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七上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1 16:32:31

序论:在您撰写七上地理知识点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七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人教版7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1-2章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的球体。

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3、0度纬线是赤道;0度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只有一条0度纬线、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

4、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经线和纬线。

6、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7、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经线或者是180度经线,就看度数,度数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西增大的为西经。

8、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度数顺时针增大的是东经,逆时针增大的为西经;在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则相反。

9、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10、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纬线,就看度数,度数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向北增大的为北纬。

11、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要用以下规律:以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南纬;以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北纬。

12、0度(赤道)划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划分东西半球。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绕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

2、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3、地球绕太阳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形成四季和五带。

第三节 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A、 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

B、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数比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表示的内容简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指向北方;

B、利用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熟记一些常用的图例符号。

3、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4、相对高度:两地之间的垂直距离。

5、等高线: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坡度陡缓的判断: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

(2)山体不同部位的判读:A、山顶:闭合等高线的中心; 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

C、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 D、鞍部:两个山顶之间; E、陡崖:等高线重叠。

(3)几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判读: A、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B、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 C、 丘陵:海拔较高,地面起伏较大;

D、高原:边缘陡峭,地面坦荡; E、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

7、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8、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黄色表示山地。

9、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仅占29%。“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4、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积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积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面积最大的岛屿。

7、赤道横穿过非洲和南美洲大陆。

8、巴拿马运河划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苏伊士运河划分亚洲和非洲;白令海峡划分亚洲和北美洲;丹麦海峡划分欧洲和北美洲;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家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

第二节 海路的变迁

1、海路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的活动(如:填海造陆)。

2、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3、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4、板块间的基本运动方式:张裂拉伸和碰撞挤压。

5、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6、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和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

7、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8、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9、喜马拉雅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人教版7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3-4章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天气的特点:时间短、经常变化。

2、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3、天空布满云时,为“阴天”;当天空无云或云很少时,为“晴天”。

4、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5、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6、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7、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2、能绘制气温曲线图。

3、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4、气温的分布: (1)不同纬度地区: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3)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0C。

第2篇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1、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伤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2006年3月,世界人口已达65亿。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自然增长率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疏密程度可以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的东部,这些地方都是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相反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则是人口稀疏地区。(图4.5p66)

3、人口数量过多和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如交通阻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为了解决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人口增长的同时,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会产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困难等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等。

5、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实行生育控制政策;有些发达国家,人口停止增长,甚至不断减少,会带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如俄罗斯和日本,采取措施鼓励生育。

6、世界的三个主要人种是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印度北部主要是白种人;亚洲和美洲黄种人较多;非洲中部、南部黑种人较多。(图4.10p71,4.11p72)

第二节语言和宗教

1、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图4.13p75)

语言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东南亚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南部等

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除巴西以外的国家

俄语俄罗斯、中亚、欧洲东部

法语法国、非洲中部

阿拉伯语中东、非洲北部

2、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1)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2)伊斯兰教:教徒称为穆斯林,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在中国又称回教或清真教;

(3)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4)在中国多数人不信教,维吾尔族和回族多信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3、认识各宗教代表性的建筑。(图4.15p77)

第三节聚落

1、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分为乡村和城市。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等。乡村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不同地方乡村差异很大,各地民居与环境密不可分。(图4.18p79)

2、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第3篇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的知识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不规则球体的认识过程,最早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的知识

1、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北端的交点,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南端的交点。

2、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

3、比较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

经线与纬线的划分

项目

纬线

经线

定义

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

形状

圆,自成纬线圈

半圆

长度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

纬度越低纬线越长,0°赤道最长。

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经度与纬度

项目

纬度

经度

零度线

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表示方法

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

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

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

度数的划分和变化

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向北逐渐增大至90°

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向东西逐渐增大至180°

半球界线

0°赤道(划分成南北半球)

