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33:20
序论:在您撰写货币一体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西非货币联盟货币合作区域合作
一、引言
区域货币一体化是一定地区的国家为建立相对稳定的货币区域而进行的货币协调与合作,其最终目标是组建一个由统一的货币管理机构发行单一货币、执行单一货币政策的紧密的区域性货币联盟。
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区域货币一体化就是欧洲货币联盟。因而,借鉴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成功经验,促进西非货币联盟的发展,探索非洲区域货币协调与合作前景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这将对西非区域政治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西非共同体正在研究起草一个关于统一流通货币区域的草案。基于对货币一体化基本理论及西非货币一体化研究的综述,本文介绍了西非货币一体化历程及其架构,接着对货币一体化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对西非货币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1.货币一体化基础理论综述
最优货币区理论。RobertMundell最早明确提出最佳货币区理论,主张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佳货币的标准。按照他的提法,所谓“货币区”是指由不同国家或区域组成,实行单一货币或虽有几种货币但相互之间汇率永久固定、对外统一浮动的货币联盟区。
最佳货币标准理论。1963年,RonaldMeKinnon提出以经济的高度开放性作为确定最佳货币的标准。麦金农将社会总产品区分为可贸易商品和不可贸易商品,经济开放性与可贸易商品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比重成正相关关系,该比重越高,经济越开放。PeterKenen于1969年提出以低程度的产品多样性作为形成一个最佳货币的标准。与蒙代尔一样,凯南的建议是建立在国际收支失衡是宏观经济需求波动的主因这一假设之上的。他认为,一个产品相当多样化的国家,出口也是多样化的。因此,高程度产品多样化性的国家可以承受固定汇率的后果,而低程度产品多样性的国家则不能,它们适宜采用汇率灵活安排的独立(最佳)货币区。针对以上实物标准分析无法圆满解说最佳货币区理论的情况,JamesIngram于1969年指出,在决定货币区的最优规模时,有必要考察一国的金融特点(而不是真实的特征)。伊格拉姆的金融高度一体化标准只强调了资本要素的流动,但资本要素的流动不一定能成为国际收支的一种有效调节机制,而且,他还忽视了对经常账户考虑。
2.西非货币一体化研究综述
从一定程度上说,货币区的概念建立于发达国家的经验之上。Devarajan和Demello(1957,1990)以及Guillaumont(et.al.1985)是众多对发展中国家研究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典型代表,这些有关于法郎区的西非法郎的研究,如DEVARAJAN和DEMELLO的研究,其的在于比较法郎区国家与一组非法郎区国家在GDP增长比率上的区别。结果表明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强有力的货币联盟,法郎区国家的GNP增长明显比非法郎国家快得多。但是,研究结果同时表明CFA货币联盟的职能并不是尽善尽美。Devarajan和Demello的研究认为法郎区国家的发展,尤其是汇率贬值引发的。另外一个与之相关的调查来自Guillaumont,他运用了比较分析和动向分析方法,评价了现存的货币联盟。然而Jenkins和Thomas将注意力放在南非国家对货币联盟的准备工作上,他们测出由于该地区国家集中,宏观经济易变,所以推断该地区尚未为货币联盟做好准备。西非国家有许多对建立货币联盟潜在影响的测试,其中大部分是以欧盟的经验为基础。
三、西非货币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各国经济结构普遍单一,国民经济有增长无发展
尽管法郎区与非法郎区经济近几年来持续增长并且中长期前景被看好,但是并不能以此断定西非经济己处在不再下滑的拐点,其基础依然非常脆弱。克服和摆脱不发达、消除贫困,仍是非洲各国面临的长期任务。影响非洲经济发展的几大不利因素仍将长期存在。劳动力素质低,基础设施滞后,从而严重抑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另外,巨额外债、艾滋病蔓延、内战等隐患也严重抑制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尽管西非经济从1996年开始持续了9年的增长势头,但是这种低速增长的态势仍不足以提供西非人民摆脱极度贫困所需要的动力,严峻的贫困现象成为中西部非洲经济的持续增长的障碍。
2.次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发展缓慢,统一要素市场有待完善
西非地区与欧洲地区在国家间组织模式、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方面有所不同。西非地区成员国经济落后,结构相对单一,工业化程度低,国内和地区内部各生产部门之间缺乏相互依赖关系,各国经济互补性差,制约着地区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非洲内部贸易的不算太大的规模及其固有的内部支持的缺乏,就显出对外贸易对联盟的重要性。非洲的贸易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外部依赖性。尽管在非洲签署了许多地区性贸易协议,在次区域范围内可能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但还并没有像欧洲那样在全洲范围内建成一个统一的商品与要素大市场,这使得西非货币联盟汇率制度的基础还不够完善。
3.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体系不完善
由于西非金融系统仅包括个别的金融中介及那些缺乏资本、急需银行监管的金融机构,这使得银行很难达到规模经济所要求的规模。这些不完善的金融体系不仅造成金融部门效率低下,并且使政府消除金融波动的能力非常有限。西非金融市场发展滞后,这不仅与非洲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有关也与西非国家独立30多年来所实行的金融政策有关。
4.国家间缺乏一个超国家机构进行政策协调
西非法郎区和非法郎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若建立一个超国家的货币机构,使成员国商讨得出的共同货币政策满足所有成员国的利益,那么这个货币政策就必须向基础设施最差的成员国倾斜。至今西非还没有建立具有国际主义精神、能牺牲各个国家局部利益从而确保全局利益的超国家机构,制定、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区域结构政策,协调、监督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所以西非至今仍缺少强劲的动力去促使各国形成政策协调、融合。
5.财政纪律的严格执行存在困难
在西非的法郎区与非法郎区国家,其财政政策协调的模式基本上与欧盟相似,均规定一定的经济指标或是设立合作基金。但是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以及成员国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其真正意义上的政策合作也没有正式展开。总的来说,西非的财政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税收大权依然主要掌握在各国政府手中,各国财政与联盟共同财政同时存在。
四、政策建议
西非货币金融合作目前处于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过渡一汇率合作阶段,属于较高形态的货币合作。鉴于西非经济发展程度和经历的货币危机,西非货币金融合作只能走循序渐进的道路,具体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促进两个次区域的密切关系
进一步密切两大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并以此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展,在适当的时候将东南非经济共同体和北非一些国家包括进来。非洲法郎能否取代南非兰特作为非洲货币联盟中的单一货币,这是和西部非洲贸易和投资一体化密切相关的,通常货币区成员国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则加入货币区的收益越大,损失越小。从收益来讲,西非经济两个区域间的贸易交往和投资联系进一步深化,法郎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为各自经济体带来较大收益。从成本来讲,两大区域内的国家经济状况越为相近,所受冲击的相似程度越高。这样,两大区域各自的货币政策同样有助于缓解对方国家受到的冲击,各国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成本有所下降。转2.积极推进财政体制和劳动力市场的改革
