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4:48
序论:在您撰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文化创意产业”又称“创意经济”、“创意工业”,是一种在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强调依靠人的创造力、技巧及天赋,来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形式。
从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知道,文化创意产业首先是一种产业,它必须具备产业的共性,在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顺畅运作,有较好的发展环境和相对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并拥有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另外,它还具有其特殊的内涵。
1.1文化需求性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层次需要理论指出,当人的缺失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的发展性需要就被上升到更高的高度。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纯粹的物质性和经济性的需求就会相对减少,文化性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文化可以说是发展创意产业的灵魂。文化创意源于文化并高于文化,是对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是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渗透力、影响力的拓展和挖掘。创意产业正是有了文化,才显出了灵气和品位,从而才有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1.2技术创新性
文化要展现自身的巨大价值,单靠传统的传播方式是很难的,必须依靠技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文化创意产业是把与文化有关的信息服务技术都纳入其范畴,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再提高、再包装,而非简单的复制。可见,技术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它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方式和创新渠道。
1.3收益高额性
文化创意产品,不同于普通的商品,是用于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需求,涵盖了科技和文化的因素,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高的附加价值。同时,好的创意能够大幅度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并使许多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焕发新的生机,获取高额利润。
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相应的教育水平及科研投入也在不断地增长,这对我国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具有很大的意义,它可以创造适宜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创意人才增多,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对创意产品产生了更多的需求;另外,拥有13亿人口的大陆市场,潜力巨大,易于吸引各种创意产品;最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低廉的生产成品也是其发展的一大优势。
2.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劣势
我国的起步较晚,创意观念较为落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沿海与内陆对创意产品的需求不同;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薄弱,创意产业政策保护确定;创意人才的相对匮乏使得大陆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另外,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和整体规划也是其一大劣势。
3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3.1成立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机构
至今为止,我国还未明确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机构,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自发状态,这样,其发展就会受到制约,难以形成系统化、规范化以及规模化的产业体系。因此,我们应该加快组织机构建设的步伐。笔者认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机构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主要职能,包括:基于本国实际,以国际化的视野,合理规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引导其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科学划分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制定文化创意产业的行政审批手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规则;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行业协会,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形成各省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意见和要求。总之,政府应当全面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着力理顺产业体制,积极打造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平台,从而形成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培育出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创意品牌。
3.2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最大限度地整合各个地区的资源,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不仅仅是传统的旧厂房与艺术家的简单组合,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模仿外国的做法,而应该以现有的地区资源为基础,加强行业间的协调合作,从完善创意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和资源整合,建立起具有地区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该园区应包括从事文化创意设计、技术支持、人才培训、产品生产与交易、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企业的集合体。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我们可以借鉴。上海市政府通过整合当地资源,制定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及策略,逐步形成以“上海市创意产业中心”为平台、各个设计创意产业园区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架构。比如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区就结合了浦东软件园,整合分散在各区的动漫和网络游戏业、多媒体内容产业和影视后期制作业,集中体现了“研发、培训、孵化、展示、交易”五大功能,形成优势,实现共赢。
3.3提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需的资金支持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一切的发展都只是空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投资主体相对单一,需要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实行。一方面,设立政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放宽贷款政策,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引导基金,降低新兴文化创意企业贷款利率或进行政府贴息,支持区域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扶持符合区域发展定位及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塑造区域文化创意知名品牌。另一方面,完善投融资环境,吸引企业、民间和外商资本投入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制定吸引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对创意产业进行投资经营,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中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从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形成集聚的效应。
摘要: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最大的使用效率与价值,成为各国积极思考的产业策略模式。在这种趋势下,以高创意附加价值、结合创意、文化、艺术元素的文化创意产业也日渐成为中国选定发展或已颇具规模的新产业形态。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及特点,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特点;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素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经济前瞻,2006,(9).
[2]李非.论两岸创意经济的发展和合作[J].台湾研究•两岸经贸,2005,(4).
打造文化产业中的高端形态,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大格局下,应用技术系统成熟不断进步,网络信息化完备,各种高新技术可以一夜之间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充分发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与新兴的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等方面创意群体的联系和融合,通过网络与世界接轨,生产出具有独特文化气质的国际级文化产品,这才是产业转型中真正的目标形态。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凌源皮影为例,传统的皮影戏受到影视、网络、娱乐等消费方式的冲击,演出市场日渐萎缩,虽经政府和相关社会人士保护和推广,但仍然不能摆脱后继乏人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相关文化公司推出了皮影雕刻艺术品的这种衍生品,用皮影的造型艺术开拓新的市场,也有把传统皮影连本戏录制成音像制品发售,近期又创编制作了以红山文化为题材皮影戏数字电影,这些都使皮影戏传统单一的舞台表现形式得到了多方位的扩展,试想如果设计制作皮影动画片,皮影故事书,皮影装潢,在皮影戏表演中引入场景投影,加入声光电新元素,使皮影艺术变得丰满而立体,这样的创意不但会使古老的传统文化项目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受众,而且丰富了产品种类,延伸了产业链。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但以文化创意作为形式的发展才是更好的保护。
二、集聚或集群化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空间形式和组织形态
