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3:27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地理教学经验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措施
在实际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某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感到非常困难,并且在高考过程中成绩不甚理想,搞得现实学生、学校及家长对高中地理教学怨声载道,非常不满。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首先是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原因,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对于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存在上课敷衍、下课不认真复习等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高考制度中语、数、外等主干课程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过大,某些学生视地理为小学科在高考中意义不大,将主要学习精力放在语、数、外等主干课程上。因此,便出现上述现象。另外,在现实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不受学校待见,工作积极性及进修机会等有限,加之学校中地理教师的数量非常有限,地理教师疲于应付各年级的课程,以及教学方法落后,教育理念跟不上等现实问题,从客观方面制约高中学生地理分数的提高。为更好地进行高中地理知识教育,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践行新的教学方法,在现实地理教学过程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措施,向有限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效率,笔者将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改变评价模式重视评价的促进作用
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总是以学生的分数判别学生,成绩好的学生自然被定义为好学生,进行必要的物质及精神嘉奖,而对于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口诛笔伐,进行一系列的辱骂或者“教育”。这样的评价模式首先从当前的教育改革的角度上讲,不符合主流培养方案,过于重视应试成绩而忽视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讲漠视部分学生的努力过程,忽视其微小的进步度,挫伤学生继续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师的角度讲,背离了育人的天职。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传统评价模式存在一定弊端,对于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及对于其学习过程的促进能力不利。因此,在现实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为更有效地进行教学,需要改变现实的评价模式,改变以分数评判学生的做法。而应采用发展性评价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进步度,并通过学生学习的态度与进步度对学生进行打分,这样既淡化好坏学生之分,又让好坏学生都通过自身的现实努力获取高分,让相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看到自身的努力,从而调动学生进行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二、引入现实生活教具增加学生学习乐趣
在现实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所教知识,地理教师不可在课堂上进行干瘪的讲授,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便非常困难,很难深刻记忆,于是在考试与现实应用过程中便不顺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现实生活中学生相对熟悉的教具,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比如在进行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穿梭游荡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采用地球仪及手电筒等生活中常见的工具,让地球仪代替地球,让手电筒代替太阳,在密闭的教室中让手电筒的光线在地球仪的南北回归线之间游荡,并问式教师的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如讲解地球结构时,可以拿出鸡蛋,将地球的三层结构比喻成鸡蛋的蛋壳、蛋清和蛋黄;再如在讲解太阳高度角与季节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采用放大镜对学生的手掌进行照射,让学生明白季节的变化与太阳距地球的远近关系不大,而与太阳照射的角度有很大关联等。通过这些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生活工具稍加改造,让其走入课堂,向课堂教学要效率,对于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三、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出现,对于高中地理教学具有革命性的改变,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要为学生讲解浩瀚宇宙的一些基本情况,但仅仅通过有限的语言功底及学生的想象能力很难做到,想给学生讲授极光及地球上不同地域现实的植被情况等均很难做到。但是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实状况,地理教师仅需将课下准备好的优质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播放,并加以文字讲解,便很容易让学生理解与领会现实地理状况,比如降到我国的喀斯特地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查找相应的喀斯特地貌的图片及视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看,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四、结语
现实高中地理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让家长和学校存在很多不满之处,为更好地改变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经多年实践研究认为可以尝试改变评价模式以发挥评价的作用;引入现实生活教具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以更好地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和高中地理成绩,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国家。
参考文献:
[1]王红梅.探究式学习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2012,31:41-41.
