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范文

时间:2023-03-01 16:32:26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第1篇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这是人生中涌动最强的时期,他们开始丢掉少年时的无知,对社会和人生进行独立而理性的思考。这也是大学生开始从真正意义上走向独立生活的开始,脱离了父母的呵护去寻求生存的技能和本领,可以说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个时期是大学生心理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的困扰就像沸腾的水,蠢蠢欲动,如果一不留神,他们就会烫伤自己甚至伤及他人。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恶性事件等也迫使我们深入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效性。除了校园恶性事件外,大学生自杀事件在最近几年频频发生,通过全国20多座高校36例大学生自杀事件的统计表来看一看。高校校园出现的恶性事件不止一次告诉我们:心理健康问题是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成才成长,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个方面:

(1)学习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高校为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对大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了相当大影响,学习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渐加强,大学生出现了崇尚实效,创新学习的风尚。但是随之而来的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比如学习疲劳,考试焦虑等。

(2)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的生活方式,交友方式都和以前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实际上处于一种双重的年龄状态,即是生物学上的成年人,又是社会意义上的未成年人。面对新的环境,他们感到莫名的恐惧,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健康:大学时期是学生情感、心智逐步成熟的时期。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他们在性意识成熟过程呈现起伏跌宕的不稳定状态。这个阶段,青春期的一些特征让大学生们感到不知所措。

(4)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和环境有关,原因也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忌、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例如,有的同学总觉着有人在背后议论他,有的经常用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使自己变得与他人和社会格格不入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所以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

(1)团体咨询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团体咨询形式多样,且容易接受,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

(2)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一整套关于刚入学时新生心理健康档案体制,主要内容包括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和人格测试等结果,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了解自己,产生危机感。

(3)许多高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对一些不愿意和辅导员吐露心声的学生可以通过不认识的老师消除顾虑,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

(4)近来新流行的网络咨询。很多高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进行在线咨询,学生可以在线预约,进行匿名式交流,更清楚更自在地表达自己的郁闷和苦恼。虽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例如资金的到位情况,设施配套的情况,专业队伍的建设等,这些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例如高校里面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的程度,监管力度的不到位等。

二、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需要辅导员的参与。高校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巨大潜能的群体,他们是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可以说十分了解,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解决大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有利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

第一层:服务网络是有学校组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机构成员有学校的专家人员组成。一级心理健康网络统筹规划,制定总目标总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咨询。第二层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德育工作者组成的院系服务团体。它包括各班级的辅导员和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和团委相关人员。第三层由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责任心强的同学组成的心理健康互助协会。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发挥班级辅导员的作用。他们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是不可替代的具有巨大工作潜能的群体。

2.有利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面对高校出现学生出现的逃学、厌学、焦虑现象等问题,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传统的理论灌输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3.有利于扩充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面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高校辅导员,不论在职务还是素质等方面都占有很大的优势,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相较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而言,高校辅导员在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辅导员可能存在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然而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亲密,这一亲和力优势是任何专家咨询者所不可比拟的。此外,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加熟悉,与应届大学生相比年龄稍长,因此在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方面也更加有利,这是深入学生心理的关键所在。

1.高校定期给辅导员参加心理培训和讲座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高校辅导员都会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咨询培训,并且参加相关的专业知识考试。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在于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正确的指导,大学生很少主动就自身的心理问题前往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而在与辅导员的接触过程中却能够表现出真实的心理困境,辅导员应当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不需要达到心理专业咨询师的级别,然而心理障碍的一般规律及其表现形式是应当有所了解和运用的,这对于辅导员心理干预效果的提升极其重要。可见,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表现为基础性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等工作,只有切实理解心理咨询的实施原理及其结构构成,才能更好地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员心理干预工作的展开也应切实做到因人而异,掌握一定的心理干预技巧,活学活用,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2.高校辅导员设置的针对性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每一所院校都其自己的文化背景,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氛围。辅导员应该熟知自己所在专业的文化氛围,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队伍一般是院系内选拔出的优秀研究生或是毕业生,对于院系内的学术开展以及学生专业背景都相对熟悉,从心理共性的角度分析,他们在心理辅导实施方法及内容选择方面能够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年级突出心理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与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相一致。