要实现两大区域的进一步融合,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会进一步削弱,财政政策将担负起调节国家经济的重任。因此,政府需要积极推行财政体系改革,严格财政纪律,完善财政体系。首先,为了弥补铸币税和通货膨胀税的损失,政府必须进一步健全税收机制,合理利用税收收入;其次,为了有效的防范债务危机。政府应当严格控制外债规模,同时健全国内债券市场,弱化债务风险。从劳动力市场来看,政府必须努力消除国家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障碍,提高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性和弹性。
3.发展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金融业,支持区内贸易的发展
西非地区金融一体化要和经济一体化同步推进,充分利用货币一体化进程的内生性,相互促进。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同时,要共同研究开发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推动债券交易市场联网,建立各地区支付清算系统。加强各国和各地区中央银行的合作,建立跨西非地区政策协调机构,协调各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维护西非地区的汇率稳定。建立区域金融信息的沟通交流机制,及时交流各国和各地区金融法规的制定降低不良贷款和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的经验,共同建立地区金融风险早预警系统。建立区域危机预警、救援和防范机制,主要是通过信息沟通宏观政策相互协调、储备资产的集聚与共享,共同保卫区域金融安全。
随着欧洲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英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引起了众多关注。1999年欧元正式启动以后,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问题更成为了人们舆论的焦点。
出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种种考虑,英国国内各阶层对是否加入欧洲货币联盟(EuropeanMonetaryUnion,简称EMU)存在不同看法。如何看待布朗的“五项经济测试”标准成为决定英国能否加入欧洲写作硕士论文货币联盟并最终投向欧元区怀抱的关键。英国作为欧洲的重要国家之一,对欧元保持着观望的态度,不仅对英国国内经济、欧盟经济,甚至对世界经济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2008年1月1日,马耳他和塞浦路斯同时加入欧元区,从而使欧元区成员国从13个增至15个,区内整体实力不断壮大,欧元的国际地位也正在不断提升。与欧元区良好的发展态势相比,英国近年来经济却一改往年“运行良好”之态势,渐呈疲软迹象。
本文首先简略的介绍了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最佳货币区理论(OCAT)。然后回顾了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历程,并简要的介绍了英国与EMU之间的关系。接下来从布朗的“五项经济测试”标准入手,综合分析英国拒绝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原因及对英国、欧元区及世界经济的影响,最后探讨了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前景。
关键词:英国欧洲货币联盟;最佳货币区
引言
一直以来,英国何时加入欧洲货币联盟都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话题。英国对欧洲货币联盟的政策问题,近年来严重困扰着英国的内政与外交。前梅杰保守党政府,曾在谈判制定《马约》的过程中为英国争得由英国议会最终决定是否加入欧洲单一货币的“例外权”。布莱尔上台后,对欧洲政策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在货币联盟问题上,坚持以英国的经济利益作为判断的标准,重申英国不大可能在1999年1月作为第一批成员加入单一货币。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有关货币联盟问题的讨论,为英国最终加入单一货币进行舆论和组织准备。面对已成为世界主要货币的欧元,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写作硕士论文虽然屡屡试图推动本国加入欧元区,但每次总是无果而终。对欧元态度冷淡并以“五项经济测试”标准使英国置身于单一货币之外的前财政大臣布朗2007年6月接替布莱尔出任新首相,也使英国短期内加入欧元区变得更为渺茫。英国政府至今对何时加入欧元区仍然没有一个大致的时间表。英国对欧元消极观望态度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及其创建、发展历程,之后介绍了英国与货币联盟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英国不加入货币联盟的原因及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最后对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一、货币一体化相关理论概述
(一)最佳货币区理论
关于欧洲货币联盟,经济学家或赞成或反对。但有趣的是,他们赞成或反对的主要依据都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开创的最佳货币区理论(OptimumCurrencyAreaTheory)。其作为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章将着重介绍最佳货币区理论并对欧元启动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所谓最佳货币区(OptimumCurrencyAreas,OCA)是指一种“最佳”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最佳”是根据维持内部和外部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最佳权衡点,就算达到了内部平衡。外部平衡既包括区域内部的国际收支均衡,也包括与区域外的国际收支均衡。
蒙代尔在论文中将最佳货币区域定义为:受对称性冲击影响的地区所构成的一个经济区域,这些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是自由流动的。他指出,区域内部生产要素充分流动,而区域之间不能流动时,具有要素流动性的区域就构成一个货币区,这样的区域可以采用单一货币或者将区域内各地区的货币汇率固定,从而组成最佳货币区。需求转移是引起写作硕士论文外部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而不能解决同一货币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后者只能通3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浮动汇率是不同货币区之间的均衡机制,而生产要素流动则是货币区内的均衡机制。
蒙代尔之后,不少学者对最佳货币区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他们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最佳货币区的判定标准,另一方面是货币区的成本——收益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最佳货币区理论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该理论对区域性货币一体化进程起了重要的理论引导作用。
(二)欧元启动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最佳货币区理论除了说明有关国家应组成货币联盟的一些特征外,还力图阐明一个国家加入货币区域的代价与收益。欧洲货币联盟是最佳货币区理论的重要实践,本节将对欧元启动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