关键词:高中 地理 高效教学 互动 个性化 激励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81-01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知道,相比之下,高中地理会比数学、物理、化学更难教,也更难学。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地理这门课本是难学和难理解,而是绝大多数学生在高考中没有选择地理这门学科。所以他们在上地理课的时候宁愿睡觉也不会认真听课,认为把精力用在地理这门课上是一种浪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由被动变为主动,让他们从心底自发的想去了解地理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成为一种承受,在长期的教学经验中本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让教学质量得到飞跃性的提高。
1 提问式教学,把问题带入课堂中
我们这里所说的提问式教学或许许多老师都是用过,但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许多老师提出问题的原则只是很理论的东西,或是本节的重点。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就是没有把问题与学生的兴趣[1]联系起来,提出的问题学生根本不感兴趣甚至厌烦。显然,这样的话学生不会被吸引,也就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心思都拉到课堂上来。这就是他们用这种方法没有能提高教学效率的原因所在。我们这里提出问题的原则是在本节课知识中最能让学生感兴趣而且他们又还没有理解的内容,把他们最想知道答案的地理知识当做问题在课前提出来,然后让带有好奇心的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去学习。当最后他们把这些问题都弄懂的时候发现这节课的知识都已经学会了。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吸引学生的呢?这就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积累,比如在地理学知识里,为什么中午我们这里太阳还是很辣的时候有些地方却是在三更半夜?为什么我们是在炎热夏天的时候有些地方却是冰天雪地?对于没有学过这方面知识的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对他们绝对是吸引万分的问题。而且,生活中有很多看似神秘的现象都可以用地理知识来解释,所以提问式教学是地理教学中不二的选择,对提高教学方法意义深远。
2 多举生活例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多举例,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东西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这样当他们学到的东西能够在生活中应用的时候,他们才对学好这门学科更感兴趣。同时理论结合实际才能让他们对掌握的知识记得更牢固,记得更长久。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与地理知识紧密联系呢?当我们细心观察的时候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与地理知识有关。比如下雨,我们都知道雨是从天上下下来的,雨水经河流最终流向海洋,但是经过长年累月,地球上的海平面却不会上升,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可以通过解释这一现象来解释雨的形成过程这些知识内容。又如,高原反应与地理现象有哪些联系?为什么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来从西边落下去?等等,把很多地理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学习。这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就变得很简单了,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够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明显提高。
3 互动式教学[2]为主,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
有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总是摆出一幅很严肃的面孔,在课堂中不允许学生说话,认为上课时候学生说话就是不听课,是违反课堂纪律、是坏学生的表现。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提出互动式教学,在上课时与学生互动,让有疑问或不懂的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课堂上能帮助他们讲解,让学生心里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答。这样对他们的学习帮助更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在课堂中相互讨论及交流,比如有某个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不理解的时候,可以给一定的时间给他们相互之间交流最后再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并告诉他们选这个答案的理由,等等。互动式教学,老师不应该把整节课的时间都用在讲学上,假如是四十五分钟为一节课,那么老师至少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自己看书,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同时老师也恰好能利用这个时间给还有疑问的学生解答,对个别学生进行专门辅导,这种方法实际上也是互动式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在进行互动式教学的同时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多种教学模式进行灵活运用,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能够轻松高效的进行。
4 激励式教学,让每个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经调查发现,每个努力学习的学生背后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目标。或大或小,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目标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这学生不断地努力,直到目标实现为此。在发现这个规律之后我经常在适当的时候把这种教学方式带到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直接或间接地激励学生,让他们在心目中建立并明确自己的目标。也经常举例子来说明知识可以改变人生,这些例子不一定是伟人但要真实。让学生相信努力可以提高成绩,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天下没有绝对笨的人,只有不愿意努力或者是方法不对的学生。在举例讲解每一个故事的时候老师也都很投入,充满激情,只有这激情先燃烧自己,才能很好的传达给学生。有许多学生在这种激励式教学的过程中学习成绩有飞跃性的提高,发生质的改变,这个教学效果是我在多年工作过程中总结出来能让学生进步最明显的教学方法。
5 结语
作为老师,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求一种能让学生学习更轻松、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高效教学法,同时又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成绩。因为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多年,以上是本人从地理的角度出发总结出的教学经验,从提问式教学、举例式教学、互动及个性化教学、以及激励式教学等几个方面出发,总结出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很有帮助。希望能给在教学一线的老师提供参考及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授课;习题训练;策略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存在这样一种状况:教师在课上讲授的知识学生一听就懂,但是在做题时却感到很吃力,考试的分数很难提升上去,使学生与教师都倍感困惑。这就是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体现,但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很复杂,学生要找到符合自身学习的方法,使学习更轻松。