3.辅导员和学生自然性接触产生较强的亲和力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虽然辅导员和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相比,没有专业的理论水平和娴熟的技巧,但是他们自然地和学生待在一起,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其亲和力比较明显。一般来说,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首先接触的是辅导员,他们愿意和辅导员交流,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可以发挥心理的主动性。如果能在萌芽状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及时反馈给学院,及时反馈给家长,就可以为解决问题寻求更好的方法,争取更多的时间。从开展形式方面分析,大学生和辅导员朝夕相处甚至同吃同住,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并且是随时随地的,活动组织、班会甚至是简单的对话都可成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有着较强的人性化和灵活性特征。

4.辅导员所具有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源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人生目标的迷失,在郁闷、迷茫中苦苦寻觅,面对挫折无所适从等。在开展工作时,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开展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辅导员天天和学生在一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四、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虽然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辅导有很多有利条件,但是现实的工作中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需要注意的是,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并非盲目实施,也需要形成必要的心理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机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完善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1.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常规工作中。

作为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指导者,高校辅导员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品质形成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意义重大。由于不同专业能力的影响,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定位方面显得不够准确,这就需要在常规辅导员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不断优化自我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实际效果。

2.开展高效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常见的方式主要有团体辅导、教育讲座以及主题班会等,其中教育讲座的开展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寻找自身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教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自我调节方法。从讲座类型方面分析,适应性讲座较适合大一新生,而人际关系讲座则更加适合大二学生,至于就业心理讲座无疑是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有效心理洗涤。从班级成长的不同时期来构建对应的主题班会,并针对学生的情绪状况予以引导和干预,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可就自身的情感体验与心理过程进行分享,这对于构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至关重要。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辅导员指导下团体辅导的展开能够更好地端正大学生的认知态度,形成更加完备的自我认知体验,优化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甚至在大学生就业心理形成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在工作中要体现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性。

专业化培训是提高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培训内容设计方面,应当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需求视为必要的实施方向,突出辅导员专业培训的层次性,其中危机干预能力是初级培训的内容,预防性能力是中级培训的内容,而心理咨询与实践则是高级培训的内容。辅导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可从连续性、层次性以及系统性方面得以体现,这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

4.建立积极有效的制度保障。

第2篇

一、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掌握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热爱辅导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好,严于律己,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立身之本,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自身要加强心理素质的修养,具备高尚的情感,要追求心理美,要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在知识结构上,除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接受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其次,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因为气质类型不同,其心理活动特征也就不同。这样,辅导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要了解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如果不了解不知道学生们有什么共性困惑,不清楚有哪些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无从谈起。了解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整体有一个全面把握,对一般学生的共性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如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对前途的迷茫问题、对感情的困惑问题等。把握好共性问题的同时,还要重点排查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在新生入学之时,辅导员就要认真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学校体检结果、心理健康测试反馈、和学生逐一谈心、由学生干部及宿舍长介绍相关学生情况等,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尽可能详实,不仅要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心理健康测试反馈为基础,还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及谈心情况,对特殊学生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跟踪观察。心理健康档案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学生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完善,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好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工作,还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学生情况变化的关系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三、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利用同辈进行心理辅导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一些是属于共性的东西,如新生适应问题、大学生感情困惑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心理问题共性特征可以制订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使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正确面对挫折,防患于未然。

四、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

1.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心。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件是和学生接触较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多,其中谈心尤为重要。和学生谈心,是一种了解,更是一种情感交流。通过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将心中的郁闷、不快一一倾诉,从而使心情释放。辅导员通过学生的倾诉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把握学生性格及心理现状,对学生的问题把握较为真实,并能立即感知谈心效果。面对面的谈心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可以在办公室,也可以选择操场或公寓,要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亲近感。

