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16:32:38

序论:在您撰写计算机基础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计算机基础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网络 教学特点 改革 高职计算机 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

如何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环境下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呢?这是我们新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1.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特点

我们的教学特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变化;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突出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利于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手段更先进;交互网络技术的使用。

2.周络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而我们的教学相对滞后。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下列问题:课程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教学手段、模式单调,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好;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力度不大。

3,网络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结合我院及兄弟单位的改革经验,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参照《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指南》的要求,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具体实际情况分专业、分层次设立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3.2.1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直观教学。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环境,提供一种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合作化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及自我探究的欲望可以被大大调动起来。高职院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能动状态,他们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3.2.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探究知识的动力之一,是创造发明的重要源泉。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3.2.3 精讲多练。“精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

“多练”,即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多给学生训练的机会,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人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3.2.4 任务驱动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创设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和上机任务、作业放入网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再以软件或知识点作为线索,改用任务为线索,串联模块,组成教学内容。在这里,任务的确定、完成、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

3.3 教学模式的改革

新型教学模式离不开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系列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媒体。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站在改革的前列,率先采用新型教学模式,以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先进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3.4 考试考核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考试方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3.4.1 边教边考:在平时上机操作中,一个章节、一个知识点就进行一次考核。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出一些应用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解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4.2 多渠道考核: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等栏目板块,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3.4.3 改革总评成绩的计算方法:期末笔试对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查,这部分可占总成绩的20%,平时考核成绩占30%,平时上机操作占总成绩的50%。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课程体系

Abstract:Thecomputer-basedtechnologyproductsonthebasisofbuildingcourses,andcoursesfromthesystem,contentsandmethodsofteachingandteachingmethods,teachingmaterialsinsuchareasascomputertechnologyonthebasisofthequalityofthecurriculumbuilding,whichimprovethequalityofteachingPlayedaveryimportantrole.

Keywords:computer;-basedtechnology;classquality;curriculum

1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自1985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课和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课就被列为大连水产学院的重要基础课。十多年来,修读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学生由最初的8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的372人,发展到现在的30个本科专业1800多人。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不仅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前导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基本途径。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今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它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课,特别是在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起到了其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课程教学的着眼点转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上来,课程体系也由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改为两门必修课和多门选修课的形式。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国家等级考试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革,适应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基础教研室多年来一直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活动。自1985年开始组织规范的教学研究活动,每月一至二次。课程设置由原来的Basic语言、Fortrain语言发展到今天的C语言,由Foxpro发展到今天的VisualFoxpro。选修课程也由原来的一门单片机原理发展到今天的多门课程,如VC、VB、PowerBuilder程序设计、Java、网络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课题,“水产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2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大连水产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教研室现在正在进行水院教改项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和重点建设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通过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不断改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适应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提高了课程建设的水平。

(3)师资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自98年以来,计算机基础课程组新进教师6人,其中研究生4人,本科2人。课程组8人中有2人在读博士、正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2人。教师队伍年轻化,适合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的需要。课程组全体人员,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承担实验课教学,人均年教学工作量300多学时。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超额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得到了学生与老师的赞誉和好评。

(4)高度重视教材的使用与建设、保证实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使用的是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优秀教材,符合国家教委的白皮书的要求,与国家等级考试紧密接轨。2002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材编写工作会议,进行了有关教材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探讨。2003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公共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编写工作。2006年,我们作为副主编参与了十一五规划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的编写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材的内容老化逐年显现,尤其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和方法不能得到足够的反映,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在多次讨论和调研的基础上,于2004年自编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

2多方位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1)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重新审视水产院校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后续课打基础,而且更应该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从而提高了全校师生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认识。

(2)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确定了必修加选修的课程体系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必修课中讲哪些内容、选修课中讲哪些内容、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接口”如何设置。我们认真研究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结合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要求,配合教学计划及教学时数的调整,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及科学的组合,力求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具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同时,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及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选用了适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21世纪优秀教材,将讲课内容进行了改革,对等级考试和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有利的内容多讲、细讲,对教材后面的新增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为选修课设置了必要的“接口”。