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新授课习题训练不到位,在旁听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过于注重课堂的互动性与完整性,使得课堂缺乏实质内容;有的教师时间安排不合理,交流的时间过多,导致学生没有做习题时间;有些教师思想古板,不会新技术,完全靠嘴来讲授抽象的地理知识,不会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有的教师设置的习题没有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与课堂联系不紧密等。
二、高中地理新授课习题训练策略研究
1.精心选择习题,力求新颖巧妙
学生新学到的知识必须通过适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但是教师应该认识到,练习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的基础上的。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要力求新颖,取材恰当,难度适中,与学生所学知识联系紧密,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捕捉信息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能力。从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地理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
例如:图1所示为我国的一条航线(虚线部分),船只经过P点时,太阳恰好露出海平面,这时收音机内正在报时:八点整。根据这些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此时北京的气候特征是 ?(2)船只运行是顺流还是逆流?是顺风还是逆风?(3)此航线中主要运输哪种货物?(4)图中M河径流特点与下列哪条河相同?(①泰晤士河;②珠江;③亚马逊河;④塔里木河)。
这些问题从船上的人员在八点看到日出为起点,延伸出了一系列地理知识,例如大气环流、中国的气候、海洋环流、我国的贸易情况、河流知识等,可见这道题的综合性非常强,问题设置层次分明,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力。
2.注重思维训练,启迪学生智慧
(1)寻找根据,广开思路
笔者在研究中听过一节课,该教师用“示范+实践”的策略进行教学,教师先出示习题,分析习题,总结延伸,之后让学生实践,而由于缺乏师生互动,学生不知从何下手。这是因为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清楚学生的真实需求,所讲的内容也较为宽泛,没有针对性。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如何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虽然讲了很多,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该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做出如下调整:教师先出示题目,让学生尝试性解答,从而发现学生的某些问题,对其加以纠正,针对代表性的问题,师生互相探讨,达成共识。在这期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一层层抽丝剥茧,发现关键信息,打开思路,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发散思维。使学生对教师没有那么大的依赖性,能够独自解决问题。
例如:图2中,小明身高1.2米,正午时分在河的对岸观察高塔的影子,他经过观察发现,在12月22日影子是最长的,影子能达到他立的地方。
从这道题可以看出,该题是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学生应读透材料,抓住关键信息,“1.2米”“12.22”“正午”“立的地方”等,图中的角度(45度)以及河流方向也是提示,将这些知识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教师可以根据这一个题干设置出不同的问题,例如:①小明在地球上的哪个带?②河流的方向;③河的两岸哪一岸侵蚀严重?④如果已知河宽50米,那么塔高多少?上述几道题出题的形式也很灵活,既可以设成填空题、问答题亦或是选择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暴露出一些问题,之后教师应针对这些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举一反三,保证下次不再犯错。
(2)多向思维培养
在教学中,从教材出发,使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公式、结论等为正向思维,而将结论与条件倒置就是逆向思维,教师应采取正向―逆向―求异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创新性,使学生懂得总结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3)换位思考,反思错题
如图3为2009年高考文综试题:根据图3分析C市发展最大工业部门的有利条件。考生能够从图中判断出“最大的工业部门”就是航空航天工业,因此就会从机场、卫星基地等角度去论述“有利条件”。但结果是错误的,因为他们不清楚航空航天、机场、卫星基地的区别。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机场建设与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因素,学生记忆深刻,看到这道题就自然而然想到了该知识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区分模糊的地理概念,教会学生如何从题目、图例、图片中收集信息。教师应注意换位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能够抓住真正出错的原因,提高课堂质量。
3.做出精彩讲评
每一次习题训练结束后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讲评,这是高中课堂上必要的环节,能够弥补学生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1)转变讲评观点。讲评能够增强师生间的交流,因此教师应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反思总结。(2)评前充分准备。教师应提前研究习题试卷,将学生犯的错误按类型归类,统计出错率,挑出典型的反面教材。可参考如下流程:认真析卷―仔细阅卷―做好统计―摸清生情―制定方案。(3)激发奇思妙想。教师要发掘出知识结构中的点,由点及面将与之相关的内容串联起来,使学生发现每道题目后面都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4)碰撞解题技巧。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知识储备不足,有的是审题出现偏差,有的解题方法错误,也有的作答、用语不规范等。教师要抽取具有代表性的答对的与出错的各一份;教会学生如何审题,从题目中提取信息,找到解答方向与切入点,让学生用规范化语言作答,使表述有条理、严密而流畅。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例如:①少与多的技巧:用语简洁,问什么答什么,如果把握不准,怕有遗漏,则可以适当多答;②具体与模糊的技巧:所答内容应尽量详细,如果把握不准可以合理地模糊,以妨露出破绽等。(5)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教师要留出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让解答完美的学生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出现错误的学生说出自己当时的想法等,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宽,从而更透彻地掌握了知识。
4.引领巧妙总结,促进知识内化
习题训练能够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发现知识薄弱点,为接下来的学习指明方向,但是习题训练在精而不在多。教师通过选取经典的、有代表性的习题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多练习、思考、找出解题规律,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总结、领会、内化上,“吃透”一份习题,比盲目地做十份习题价值要高得多。例如:区域地理的内容很散,学生很难掌握吸收,可以使学生掌握“定位―定性―定向”的方法,从而认识所有区域的地理特征;自然地理内容普遍较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找到事物发生的规律;人文地理内容繁杂,可以从“地性”出发,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就可以探索出可持续发展路径。另外,对于地理学习来说,图表是必不可少的,图文并茂往往比纯文字有助于学生理解与吸收。
