并妥善保管相关合同和各类授权文件,使合同文本能够齐全。
4金融分业格局下的法律风险。虽然我国现行法律对混业经营已显现出认可的趋向,但实际上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商业银行不得开展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由此,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往往也只能将客户的资金投向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等融资工具。然而,成熟的理财产品无一不和资本市场相连,随着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为了能够获得比较优势,必然会积极为客户的资金寻找更多利于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这会导致商业银行在现行分业格局下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
5代客境外理财违反投资所在地法律法规的风险。取得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受境内居民个人的委托可以以客户的资金在境外进行规定的金融产品投资的经营活动。这要求商业银行在开展境外理财业务时不仅应该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国家外汇管理及行业规定,而且还必须知晓且严格依照投资所在地的法律法规来开展投资活动,否则将会面临违反投资所在地规范的法律风险。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成因分析
个人理财业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新业务,其法律风险的产生必然会有一定的端由,只有认清成因,追根溯源,才能真正找到解决此问题的良策。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针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有规定虽然出台的比较及时,但随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势必将涌现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法律法规来加以明确。且仅就我国目前的规定来看,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有些问题仍处于法律规制的空白状态。例如我国现将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性质界定为委托关系,但这种界定十分牵强,模糊和回避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属于信托范畴的实质,这种法律界定和现实业务运作的冲突必将难免法律风险的发生。再有,我国虽然对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给予了认可,但商业银行一旦破产,在破产清算中个人理财产品将处于何种清偿顺序,《办法》和《指引》都没有予以提及。另外,个人理财业务在商业银行获得资格的情况下可以涉及金融衍生品交易,且实际中复杂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一般也都会涉及该类交易,而金融衍生品往往具备“理财”的内涵,因为它也承担类似规避风险和保值增值的功能,由此导致的情形是个人理财业务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出现监管法规上的“交集”,商业银行对在判断适用何种法规及相应程序上存在困难。
(二)金融分业体制滞后于金融业务创新的整体趋势。国外个人理财业务的繁荣是以其本国金融混业的现实背景作为支撑的。由于西方国家放宽金融管制、实行混业经营,他们在个人理财业务中推出的理财产品可谓花样繁多,无论是证券交易、外汇交易、黄金交易还是保险业务、基金业务,只要客户有需求,银行统统可以代为,可以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实现了个人理财业务投资领域多元化和服务全能化,体现出“理财”的真正要旨。相比之下,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基本原则,这种分业经营的格局使金融机构之间缺乏足够的竞争和效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拓展也因此受到一定限制,许多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理财品种无法开办,最终导致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理财品种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受到制约和束缚。
(三)银行法律风险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对法律风险的防范可以说是起到根本性的作用,由于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兴起较晚,商业银行对个人理财业务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前进,所以其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尚没有得到系统完善的建立。例如商业银行制定的业务制度、管理规章、操作依据等不够完备、存在疏漏,有些甚至与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相冲突和矛盾;银行法律部门的工作职责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地位和功能往往被定位于事后风险化解上,事前防范风险的作用被忽视;银行高层领导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一旦发生将造成的严重后果没有给予重视;业务人员的法律素质低下,为了稳住客户,有些业务人员往往明知道应该办理哪些法律手续,却为了行客户“方便”而使银行承担法律手续不健全的危险等等。
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防控对策
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防控,我们认为可以从其外部法制环境和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两个方面予以解决: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外部法制环境
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法律规定、填补其存在的法律空白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控制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对于个人理财业务法律关系的定位问题,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明确;在注重对个人理财业务监管的基础上重视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的调整,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另一方面,面对商业银行竞相开展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和积极拓宽投资渠道的现实发展趋势,我国应加紧立法,扫清“灰色区域”,进而构建出个人理财业务完整的外部法制框架。
(二)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内控机制建设
内控机制的完善与否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倘若商业银行不自我约束,那么再完善的法律都将失去应有之意,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防范更是无从谈起。
1制定和完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内部规章制度。商业银行应当针对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点制定详细的规章和制度,尤其是对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重点防范。并且,针对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实际还要不断完善业务规章、健全操作程序。当然,一个重要的前提是银行内部的业务制度、管理规章等首先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且结合国家法律的调整对已有的业务制度、管理规章等进行必要的修改。