1.欧元启动的成本分析
从成本角度看,欧元启动可能会给各成员国带来以下损失:
随着欧洲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英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引起了众多关注。1999年欧元正式启动以后,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问题更成为了人们舆论的焦点。
出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种种考虑,英国国内各阶层对是否加入欧洲货币联盟(European Monetary Union,简称EMU)存在不同看法。如何看待布朗的“五项经济测试”标准成为决定英国能否加入欧洲硕士论文货币联盟并最终投向欧元区怀抱的关键。英国作为欧洲的重要国家之一,对欧元保持着观望的态度,不仅对英国国内经济、欧盟经济,甚至对世界经济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2008年1月1日,马耳他和塞浦路斯同时加入欧元区,从而使欧元区成员国从13个增至15个,区内整体实力不断壮大,欧元的国际地位也正在不断提升。与欧元区良好的发展态势相比,英国近年来经济却一改往年“运行良好”之态势,渐呈疲软迹象。
本文首先简略的介绍了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最佳货币区理论(OCAT)。然后回顾了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历程,并简要的介绍了英国与EMU之间的关系。接下来从布朗的“五项经济测试”标准入手,综合分析英国拒绝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原因及对英国、欧元区及世界经济的影响,最后探讨了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前景。
关键词:英国欧洲货币联盟;最佳货币区
引言
一直以来,英国何时加入欧洲货币联盟都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话题。英国对欧洲货币联盟的政策问题,近年来严重困扰着英国的内政与外交。前梅杰保守党政府,曾在谈判制定《马约》的过程中为英国争得由英国议会最终决定是否加入欧洲单一货币的“例外权”。布莱尔上台后,对欧洲政策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在货币联盟问题上,坚持以英国的经济利益作为判断的标准,重申英国不大可能在1999年1月作为第一批成员加入单一货币。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有关货币联盟问题的讨论,为英国最终加入单一货币进行舆论和组织准备。面对已成为世界主要货币的欧元,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硕士论文虽然屡屡试图推动本国加入欧元区,但每次总是无果而终。对欧元态度冷淡并以“五项经济测试”标准使英国置身于单一货币之外的前财政大臣布朗2007年6月接替布莱尔出任新首相,也使英国短期内加入欧元区变得更为渺茫。英国政府至今对何时加入欧元区仍然没有一个大致的时间表。英国对欧元消极观望态度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及其创建、发展历程,之后介绍了英国与货币联盟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英国不加入货币联盟的原因及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最后对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一、货币一体化相关理论概述
(一)最佳货币区理论
关于欧洲货币联盟,经济学家或赞成或反对。但有趣的是,他们赞成或反对的主要依据都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开创的最佳货币区理论(Optimum Currency Area Theory)。其作为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章将着重介绍最佳货币区理论并对欧元启动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 所谓最佳货币区(optimum currency areas,oca)是指一种“最佳”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最佳”是根据维持内部和外部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最佳权衡点,就算达到了内部平衡。外部平衡既包括区域内部的国际收支均衡,也包括与区域外的国际收支均衡。
蒙代尔在论文中将最佳货币区域定义为:受对称性冲击影响的地区所构成的一个经济区域,这些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是自由流动的。他指出,区域内部生产要素充分流动,而区域之间不能流动时,具有要素流动性的区域就构成一个货币区,这样的区域可以采用单一货币或者将区域内各地区的货币汇率固定,从而组成最佳货币区。需求转移是引起硕士论文外部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而不能解决同一货币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后者只能通3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浮动汇率是不同货币区之间的均衡机制,而生产要素流动则是货币区内的均衡机制。
蒙代尔之后,不少学者对最佳货币区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他们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最佳货币区的判定标准,另一方面是货币区的成本——收益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最佳货币区理论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该理论对区域性货币一体化进程起了重要的理论引导作用。
(二)欧元启动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最佳货币区理论除了说明有关国家应组成货币联盟的一些特征外,还力图阐明一个国家加入货币区域的代价与收益。欧洲货币联盟是最佳货币区理论的重要实践,本节将对欧元启动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
1.欧元启动的成本分析
从成本角度看,欧元启动可能会给各成员国带来以下损失:
[论文摘要]在东亚(包括东盟和中日韩)区域 经济 一体化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关联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加强东亚货币合作。构建东亚单一货币区是大势所趋。文章对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对东亚货币合作的条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东亚货币合作机制和我国的对策。
亚洲 金融 危机 警示了东亚各国加强区域性的经济和金融合作共同抵御金融风险的必要性,区域性的货币危机需要区域性的货币合作来防范已成为共识。同时加强货币金融合作本身在区域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形势下也是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的必然要求。
一、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分析
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早是由蒙代尔于1961年提出的,其目的是为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 指导 ,该理论最初关注的是成立最优货币区的标准问题,蒙代尔、麦金农、彼得凯南、伊格拉姆分别提出了确定最优货币区的单一标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经济开放程度、低级产品的多样化和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随着实践进程的发展,单一标准的理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于是,后来的 经济学 家将该理论作了发展,克鲁格曼对参与的 成本 和效益作了模型解释,博弈论者则提出了俱乐部理论,这些进展使该理论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参与最优货币区的成本和效益分析上。