2.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面对面的谈心,可以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但有些学生不愿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辅导员,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利用QQ、MSN、邮箱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老师在明处,学生在暗处,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可以咨询一些政策,也可以尽情宣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在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的同时,辅导员应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借机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

五、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家庭背景有关。有些家长比较熟悉学生,但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家长深谈,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现状,学生已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却还一无所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和家长联起手来做学生工作,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多给孩子以温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建立信息员制度,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 健康教育 心理辅导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72-0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也逐渐转移到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良品格上。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要,为了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成了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

1 心理辅导的内涵

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心理疾病的有效工作方式。首先,高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不但具有针对性,影响广泛,还能同时对多位学生开展工作,服务对象多。其次,心理辅导能够改善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一些具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咨询效果好。再次,在学生团体之中实施“成长性团体”心理教育,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信息,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第四,心理辅导能够促进学生相互支持、鼓励、帮助,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同学的温暖。由此在高校中,心理辅导逐渐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个新的发展趋势。[1]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首先,近些年来,高校许多学生缺乏自信、情绪低落、迷茫,甚至出现了强迫症状、认知偏差等症状,并且对人际关系也比较敏感。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强迫、敌对和人际关系问题上,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集中。在求学和生活中,由于高校学生受到不同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以及生活经历的影响,他们面临着学业困难、经济困境、就业等压力,从而产生了关于生存和发展的心理困惑,出现了适应不良、缺乏自信、自我认知偏差以及孤独和焦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根据高校学生心理特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工作格局,已经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但是一些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重视,在专业人员、经费和设施等方面,还不够完善,还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层次上。根据有关文件规定,高校要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能少于2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必能小于1:3000。但是部分高校全校仅有一名专职或者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归属于学生处或者人文社科教学部门,归属不一,从而使很多教师不但要担负心理课程教学、心理健康和咨询的工作,还要担负着管理学生的工作,增加了心理教师的工作量,不利于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发展。

再次,由于资源有限等原因的限制,一些高校没有设置专业的心理教研室,除了一些为数不多的心理素质课程的教学师资之外,很多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只接受国人文教研室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培训,教师的心理学专业背景并不强,并且由于他们工作重心的问题,很难潜心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和研究,导致高校心理素质类课程缺乏教学师资。[2]

3 高校学生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的运用

3.1如何帮助学生转换角色

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校园的新生活,缺乏自我探索和了解的能力,没有确立清晰的行动计划和目标,在人际交往上,也缺乏基本的技能和原则。因此,为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高校通过开展“走进新生活”、“人际关系训练”等辅导活动,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的生活,更好的转换角色。另外,团体辅导技术能够在班集体形成的初期,能够有效地增强新生的集体归属感,增强班级凝聚力。同时,在心理辅导活动中,也能使班主任观察了解到新生的个性特点和整体状况。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新生逐渐对心理辅导产生了热情、兴趣,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逐渐形成了宽容待人接纳不同的性格,明确了学习的奋斗目标。

3.2如何增强学生彼此之间的支持和见证

为了帮助学生找到不合理的认知,了解和接纳差异,发现自身资源的可贵性,增强人际交往和处理冲突的能力,针对一些具有一定共性问题的学生,在心理辅导中,高校要采用颗粒的情绪ABC疗法、焦点疗法以及叙事疗法等,开展一些“找回你的自信”、“恋爱季节”等同质性咨询活动,帮助高校学生增强信心,缓解情绪,使他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增强学生彼此之间的支持和见证,提高他们自我反思能力,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3.3如何能够使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一般情况下,高校都有心理委员,这些心理委员是高校最基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执行者、宣传员以及观察员。因此,教会他们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了解心理辅导的功效和模式,并且鼓励他们运用到班级生活中去,高校要对这些心理委员进行培训,通过一些“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和“在校生心理咨询办法”等常规性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学生心理委员能够在体验中逐渐的成长,增强他们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学生骨干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和快乐。[3]

4 总结

心理辅导具有自身的规律、特点,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校开展心理辅导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有优势,加强各个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共享资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远,孙丽,崔常铭.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研究[J].现代交际,2011(04).