教师应遵循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注重每一次习题训练,促进学生的成长,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不断交织碰撞,最终达到学习目的,这是高中教育的目标,也是广大教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杨宗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策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呈现出模块化(或叫小专题化)、前沿化、实用化、多元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部分变化均较明显。因此,在新课标下地理学科的教学策略有必要进行调整。为此,结合本人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教学策略,以供同仁们探讨。
一、激发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
1.合理利用教材中案例,以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新的地理教科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引进了大量的案例和活动,改变了以往教材知识性文字表述太多、缺少活力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中案例的内容,理解各个案例所描述的具体地理事物、说明的问题、表达的思想等,在深刻理解案例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看案例开始,充分发挥对案例内容进行联想、延伸分析的能力。因此,对于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减少资料的搜集、整理、核实的麻烦,同时使同学们养成演绎、联想等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培养了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2.创外部的“境”激发学生,以境促情
通过生活引导学生发现地理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敏感地捕捉学生生活实际与经验中有教育价值的地理问题或现象,创设生活情境,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生活化,将具体的生活经验地理化,让学生经过探究活动解释说明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创建富有激情与生命力的生活课堂。
二、巩固基础知识,构建脑图
1.教师通过对地理知识的灵活应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以教材外某一事件或某一区域为载体,但答案却在教材之内。所以,拿到题后,我们要将试题所考内容迅速与教材的具体单元章节相对应,看命题者到底要考查哪一部分内容,这样总的方向便能把握住,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地理调查等使学生多感官应用,获取各种情感体验,可增强教学效果。这些方法可帮助学生从环境角度开阔思路,以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与态度来考虑影响某一问题的多种因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此外,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理考试更离不开地图,在某种意义上,地图可以称得上是地理的灵魂。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所以,我们要重视构建“脑图”,把每幅图都印在脑中。
2.难易有别,因材施教
尽管新课标教材和课标本身大量删减了过去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的繁、难、偏、旧等内容,但依然存在一定比例的难度较大的内容。特别是自然地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抽象,难度大,综合性强;而人文地理部分,因为与社会生活较为接近,所以相对简单。应针对难易程度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自然地理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运用传统的教具、教材中的图表和多媒体手段,把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及其形成演变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性活动供学生参与地理科学的研究。而对于人文地理,可以结合社区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设计一些生活化、社区化的调查案例,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外的知识加以联系并自主归纳形成自我发现的知识。当然,针对学生参与的意愿和水平差异,需要考虑教学方案的科学和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深入研究,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三、深浅适度,应以课标为依据
很多任教高一的教师都是从高三下来的,常把高一的学生当高三来教,把新教材的内容按考试说明进行补充和拓展。动辄就用高考题作为问题分析案例。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很多人初中地理学得并不好,于是就产生了老师的深入教育意愿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结果是深入不能浅出。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老师累得满头大汗。那么,应该以怎样的深度和广度来组织教学呢?我认为作为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标内容,准确把握新课标精神,仔细对比新课标与旧大纲之间的差距,才能找到适应课标的变通之法。例如,新课标内容中《宇宙中的地球》第一条“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可以理解为在进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教学时,具体要求为:“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过去的那些天球、星座都不要刻意涉及。甚至连“天体”的概念都不要讲,只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什么情况下可以叫做“天体”即可。也就是说只要求学生在感性层面上对宇宙环境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就行了。同样道理,在进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节时,新课标内容是“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所以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提供能量的有利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换句话说,只要学生能达到课标中“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用较为准确的描述归纳出上述有利和不利影响就算达到教学目标了。什么“核聚变”“开氏度”都不是要详细阐释的内容。总之,只有明白新课标的要求,就能做到深浅适度。
四、评价有变,不能仅绕高考转
【关键词】高中地理;培养方法;思维能力