参与最优货币区的成本主要是:各成员国会损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会丧失巨额的铸币 税收 入,同时要支付较高的货币转换成本,会使其 财政 政策 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进而会影响到其国内经济的平衡性和稳定性。而参与最优货币区的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减少交易成本,降低汇率风险。单一货币区建立后,区域内货币交易被取消,这将节免货币兑换的成本,可以节约大量 人力 财力,有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且货币交易的取消还能避免短期国际资本的冲击,因为单一货币会使最优货币区内的货币规模巨增,致使投机者无力制造差价实现套利。二是减少外汇储备成本,节约外汇储备。三是货币一体化可以有效地降低各成员国的通货膨胀率和通货预期,稳定成员国国内的宏观经济 环境 。四是货币一体化还将扩大各成员国的国际影响力,并且为各成员国接下来的深层次 政治 合作打造平台。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条件分析
从长远看来,随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国间贸易、 投资 、金融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再由于受国际趋势的影响,东亚地区构建单一货币区是势在必行的。但就目前而言,需要分析东亚货币合作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按照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构建单一货币区的成员国应当符合的内部条件有:各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高;各国经济的关联程度高;各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趋同;成员国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强;各国政策的协调一致性强;所建货币区内拥有核心国和核心货币。
从东亚国家和地区目前的现状看来,在各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方面,东盟、亚洲四小龙和日_本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较高,
三、东亚货币合作的机制分析
关键词:货币合作 最优货币区 货币一体化 东亚
中图分类号:F8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088-02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国家深刻反思,决定积极推进区域金融合作,共同致力于建立区域资金救助机制,以避免危机发生时的措不及防。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让亚洲国家感到了进行货币合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随着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东亚货币一体化成为学术界内外讨论的焦点。
一、“最优货币区”基本理论
最优货币理论是在关于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孰优孰劣的争论中发展起来的。该理论研究了一组国家可以组成货币区,并在经济趋同的基础上实行单一货币应当具备的条件。这一学说为实行区域货币一体化奠定了理论基础。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首先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概念。后又经麦金农、凯南、英格拉姆等人不断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目前,该理论已成为国际货币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
1.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早提出“最优货币区”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他将要素的流动性作为一个最优货币区域的重要属性。他认为最优货币区域是根据内部的要素流动和外部生产要素的不流动来定义的,当要素在该区域内自由流动时,那么对实际波动的调整不会在成员中引起巨大的、破坏性的价格和收入的变化。蒙代尔认为需求转移是引起外部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对最优货币区域的讨论始于研究各国如何最好地对需求转移作出调整。蒙代尔认为组成最优货币区域的标准是要素的流动性,即那些彼此间生产要素高度流动的国家或地区适合组成一个货币区。各成员货币间实行固定汇率或采用共同货币,对区外的其它货币实行浮动汇率。
2.继蒙代尔对最优货币区标准问题的研究之后,英格拉姆、麦金农、凯南、哈伯特和弗莱明等经济学家也参与到“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研究当中来,完善了对“最优货币区”所需充分条件的研究,主要包括:
(1)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蒙代尔(1961)和英格拉姆(1962)认为,如果一个区域内的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就能实现资本和劳动力从赤字国向盈余国的转移,促进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内外均衡。因此,生产要素高度流动的国家(地区)适合组成最优货币区。
(2)经济高度开放。麦金农(1963)认为,较高的内部经济开放度是组成货币区的必要条件。因为,经济高度开放的小国汇率稍有变化,就会引起国内物价的剧烈波动,对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产生严重影响,但对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却相对较小。
(3)经济多元化。凯南(1969)认为,经济高度多元化的国家才是货币区的理想参与者。因为,经济多元化意味着商品生产的多样化,可以降低商品受外部市场冲击的风险,并能以商品为纽带,在区域内编织相互依赖的国际经贸网,结成经济共同体。这样,一方面能承受实行固定汇率后损害本国经济稳定性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最优货币区”提高货币效率。
(4)通货膨胀偏好相似。弗莱明(1969)认为,物价稳定是“最优货币区”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相似的通货膨胀率是实行共同货币政策的前提条件。如果通货膨胀率差距过大,则高通胀国家要求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低通胀国家可能希望维持不变,而通货紧缩国家可能要求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从而无法实现政策的一致性,也就很难维持货币区稳定。
(5)政策一体化。基于对宏观层面趋同条件必要性的理解和对现实中宏观结构差异的认识,英格拉姆等人(英格拉姆,1969;凯南,1969;哈勃勒,1970)先后提出了构成最优货币区的政策一体化条件,即各成员必须对其货币、财政及其他经济、社会政策进行协调,寻求一致。
(6)金融一体化。英格拉姆(1973)在其后期的研究中指出,与长期资本自由流动相联系的金融一体化才是衡量货币区是否最优的最佳标准。因为在金融高度一体化的条件下,利率的任何微小波动都会导致资本的跨国充分流动,而货币区可以避免利率波动对汇率的冲击。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有利条件