[2]毛智力.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第4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110-02

当代大学生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的大环境下,因各种因素影响,其身心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自我约束力差,性格懦弱,经不起挫折等,时而导致发生一些极端事件,让人扼腕。教育部在2006年7月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应“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可见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学生以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而心理健康教育是题中应有之义。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应当积极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创新研究工作,拓展工作思路,作好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者。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及模式建构取向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政府方面。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政府政策层面给以保障,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持续有效进行,但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相关专题研究,多是引用教育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二是社会方面。张耀灿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阐述了心理健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价值作用。纳玲则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指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的主要任务,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1]。三是高校方面。樊富珉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既体现高等教育的双重价值,又与高校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密切相关,它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阐述了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等教育因素的关系,明确指出德、智、体、美、劳等教育都离不开学生的心理活动[2]5-10。四是个体方面。部分学者从人的认知、情感发展以及自我实现与超越等角度,探讨了心理教育的价值,指出健康的心理是人才的根本素质。[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主要有三种取向:一是医学模式取向,二是教育发展型模式取向,三是教育综合型模式取向。我国早期心理咨询基本属于医学模式取向,20世纪九十年代则属于教育发展型模式取向,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步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对大学生本人和周围同学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现在部分学者越来越趋向于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医学型为辅,积极面向社会的教育综合型模式。[4]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与辅导员责任担当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高校辅导员一般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工作经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包括尽可能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心理咨询经验,这种情况使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力不从心。其次,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区,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最后,高校辅导员负责学生数量过多,精力容易分散,使得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大为减弱。

三、高校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的优势

1、高校辅导员的特殊身份与角色。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同时又是高校管理干部,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这种多重身份与角色使之易于和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高校中大多数辅导员与大学生年龄相仿,其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也和大学生较接近,这种状况可以淡化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代沟,便于以“朋友”的身份展开交往,使辅导员容易走进大学生的心灵,这为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日常工作中,高校辅导员易于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接触较多的人物。辅导员长时间和大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涉及大学生的方方面面,从而为辅导员接近并深入了解其心理状况提供了可能。一旦发现问题,及早进行研究,疏导解决问题,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3、高校辅导员能够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创新研究的较好施行。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之一,高校辅导员有责任、有义务将其做好。其次,高校辅导员是经专门选拔而担任这个工作的,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与理论水平。能够熟练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对当代大学生在心理活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解和把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懂得如何使用专业知识,有的放矢地选择相应的解决办法。再次,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实际情况,决定其与同学形成并保持密切的交往,对广大同学的情况较为了解。最后,高校辅导员在和同学的交往中形成了特定的关系网,各项工作能够得到传达、反馈和认真落实。这种理论和工作实践基础,使辅导员对学生了如指掌,能够较为充分地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极其创新研究有效进行。