(3)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多年来,计算机技术基础仅开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我们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既对各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有利、又对学生毕业设计有利的一些选修课程,如C++、PB、JAVA等。我们已申报校教改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将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大范围的整改,这将对各院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已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以若干门2或2.5学分的选修课为辅,因材施教的新课程体系。

(4)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

计算机技术基础中蕴含着很多科学的思维方法,而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也是适用的,所以领会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些方法的学习就是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具体内容。为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彻底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学到什么”向“如何学

”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学式教学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运用发现法教学,使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发现者,探索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考虑到土木、船舶、机械类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往往要进行大量的复杂的科学计算,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加强了学生在计算方法与数值分析中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相应的计算工具;对于电子、通信、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在基本位运算、硬件地址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为学生在将来的电路系统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海洋、环境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统计分析、方差回归等教学;外语系、经济管理学院侧重数据库理论、图形设计等教学。此外,为了满足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穿行了关于本课程的提高版本C++以及相关热点领域的介绍和讲解,深受学生的关注和好评。对于部分能力出众的学生采取单独指导,让他们借助参考资料学习更深一层的内容等。

针对目前课时紧张,教授内容较多的情况,我们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准备好电子教案,选择恰当的例题、习题进行精讲;尽量多的采用电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体联机演示等先进教学方式,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可省下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课件课件已放到校园网上,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向学生公布主讲教师邮箱,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即将开通BBS教师论坛供教师们讨论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整体水平。3教学效果

近几年,由于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教研室老师严重短缺,每位老师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都处于超负荷工作。但是,由于教研室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改革,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降低教学效果,相反,我们的课程受到了校内同事的一致好评和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辽宁省非计算机专业二级等级考试水平考试中多次取得较好成绩,有些班级的通过率达100%。课程组全体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时时渗透国考的题型,将讲课内容与国家教育部的白皮书及等级考试紧密结合在一起。虽然2005年我校等级考点刚刚申请下来,但经过短短的一年时间,我校学生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提高了17.44个百分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校督导组多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听课,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近三年的期中教学检查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师的评价很好,主讲教师的学生打分的优秀率达100%。

兄弟院校的同行们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在如此缺少课时的情况下,面对这么多的学生,超额完成教学任务,感到非常钦佩。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赞誉,我们并没有骄傲与自满,感到自身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我们深知,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为深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入门课程。所以我们必须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进取。在参加全国农林院校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学和教材研讨会上,我们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与会的全国其他院校同行的一致赞同。我们编写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已在全国多所农林院校使用。

4结论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必要渠道,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课程建设要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将为分级分类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实践基础。课题组教师在多年计算机技术基础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的架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5)考试方法的研究

第3篇

一、现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状况论文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在校学生数成倍增加,教学资源趋于紧张,基础课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与学生交流的时间相应减少,这就使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的特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再是“零起点”,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已经具有计算机的初步使用能力,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要求各不相同,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各高校就应当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并结合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确定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形式,解决大学阶段与中小学阶段计算机教育“两张皮”现象,使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与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公共教育构成一个系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根本的转变。

二、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策略

(1)加大硬件投入与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前提条件。学校要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加大计算机硬件投入的同时,还要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教学法研究和专题讲座;组织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更新知识;鼓励年青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积极参加全国各地区的教学研讨会等举措,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的水平,满足学院各个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需要。

(2)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

应用能力。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的精神,结合沈阳工程学院的办学特点,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有把专业课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融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这样各个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更高和更加具体的要求。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对学生入学后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将原来42学时的理论课和一周的集中实训课,改成26学时的理论课和二周的集中实训课。在26学时的理论课中,针对专业的不同,有选择性地讲解三部分内容,一是计算机发展与信息技术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了解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及不同应用领域的特点,了解信息技术理论的基本概念,在使用计算机时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及应该具备的防护意识;二是计算机系统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内数据的表示与存储方式,计算机各基本部件功能和技术指标,了解常用外设的功能和基本工作原理,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功能等;三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等内容,其目的一方面是为学习程序设计打基础,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掌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为学生过级考试创造方便条件。在二周的集中实训教学过程中,要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基础上,主要讲解计算机系统安装、设置和使用,并能处理计算机系统常见的故障;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设置和基本使用方法;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掌握网络的连接与设置、Internet网络的使用与设置,以及网页设计、网站建设;解压缩软件以及病毒防范软件的使用等常用工具软件。在二周的集中实训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计算机操作的实际动手能力。