在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上不同国家或地区具有各自的特色,一种是由市场机制作用下各类经济主体自发集聚形成的产业群落,另外一种是以地方政府主导下通过园区建设形成的文化创意类产业园区,这也是当今中国各地包括朝阳在内,应该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模式。朝阳地区由于地理自然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体制等多种因素作用,长期以来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深厚,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却相对落后,对地区文化缺乏系统而深入地梳理和认识,对文化创意的理解也比较肤浅,大型资本在文化创意产业上的投资力度不够,所以难以形成气候。以化石和“战国红”玛瑙为例,辽宁朝阳被誉为“古生物化石资源宝库”,因为稀缺和独特,多数化石资源禁止发掘和交易,但仍有部分鱼类、昆虫类动物化石和大量木化石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从目前市场上化石相关产品来看,动物类化石一般以盒式或镜式装裱,作为礼物或礼品出现,这些商品大多形式比较单一,包装也简单;木化石和“战国红”玛瑙品质出色,除打磨抛光陈设外,多雕刻成玉石类摆件、吊坠、手镯等,但因为朝阳地区本地的做工手法粗犷,不精致细腻,在生产环节又多为一人到几人组成的小作坊式生产,对原材料缺乏前期的设计,导致产品制作简陋粗糙,不但产品附加值低,还浪费了石料资源。化石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其实主要是缺少高端产品的带动,虽然政府也设立了慕容古街等化石产品交易集散地,但总的看多是小门户的制作和经营,生产和制作、销售各环节都缺乏层次,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用龙头带动,集聚或集群化发展,促进化石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势在必行,2013年11月论证通过的《朝阳市化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为朝阳化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后续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可以设想,化石文化创意产业园可以为化石类创意文化发展向上迈一大步。另外,这类资源的开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实物的深加工和包装设计上,还可以依托本地的其它文化基础和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新创意,在影视、动漫等的文化产业品种里发掘和创新。
进入21世纪,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对产品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产品设计专业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发展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但是,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与企业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发现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强烈需求,目前民办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市场所需求的人才之间还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民办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研究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按照文化产业创新的要求,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分析和梳理,根据各课程间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全而的归纳和分类工作。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静态的,而是在动态中不断修订和改良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建立起以本专业为核心,相关专业作补允的培养模式,使高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形成个专业知识链,在目标定位、结构设置、内容优化等方而相匀_协调,为解决当前创意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提供相应的对策、方案,为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有力保障。
1.专业教学计划改革与相关措施的制定
产品设计专业方向教学体系的实施必须先整合现有课程内容,将相互关联课程内容合并,基础课程压缩在第一和第二个学年中,从而建立本专业方向的基础平台。
2.专业教学大纲的修订
教学大纲作为专业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在教学方面应以实际案例教学与设计竞赛教学贯穿始终,同时将设计竞赛引入教学,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主要以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的实际课题作为产品设计的实践内容。
3.实践工作室教学管理模式
实践工作室教学管理模式以开放型为主,是提高产品设计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将产学研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完全对接,建立具有企业运行模式又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环境。
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建设
依据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目标,紧紧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我省各种文化和经济资源的优势,优化全省各类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布局和配置,试图构建适应吉林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保障我省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设计人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高设计创意产业对相关行业的聚合关联效应,培养民办高校产品设计人才,使吉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真正成为拉动我省经济发展和实现文化繁荣的支柱产业。将带有历史性产业建筑更新设计改造成集产、学、研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设计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三、结语
20世纪末,英国知名学者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同时系统地将“创意产业”划分为传统的广告、设计、电影、艺术及古董市场、工艺品、录像、音乐、电视广播、表演、以及新兴的时尚设计、互动休闲软件游戏等,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学界一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通过一些创意自然人的创造性的智慧生态、技能方法和天赋来进行生产,适当地借助现代高端技术能力,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创造和高度提升,最后经过知识产权等一些制度或规范软件的应用和开发,生产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创造出具有创造经济能力和就业市场的产业[2]。笔者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事物,文化创意产业概念为传统民间艺术向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首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是由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内涵决定的。顾名思义,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包含“文化”“创意”“产业”三个层面。其中,核心是创意,精神导向是文化,支撑力量是科技创新。具体而言,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文化创意产业的最终成果是文化产品,它和艺术绘画作品的表达不一样。文化创意产品的产生远比一般产品复杂得多,因而其在风格特色上具有更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明显高于普通产品和服务模式[3]。文化不发展,城市就失去了灵魂。向广大民众提供以文化、艺术、精神娱乐为主的消费商品,可以提升大众的文化品味和鉴赏能力。创意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起到核心要素作用。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和发展者都是具有一定创意行为的自然人,他们以创意为前提[4]。单纯地将传统文化形式进行简单的拼凑与组合并不是创意,创意的重点是对文化资源要素进行创新和整合,创造新的文化形态。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民众对“创意”的呼唤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创意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就是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创意是整个文化产业链的起点和核心,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精神文化的创新,更具备时代特征。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代表着新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产业一词本是经济用语,文化产业与普通经济产业的差别之一便是生态化的机动就业形式。由于消费与生产的全民性特征,创意产业存在巨大的就业潜力和空间。从就业形势的大方向上来分析,传统产业的工作人员与文化创意产业人员的就业形态有着本质区别。脱离了传统形势的工业化就业模式,文化创意人才实行分散式就业,不以某发达区域为就业核心,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化的就业新局面。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不确定因素是由于在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大前提下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性所决定的。其中就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风险高、受益高的特点,这与高科技产业类似。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高利润空间中必定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也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这种不确定性给自身增添了无穷魅力。
在经济发展形式日益多元化的当代社会,文化娱乐生活及其相关消费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以文化、艺术相互结合而开发出来的创意商品逐渐走出地区范围,成为走出国界、走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新兴创意产品,甚至发展成为产业集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化创意产业是目前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兴产业。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爆发点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在文化创意产业下对凤阳凤画的发展
在经济、技术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将艺术与经济密切结合的创意产业的发展,符合国家大的产业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凤阳凤画作为一种极有潜力的文化资源,应该探索出自己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笔者对凤阳凤画的保护和开发提出如下几点设想,以便为凤阳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
(一)创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协调机制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朝阳产业,也是一种风险产业,它需要政府主导为文化创意产业和凤阳凤画的发展创造一个合理稳定、良好势态的积极空间。文化创意产业的直接动力就是良好的政策。因此,政策扶持是它能够实现良好发展的前提。政府需要发挥不同的引导、服务和协调作用,充分认识凤画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与创造力,从战略高度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与凤阳凤画的协调作用。由政府引领相关社会力量和企业,通过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不断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设置文化创意产业与凤画的互联机构,对资源进行整合,对推进凤阳凤画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可以组织创意凤画协会和促进中心等来扶持凤画的发展。