四、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创新教育的具体要求与方法

1、高校辅导员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高校辅导员要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导者及创新研究的先行者,首先要对大学生群体各种心理方面的特征及表现有所了解。如,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状况等。其次,加强与专业心理咨询辅导部门的沟通交流,不断地掌握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与思想观念。再次,作为高校辅导员,要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这样,在实际操作中,才能正确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成功地加以解决。2、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加大感情投入以增强信赖。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采取“提纲挈领”的班级管理方法,即下大力气培养班干部、树立典型,以此来实现对班级的有效管理。这种方式有好的一面,但另一面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所以,辅导员应经常深入学生当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与学生交流的覆盖面和透射度,增强师生间的沟通,有效地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如利用宿舍访谈、节日慰问等形式与大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的交流,达到增进感情的目的,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赖。3、迎难而上,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辅导员要建议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进一步常规化、制度化。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通过心里普查、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电话咨询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高质量的学术报告等,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着重指导大学生讲究心理卫生,保持良好心态,逐步达到人格的成熟与完善。[5]4、加强自我调节,养成科学生活方式,培养良好人格品质。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要促使老师与同学之间在心理上实现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只有集体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有利于大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达到情感上的满足、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从而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此外还要增强辅导员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以求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主要包括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两类。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帮助其掌握调解情绪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自我调节起到应有的作用。[6]5、辅导员应摈弃传统的认识误区,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种种新问题,辅导员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创新教育机制,拓展教育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优化心理结构,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健康成长才有可靠的内在条件;而高校辅导员进行的心理健康创新教育研究,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利外在条件。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韩志宏(1982-),男,汉,河南博爱人,信阳师范学院教师,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纳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9):321-323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申荷永.心理环境与环境心理分析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学思考[J].学术研究,2005(11):5-8

[4]廖桂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5):91-94

第5篇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46 — 0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以下特点:必要,重要,紧迫,复杂,影响深远。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该最为重视的课题。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才。高校辅导员首先要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工作能力,其次,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大学生缓解、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

一、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形式

(一)影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产生原因看,“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即内因和外因。外因是产生问题的条件,内因是产生问题的根源,是某一时期的内心世界,外因和内因的交互作用决定了某一个体是否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严重性。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除了遗传因素以外,主要是其过去成长过程中各种外在因素长期的累积效应,所以外因随时问推移可以转化为内因。”〔1〕从产生的种类看,可以分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1.个人因素,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人的身体因素,具体的方面有身高、胖瘦,体型,相貌,气质,谈吐,礼仪等。往往是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疾病。

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指,家庭的结构、经济实力、社会背景、社会地位、家庭成员所从事的行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等。家庭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3.学校因素,学校因素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的环节 ,大学生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生活、工作。这个环节中牵扯的因素多而杂。大学是个变化的环境,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高的不断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语言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把握学习规律能力、经济自理能力、合理利用网络避免成瘾能力等。

4.社会因素,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实的社会环境重要角色之一,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成长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是社会思想变化的代表,同时大学生也最容易受来自社会思想观念的冲击。这两者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心理极为敏感,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疾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因人而异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所共有的心理问题不同。

1.不适应。这种问题在低年级学生中较普遍。首先由于多种原因没有独自生活经验,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一旦脱家庭,生活自理出现问题,随即产生心理障碍;其次,多数学生经历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后,学习方法已形成一定的模式,对大学的学习规律把握不准,表现出不适应大学学习。再次,相对于中学,大学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时间大幅增加,由于学生自我管理时间能力不足,不能合理安排时间,表现出不知所措,虚度光阴,久之,易产生负罪感即心理问题。最后、由于环境的变化,人际沟通方面也对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学生有着各自的特点,沟通起来易产生障碍、摩擦。多数学生会表现出不适应,心理上很容易受到挫伤。

2.“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心理矛盾有些学生不会主动与人交往,在不肯轻易向外人展示真实自我的同时,又渴望别人能理解自己、渴望别人能与自己作“心灵交流”。这