(3)加强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编写程序、

解决专业问题能力。学习计算机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利用计算机设计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但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难学、不易掌握,有的学生甚至选择了放弃。这是因为,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与程序设计相关的课程有很多,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一门程序设计课程犹如盲人摸象,只是单纯地注重某种编程语言的基本语句、语法和一些细节,缺少对计算机整个知识体系结构把握,课程基本上是以高级语言自身的体系为脉络展开教学的。由于我们在计算机基础部分已经从完整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结构中,抽出了与程序设计相关的知识内容,并进行了有机地组合,学生初步了解了计算机的存储原理、指令在计算机中的执行过程、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基本概念,以及软件工程的思想和软件开发的过程,这样对非专业的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有了很大的帮助。

在计算机语言学习过程中,要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走好关键步,尤其是第一次课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第一次课开个好头对整个课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讲清楚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哪些内容要详细讲解,哪些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必学的内容,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要努力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和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重点要放在解题思路、算法设计、编程构思上。这样,就不单单是要学习编程语言本身,而是要开阔思想,打好一种思维的基础,并能把编程语言作为有力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算法。可以组织学生自己编写类似猜数游戏、中国福利彩票电脑自动选号等联系实际比较强的一些专业实例程序。在编程过程中,可以分组进行,组内进行研究、探讨与合作,组间进行监督,提高程序的完善性,让学生考虑问题能够更全面、更细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一周的课程设计中,选题要广泛,尽量选择与专业相关的题目,教师对选题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要精心指导,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设计的成果要进行演示并认真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课程教学实际要求,目前计算机课程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通过投影仪将教师操作过程及相关知识投射到大屏幕上,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加大了传递信息的容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讲授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信息量大,速度太快,学生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留给学生的印象较浅,容易遗忘。同时,学习过程仍然以听讲为主,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对所讲授的课程进行精心备课,组织好教学内容。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根据授课内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归纳总结法。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应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连续性,经常总结所学知识,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2)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逐步剖析,讲解其中所含知识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3)互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穿插师生一起讨论、共同研究的形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启发式教学法。根据知识的相通性和连贯性,在教学中充分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学习新内容、拓展知识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自学能力。5)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实际应用问题出发,采用自上而下、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分析并完成任务,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采用基于Web的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法。网络化教学可以整合各种资源,提供一个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E-mail、BBS等方式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化社会中的学习能力,而且也将教师从低层次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5)开设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目前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学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两门必修课程外,各个不同的专业还都有相应的后续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对计算机的学习不断线,有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树立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结合大多数同学的兴趣爱好,我们选择开设了VisualBasic程序设计、网页设计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公共选修课,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许多同学在学完公共选修课后,一直坚持深入学习,部分同学还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毕业设计。

(6)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教学的突出特色之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与实验教师的职责一定要明确,要采用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上机目的,设计出上机任务,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可评性,应要求学生在上机前设计出自己或小组的上机步骤。在上机过程中,学生是主角,他们各自按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一步步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指导教师要活跃上机课的气氛,创造相互协作的氛围,学生有问题能及时提出、能交流。实验结束后,教师必须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发动学生互评。每位学生必须记录自己这堂课的评价结果,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也做到心中有底,这对于提高计算机技术教学效果大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以后的教与学。(7)改革考试方式、方法。目前,许多高校都构建了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考分离的考试系统,利用考试系统,能保证考试高效、科学、公平、安全。考试时,计算机在局域网环境下随机抽题,现场评分,变传统的笔试和部分上机编程考试为全面上机考试形式,真正做到了教考分离,促使学生平时多上机、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门科学,要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就要有一批敢于吃苦、勇于奉献、个人魅力十足的教师,依托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开拓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走入社会的综合竞争力,满足21世纪信息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郑莉.漫谈计算机基础教育[J].计算机教育,2007(1).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发展