教师是培养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从角色定位、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出调整,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能力。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包括教师的态度、情感、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学习的态度、兴趣、方法、效果等),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潜力,如何将学生的这种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教师是一个重要因素.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思维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主动探究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已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想方设法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维。
情境是问题的基础,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平铺直叙的讲解难以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是要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善于提出一些根本对立的观点来引导学生思维,这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来理解教师设计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能独立地去解决问题,以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1 在平淡处生疑。
如果上课时照本宣科,不对课本进行知识拓展和思维挖掘,沉闷的课堂气氛会使得学生的情绪不能够得到激发、思维不能够得到开发,因此上课时可以通过情境的变换,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有关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时,学生能够轻松地脱口而出,但如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即“如果夹角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如果角度变小,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将如何变化?”通过设问条件的变化,把看似无疑的结论问题化,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与黄赤交角之间,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之间,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的范围的因果关系”,通过平中激疑,促进学生在深化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过程中,思维活动得到最丰富的启迪。
1.2 在能力增长处设疑。
教师应注意变换问题的设计角度和表达方式,多设计有利于学生展开发散、逆向思维的地理问题,在诱导学生思考、解答时,尽量减少过多的限制因素,使学生展开思路,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看问题,从而获得思维的解放,形成开放性的思维结构。例如,等值线是高考的考点,是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图形、情境、形式、设问等的变化来形成新问题,让学生分析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深线、等盐度线、等密度线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和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从而在这种分析过程中去体验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在判读过程中去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也得到足量的培养与训练。
2 剖析地理原理,养成思维习惯
许多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提高应用能力是地理教学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③④。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暴露学生在知识应用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并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分析与总结、梳理和归类,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引导学生:
2.1 学会规律提炼。
在高中地理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很多,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或演变方面的规律提炼,则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2 学会原理剖析。
文综高考重视知识的因果联系,突出原因分析,以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地理的重要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如: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热力环流原理、影响因素类(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温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盐度的因素、影响自然带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等)。特别是要通过改变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地理原理、充分理解和把握地理原理。
2.3 学会方法总结。
要善于对习题进行归类分析,从而能够得出每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从中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超越。例如,日照图图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实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提炼和实际应用,则日照图也是不难的。因此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习题的解答,让学生讨论:自己所用的解题方法是否科学,与其他同学的解法对比,谁的解法更灵活,哪种解法更具有简洁性和技巧性,日照图的判读是否有规律可寻等。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归纳出日照图解题时应该抓住太阳直射点和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晨昏线和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日期界线几点进行思维,从而攻破难点。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探索活动;教师的角色;人地关系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实施多年了,这期间我们地理教师以务实的态度、紧跟课改的步伐,积极投身新课改,认真参与新课改的各级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努力领会新课改精神,学习新课程标准,重塑新课程理念,把握新课程教材,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在努力学习、积极尝试、勇于探索中不断提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将会不断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新革命。