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无所寄托,产生孤独感。”〔2〕

3.压力逐渐增大。(1)学习压力。在上大学之前,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升学,终极目标就是考上大学。学校、家庭时刻关注着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而进入大学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负担远小于中学阶段。致使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学习主要靠自觉,一系列的变化往往使得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无所适从,学业期望难以达到,学习压力增加,进而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烦躁等情绪,严重者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心理问题。(2)情感压力。进入大学以后,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对象、范围、层次、深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来自全国的同学,老师开始进入学生的交际圈。这一时期的学生渴望获得新的友情、师生情和爱情等,但因缺乏经验,以及在新形势下成找起来的90后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其一,情感需求不容易在短期内获得满足,容易产生孤独等心理问题。其二,在感情发展过程中,易遇到不同的障碍,困难。如失恋等。但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因缺乏指导,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如不及时疏导,可能发生极端事件。(3)生活压力。进入大学后,多数学生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渴望在经济上自立。虽然学校有奖勤助贷等资助政策,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要。同时由于年龄的增长及角色的转换等原因。攀比心理和虚荣心逐渐滋生,这使得部分学生希穿得体面,吃得像样,异性和恋人面前花钱大手大脚,生活压力很大,容易产生心理负担,影响心理健康。(4)升学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多数大学生对以后的职业没有明确的方向,少部分学生有考虑前途和就业问题。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对将来事业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对未来工作考虑较少的学生在最后一年由于环境限制,工作升学双重矛盾使得他们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的对象。(5)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大学生怀着对未来的期盼和憧憬来到大学,他们往往会不切实际的对身边的人和事提出过高的要求,忽略现实。一旦遇到某种挫折,他们往往会失望、困惑、沮丧,这些心理矛盾长期得不到指导和疏通,容易引起心理疾病。

总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骤雨时期”,其生理发育极为迅速,正趋于成熟。表现为体形变化对其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生理变化特点对其个性的影响;情绪、情感方而的易变性使其心理处于动荡状态。这些冲突和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与合理的解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等。”〔3〕

二、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确保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新形势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高校辅导员作为此项工作的执行者,其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处在一线,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对学生了解比较深入;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力量,他们对大学生思想健康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多数高校专职辅导员是从毕业就直接从事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与大学生年龄差距较小,在生活,学习,工作、知识背景等方面与大学生有着相似之处。他们与大学生有着相似或相近的世界观、价值观,较容易进沟通交流。一般情况下辅导员都是从一年级开始接手新生,一直带到毕业,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的掌握情况相对于任课老师更加全面深入。同时高校辅导员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他们能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思想变化情况。因此,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 新形势下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出现的问题,必须及时做出处理,以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主要的应对措施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做为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执行者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因此,“高校辅导员应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研究方法等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掌握心理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同时还要了解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理论知识。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理论并联系实际情况,了解和掌握学生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运用心理学相关规律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同时高校要注重对辅导员有关心理健康方而内容的定期培训,从心理专业方而给予一定指导,逐步建立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辅导员的资格认定体系。”〔4〕总的来说是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开展具体工作可从以下个方面出发:

1.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在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2.辅导员要结合实际工作,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能仅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不行动。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3.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分清层次,重点把握,大学生群体,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等特点,因此做工作时要分清层次,抓住重点。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顺利有效进行。

4.与学校一道共同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最终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好健康成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学生为核心主体

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点,因此可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以下工作:

1.可对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系统记录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情况,为处理可能以后会出现的问题做准备。

2.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心理健康小组,小组成员相互关心帮助,发现问题即时上报。

3.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处理简单心理问题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他们成长成才。

〔参 考 文 献〕

〔1〕任新红.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J〕.思想政治工作,2009,(05):106-109.

〔2〕刘天娥.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52-55.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今高校的重大课题,而大学生综合素质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也很多,本文就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其心理保健意识