(二)鼓励发展多种凤画产业形式,注重人才培养和创新鼓励凤画形态的多样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能起到积极作用,对于民间传统文化附加值的提高以及发展也是有利的。近年来凤画产品虽有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还需进一步扩大其知名度。我们应在此基础上加大凤画与文化创意的链接,打破传统模式,将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依托凤阳地区资源,打造新颖且有文化底蕴的产品。建立相关的中介机构,提供展示及交易的平台,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优势。创新能力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吸引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经济人加入到凤画产业中来,并且与凤画的传承人紧密结合,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三)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凤阳凤画产业的发展,应瞄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必须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紧紧抓住机遇,提供适销的、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又不失民间艺术特色的凤画产品。强化区域互动的调节能力,不断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能力和沟通能力,不断开展有一定品牌价值的活动,在国内乃至国际形成影响力。构建部分有学术背景的机构来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繁荣。举办以“凤画”为主题的博览会、文化节和设计比赛等,不断提高凤画的影响力。
关键词: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经验启示
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一些特别倚重创意及才华的知识密集型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中日益受到关注。英国率先于1997年有系统地推广文化创意产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亦紧随其后加以发展。中国香港地区长期以来是亚洲的创意中心,数码娱乐、电影、设计、漫画、出版等文化创意产业在业内均享负盛名,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从经济型态看,香港已进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阶段,具有知识型、创意型及服务型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我国内地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对于内地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
由于历史渊源与地理条件的关系,香港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交会的舞台,因此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独特环境。根据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完成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香港创意产业在狭义上分为三大类,包括11个行业。第一类是文化艺术类,包括艺术品、古董与手工艺品、音乐、表演艺术。第二类是电子媒体类,包括数码娱乐、电影与视像、软件与电子计算、电视与电台。第三类是设计类,包括广告、建筑、出版与印刷。然而以广义的角度来思考,香港也将健身美容、美食、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称为创意行业。
进入21世纪,香港陆续推出研究报告,全面梳理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2002年9月,香港贸发局公布了首份题为《香港的创意产业》的研究报告,评估文化创意产业对香港经济的贡献。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3月,香港创意产业聘用员工超过9万人,占香港总就业人口3.7%:创意产业在2000年的出口总值达100亿港元,占香港服务出口总额31%;同年,创意产业产值为250亿港元,约占香港本地产值的2%。
2003年6月和2004年8月,香港与内地签署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第一、第二阶段协议,内地承诺开放26个服务业领域,其中有多项行业(如广告、视听、文化娱乐等)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按有关规定,香港影视制作等行业可以进入内地投资,并可从事文化市场开发等活动,大大促进了香港相关产业的发展。
随后,香港特区政府于2004年正式策划推出香港创意指数(HKCI),拟定了5Cs作为香港的创意指数:创意的成果、结构及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研究结果表明,香港自1999~2004年的整体创意指数显示出正增长,指数由1999年的75.96上升至2004年的100(以2004年作为基准年)。
2005年香港特区政府在《施政报告》中,更详尽论述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因和限制,并指出目前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只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左右,相对于英国的8%尚有很大的增长余地。2006年以来,CEPA在实施中不断深化,内地居民访港“个人游”的计划逐步扩大,已遍及泛珠三角全部省会城市;2007年元旦起进一步扩展至石家庄、郑州、长春、合肥及武汉等5个省会城市。与此同时,香港特区政府更加持续建设、落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公共投资,包括政府总部、立法会大楼和公众休憩用地的添马舰工程等。
二、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
经过多年发展,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创造了令人称道的成就。相关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已超出15%,并且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促进了整体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迈进。以广告业为例,目前香港经营广告业务的公司超过1,100家,其中约半数从事广告策划及顾问服务,其他包括广告招牌制作以及广告赠品制作公司分别约200家,宣传展览公司约50家,广告喷画制作公司40多家,电视广告制作公司20多家,户外广告制作公司约20家,直销市场服务、报纸及期刊广告制作公司,以及网上广告制作公司各1O余家等。各行业广告开支十分巨大,2004年香港各行业整体广告总开支剔除折扣后为164亿港元,同比上升14.8%。此外,在数码娱乐、电影、设计、漫画、出版等方面,香港在亚洲也占据重要位置,在业内赢得了广泛的影响力。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的自由市场体制
香港的自由市场体制,表现在企业可以自由经营、自由贸易,无关税及配额,对外来投资和对外投资亦无限制。同时,香港实行独立税收制度和低税政策,无外汇管制,港币可以自由兑换。香港连续10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是世界上主要的金融商贸中心,但政府除了发行低面额的辅币外,没有中央银行和存款保险制度,印发法定钞票由私营商业银行负责,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较松,资金流动和进出十分自由。目前,香港是亚洲唯一低风险地区,已成为美元和欧元的亚洲实时结算中心,以及人民币最大境外流通中心。作为独立的关税区,香港还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在WTO框架下进行商贸活动。正因为香港具有健全的自由市场体制,使企业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随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快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
(二)自由市场主导下的政府角色
香港特区政府依照不同产业链的需要,承担着不同角色,尽量使文化创意产品实现自由生产和流通,政府只提供必不可少的法治基础和商业环境。具体管理方面,香港采取事后机制,即市场的文化创意产品只在违法或受到市民正式投诉之后,政府才依法处理。在自由市场的主导下,香港政府的政策范围虽然有限,但执行力度却很有效。在私人企业能力不达的范围,在符合公共利益和资源许可的情况下,政府才予以协助。例如,近年来,香港电影业与银行业达成共识,由政府成立电影贷款保证基金,银行以履行合约保证的方式,发放贷款给电影制作公司,使各界在不同的平台上相遇和合作,缔结出更多的文化创意良缘。
(三)积极有效的吸引创意人才机制
香港在吸引创意人才方面极具竞争优势,创意人才汇集。在“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下,香港过去3年已成功吸纳超过1.1万名内地人才。对于人才引进,香港都持自由开放的态度,各类人才可以根据行业变化的需要,自由申请工作签证或以其他身份来港发展及定居。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很多方面,香港都拥有众多高水平的专业及管理人才。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出身的人才汇聚在香港,不断产生交流及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增加了香港企业的创意与活力。目前,香港的文化创意人才,普遍具备企业经营技巧,而且有长期的国际合作经验,精通国际融资、成本控制、人才搜罗与市场开拓等技能,为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人力基础。
(四)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法治精神
香港是法制社会,其独立的司法制度,保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香港除了外交事务、国防及中国宪法外,终审法院是其他一切事务的最终裁决机关。于1985年成立的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如今已是全球主要仲裁地之一。香港在商业、金融、船务及建筑等方面的专长,能为仲裁提供经验丰富的各行各业专家,包括会计师、律师、建筑师、工程师、银行家等。香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已通过《防止贿赂条例》、《廉政公署条例》,建立起有效的肃贪倡廉的执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法治精神,以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确保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和个人无须顾虑隐蔽不清的交易成本,实现在商业上的公平竞争。
三、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内地的启示
我国内地目前正在建设创新型社会,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对于内地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经济中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必须建立自由的市场机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近几年来,我国内地文化创意产业开始蓬勃发展,许多地区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和生产基地。但内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产品比例偏小,广播影视业、音像业、文化艺术业、休闲娱乐业等行业的原创能力还很薄弱;市场规模也不够大,单靠本地市场难以获得足够盈利,影响了产业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我们可以借鉴香港利用南洋华侨和美加华人聚居地市场来扩大产品发行网的经验,确保文化创意产品的外销出路和资金回笼,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例如,可以音像制品出口为突破口,确立电视剧、电影、民乐、书法、杂技、现代舞以及武术、风光、医药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音像节目为重点目标市场,利用文字和文化亲和力,辐射港台、韩日、东南亚华人文化圈,并进军欧美等文化创意主流市场,积极拓展外向型文化创意产业。