电子商务

一、电子商务的含义所谓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论文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过程中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电子商务的具体含义是指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供需双方都是商家(或企业、公司),他们借助Internet的技术或各种商务网络平台,完成商务交易的过程;这些过程包括:供求信息,订货及确认订货,支付过程及票据的签发、传送和接收,确定配送方案并监控配送过程等。所以只有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出现了电子商务的概念。由于电子商务采用了基于开放式标准上的Internet通信通道,与传统的商务活动通信方式相比较,其内容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子商务的交互性使单向的通信变成了双向的通信;扩大了通道的功能,不仅能传递信息,还能用于支付和传递服务;大大降低了通信费用,与传统手段相比,Internet通信费用最低廉;其次,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虚拟的全球性贸易环境,大大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水平和服务质量。大大提高了商务通信速度,节省了大量的开支,如电子邮件节省了传真和电话费用,而电子和电子订单节省了广告和销售费用;增加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直接联系,如通过电子商务系统的主页,客户和供应商可以及时了解到有关产品的最新数据,如价格、新品种等。

二、电子商务的应用特性电子商务的特性可归结为以下几点:商务性、服务性、集成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协调性。1.商务性电子商务最基本的特性为商务性,即提供买、卖交易的服务、手段和机会。网上购物提供一种客户所需要的方便途径。因而,电子商务对任何规模的企业而言,都是一种机遇。就商务性而言,电子商务可以扩展市场,增加客户数量;通过将万维网信息连至数据库,企业能记录下每次访问、销售、购买形式和购货动态以及客户对产品的偏爱,这样企业方就可以通过统计这些数据来获知客户最想购买的产品是什么。2.服务性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客户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象以往那样,忠实地只做某家邻近商店的老主顾,他们也不再仅仅将目光集中在最低价格上。因而,服务质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商务活动的关键。技术创新带来新的结果,万维网应用使得企业能自动处理商务过站内页面链接可以为网页创造尽可能多被收录的机会。一个网站被收录的网页数量增加,即使网站首页的PR值不高,也增加了网站总体的搜索引擎可见性。网站地图是所有页面的快速入口,是搜索引擎更全面索引收录网站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方便搜索引擎蜘蛛快速遍历网站所有需要的内容。网站地图的三大因素:文本、链接、关键词,都极有利于搜索引擎抓取主要页面内容。动态生成目录的网站尤其需要创建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的导航能力会使访问者更容易找到所需的东西,且有利于搜索引擎收录更多的页面以及在搜索引擎中得到更高的PR值。将网站地图生成为XML格式文件并存放在网站根目录中,并向搜索引擎提交,将有助于搜索引擎蜘蛛更快地遍历网站。

页面代码优化精简代码,减少页面的体积,不但使得网页可以得到更快的下载,而且还影响到搜索引擎对该页面的收录及直接影响网站排名。搜索引擎倾向于在页面文件开始处查找本页的关键性内容,而不是文件的正文。因此要做到代码和页面分离,把javascript文件和css文件分别存放在js和css外部文件中,把重要的页面内容放到页面顶部,以缩小文件体积,提高有效内容占页面体积的百分比,从而提高关键词在页面中的比重,以利于搜索引擎快速准确地抓取。另外格式化标签也尽量少用。页面布局应采用DIV+CSS模式并减少表格嵌套,尽量不要使用很难被搜索引擎收录的IFRAME或Frame框架及对搜索引擎蜘蛛不友好的Flus等,并保持页面简洁,以利于搜索引擎的收录。

结语目前各大搜索引擎都采用了Web结构挖掘技术中的PageRank算法,为了提升自身网站在各大搜索引擎中的排名,用户应使用Web结构挖掘技术来对自身网站进行评估,发现自身网站结构的不足,并对优化网站结构提供决策依据。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身网站结构的合理性,从而提高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以达到为网站带来更大流量,发掘更多有效用户的目的。随着电子商务迅猛地发展,企业更应该重视并采用这种被挖掘的技术,以提高自身网站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晓阳吴强吴治蓉:HITS算法与PageRank算法比较分析,情报杂志2004年第2期

[2]王晓宇周傲:万维网的链接结构分析及其应用综述,软件学报

[3]曹军:Google的PageRank技术剖析,情报杂志2002年第10期

[4]刘丽珍等:网络结构挖掘的关键分析.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5)116-118