“观念”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健康”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但一提到“健康”,总把它与“疾病”相联系,认为身体无“疾病”就是“健康”。其实就人的躯体而言,“健康”并不难定义。现代医学已足能鉴定和验证:只要任何器官都没有实质上的细胞病变,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但我们所讲的“健康”,并不单纯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是除此之外,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约的,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属于正常状态,并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鉴定为“健康”。因此,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其心理保健意识。为此,我们在课堂讲授中,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自己的生理健康外,还要努力学习、加强交往、注重个人修养,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因为:(1)心理健康是保证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保证。(3)心理健康是师范生从事未来职业之必须。(4)从现实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看,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具有相应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原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择业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尽快适应社会,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二、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人我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他在人格形成、发展和人格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都受其影响和支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既是以往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的反应,也是现阶段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新起点。因此,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中,自我意识不健全既是构成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又是心里不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最重要的是必须解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不正确的“自我观”,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到:(1)正确认识自我,即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要心中有数,对自己的能力能充分估计,做到自知之明。(2)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积极地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包括好的、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3)有效地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即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只要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战胜和去掉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利自己发展的弱点,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一切,就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避免心理疾患的出现,成为人格健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未来的建设者。

三、结合教材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提高其情绪的自控能力

情感或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密切,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分。人的任何活动都以情绪为背景,并伴有情绪色彩。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对人的活动有增力作用,能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乐于承担社会义务,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苦闷、抑郁等不良情绪,能削弱人的意志,降低活动能力,使人头脑昏胀、记忆混乱、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学习效率降低,长期下去会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紧张,社会期望高、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特定年龄阶段情绪活动特点的影响,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习与恋爱的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极易导致不良情绪的出现与持续。为了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能愉快、顺利、圆满地度过和完成大学的学业,提高个人素质,因此在讲“情感” 一章时,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会保持愉快的情绪,维护良好的心境,重视情感的自我调控,并向学生介绍一些调控情绪的方式和方法。此外还有自我意识调控、转移调控、合理宣泄调控等方法。但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这样在挫折和艰难险阻面前,才不至于失去理智、丧失信心或一蹶不振,从而经常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

四、针对学生个人实际,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的个别差异。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讲授给予系统讲解、分析,指出解决的办法。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通过谈话、咨询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和提高。某学生,因人际关系不良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又引发严重的神经性抑郁、疑心,内心极度苦闷,总觉得所有的人都在鄙视、嘲笑自己,每天走路时不敢抬头,每当抬头时,总觉得人们都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好像是在议论自己……为此而焦虑、失眠,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率下降,情绪状况恶化,人际关系更加紧张,精神状态一度达到崩溃的边缘。对此,通过咨询和多次谈心,启发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冲突、苦闷,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某些人格缺陷,引导他认识自己的某些忧虑、疑心是没有充分根据的,并对他内心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同情。进而又调动班干部,特别是同宿舍的同学在其生活中、学习上给以关心和帮助,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鼓励他以积极的姿态进行交往,主动改善人际关系。最后这位同学恢复了往日的风采和自信,圆满地完成了大学的学业,现在已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教师一定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如性别差异、气质类型差异、认识水平差异,要找到问题的症结, 切不可盲目行事。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

[2]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摇篮,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多元价值观冲击着当代大学生,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问题已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环节。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于辅导员长期处于和大学生沟通接触的第一线,熟悉学生情况,因此有利于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有利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是新形势下赋予高校辅导员的新使命。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变化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生理上逐渐成熟,心理状况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和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产生种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 环境变化带来的适应方面的问题

对大多数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讲,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好奇而又陌生的新环境。在这个新环境里大学生们要开始过独立的、集体式的生活,这就要求他们既要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献精神。由于环境的这种变化而带来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往往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2 学习困扰带来的问题

首先,许多大学生在中学时成绩突出,备受教师和家长的宠爱,自我感觉良好。进人大学后,这种学习上的优势可能不复存在,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种状况,就可能出现自卑心理。其次,中学和大学在学习方式上存在很大不同,部分学生仍沿用中学时代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疲于被动应付,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佳,心理压力随之加大。久而久之就出现焦虑、紧张、厌学等情绪和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

3 人际关系不协调引起的.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的前提,而且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进入了社会群体交际圈,部分大学生则由于不懂人际交往的原则和交往技巧,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的信心,以至于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产生戒备、观望、多疑、掩饰等心理,导致他们感到孤独、不安、精神抑郁和心情烦躁。