1.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看,东亚各国之间经济互补性强,区域内贸易投资发达,各国之间有较强的依存度。东亚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东亚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以及投资往来十分发达,其相互依存关系也十分紧密,并且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经济的复苏,东亚新兴工业区逐渐成为区域内国家的最大投资者。区域内长久的贸易合作及发达的贸易投资,表明亚洲经济的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亚洲经济在逐渐走向自立,这给亚洲货币合作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2.东亚经济体的开放性很高。经济体的开放程度越高,交易成本越低,共同货币给成员国带来的利益就越大。我们采用传统的指标即本国进出口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该比率越大,建立货币联盟的可行性越强。东亚国家与地区的对外开放度是比较高的,均值都在100%以上,尤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度都在100%以上。由于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基本上属于开放型经济,对汇率的波动十分敏感,对汇率市场的高度依赖需要汇率的稳定,因此迫切需要进行货币合作来稳定汇率。对比欧元区货币合作前各国家经济对外开放度,可以看出,东亚地区经济开放度基本接近欧元区,这说明东亚地区与欧元区一样,符合建立货币联盟的某些特征。
3.区域内部贸易关系紧密。区域内贸易与投资额越大,区域的经济整合度就越高,区域内的货币合作收益也就越大。区域内贸易关系的紧密有利于形成货币合作区,它是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条件。
2004年东亚主要经济体区域内贸易额占区内GDP的比重均比较高,可见东亚各经济体的区内经济整合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目前,东亚地区的区内投资比例已占到其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
4.东亚地区具有劳动力优势,工资价格弹性大。东亚国家在向工业化国家转化的过程中,劳动力大量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满足了工业化进程中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的同时,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充分弹性。东亚各国没有最低工资法,就业保障法。由于东亚地区工资具有充分的弹性,于是货币工资的提高、降低就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使经济恢复均衡,从而使汇率的调节作用不再重要。这样一个区域组成货币联盟,其放弃汇率的成本不大。相比之下,欧盟各个成员国由于社会福利和失业保险较高,使得其工资刚性较强,失业率再高,也不会使名义工资下降,对于调节国内经济失衡有着较大的阻碍作用,这就是欧盟成员国失业率问题一直不能得以解决的主要原因。
5.经济增长同步性。2000-2007年,东亚国家经济增长显现出很高的同步性。中国与亚洲国家中与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同步性不是很强,这是因为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相比,经济总量较大,产业结构也较完善,并且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经济政策的独立自主,所以中国的经济一直能够高速、稳定、持续地增长。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等这些欧洲货币合作初始国家,在1993-2000年期间的同步性情况,我们发现除了爱尔兰经济增长一直高于其他国家外,这些货币合作国家的经济增长周期呈现很强同步性。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东亚国家的同步性虽然不及欧盟强,但也达到了比较强的程度,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6.东亚各地区通货膨胀指标具有相似性。各国通货膨胀的差异不仅会通过影响汇率而影响国际收支基本账户的失衡,还会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短期资本的流动,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的失衡。如果货币区内各国通货膨胀率趋于一致,就可以避免汇率的波动带来的风险。
2003-2007年东亚地区的平均通货膨胀率是较低的。通过对东亚地区一些国家最近几年通胀率计算得出东亚地区各国通胀率的均值和标准差,我们可以看出东亚地区各国近年来的通胀均值都不是很高,标准差也相差不大。进一步,我们也可以求出总的通胀率均值为3.3398,平均标准差为1.478259,而关世雄(2003)计算得出1982年一1999年,欧洲12国的通货膨胀率平均值为5.4,标准差为3.5。通过比较,东亚通胀率的均值和标准差均值都要比欧洲低,可以说,存在着与欧盟一样具有最佳货币区的某些特征。
7.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通常货币区内成员之间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越高,说明大多数成员的经济发展目标更趋于一致,那么货币联盟实施的成本就会减少,共同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也会更明显,从而更好地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如果参加国之间相关系数低,甚至为负的话,那么组建货币联盟后,实施同一经济政策后必将会对相应的国家产生负面影响,阻碍各成员国经济发展。
在统计学上,相关系数在0.3-0.5之间是低度相关,在0.5-0.8之间是显著相关,在0.8以上是高度相关。表6反应的是2000-2007年东亚国家的相关性,所列的国家中,基本都为正相关,除去相关性为负的3组关系,显著相关和高度相关比例占到54.55%;与表7欧盟国家经济增长相关性相比,欧盟成员国之间的显著和高度相关所占比例为50%。东亚国家还略高一点。说明东亚国家在相关性方面,东亚国家与欧盟一样具有进行货币合作的基础。
三、东亚货币合作的不利因素
1.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平衡性。东亚地区中、日两国在经济上是地区大国,其经济总量占据主导地位,被看作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而其他国家从经济总量上与之有相当大的差距。从人均GDP看,除日本是发达国家外,其他都是发展中国家。和欧盟国家相比,亚洲各国人均GDP不仅居于不同层次而且各层次相差较大。比如2007年日本人均GDP是中国大陆的15.96倍。亚洲各国发展状况的悬殊差异会使经济目标和政策不一致,从而阻碍货币一体化的进程。
2.区域内经济结构的类似。在“10+3”区域内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具有相似的经济结构,绝大多数是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了区域内国别经济之间竞争性强、互补性弱,这必然会导致在国际市场上激烈的竞争,并且共同具有对区域外国际市场依赖性的特点.该问题很难协调和处理,极容易产生矛盾,这必将会成为今后一体化进程的绊脚石之一。
从表1可以看出,从三大区域组织的内部贸易比率上看,东盟比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都要低得多,基本上只有这两个组织的1/2或者更少。这从一个方面反应了东盟成员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经济结构相类似,出口贸易竞争性高于互补性。
3.政治制度方面的阻碍。东亚各国地区一直存在分歧,包括历史上的积怨、战争、文化传统、领土纠纷等等,各国国家民族意思很浓,意识较强。日本由于拒不承认战争犯罪和清算历史问题及领土纠纷,尽管是区内第一经济实体,但几乎和区内所有国家都矛盾重重。民族、宗教与文化的多元性和巨大差异性增大了亚洲国家之间相互了解、增进信任的难度,导致很多问题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增加了亚洲货币合作的困难。
4.难以选定货币一体化的初始国家。目前亚洲缺少强势货币,没有一种货币能承担起核心的责任。由于货币一体化对于大国而言是扩大地区影响力的有利条件,各大国都想把握主导权,同时又相互排挤对方的影响力。对于小国而言,则是慎重面对,避免沦为大国的经济附属国。因此,目前主要表现在各主要大国积极制定和扩张自由贸易区,小国则结成同盟谨慎面对。同时,随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脱欧入亚”,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的行动,也为初始国家的选定增加了变数。
四、结论