第5篇

有关计算思维的认识和理解对广大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有关计算思维的一些例子都是一些和计算机处理问题相关的思维方法。新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侧重点应当是对这些方法的介绍,并能够让学生深入的理解这些思维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能灵活应用这种思维方法去创造性的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这样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更多注重的是思维技能的训练,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接触计算机,并利用计算机完成一些任务,这些都只是让学生进行计算思维训练的一种手段,我们的目标是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思维方面的能力。当然这并不是说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框架,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框架仍然很重要,比如,学生仍需要掌握一些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仍然需要去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以及能够去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机程序。但这些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手段,不应当再是目标了。具体的计算思维能力包括如下例子:

(1)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把一个困难的问题阐释成如何求解它的思维方法

(2)采用抽象和分解的方法来控制庞杂的任务或进行巨型复杂系统的设计

(3)利用启发式推理寻求解答,即在不确定情况下的规划、学习和调度的思维方法。等等,这些都属于计算思维能力的范畴。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巨大的,艰难的任务。许多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已深入到了计算机科学的前沿。但是,通过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学习,应当让学生能够了解、并理解计算思维的思考方法,计算思维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伴随着人们的不断学习才能养成的技能。

2.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之前已提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完全打破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而是通过现有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的本质,了解计算机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所采用的思想和方法等。所以,在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主要是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改革,和教学的内容变更关系并不是非常大。当然,也可能需要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变更,比如增加计算的本质,可计算性理论等内容。但这些内容的引入,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不应当是重点。在教学过程中,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而不是仅仅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从计算的角度理解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深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思维不是内容和工具的改变,而是教学方式、理念的改变。这首先需要教师从更高的层次看待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与分析。这要求学生对一些原理性的概念有深入的理解,所以可能需要适当的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扩展一些教学内容。扩展的这些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下去。可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适当增加计算机语言教学,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强调与计算思维能力有关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实现。但应当注意,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绝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思维是概念化,而不是程序化,要像计算机科学家那样去思维,意味着远远不止能为计算机编程,还要求能够在抽象的多个层次上思维。在现代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需要教师做恰当的引导,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思考。例如,在所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都会介绍到计算机使用二进制来表示信息,如数、字符等等,一般而言,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讲解这些内容,学生们对此有个大概的认识,但不太可能引起普通学生对这些信息如何使用二进制表示的兴趣。如果引入相应的例子,就可能会引导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比如,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有一枚爱国者导弹并未能成功拦截飞毛腿导弹,造成美军的伤亡。如果提示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就在于爱国者导弹系统的内置时钟出现了问题,和计算机用二进制数来表示浮点数产生的误差有关,这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就会对计算机如何表示浮点数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表示标准,如此一来,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兴趣会大大的增加。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并没有实质上的大变化,但对于教师的要求显然是提高了很多。教师能不能以高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方案

在教学实践中,计算机基础教育,首先训练的还是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之上,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以后,熟练运用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在这些基础之上,逐步使得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引起学生在计算思维能力方面的逐步形成。教学内容仍然分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其中,基础理论教学部分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分为不同的部分。具体的一些教学安排和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安排差别并不大,因为笔者认为,计算思维的培养着重在于教师如何引导,教学的内容并不是能力培养的主导因素。具体的课程安排以及课时设置,可以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其中实践教学部分当中的扩展实验的设计,需要教师能较好的把握:既不能设计的太简单,太简单不能促进学生思考、动手,也不能设计的太难,太难,学生往往有挫败感,失去学习思考的兴趣。