2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首先从银行高层管理者就要树立把法律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的管理态度,将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放在第一位,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确保个人理财业务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对个人理财业务人员定期法律培训,并且以一定的考核机制和惩戒机制来加以保障,使其树立起“法律至上”“依法操作”的工作理念。
3重视银行法律部门“事前防范”职能的发挥。应正视法律部门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性,将法律部门的工作重心由风险的“事后救济”向“事前防范”过渡,使法律部门的工作与业务部门的经营紧密结合,从而为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为个人理财业务部门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具体到法律部门应着力开展以下几方面的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防范工作:首先,订立个人理财业务合同、文书范本。合同和文书范本可以使业务操作规范进行,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商业银行要建立个人理财业务的合同文本管理制度,其法律部门应在遵守国家法律和本行规章的前提下,通过梳理和研究个人理财业务的常用合同,订立、完善并推广使用标准的合同文本,同时适应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来进行调整和修订。其次,加大审查力度。法律部门应严格根据已有的法律事务审查制度,认真完成行内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事务审查工作。法律部门在审查中如果发现风险点,应及时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为个人理财业务部门提供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的法律指导意见。第三,建立个人理财业务法律档案。建立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防范档案库,积累业务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范例,同时也可以从中梳理出一些今后需要个人理财业务人员加强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炜个人金融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贺坤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几个问题[J]北京:中国金融,2005,(24)
[3]赖小民法律工作与银行经营风险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财务影响
自2005年7月21日以后,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从改革运行至今,人民币对美元表现有升有降,对欧元、日元趋势也是如此,但幅度不大。尽管如此,来自各方面的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仍然不小,目前,国内的许多学者对人民币汇率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对于人民币升值的财务影响及对策方面却极少涉及。本文在假定人民币汇率仍有升值压力的前提下,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并提出化解汇率风险的对策。
人民币升值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对公司财务费用的影响
财务费用是公司当期发生的费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期发生的直接计入损益的费用,财务费用的大小将影响公司的净利润。汇兑损益是财务费用核算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指在持有外币货币资产和负债期间,由于外币汇率变动而引起的外币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发生变动而产生的损益。
人民币升值影响公司财务费用体现在:人民币升值后,等量的外币只能换回较少的人民币,对于拥有外币债务余额(如外币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账款)的公司,外债折算为人民币后的汇兑损益将会减少,从而减少财务费用,而财务费用具有税收挡板的作用,它的减少将增加当期的净利润。因此,人民币升值后,拥有外币借款、应付账款等外债的公司将因此受益。如某公司2004年底有日元贷款折合人民币为15亿元,人民币升值2%将因此每年减少公司财务费用450万元(利息支出减少150万元,本金减少300万元),对公司整体盈利状况影响接近0.01元/股。对于拥有外币货币性资产(如外币现金、外币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的公司,人民币升值后,用人民币计价的汇兑损益将会增加,从而增加财务费用,减少当期的净利润。因此,人民币升值后,拥有外币货币性资产的公司将因此遭受损失。如某电厂拥有1.79亿美元和141亿日元的应收账款,人民币升值2%将使公司增加约人民币300万元的财务费用,这将影响到公司整体盈利状况。
对公司筹资成本的影响
汇率的“国际收支决定论”认为,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汇率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当一国有较大的国际收支逆差时,对外汇的需求大于外汇的供给,本币对外贬值;反之则会造成本币升值。从国际收支状况看,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一直维持较大的顺差。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流入国,每年流入的国际直接投资高达500亿美元左右。这种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状况使得我国近年来的外汇储备节节上升,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6099亿美元,较2003年年底增加了51.3%,成为2004年全球外汇储备增加最多的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外汇储备的增加,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又进一步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了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入。
我国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影响了外商对我国的投资热情,导致海外对华投资的缩减。据报告,受人民币升值影响,我国2005年7月末外汇存款余额1605亿美元,比上月减少48亿美元;8月末,外汇存款余额为1611亿美元,虽比上月增加6亿美元,但远低于8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额4364亿元。从筹资的角度看,缺少外资或者是外资骤减将影响公司的权益资金的筹集,当公司急需资金时,只能转向其他的负债融资。受资金供求关系的影响,在资金供给数量一定的情况下,资金需求量增加,筹资成本必然上升。同时,负债资金增加,将带来财务杠杆的效应,如果投资利润率高于资金成本率,则负债融资将为公司带来额外的收益,反之,将给公司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影响公司的效益。
对营业费用的影响
营业费用是指公司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展览费、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公司产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营业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费用的大小将影响公司当期的业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高,国际贸易盈余、外国直接投资、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西方发达国家感到了压力,担心我国会影响其在全球的经济利益,因此,世界主要国家仍就人民币升值问题向我国施压,希望通过提升币值的方式,削弱我国产品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竟争力,达到维护本国产业和经济利益的目的。
人民币升值将对以价格优势为特色的我国产品造成严重打击。由于人民币升值后,进口受到鼓励,进口商品变得便宜,出口减少,结果,本国市场上供给越来越多,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之间的竞争激烈,为使公司的商品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增加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许多公司将会在营销方面多下功夫,如扩大产品宣传、增设销售网点等,届时,营业费用将大幅增加,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应对人民币升值的财务对策