其次,必须制定有效的发展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意社会基础。世界性的文化创意中心,如伦敦、纽约等,往往以金融商贸中心的地位为发展基础。考虑到香港国际性金融商贸中心的战略地位,我们应超越常规,突破传统政策局限,凡是企业愿意投资于适合经济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政府都应给予大力支持,包括给予批地和税收优惠;并充分依托香港的地理优势,从总体视野来制定发展政策,用区域市场的经营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化生产。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广大市民,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增加对文化创意艺术及其传统的认识与参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共同价值观。在这其中,尤其需要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灵活、变通的文化创意氛围,在提倡保留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更要广泛接触海外先进文化,做到洋为中用、东西结合,开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契机。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金融危机;产业发展
前言
金融危机早已像瘟疫一样在全球蔓延开来,在全球金融环境一片混乱的情况下,中国在应对这一次金融危机的挑战的时候,却在一些行业看到了希望和机遇,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其中之一。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当人均GDP在1000-5000美元时,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制造业、加工和传统服务业;当人均GDP在5000-10000美元之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科技创新、创意产业、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产业。中国的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完全可以满足这类要求。所以在这样混乱的时候文化创意产业反而显示出了自己的光辉,展现出了朝阳产业的魅力。
一、现阶段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
(一)国际经济发展现状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逐步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向国外扩散。特别是2008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变化,迅速演变成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全球各国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各个行业都受到了相应的冲击,主要体变现在:
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和经营危机。无论是美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未幸免,金融市场呈一片混乱。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破产,特别是具有150年历史的雷曼兄弟投资公司的破产,使得世界各国银行和投资人损失巨大。部分国家财政危机,国家经济濒临破产。金融危机发生后,冰岛、波兰、匈牙利、乌克兰、阿根廷和巴基斯坦等国家经济濒临破产;为了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各国政府不得不为银行大量注资或收归国有,但仍然难以避免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和经济衰退。
世界经济将步入较长时间的衰退。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必然面临一轮较长时间的衰退。其主要体现在:订单与消费的急剧下降,使众多企业经营困难。通用等大企业的倒闭或减产。金融业、制造业、建筑业就业人数的下降;世界失业人数的激增,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预测,2009年全球失业人数将达到创记录的2.1亿。除此之外,世界各国股市连连暴跌,大多下跌幅度在40-70%之间,给世界各国投资者带来约30万亿美元的损失。
但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看,在经济危机时引起的人们的信心不足和精神上的空虚与不满往往增加了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量,有时更形成短时间的井喷。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负面影响超出了原来的预期。
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下行风险比预想的要严重,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0%,为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
2.对投资的影响。受金融的牵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面对当前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的经济形势,企业对经济增长信心普遍不足,加上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明显不足和国内银行放贷更趋谨慎等因素,企业投资的意愿和能力。
3.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当高,进出口总额已相当于GDP的2/3左右,其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对象。这次金融危机使这些国家经济走向衰退或增速放缓,从而对外需求降低,进口萎缩。2008年11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急转直下,是自2001年10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出口方面,11月出口增速由上个月增长19.1%逆转为下降2.2%;进口增速由上个月增长15.5%逆转为下降17.9%。
4.对消费的影响。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景气、股市低迷、企业效益下滑、失业增加等因素,降低了居民收入预期,消费增速开始放缓,一些消费热点明显降温,消费者信心逐渐下降。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呈现负增长态势,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累计增幅分别下降18.3%和19.2%,住房消费处于2000年以来最为低迷的时期。
5.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全国工业生产增速迅速回落,对沿海地区影响时间早,对中西部地区影响速度快。下半年以来,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连续6个月下滑,平均每个月回落1.3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四季度才出现明显回落,平均每个月下滑3.5%和2.8%。
6.对主要行业和企业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产业联动传染机制影响,受金融危机影响的领域由外向型行业正在向内向型行业扩散,多数工业行业的生产增速开始放缓,特别是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受到的冲击更大。1~11月份,电力、石化、冶金、有色、建材、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医药和烟草等11个大类的工业行业增加值增速均低于上年同期。从企业层面来看,受国际国内需求萎缩、原材料市场价格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不少企业订单明显减少,库存大幅增加,资金严重短缺,一些企业不得不限产半停产或停产。
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上述情况的发生,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资金链条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断链现象,资金的缺乏使许多在进行的项目无法继续;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受阻,海外市场减少;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能力明显减弱,导致该行业呈现短期的低迷。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继续,经济的持续低迷使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不足,反而引发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渴求,促使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一时期又突发出无限的潜力,市场需求量的大增,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使该行业有更加充足的资金进入,出现良好发展的态势。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和问题
(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2005年就有统计显示,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每天创造着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占全球GDP总量超过7%。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被冠上“朝阳产业”或者“黄金产业”的称号,各国政府都鼎力支持着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该产业的发展乘风破浪。我国各地区都出台相应的政策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杭州、长沙、成都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尤为迅速。例如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于2005年初正式挂牌运作,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十一五期间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上海改造利用了100余处老厂房、仓库,形成了独特的创意产业园区,如昌平路新型广告动漫影视图片生产基地、共和新路上海工业设计园、杨浦区滨江创意产业园等。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该市创造了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契机。根据上海统计局的预测,文化创意产业将是十一五期间上海经济发展的重点,占GDP得比重也将增加到10%以上,争取用20年时间建成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创意产业中心之一。而北京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早已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每年拨出5亿的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包括对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北京798艺术区、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北京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和中关村软件园区的支持。
与全球金融环境的一片看跌的形式相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带着逆流而上的力量形成了一股暖流。以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创意产业发展比较早也比较完善的大城市为例,2008年,北京经济增长12.3%,创意产业增长19.4%;上海经济增长13.3%,创意产业增长22.8%;深圳经济增长15%,创意产业增长25.9%。显而易见,这三大城市的创意产业增长幅度都远远高于其经济增长幅度.