一、地理教学应从“以教师教为重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教育”,其核心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传统的地理教育也是如此,教师过分地讲解、分析和说明问题,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养成思维懒惰,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围绕教师转”的现象。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念,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中获取知识、能力和方法。有了这样的观念,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学生和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就会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使学生的发展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比如在备课中,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为主线来设计教学活动。而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评价学生时,对于学生的成绩和优点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进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活动要高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高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有效性,我们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例如,必修3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材通过五个典型的案例说明不同地域的可持续发展措施,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帮学生将内容提升,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不单学田纳西河,而应是所有流域开发问题,鲁尔区的探索不单是鲁尔区而是老工业区的振兴问题。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将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与长江三峡工程的综合利用进行对比,将鲁尔区与中国辽中南工业区进行对比,并讨论分析它们的共性与个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因地制宜原则。同学们参与意识很强,在讨论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新教材内容体系的改变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简短,图、活动、案例增多,很多知识点到为止,内容非常突出时代信息,许多新内容教师没有接触过,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变相地加重了负担。设计的探索活动灵活新颖,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程多,一些活动需花费很长时间,一节课很难讲完,往往按设计把试验做了,但后面的内容难以进行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并且有些探索活动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讲哪些、讲多少、讲多深、怎么讲,很难把握。
在这种形式下,作为一线教师在业务上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高,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备课时要加强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按单元进行课时备课,对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统筹安排(讲多少、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搜集相关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丰富相关知识点,发动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和搜集相关材料。对于实验课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如“沙尘暴的成因和风沙灾害的防治”。这样既不耽误时间,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四、使用教材的转变
新课程地理教材只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资源平台,因为各地区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并且所有的教材都是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编写的,所以,教师应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更加重了这个特性。教材中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并且高中地理学习内容与其它学科学习内容不同步,从而严重妨碍了学生对有些自然地理过程的正确理解。如风的形成、黄赤交角、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等等,对教师来说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梳理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些,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另一方面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和学科间的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针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要辩证地加强活动教学与其它教学形式的相互关系,使各种教学形式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不宜指手划脚,横加干涉,全盘否定,但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分对错。教师应在目标导向、动机激发、情景创设、方法指导、疑难解答、反馈指点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对其内容进行调整,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完成对知识的重新建构,甚至可以替换教科书中的案例,自选教学素材,自行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特别是身边的校本课程资源,使其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五、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怎么出题来评价学生,而且新课标地理教材的复习材料中体现了很多旧教材的知识体系,出现了讲新课标地理教材,用旧地理体系题来评价学生的情况。
关键词: 导学案;编写策略;自主学习
前言
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国家多次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导学案就是随着改革应运而生的产物。由于“导学案”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考虑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全过程的发展和联系,由教师编写设计学习指导方案。因此,导学案编写是导学案教学模式有效性实施的关键。本文坚持把新课程改革理念作为研究的宏观导向,重点探讨高中地理导学案编写策略,以促进导学案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导学案的编写策略
“导学案”就是将教学内容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对学生实施科学有效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教学方案。“导学案”既是一种教学方案,也是一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案[1]。因此导学案编写的好坏决定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导学案”教学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堂学习研讨案―课后拓展延伸案。所以本人根据自己的实际导学案教学经验从以三部分对导学案编写的策略加以分析整理,仅供参考借鉴研究之用。
(一)导学案编写前的准备策略