关注汇率的变动趋势
要关注美日等国对人民币汇率态度。以美日等为代表的各国对人民币的态度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民币汇率的趋势。2003年7月6日闭幕的亚欧财长会议上,日本、欧洲各国相继提出了人民币升值的要求。到了2005年前后,国外分散的压力逐步演变成为发达国家的国际共识: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或基于国内经济的需要,或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要求中国改变汇率制度,或径直要求人民币升值。在此背景下,尽管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有所上调,但上调的幅度不大,未达到西方主要国家的预期,人民币来自国外的升值压力仍然不小。
关注美国联邦基金加息情况。按理说,美元加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因为,美元利率的持续上升支撑了美元,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会引起国际热钱回流美国。尤其是在中国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后,目前美元短期利率已上升至4%,高过人民币短期利率2.25%(税后利率约为1.8%)的水平,由此将大大缓解国际热钱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巨大冲击。但有专家分析指出,当前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仍然远远低于美国等国的预期目标。当人民币升值幅度难以满足它们的要求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就很难减轻,相反这种压力将长期存在。所以,美元持续升息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压力将继续以经济问题的形式来反映政治问题的实质而长期存在。
关注国内学者对人民币汇率的态度。国内的一些知名学者,专门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汇率升值的幅度、时机,升值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等。这些对于公司财务管理人员来说,是很好的参考资料。此外,人民币汇率变动后,市场上的各种价格会随之发生变动,诸多因素,例如大宗商品的价格,房地产价格,都会有影响。
作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应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关注人民币升值对产业内部可能造成的影响,时刻保持警惕性,及时调整相应的财务决策,减少汇率波动所带来的损失。
适量持有外币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美元/人民币官方汇率由8.27调整为8.11,人民币升幅约2%。人行还宣布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0.15%幅度内浮动。作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应坚持“尽早结汇,适量持有外币、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的原则。“尽早结汇”是指公司收到外币时,尽快结算成人民币,由于人民币还有升值的趋势,央行总是根据实际经济运行状况来决定人民币升值的时机和幅度的,所以财务管理人员应认真分析汇率的发展趋势,减少央行突然宣布人民币升值对公司的冲击。“适量持有外币”是指对于出口、进口额均较大的外贸公司,可持有适量外币以应付日常之需,避免因外币不足所引起的短缺成本的增加,但应注意持有外币的时间不宜过长,以避免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是指公司对于外币类债权债务的管理要讲究方法,权衡利弊,选择能降低财务费用、使公司效益最大化的策略。如对于外币“应收账款”,要讲究收账政策和收账方法,改变信用政策,加速资金的回笼。而对于外币“应付账款”,在不影响公司信誉的情况下,尽量延迟进口材料或延迟付款,或改变货款结算方式,如采取远期信用证结算方式或以人民币计价等。
适当增加外币债务
如果一些外资预计人民币将进一步升值,必将选择最佳时机大量涌入中国,但因一时找不到好项目,就先存放在银行,到时资金供给将相对充裕,筹资成本会有所下降,公司可利用这一时机适当多举债,较好地利用财务杆杠为公司带来收益。所以,对于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公司来说,可适当增加美元债务,这是一种较好降低融资成本的财务决策。增加美元债务的方法很多,诸如增加美元贷款、借外币负债、将人民币借贷变成外汇借贷、尽可能偿还人民币贷款、将要到期的国外贷款推迟还款等。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严谨的内部控制,要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把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由于汇率升值后可能影响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公司可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内部控制,一定程度上抵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营业费用增加的影响:
加强资金管理。要由专门的财务人员对资金特别是外币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进行筹划,并由相关人员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循环。
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公司可在成本控制和定价上下功夫,降低成本应从现在逐步开始,待人民币升值时,公司依然能够向客户报出有竞争力的价格。对于成本控制,可在“采购成本和制造成本”上下功夫,并尽可能“降低费用率”等。如福耀玻璃公司推出了一整套“全面的战略成本规划”,通过降低设备使用成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和提升工艺和技术水平,保持成本竞争优势。预计公司到2006年能够将成本降低15%-20%,因此,即使人民币有一定幅度的升值,“福耀”也能够保持成本和价格的竞争优势。
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把财务管理人员的短期行为长期化。公司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建立相应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公司的激励和约束,使公司财务人员更关注汇率的影响及公司长远的发展,及时采取策略应对人民币升值对公司的影响,提高公司的效益。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汇率自由化应是大势所趋。不管国际市场有没有施加压力,中国目前出口强劲,外汇储备充足,对外部环境变化也有了较强的承受力,逐步调整人民币汇率、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我国未来的汇率趋势。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应未雨绸缪,关注时势的发展变化,从成本控制、增加原材料进口等方面,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积极筹划,即使不久的将来人民币再升值,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汇率风险。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财务影响
自2005年7月21日以后,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从改革运行至今,人民币对美元表现有升有降,对欧元、日元趋势也是如此,但幅度不大。尽管如此,来自各方面的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仍然不小,目前,国内的许多学者对人民币汇率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对于人民币升值的财务影响及对策方面却极少涉及。本文在假定人民币汇率仍有升值压力的前提下,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并提出化解汇率风险的对策。
人民币升值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对公司财务费用的影响