金融危机反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契机。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初期的影响,资金链断裂,通常投入到金融、地产、制造的大批资金由于投资风险加大,投资信心不足而转投到创意无限的文化创意产业当中,加快了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同时也加快了其他行业的产业调整。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下,低迷的经济,大企业的倒闭导致大量的裁员,使不安的因素四溢,不稳定、动荡的社会使人们的内心更加的迷茫不安,这个时候人们需要一个可以宣泄的出口,而创意产业在这时迎合了这个需求。以致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个时期逆市发展,同时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就提出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扶持和重点发展,多个省市都将创意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推进了其的快速发展,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的不理想和局限性。其呈现的问题主要有:
1.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许多人对创意产业的内涵、外延、特点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认识比较模糊,我国尚未核定文化创意产业的门类。目前对创意产业政策的理论分析仍语焉不详,政策设计明显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的强力支持,使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明显落后于实践,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得不到理论的支持,在理论层面无从应对,相关的专业书籍和资料都较为陈旧,跟不上快速发展的该行业的要求。
2.特色不足。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保留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各个地区有丰富的区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几年地区政府逐渐重视发掘特色产业,如休闲旅游业,但在产业结合地区特色上,我国仍然发展得不足,例如在黄山景区和在张家界景区买到的旅游纪念品都大同小异,无非是水晶工艺品、玉石、茶叶、中药材之类,并且相似度极高。这些纪念产品的开发完全没有将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民族特色、景色风光的特点结合进去,缺乏地方特色和新意,完全不具备纪念意义。这说明目前的创意产业在有效结合民族特色、区域特色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
3.人才缺乏。我国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创新,传统教育培养的学生基本上追求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相近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直接导致创造性人才的不足,特别是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直觉感悟的人才奇缺,人才的素质无法满足产业需求,尤其是在将文化和科技紧密结合的创作环节,原创能力和核心创意能力亟需提高。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对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创意产业还没形成独立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大多来源于传统产业;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许多方面都还处于摸索阶段,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究竟要如何培养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培养方法。虽然全国已经有40多所高校开设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但是培养方式陈旧,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应的实习基地,当然很难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无法适应该行业的变化。美国南加州出了很多的艺术和影视人才,因为它靠近好莱坞,很多的课程直接搬到了好莱坞,许多一线的经验也就直接传授给了学生。
4.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产权保护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我国在这方面是比较落后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执行力度也不够。突出的表现是我国产业化水平低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还不尽人意,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不够,各种盗版产品泛滥,很容易对创意产品的创造者造成伤害,从而损害产业的发展例如像2008年大热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虽然有官方授权的衍生产品制造商,但是市场上喜洋洋的盗版衍生产品随处可见;早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半年,上海的市中心、地铁站通道等人口流动大的地方就已经出现贩卖假冒的世博吉祥物“海宝”的摊贩。这些情况不仅对相关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国家形象的树立也是不利的。
5.文化创意产业的园区建设低端化倾向明显、区域合作层次较低,完整产业链尚未形成。近几年,全国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方兴未艾,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和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不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的创意企业规模小、原创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弱、经营模式亟须创新,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背离了创意的核心而重回产业低端,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在地域合作方面,以珠三角地区为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各自为战的分割状态,未能形成有效的合作联动机制与粤港澳的合作更是停留在较低层次。此外,创意产业虽与高科技行业(如动漫、软件等)互动较多,但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不足,自身的产业链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延伸,影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开发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塑造。
三、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
“文化创意产业”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技术整合性,对于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全球每天自创意经济创造的产值是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美国为14%(1996年开始,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增长率已超过其他所有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来源),英国为12%(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9%)。
许多国家很早就注意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和活力,投入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而他们的发展经验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一)英国经验
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定义和内容的国家,也是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的国家,创意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更需要高端的政府服务。所以英国成功的要诀即是运用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1997年5月布莱尔出任英国首相,第一件事就是成立英国创意产业领导小组,把推广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拯救英国经济困境的有效办法。创意产业的推动政策主要包括:创意出口推广、教育及技能培训、协助企业融资、税务和规章监管、保护智慧财产和地方推动自等6项,是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同时强化财政、金融调控,为创意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英国政府协同金融界和有潜力的民间投资者为它们提供资助,逐步建立强大的创意工业财务支持系统。以奖励投资、建立风险基金、提供贷款及区域财务论坛等方式作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务支持。例如英国科学、技术及艺术基金会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个人从业者提供发展资金;政府的小型公司贷款保证计划为苏格兰企业连续5年提供2500万英镑作为创意种子基金。正因有这样良好的扶持政策,才使英国从1997年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9%,大大超过传统工业2.8%的增长率,是其他产业的3倍。2002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809亿英镑,占经济总量的9%,显示英国经济从制造型向创意服务型的转变,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