20°W往东到160°E为东半球

重要的经纬线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南北回归线:23.5°N、23.5°S

南北极圈:66.5°N、66.5°S

东、西经度划分:0°和180°

东、西半球划分:20°W、160°E

西半球:160°E~180°~20°W

东半球:20°W

~0°~160°E

4、经纬网定位(重点内容)

15°

15°

30°

30°

90°

60°

A

B

C

图一:A在B的东北方向,C在A的东南方向

A(

0°,

60°W)

B(30°S,

75°W)

C(30°S,

0°)

A

B

C

30°

60°

图二:B在C的正北方向

A(

0°,

30°W)

B(30°N,60°E)

C(30°S,60°E)

甲:

(50°N,20°E)

半球、

半球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北温

乙:

(20°S,170°W)

半球、

西

半球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三、地球的运动

1、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意义(地理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南顺北逆

一天

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2、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总保持66.5度,且地轴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3、四季的更替——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图):

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序号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

3月21日前后

B

春分

赤道(0°纬线)

昼夜等长

6月22日前后

C

夏至

北回归线(23.5°N)

昼长夜短

9月23日前后

D

秋分

赤道(0°纬线)

昼夜等长

12月22日前后

A

冬至

南回归线(23.5°S)

昼短夜长

4、昼夜长度的变化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所在半球

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春分日3.21至秋分日9.23

北半球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点周围极昼

南极点周围极夜

秋分日9.23至次年春分日3.21

南半球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夜

南极点周围极昼

夏至日6.22

北回归线

昼最长

夜最短

昼最短

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

冬至日12.22

南回归线

昼最短

夜最长

昼最长

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

5、五带的划分(完成下图):

(1)在图中标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在图中标出五带的名称

热带

有太阳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南北温带

无太阳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南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6、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冬季相反;

四、地图的知识

1、地图的基本要素有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的知识:

①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又叫缩尺

例:在1:2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为2cm,实际距离是40千米

②比例尺的表示形式(三种):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③比例尺的大小比较:比值大的比例尺就大,比较比例尺大小最好将几种形式统一成数字式。

④比例尺的大小体现出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

a.如图幅相同,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但表示的内容简略。

b.如果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反之,图幅面积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就越简略。

c.规律:大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小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

例1:去公园游玩要用到导游图,下列比例尺比较合适的是(

C

A、1:200000 B、1:1000000 C、1:30000

3、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情况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A

B

C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正西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北方向

A

B

C

(2)利用指向标判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北方向

B点在C点的正西方向

(3)利用经纬网定方向。

方格状或圆弧形经纬网图:

a.

辨别南北纬: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同一经线上只有正南正北。

b.

辨别东西经: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同一纬线上只有正东正西。

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a判别南北极: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b辨别东西:东西为相对方向,根据自转箭头指向来辨别东西方向(应根据略弧段即两点间经度差小于180º的弧定向)

A

B

C

30°

20°

40°

例:

左图中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南方向

右图中甲点在乙点的

正西

方向,

乙点在丙点的

正北

方向,

丙点在甲点的

东南

方向。

4、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常见的图例要能认识),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和数字叫注记。

海平面

A

B

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海拔和相对高度(如上图)

A是相对高度

B是海拔

②把陆地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就是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

拔相同,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程差相等。

③等高线的疏密状况表示坡度的陡与缓: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④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

(山峰)

(山谷)

高弯为谷,低弯为脊

(山脊)

盆地)

图中A(鞍部)

⑤计算气温的垂直变化: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⑥修水坝,选坝址,并绘水坝集水区域和库区范围。一般在河流流出盆地的出口处(河流峡谷地区)修坝,具有工程量小,蓄水量大的优点。

⑦绘小河,判断小河流向。

6、读右图回答:

(1)①和②坡度较陡的是②;

(2)①和②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②;

并绘出河流流向;

(3)C、D相对高度(即等高距)是

200米

7、读右图回答:

(1)写出数字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山峰

鞍部

陡崖

山脊

(2)

甲、乙、丙、丁最合适修建坝址的是

因为在此修建坝址工程量最小,需水量最大。

(3)甲在丁的东北方向,丁所处地形类型为盆地。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地表海陆分布是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任意半球,海洋的面积都大于陆地的面积)。

2、陆地和海洋的类型:(阴影为陆地)

A是

大陆

,最大的大陆是

亚欧大陆,

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E是

海峡

B是

半岛

,最大的半岛是

阿拉伯半岛

C是

岛屿

,最大的岛屿是

格陵兰岛

D是

大洋

,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

3、七大洲的分布: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北美洲、欧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

南极洲

;全

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是:

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南极洲

;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北冰洋。

4、四大洋:太平洋:最大、海水最深、岛屿最多,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大西洋:第二、呈“S”形状、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

北冰洋:海冰覆盖,海水浅,位于北半球,跨经度360°.

5、大洲的分界线:(课本33页图2.7)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欧洲与非洲分界线:地中海;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二、地形

1、五种地形特征:

平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低于200米;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

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一般高于500米,边缘陡峻;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

山地:地面崎岖,海拔高,大于500米,坡度陡沟谷深;最高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

两大山系: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丘陵:地面崎岖,海拔较低,海拔小于500米,坡度较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且较平坦,最大盆地

刚果盆地。

三、海陆变迁

1、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和人类活动。

2、德国的

魏格纳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轮廓、古老底层、动物物种的相似性;

3、板块构造学说:

①地表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

②板块是处在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边界的类型

地貌

案例

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红海面积扩大、大西洋面积扩大

板块

碰撞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

消亡边界

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系

阿尔卑斯山系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

消亡边界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链、

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

③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嘞拉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而成;

④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3、火山地震

①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②分布成因: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天气

气候

区别

1、短时间

2、多变性

1、较长时间

2、相对稳定性

联系

天气是形成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多年天气状况的概括

2、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

云层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3、天气符号(课本49页图3.5)常见的天气符号要记住。

4、风向标的读法:要会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风向:风的来向;风力:风的强弱;

风尾,风尾指向为风向,每道风尾长的代表两级风,短的代表一级风,但4道风尾为7级风。

风旗,所在一端为风向,一面风旗代表八级风。

例:

(西北风六级)

(北风六级)

(东北风八级)

二、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1、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

2、气温的变化:

①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大陆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气温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②日平均气温:一般是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测定的气温值的平均值

月平均气温:一个月中所有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12个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③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月平均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P55):

①由低纬度向高纬递减;

②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③同纬度的陆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0.6

℃。

例:A地海拔720米,气温是28.8℃,B地的海拔是1520米,问:B地的气温是24℃

4、降水的主要形式为降雨,用等降水量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雨

5、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见P65):

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或内陆降水少。

原因:大陆西岸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降水少,大陆东岸夏季风来自海洋,降水多。

第4篇

第一单元

地球

第一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形状

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二、大小

1、地球的极半径:6357千米

2、赤道半径:6378千米

3、平均半径:6371千米

4、赤道周长:40000千米

5、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课

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一、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仪表面的交点

2、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仪表面的交点

3、赤道:从地球表面到南北极点的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二、纬线与维度

1、纬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做纬线

2、纬度的定义:

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不同的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叫做纬度

3、纬度的判读:

(1)

赤道是0°纬度,是划分纬度的起点。赤道以北是北纬,赤道以南是南纬。

(2)

北纬,用符号“N”表示。越往北度数越大。

(3)

南纬,用符号“S”表示。越往南度数越大。

(4)

在没有标示纬度符号的经纬网图中,越往北度数越大的是北纬,越往南度数越大的是南纬。

三、经线和经度

1、经线的定义:

在地球以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经线,也称子午线。

2、经度的定义:

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人们给不同的经线标上了不同的度数,叫做经度。

3、经度的判读:

(1)国际上规定,已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2)以0°经线为界,往东为东经度,用符号“E”表示,0°经线向东至180°E是东经度的范围

(3)以0°经线为界,往西为西经度,用符号“W”表示,0°经线向西至180°W是西经度的范围(注意:180°E和180°W是同一条经线,他们是重合的。)

(4)在没有标示经度符号的经纬网图中,越往东度数越大的是东经度,越往西度数越大的是西经度

四、半球的划分

1、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从20°W往东至160°E以西的范围为东半球,从20°W往西至160°E以东的范围为西半球

四、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1、低纬度:0°——30°

2、中纬度:30°——60°

3、高纬度:60°——90°

第三课

地球的自传

一、自传

1、自传定义:

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传。

2、方向和周期: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24小时)

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

昼夜更替

(注意:昼夜交替产生的三个条件:

1、地球不停的自传

2、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3、太阳系中只有一颗恒星——太阳)

(二)

时间的差异——地方时

1、地方时的定义:

在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2、时刻的判读

(1)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00;与其相对的经线其地方时为0:00(24:00)

(2)在赤道上,晨线与赤道相交的地方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相交的地方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如图1所示A处18:00,B处为6:00)

3、地方时计算的原则:

(1)东加西减

(2)东早西晚

第四课

地球的公转

一、公转

1、公转的定义:

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称为地球的公转

2、周期与方向:

周期:一年(约365日)

方向:自西向东

二、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

四季的变化

(二)

五带的划分

(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带来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

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

三、四季的产生

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公转时是倾斜的,且倾斜角度为66.5°,所以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季节对应太阳直射点的地方差异,太阳直射点在23.5°N和23.5°S之间产生季节性移动。春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春分日前后的3、4、5这几个月是春季;夏至日时太阳直射23.5°N,在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为夏季;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在秋分日前后的9、10、11这几个月为秋季;冬至日时太阳直射23.5°S,冬至日前后的12、1、2三个月为冬季。

四、五带的划分

热带:23.5°N(北回归线)至23.5°S(南回归线)之间

北温带:23.5°N(北回归线)至66.5°N(北极圈)之间

北寒带:66.5°N(北极圈)至90°N(北极点)之间

南温带:23.5°S(南回归线)至66.5°S(南极圈)之间

南寒带:66.5°S(南极圈)至90°S(南极点)之间

五、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节气段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状况

昼夜长短状况

从春分到夏至

从赤道(0°)逐渐移向北回归线(23.5°N)

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从夏至到秋分

从北回归线(23.5°N)逐渐移向赤道(0°)

北半球依然昼长夜短,只是昼渐短夜渐长

从秋分到冬至

从赤道(0°)逐渐移向南回归线(23.5°S)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从冬至到春分

从南回归线(23.5°S)逐渐移向赤道(0°)

北半球依然昼短夜长,只是昼渐长夜渐短

两分日

直射赤道(0°)

昼夜平分

两至日

夏至直射北回归线(23.5°N);冬至直射南回归线(23.5°S)

夏至日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第二单元

地图

第一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

指向标

图例和注记

二、地图上方向的判断

1、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确定方位

3、经纬网地图上,根据经纬线确定方位(经线指示正南正北方向,纬线指示正东正西方向)

三、比例尺

1、概念: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表示方法:

(1)线段式:0_____50千米

(2)数字式:1:5000000或1∕5000000

(3)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4、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细程度的关系

相同图幅的两幅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地域范围越小,所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的表示的地域范围越大,所表示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如下图)

1:20万

1:500万

第二课

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是指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垂直距离。

二、五种常见的地形类型

1、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特征:

地形类型

海拔特征

地表形态特征

平原

200m以下

地面广阔平坦

高原

500m以上

地面起伏和缓

山地

500m以上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丘陵

不超过500m

相对高度小、坡度和缓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三、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概念:

在地形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

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3、六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部位

地形部位特征

等高线特征

图示

山峰(山顶)

中间高四周低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由外向内递增。

鞍部

两个相邻山峰之间的凹地

山谷线的最高点就是鞍部

山谷

两山脊之间低洼的部分

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是低值凸向高值

山脊

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的部位

山脊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是高值向低值凸起

陡崖

近似垂直的山坡或地形倒置

几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陡坡于缓坡

陡坡坡度较陡,缓坡坡度较缓

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第三单元

海洋与陆地

第一课

海陆的分布

一、海陆分布

海洋占地表总面积的71%,陆地占地表总面积的21%

二、七大洲

1、由小到大(按面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各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三、四大洋

按面积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第二课

海陆的面貌

一、七大洲的地形特征

大洲

地形特征

亚洲

中部高、四周低,山地面积广,地形复杂。

非洲

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

欧洲

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北美洲

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大洋洲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南极洲

冰雪覆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第三课

海陆变迁

一、沧海桑田

1、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升降)

(2)外力作用(人类的活动,流水、风力、海浪侵蚀)

二、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

(二)、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分为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3、板块运动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态:

(1)

张烈(生长边界)在张力作用的影响下形成裂谷和海洋

(2)

挤压(消亡边界)在挤压力的作用下形成高山、岛弧链和海沟

四、世界的主要火山地震带

1、火山活动和地震出现在地壳活跃的地带(板块交界地带)

2、世界最大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

五、陆地地形之最

①里海是最大的湖泊。②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位于北极地区,属于北美洲,在美洲版块,是丹麦的属地。③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的。④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位于非洲。⑤七大洲中,南极洲平均海拔最高,欧洲平均海拔最低,最热非洲,最冷南极洲。

第四单元

天气与气候

第一课

天气与生活

一、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概念: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状况。是多变的。

2、特征:

(1)、短时间的

(2)、具有多变性

3、描述方式:

(1)、阴晴

(2)、气温高低

(3)、风力大小

(二)、气候

1、概念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2、特征

(1)长时间的(多年的)

(2)、相对稳定,有规律可循(平均状况)

二、看图识天气

(一)获取天气信息的途径

网络、电视、电话、报纸、短信

(二)、卫星云图的判读

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为云区。白色的程度越浓,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为阴雨区。

(三)、大气污染的危害

1、危害人体健康

2、影响动植物的生长

3、腐蚀建筑物

第二课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2、气温的年变化:

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3、气温曲线图

气温年变化图:

气温日变化图:

由气温年变化图判别半球

(1)

在气温年变化图中七八月份气温最高,图示所代表的地区一定是北半球

(2)

在气温年变化图中七八月份气温最低,图示所代表的地区一定是南半球

二、气温的分布

(一)、等温线

1、概念:

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的平滑曲线

2、特征:

(1)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上的气温相等。

(2)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固定的。

(3)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4)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

(5)等温线成闭合状态,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

(6)等温线成闭合状态,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3、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1)纬度位置: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海陆分布: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地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C

第三课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一、降水的变化

(一)、降水的形成

1、陆地水蒸发形成水汽

2、空气中有凝结核

3、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凝结核冷凝

4、小水滴达到过饱和

(二)、降水的表现形式

雨、雪、冰雹等

(三)、降水的变化

1、不同地区年降水量不同(地域差异)

2、同一地区,不同年份降水量不一样

(时间差异)

3、一年内不同季节、不同月份降水量也存在差异

(四)降水量的表示方法——降水量柱状图

二、降水的分布

(一)

等降水量线

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二)

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1)赤道——多雨,两极——少雨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多雨,大陆西岸——少雨

(3)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多雨,内陆地区——少雨

第四课

世界气候类型

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

二、各温度带的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

温度带

气候类型

特征

分布规律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之间的赤道附近。

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分雨旱两季。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高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南北纬35°—55°的大陆东岸