财务费用是公司当期发生的费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期发生的直接计入损益的费用,财务费用的大小将影响公司的净利润。汇兑损益是财务费用核算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指在持有外币货币资产和负债期间,由于外币汇率变动而引起的外币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发生变动而产生的损益。
人民币升值影响公司财务费用体现在:人民币升值后,等量的外币只能换回较少的人民币,对于拥有外币债务余额(如外币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账款)的公司,外债折算为人民币后的汇兑损益将会减少,从而减少财务费用,而财务费用具有税收挡板的作用,它的减少将增加当期的净利润。因此,人民币升值后,拥有外币借款、应付账款等外债的公司将因此受益。如某公司2004年底有日元贷款折合人民币为15亿元,人民币升值2将因此每年减少公司财务费用450万元(利息支出减少150万元,本金减少300万元),对公司整体盈利状况影响接近0.01元/股。对于拥有外币货币性资产(如外币现金、外币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的公司,人民币升值后,用人民币计价的汇兑损益将会增加,从而增加财务费用,减少当期的净利润。因此,人民币升值后,拥有外币货币性资产的公司将因此遭受损失。如某电厂拥有1.79亿美元和141亿日元的应收账款,人民币升值2将使公司增加约人民币300万元的财务费用,这将影响到公司整体盈利状况。
对公司筹资成本的影响
汇率的“国际收支决定论”认为,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汇率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当一国有较大的国际收支逆差时,对外汇的需求大于外汇的供给,本币对外贬值;反之则会造成本币升值。从国际收支状况看,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一直维持较大的顺差。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流入国,每年流入的国际直接投资高达500亿美元左右。这种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状况使得我国近年来的外汇储备节节上升,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6099亿美元,较2003年年底增加了51.3,成为2004年全球外汇储备增加最多的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外汇储备的增加,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又进一步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了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入。
我国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影响了外商对我国的投资热情,导致海外对华投资的缩减。据报告,受人民币升值影响,我国2005年7月末外汇存款余额1605亿美元,比上月减少48亿美元;8月末,外汇存款余额为1611亿美元,虽比上月增加6亿美元,但远低于8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额4364亿元。从筹资的角度看,缺少外资或者是外资骤减将影响公司的权益资金的筹集,当公司急需资金时,只能转向其他的负债融资。受资金供求关系的影响,在资金供给数量一定的情况下,资金需求量增加,筹资成本必然上升。同时,负债资金增加,将带来财务杠杆的效应,如果投资利润率高于资金成本率,则负债融资将为公司带来额外的收益,反之,将给公司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影响公司的效益。
对营业费用的影响
营业费用是指公司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展览费、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公司产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营业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费用的大小将影响公司当期的业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高,国际贸易盈余、外国直接投资、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西方发达国家感到了压力,担心我国会影响其在全球的经济利益,因此,世界主要国家仍就人民币升值问题向我国施压,希望通过提升币值的方式,削弱我国产品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竟争力,达到维护本国产业和经济利益的目的。
人民币升值将对以价格优势为特色的我国产品造成严重打击。由于人民币升值后,进口受到鼓励,进口商品变得便宜,出口减少,结果,本国市场上供给越来越多,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之间的竞争激烈,为使公司的商品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增加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许多公司将会在营销方面多下功夫,如扩大产品宣传、增设销售网点等,届时,营业费用将大幅增加,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应对人民币升值的财务对策
关注汇率的变动趋势
要关注美日等国对人民币汇率态度。以美日等为代表的各国对人民币的态度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民币汇率的趋势。2003年7月6日闭幕的亚欧财长会议上,日本、欧洲各国相继提出了人民币升值的要求。到了2005年前后,国外分散的压力逐步演变成为发达国家的国际共识: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或基于国内经济的需要,或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要求中国改变汇率制度,或径直要求人民币升值。在此背景下,尽管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有所上调,但上调的幅度不大,未达到西方主要国家的预期,人民币来自国外的升值压力仍然不小。
关注美国联邦基金加息情况。按理说,美元加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因为,美元利率的持续上升支撑了美元,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会引起国际热钱回流美国。尤其是在中国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后,目前美元短期利率已上升至4,高过人民币短期利率2.25(税后利率约为1.8)的水平,由此将大大缓解国际热钱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巨大冲击。但有专家分析指出,当前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仍然远远低于美国等国的预期目标。当人民币升值幅度难以满足它们的要求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就很难减轻,相反这种压力将长期存在。所以,美元持续升息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压力将继续以经济问题的形式来反映政治问题的实质而长期存在。
关注国内学者对人民币汇率的态度。国内的一些知名学者,专门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汇率升值的幅度、时机,升值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等。这些对于公司财务管理人员来说,是很好的参考资料。此外,人民币汇率变动后,市场上的各种价格会随之发生变动,诸多因素,例如大宗商品的价格,房地产价格,都会有影响。
作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应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关注人民币升值对产业内部可能造成的影响,时刻保持警惕性,及时调整相应的财务决策,减少汇率波动所带来的损失。
适量持有外币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美元/人民币官方汇率由8.27调整为8.11,人民币升幅约2。人行还宣布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0.15幅度内浮动。作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应坚持“尽早结汇,适量持有外币、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的原则。“尽早结汇”是指公司收到外币时,尽快结算成人民币,由于人民币还有升值的趋势,央行总是根据实际经济运行状况来决定人民币升值的时机和幅度的,所以财务管理人员应认真分析汇率的发展趋势,减少央行突然宣布人民币升值对公司的冲击。“适量持有外币”是指对于出口、进口额均较大的外贸公司,可持有适量外币以应付日常之需,避免因外币不足所引起的短缺成本的增加,但应注意持有外币的时间不宜过长,以避免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是指公司对于外币类债权债务的管理要讲究方法,权衡利弊,选择能降低财务费用、使公司效益最大化的策略。如对于外币“应收账款”,要讲究收账政策和收账方法,改变信用政策,加速资金的回笼。而对于外币“应付账款”,在不影响公司信誉的情况下,尽量延迟进口材料或延迟付款,或改变货款结算方式,如采取远期信用证结算方式或以人民币计价等。
