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4:18
序论:在您撰写历史八知识点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原因:鸦片走私造成中国银荒兵弱,吏治腐败,严重威胁清王朝的统治
(2)时间;1839年6月3日至25日
(3)影响: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英国发动
(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
(2)直接原因(导火线):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
(3)战争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1842年8月签订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4)《》的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香港岛给英国;
③赔款2100万银元;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5)的影响:①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②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使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评价
进步性: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鼓面碎纸屑跳动;
吊着的小球被振动的音叉弹开
(碎纸屑、小球的作用为把不易观察到的微小现象放大成明显、易观察的现象,这种方法叫做放大法或者转换法)
2、传播:声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传播
3、介质
分类: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
举例:宇航员在太空不能直接对话
从玻璃罩中抽出空气,闹钟声音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4、声速
声速与介质种类
、介质温度有关
V固>V液>V气
空气中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15℃空气,声速:340m/s
回声测距计算:s=vt/2
声波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的现象叫回声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人听到声音的两个途径:
通过人耳:物体振动产生声波介质骨膜振动听小骨振动
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声:物体振动产生声波骨头听觉神经大脑
说明固体能够传声,且传音效果比空气好
举例:贝多芬失聪后利用骨传声创作乐曲;
咀嚼口香糖、饼干觉到的声音比周围人感觉到的更大
2、双耳效应:声源到两耳距离不同,导致声音传入两耳的时刻、强弱、步调不同
双耳效应是判断声源方位的重要基础,其他应用:双声道立体声
第四章
、声音的特性(超级超级重点)
1、乐音三要素:
音调:声音高低称为音调,频率大则音调高
(每秒振动次数称为频率,单位:赫兹,符号:Hz,人耳听觉频率
可听范围20~20000Hz,低于20Hz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为超声波)
响度:声音强弱叫做响度,与振幅、距离有关
(振动幅度的大小称作振幅)
音色:与发声体材料、结构有关
例:
音调:小提琴改变琴弦松紧(定弦),改变音调
吸管长度不同,吹气音调不同
养蜂人区分蜜蜂是否采蜜
暖水瓶灌水声音变化
一玻璃杯先后倒入不同量的水,细棒轻敲,频率不同
医生检查病人腹部积水
女高音音调高于男低音
响度:男低音响度大于女高音
震耳欲聋
音色:人耳能区分出不同乐器的声音、声纹锁的原理、只闻其声便知其人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来源: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
环境保护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
2、噪声强弱:听觉下限0dB,理想安静环境30-40dB,超过50dB影响休息,
超过70dB影响学习工作,超过90dB影响听力,150dB失听力
3、控制噪声的途径(重点)
声源处减弱(例:消声器、无声手枪、禁止鸣笛等)
传播过程中减弱(例:远离噪声源、隔音板、关闭门窗、设立屏障或植树等)
人耳处减弱(例:耳塞、耳罩、防声头盔等)
第五节
、声的利用
1、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的特点
1)声能传播信息:
举例回声定位(蝙蝠利用超声波夜飞、声呐测距、超声波检测物体)
B超(是超声波)
2)声能传播能量:
举例,超声波清洗污垢、超声波治疗结石、
声波熄灭烛焰、造成破坏、超声波除尘、
超声波焊接
3、次声波
火箭发射、飞机飞行以及火山爆发、陨石坠落、地震、海啸、台风、雷电都会产生次声波。
次声波传得很远,很容易绕开障碍物,且无孔不入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小结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
K)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例: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③分类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快速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气
固
液
凝固
放热
熔化
吸热
液化
放热
汽化
吸热
升华
吸热
凝华
放热
二、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
明矾、奈、各种金属等
熔化图象: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硬-软-黏-稠-稀,最后变为液态。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
凝固点
: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③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则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④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
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
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D段处于液态;
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
DE段于液态,
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FG处于固态。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两种方式:蒸发
沸腾
蒸
发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沸腾
体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液面上方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图象:
蒸发与沸腾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完成这一过程都需要吸热。
不同点:
蒸发
沸腾
发生条件
任何温度下进行
只在一定温度下(沸点)进行
发生位置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剧烈程度
缓慢的
剧烈的
液化
②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的过程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放
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4、注意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实例
(1)大气循环中
①属于液化的:云
雨
雾
露
②属于凝华的:雪
霜
冰花(在玻璃窗的内侧)
(2)干冰(固态CO2)
①人工降雨
当干冰撒到空中,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周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降雨
②舞台效果的烟雾---
把干冰撒到舞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周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就是看到的烟雾。
(3)“白气”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①夏天吃冰棒,冰棒冒的“白气”,是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冰棒,液化成的小水珠。
②开锅冒的“白气”,是锅里冒出的水蒸气(无色),遇到锅外的冷空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中。
第三章
光现象
知识点归纳
一、光的色彩
颜色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
光的色散: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色光的混合: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物体的颜色:
我们所看到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
我们看到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透明物体对光的作用:透明物体只能透过和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和它颜色不同的光
例如: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和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和它颜色不同的光
二、人眼看不到的光
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
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三、光的直线传播
很重要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举例:激光测距、影子、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特点:倒立的实像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四、平面镜
1.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2.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举例:牙医使用、潜望镜、照镜子、
湖水倒影、水中月镜中花
3.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五、光的反射
1.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3.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球面镜
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
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第四章、折射
透镜
(一)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折射的同时必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共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故折射角与入射角存在相等、大于或小于的关系。
属于折射现象的:凸透镜成像(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筷子放水中弯了
、看水中鱼位置比实际高
(二)
透镜
1、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
凸透镜:
边缘薄,
中央厚
凹透镜:
边缘厚,
中央薄
2、透镜示意图:
凸透镜:
凹透镜:
3、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a.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透镜由两个球面镜构成,固有两个球心)的直线
b.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c.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d.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通过透镜的光路图像的绘制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______________,如下图: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________;经凹透镜后__________,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________(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如下图: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__________;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5、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三)
凸透镜成像规律
1、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成像大小
虚实
物像位置
像距(v)
应用
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v
照相机
u
=
2f
等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f
u
放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幻灯片、投影仪
u
=
f
不成像
u
f
放大
虚像
透镜两侧
v
>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缩小;物在间像在外,物在外像在间”
(四)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照相机与眼睛
a.