东亚货币合作在经济开放度、通胀相似性、经济增长相关性等方面基本达标,具有最优货币区的某些特征。东亚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困难是暂时的,也是可以克服的。随着东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各项基本条件的成熟,东亚货币合作的构想终有实现的一天。而中国作为亚洲的政治和经济大国,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积极参加和促进东亚货币合作的各项事宜。
参考文献:
1.张亮.东亚区域货币一体化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6
2.王晓婧.亚洲货币联盟和亚元的创建及构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6
3.吴佳茗.从区域货币一体化看中国的路径选择.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9
4.赵锡军,李悦,魏广远.亚洲货币合作:理论与可行性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
5.刘晶.亚洲货币一体化的主要模式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7(9)
6.谭蓉娟.东亚货币一体化合作基础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5)
7.杨秦,赵勇.亚洲货币一体化―亚元的可行性分析[J].时代金融,2008(09)
8.关世雄.亚洲货币一体化研究―日元区发展趋势[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最优货币区;货币金融合作
中图分类号:F82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2-0077-03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增强丁东亚各国进行货币金融合作的意识,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及欧元的诞生,关于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及“亚元”的研究日益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而基于货币金融合作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最优货币区理论”。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及衡量标准
最优货币区(OCA理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最优”是根据保持内部和外部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如果一个货币区内的成员国由于遭到经济冲击而形成不同程度的不均衡时,货币区内有充分的调节功能使成员国不用内部汇率的调整实现外部均衡,同时实现国内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目标,即内部目标,那么这些国家所组成的货币区就是“最优货币区”。最优货币区理论所关注的关键问题是由于放弃汇率调整而产生的宏观经济内部调整的成本。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最先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并且认为地区间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判断一个最优货币区的标准,随后,一些经济学家纷纷撰写论文分析最优货币区的判断标准。
1.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蒙代尔在他的论文中指出,如果劳动力和资本能够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当面临不同程度的冲击时,经济不均衡可以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来恢复,这样就降低了名义汇率调整的必要性。
2.名义工资和价格弹性。如果名义工资在要成立货币区的国家中是有弹性的,则在国家间面临不对称的冲击而造成经济不均衡时,可以通过名义工资的调整来实现。因为,如果价格和工资在整个区域内,随着供给和需求条件的变化进行浮动,那么在这个区域内的地区就应该通过固定汇率联系起来。价格和工资的完全弹性会使各个市场的供给等于需求,在出现影响地区间国际收支的扰动时,可以迅速地进行调整,而不至于引起失业和通货膨胀。实现内部和外部均衡。
3.经济开放度标准。这一标准是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在蒙代尔论文的基础上提出的。麦金农认为,经济开放度与浮动汇率的有效性成反比。经济开放度指一国的贸易商品占非贸易商品的比率,这一比率越高,则该国家的经济开放度就越高,这时浮动汇率用于调节外部不均衡就显的没有必要。可见,在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国家,运用浮动汇率来调节经济就会失效,参加货币同盟的成本就会较低。
4.相对称的冲击。对称冲击指对不同经济体产生相似或类似的冲击,非对称冲击指对不同经济体产生不相同的冲击。如果一国同货币区内的其他国家具有相似的经济周期,并且在供给和需求等经济冲击上也具有相似性,则采用共同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并且加入货币联盟的成本就会较低。
5.产品多样化。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国家抵御冲击能力越强,与不同的国外需求冲击具有交叉抵消的机制,足以消除整体冲击,不需要汇率机制的调节机能;多样化程度低的国家,抵御冲击的能力较弱,应联合起来组成货币区,对外实行灵活有弹性的汇率安排。
6.金融市场一体化标准。美国经济学家伊格拉姆认为金融一体化应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这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引起利率较小的波动就会带来大量的资金流出流入,从而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因此,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国家之间可以组成货币同盟。
7.通货膨胀率的趋同性。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两个国家通货膨胀率的不同会造成名义汇率的波动,这就会影响国家间的进出口贸易情况,从而带来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因此,如果国家间的通货膨胀率较低并且相似,则国家间的汇率会很稳定,这时国家之间组成货币区的成本就会小些。
8.财政支付一体化。如果国家之间能够建立起一体化的财政支付系统,则运用汇率浮动来调节经济的不均衡就没有必要了,因为财政的自动转移支付机制或财政政策的积极主动支付转移,会给遇到负面冲击的国家带来补偿,用于其恢复均衡。
9.政治一体化。经济学家Mintz认为:“货币一体化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条件是国家间政治一体化的意愿”,因为政治一体化可以维持国家间的合作和对话,加强国家间的制度化联系纽带,在货币区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政治因素主导经济因素,并且如果在货币区内有一个区域性的主导大国来维持货币合作,或者说在国家间有一个广泛的制度联系网络来使成员国都可以容忍货币丧失带来的成本的话,就更容易持续成功的维持货币区。
以上这些都是经济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的最优货币区形成的标准,但是对于这些标准是存在争议的。
二、东亚地区货币金融合作的经济基础
(一)生产要素的流动性
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越高,区域内实行固定汇率或单一货币的成本越低。这几年来,东亚地区劳动力、资本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正在提高,首先,在直接投资方面,有40%的直接投资来自东亚区域内部,并且日本往亚洲地区的直接投资占其总投资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这说明了东亚地区资本的流动性已经大大增强,并且有利于东亚地区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其次,在劳动力流动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东亚地区内移民只有100万,到1997年,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了6513万。随着东亚各国家经济合作的加强,这一趋势会不断加强。