适当增加外币债务
如果一些外资预计人民币将进一步升值,必将选择最佳时机大量涌入中国,但因一时找不到好项目,就先存放在银行,到时资金供给将相对充裕,筹资成本会有所下降,公司可利用这一时机适当多举债,较好地利用财务杆杠为公司带来收益。所以,对于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公司来说,可适当增加美元债务,这是一种较好降低融资成本的财务决策。增加美元债务的方法很多,诸如增加美元贷款、借外币负债、将人民币借贷变成外汇借贷、尽可能偿还人民币贷款、将要到期的国外贷款推迟还款等。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严谨的内部控制,要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把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由于汇率升值后可能影响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公司可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内部控制,一定程度上抵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营业费用增加的影响:
加强资金管理。要由专门的财务人员对资金特别是外币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进行筹划,并由相关人员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循环。
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公司可在成本控制和定价上下功夫,降低成本应从现在逐步开始,待人民币升值时,公司依然能够向客户报出有竞争力的价格。对于成本控制,可在“采购成本和制造成本”上下功夫,并尽可能“降低费用率”等。如福耀玻璃公司推出了一整套“全面的战略成本规划”,通过降低设备使用成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和提升工艺和技术水平,保持成本竞争优势。预计公司到2006年能够将成本降低15%-20%,因此,即使人民币有一定幅度的升值,“福耀”也能够保持成本和价格的竞争优势。
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把财务管理人员的短期行为长期化。公司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建立相应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公司的激励和约束,使公司财务人员更关注汇率的影响及公司长远的发展,及时采取策略应对人民币升值对公司的影响,提高公司的效益。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汇率自由化应是大势所趋。不管国际市场有没有施加压力,中国目前出口强劲,外汇储备充足,对外部环境变化也有了较强的承受力,逐步调整人民币汇率、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我国未来的汇率趋势。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应未雨绸缪,关注时势的发展变化,从成本控制、增加原材料进口等方面,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积极筹划,即使不久的将来人民币再升值,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汇率风险。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财务报表分析变现能力 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绪论
财务分析是指以企业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主要依据,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利益关系集团改善决策。开展财务分析的方法很多,而比率分析法则因其特有的实用性成为财务分析中最重要的方法。
二、财务比率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一)财务比率分析方法
1、变现能力比率
变现能力是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取决于可以在近期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的多少。变现能力比率又是用来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最通用的分析法。
(1)流动比率分析
流动资产比率是全部流动资产除以全部流动负债的比率。该分析法是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和变现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企业偿还短期债务和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工业企业的流动比率,宜保持在2倍左右。
(2) 速动比率分析
速动资产是指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变现能力较差且不稳定的存货、预收账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和其他流动资产等之后的余额。相对于流动资产比率而言,它可以更准确的反映企业快速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工业企业的速动比率以1倍为宜。
2、资产管理比率
资产管理比率分析即企业营运能力指标分析,是指通过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速度的有关指标所反映出来的企业资金利用效率,表明企业经营管理、运用资金的能力。
(1)营业周期是指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他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短说明资金周转速度快;营业周期长,说明资金周转速度慢。
(2)存货周转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营业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率。它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率越高,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
(3)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能够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也就是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它说明应收账款流动的速度。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
(4)流动资产周转率是指营业收入与全部流动资产的平均余额的比值。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相当于扩大资产的投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延缓周转速度,需补充流动资产参加周转,形成资产的浪费,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5)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的营业收入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该项指标反映总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说明销售能力越强。
3.盈利能力比率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也称为企业的资金增值能力,通常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收益数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
(1)营业利润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企业营业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越强,获利能力越强。