(二)美国经验
美国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GDP的5.24%;创造就业800万个,接近全国总就业人数的6%。在1977-1997年间,版权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达到6.3%,而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2.7%。在1977-1997年间,版权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达到6.3%,而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2.7%。在这20年间,美国版权产业就业人口翻了一番,达到380万人,占美国就业人口总数的2.9%平均年增长率达到4.8%,而同期美国经济就业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1.6%。1997年美国版权产业从国外销售和出口中创利668.5亿美元,超过了包括农业、汽车、汽车配件和飞机制造在内的所有主要产业。——2001年,美国的版权产业为国民经济贡献了5,351亿美元左右,占国内总产值的5.24%。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已遭遇了多次经济危机。尽管每一次经济危机所处的时代、产生的根源、波及的范围、带来的影响各不相同,但美国文化产业却愈挫愈勇,以百老汇和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往往成为萧条时期的经济增长点。
从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结果来看,美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逆势而上,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快的发展速度,像美国迪士尼、兰登书屋和美国的电影工业等,均是在那个时期发展壮大起来的。由此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
美国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两方面:
一方面是美国高度重视对创意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科技含量高已成为美国创意产业的一大特征。以影视业为例,每一项可能对影视产业的创制与传播产生影响的科技成果,几乎都会同步运用于电影电视之中。在大众传媒领域,如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电子排版、网络传输、数字化、地球通讯卫星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美国创意产业具备了向全世界扩展的“桥梁”和“利器”。在图书和唱片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的网上售书等业务,极大地促进了其销量的增长。
另一方面美国重视创意园区建设,创建企业孵化器。创意园区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它通过提供一系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帮助处于初创阶段或相对弱小的新创企业,使其能够独立运作并健康成长。1956年,美国人乔曼首次提出了孵化器概念,并在纽约成立了第一家企业。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的船业园区数量从12个迅速发展到900个以上。美国创意产业园区主要有4种形式:政府主办的园区、私人主办的园区、学术机构主办的园区、公私合营的园区。这些园区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目前美国很多创业园区集团本身就是新创企业,它们不仅向其他新创企业提供办公场所和设施,而且还提供更加全面的管理咨询,包括企业发展和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竞争研究分析、法律顾问、会计等。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创业者和风险投资的联合,将巨额资金与大量具有创意的新创企业结合,同时喜迎了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加盟。
(三)日本经验
日本在近20年来,几届日本政府都把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日本的创意产业发展有自己的特殊性。首先是有比较成功的市场动力机制日本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市场动力机制的成功解决,如日本在照顾国情因素和吸收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并重,奖励与惩罚、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综合型的动力机制。同时日本社会所极力提倡的“命运共同体”与“团队精神”都很自然地使个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其次是比较严密的宏观经济计划。日本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文化创意产业模式。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制定发展战略和经济计划,经济计划对企业起着“指导”、“引导”和“预测”的作用。1996年,日本确定了“文化立国21世纪方案”;1998年的“文化振兴基本设想”又提出,要把文化的振兴提高到国家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对文化进行重点投资,认为对文化的投资是对未来的先行性投资;2003年又制定子“观光立国战略”。对振兴地区和地方文化,日本政府明确规定:政府应支持地区文化活动,包括重新挖掘、振兴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和祭祀活动等;制订长期规划,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提供全面支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联手举办全国规模的文化节。
(四)韩国经验
韩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战略主要有三步。第一步是实行立法保障。以此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规范经营秩序,凝聚国力、民力,确保文化产业高效有序发展。1999年2月,韩国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界定了文化产业的范畴,对政府扶持文化产业的职责范围、实施手段、运营规则、组织机构、财源筹措及使用方法,均做出具体规定,做到政策落实,有法可依。依据该法,韩国政府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21世纪文化产业展望》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适时采取有效的扶持对策。第二步即打开资金瓶颈。资金供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血脉”。韩国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贯彻“选择与集中”的原则,对选定的重点扶持对象,从创业到研发、创作、制作和营销、流通的每个阶段,都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在国家财政全面吃紧的情况下,文化事业预算反而逐年增加:1998年占国家财政预算0.62%,2000年首次突破1%,2001年大幅提高为9.1%。同时动员民间资本,建立官民共同投融资体制,是韩解决文化产业资金的有效办法。具体做法是运作“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韩文化产业振兴院在2000年至2001年的两年里,先后组建17个“投资组合”,融资总额达2073亿韩元,其中政府350亿韩元,民资1723亿韩元。在此基础上,运作日臻成熟,成功率大幅提高,年融资达1000亿韩元以上,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最后一步为税收优惠激励。韩国政府根据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提高扶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从事知识基础产业的小企业实施减税优惠。
四、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
无论是工业经济时代,还是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生产力、推动力和影响力,都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的互动,展示出这一朝阳产业的广阔前景尤其是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我们透过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审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发现经济危机的出现一般都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勃兴。我要善于从危机中抓住契机,推动文化产业逆势而上、加速前进。
宏观经济的萧条期往往是文化产业的机遇期。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期或萧条期,往往是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在这个阶段,经济会出现低增长与高失业,但出于提升竞争能力和获得精慰藉的需要,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消费与投入不降反增。同时越是经济萧条文艺创作就越有素材、越有灵感、越有创新源泉,正所谓“文章僧命达”、“诗穷而后工”。审视美国、日本和韩国文化产业在经济危机时的发展,我们可以获得很多规律性的认识和有益的启示。美国的经验表明文化产业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
所以我国应该借鉴他国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的经验,加快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
(一)将发展创意产业列入国家创新计划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两大引擎,它理应成为国家创新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建议学习英国的经验有计划的使用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尽快出台与“科技创新”并驾齐驱的“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和近期行动计划。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并合各种文化资源,通过应用技术的嫁接为各产业的创新服务。