温带海洋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冬寒夏热,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冬长寒,夏短暖。

中纬度的大陆内部。

极圈附近

苔原气候

长冬无夏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部边缘

冰原气候

全年酷寒

极地附近

其他

高原山地气候

海拔高,终年低温。

高大的山地和高原

三、几种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资料图

四、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第一步,根据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判定南北半球。

最热月出现在七月或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呈峰形,则该地位于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一月或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呈谷形,则该地位于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最高和最低气温的数值判断热量带。

最冷月均温>15°C为热带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上为亚热带气候(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以及温带海洋气候;

最冷月气温

第三步,根据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及降水总量确定气候类型。

夏雨型:所有的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和热带草原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年雨型:热带雨林、温带海洋

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2000mm,月降水量>100mm。

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1800mm,夏月降水量陡然超过400mm。

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在1000mm—1200mm左右,夏月降水量>100mm。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稀少。

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800mm,夏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

地中海气候:全年降水量在500mm—1000mm左右,冬月降水丰沛。

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400mm,夏月降水量>100mm

温带海洋气候:年降水量>700mm,全年降水均匀。

(总的判定方法是一看气温,二看降水,三看季节变化。记住:“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第五课

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纬度因素

(一)

对气温的影响

受地球形状的形状的影响,不同纬度地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导致高低纬度之间的气温存在明显差异。(如图所示:三束直径一样的光线,照射在高、中、低三个不同的纬度地带,其所辐射的能量是相等的。但由于照射的角度不同,照射的面积不同,S3>S2>S1。所以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温度也就不一样了,T1>T2>T3。

(二)

对降水的影响

1、赤道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充沛。

2、两极地区常年酷寒,蒸发弱,降水稀少。

二、海陆因素

(一)影响降水

受距海远近因素的影响,离海洋近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的地区降水丰富;远离海洋的内陆,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二)影响气温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海水吸热慢,放热也慢;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因此,同纬度地区,夏季陆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三、地形因素

(一)

海拔对气温的影响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0.6°C∕100m)

(二)

山脉走向对气温的影响

迎风坡降水充沛,背风坡降水稀少。(以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萨米恩托和艾森港为例)

第六课

人类活动与气候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一)

有利影响

改善局地气候,促进农业生产。

(二)

不利影响

导致气候恶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1、臭氧层空洞

表现:

2、全球气候变暖

3、酸雨

第五单元

世界的居民

第一课

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增长

(一)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1、决定性因素:

出生率与死亡率

3、其他影响因素:

(1)生活水平

(2)医疗条件

(3)人口文化素质

(二)人口增长的度量: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三)

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

1、欧洲、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国家增长缓慢

2、非洲、南美、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

二、人口的分布:

(一)、人口分布的疏密

表示方法: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三)

人口的具体分布

总体状况:分布很不均匀

1、稠密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2、稀疏区:

极端干旱的热带沙漠去、过于潮湿的雨林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等环境恶劣的地区。

三、人口问题

(一)

总体上看:

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严重制约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

对策:

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三)

人口问题的差异:

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导致的问题:(1)劳动力短缺(2)老年人口增多。

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问题(1)劳动力过剩(2)就业困难(3)交通拥挤(4)环境污染(5)社会不稳定

第二课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一、三大人种

人种

肤色

头发

面部

体毛

分布地区

白种人

白色、浅棕色

金黄、波状

鼻子高、嘴唇薄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

黄或黄棕色

黑直

扁平

中等

亚洲东部、东南部

黑种人

黑色、黑棕色

卷曲

嘴唇厚

非洲、大洋洲、美国境内

二、多种语言

语言

主要分布区

英语(最广)

欧洲西部、亚洲的南部和北美洲

汉语(最多)