(2)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的越好,获利能力越强。
(3)总资产报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息税前利润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是反映企业资产综合效果的指标,也是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所取得盈利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
(4)净资产收益率(权益报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也称自有资金利用率。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也叫净值报酬率或权益报酬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最重要的财务比率。
(二)财务比率分析法的应用
根据ABC卷烟厂2012年财务报表的数据,利用财务比率分析法进行实例分析。
资产负债表
2012年12月31日 单位:万元
说明:该厂2010年年末存货余额为3800万元;应收账款余额为1100万元;所有者权益合计为13000万元。
利润表
2012年12月31日 单位:万元
对表中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2012年度流动比率为:年初流动比率=7100/3400=2.088
年末流动比率=8050/4000=2.013
该结果表明:2012年年初和年末的流动比率均超过一般公认标准,说明有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
(2)2012年度存货周转率为:年初存货周转率=10900/([3800+4000)/2]=2.79
年末存货周转率=12400/[(4000+5200)/2]=2.70
该结果表明:2012年存货管理效率不如2011年,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可能与2012年存货增长幅度过大有关。
(3)应收账款周转率为:年初应收账款周转率=18800/[(1100+1240)/2]=16.07
年末应收账款周转率=21200/[(1240+1370)/2]=16.25
该结果表明:2012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比2011年有所改善,周转次数由16.07次提高为16.25次,这不仅说明该厂营运能力有所增强,而且对流动资产变现能力和周转速度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4)成本费用利润率为:年初成本费用利润率=4000/(10900+1080+1620+800+200)*100%=27.4%
年末成本费用利润率=4200/(12400+1200+1900+1000+300)*100%=25%
该结果表明:2012年度的成本费用率比2011年度有所下降,该厂应该深入检查导致成本费用上升的原因,并改进相关工作,以便扭转效益指标下降的状况。
(5)总资产报酬率为:年初总资产报酬率=[(4000+200)/20000]*100%=21%
年末总资产报酬率=[(4200+300)/23000]*100%=19.57%
该结果表明:该厂资产综合利用效率2012年度不如2011年度,因此需对该长期资产使用、增产节约等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以便改进管理,提高效益。
(6)净资产利润率为:年初净资产收益率=3000/[(13000+14600)/2]*100%=21.74%
年末净资产收益率=3150/[(14600+16500)/2]*100%=20.26%
该结果表明:该厂2012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比2011年降低了1.48%,这是由于该厂所有者权益增长快于净利润的增长所引起的。
三、财务比率分析的实用性和局限性
通过前面对财务比率的介绍以及对ABC卷烟厂财务比率的分析,对财务分析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但财务比率分析的实用性和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1、实用性
(1)计算简易,指标内涵与现代财务目标贴近。
(2)序时列示相对比率,可发现企业财务发展趋势和偏离程度。
(3)序时列示结构比率,可发现有显著问题的项目。
(4)分解综合比率,可揭示财务比率内在联系及驱动要求的力度。
(5)根据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作出评价。
2、局限性
(1)没有可比性基础的财务指标没有任何意义。
(2)财务比率分析,属于静态分析,对于预测未来并非绝对合理可靠。
(3)孤立的对财务比率进行解释十分困难。
(4)财务比率分析,仅是一种衡量手段,并不能反映其它方面的问题。
(5)各项指标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
四、财务比率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改善措施
当下,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状况评价方面显得越发重要,为能更好地解决企业在财务比率分析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可考虑以下改善措施。
第一,财务报表是一个系统工程,若要从财务报表中取得最佳的分析效果和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首先所依据的分析资料必须真实可靠。
第二,财务报表分析者要借助财务报表体系中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采用一定的分析技巧和分析方法结合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图标分析法等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进行整体和动态的分析。
第三,将三大财务报表连接起来进行完整综合分析,尤其是对企业现金流量进行分析,以加强财务分析的系统性、完整性,降低财务报表及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带来的影响。
结束语
总之,通过财务比率分析这一系列数据更能直观的反映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变现能力,资产的管理能力及企业的盈利能力,正确的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经营风险。因此,应用好财务比率的各种分析方法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提高企业获利能力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闫华红.《中级财务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李成相.《SCJY集团财务诊断与治理》[D]学科论文,2010
论文关键词:财务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现金股利保障倍数
论文摘要:本文以公开发行教材中的现金流量比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现金流量比率设置中存在的主要不足,提出了包含现金流量项目在内的新的财务比率体系。
一、当前使用现金
流量财务比率的基本状况在我国作者编写或编著的、于2002年到2005的年之间版的《财务管理》教材中.笔者搜集到32本(因篇幅限制未列明)。完全未提及现金流量指标的有8本,占25%:在余下的涉及现金流量指标的24本教材(以下称可比样本)中,将现金流量分析独立于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分析的有9本.占可比样本的37.5%。无论是单独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还是将现金流量分析与传统财务评价结合一起.这24本教材都主张按不同的分析目的来设置指标:全数表示现金流量表项目可用于偿债能力评价.但其中有6本教材仅仅设置“现金比率”这一个指标:有12本教材设置了获现能力或叫获利能力分析的指标.占可比样本的50%;有9本设置了盈利质量分析指标.占可比样本的37.5%;还有6本写明了要进行财务弹性分析.占可比样本的25%
仔细分析教材中使用的评价指标,大致可以归纳为27个.分属四种分析目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最为大家认可,其出现的频率达N44%,其次是获现能力指标,频率为36%,财务弹性指标占l1%.盈利质量指标占9%。具体到各财务比率.公认程度最高的是经营现金净流入/流动负债.其出现的频数达到19%经营活动现金流量/N期债务本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到期债务、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动资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全部债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平均总资产等五项财务比率的认同程度也较高.均达9%。