人的眼睛与照相机都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使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
近视眼需佩戴凹透镜,老花眼需佩戴凸透镜。
2、望远镜与显微镜
a.
构造:由两个透镜组成,分为目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和物镜(靠近物体的透镜)。
3、投影仪: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
Km---------m--dm—cm—mm-----------um---------nm
10
10
10
10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
(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二、速度
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3.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三、直线运动
1.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四、世界是运动的
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改化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
5、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8、 理解:
(1) 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
(2)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3)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9、两种反射现象
(1)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 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1、 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3、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中国气候】
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1)、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山脉)——淮河(河流)一线分布。
(2)、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夏季气温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最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3)、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和南京。
(4)、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区。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2、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的托克逊。
(2)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这四大干湿地区所对应的植被依次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
3、我国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虽然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冬夏季风的不稳定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就会爆发寒潮(大风、降温和霜冻);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旱涝灾害(夏季风活动强,易造成“南旱北涝”;夏季风活动弱,易造成“南涝北旱”),此外,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经常遭受台风影响。
(2)读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完成下列各小题:(10分)
①表示冬季风的是A图,它来自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气流性质寒冷干燥,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候特点寒冷干燥。
②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_洋上空的暖湿气流,所以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特点_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突出的特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被称为“鱼米之乡”;而阿拉伯半岛上却降水很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前者主要受惠于季风气候显著)
③我们把_夏(冬、夏)季风影响明显地区称为季风区。除青藏高原地区外,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3)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所带来,降水主要类型是锋面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过后,最有可能出现的天气是伏旱。
【地形和地势】
1、读我国东西向(北纬32º)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代表地势第一级阶梯,地形以高原为主,气候类型是高原山地气候;
B代表地势第二级阶梯,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C代表地势第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图中序号代表的是:
1青藏高原,2横断山脉,3四川盆地4长江中下游平原,5黄海。
(3)、从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流向是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大,有利于水能发电。
我国这种地势分布对气候、交通的影响如何?如对气候的影响:有利于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大面积的湿润地区等;对交通的影响: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部的交通等。
2、结合我国地形图和读课本P22图2.2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可以看出:
(1)我国西部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从我国地形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形具有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
(1)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结合《地图册》P10—11页,知道以下山脉的走向:阶梯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天山、秦岭、南岭等。)
(2)我国四大高原是指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是指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是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流和湖泊】
读我国主要河湖的分布图,熟悉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塔里木河和京杭大运河的位置及水文特征;熟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的位置湖泊性质。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线(大致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相一致)及位置。
1、(1)图中序号①代表的河流名称是长江,它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河流长度居我国第一位。因为它水能资源丰富、航运价值高,因此分别有“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的美称。上游:源头——宜昌(武汉);中游:宜昌——湖口(江西);下游:湖口——入海口。最长的支流是汉江(武汉),此外还有岷江(宜宾)、嘉陵江(重庆)、湘江(洞庭湖)和赣江(鄱阳湖)等支流。
(2)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答:因为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的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阶梯交界处,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3)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试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2、(1)图中序号②代表的河流名称是黄河,它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呈“几”字形分布。上游:源头——河口;中游:河口——旧孟津;下游:旧孟津——入海口。
主要支流有:汾河、渭河和泾河等(课本P48图,记住位置)
(2)黄河的忧患及治理(参照笔记)
3、图中序号③代表的河流名称是塔里木河,水源主要来自昆仑山和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最终没有注入海洋,因为它是内流河。
电路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µ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µ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
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③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电流是2A。
④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的地方。
(2)电阻箱:是能够表示出电阻值的变阻器。
机械能和内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
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简单机械和功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η
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1浮力知识点总结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 G ,下沉;(2)F浮 > G ,上浮 (3)F浮 = G ,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ρ物 < ρ液, 下沉;(2) ρ物 > ρ液, , 上浮 (3) ρ物 = ρ液,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2压强知识点总结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
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
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3力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
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
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
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4简单机械知识点总结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5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注意:
(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6、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