(二)名义工资和价格弹性
区域内的国家遭受外部冲击时,若该国工资和价格弹性较大,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可以通过工资和价格的自由浮动来解决,从而不存在失业和通货膨胀,因此,用汇率来调节经济就没有必要了。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价格引导稀缺资源的配置,当供给和需求出现不平衡时可以通过价格的自由浮动来解决,市场的总趋势是达到出清状态。因此,价格和工资具有较大的弹性。东亚地区由于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工资和价格的弹性较高;并且东亚地区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存在着力量强大的工会组织。因此,东亚地区工资和价格的弹性还是比较高的。
(三)经济开放度及贸易一体化程度
东亚地区的贸易一体化程度是非常高的,并且同欧盟相
似。首先,区域成员对区域内的贸易依赖性很高,因为东亚地区内各国家所生产的产品具有明显的梯队形状,国家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这是由于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平衡所造成的,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较低,而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较高。其次,区域整体的内部贸易比重呈现增长趋势,区域贸易一体化程度在不断加强。这得益于区域分工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跨国公司在区域的广泛投资。
(四)产品多样化
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国家抵御冲击能力越强,与不同的国外需求冲击具有交叉抵消的机制,足以消除整体冲击,不需要汇率机制的调节机能;多样化程度低的国家,抵御冲击的能力较弱,应联合起来组成货币区,对外实行灵活有弹性的汇率安排。从以上的贸易一体化标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东亚地区单个国家的产品多样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东亚各国家之间的贸易依赖性比较强,并且各国家所生产的产品具有明显的梯队形状,互补性较强。例如,有些国家主要生产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有些国家主要生产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等等。因此,东亚地区符合这一标准的程度较高,应该联合起来组成单一的货币区。
三、东亚地区货币金融合作存在的障碍及对策
1.从内部环境来看,东亚地区经济条件差异太大,并且经济发展参差不齐。例如,亚洲“四小龙”与越南、柬埔寨甚至中国内地等的经济发展水平就有很大的差距,各国的经济利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当进行货币政策的协调时很难达到意见的统一,或对政策的协调进行妥协。从外部因素来看,美国反对东亚地区成为一个最优货币区,欧元的诞生是欧盟各国家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结果,欧盟各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是一个声音,在诸多利益上与美国有分歧。若东亚地区成为一个最优货币区,需要东亚地区高度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在欧元越来越强势并打乱了美元一统天下的情况下,美国当然不希望世界上再出现一个强大的货币区与美元抗衡。
2.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来看,东亚地区大多数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发展还不完善,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还比较低。这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可以看出来,主要表现:(1)东亚地区缺少一个有固定收益的证券市场,进行长期投资的企业无法发行自己的固定利息债券,只能向银行进行短期贷款;(2)东亚地区除了中国香港外,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并且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也较差;(3)东亚地区金融市场的规模还很小,并且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管机制;(4)东亚地区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的限制还是很多的,有些国家的资本项目至今还没有开放,即使资本项目已经开放的国家,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着许多限制。因此,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东亚地区还不具备单一货币区所需要的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
3.从东亚整个整体看,这里缺少一个实现货币区域合作的轴心国,就像欧盟中的德国那样的国家。中国对于货币金融的合作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但至今没有明确的行动,再加上中国致力于本国经济的发展,还没有明显的意愿改变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日本的经济实力近几年一直在下降,并对区域内经济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在加上日元的不稳定,日本也不适宜成为一个轴心国;至于韩国,始终没有表现出一个积极的态度。所以,东亚三大经济大国都不适宜成为一个轴心国,更不用说那些小国家了。
因此,从目前来开,东亚地区货币金融合作的基础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为了进一步加强本地区的货币金融合作,应采取如下措施:
1.促进经济一体化
东亚地区应进一步加强经济金融合作,在区域内进一步放开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达到建立货币区合作标准的进程,而且还能够促进各国宏观经济的对称性,所以,任何加快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努力,都会使该地区向最终建立货币区发展。
2.建立汇率合作机制
在东亚的货币金融合作中,还没有设计汇率稳定的严格的框架协议,只是进行汇率稳定的尝试性的合作,如建立双边的或多边的货币互换协议,紧急时刻货币援助的协议,共同干预市场汇率的行动,等等,还没有形成汇率目标区的计划。东亚地区应形成一个严格的汇率目标区计划,加强货币政策的协调,并且货币合作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加强贸易合作,贸易合作又能反过来促进货币金融合作,这是进行货币金融合作的一个关键的步骤。
3.完善金融市场的建设
上面已经分析过东亚地区金融市场的建设还不完善,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这从上世纪所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得出来。应努力改变目前金融市场建设不完善的状态,在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过程中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加强信息披露,并且各国也应该同时加强货币政策的协调,使东亚地区形成一个高度完善、法制健全的金融市场。
4.形成一个轴心国
上面已经论述过,东亚地区缺乏一个像德国那样的轴心国。在这一方面,东亚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三个国家一中国、韩国和日本都可以作为一个轴心国。日本要想成为东亚地区经济金融合作的轴心国,应该清醒认识自身的政治问题,并且加强自身经济的稳定;中国要想成为东亚地区的轴心国,应该进一步加强经济建设,完善金融市场,努力处理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情况,并且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不断发挥大国应有的作用;韩国要想成为东亚地区的轴心国,应该表现出足够的积极态度,并加强自身经济的建设和稳定,完善自身的金融市场。