中国及东南亚等地

俄语

欧洲东部、亚洲的西部及北部,主要是俄罗斯

法语

欧洲的法国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

西班牙语

欧洲西班牙及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的许多国家

三、宗教文化

宗教

产生地区

创始人

经典

分布区

基督教(信徒最多)

西亚

耶稣

《圣经》

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穆罕穆德

《古兰经》

亚洲西部、东南亚、非洲北部、东部

佛教

古印度

释迦牟利

《金刚经》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第三课

人类居住地

一、聚落

1、概念: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

2、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二、聚落与环境

(一)

影响聚落的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地形平坦

2、气候:气温适中,降水适当,气候适宜

3、资源:自然资源丰富

4、水文:水源充沛(河流及绿洲区)

(二)影响聚落的社会经济环境:

1、交通:交通便利

2、政治:政策的影响

3、科技:

4、旅游:

三、保护聚落文化

意义:

第5篇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第6篇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

物质

世界。

2.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体是

恒星

星云。

宇宙物质

组成(举例)

特点

恒星

炽热气体

质量

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

星云

气体和尘埃

云雾状,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行星

金星、地球等

绕恒星公转,质量小,不发光

卫星

月球

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

流星体

尘粒、固体块

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

彗星

冰物质

绕太阳呈周期性运行,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

云雾

状的外表;背向太阳的一面有一条扫帚状的彗尾

(2)常见的天体及其特征

特别提醒: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3.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之间相互

吸引

、相互

绕转

,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及层次结构

天体系统

组成

特别说明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太阳系

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银河系

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

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3万光年

河外星系

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

数以亿计

总星系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

(4)层次结构示意图

4.

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1)

结构特征:与太阳系其它行星有许多相似之处(体积、质量、密度、组成物质等都不特别)

(2)

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5.

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是目前能探测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

条件

原因

影响

外部条件

安全的

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系中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

稳定的

太阳光照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自身条件

适宜的

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适合生物

呼吸的

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原始大气的演化

有液态

的水

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

6.

月相

口诀: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东东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对地球的影响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

核聚变

反应。

(2)对地球影响:a

.直接为地表提供光和热资源

b.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c.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太阳能的利用、煤和石油资源)

2.

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

厚度增大,亮度减小

温度增大,密度减小

大气层

日冕

光球

(1)概念:太阳_________时常发生变化,有时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

耀斑

11

(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_______层、B色球层和C_______层。

(3)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C层上为太阳黑子、B层上为_____,其周期平均约为_____年。

(4)太阳活动现象: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

(5)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日冕物质抛射

(6)影响:a.导致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b.产生“磁暴”现象,导致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甚至使信鸽迷路

c.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d.对天气、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诱发地震、水旱灾害)

(7)影响太阳辐射分布因素:纬度(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地形(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递减);天气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1.地球的历史:约有

46亿

年。

2.认识途径:研究

地层

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1)含义:具有

时间顺序

的层状岩石。

(2)沉积地层特点:a.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b.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生物遗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分布规律: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

相同

或者

相似

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

低级

、越

简单

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1)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

宙、代、纪

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2)地质年代表

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

5.41

亿年,包含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演化特点

①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

有氧环境。

②生物演化:冥古宙(只有有机质,无生命);太古宙(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蓝细菌大爆发,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③地质矿产:重要的金属矿产

成矿

时期。

2.古生代

(1)时间:距今

5.41

亿年—

2.52

亿年,可分为早古生代(包括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和晚古生代(包括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地壳

运动剧烈

,形成

联合古陆。

②生物演化:

生物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动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植物

陆上低等植物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③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重要的

成煤

期。

3.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

(1)时间: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分为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

板块

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含义:地震的能量以

波动

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类型和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特点

纵波(P波)

体、液体和

体中均能传播

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不同;

横波(S波)

只能在

体中传播

(3)应用:获得地球内部

物质

结构状况

的主要依据。

2.地球的内部圈层

(1)一个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2)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

、地幔和

地核。

位置范围

地震波传播特点

特点

地壳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

体外壳

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较

稳定

;到了莫霍面,传播速度突然

增加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

;海拔越低,地壳越

薄。

地幔

地球内部介于

地壳

地核

之间的圈层,在

莫霍界面

以下到

古登堡界面

以上

能传播

横波

①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

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

增加

;②分为上地幔和

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

软流

层,是

岩浆

主要发源地

地核

地球的

核心

部分,即

古登堡界面所包围的球体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波

①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镍。

②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

液态

熔融

状态

3.