二、现行教材中现金流量指标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夸大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如前文所示.约四成的教材将现金流量分析独立于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分析之外.说明仍有不少人将现金流量分析视为与传统财务分析并列的~部分事实上,现金流量表作为传统两表的桥梁.其作用不可能超越他们。其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与传统两表不同.它不可能取代后者.因而不可能独立存在。而且.现金流量表也存在人为操纵的可能。比如:年末时大量回收货款或大量借款、有意调整“现金”概念.将本来就是现金范围的现金归口为非现金项目以增加现金流量、将现金流量表的各项数据同时调增或同时调减.以达到调节表内各项目数据的目的。
(二)指标名目繁多,未能突出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1.将结构比率、趋势比率等不属于财务比率的指标吸纳进来财务比率是将企业某个时期财务报表中不同类但具有一定关系的项目进行对比而形成的比率.其数据均来自一个会计期间.不同于趋势比率:这些数据属于不同类项目,因而有别于结构比率:2.纳入了非现金流量指标。如: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之和/流动资产.数据可以从资产负债表中获取而不必从金流量表中获取:3.将非财务指标纳入体系。如:最大负债能力——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市场利率之比中.市场利率在财务报表中不能获取.超出了财务比率的范畴。
(三)指标命名欠规范,容易混淆
1.同一指标.名称不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这~比率就有现金偿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流量比率、短期债务现金流量比率、现金流量负债比等7种名称:2.有的指标“名不符实”,如:利润变现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营业利润.公式中分母仅限于营业利润,而指标名称却叫“利润”变现比率,外延大多了;而且,利润与现金的关系并不是变现的过程,这与传统的资产“变现”概念相背,不利于对指标的理解。
(四)指标的计算公式有争议甚至有错误
1.现金比率一般是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之和与流动资产的比值,有学者将计算式的分母取作总资产。还有人取作流动负债:2.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也有人将分子取作“经营现金流入”:3.现金利息保障倍数有(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现金利息支出及(利润总额+利息支出)/N息支出两种计算公式:后者更粗略一些,因为利润总额未考虑到非付现费用及非经营所收或所付的现金;,分子分母显然口径不一.会导致错误计算。
三、包含现金流量项目的财务比率体系
鉴于现金流量表与传统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之间存在紧密联系.重构的财务比率体系是以同一时期三张报表的相关项目计算而成的比值为主体,剔除所有的结构比率、趋势比率.按不同报表使用者分为四个方面——传统的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和增设的财务弹性分析,不再对现金流量进行单独评价
(一)偿债能力分析
现金是偿还债务最直接的工具.也是最终的偿债手段。在传统的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的基础上,补充以下包含现金流量信息的财务比率:1.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流动负债.该指标反映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获得现金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其值越高.对短期债权人的本金保障程度越高但由于现金的流动性最强.其盈利能力也最差.该比率值过高.说明企业没有充分利用现金造成资源浪费按速动比率的经验值来推断.现金流量比率值在l左右属于理想范围:2.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现金流量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所得税付现)/[现金利息支出+优先股股利/(1一T)+到期债务本金/新思考(1一I’)]
利息费用是可抵税费用.满足一元的这些债务只要求有1元的税前现金流量.但优先股股息和债务本金偿还须从税后现金流量中支付.除以(1一T)得到相当于满足它们的税前现金流量
该比率值大于1.说明企业利用税前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量可以偿还到期债务并支付利息、优先股股息.无需另行筹资来履行固定义务:反之,该比率值小于1.表明企业履行这些义务时.不但耗尽了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税前现金流量.还动用了前期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将受到不利影响.
(二)盈利能力分析
传统的盈利能力分析主要都是依据权责发生制下的利润。但利润是否有实实在在的现金净流入作为保障.还需要将现金流量与利润额对比,判断盈利的质量.作为传统盈利能力分析的补充。可设置如下盈利质量分析指标:
营运指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收益一非经营收益+非付现费用)
非经营收益主要是指投资收益、财务费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支净额.而非付现成本包括计提的资产损失准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待摊费用的减少等。上式中的分母,常被称为经营所得现金。该指标反映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调整后经营利润的差异程度。该比率大于1.说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高于营业活动应得现金.主营业务创造的利润具有更多的现金作为保证,该比率小于1。说明一部分收益尚没有取得现金.原因是应收账款的增加、应付账款的减少或存货增加.使得实际得到的经营现金减少。而存货有贬值的风险.应收账款有形成呆、坏账的风险,因此。未收现的收益质量不如已收现的收益:即使不出现上述风险.存货和应收账款占用的资金也是有机会成本的.那么.企业取得同样的净收益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实际的业绩水平下降,营业利润的质量下滑。
(三)营运能力分析
在传统财务分析中.销售收入与投入资源或业务相比较.获得的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被归纳为营运能力分析指标。而获现能力指标一般也是将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投入资源和相关业务相比较.如.将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资产平均余额相比较.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销售额相比较可见.营运能力评价指标和获现能力评价指标都反映企业利用资源获取经营成果的能力.不过.前者反映的是权责发生制下的经营成果.后者反映收付实现制下的经营成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可把获现能力评价视为营运能力评价的补充可设置如下指标:1.反映销售业务获现能力指标销售现金流量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销售额.该指标可以衡量销货收入在当年收现的程度.用以评价销货工作的质量。该比率值越高.说明企业积压在应收账款上的资金越少,企业的经营成本越低.管理效率越高:2.反映总资产获现能力的指标资产现金流量回报率=(经营现金流量+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平均总资产.该指标更全面反映资产的获现能力,用以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创造现金的能力.反映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其值越大.说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
(四)财务弹性分析
企业财务弹性是指企业应付各种挑战、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企业能否灵活筹集资金应付偶发性支出、股利支出以及捕捉投资机会的能力。将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相结合,能获取现金流量和支付现金需要两方面信息.用以判断企业可稳定获得的现金是否充足.