4.问题

第6篇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目前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希望能够更好地借助计算机完成工作,尤其是在科学研究领域,科研人员更迫切希望计算机为其研究开辟新的思路和方法。计算思维的提出是通过突出计算机处理问题的特性,引导人们从理论的角度理解计算机的行为,以便更好地使用它。然而关于计算思维这个概念,计算机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主要以ACM的前任会长PeterJDenning和2003年图灵奖获得者PeterNaur为代表。“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的争议,关键在于对“计算”(Computation)一词的理解。什么是计算?目前没有明确唯一的定义,但一般的理解是,计算可看做一种信息状态到另一种信息状态的转变过程,其中包含信息的传递和变化。比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里,一组输入到一组输出,其中的变化过程就是计算。然而在生物学领域有个著名的中心法则,即DNARNA蛋白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DNA、RNA、蛋白质都是由其编码序列决定的,它们之间的变换存在着信息的传递,科学家们认为这也是一种计算。周以真教授关于计算思维的定义,显然是将计算限定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这样是否会导致人们对计算认识的局限甚至是误解?Denning教授指出:“计算思维并不是计算机科学唯一和独有的特征,如果不谨慎地认识和看待它,将会把人们引向思维的陷阱”。同时,他认为计算作为信息的处理过程,在自然界中是无处不在的,计算机的计算只是众多计算中的一种形式。计算机可以帮助人们完成很多任务,导致人们对它寄予过高的期望,周以真教授认为应该将计算思维变成常识。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望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计算机本身的局限性。

目前的计算机是以图灵机为基本模型,Naur教授在Computingversushumanthinking一文中论证了这种计算机并不能描述人的思维,它只是描述现实世界的一种形式。这种观点从根本上说明了当前计算机在处理信息能力上的局限性。当然,我们不能预测计算机以后能否完全描述和模拟人的思维,但是在目前的架构下是不能实现的。计算机虽然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但不能期望它是万能的,我们要了解目前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边界。Naur教授的研究还表明,图灵模型不足以描述人的智能,如何使机器具有人的智能,可能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比如生物学的角度或非数字的形式。上述两位教授提出的质疑,实质上是计算思维定义的延伸,即计算不能仅指计算机科学范畴内的计算,目前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也不足以描述所有的计算。计算思维的定义是从目前计算机科学所处的水平和角度提出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概括当前计算机工作的特点,但如果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进行推广,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人们的思维。从另一个角度看,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它从一定程度上简明扼要地指出了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和本质问题,为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深入学习和理解计算机科学提供了很好的目标与方向。综上所述,计算思维目前还是一个处于研究和探索的定义或概念,有待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将此概念运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时,应注意此概念涵盖的范围。

2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必不可少的帮手,因此,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以往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不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存在着“狭义工具论”的问题,即仅把计算机作为工具,产生的后果是,学生只能机械地操作计算机而不能灵活地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工具论的教学思维导致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思想不明确,老师和学生热衷于追逐新技术、新方法,多年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并没有形成稳定的课程知识体系和科学的课程知识结构,这都是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弊端。把计算思维引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即是针对这一弊端提出的解决思路。计算思维强调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行为理解,正好指明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工具使用层面,而应深入地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计算思维不能只是抽象的概念,我们需深入思考一下计算思维的内涵,再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一种思维的形成不是通过一两门课程的学习就能构建起来的。具体到计算思维,按照其定义,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的,而计算机学科求解问题通常有3个过程:①理论(数学);②抽象(模型);③设计(工程)。具备这3个过程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至少包括离散数学、算法分析理论、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程序设计方法学以及至少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目前,我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属于公共基础课程,其课时和教学内容都很有限,一般在1~3个学期内完成,每个学期开设一门计算机相关课程,大概总学时不会超过200学时。如果按照上文的方式引入以计算思维为主的教学,其课时至少要翻一倍,且这种调整涉及所有专业,其可行性有待商榷。况且,课程的深度与难度也不是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能适应的。因此,通过大幅增加教学内容和加深教学难度的方式来培养计算思维,其实施难度较大。怎样才能将计算思维的理念有效地运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去呢?计算思维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如果笼统地强调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难以落实。

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以及对计算机知识需求的层次不同,教师可以将计算思维能力进一步分解与细化,实现在不同层次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由浅到深可分为3个层次: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问题求解能力。操作能力是指运用计算机应用程序的能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在熟练操作机器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了解机器。操作能力是计算思维最基本的内容。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众多,应用程序更是成千上万,操作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能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个阶段的学习应以上机训练为主,学生学习若干个应用程序的使用,并自学几个应用程序,达到自行掌握应用程序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主动运用计算机存储、传输、管理和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在这个层次,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数制编码、网络基础、数据库基础等基本问题,注重培养学生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引导他们以计算机学科的眼光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的信息,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问题求解能力是指运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将实际问题化为计算机能够求解的方式。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主要通过讲授程序设计语言让他们理解和运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方式,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计算机与自身专业的结合点。