1. 吃透教材、解析课标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教材内容的设置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路。而高中地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即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相对完整,每一章节、课时甚至各地理教材之间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教师对教材内容充分把握分析、吃透教材,才能在课标的引导下明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掌握重难点内容和一般内容的关系,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方法,才能编写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导学案,才能发挥教材在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方面的教育功能[2]。所以无论您是有着非常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上岗的新教师,都要对照课标将教材的内容熟悉三遍,切记经验化、自我化。
2. 题海捞珍、准备素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把时间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并努力简化学生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3],所以在编写导学案之前,教师应该将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题目找出来,做一遍或是大致浏览一下,找出易考点和重难点,分析题型和变题,并搜索其他科目中或是社会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或视频、动画,为导学案的编写准备素材。
3. 掌握学情、理清思路
在编写导学案之前,教师务必要对学生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包括各分数段学生比例、学生学习兴趣情况、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思维状况、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对教师及学科的态度、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分配等问题。这都为导学案的编写扫清障碍,在教师对教材和学生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学生自主学习角度构思导学案编写的思路,及预设和可能生成的问题的准备。
(二)课前预习导学案的编写策略
1. 注重基础
课前预习导学案的目的是让学生课前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自主将所要学习的内容中简单、基础的部分自我消化,并能从自己的脑海中提取出已学的和本部分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所以课前预习导学案的编写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切记难、怪题目的出现,以免打消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在课前预习导学案中也可以预留1――2个思考题,引发学生对本部分内容进一步深入的思考。
2. 建构体系
地理问题大多是关联性的分散知识点,因此必须要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这有助于学生记忆和轻松的掌握地理知识,对于知识的建构,教师可以以框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填空,这样学生可以充分阅读书本,并理清知识的前因后果,而不是盲目的记忆结论[4]。
(三)课堂学习研讨案的编写策略
1. 回归生活、情感教育
地理知识庞杂,涉及到政治、军事、文化、天文、历史、生态、环境、工业、农业、商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是最接近生活的一门学科,因此地理导学案的编写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而发挥人的潜力的后天教育环境,与其说是物质,不如说是情感,所以我们在编写导学案时也要将情感教育贯穿其内,以此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增强爱国主义情感[5]。
2. 问题导学、分清层次
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句话我想也同样适用于理性思维较强的地理学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效的地理问题设计,可以引发学生质疑、思考,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因此导学案在编写时,尽量将重难点知识剖析使之问题化。而问题的设计要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层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同时,实现导学,这也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地理基本理念所要求的[6]。
3. 知形转换,提高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核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掌握、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从图形中提取、总结相关信息的能力,还要学会将知识点转化成图形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编写导学案时,要注重知识和图形之间的转换,这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7]。
4. 训练巩固、当堂检测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必须大力缩小最近发展区。因此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已经达到的知识水平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当堂训练,即每个知识点后都应配备相应的题目,在加强学生记忆力的同时,增加学生的信心,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获得前进的动力,这样学生才能逐步达到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四) 课后拓展延伸案的编写策略
课后拓展延伸案,即课后作业,是教师根据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的进行题目筛选、编写的。其目的是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研讨的结果进行反馈检测和提高训练,因此题目的选择要全而精,这时“题海捞珍”的编写前的准备工作就能帮助你快速的锁定所需的题目,分层训练、步步提高。
二、结语
导学案的编写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使用导学案的目的,因此在新课改的基础上,本文汲取了众多一线教师和众多学者的经验总结,对导学案的编写策略进行阐述,虽然导学案的编写从某种程度上会增加教师的备课量,但却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桥梁,因此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使用导学案教学,相信我们的学生会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辉.“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10,10.
[2] 莲子.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意义和原则[J].云南教育,1999,14.
[3] 郑凤英.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J].新课程(中学版),2009,05.
[4] 张弦.高中地理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11.
[5] 顾琦.地理教学与情感教育[J].地理教学,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