(二)营造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各类创意产业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文化创意的繁荣需要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对各种文化创意,只要无害就应允许其存在。同时创意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国本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多民族必定又孕育出了多样性的文化,同时东西南北地域的差异性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和风俗更加的丰富,可以成为文化创意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库,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创新,可以为文化创意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学习美国的经验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推进包括协会、研究机构、大学等非营利组织的建设,将研究与应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可以更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吸取国际经验。为此建议:尽快成立全国性创意产业协会,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协助政府推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监管产业的运作有效的将创意产业这样的朝阳产业引入良好的发展方向。同时建立国家创意产业品牌促进中心,定期举办节事活动,设立国家级的创意产业大奖,以吸引和培养文化创意方面的人才,并为创意企业和产品提供信息、展示、推介等公共服务。
(三)制定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建议政府学习英国政府的做法为创意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并协同金融界和有潜力的民间投资者为它们提供资助,逐步建立强大的创意工业财务支持系统,同时给予一定的财政倾斜,成立专项资金,以奖励资助、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方式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对公益性文化创意产业相目应当给由于更多的扶持,逐步建立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建立创意产业的投资基金,担保基金,鼓励创新的奖励计划和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的财政支持政策等;制定支持中小创意企业的发展政策,包括促进投融资与风险分担的机制、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作、加强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人才培养等;对一些市场化程度高的文化创意企业,可以积极大胆的引进并合理利用外资,鼓励外商在该领域直接投资;出台“中国创意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指导性意见,以便各级政府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能够规范并有效地落实国家发展创意产业的各项鼓励政策。
(四)制定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用地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
对于像文化创意产业这样低耗能,低碳的产业,应该多方面得政策优惠,特别是在用地方面,为创意产业的发展预留空间。特别是如今土地资源不足的一级城市,尤其要注意发展空间的腾换,应鼓励城市建成区内的废旧厂房、仓库等存量房地资源以廉租等的经营方式吸引文化创意企业的入驻对废旧资源的再次利用。北京的798是这方面成功的典型,它不仅成功的对废旧资源再利用,也降低了文化创意类企业的运作成本,同时成为了著名的新型文化区,吸引了大批游客发展了旅游业,达到了一举三得的资源高效利用开发。
(五)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意产业的易复制性使其相对于传统产业来说风险更大、成本更高,只有实施比传统产业更为严苛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才能为创意产业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创意之父霍金斯曾言知识产权(专利、版权、商标、设计)是创意经济的一种货币,知识产权保护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是“中央银行”,对此,我们应该借鉴韩国的做法,实行全面系统的立法保障,以此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规范经营秩序,凝聚国力、民力,确保文化产业高效有序发展。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会损害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再创新的积极性,就如当今的中国歌坛,优秀的原创歌手和歌曲匮乏,优秀的音乐人和歌手都无法以出音乐专辑盈利,全靠走穴挣钱,唱的永远是那么几首歌,盗版的泛滥和网络下载的兴起将中国音乐人逼到了绝境,中国音乐市场的衰落时必然的。为了不让创意产业也重蹈覆辙我们必须将该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尽早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形成一种尊重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的社会文化氛围,创造出一种保护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的软环境,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
(六)吸引并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
目前我国的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是创意人才的匮乏。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和集聚创意人才是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环节。大批量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我国未来文化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从近10年来的经验来看,各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无不得力于各国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到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美国和日本的游戏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相互竞争的状态,与其丰富的人才资源的强大支持分不开。国内创意人才的培养,受到原有教育培训机制的制约,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应该相应的创造新的培育机制培养大批量创意人才,推动我国创意产业的健康高速的发展。着力培养创意产业的领军人物,重点吸引一批海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那些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对于已经在文化创意产业工作岗位上的年轻专才,应营造宽松活跃的工作环境,鼓励其大胆创新,采取各项激励措施,奖励先进,不断激发其创新热情。
(七)以举办如上海世博会这样的世界级的会展为契机,推进中国创意城市的建设
世界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从产业层面的第一阶段发展到创意经济的第二阶段,一些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已进一步向“创意社会”第三阶段发展。我国可以汲取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经验,推进中国创意城市的建设,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创意示范城区”的试点建设,跳出单纯的“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局限,将创意结合在城市规划、旅游休闲中去,例如成都的合江亭由于其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而成为成都人结婚必到的地方,由此在合江亭前的斑马线被画成了粉红的型心的“爱情斑马线”,这就灵活的运用创意将人们美好的祝福运用到了交通设施中去。又如深圳的大芬村,由于加工出口油画而成为世界油画的生产基地,而大芬人更是借此机会将村内的建筑外墙都画上了各种彩绘使原本平凡的小村庄成为一个充满浓郁艺术气息的艺术村,这就是将创意充分的运用到了城市规划建设当中去的典型。借鉴这些成功的创意方式实现创意硬软件的互动,在街区、社区的地理范围内实现将创意与平凡的生活巧妙的结合,真正的实现创意随处可见,创意无处不在,展示出中国文化创意的活力,推进我国创意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喻翠玲.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9(2):69-73.
[2]刘晗.在金融危机中“做创意”[J].职业,2009,(19):14.
[3]周任远.上海创意产业聚集现状分析及动因探讨[J].管理观察,2009,(5):13-14.
[4]曹新卓.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巡览[J].中国商界,2009,(1):46-47.
[5]陈泽珲.金融危机之际正式文化雄起之时[J].今日中国论坛,2009,(4):45-48.
[6]领导决策信息.10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J].领导决策信息,2009,(2):26.
[7]厉无畏.创意产业:经济寒冬里的一股暖流[J].中国流通经济,2009,(2):4-6.
[8]李世忠.创意产业概念析[J].生产力研究,2009,(9):130-132.
[9]埃德蒙•菲尔普斯.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增长新动力[J].中国流通经济,2009,(3):4-6.