4 恋爱引起的情感困扰

大学生在校生活期间正处于青年时期,也正处于性发育成熟阶段,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对异性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都是高校学生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由于接受青春期教育和性心理知识的不足,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恋爱中出现的挫折,不能正确处理恋爱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他们意志消沉、精神不振,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5 家庭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高校昂贵的费用对贫困学生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由于经济原因,部分贫困生整天节衣缩食,不敢与那些家庭富裕的同学相处,也不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他们既希望得到帮助,又不愿意让别人过多地知道自己的困境.从而造成抑郁烦恼,而物质生活的窘迫和精神生活的匮乏又进一步促使这些贫困生逐渐产生自卑心理和自我封闭。

6 求职择业困难引起的心理焦虑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不断加剧。一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对自我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好高骛远;还有部分学生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这些状况都使得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恐惧、焦虑、烦躁都会破坏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二、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成为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思想问题的产生根源不仅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而且有可能是由不正确的认知、不良情绪、人格异常等心理问题引起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能正确识别学生思想问题的产生根源,对症下药。高校辅导员长期和大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1 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担负着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教育管理工作,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得深入,这使得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地进行疏导,从而将消极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借助心理咨询老师等多方力量进行积极治疗,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发展。

2 高校辅导员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的双重角色易与学生沟通。当今,大多数的高校辅导员是刚从大学或研究生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他们年龄与大学生相仿,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等与大学生接近,有较多相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语言,这种状况可以淡化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身份,大大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向辅导员倾诉,愿意接受辅导员的建议和意见。辅导员也可以从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交流中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情况和问题,从而可以及时处理。

3 高校辅导员可以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有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辅导员可以从学生、学生干部等多种途径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心理咨询中心、心理教育专家等,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又可以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指导或治疗。同时将这些信息及时与家长沟通,获得社会支持和帮助,借助心理专家、家长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 高校辅导员能够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正规的课堂教学、咨询门诊之外。日常生活中教师和辅导员的言 行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教育功能。辅导员与大学生的相处时间最长,有的辅导员甚至住在学生公寓里,因而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随时随地、形式多样的。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通过开班会、与学生谈心、组织各种活动等形式,引导与教育兼顾。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在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应当主动积极地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广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从而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及时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辅导员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1 不断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专业知识不熟悉、措施不当或教师道德水准不高。预期效果往往就难以达到。因此,首先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做学生的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修养,具备高尚的情感,追求心理美,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不感情用事,善于控制消极情绪等。其次,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通过阅读相关心理学知识的书籍、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学习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同时,学校相关部门也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力度.为辅导员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邀请专家开展相关知识讲座等。再次,辅导员要经常开展与兄弟院系、院校辅导员和心理学方面专家、教师的交流,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讲座,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此外,辅导员还要充分利用学生朋友的身份,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采用朋辈辅导提高辅导效果。

2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有健康的心理,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正确地接受各种党性教育和良好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要从心理的角度人手,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 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恰当地、有效地应付现实生活面临的各种压力,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进行情绪调节,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我们要广泛地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心理测试、开展交流、举办讲座、校园媒体宣传、团体辅导活动等形式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辅导员要随时关注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学生.及时与学生交流,通过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危机的阴影。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意把握尊重主体、平等相处、倾听观察、捕捉信息、情理相融、重在说服、理解关心、宽容待人、言传身教、身正为范等原则和方法。

4 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要,不少心理问题都是由特殊时期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造成的。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应引导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完成角色心理转换,确立新的奋斗目标,以积极的心态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大学二三年级是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这时应加强心理辅导.对其进行人际关系教育、正确恋爱观教育、抗挫折教育等。促进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和提高自我调适的能力。大四学生的心理发展已趋于稳定成熟,但就业的压力使很多学生变得焦虑、烦恼,因此,这时要注重生涯辅导,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适应社会教育等,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满怀信心地走向社会。