从而分析企业的财务弹性大小。可设置如下指标:1.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每股现金股利=经营现金流量/现金股利.该指标反映企业运用现金流量支付股利的能力。其值越大.说明企业对股利的支付越有保障.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强。若比率值低于1,当遇到经济不景气,企业极可能没有现金维持当前的股利水平.投资者可能要求搁置企业投资以发放股利,从而影响企业利用新的投资机会;或者,企业需要借债才能维持当前的股利水平.此举将增加企业未来的债务负担.降低未来可支出现金.企业的财务弹性变弱:2.现金流量再投资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一现金股利)/(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其他资产+营运资金)。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营运资金:流动资产一流动负债.现金流量再投资比率还可表示为:
(河北地质职工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81)
摘要:在企业运行管理当中,其会计管理者往往使用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财务或运行状况进行统计并评估,然而当前企业中使用的财务报表以及其评价指标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使得财务报表不能完全发挥其有效作用,导致进行财务评估的结论不能使人信服。本论文对财务报表中影响其发挥有效作用的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和讨论,同时根据探讨结论给出解决方案,目的是为了促使财务报表在企业运行中发挥最大作用,使得报表使用者从中获得最大收益。
关键词 :财务报表;局限性;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148-01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常甡(1981-)女,河北满城人,中级讲师,研究方向:财务。
引言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也叫做财务分析,其基本原理如下几步:首先对财务会计报告中有用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第二步,根据数据以及其它扩展信息,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运行情况等进行分析评估;最后是通过以上评估结论指导企业的运行管理工作。但是同时,我们应当有个明确的认知,也就是这些财务分析和结论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原因是我们在进行财务分析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而使得财务报表不能完全发挥正常作用,使得财务分析有一定缺陷,这些缺陷导致了分析结论可能不符合预期,达不到人们的要求。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表缺乏一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进行分析中,财务报表分析的结论在实际中不能完全对应,这样的后果就是企业财务评估结论不是很可靠。归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财务报表分析时候列入表中的只是能够使用的货币资源,而现实条件中,企业里还有许多经济资源未能在报表中显示,不能显示是因为这些经济资源受到现实条件或者是被会计管理限制。
(二)财务报表分析者的分析能力有限
财务分析的主体是人,也就是说,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评价是由报表分析者进行的。而现实情况里,财务分析者不同,他们对财务表都有各自的认识和判断,这些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财务报表认识不同;②对财务报表的解读能力不同;③对财务分析理论认识差异。这些不同点使得分析结果不同。除此之外,在进行财务报表时,分析者仅仅根据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不光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有在实际工作里的实践经验。
(三)财务报表的数据结果失真
财务报表的数据质量与其企业管理者的职业素质息息相关。企业的目标就是为了挣钱,同时当前会计制度以权责发生制为基本出发点,这样一来企业的内部员工可以根据这一出发点自己设定一些他们理想中的财务数据,通过这些数据能够使企业满足最大收益。总之,不管是财务报表自己的不足,还是企业运行着对财务数据的不真实的处理等等,都会使得财务报表有很大误差,会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不利影响。
二、针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提出的改进措施
(一)注意财务比率分析体系内各指标的内在联系
所谓财务比率分析指的是一个具有系统联系的、不能人为改变或者独立提出来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各个因素互相关联,在分析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财务比率分析时,应当将各个指标有效结合一起进行考察探讨,单独分析一个指标是不科学的,不能正确的分析企业整体情况,对考察来说没有意义。主要原因在于单个财务比率在没有其他比率作用下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在实际中,如果通过财务比率分析对一个企业的运行状况考察的时候,应将该企业所在的行业、行业内其他企业、企业之前的成绩以及市场环境这四点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这样才能很好地认识到该企业处于市场中的地位以及之后发展趋势等,能对该企业的运行状况做出一个全面的考察。
(二)注意所提供比率的及时性和可比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会计行业也就是会计电算法的发展,“适时”财务比率应用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者能充分结合计算机技术,最快时间的将“适时”财务比率送达到相关信息使用者手中,最快的发挥财务比率分析的有效作用。同时电算法会带给信息使用者多种方法计算得出的财务比率,而不需要额外增加投入,同时在不同财务比率下企业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横向上的比较
(三)注意所分析企业所在行业状况等大环境因素
财务比率分析应该考虑到整个行业的状况以及周围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候,不仅要考虑到该企业在这个行业中处于何种地位,还应该考虑周围经济对该企业发展的作用。因为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都有各自特点,所以财务比率也差别特别大,有时候即使是一个行业,不同企业也有不同的财务比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外界经济形势对企业财务比率的影响,比方说,通货膨胀很厉害,或者说经济衰落时,销售收入以及利润降低就很正常,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企业都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除上述两个因素之外,还有季节性因素,很多企业往往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经济状况,在处于旺季时候财务比率和淡季时候财务比率一定会有很大差别。
总结
上述内容是对财务报表分析存在不足的分析讨论,并对其解决方案具体深入研究。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前进,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会意识到财务报表分析的必要性。结合当前财务分析的特点,取长补短,不断通过对深化财务报表内容等许多方面进行改革分析,会很大程度上帮助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希望能为完善和发展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