【论文关键词】 欧盟 经济一体化 欧洲模式
欧盟作为当今世界上成立最早、成效最卓著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5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世界展示了一个具有欧洲特色的经济合作模式,在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地区从欧洲模式中寻找经济合作的经验和灵感,通过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特点来分析欧洲模式,以期对现实有所指导意义。 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欧洲经济一体化以“舒曼计划”为起点,启动了从煤、钢、原子能领域到共同农业政策领域,乃至货币联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机构也经理了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乃至欧洲联盟的一个过程。站在历史的角度,这一发展进程明显的分为四个阶段。
1.共同体建立到1968年关税同盟的建成以及1969年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一个阶段。1958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六国在意大利的罗马签订《罗马条约》,决定将他们之间的合作扩大到原子能和其他经济领域,决定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这样欧洲经济一体化就由一个领域扩展到多个领域,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机构也出现三个共同体共存的现象。特别是《罗马条约》规定了下一步一体化的新目标:建立关税同盟和实施共同农业政策,从而经济一体化进程有约可依,按照条约规定的日程进行。到1968年,关税同盟提前一年半实现,共同农业政策也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2.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二个阶段。进入70年代,由于国际形势的恶化,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共同农业政策执行难以为继。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石油国石油禁运带来的能源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使得欧共体国家纷纷采取自保的政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欧洲市场分割严重。在七十年代,欧共体国家提出的稳定货币汇率的经济货币联盟计划也最终流产。只是到了70年代中后期国际形势相对缓和时,欧共体才建立起稳定货币汇率的欧洲货币体系。
3.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发动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三个阶段。进入八十年代后,欧共体国家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加上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的推动,欧洲在次走在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前列。1987年签署生效的《单一欧洲法令》规划了欧共体到1993年实现成员国之间在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通为特征的欧洲统一大市场。与此同时,为统一大市场的正常运作做准备,在欧共体执行委员会主席德洛尔的主导下,开始了实现欧洲单一货币的准备工作。可以说,在这个阶段欧共体变成了一个具有经济联盟性质的共同市场。
4.以90年代初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和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的启动为标志,欧洲经济一体化走进其发展的第四阶段。冷战的骤然结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欧洲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特别是剧变后的中东欧开始了一个申请加入欧盟的“回归欧洲”的过程和统一后德国在欧洲地位的变化。最终欧共体国家选择了更深层次的一体化。1991年12月的《马约》是一体化进一步深化的表现,它确立了欧洲一体化的三根支柱,并以第一根支柱——经济与货币联盟作为其发展的重心。此后经过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条约》、2001年的《尼斯条约》和2011年的《欧盟宪法条约》,欧洲经济合作向一个完全经济体化的经济联盟更加接近。
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尽管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一体化或者迅速发展、或者徘徊不前、或者硕果累累、或者成就难觅,但是最终欧洲一体化还是得以顺利的进行,体现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独特的进程特点。
1.一体化过程的渐进性。无论是合作的范围、领域,还是组织协调机构的建立、运行机制的完善以及一体化程度的发展本身,都体现了一个渐进性的发展历程。而且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6国煤钢领域的一体化发展到现在27国开始走向经济和货币联盟,每前进一步都是欧盟成员国反复协商、谨慎考虑后的结果。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对给成员国一定的准备和过渡时间。
2.一体化过程的协调性和妥协性。欧盟是各国联合起来组成一体化 集团,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在一体化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分歧和矛盾,甚至是激烈的争执乃至对抗,但欧盟各国最终都能认识到一体化集团是他们获得发展的最快、最好的经济组织形式。成员国为了实现共同利益通过互相协商和互相配合,通过实施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原则来消除矛盾。这些原则包括:民主平等原则、共同受益原则、核心欧洲原则以及灵活性原则。
3.组织运作机制的超国家性和均衡性。为保证一体化顺利进行,欧盟设立了具有一定的超国家性质的组织协调机制。这些机构的设置和权力的分配上不但强调每个成员国参与,而且强调各机构在其管辖范围内超越各成员国政府的权力,以及各机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凸现出欧盟独特的组织运作机制。
4.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外部敏感性。这主要是指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深受世界外部环境的影响。一定时期的国际形势对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影响较大,欧洲经济一体化体现出明显的对外部环境的敏感性依赖。如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和世界性经济危机不仅使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缓慢,也导致一体化步伐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使欧共体在20 世纪70年代就提出的在10年内分阶段实现经济与货币联盟的计划也因此受阻。 从一体化的进程和特点看,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这一发展模式的出现,既有二战后独特的历史条件——冷战的大环境,更有欧洲各国在应对来自外部环境时所进行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