[10]黄志祥.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影响与对策[J].新闻与写作,2009,(6):18-20.
[11]李光斗.创意经济迎战萧条[J].现代企业文化,2009,(5):34-35.
[12]魏爱梳.创意产业文献综述[J].经济论坛,2009,(1):64-66.
[13]柳士发.创意中国宣言[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132-145
[14]赵斌发.达国家医疗救助制度模式及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9,(6):116-125
[15]UnitedNationConferenceonTradeandDevelopment.CREATIVEECONOMYReport2008[M].UnitedNation,2008.
[16]Marta-ChristinaSusie.TheCreativeEconomy[J].LESIJ.2008(1).
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创意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目前,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归纳不同,李世忠在他的《创意产业概念析》中对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分别有了定义的归纳。他指出对创意产业的定义,世界各国基本都沿用了2001年英国出台的《创意产业图录报告》(CreativeIndustriesMappingDocuments)中所定义的:“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干,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则在2008年北京市政府通过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中被作出了最权威的定义:“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
如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释放的巨大生产力、推动力和影响力,都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曹新卓在他的《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巡览》中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全球主要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英国是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的国家,并最早提出了创意产业的定义和内容。1997年5月布莱尔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英国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以及一系列推动政策,用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拯救英国经济困难的重要方法。自1997年起,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率为9%,远远超过了传统工业的2.8%的增长率,英国经济逐渐从制造型转向了创意服务型。喻翠玲在《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中归纳了英国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1.政府的大力推动;2.因地适宜的发展模式;3.有针对性的产业支持政策。曹新卓介绍到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是美国,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版权产业,在2001年为国民经济贡献了5.24%的国内总产值。《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中归纳美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1.用政策促使投资主体多元化;2.用科技推动文化产业创新;3.用国际影响力促进文化产品的出口;4.用教育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5.用法律保护文化产业发展。《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巡览》中介绍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日本以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特别是日本的动漫艺术及其相关产业,已经成为了日本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则是以在10年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形成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新加坡也早在1998年就将创意产业定为该国21世纪的战略产业。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下,全球各产业都受到各种影响,文化创意产业也在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求发展。例如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泽珲在《金融危机之际正式文化雄起之时》一文中,用各国的历史经验总结出宏观经济的萧条期往往是文化产业的机遇期。其中,他把美国、日本、韩国的经验描述为文化产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是打破资源瓶颈的战略支点和动力引擎;是走出发展困局的本土根基和国际名片。
同样的观点还在李光斗的《创意经济迎战萧条寒冬》提到:“萧条年代,要想突出重围,用创意振兴经济是最快的捷径”。他认为创意具有巨大的改造力量,它可以改变竞争格局、改变国家、改变历史,它有力量迎战经济寒冬。
同时,中国人民全国委员会的厉无畏2009在《中国流通经济》发表的一片文章《创意产业:经济寒冬里的一股暖流》中,对文化创意产业在金融危机下的发展也持乐观态度。文中指出,创意产业是一项可以将文化资本重新组合引入经济系统的新兴绿色产业,它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面临着的更多是发展机遇,它可以通过文化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经济另一面实现经济崛起。
另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埃德蒙•菲尔普斯在《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中认为创新与消费和竞争是促进世界经济变化的三个主要市场力量。他指出了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特别给出建议,呼吁中国需要在创意产业上自给自足,不依赖其他国家独立生产出更具有创新性的产品。
学界中也有持保守太度,提醒大家要认真分析情况以应变严峻形势的,例如黄志祥在《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影响和对策》一文中,以传统报刊业的身份就不同形态的传媒业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做了说明。他提到了在同样属于传媒业的不同形态的媒体们,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是具有差异的。就广告收入这一项为例,以网络、移动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金融危机中能够逆风飞扬,获得了傲人的广告收入业绩。而固守传统媒体产品、传统产业结构的报业,广告收入增长极为困难,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李艳在《职业》杂志的《在金融危机中做创意》的采访中提出了对金融危机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的观点。李艳认为金融危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采访稿中提到历史的经验证明,往往在经济萧条时期,文化产业能得到更多的发展,因为人们在危机中,需要通过文化消费来缓解精神压力,从而调整再金融危机中的心态,并且增强信心。
面对金融危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积极应对,相关部门也提出了针对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划以及扶持政策,如《领导决策信息》中了《10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的文章,该文提到了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后,各地都响应号召,推出规划发展蓝图以及相关政策,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中总结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前十名的城市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及政府支持力度。从文中的数据及表格中可以看出,这10城市都以各自的方式和政策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喻翠玲.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9(2):69-73.
[2]刘晗.在金融危机中“做创意”[J].职业,2009,(19):14.
[3]周任远.上海创意产业聚集现状分析及动因探讨[J].管理观察,2009,(5):13-14.
[4]曹新卓.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巡览[J].中国商界,2009,(1):46-47.
[5]陈泽珲.金融危机之际正式文化雄起之时[J].今日中国论坛,2009,(4):45-48.
[6]领导决策信息.10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J].领导决策信息,2009,(2):26.
[7]厉无畏.创意产业:经济寒冬里的一股暖流[J].中国流通经济,2009,(2):4-6.
[8]李世忠.创意产业概念析[J].生产力研究,2009,(9):130-132.
[9]埃德蒙•菲尔普斯.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增长新动[J].
中国流通经济,2009,(3):4-6.
[10]黄志祥.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影响与对策[J].新闻与写作,2009,6):18-20.
[11]李光斗.创意经济迎战萧条[J].现代企业文化,2009,(5):34-35.
[12]魏爱梳.创意产业文献综述[J].经济论坛,2009,(1):64-66.
[13]UnitedNationConferenceonTradeandDevelopment.CREATIVEECONOMYReport2008[M].UnitedNation,2008.
[14]Marta-ChristinaSusie.TheCreativeEconomy[J].LESIJ.2008(1).
[15]NormaMRants,DeborahLeslie,SusanChristopherson.Placingthecre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