3从知识教学向思维教学转变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体,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先讲基础理论知识,再教相关软件的应用,这是典型的知识教学模式。知识教学侧重于学习现成的知识结论、技巧和方法,忽视了学科基本方法和基本精神的培养与训练,这也正是造成计算机基础教学种种弊端的根源。思维教学强调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美国心理学和教育学专家RobertJSternberg指出:思维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培养聪明的学习者,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也要教会他们发现值得解决的问题。以往的教学重视如何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并没有主动思考。思维教学强调以问题为核心,问题可以是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模式主要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辅以理论知识的介绍。在问题的提出、分析、解答过程中需要学生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思考的过程中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发现问题需要有实践做基础,因此,思维教学中创设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依据思维教学理论制定相应的思维教学实施步骤。在讲授操作系统这个知识模块时,教师往往一开始就是讲操作系统的原理、特征与分类等基础知识,学生一般难以接受,尤其不能理解进程、并发、虚拟等概念,更别说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了。然而,思维教学模式先创设情境,从现在学生熟悉的智能手机入手,再教学生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作用。在初步了解的前提下,适当地提出问题:操作系统怎么进行设备管理?为什么“死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结束任务或进程恢复机器?任务管理器管理的是什么?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提出很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的过程中,将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整个学习过程里,学生不仅学到了操作系统是什么,怎么运行,也了解了操作系统为什么这么做,从而培养了从计算思维的视角认识和理解操作系统的能力。

4结语

第7篇

1.1教师从社会学得角度讨论计算机文化的形成

计算机的发展是随着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从而壮大起来的。现如今,计算机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教师要对生活有深刻的体会,特别是计算机系统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一种崇敬的心理,才能深刻体会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与计算机密切相关但是却又被我们容易忽略的现象,这些现象也将指导和带领学生更好地通过计算机的角度去了解社会的发展。我想这是这个课程一个重要的目标。

1.2人在计算机文化中的作用

在很多人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时候,把关注点放到了那些冷冰冰的硬件上面,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操作系统,网络、这些所有的知识点,如果不能揭开人在这些发明和计算机发展中的作用的话,则很难让学生有深刻体会。因此,突出计算机文化基础中人的作用,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在计算机发展的一些关键阶段,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产生灵感,推动计算机的发展,这些关键人物的作用,将会使计算机更加贴近生活。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我认为最应该突出的就是人的作用,这一点,其实与历史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应该紧密的围绕着这门课的核心思想展开,教师在讲解每一节课的同时,一定要以一种历史观点为基本出发点,以人的作用为落脚点,体现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些知识点看起来比较细、枯燥,究其原因则是并不能了解这些知识点背后的历史或背后的人的故事。因此这门课的设计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2.1回顾历史

以目前的现状往前推引出历史。很多情况下,如果仅仅讲解技术现状或是结论,则很难引导学生思考,你不能仅仅告诉学生,计算机就是这样。你要从最基本的实际需求出发,介绍计算机技术的来龙去脉。比如鼠标和键盘,这两种基本设备为什么到现在是这个样子?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们是如何改进输入输出设备的,这一条线索实际上就可以展开精彩的讲授。

2.2展望未来

计算机技术的改进又导致了那些问题的出现。技术的改进,则必然会引入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人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因此,我认为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是这门课的一个基本的设计原则,其实不仅仅是这门课,绝大多数课程一定要以问题入手,针对计算机基础,这种问题要有针对性,引导性。由于现在的学生很早就接触到计算机,但是大多数却几乎不去思考计算机为什么这个样,以及计算机的未来,而这正是老师所应承担的责任。

3讲授体会

本学期是我第一次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最深的体会就是从历史的观点来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我想只有深入到计算机发展的初期阶段,了解那时的人们是如何克服困难,从他们身上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和勇气,才是这门课程所要传达的根本目的。也只有这样,这种经验和勇气才会带领我们了解和窥探计算机发展的未来,才会培养更多的对计算机发展有浓厚兴趣且理解深刻的学生,而这才是计算机文化这门课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