岩石圈:

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

岩石

组成,合称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组成:大气圈、

圈和生物圈,对应要素是大气、

水体

生物。

4.

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

气体

层,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密度变化特点:

①近地面的大气密度

大。

②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

减少

③在2000—3000千米高空,与

星际

空间情况很接近,视为大气圈的

上界。

(3)出现各种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

5.

水圈(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主体)、

陆地

水、大气水和

生物

水。

(3)陆地水:①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②分为

地表

水和地下水。

6.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

(1)

含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的总称。

(2)特点: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策略

主动的课堂学习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即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进行小组讨论,明确课堂学生主导地位

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自己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完全将知识进行一股脑的灌输。这样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甚至会让学生有逆反心理,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感到抵触。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小组讨论,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小组讨论不仅锻炼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是提高学生课堂主动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在讲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内容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讨论七大洲(包括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和欧洲);四大洋(包括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相关知识,比如:占地面积,有哪些国家,地理位置等,都是需要学生通过查找地图册和相关地理典籍来获取的知识点。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而且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的疑难问题,统一进行解决。这样做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建知识框架,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地理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松散,零碎的知识点比较多,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构建知识框架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指导工作。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图像记忆,联想记忆更有利于学生的地理课的学习。教师在构建知识框架时也应该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标记,用类似#,*等符号进行标记,或者建议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标记,区分重难点和一般知识点。

例如:在讲到《民族的分布》的内容时,教师应该彩色打印中国地图,下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进行标注,明确各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及其地理位置的分布。这样做使得民族分布在地图上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牢记课堂知识点。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作有关民族分布的表格,标注每个民族在各省的分布,及其主要聚居地,以便与学生进行日常学习及记忆。

三、借助教学工具,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单凭口头表达和板书,并不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全面了解地理知识点。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借助于教学工具,展示一些地图,表现民风民俗的图片,或者用播放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样做不仅使得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加的有趣,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同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应该始终保持主体地位,主动学习,提问。

例如:在讲到《南北气温差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对比展示一年中不同地区同一时间的照片,指出南北气候在一年之中不同季节的差异。比如:当三月来临时,北方气候仍旧有保持冬季严寒的趋势,俗称“倒春寒”,而南方在三月份时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南方相比北方气候温暖,湿润,每年七八月份会迎来梅雨季节,而北方在七八月份时雨量明显没有南方大,频率也相对较低。这样做不仅对比更加鲜明,而且增加学生课堂主导地位,利用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更加高效。

四、设置课堂习题,鼓励学生主动讲解

对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点,教师应该不止一定量的课堂作业,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估,同时也能够督促学生认真听讲,是保证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主动为同学们讲解题目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胆量以及做题的严密程度,同时也能够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指正。在保证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动机,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到《季风气候显著》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有关不同地区的季风气候的习题,规定时间让学生做题,完成以后统一公布正确答案。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学生可以向全班同学提出来,邀请会的同学进行讲解。比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包括哪些地区?”回答:“中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云贵高原等地区。”这样做不仅能够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而且曾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指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主导地位。同时也是教师观察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讲,检测学生课堂听讲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总结

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学习中应该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构建知识框架以及布置课堂习题的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能保持自身主导地位。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在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保证学生高效学习的质量,多角度全方位的指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了解与探索,让学生真正爱上地理课,爱上地理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惠英.在试卷处理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J].化学教与学,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